国际关系史 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 笔记整理
第一节 古希腊(公元前一千年——公元元年)绪论:古风时代,古希腊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除王权的运动。
之后由贵族组成的长老会议掌握国家大权。
并选任执政官(国家最高领导人)。
之后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渐减小贵族执政的权利,真正使得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推行直接民主。
一、 雅典民主政治的三次改革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解负令”与取消债务奴隶制。
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
设立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
首创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设立十个区域性部落,取代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
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
“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
雅典民主政治由此进入成熟阶段。
3、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一年召开十次。
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通过抽签方法产生。
颁发观剧津贴二、雅典民主政治本质 1、主权在民2、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抽签决定官职)3、法律至上(坚决否定人治,崇尚法治)三、3次重要战争希波战争(公元前492-449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324年)Figure 1伯里克利时期第二节古罗马(公元前753年到公元476年)一、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实施王政二、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始贵族共和(执政官、军事紧急独裁官、元老院共同统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产物:保民官(否决权,否定执政官和元老院的决议)《十二铜表法》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原因:1、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尤其是不能担任高级官职和进入元老院。
2、无权参与公地的分配和使用。
3、债务奴役的威胁。
三、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的历史进程,包括以下环节:苏拉的个人独裁→前三头同盟即庞培、恺撒、克拉苏的权力分割→恺撒的个人独裁→后三头同盟即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权力分割→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其最大的障碍,千方百计遏制苏联,美苏关系恶化。
英国为乞求美国援助,挽救其经济灾难,并配合美国的反共浪潮,提出‚铁幕‛演说。
内容: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总统的邀请在美国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丁德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各国的都城。
所有的这些都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内。
‛他呼吁,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铁幕‛后面的国家,鼓吹美英联合反苏。
目的:美英联合反苏意义:美苏对抗的国际局势已经难以扭转;美苏矛盾正式公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根本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3杜鲁门主义背景: 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
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
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
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
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
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
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B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①、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②、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③、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④、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⑤、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①、。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诸侯和法国在X斯特谈判的会议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在奥斯那布鲁克谈判的会议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
其主要内容为:各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阿尔萨斯割让给法国;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各德意志邦能确定自己的教会;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真正独立。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意义:开创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河;确立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确立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是国际法产生的标志;在欧洲大陆形成“均势”格局;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建立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乌德勒支和约1713年4月7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双方:法国、西班牙和英国、荷兰、普鲁士、葡萄牙于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
《乌德勒支和约》的主要内容:瓜分了西班牙;承认波旁王朝的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使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荷兰取得南尼德兰堡垒;英国占领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并获得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哈德逊湾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手中取得西属尼德兰、意大利部分地区和萨丁堡;葡萄牙得到亚洲的贸易权。
《乌德勒支和约》的意义:欧洲大陆的均势得到维护,大国势力不断被削弱(例如法国),小国势力不断增强(例如普鲁士和英国);普鲁士也加入了强国之列;英国从一个岛国发展为欧洲的一个强国,且获得海上主宰权。
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各个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并商谈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
国际关系史笔记~~二战前国际关系史(词条21-40)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研究生考试初试业务课1(国际关系史)笔记一、二战前国际关系二、了解更多,请转至笔者新浪博客:纳什纳丽斯的博客(/s/articlelist_2658669854_16_1.html)词条20-4021、神圣同盟(1815)为防止拿破仑东山再起,在俄皇的倡议下,亚历山大一世与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盟约并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不是一个具有的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倒是像一篇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
它提倡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和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它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
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君主国联合起来,为镇压革命提供了一个纽带。
22、四国同盟鉴于拿破仑再次崛起的教训,为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四国在签订第二次巴黎条约的同一天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拥护1815年的《巴黎条约》2)如任何一方受到法国的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
3)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有效期为20年。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
条约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的财富。
23、欧洲协调(会议外交)1818年,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条约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事务,试图取得一致意见,这种形式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者欧洲协调、会议外交、它是一种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大国通过这种安排,能及时就影响各国的共同利益的事务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举措;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的一致或多数的一致的意见。
现代国际关系史课堂笔记
现代国际关系史目录第一章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政治遗产 (1)第二节巴黎和会的举行与欧洲秩序重建 (5)第三节《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和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7)第二章一战后的苏俄和土耳其问题 (12)第一节苏俄革命的意义与作用 (13)第二节土耳其问题 (14)第三章一战后的远东问题与华盛顿会议 (15)第一节一战后列强在远东的争夺 (15)第二节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17)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及对凡尔赛体系的冲击 (21)第一节赔款问题的性质 (21)第二节巴黎和会之后赔款问题的发展 (23)第三节赔款问题的结果与影响 (29)第五章二十年代的欧洲安全问题以及凡尔赛体系的衰落 (31)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大国政治到制度建设 (31)第二节洛加诺公约与英法矛盾 (35)第三节《非战公约》与和平主义时代 (38)第六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及对世界政治的冲击 (41)第一节大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41)第二节大危机时代国际关系的恶化 (43)第七章德日修约派的形成及和平危机 (47)第一节德国的毁约扩军 (49)第二节日本侵华与远东秩序的崩溃 (54)第三节慕尼黑协定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55)第八章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与二战的爆发 (58)第一节德—意—日轴心的形成 (59)第二节英法同盟和英法苏谈判的破裂 (67)第三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72)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国际关系 (74)第一节奇怪的战争 (74)第二节德国占领法国与欧洲战场局势的恶化 (78)第三节苏德战争的爆发 (81)第四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美国参战 (83)第五节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86)第十章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88)第一节美英的战略选择 (88)第二节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90)第三节北非战场的转折 (91)第四节战时三国首脑会议 (93)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 (97)第一章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政治遗产一、一战爆发的原因11、1980s欧洲新的权力竞争一直在激化威廉二世的外交不如俾斯麦老练Bismarck的外交强硬但很有自律,Bismarckian policy的强硬体现在1864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自律体现在战争未引起英国的反弹,普鲁士的雄心在于崛起而不是称霸,十九世纪,英国采取光荣孤立的政策,做off-shore balancer。
国际关系史整理
国际关系史整理简答题:一、希腊时期的国际关系:三次战争1、第一次是希波战争(前490-前478)。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希波战争实际上不止一次,里边有好多战役,所以在英文里边希波战争叫Persian Wars.2、第二次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斯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最后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
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第三次是亚历山大东征:四次改革:1、第一次是公元前600年的“德拉孔立法”。
德拉孔可能也是执政官。
他立了一条法,动摇了寡头政治,使得公共事务不能几个人说了算,违反了这个法律的或者犯了罪的就采用极刑。
后来加,由各部落推选产生,但奴隶和妇女除外。
希腊民主制度或者说雅典的民主制度,到了伯里克利那里是比较成熟的。
4、还有一次小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08年左右,叫“克利斯提尼改革”。
他的改革有两个具体内容:一个是实行村舍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舍,相当于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有点像现在的公民投票,民意测验,就是谁对哪个公职人员有意见,要揭发他,就写在一个陶片上,交上去,哪个人该放逐就根据这个。
二、斯拉夫民族:斯拉夫人的故土处于东欧的中间地带,现为波兰的东部。
其左邻,即现在的波兰直到波罗的海的南部与西部,为日耳曼民族的发源地。
自一世纪起,日耳曼人开始接触南方的罗马文化,最初是日耳曼人自己充当罗马人的雇佣兵和仆役,继而,他们又将大批被其俘获的斯拉夫人售予罗马人作为奴隶。
久而久之,“奴隶”(Slave)“斯拉夫”这个名称便反过来成为对诸斯拉夫民族的称谓。
对斯拉夫民族各支系划分的通行的看法是,西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被认为基本己日耳曼化)、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是在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和统治期间同土耳其人混血并且伊斯兰化的斯拉夫人。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第二讲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引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式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面临新挑战?类似中世纪:主权国家不明显,出现了多种主体。
⏹西方关于当前国际关系体系的辩论•“人权高于主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影响”•“新中世纪主义”等•但同样也有人认为国家权力在上升。
什么是威斯特伐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1、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变革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世纪:封建制和基督教世界⏹两个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文化复兴,the Renaissance)•14-16世纪,主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出世→入世•个人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复兴→“人的发见”→欧洲思想史上的革命•表现: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思想、教育、娱乐等•原因:人的观念、制度•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53-1546)•反对教会颁发赎罪券•“九十五条抗辩书”(”九十五论纲“),1517年•影响迅速波及全德及欧洲•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法国神学家•《基督教原理》2、技术与社会:三大发明与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火药、枪革命所引发的政治变化•枪、炮的威力使得骑士的重要性下降,步兵和炮兵的重要性上升(意大利战争中的雇佣兵)•促使君主需要通过财税制度改革来增加财力,以支撑军费开支•商人、城市地位上升(代议制),因为君主要向他们征税。
•13世纪后期开始官僚制(税务官、大臣)的出现•绝对君主制国家时代到来⏹交通的演进与商业革命•14、15世纪伊比利亚国家的数学、天文学、制图学、造船术的进步→船的活动范围从欧洲沿海扩大到大洋。
它还创立了早期国际法。
•新航路的开辟: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海外贸易和殖民→财富积累方式的变化•西方各国之间的竞争与战争→促进了国家本身的建设⏹印刷术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人类思想的表达、穿播和保存方式•古登堡(约1400-1468),活字印刷术•圣经、实用类书籍•传播文艺复兴的成果•教会内部的争论•“宗教信仰是一件私事”•宗教改革欧洲封建制欧洲封建制是日耳曼人的创造。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的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关系研究对象(理论)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4.国际关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国关史笔记
目录战后国际关系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的重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 4 布雷顿森林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乔治.凯南遏制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鲁门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英国“三环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次柏林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次柏林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多瑙河会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布鲁塞尔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里约热内卢条约:(亦称《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__________ 8第四点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互助委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旧金山对日和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日台和平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欧洲防务集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罗马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波兹南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力量真空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哈尔斯坦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二,六十年代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U-2飞机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多边核力量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勃列日涅夫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尼克松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加勒比海危机:(古巴导弹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布拉格之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新东方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结盟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三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三,七、八十年代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四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东方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三边委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卡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里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导条约:(双零点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超越遏制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新大西洋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四,九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新欧洲巴黎宪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欧洲联盟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宫泽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PKO法案):_______________ 20单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先发制人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欧盟一体化历史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战后国际关系史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的重要事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1. 内容概述:《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详细介绍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从古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开始,涵盖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各个时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动向。
书中还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2. 视角一:历史发展: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分析,展示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脉络。
它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和重大事件,如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期间的对峙等。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3. 视角二: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它介绍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影响。
这些理论的讨论为读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视角三:国际政治与经济:这本书还关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它探讨了国际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等重要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机制,为读者提供了全球治理的视角。
5. 视角四:国际法律与人权:《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还涉及了国际法律和人权问题。
它介绍了国际法律的发展和作用,包括国际法庭的建立和国际法的适用。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历史进程和挑战,帮助读者了解国际人权事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是一本全面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学术著作。
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理论、政治经济以及法律人权等方面的问题。
这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士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国际关系史竖向整理
国际关系史竖向整理1 欧洲篇:富尔顿演说(1946.3) 敦刻尔克条约(1947.3)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7.8--1948.5)多瑙河会议(1948.8) 布鲁塞尔条约(1948.3) 三环外交(1948.10)北大西洋公约(1949.4) 舒曼计划(1950.9)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1.4)普利文计划(欧洲防务集团)(1952.5) 伦敦-巴黎协定(1954.10) 哈尔斯坦主义(1955.12)罗马条约(1957.3)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0-1961.8) 狄龙回合(1960--1962)多边力量核计划(1961.4) 伏歇方案(1961.11 1962.1) 法德合作条约(1963.1)卢森堡妥协(1966.1) 新东方政策(1963.10提出) 东方条约(1970.8 1970.12)欧安会(1973.7-1975.8) 大西洋关系宣言(1974.6) 洛美协定(1975.2)雅温得协定与之有关\r 尤里卡计划(1985.7) 德洛尔计划(1987.2)(1989.4) 新大西洋主义(1989.12)伦敦宣言(1990.7) 新欧洲巴黎宪章(1990.1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12)波匈捷加入北约(1999.3) 罗马宣言(2002.5) 欧盟宪法草案(2004.6)中东欧七国加入北约(2004.3) 中东欧十国加入欧盟(2004.5)2美国篇\r乔治凯南遏制理论(1946.2) 杜鲁门主义(1947.3) 马歇尔计(1947.6)里约热内卢条约(1947.9)美洲国家组织(1948.3) 第四点计划(1949.1)旧金山和会(1951.9) 日美安全条约(1951.9)日美共同防御协定(1954.3) U-2飞机事件(1960.5)肯尼迪和平战略(1960.1) 古巴导弹危机(1962.8)葛拉撕堡罗会谈(1967.6) 罗杰斯计划(1967) 核不扩散条约(1968.6) 约瀚逊主义尼克松主义(1972.2) 卡特主义(1980.1)新遏制政策(1980) 星球大战计划(1983.3) 里根主义(1986.3)中导条约(双零点方案)(1987.12) 超越遏制战略(1989.5)贝克计划(1988.11) 世界新秩序(1990)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2.8) 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1996.4) 沙漠之狐行动(1998.12)圣地亚哥宣言(1998.4) 美入侵南联盟(1999.3) 911事件(2001.9)美入侵阿富汗(2001.10) 邪恶轴心国(2002.1)美入侵伊拉克(2003.3----2003.5) 沙漠蝎子(2003.6)国家导弹防御系统(2004.7)苏联篇\r经互会(1949.1) 华沙条约(1955.5) 波茨南事件(1956.6)匈牙利事件(1956.10) 长波电台与共同潜艇队(1958.4)珍宝岛事件(1969.3) 布拉格之春(1968.3) 苏联入侵捷克(1968.8)勃列日捏夫主义(60年代末) 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1979.1) 苏联占领阿富汗(1979.12) 外交新思维(1986.1)八一九事件(1991.8.19) 啊拉木图宣言(1991.12)苏联解体(1991.12)。
国际关系史总结[基本脉络和知识点](王绳祖版)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标志。
基础:欧洲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商品货币关系得到普遍的加强,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扩展。
资产阶级通过工商业渠道,加速了资本的积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的乏味不断扩大,工商业利润击虚增长,导致了欧洲国家以及后来的美国、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
由于列强的海外斗争的激化和亚非拉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加强,各州之间,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和复杂,改变了古代、中世纪那种地区性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三十年战争为契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是国际关系转入近代。
既其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其形成的标志是相对模糊的,因为没有历史上的那一个点和事件能够准确地标志其产生,。
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确定一个起点又是必要的,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中所形成的一些国际关系惯例、原则对后世影响甚大,有的至今仍然在沿用。
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原则。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体系特征:【1】国际关系的行为体由宗教国家转变为民族君主国尽管这只是发展到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个过渡形态,但毕竟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主权成为了是人所认可的最高国家权力。
【2】欧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
甚至这个中心位置,在此后的三百年间没有转移过。
或许有人说威体系只是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战争不尽在欧洲本土展开,而且还在海上进行,这正说明了资本扩张性所带来的对海外贸易的需求和国际关系全球化时期的真正到来。
【3】国家权力和财富成为战争的。
这证明了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
【4】大国对均势格局的追求和维护。
【5】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6】民族君主国以及后来的民族国家相继登上了国际舞台。
威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欧洲各国的均势和平。
从国际关系稳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将威体系作为一段时期的静态。
国际关系史整理
●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
⏹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朝鲜战争的经过及影响⏹经过◆战争爆发◆联合国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应◆仁川登陆◆美军越过三八线◆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影响◆朝鲜战争对交战各国都有深远的影响。
美国在朝鲜有3万多人阵亡,而且差一点就要与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
杜鲁门政府当时做出的将朝鲜战争的规模限制为局部战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在经过了越南战争后的美国人,几乎已经遗忘了这场战争。
因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
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
◆中国在朝鲜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无数中国志愿军永远地葬身于朝鲜半岛。
虽然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主要还是为了自身的国家安全,但是由于朝鲜战争,台湾问题成为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未获解决。
此外,中苏关系在朝鲜战争中也首次出现裂缝,苏联未派大规模部队支援,仅仅提供了武器。
苏联提供的武器是中共建立空军和海军的基础。
苏联在战后要求中国支付武器的费用。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
一方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
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而苏联则乘机发展军力。
但是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中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已经开始显现出破裂的痕迹。
而美国人则始终相信苏联是真正的幕后指示者。
美国的国防军费开支在战后增加三倍,主要就是针对苏联。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简述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原为印度第二大土邦。
在其归属问题上,英国一手制造了印巴纠纷。
根据蒙巴顿方案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应划归巴基斯坦。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国际关系史导言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1. 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国际关系史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学问,它与外交史、世界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的描述对象都超越了某一特定国家的范围(即使是以某一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外交史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具有与国别史相区别的特质。
然而,三者之间的学科分野却也非常显著。
外交史的叙述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的外交行为上,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几乎不加涉及;世界史的叙述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国的外交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并非叙述主体;而国际关系史则介于外交史和世界史之间,它既需要具有世界史的全球视野,又需要以外交史作为它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或“只见森林”两种有失偏颇的窠臼,才能避免体例上的僵化与空泛。
但是,光区分了三者之间的差异还不足以建构国际关系史自身的学科自律性,它需要在广泛吸取外交史和世界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国际关系史的旧有体例,并对其进行新的建构。
2. 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本课程是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的比喻来说明:国际体系宛如星光灿烂的夜空,国际格局就是夜空中的星座,而国家间关系就像每个星星与另一个星星的关系。
要想清晰地认知夜空,必须确认每一个星座,而每一个星座的确定又与具体的星星密切相关。
国际体系通常包括体系的层次(level)部门(sector),其中层次中包括体系、次体系、单位、次单位和个人(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聚焦于单位层面),部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注重政治—军事部门)。
体系和层次由于互动能力(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商业金融等社会技术的进步,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在互动能力方面缺乏理论上的自觉)的作用而形成某种结构和模式——即国际格局。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
2.1967年美苏首脑葛拉斯堡罗会谈的背景。
3.上海合作组织及其成立的背景。
三.论述题(40分)
试述美国卡特时期的对外战略的演变。
第九套
、名词解释(7分*5)
1.东京审判2.波兹南事件3.东南亚国家联盟4.塔利班5.《尼斯条约》 二.简答题(25分*3)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四套
、名词解释(7分*5)1 .不结盟运动2.第二次柏林危机3.《洛美协定》4.米洛舍维奇
5.《单一欧洲法案》
.简答题(25分*3)
1.1955年四大国首脑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2.苏伊士运河战争及其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3.冷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40分)
试述冷战初期美国将西欧纳入遏制苏联轨道的过程。
2.时间均衡:即在考查时间范围内(1945-2002),冷战形成阶段、美攻苏守阶
段、苏攻美守阶段、缓和阶段、二次冷战阶段、冷战结束前、冷战结束后几乎均 有涉及,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虽然时间上只有十年,但分数占很多。
3.内容均衡:即条约协议、组织、政策(主义)、人物、战争、集团、军控、事 件等力图都涉及到。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1945-2002)重点总结
命题规律:看了一个关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关史命题规律的总结。 我在这 里也将外交学院的总结一下。 欢迎补充和批评, 权当抛砖引玉。绝大多数未考过, 但随着时间推移,重点可能要再考,所以历年试题也要看。毕竟重点有限。
1.空间均衡:即美欧苏(俄)日、第三世界几乎均有涉及。这与北大重欧轻亚不 同。
第三套
、名词解释(7分*5)
1."三和"路线2.西欧联盟.纳赛尔4.《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安徽省自考《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笔记及部分简答题历史学习类2009-04-20 08:28:35 阅读673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开始地理大发现1487年,迪亚士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抵达印度西岸;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519-1522麦哲伦环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一、经济方面:1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寻找更好的通商要道,促使西欧人下定决心开辟新航路2、《马可.波罗行记》的宣传以及对黄金的狂热追逐,使西欧人不惜冒险远涉重洋探寻到东方的航路二、精神方面:1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极力狂热的向海外传播基督教2、人文主义思想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又一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航海技术的进步,2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专制政府的支持对哥伦布的评价:要一分为二,通过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新方式,他们既是资本积累时期的杰出航海家,又是殖民者,具有双重身份。
从此美洲独立文明被打破、中断、灭亡。
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大西洋市场是16世纪中后期通过持续的生产和商品交换而逐步建立的。
1.大量开采贵金属;2.建立种植园;3.贩卖黑人从事奴隶贸易。
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并把它作为在东亚的转运贸易中心,以及西班牙人开通了美洲到菲律宾的航路并建立了稳定的商业联系后,作为世界市场一部分的东方市场的框架才基本确立。
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地理大发现后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的初步建立,促使了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联系,加速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引发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
证实了地圆说。
或者:新航路开辟更深层次的认识:1、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陆地转向海洋,活动范围扩大,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趋向的创造性的举措和突破,这大大改变了人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人类的地理知识不段扩大和丰富起来,逐渐摸清了世界外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整个地球的外形开始在人类的脑海中出现,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全球的目光,是人类开始把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是走向现代化的最早起步,也是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古希腊(公元前一千年——公元元年)
绪论:古风时代,古希腊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除王权的运动。
之后由贵族组成的长老
会议掌握国家大权。
并选任执政官(国家最高领导人)。
之后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渐减小贵族执政的权利,真正使得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推行直接民主。
一、 雅典民主政治的三次改革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解负令”与取消债务奴隶制。
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
设立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
首创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
设立十个区域性部落,
取代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
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
“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
雅典民主政治由此进入成熟阶段。
3、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一年召开十次。
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通过抽签方法产生。
颁发观剧津贴
二、雅典民主政治本质 1、主权在民
2、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抽签决定官职)
3、法律至上(坚决否定人治,崇尚法治)
三、3次重要战争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449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324年)
Figure 1伯里克利时期
第二节古罗马(公元前753年到
公元476年)
一、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实施王政
二、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始贵族共和
(执政官、军事紧急独裁官、元老院共同统治)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产物:保民官(否决权,否定执政官和元老院的决议)
《十二铜表法》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原因:
1、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尤其是不能担任高级官职
和进入元老院。
2、无权参与公地的分配和使用。
3、债务奴役的威胁。
三、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
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的历史进程,包括以下环节:
苏拉的个人独裁
→前三头同盟即庞培、恺撒、克拉苏的权力分割
→恺撒的个人独裁
→后三头同盟即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权力分割
→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
四、罗马帝国的兴衰
1、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的繁荣(200年和平)
2、三世纪危机(公元235年—284年)
蛮族的威胁:日尔曼人涌向罗马边境进而涌入罗马世界。
政局动荡与离心倾向:内战、王位的争夺(235-284年先后有19个皇帝即位)、行省的离心倾向(253-268年各地出现30个割据自立的僭主)
统治成本的飙升
第三节黑暗的中世纪(公元500——公元15
一、绪论
中世纪西欧的两大社会特点:封建制度+宗教
二、封建制度的形成
1、历史背景:公元后4世纪到公元后7世纪由于匈奴的入侵导致了中欧,东欧部分的
日耳曼民族的向西欧、南欧的迁徙。
日耳曼民族逐渐控制了西罗马帝国,并将其分
裂为独立的王国,其中以东西哥德、法兰克、汪达尔等为主
2、发展过程:在众多日耳曼民族统治的王国当中,以法兰克王国的最先兴起为标志
1)查理马特:法兰克王国的宫相,军事能力突出
在阿拉伯帝国向西欧的扩散过程中以图尔战役为标志抵制其入侵,保留了基督
教文明,同时开始了采邑改革(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
做法,把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由此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挽
救基督教文明】【奠定封建制度的基础】
2)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继续征服邻国,扩大法兰克王国的领土
3)丕平的儿子查理曼进一步扩大了领土,并正式由教皇加冕成为查理曼王国的皇帝,史称查理曼大帝(是欧洲国王由教皇加冕的先例,延续至今)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是封建制度正式成立的标志吗(封建时代的开创者)
大封建主——小封建主——骑士——农奴
大封建主给小封建主提供土地和人民,小封建主给骑士提供土地和人民,骑士
给农奴提供土地
小封建主给大封建主提供军队,骑士给小封建主服兵役,农奴为骑士耕作土地
4)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由统一的查理曼帝国(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为东西中法兰克王国,然后东、西法兰克吞并了中法兰克王国,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法国、
德国与意大利等国家
3、由封建制度衍生出的经济模式:庄园经济
三、中世纪的另一个特点——教皇制度
1、基本模式:红衣主教选出教皇,并辅佐教皇处理事务;教皇任命地区大主教,负责
地区的事务
2、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1)相互结合(9-11C)查理曼大帝的王冠是教皇以上帝的名义授予的
2)教权大于王权(11C-13C)
十字军东征、卡诺沙觐见
教权胜于王权的原因及意义:
1、宗教信仰:在普遍贫穷潦倒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愿望寄
托于上帝,人民普遍信仰宗教的特征注定了国王要在教皇承认的情况之下
才能有统治的正当性
2、政治制度:中世纪西欧的分封制度代表国王要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分给贵
族,贵族的独立,还有贵族和教皇时断时续的联合都对王权起到了很大的
限制
3、意义:教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抑制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出现,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3)教权的逐步衰落(14-15C)
14C到16C的文艺复兴:反对教会,倡导人性;代表是但丁的《神曲》
赎罪券、高税收、教廷的腐败使得人们对教会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其中以马丁路德为代表开始了宗教改革的浪潮
权力格局的改变:
从国王、教皇、贵族的三角分权,逐渐成为了国王与新兴的资产阶级联合,并同时与教皇和旧贵族之间进行对抗。
宗教改革的意义:
天主教(因信生义):上帝——神权人员——信徒
新教(因行生义):上帝————————信徒
加尔文教:将努力工作赚钱上升到了宗教高度,刺激人们追求财富,在思想层面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15C-16C葡西帝国的兴衰
一、葡萄牙的崛起
1、葡萄牙王国的成立:图尔战役后的阿拉伯人退居到伊比利亚半岛并进行长期统
治——11C后阿拉伯人地位下降——当地人纷纷兴起王国【光复运动】——1143年,葡萄牙率先成立君主制王国
2、推进航海的关键人物:恩里克王子(1394——1460)
1406年从欧洲传来了葡萄牙语版的《托勒密手册》,涉及了地圆说、以及最初的世界地图,酷爱海上冒险的恩里克王子开始资助水手们海上探险
3、葡萄牙大航海的进程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
二、西班牙的崛起
1、推进航海的关键人物: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作为卡斯提耳的公主,与阿拉贡王国的王子联姻,并赶出了位居格拉纳达王国的穆斯林,并于1492年统一了西班牙
同年,伊丽莎白一世与来自意大利的商人哥伦布进行磋商,并同意资助哥伦布航海
2、西班牙大航海的进程
1492年哥伦布发现拉丁美洲——1519-1522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3、全盛时代:查理五世
三、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崛起矛盾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分布:西班牙在西葡萄牙在东
四、 西班牙最终衰落的原因
五、
哥伦布与郑和航海物配的对比
战争连败实力较弱财富挥霍
缺乏有效的
工商业机制天主教的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