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9 鱼我所欲也》研讨课教案_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孟子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

3.初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学习相应的论证方法。

2.深入了解生死和义的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出示“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她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丽莉老师。(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在送医院的途中,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在颁奖典礼上人们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张丽莉老师在面对危险那一刻为什么能舍己救人,做出生与死这样艰难的抉择呢?今天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听示范读,注意节奏。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如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读出磅礴气势,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三、复习旧知

师:学习新的内容前,老师先测一测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检查朗读情况。(师:我们首先大声地齐读课文,看看你们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德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结:同学们真棒!对课文的内容很熟悉。那么在了解了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进而理解作者的观点。《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出名的议论文,大家还记得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吗?比如论点一般在文章什么地方提出来?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多少种?论据有多少种?

四、合作探究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问题,待会小组合作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通过比喻论证提出中心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孟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证的?

(1)老师出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师引导: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是指什么?(“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又指什么?(“不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时候,人们会怎样做?(为了“义”“不为苟得”、不避患,就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这是从正面论述。“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时候,人们会做出什么事来?(何不用、何不为,因为惧怕死亡就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卑鄙无耻。)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们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也可以“不”“避患”。所以他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然后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作者最后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2)这一正一反叫做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大家看第二段。

(3)找一生读“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并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