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神经外科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负责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神经外科的临床诊疗工作得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相应的指南和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应该明确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流程。
例如,对于脑肿瘤的诊断,指南应该明确各种诊断方法的优劣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等,也应该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流程。
其次,操作规范是指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操作性治疗的规范。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操作规范的制定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操作规范应该包括手术准备、手术操作细节、手术后处理等内容。
例如,在颅脑手术中,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包括头皮切口的位置和长度、颅骨的开颅方式、手术器械的选择和使用等。
此外,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还应该包括对术前和术后护理的规范。
术前护理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术后护理主要包括监护病情、控制疼痛、预防感染等。
同时还应该包括对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的指导。
此外,指南和规范还应该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需要指南和规范及时更新以确保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对于提高神经外科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确保临床工作得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手术的安全性,优化病人的治疗效果。
因此,各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都应该密切关注指南和规范的制定和更新,并严格按照其要求进行临床操作。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名目第一部分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第一章神经胶质细胞瘤其次章脑膜瘤第三章脑垂体腺瘤第四章听神经瘤第五章隐性脊柱裂与脊髓栓系综合征第六章脊髓肿瘤第七章颅骨凹陷骨折第八章颅底骨折第九章硬膜外血肿第十章急性硬膜下血肿第十一章高血压脑出血第十二章脑室内出血其次部分技术操作常规第一章腰椎穿刺其次章脑室穿刺第一部分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第一章神经胶质细胞瘤神经胶质细胞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和神经间质细胞核神经实质细胞。
包括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松果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诊断】1.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2.癫痫发作。
3.脑功能障碍:精神症状、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4.小脑胶质细胞瘤浮现共济失调及脑积水表现。
5.脑室系统胶质细胞瘤较早浮现脑积水表现。
6.脑干胶质瘤浮现颅神经历损、交错性瘫痪及脑积水表现。
7.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肿瘤部位、大小、性质、血运、瘤卒中、瘤周水肿等状况的判定。
8.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肿瘤血液供给及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治疗】1.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或并行内外减压术;伴有脑积水者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分流术。
2.发射治疗:立体定位发射治疗或常规发射治疗。
3.化学治疗。
其次章脑膜瘤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大脑凸面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大脑镰旁脑膜瘤,脑室内脑膜瘤及多发脑膜瘤。
根据性质分为良性、恶性脑膜瘤。
【诊断】1.慢性颅内压增高。
2.局灶性体征:如矢状窦旁或大脑镰旁及大脑凸面脑膜瘤,多有癫痫、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鞍区脑膜瘤有举行性眼力下降与视野缺损,可有内分泌功能失调。
3.颅骨X线片检查:慢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大脑凸面脑膜瘤可见脑膜中动脉沟增宽,局部颅骨增生或被侵蚀而缺损。
4.头颅CT、MRI检查:脑膜瘤征象显然。
5.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瘤周呈抱球状供给血管和肿瘤染色。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神经外科是一门涉及脑、脊髓及其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专科,对于正确操作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术前准备- 完整收集和审阅患者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 安排合适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室资源;- 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设备和药物,并确保其质量和可用性;- 在手术前与患者及相关医疗人员进行交流和协调。
3. 术中操作3.1 麻醉管理- 由专业麻醉团队负责全身麻醉;-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并确保麻醉深度和稳定性;- 监测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3.2 术前消毒- 按照规范操作要求,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无菌巾覆盖患者,保持手术场地清洁。
3.3 手术器械和设备操作- 根据手术类型和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械和设备,并保证其功能正常;- 进行必要的器械和设备检查,确保无损坏或污染。
3.4 外科操作步骤- 根据手术目的和手术计划,进行精确的手术位置定位;- 根据标准解剖学知识,正确切取组织、缝合或修复损伤,并控制出血及止血;- 尽量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和神经结构,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在手术过程中随时沟通和核实操作步骤和目标。
3.5 术中监测-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监测神经功能,如脑电图、脊柱电生理监测等,以评估手术效果和保护神经结构。
4. 术后护理4.1 术后监护- 通过恰当的临床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包括合理的镇痛和抗生素预防等。
4.2 术后康复-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提供患者术后护理指导,包括饮食、休息、锻炼等。
5. 总结神经外科诊疗涉及复杂的操作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保证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档总结了神经外科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要点,以供参考和指导。
2023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2023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以帮
助医生和相关医疗人员提供准确和规范的治疗服务。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
以下是2023年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及其诊疗规范:
脑卒中
- 病因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等手段确定脑卒中
类型。
- 治疗方法:根据脑卒中类型,采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
术治疗等方法。
脑肿瘤
- 诊断方法:通过病史、神经系统体检、影像学等手段确定脑
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 治疗方法:根据脑肿瘤的类型、位置和大小,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方法。
癫痫
- 诊断方法:通过病史、EEG检查等手段确定癫痫的类型和发
作原因。
- 治疗方法:根据癫痫的类型和发作频率,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脊髓损伤
- 诊断方法: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等手段确定脊髓损
伤的程度和范围。
- 治疗方法:根据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进行保守治疗、手
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
颅脑外伤
- 诊断方法:通过病史、神经系统体检、CT或MRI等手段确
定颅脑外伤的程度和损伤情况。
- 治疗方法:根据颅脑外伤的程度和损伤情况,进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休息治疗等方法。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为医生和相关医疗人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以确保提供准确和规范的治疗服务。
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1. 引言神经外科是一门专业致力于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的学科。
神经外科临床诊疗的指南和操作规范对于优质医疗服务的提供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临床诊疗指南2.1 病史采集在接诊患者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加重与减轻的因素等。
同时,还应了解患者的个人史、家族史和过往治疗情况。
病史采集的全面性有助于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2.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神经外科临床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
常用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感觉检查、肌力检查等。
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类型,为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提供线索。
2.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在神经外科临床诊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等。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辅助检查手段,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解读。
2.4 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做出初步的临床诊断。
诊断应准确、全面,并尽可能排除其他疾病。
对于复杂的疾病,还可以组织多学科会诊,汇集专家的意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5 治疗治疗是神经外科临床诊疗的核心环节。
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和病变类型而定。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在手术治疗中,医生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和疗效。
3. 操作规范3.1 手术操作规范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应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管理员麻醉药物,准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设备。
手术中,医生应遵循操作步骤,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和卫生要求。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颅脑外伤一、头皮血肿[定义]1、皮下血肿皮下组织的血管出血,血肿位于头皮表层和帽状腱膜之间。
2、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腱膜下层的血管撕裂出血,血肿位于帽状腱膜下。
3、骨膜下血肿血肿积聚在骨膜和颅骨之间,多为颅骨骨折板障出血或骨膜剥离所致。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外伤史,多为钝器伤;(1)皮下血肿:局部肿块,疼痛;(2)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广,有波动,可有贫血或休克;(3)骨膜下血肿:血肿止于骨缝,多见于婴幼儿。
2、辅助检查(1)血常规;(2)必要时,行头颅CT了解有无合并其他颅脑损伤。
[鉴别诊断]头皮下肿物。
[治疗原则]1、内科治疗(1)早期冷敷,24~48小时后热敷;(2)加压包扎;(3)有休克表现者,应补充容量。
2、外科治疗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可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行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有时需多次穿刺。
并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抗炎治疗。
若存在感染表现,则需及时切开引流。
二、头皮裂伤[定义] 由锐器或纯器伤所致的头皮连续性中断,可伤及帽状腱膜,有时可深达骨膜。
[诊断依层]1、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2)头皮活动性出血;(3)可有贫血或休克。
2、辅助检查(1)血常规(2)必要时,行头颅CT了解有无合并颅内损伤。
[治疗原则]1、内科治疗(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2)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抗生素、输血、补液等;(3)有休克表现者,应建立静脉通路,扩容。
2、外科治疗紧急处理时压迫止血。
早期行清创缝合,一般在24小时内可行一期缝合。
三、头皮撕脱伤[定义] 切线方向暴力作用于头皮,导致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部分骨膜被撕脱。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多为发辫受暴力牵拉;(2)大块头皮撕脱,可有颅骨裸露;(3)头皮活动性出血;(4)可有贫血或休克。
2、铺助检查(1)血常规;(2)必要时,行头颅和颈部CT,了解有无颈椎和颅内损伤。
[治疗原则]1、内科治疗(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2)抗生素、输血、补液等;(3)有休克表现者,应建立静脉通路,扩容。
神经外科诊疗技术常规
神经外科诊疗技术常规1.病史及体格检查1)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重点记载受伤时间、致伤原因、受伤当时的意识状态,有无近事遗忘,头颅着力部位及运动方向,伤后有无头痛、呕吐和抽搐等。
2)可疑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询问头痛的性质,发作时间、部位及与休息的关系,发作时有无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和昏睡等。
3)对有可疑癫痫发作史抽搐的患者,应重点记载起病时的年龄,发作开始部位,每次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是全身性还是局限性,是强直性还是阵挛性。
有无意识丧失、口吐白沫、误咬唇舌、大小便失禁。
还要详细记载是否使用抗癫痫药物,疗效如何。
2.辅助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除各项常规检查外,对准备手术的患者应做出凝血时间测定,肝、肾功能和血液生化检查等。
对怀疑有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如无腰穿禁忌症,可行腰穿及脑脊液常规检查,以及糖、蛋白、氯化物定量和细菌学检查。
对有内分泌障碍的患者,应重视有关垂体或其他器官的内分泌功能检查,如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皮质醇、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和血糖等测定。
2)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椎管内病变需拍摄脊柱正、侧位及某些特殊位置的X线片。
根据病情选择MRI检查或脑血管造影等。
X线平片对于诊断颅骨骨折,颅内金属异物等疾病仍有重要意义。
脑室造影现已少用。
3)其他检查:经颅多普勒、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脑血流图、单光子辐射体层扫描(SPECT),正电子体层扫描(PET)检查等,可视临床需要选用。
4)对手术切除的病变,以及穿刺抽吸的囊液等标本,应描述肉眼所见,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脑动静脉畸形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脑动静脉畸形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脑血管的结构和数量发育异常,脑动脉和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形成了脑动脉和脑静脉之间的短路,而引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2.主要症状包括出血、癫痫、头痛和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
3.分级:一般用Spetzler分级法分成1-5级AVM大小:< 1分2分>= 3分AVM部位:位于功能区1分位于非功能区0分AVM引流:深部1分浅部0分分级=AVM大小分数+AVM部位分数+AVM引流分数3.手术前主要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型,凝血项。
神经外科诊疗技术常规
神经外科诊疗技术常规神经外科诊疗技术常规1.病史及体格检查1)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重点记载受伤时间、致伤原因、受伤当时的意识状态,有无近事遗忘,头颅着力部位及运动方向,伤后有无头痛呕吐和抽搐等。
2)可疑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询问头痛的性质,发作时间、部位及与休息的关系,发作时有无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和昏睡等。
3)对有可疑癫痫发作史抽搐的患者,应重点记载起病时的年龄,发作开始部位,每次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是全身性还是局限性,是强直性还是阵挛性。
有无意识丧失、口吐白沫、误咬唇舌、大小便失禁。
还要详细记载是否使用抗癫痫药物,疗效如何。
2.辅助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除各项常规检查外,对准备手术的患者应做出凝血时间测定,肝、肾功能和血液生化检查等。
对怀疑有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如无腰穿禁忌症,可行腰穿及脑脊液常规检查,以及糖、蛋白、氯化物定量和细菌学检查。
对有内分泌障碍的患者,应重视有关垂体或其他器官的内分泌功能检查,如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皮质醇、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和血糖等测定。
2)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椎管内病变需拍摄脊柱正、侧位及某些特殊位置的X线片。
根据病情选择MRI检查或脑血管造影等。
X线平片对于诊断颅骨骨折,颅内金属异物等疾病仍有重要意义。
脑室造影现已少用。
3)其他检查:经颅多普勒、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脑血流图、单光子辐射体层扫描(SPECT),正电子体层扫描(PET)检查等,可视临床需要选用。
4)对手术切除的病变,以及穿刺抽吸的囊液等标本,应描述肉眼所见,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脑动静脉畸形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脑动静脉畸形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脑血管的结构和数量发育异常,脑动脉和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形成了脑动脉和脑静脉之间的短路,而引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2.主要症状包括出血、癫痫、头痛和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
3.分级: 一般用 Spetzler 分级法分成1-5级AVM大小: < 3.0cm 1分3.0 - 6.0cm 2分>= 6.0cm 3分AVM部位: 位于功能区 1分位于非功能区 0分AVM引流: 深部 1分浅部 0分分级 = AVM大小分数 + AVM部位分数 + AVM引流分数3.手术前主要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型,凝血项。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1. 介绍神经外科是一个专门领域,涉及到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诊疗过程的安全和规范性,本文档旨在提供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的技术操作规范。
2. 术前准备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之前,应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手术目的和手术方案,并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3. 手术操作规范3.1 麻醉管理麻醉管理是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并严格按照麻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3.2 感染预防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消毒手术器械、保持手术区域清洁等。
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3 切口选择和处理根据手术目的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并进行正确的切口处理,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3.4 神经定位和保护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和保护神经是至关重要的。
应通过神经监测等技术手段,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5 出血控制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出血控制,包括使用止血钳、缝线等工具,以及对手术区域做好血液吸引和排出工作。
3.6 手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处理,包括缝合切口、覆盖敷料等,以促进创面愈合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重要一环。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术后护理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
5. 总结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神经外科手术过程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本指南的要求进行操作,以提高神经外科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为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详细版
目录第一章颅脑损伤第一节头皮损伤 (1)第二节颅骨骨折 (1)第三节脑损伤 (2)脑震荡 (2)脑挫裂伤 (3)脑干损伤 (4)第四节外伤性颅内血肿 (5)第五节开放性颅脑损伤 (7)第二章脑血管疾病第一节脑动脉瘤 (7)第二节脑血管畸形 (9)第三节颈内动脉-绵窦动静脉瘘 (11)第四节高血压性脑出血 (12)第五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3)第三章颅内肿瘤第一节神经胶质细胞瘤 (14)星形细胞瘤 (16)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16)少枝突细胞瘤 (16)室管膜瘤 (17)髓母细胞瘤 (17)松果体区肿瘤 (17)第二节脑膜瘤 (18)第三节垂体腺瘤 (19)第四节颅咽管瘤 (20)第五节听神经瘤 (21)第六节血管网织细胞瘤 (22)第七节脑转移瘤 (23)第四章小脑幕切迹疝 (24)第五章枕骨大孔疝 (25)第六章脊髓肿瘤 (26)第七章脑积水 (29)第八章脑脓肿 (30)第九章三叉神经痛 (32)第一章颅脑损伤第一节头皮损伤【诊断】一、头皮擦伤:外伤沿头皮切线方向致伤,创面不规则,仅为表皮脱落。
伤面少量出血或血清渗出。
二、头皮挫伤;暴力垂直头皮方向致伤,损伤累及头皮全层,但头皮完整性未被破坏,局部头皮肿胀,皮下瘀血及压痛。
三、头皮裂伤:损伤造成头皮完整性破坏,组织断裂。
帽状腱膜完整者,头皮裂口小而浅,否则创口大,裂口可深达骨膜。
四、头皮撕脱伤:大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额肌、颞肌,甚至耳部、上眼睑,颅骨骨膜(部分或完全)撕脱,常因大量失血与疼痛引起休克。
五、头皮血肿根据血肿部位可分为三种:(一)皮下血肿:位于皮下组织层,较小,局限挫伤头皮的中心,质地较硬,波动感不明显。
由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触诊时有凹陷感,易误诊为凹陷性骨折。
(二)骨膜下血肿:血肿位于骨膜与颅骨之间,限于骨缝范围之内,张力大,有波动感。
(三)帽状腱膜下血肿:血肿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可延及全头,触诊软,有波动感。
【治疗】一、头皮擦伤、挫伤:行局部清洗消毒后,以无菌敷料包扎或暴露疗法。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培训课件
8. 衡量一份病史是否合格的标准:在病史完成后能对病变 的部位及其可能的性质又初步的了解或近似的诊断。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8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是为了判断神经系统有 无损害及损害的部位和程度,即解决病变 的定位诊断。检查应按一定顺序,并注意 和一般体检结合进行。
1. 通常先查意识包括精神检查。
2. 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法 主要依据对睁眼、 言语刺激的回答及命令动作的情况,对意识障 碍的程度进行评估的方法。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10
神经系统检查-意识
【临床分类法】 主要是给予言语和各种刺
激,观察患者反应并加以判断。如呼叫其姓名、 推摇其肩臂、压迫眶上切迹、针刺皮肤、与其 对话和嘱其执行有目的的动作等。按其深浅程 度或特殊表现分为:
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小时。因行走各段邻近结构不同,表现 也不同。 3. 核上性损害:表现为双眼协同运动障碍,如双眼侧视麻痹或同向偏斜, 或双眼上视或(和)下视不能(可伴曈孔对光反应或(和)调视反射 消失),系脑干或皮质眼球协同运动中枢受损引起。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20
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
眼外肌及眼球运动
3. 视网膜动脉硬化 早期动脉变细,管壁增厚,光反射增强, 似铜钱状;严重者动脉呈银丝状,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 压变细甚至中断。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18
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
眼外肌及眼球运动
• 【检查方法】
• ㈠眼裂宽度 观察两眼裂大小,有无眼睑下垂应排除眼睑本身病
变。附带检查眼球是否突出或下陷。
• ㈡眼球位置和运动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7
病史采集
【问诊的要求】
1. 采取能够有效沟通的语言,获得病人充分的信任。 2. 对主诉的主要症状必须明确无误。 3. 要弄清主诉或主要症状的起病及进展情况。 4. 对主要症状的确切表现不能含糊。 5. 对主诉或主要症状相伴随的症状也应多加了解。 6. 对采集病史的可靠性必须慎重衡量。 7. 对采集的病史必须加以整理、系统而又有重点、简明而
神经外科疾病治疗规范
神经外科疾病治疗规范神经外科疾病的检查和诊断神经外科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医学影像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
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发生的时间、病情变化、家族史等信息。
2. 症状评估: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头痛、视力障碍、胸痛等,并进行有关系统的检查。
3. 体格检查:仔细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射、肌力和感觉等方面的状况。
4. 医学影像学检查: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PET等,获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帮助诊断。
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原则包括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和安全有效治疗。
1. 综合治疗: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治疗。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尊重患者的选择,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法。
3. 安全有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神经外科疾病常见治疗方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但不限于:1. 手术治疗:对于需要手术干预的神经外科疾病,通过手术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如肿瘤切除、脑血管修复等。
2. 药物治疗:通过给予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如抗痉挛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3. 放疗和化疗:对于一些恶性脑肿瘤或其他需要辅助治疗的神经外科疾病,可通过放疗和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4. 康复治疗:对于一些手术后或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如物理治疗、语言康复等。
以上仅是神经外科疾病治疗规范的简要介绍,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确定。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患者的利益和安全。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课件
诊疗技术
针对不同疾病和手术方 式,介绍神经外科诊疗 技术的操作规范,包括 手术适应症、禁忌症、 手术操作步骤、并发症
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诊疗质量评估
建立科学的诊疗质量评 估体系,对神经外科诊 疗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 评估,以提高诊疗质量
和安全性。
伦理规范
伦理规范概述
阐述神经外科诊疗伦理规范的基本原 则、框架和意义,强调尊重患者自主 权、保护患者隐私、确保患者知情同 意等方面的要求。
医患沟通与告知
要求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 属进行充分沟通,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及时告知病情、治疗方案、风险及 预后等方面的信息。
患者权益保护
强调患者权益的重要性,包括患者的 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获得医疗 救助权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医学研究伦理
规范神经外科医学研究的伦理要求, 包括研究目的、受试者权益保护、研 究过程透明度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 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02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
颅脑损伤
总结词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可导致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严重后果。
详细描述
颅脑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跌倒、暴力等外力因素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头痛、 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治疗颅脑损伤需及时清除颅内血肿、修复脑组 织,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肿瘤
总结词
颅内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可发生在脑实质或脑膜等部位。
详细描述
颅内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癫痫等症状。治疗方法包 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需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位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脑血管疾病
总结词
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 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高血压、糖 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诊疗规范和指导,以确保患者
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神经外科是一门复杂且高风险的医疗专业,因此诊疗规范的制定对于保证患者安全和提升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诊断准确性
对于每位患者,神经外科医生应根据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
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任
何诊断都应基于可靠的证据和科学依据。
手术安全性
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医生应严格遵循手术安全操作规范,
包括但不限于:
- 提前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
- 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预防术后感染;
- 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和监测措施;
- 如有必要,与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密切合作,确保手术过程中
的协调和互助。
术后康复管理
术后康复管理是神经外科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监测康复进展。
此外,医生还应向患者和其家属提供适当的康复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实现最佳康复效果。
临床研究与持续教育
神经外科医生应积极参与临床研究,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诊疗知识和技能。
持续教育是保持专业水平的必要手段,医生应定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培训课程和研讨会等活动。
免责声明
本文档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医疗建议。
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判断进行决策。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一)腰椎穿刺一、适应症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de)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2、鉴别脑震荡、脑挫伤和颅内血肿.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de)诊断和鉴别诊断.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de)诊断和鉴别诊断.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6、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和核黄素脑池扫描等.8、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9、某些原因不明(de)昏迷、抽搐等疾病(de)鉴别诊断.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X片或CT扫描提示有显着颅内压增高者.3、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de)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5、穿刺部位(de)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7、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三、术前准备1、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de)目(de)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2、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2、选择穿刺点.两髂脊最高点(de)连线与背部正中线(de)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一般选取腰3-4或4-5椎间隙进行穿刺.3、消毒皮肤,铺孔巾.4、局麻.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5、进针.在选定(de)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针尖由穿刺点垂直脊背稍向头侧倾斜刺入,如针尖遇到骨质时将穿刺针方向略做深浅调节,当针尖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轻.此时针尖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既有脑脊液滴出.若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捻转或略做深浅调节,亦可缓慢将针退出直到有脑脊液顺利滴出.仍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退出皮下,调整方向后,再行刺入.6、测压.见到脑脊液滴出后即接上测压管,瞩病人完全放松,平稳呼吸,将头稍伸直,双下肢改为半屈位,进行测压,先测初压.如压力高时,不可释放脑脊液,将针拔出,仅取压力管中(de)脑脊液做细胞计数和生化测定.如压力不高,可缓慢放出需要量(de)脑脊液,放液后侧末压.7、将未污染(de)针芯插入,将穿刺针拔出.局部再次消毒,覆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8、穿刺后嘱病人去枕仰卧或俯卧,足部抬高4-6h,以免发生脑脊液经穿刺针孔漏入硬膜外隙引起颅内压降低,导致腰椎穿刺后头痛.若有头痛、恶心,可延长平卧时间,并酌情对症处理.五、注意事项1、测压前,病人头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头颈部及腰部不应过度弯曲,以免压迫颈静脉和腹腔静脉,使压力呈假象增高.2、测压时若脑脊液上升过快,可用手指按住测压管末端,使液柱缓慢上升.如拔出针芯时,见脑脊液喷出,提示压力很高,则不应继续测压,并不应继续测压,并立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六、手术后并发症1、感染.2、脑疝.3、低颅压反应.4、截瘫及大小便障碍.(二)脑室穿刺一、适应症1、诊断性穿刺(1)神经系统X线检查,向脑室内注入对比剂或气体做造影检查.(2)抽取脑脊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3)鉴别脑积水(de)类型,常须做脑室及腰椎(de)双重穿刺测试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做脑室酚红(PSP)或靛胭脂试验等.2、治疗性穿刺(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高(de)病人,特别是抢救急性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者,行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是一种急救性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2)脑室内出血(de)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4)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5)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时,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二、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如头皮感染,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de)危险.2、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de)肿瘤位于脑室附近时,做脑室穿刺可引病变出血,必须十分慎重.3、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做脑室穿刺.4、严重颅高压,视力低于者,穿刺须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5、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亦无价值.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选择穿刺部位,并测量进针深度.(1)额角穿刺(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于脑室造影及抢救性引流,亦可用于脑脊液分流术.颅骨钻孔部位位于发际内或冠状缝前,中线旁开2-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2)枕角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造影、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和颅后窝手术后(de)持续性脑脊液引流.颅骨穿刺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6-7cm,中线旁开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同侧眉弓中点.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3)侧脑室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新房分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在外耳道上、后方各3cm处做颅骨钻孔后,用穿刺针垂直刺入.右利手者禁经左侧穿刺,因易造成感觉性失语.(4)经前囟穿刺:适用于前囟未闭(de)婴幼儿.经前囟测角(de)最外端穿刺,其方向与额入法相同.前囟大者与矢状面平行刺入.前囟小者,针尖稍向外侧.2、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以尖刀在选好(de)穿刺部位刺一小孔.3、以颅锥在穿刺点部位锥透颅骨.以带管芯(de)穿刺点穿过骨孔,刺透硬脑膜,按上述方向逐渐进针,动作平稳而缓慢,注意阻力(de)改变.至有脑脊液流出时,拔出针芯,外接引流管及引流瓶.固定穿刺管.(三)脑室外引流一、适应症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二、禁忌症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三、术前准备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脱水降颅压治疗.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根据须穿刺(de)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2、常规消毒铺巾.3、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4、颅骨钻孔,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5、电灼硬脑膜后“+”字切开.6、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入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7、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封外引流装置.8、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五、注意事项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2、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3、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幕切迹上疝.六、手术后并发症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2、感染扩散.3、脑脊液漏.4、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5、颅内血肿.6、癫痫.(四)立体定向血肿排空结合软通道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适应症1、经内科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无手术禁忌(de)情况下,应争取在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2、幕上血肿量>20ml,<50ml.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3、年龄不限,年龄大、体弱者,手术耐受能力差者优先考虑.4、血肿位于壳核或经壳核向苍白球及丘脑扩展,特别是丘脑出血病人.5、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加重,CT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应再次手术.二、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显着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2、血压不稳定.3、出血活动期.4、出血量>50ml以上5、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6、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三、术前准备1、安装国产(de)MD-2000立体定向仪,行头颅CT扫描.2、血压严重升高(de)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3、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可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患者安装国产(de)MD-2000 立体定向仪后行头颅CT扫描,运用计算机计划系统计算出血肿中心(穿刺靶点)(de)X、Y、Z坐标值和穿刺角度,对脑深部血肿进行准确(de)定位,将血肿排空针穿刺至靶点处,碎吸清除50~60%(de)血肿;2、按原穿刺针道置入12号(de)软质引流管;3、手术结束后行CT扫描,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和引流管(de)位置;4、手术后第2日经引流管注入血肿溶解液(尿激酶),每日两次,每次2万u,注入后夹闭引流管4~6小时后再开放引流;5、动态复查CT,如血肿清除满意可拔出引流管.五、注意事项1、术前反复核对靶点(de)定侧、定位准确无误.2、术中根据已排血肿量,计算剩余血肿量,适时调整深度.3、术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损伤再出血.六、手术后并发症1、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压增高、脑疝.2、切口或颅内感染.3、脑脊液漏.4、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5、MODS.6、压疮.(五)全脑血管造影一、适应症1、颅内血管性病变(1)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瘘、Galen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2)缺血性: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地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瘘血栓形成,烟雾病.2、颅内肿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二、禁忌症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2、碘过敏或过敏体质.3、妊娠3个月以内(相对禁忌症).4、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症).三、术前准备1、住院建立完整(de)病历档案,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de)神经系统检查.2、术前准备包括备皮,术前谈话,交待危险性与可能发生(de)手术并发症,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检查,肝、肾功能等.3、器材准备(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剂:要求有适时显影、减影、放大、测量与录像功能,最好有三维成像功能.(2)穿刺针.(3)引导导丝.(4)导管鞘.(5)造影导管:多采用不透X线(de)聚乙烯制成,末端为锥形,有端孔,呈直形或“J”形、猎人头形,二通开关.(6)高血注射器及连接管:脑血管造影一般压力为150psi(磅/平方英寸).(7)加压输液袋.(8)造影剂:目前主张用非离子碘溶液,如碘海醇(omnipaque)等.注射剂量:颈总动脉 8ml/s 总量 12ml颈内动脉 6ml/s 总量 9ml颈外动脉 3ml/s 总量 5ml锥动脉 5ml/s 总量 7ml4、术中(1)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5-10ml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不合作者或危重病人神经安定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是否肝素化应酌情而定,肝素1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3)是否行控制性低血压,酌情而定.(4)加压输液袋连接于导管鞘侧壁(de)三通连接管.(5)监护脉搏、呼吸、血压、必要时直接监测动脉压(桡动脉、足背动脉).5、术后监护室观察(1)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经、瞳孔、神经系统体征.(2)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脚背、胫后动脉搏动,肢体颜色,有无疼痛.(3)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4)抗脑血管痉挛、溶栓、抗癫痫.(5)酌情行控制性低血压.(6)6h后进食,卧床24h,穿刺侧下肢制动.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在造影床上,固定头部并放置测量标记(直径10mm钢球),固定四肢.2、会阴部消毒.上至肚脐、下至双股中部.3、铺无菌单.4、右(左)股动脉为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2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5-10ml左局部浸润麻醉,用三角刀片将穿刺点皮肤切开2mm.5、术者左手中、示指摸准股动脉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逆血流方向与皮肤成45o 角,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入导管鞘,从导管鞘侧壁三通开关连接回抽见动脉血,确定无误后,将动脉加压输液管连接在导管鞘侧壁三通连接管,慢慢滴入生理盐水,并用无菌胶布固定导管鞘.6、在电视监视下(或导管内插入导丝),将造影导管送入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采用“定向旋转”手术,分别将导管插入左右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做两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选择性血管造影.7、完成造影后,左手示、中、环三指摸准穿刺点上下,在右手拔出导管鞘(de)同时,左手紧紧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持续15-20min,松开压迫见穿刺点无出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加压包扎.外加沙袋压迫局部.持续6-8h.五、手术后并发症1、穿刺部位.血肿、血管损伤后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AVF).2、导管或导丝.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夹层,甚至导致血管闭塞.导管或导丝在血管内折断,导致打结、折曲.3、颅内并发症.脑血栓,脑血管痉挛,空气栓塞(加压输液进入),颅内出血.4、造影剂过敏.(六)脊髓血管造影术一、适应症1、脊髓血管性病变.2、部分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血管造影阴性者.3、了解脊髓肿瘤与血管(de)关系4、脊髓血管性肿瘤(de)术前栓塞.5、脊髓血管病变(de)复查.二、禁忌症1、对碘过敏者.2、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3、有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4、有严重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者.三、术前准备除与脑血管造影相同外,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要求做双侧锥动脉、甲状颈干(颈升动脉)、肋颈干(颈深动脉—最上肋间动脉)、双侧第3-12肋间动脉、双侧第1-4腰动脉、双侧髂总、髂内、髂外动脉及骶中动脉造影.造影剂选非离子造影剂,其用量除锥、髂动脉外,余均为1ml/s,总量为4ml.一般选正位相,有时须加侧位或斜位,除动脉期外有时静脉期须延迟至25s.四、操作方法及程序同“全脑血管造影术”.五、注意事项造影前必须在透视下帖铅号或其他标记物,明确相应椎体(de)位置.六、手术后并发症同“全脑血管造影术”.个别别人可致瘫痪及感觉障碍等症状加重,可能与导管刺激引起动脉痉挛及血管被阻断,加重脊髓缺血所致.造影前应用地塞米松及钙离子拮抗剂.选择导管不能过粗,以4-5F为宜.(七)颅内动脉瘤栓塞一、适应症1、破裂(de)动脉瘤如病人全身情况较好,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de),可以行栓塞治疗.Hunt-Hess分级I-IV级应积极治疗,V级应酌情处理.2、未破裂动脉瘤病人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de),可以行栓塞治疗.二、禁忌症1、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麻醉.2、目前栓塞技术不能达到治疗目(de).3、病人和(或)家属拒绝栓塞治疗.4、其他不适合进行栓塞治疗(de)情况.三、术前准备1、血、尿常规及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2、CT、MRI或MRA、脑血管造影.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动脉瘤囊内栓塞(1)栓塞材料:5—7F软头导引导管,导丝引导,微导管(10、14、18系列),与微血管配套(de)微导丝(10、14、18系列),可控解脱弹簧圈和解脱系统,液态栓塞材料及其栓塞系统.(2)栓塞要点:尽可能采用全麻,也可局部麻醉、神经安定或辅以静脉麻醉.全身肝素化(蛛网膜下腔出血4h之内除外).①根据造影结果选择1-2个最佳工作角度,使颈和瘤体均显示最清楚;②根据动脉瘤(de)位置及形态进行微导管塑性;③微导管(de)操作要缓慢平滑(de)行进,不能跳跃式前进;④微导管头端不能顶在动脉瘤壁上;⑤弹簧圈(de)选择要根据动脉瘤测量结果,第一个弹簧圈(de)直径等于或稍大于瘤颈;⑥瘤体最小经,尽可能长一些,使其在瘤内紧贴瘤壁盘成篮状;⑦对于新近出血(de)小动脉瘤应该尽可能选择柔软(de)弹簧圈;⑧弹簧圈(de)位置合适后要进行造影证实,确信无正常血管闭塞后再解脱;⑨弹簧圈(de)填塞要尽可能致密.2、球囊再塑性栓塞术(1)栓塞材料:除上述材料外,须准备相应尺寸(de)保护球囊.(2)栓塞要点: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栓塞时必须使用液态栓塞剂.尽可能缩短球囊闭塞载瘤(de)时间,一般每次不超过5min.弹簧圈栓塞须尽量致密.3、支架辅助栓塞术(1)栓塞材料:除上述材料外,须准备相应尺寸(de)自膨式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必要时使用保护球囊.(2)栓塞要点: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动脉瘤附近载瘤动脉严重狭窄(de)病例.术前、术后应充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de)药物.避免弹簧圈与支架缠绕.应避免支架(de)移位和塌陷.4、载瘤动脉闭塞技术(1)适应症: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梭形、宽颈、巨大动脉瘤,无法或不适合行瘤内栓塞者,假性或夹层动脉瘤,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球囊闭塞试验(BOT)阴性.(2)球囊闭塞试验阴性(de)临床标志:无神经系统障碍.强化试验〔降压—(20-30mmHg),2-30min〕阴性.(3)侧支循环代偿充分(de)临床及影像学标志:①球囊闭塞后,健侧脑动脉造影时,患侧毛细血管充盈良好;②双侧静脉期同时出现,患侧充盈时间与健侧充盈时间相差<;③闭塞载瘤动脉后病人无不良反应.五、注意事项(1)动脉瘤理想(de)栓塞需要达到囊内(de)致密填塞,疏松栓塞不能达到防止动脉瘤再出血(de)效果.(2)动脉瘤颈需要利用各种技术和技巧进行致密填塞,尽量防止动脉瘤(de)再生长.(3)单纯填塞假性动脉瘤和一般动脉瘤(de)假性动脉瘤部分不能起到防止动脉瘤再出血(de)作用.(4)动脉瘤栓塞过程中,要尽量预防血栓形成,一般要求全身抗凝和同轴系统(de)持续滴注.六、手术后并发症(1)脑血管痉挛.(2)血栓形成.(3)动脉瘤破裂.(4)脑缺血.(5)弹簧圈断裂、移位.(6)其他.(七)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一、适应症1、蛛网膜下腔出血(de)病人.2、脑室内出血(de)治疗3、脑脊液漏4、颅内压监护、动态了解颅内压5、颅内感染持续引流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2、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3、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de)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4、穿刺部位(de)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5、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治疗(de)目(de)及重要性,消除恐惧心理,以取得术中(de)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也应说明可能出现(de)并发症,并让家属签字.2、术前用药:术前30min快速滴注20%甘露醇125ml, 以降低颅内压,预防术中脑疝(de)发生.3、病人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用硬脊膜外穿刺针行穿刺术,见脑脊液流出后,将直径1cm硅胶管放入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内4~6cm,观察管内脑脊液呈流通状态后,将硅胶管予以固定,以防脱出,将该管外接无菌密闭式引流瓶,持续引流即可.四、注意事项1、颅内高压病人,为避免术后形成脑疝,可先用脱水剂减低颅内压后再行穿刺,放脑脊液时应谨慎,缓慢.2、穿刺部位有炎症或褥疮时,不宜穿刺.3、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脉搏,呼吸、面色等,如出现头痛,呕吐等,应监测血压,对症处理,必要时暂停腰椎穿刺.术后应嘱病人去枕平卧4~6h.4、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以免造成颅内血肿,张力性气颅,颅内压过低等.5、如鞘内冲洗或用药,需放出等量脑脊液后缓慢均匀注入,冲洗用温生理盐水,使用(de)药品及浓度应严格按规定执行.6、注意引流是否通畅,不通畅(de)主要原因有导管打折,位置不当,脑脊液中破碎组织造成导管阻塞等.7、尽量缩短引流时间,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五、手术后并发症1、颅内感染:管引流时间过长者;无菌操作不当等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引起(de)脑膜炎;2、气颅:在脑脊液外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时,使颅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梯度,使空气从漏口进入颅内;3、颅内血肿:脑脊液外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导致颅内压降低,出现桥静脉撕裂出;4、引流管堵塞:主要原因为引流管置入位置过深,过浅或引流管扭折,移位,以及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小血块导致引流管堵塞等;5、神经根刺激症状:约30%(de)病人有轻度神经根痛症状,拔管后症状消失;6、穿刺部位脑脊液漏:置管时间过长,形成瘘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外科五种常见病诊疗规范目录1.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2.头皮裂伤诊疗规范3.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诊疗规范4.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诊疗规范5.脑胶质细胞瘤治疗规范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一、血肿部位:基底节是常见的血肿部位,其次是丘脑、小脑、大脑皮质、脑干。
二、病因:1.急性高血压引起惊厥造成颅内出血。
2.慢性高血压是由于脑血管内退行性改变而引起。
3.脑血流量的急剧增加,特别是以前发生脑出血的部位。
4.物理因素继发于剧烈体力活动,暴露于寒冷户外等。
三、临床表现脑内血肿的病人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症状,常经过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平稳期后出现进行性加重。
四、诊断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五、鉴别诊断(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少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助鉴别。
(4)脑肿瘤起病缓慢,常有头痛、呕吐且进行性加重症状,体检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局灶性神经体征等,可助鉴别。
(5)其它原因所致昏迷如药物中毒、低血糖及乙型脑炎等,均有各自病例特征,一般可与脑出血昏迷区别开来。
六、治疗(一)早期处理1.控制血压及血糖;2.了解凝血状况;3.抗血管痉挛治疗必要时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4.如果神志不清伴有反复呕吐、气道不通畅则考虑插管或气管切开;5.处理颅内压增高;6.控制电解质平衡;7.血管造影对于>45岁,以前有高血压或丘脑、壳核、颅后窝出血的患者可不做DSA。
血管造影只是排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内出血。
(二)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可以降低再出血、水肿或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导致坏死引起的致残率,采取外科治疗措施必须针对具体神经功能情况、出血多少和部位、年龄以及患者本人和家庭对疾病的关注程度。
适应症:1.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在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争取在脑组织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者。
幕下血肿量>10ml,直径>3cm,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
3.GCS评分≤13分,病人呈浅昏迷、不完全或完全性偏瘫、脑疝早期。
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
3.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
手术方法:开颅清除血肿:以往传统开颅手术多采用大骨瓣开颅,近期提倡进行微创骨窗入路或显微外科手术,我院在立体定向治疗脑出血方面有优势,目的是一方面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另一方面可能减少手术创伤,从而将手术对患者的影响降至最低。
七、康复治疗:1.被动运动和按摩,2.主动运动,患者肢体有肌力后应及时开展主动运动。
八、预后:出血量较少且部位较浅者一般1周后血肿开始自然溶解血块逐渐被吸收,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现象逐渐减轻,患者意识也逐渐清醒,最终少数患者康复较好,多数患者则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和失语等1.预后较差的因素(1)血肿较大严重脑组织破坏已引起持续颅内压增高(2)意识障碍明显(3)上消化道出血(4)脑疝形成(5)中枢性高热(6)去皮质强直(7)70岁以上高龄患者(8)有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的并发症(9)复发性脑出血(10)血压过高或过低心功能不全这些患者可危及生命或留有严重的肢体瘫痪或长时间意识障碍。
九:随访一个月:随访血压控制、血脂、血糖、康复锻炼;三个月:血压、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康复锻炼,必要时颅脑CT或MR六个月:血压、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康复锻炼,必要时颅脑CT或MR1年:血压、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康复锻炼,必要时颅脑CT 或MR3年:血压、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必要时颅脑CT或MR参考文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2010年》《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头皮裂伤诊疗规范头皮裂伤系由锐器或钝器伤所致。
由于帽状腱膜具有纤维小梁结构的解剖特点,头皮血管破裂后血管不易自行收缩而出血较多,可引起出血性休克。
分类:1.头皮单纯裂伤2.头皮复杂裂伤3.头皮撕脱伤诊断:(一)临床表现1.活动性出血创口有动脉性出血。
2.休克在创口较大、就诊时间较长的病人可出现出血性休克。
3.须检查伤口深度、污染程度、有无异物、颅底有无骨折或碎骨片,如果发现有脑脊液或脑组织外溢,须按开放性颅脑损伤处理。
(二)辅助检查(检查应在急诊止血处置后进行)1.实验室检查(常规)⑴血常规化验、凝血功能等。
⑵血红蛋白和红血球压积持续下降表明出血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1)可考虑行头颅CT。
2)头颅MRI(必要时)。
治疗:1.头皮单纯裂伤:剃光裂口周围至少8cm以内的头皮,在局麻或全麻下,用灭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消毒软毛刷蘸肥皂水刷净创部和周围头皮,彻底清除可见的毛发、泥沙及异物等,再用生理盐水至少500ml以上,冲净肥皂泡沫。
继而用灭菌干纱布拭干创面,以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对活跃的出血点可用压迫或钳夹的方法暂时控制,待清创时再一一彻底止血。
常规铺巾后由外及里分层清创,创缘修剪不可过多,以免增加缝合时的张力。
残存的异物和失去活力的组织均应清除,术毕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
若直接缝合有困难时可将帽状腱膜下疏松层向周围行分离,施行松解术之后缝合。
必要时亦可将裂口作S形、三叉形或瓣形延长切口,以利缝合,一般不放皮下引流条。
伤口较大且污染明显者,缝合后应作低位戳口置引流条,并于24小时后拔除。
伤后2~3天也可一期清创缝合或部分缝合加引流。
术后抗菌治疗并预防性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阴性后)。
2.头皮复杂裂伤:对复杂的头皮裂伤进行清创时应做好输血的准备。
机械性清洁冲洗应在麻醉后进行,以免因剧烈疼痛刺激引起心血管的不良反应。
对头皮裂口应按清创需要有计划地适当延长,或作附加切口,以便创口能够一期缝合或经修补后缝合。
创缘修剪不可过多,但必须将已失去血供的挫裂皮缘切除,以确保伤口的愈合能力。
对残缺的部分,可采用转移皮瓣的方法,将清创创面闭合,供皮区保留骨膜,以中厚断层皮片植皮覆盖之。
3.头皮撕脱伤清创缝合方法已如前述,原则上除小心保护残蒂之外,应尽量减少缝合时的张力,可采用帽状腱膜下层分离,松解裂口周围头皮,然后予以分层缝合。
若张力过大,应首先保证皮瓣基部的缝合,而将皮瓣前端部分另行松弛切口或转移皮瓣加以修补。
参考文献:《王忠诚神经外科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诊疗规范硬脑膜外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诊断(一)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一般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几种类型:⑴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⑵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⑶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二)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 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2. 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 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 颞区<20ml,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后窝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和侧裂池>4mm。
但特别需要严密动态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行头颅CT复查。
若发现病情变化或血肿增大,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 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的颅内血肿。
2. 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颅内血肿。
3. 幕上血肿量>3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
4. 病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
疗效标准1.治愈:神志清楚,生活基本自理或经过一段时间休养后有可能自理及工作,相当于GOSⅤ级。
2.好转:神志较术前好转,遗有部分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失语、肢瘫等),或危重病人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脱离危险者,相当于GOSⅢ~Ⅳ级。
3.未愈:长期昏迷或植物生存状态,相当于GOSⅡ级。
随访:术后2天,3月,12月随访颅脑CT,其余根据患者病情及时随访。
参考文献:《王忠诚神经外科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颅脑创伤治疗指南》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诊疗规范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日内出现血肿症状者。
一、诊断1.临床表现⑴临床症状较重,伤后仅1-2小时即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病理性呼吸的濒死状态。
⑵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变化中有中间清醒或好转期者少见,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
⑶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出现较早,其间呕吐和躁动比较多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
⑷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不久,对侧瞳孔亦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⑸局灶症状较多见,偏瘫、失语可来自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
2.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⑴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免疫、备血。
(必选)⑵血气分析、超敏TNT、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可选)2.神经影像学检查⑴头颅CT 头颅CT扫描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有助于诊断。
(必选)⑵头颅MRI (必要时)不仅可以了解具体脑损伤部位、范围及其周围脑水肿情况,而且尚可推测预后。
(必选)(3)心电图、胸片或胸部CT(必选)(4)心脏超声、颈部超声、下肢血管超声、肺功能。
(可选)二、治疗:保守治疗: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 的急性硬膜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