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诸葛亮借智慧4:管人的谋略
向诸葛亮借智慧 赵玉平
1.有自家人在工作单位会令你十分被动。容易激化矛盾、败坏名声、引起不良行为扩散。
2.罚上立威的作用:稳定队伍、避免未来灾难和威慑众人。
3.罚上立威时要选择足够分量的人,不然就是懦弱的表现,会引起嘲笑。
五、对待公众人物:重用分开
对待价值观和做事方法都不一样的公众人物时,给很高的地位,不给实权,借其名声扩大影响力
3.弱者吸引力:强、中、弱三者,强者会联合弱者,因为弱者的威胁小;中者会联合弱者,因为消灭了强者自己就是强者。而弱者只能联合中者,因为和强者差距大。
4.找人帮忙的方法:买的方法、求的方法、许的方法、争的方法。
5.争:一、判断形势,争取实力最近的人来帮你。实力相近,联盟稳定。
二、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对方提要求。把挖井问题变为口渴问题
2.面对重大事件,要及时的公布信息。民众是有信息需求的,你不说别人会说
二、被动出场,强化权威
借助有分量的人强化自己
三、亮出胆识,增强信心
1.以无事之心处有事:以镇定自若的态度处理危机局势
2.在关键时刻,领导要给下属当主心骨,稳住阵脚,不能惊慌失措
3.带头人要做下属的“胆”和“眼”:鼓舞信心,指明方向
2.分槽喂马,合槽养猪:千里马型人才要一个人一摊活;猪型人才团结合作,在竞争中增加他的投入,在竞争中促进他的成长。
3.两匹千里马明着不争暗着争,他自己不争他的班底还要争呢。
4.对待专才要“放水养鱼”,做大事要有给别人一片天空一片海洋的气魄。
5.了解一个人就是了解他的需求。用干部、安排干部,要了解他的需求特征。
4.沟通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理解别人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
5.设置底线,留有余地。管理是要有高压线的。
读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
读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第一篇:读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读《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一、处世之道1、结交高人、结交善友可以为自己增加口碑(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你自己得真行)2、懂得保持低调是品格,懂得运用高调是智慧3、先说自己不行,再展示自己很行。
用低调的语言,衬托自己实际的才华,谦虚低调不仅是美德,而且是为人处事的智慧4、要首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再考虑自己怎样做5、了解一个人就是要了解他的需求,感动一个人就是满足他的需求6、一个茶杯,要想从茶壶里得到水,杯子的位置就一定要比茶壶低7、对待人时如果和自己有过节的人应当和谐相处,要以德报怨,让别人感到你的宽宏大量二、自我修养的提升1、领导者要挺身而出,用事实说服、用目标鼓舞、用行动示范,给大家灌注这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敌人,取得胜利。
2、成大业必立大志,远景规划、远大理想的提升,再加上个人目标的实现3、做人要淡泊,做事要执着4、人考虑事情时也要分为上中下三等,前中后三层,力求万无一失,就和管理层的人才培养一样,使用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发现一批5、从管理学角度来看,用人要优势互补,对于自己修养的培养,要文理兼备读《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曾几何时,当我们系着红领巾、戴着小黄帽,懵懵懂懂的时候;当我们高声朗读草船借箭、赤壁大战课文的时候;当我们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去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在我们每一个人幼小的心灵里都蕴藏着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名字:诸葛亮。
虽然三国中许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侠肝义胆的关羽、勇猛过人的张飞、精忠报国的赵云、老当益壮的黄忠。
但是如果三国中缺少了诸葛亮,那就好似钻石项链上缺少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黯然失色不少。
《向诸葛亮借智慧》这本书一改平日三国的研究切入点,从管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诸葛亮的管理才能。
深入浅出,让人拍案叫绝。
纵观其书,我认为总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为人处事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提升。
一、为人处事的能力: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无时不刻都在贯穿着一个主线:社会的不断进步。
《向诸葛亮借智慧4——管人的谋略》
向诸葛亮借智慧4——管人的谋略画外音:(在事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经营不善,两个公司合并了。
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合并后,两个经理如何安排?人心如何稳定?这就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刘备取得西川后,总算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他可以背靠巴蜀发展自己的势力。
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巴蜀之地,一直是刘璋经营,现在更换主人,如何安排刘璋旧部大臣的职务?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又显示了他管理方面的智慧,那么诸葛亮采取得什么策略呢?)如何来稳定成都的形势?这道题就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我们讲胜利容易成功难。
什么叫成功?就是胜利之后你还得有下文。
我们在资本市场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公司很容易收购了另一个公司。
这很容易,但你知道吗,收购完了以后,两个公司怎么合在一起,这就比较难了。
那老总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啊,为什么呢?这帮人啊,老是闹事呀,不听话呀。
中国人永远是分好分,合不好合。
咱俩公司分成两半,一面多一总经理,一面多十个处长,谁都愿意分。
但合起来,俩总经理变成一个总经理,十个处长变五个,特别容易引起干部的纠纷。
凡是合并的问题,干部问题是关键:你问他干不,他说不干,这事怎么办。
当时呢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商量了一个特别棒的策略,就是要稳定局势先稳定人心,要稳定人心先要稳定干部。
只要干部队伍稳定了,我们就有了控制局势的定海神针,以后就不会出问题了。
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借鉴,那么紧跟着就是一个问题了,如何来稳定干部队伍?诸葛亮想了三个特棒的策略,我们来看看孔明先生是怎么来稳定干部队伍,收拢人心的。
这第一个策略就是:由远及近,先严后宽。
他怎么做的呢?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拟订干部提拔任用名单。
三国演义第65回对这事有个专门的描写,说诸葛亮在任命干部过程当中,先提拔了七个人,这七个人全是刘章的旧部。
大家注意这七个人当中有三个刺眼的名字就是董和、刘巴、黄全,就在成都城破之前这仨哥们还拿刀拿枪要跟刘备玩命呢,一旦城破首先就把他们提拔了。
向诸葛亮借智慧(三)用人的门道
向诸葛亮借智慧(三)用人的门道有才的人总有点怪脾气。
在日常电话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现代社会中除非是老板非用你不可,否则谁会忍受有这么一个下属呢?但是如果你一味地恃才傲物,找工作就会有问题。
那么这种人该如何求职?对于老板来说,有什么办法用好这种人呢?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就很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诸葛亮有什么高明的智慧?在这个问题上,他又是怎样做的呢?1.什么叫性命?性格就是命运,这就叫性命。
2.庞统长得太有创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个鞋刷子的眉毛,鞋拔子的脸,配两管鞋油的朝天鼻。
当时刘备见庞统的第一感受,用我们一句歌词来概括:那叫人海中多看你一眼,从此就忘不了你这张脸。
3.你和一个人见面头3分钟,能决定你们关系的未来。
3分钟印象好,以后三年都好;3分钟印象坏,那以后的三年都坏。
4.职业到位放水养鱼:一个人才一个泥坑,他是吐泡泡的泥鳅。
一个人才一片海洋,他就是飞腾的蛟龙。
5.人才可以分为三种:既能扫一屋,也能扫天下,叫通才;只能扫天下,不能扫一屋,叫专才;只能扫一屋,不能扫天下,叫平才。
通才都是累死的,专才都是屈死的,平才是怎么死的,急死他!6.用通才靠的是老板信任上到位,用专才靠的是老板安排上到位。
7.领导身边得有个摇扇子的8.做大事的人,你得有给别人准备一片天空、一片海洋的胸怀和气魄。
9.分槽喂马合槽喂猪10.两个能人同时干一件事,明着不争暗着争,就是他不争,他的班底还得争呢,他的班底不争,他的粉丝还得争呢。
两个天王是好朋友,一个体育场里唱歌,粉丝能打出人命来。
11.养什么都不吃饲料,除了人减肥不成功,所有喘气的减肥都成功。
12.一个猪不爱吃两个猪争着吃三个猪抢着吃一群猪往死里吃13.如果这个对象是不能干又不想干、整天哼哼叽叽、懵懵懂懂这猪型的,要在竞争中增加他的投入,在竞争中促进他的成长。
等将来小猪长成千里马了,我们再把它分开。
14.一个连董事长都瞧不起的人,一天到晚说董事长是垃圾是笨蛋,有空就在公司的内部网上发笑话嘲笑董事长。
向诸葛亮借智慧
向诸葛亮借智慧1 求职的学问每个人都会遇到求职找单位的问题,怎样才能从人才堆里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接受,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懂得自我包装展示的求职技巧也很重要,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这方面,孔明先生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在见到皇叔刘备之前,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介布衣,起点不高,一个山东青年,父母双亡,背井离乡来到这湖北荆州地区,他是跟他的叔叔诸葛玄来的,结果呢!这叔叔不久就去世了。
诸葛亮无依无靠,带着弟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艰难度日,真的就像他在出师表中写的那样,他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前程,孔明先生铆足了劲儿接连施出了四个奇招,第一条技巧,叫做借助口碑,迅速冒尖。
第二个办法,制造差异,吸引眼球,我让你注意我。
第三:欲擒故纵,激发需求。
第四:高调出场,低调说话。
通过这四招,孔明先生最终达成了心愿,被刘皇叔聘为军师,在自己的求职履历表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这时候诸葛亮给刘备展示了一套天下形势策略一套整体方案。
说的刘备心里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后来就引出了火烧赤壁,占荆州、收四川,占汉中,天下三分。
所以有后人赞到,说诸葛亮这个人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这一年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那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那么,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当中,诸葛亮究竟运用了哪些高超的求职技巧?他的成功又能给我们找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呢?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博士在风趣幽默中为您麻辣说三国。
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向诸葛亮借智慧》之《求职的学问》。
2 求人的技巧生活中遇到小困难,亲戚朋友都能够帮我们,但是当事业遇到大困难时,要想寻求到帮助,就必须想点子靠智慧。
失去荆州后,刘备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事业跌入低谷,要人没人,要地盘没地盘。
如果再没有人来帮助的话,很快就会被曹操的大军吞没,可是要想有人帮助,那也得有家底啊,像刘备这样的穷人谁会来帮呢?帮助他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呢?关键时候,诸葛亮独辟蹊径,为他想出了一个难度极大的求人办法。
向诸葛亮借智慧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一本智慧化身的书是诸葛亮,何晓霞,在地理,古代和现代,虽然聪明人,单是这个是非常受欢迎的人。
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困难的问题。
看看诸葛亮在这边的解决方案吧!在一个例子的情况下:刘蓓,如西川,诸葛亮,令人惊讶地下到马超刘出城;黄忠,魏燕,张飞,严燕,是一场荣誉之战。
但在封建集团的盛宴上,封建的主人,有两个人要提的:一,八十,二十六。
为什么要提这两个数字?这是我们的ge君分部经理的招。
八是在这个盛宴上关闭的人有将近八十,六十是被人密封的,有六十张刘章会下降。
正常思维会认为:第一印将会,那场战争会有一些看法。
这不仅没有起到人们的作用,而且对于这些将军的未来还能埋下种子吗?其实,第一印没有军事利用就会,会大叫一般的心理失衡。
为什么?首先听我说一个例子:幼儿园,老师对苹果,我们都蜂拥到,不要说话,为了让大家排队,我的心思想一米:她走了一个不守规矩,衣服粗鲁地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老师马上给了他最大的苹果,和休息人们说:听话有苹果吃,或没有苹果吃。
所以人们埋在心里的这样一个想法:我认为我是最坏的,但也比他更强,因为他有一个苹果,我会能,但时间。
在过去,如果老师第一苹果的表现良好,最长的最漂亮的孩子,我们会想:只有像苹果有同样的机会得到苹果,我们认为我喜欢长土豆椰子,怎么可以得到苹果?所以会有嫉妒的意外。
同样,如果刘蓓首先密封英雄,不记得第一次移动心脏,自然不会站在顽固的力量推翻规则之前。
诸葛亮可以看到超人的智慧。
但人们不能错过,但诸葛亮的错误有点特别,他最大的错误是他伟大的成就。
诸葛亮的智慧,虽然蜀to to,但让大部分蜀将失去空间来加强,使只有晚蒋巍领导,蜀终于成为第一个摧毁三国一个国家。
蜀的根除和破坏都是因为诸葛亮的天赋,所以事情往往有两方面,同样的事情可能太混乱,所以事情权衡利弊,对大的结果可能更好。
向诸葛亮借智慧
目录1. 求职的学问 (2)1.1.借助口碑,迅速冒尖 (2)1.2.制造差异,吸引眼球 (2)1.3.欲擒故纵,激发需求 (3)1.4.以退为进,提高满意度 (3)2. 求人的技巧 (4)2.1.求谁:判断形势,争取实力最近的人帮你 (4)2.2.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对方先求你 (4)2.3.先在语言上占优,气势上压倒对方。
(4)2.3.1.张昭,谈战略 (5)2.3.2.谈形势 (5)2.3.3.谈背景 (5)2.4.利益上引导,情绪上激怒 (6)3. 用人的门道 (6)3.1.放水养鱼 (6)3.2.分槽喂马,合槽养猪 (7)3.3.筑巢引凤 (7)4. 管人的策略 (8)4.1. 给待遇由远及近,能稳住人心 (8)4.2. 上敬、下威,重、用分开 (9)4.3.近严远宽,罚上立威 (10)5. 信任的诀窍 (11)5.1.工作上摇扇子,生活中搭台子 (11)5.2.放下擅长的,做好应该的 (11)5.3.乐事沟通,展示依赖 (12)5.4.稳住情绪,积极但不着急 (12)6. 稳定的良方 (13)6.1.稳定领导班子,各就各位。
(13)6.2.被动出场,强化权威 (14)6.3.亮出胆识,增加信心 (14)6.4.远大目标激励斗志 (14)7. 处罚的策略 (14)7.1.姑息纵容贻害无穷 (15)7.2.讲究技巧 (15)7.2.1.设置底线,留有余地 (15)7.2.2.严肃纪律同时强化感情 (16)8.接班的技巧 (17)8.1. 紧急情况用能力,长期岗位用性格 (17)8.2 完成任务靠推,提升修养靠拉 (17)8.3.风险事掌舵,稳妥事撒手 (18)8.3.1.淘气的孩子搞开拓合适,乖孩子搞执行合适。
(18)8.3.2用人:价值观一致,性格相反,能力互补的人。
(18)8.3.3.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18)1.求职的学问刘备三顾茅庐主动上门招聘,才得到诸葛亮。
诸葛亮用了什么方法才有这么大新引力那?这个年代有本事容易,让别人相信你有本事,并能脱颖而出就很难。
向诸葛亮借智慧
能 态 机 包 成 力 度 遇 装 功 展 示 + +
+
=
诸葛亮包装自己的技巧
• 借助口碑 迅速冒尖 • 制造差异 吸引眼球 • 欲擒故纵 激发需求 • 高调出场 低调说话
求人的方法
• • • • “买”的方法 “求”的方法 “许”的方法 “争”的方近的人来帮忙 • 变被动为主动 争取对方先提要求 • 现在语言上站优势 争取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用人的技巧
• 放水养鱼 • 分槽吃草 • 筑巢引凤
诸葛亮如何管人
• 由远及近 先严后宽 • 上敬下威 重用分开 • 近严远宽 罚上立威
白帝城托孤
如何让领导信任
• 工作上摇扇子 生活上搭台子 • 放下擅长的 做好应该的 • 示弱沟通 展示依赖 • 稳定情绪 积极但不着急
安居平五路
诸葛亮如何稳定人心
• 稳定班子 各就各位 • 被动出场 强化权威 • 亮出胆识 增加信心 • 用远大的目标激励斗志
诸葛亮如何处理问题员工
• 设置底线 留有余地 • 严肃纪律 强化感情
诸葛亮如何培养后备人才
• 慧眼看人才 俗眼看性格 • 完成任务靠推 提高修养靠拉 • 风险事掌舵 稳妥事撒手
向诸葛亮借智慧(详细文稿)
向诸葛亮借智慧(详细文稿)东汉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的十二月,正是隆冬时节,天下着鹅毛大雪,山河大地一片洁白。
从新野县的官道上顶风冒雪驰来几匹战马,为首一人,四十多岁年纪,身高七尺五寸,长手大耳,容貌威严,虽然头上身上已经挂满雪片,但是丝毫没有停歇落脚的意思,反而不断催促后边的人加快速度。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后汉三国著名的英雄刘备刘玄德。
那么,这么大的雪天,刘备不在温暖舒适的新野县府衙里呆着,跑到这荒郊野地来做什么呢?他这是去拜访一位高人,这位高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据史书记载,在这个冬天,刘备前后跑了三趟才得以见到诸葛亮。
历史,就在这个冬天因为这三次拜访被改写了。
此时的刘备,事业正处于低谷。
自出世以来,他先是依附公孙瓒,然后投过曹操、投过吕布、投过袁绍,可以说刘备是三国里跳槽最频繁的干部,但是虽然辗转了这么多公司,刘备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当中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有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我应该做什么?二是我适合不适合做这个?三是我喜欢不喜欢这样做?但是,人往往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一个人要看到自己的脸,他就需要一面镜子;一个人要看到自己的心,他就需要另一个人。
刘备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帮他反思过去和规划未来的人,最后刘备在北方实在无法立足,只能向南投奔荆州刘表,在这里他深深体味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只能带着两个兄弟关羽张飞临时驻扎在新野小县。
而在此时,环顾中华大地,群雄四起的局面已经过去,局势逐渐明朗起来,江东的孙权已经拥有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称霸一方,曹操横扫中原,消灭了最强大的敌人袁绍,势力一直发展到辽东半岛。
这二位,一个横跨南粤,饮马长江;一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看看人家个个事业红红火火,再瞧瞧自己,四十多岁了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你说刘备能不着急吗。
他急到什么程度?《三国志注》当中有个小故事可以证明。
说到这里,我们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三国的文献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本是晋陈寿的《三国志》,一本是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三个是南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这本《三国志注》采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三国志记载的空白缺失之处进行补充,是研究三国的必读文献。
赵玉平:向诸葛亮借智慧经典句子总结
9.智慧就是懂得知识运用的条件,在常识真理面前毫不犹豫。
10.家常饭最养人,能用常识手段把工作做好,这是最高明的管理。为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搞形式主义的标新立异,害人害己。
一、求职的学问
1.有本事容易,但是你让别人相信你有本事,并且能脱颖而出,这个就比较难了。
2.成功=态度+能力+机遇+包装展示
3.找工作简历需要包装、做企业产品需要包装、谈恋爱帅哥美女需要包装、精选拉票连美国总统都要包装。这就应征了那句俗话,人配衣帽马靠鞍,包装到位就领先。
4.观人观交:当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你根本不用看这个人怎么样,你就看他周围的朋友关系密切的人怎么样,通过看这些人,你就能知道这个人什么样。
9.人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你要看清自己的脸,你需要一面镜子;你要看清自己的心,你就需要另一个人
10.一个真正成功意识的人,随时随地都要传播,而且要从眼前开始,从身边人开始
11.你卖冰啤酒,卖的是诱人的泡沫,你卖煎牛排,卖的是那火爆的滋滋声,一个成功的人是要有传播技巧的,你要找到自己的卖点。
12.心理学规律:一个东西越费周折,你越珍惜,一顿饭等的越久,它越好吃(刘备二顾茅庐,诸葛亮避而不见)主观上很愿意,客观上不容易
3.重大事情发生之后,公众需要的是什么?是“信息”
4.信息的园地你要不种菜,就会有人来种草,而且种的是杂草。第一时间你如果不站出来公布信息,后面事情就大了。
5.再小善事也是一分修养,这叫一分修养一分成就
6.往往小善上不上心,小恶上不介意,天长日久可能就会积累灾难。
跟诸葛亮学求人的智慧
找人帮忙的方法
1“买”的方法。
2“求”的方法。
感情积累
3“许”的方法。
以后我们利益对半分
4“争”的方法。
1判断形势争取实力最近的人帮忙(感情维系的联盟经不起利益和危机的考验。
关键时刻帮我们的人可能不是我们看的最顺眼的人),实力接近,联盟稳定
2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对方先提出要求
3
例如:我们找人挖井:1可以请求别人帮忙
2花钱请别人帮忙
3答应别人井挖好了,分一部分给他们(需要信任)
4我们挖井,找口不渴的人不想帮忙挖井,而找口渴的人们会帮忙挖井,他们很乐意(把挖井问题变成口渴问题)
5历史和现代证明了,再求人帮忙的时候,如果若的一方过度迫切,过度积极,反而葬送大好局面,不能太着急
6当我们在求人的时候,事实上是弱势,理由上找到优势
7诸葛亮争的方法三条妙计
1判断形势,争取与自己实力最近的人联合
2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对方先提出要求
3先在语言上占优,争取气势上压倒对方(内容上非常讲理,态度上非常不讲理)1低姿态策略陪笑脸说好话,求他们同情. 2高姿态策略:嘴硬到底,针锋相对
4让人可怜的人只能做英雄的仆人,让人折服的人才配做英雄的朋友
5人家上来直接人生攻击,你的还口策略就是揭他的短。
读赵玉平《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
读赵玉平《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读赵玉平《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喜欢《百家讲坛》栏目,从易中天到王立群,从于丹到蒙曼,无数的历史与经典在名家的讲述中娓娓道来,仿佛打开一扇岁月的窗。
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史记》,于丹的《论语》,蒙曼的《女皇武则天》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童年读《三国》是“囫囵吞枣”式的速读,工作后读《三国》是作为背景材料的“检索式”阅读。
直到某一天,在《百家讲坛》偶遇北京邮电大学的赵玉平教授,才真正开启了“理解式”阅读。
赵玉平博士在风趣幽默中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通俗易懂,尤其是《信任的诀窍》一讲,收获颇多。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在同一个单位里的人,都希望工作环境稳定,人心稳定,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用了很多办法来稳定人心,不拘一格用人才。
他采取了放水养鱼,分槽喂马,筑巢引凤,躬身接水等策略。
一、放水养鱼刘备对庞统印象本身就不好,再看到他喝酒误事不好好干工作,禁不住大怒,干脆把庞统的职务给免了。
但是诸葛亮对刘备说:“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
”大意为:他的才华是我的十倍,你不能不用他。
于是诸葛亮帮刘备出了几个点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达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效果。
像庞统这类专才型的人才应该怎样使用呢?技巧就是放水养鱼。
小池塘养小鱼,大池塘养大鱼,给人才一片水洼,他只能是吐泡泡的泥鳅,给他一片海洋,他就可以成为呼风唤雨的蛟龙。
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给别人准备天空和海洋的胸怀和气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
领导往往因为一个人过去有一个岗位或一项工作没干好,就断言这个人没本事,不能用。
就这样给定性了,岂不可惜!要知道,痰盂再好不能盛米饭,瓦壶再破可以沏龙井。
一件东西一个用场,一个人一个舞台。
有用没有用,其实完全看如何安排。
所以,通才好用,专才难用。
选人,不能光看顺眼不顺眼,尤其是重要岗位的关键人才,一定要全面考察仔细斟酌。
二、分槽喂马什么是分槽喂马的策略呢?话说农场里有个老先生,养了两匹千里马,准备卖钱。
向诸葛亮借智慧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向诸葛亮借智慧心得篇一:《向诸葛亮借智慧》观后感企业管理之识人用人管人——《向诸葛亮借智慧》观后感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热捧。
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于丹说论语,从纪连海说清朝,到孔庆东讲金庸,无不精彩纷呈。
今天再受赵玉平老师的《向诸葛亮借智慧》的教诲,又受益匪浅。
赵玉平老师巧妙运用诸葛亮的素材,生动精彩讲故事,深入浅出说人性,幽默搞笑讲道理,循序渐进道职场,把诸葛亮的大智慧娓娓道来,让我在笑声中学到了职场中的黄金法则,把古代版的工作法则给我们展现地淋漓尽致,把老板与职员的关系分析的入木三分,让我们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精英社会学到了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
概括起来,《向诸葛亮借智慧》主要讲述了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求职的学问,第二,求人的技巧;第三,用人的门道;第四,管人的谋略;第五,信任的诀窍;第六,稳定的良方;第七,处罚的谋略。
作为一名家具销售行业管理人员,我对用人的门道和管人的谋略感受颇深。
近两年,如八益等家具品牌进驻中江,给我们全友造成了不小冲击。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胜利。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管理者的事业成功与否,说到底还是用人,家具销售企业更是如此。
只有慧眼识人,善用人才,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管理者,既需要有“才智”,又需要有“直觉”;既需要有“理性”,又需要有“感情”;既要善于在办公室中分析研究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又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
任何管理者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论他多第聪明能干,仅靠个人的才能、智慧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能够发现、召集和使用其事业所需的各种人物,集众人之所长,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取得成功。
就像诸葛亮再妙的计谋都还得靠赵云关羽等一干人去实施。
识人是用人的基础,用人是识人的目的,管人则是用人的手段。
识人、用人和管人,归根到底是为了利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为本部门、本企业创造最佳效益。
向诸葛亮借智慧
向诸葛亮借智慧
第一回:如何让领导认识自己。
诸葛亮在为与刘备相识之前,他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志向如何得到发挥就成了诸葛亮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了让自己的智慧得到发挥,诸葛亮采取如下方法得到了刘备的任用。
首先;诸葛亮拉拢了一个强大的靠山,他的岳父黄老先生在荆州很有社会地位,得到了他的支持诸葛亮不仅获得了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其次;他借助自己在荆州的名望广泛宣传自己,其中对自己宣传起到决定作用的有几个人,徐庶,庞统等,他们在刘备的面前说卧龙先生的才华高我十倍,如果能把卧龙先生请到主公身边,主公事业一定有成。
刘备听了他们的话,得到诸葛亮的心态在刘备的心理荡漾。
刘备决定一定请卧龙先生出山相助,刘备去请诸葛亮,诸葛亮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来应对刘备来草庐的请自己。
第一次去扑了一个空,刘备对诸葛亮的钦慕越来越高。
第二次又是一个空,第三次终于见到了
卧龙先生。
向诸葛亮借智慧1-8
向诸葛亮借智慧1——求职的学问画外音:(每个人都会遇到求职找单位的问题。
怎样才能从人才堆里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接受?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懂得自我包装展示的求职技巧也很重要。
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这方面,孔明先生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在见到皇叔刘备之前,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介布衣。
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前程,孔明先生铆足了劲儿连施奇招,想了很多吸引刘备眼球的方法,最终达成了心愿,被刘皇叔聘为军师,在自己的求职履历表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那么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当中,诸葛亮究竟运用了哪些高超的求职技巧?他的成功又能给我们找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呢?)东汉建安12年,也就是公元207年的12月,正是隆冬时节,天下着鹅毛大雪,在荆州新野县的官道上,顶风冒雪跑来几匹战马。
只见打头这个人有40多岁的年纪,身高七尺五寸,长手大耳容貌威严,虽然雪花落满了头发身上,但是他依然快马加鞭,并且不断催促后面的人也加快速度,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三国英雄,刘备刘玄德。
您说这大冷的天刘备不在温暖舒适的附衙里待着,他是去干什么呢?他是去拜访一位高人,这位高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史书上记载刘备前后跑了三趟,才见到诸葛亮,而历史就是因为这三次拜访被改写了。
那用我们现代眼光来看呢?刘备寻访诸葛亮,相当于领导上门主动招聘。
大家想想我们找工作,咱西装领带,描眉化眼,主动到人家那去,人家都未必相中你。
但是你看人诸葛亮,往家里边一坐,领导顶风冒雪来找,居然可以不搭理。
而且越不见领导越上瘾,一次不行,来了两回、三回。
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你说这孔明先生用了什么方法,就给自己造就了这么大的吸引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的去研究研究。
你看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这种求职的问题,我认识一个咨询顾问,小伙子有才华有能力,口才又不错,猎头公司找到他,给他推荐到一家大公司去就职。
他本来挺有信心的,就去面试了,结果面试完了灰溜溜就回来了,往那一坐又是摇头,又是叹气。
我就问他:“你为什么呀?”他说你不知道,本来我觉得自己挺棒,我挺有信心的,等到了公司去了才发现,你棒、比你棒的人有的是,你是人才、比你更人才的人有的是。
【图书推荐】《向诸葛亮借智慧》
【图书推荐】《向诸葛亮借智慧》《向诸葛亮借智慧》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赵玉平老师编著的一本管理学类图书。
作品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的知识,解读了三国睿智军师诸葛亮的一生。
本书对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赤壁大战、空城计、斩马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与诸葛亮相关的大事件实行了精辟的分析。
诸葛亮(公元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雄才大略、才华横溢。
为匡扶蜀汉政权,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朝诗人杜甫有诗赞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见诸葛亮受到后世人们极大的尊崇,是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是管理学教授赵玉平“麻辣说三国”系列中的一部文学作品。
赵玉平老师同易中天教授一起被机构评选为“2009中国十大国学专家”,是使用管理学、国学、心理学综合解析《水浒传》、三国历史人物的中国第一人,开辟了使用管理学和心理学解读传统经典的新领域。
隆中对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一个个璀璨如明珠的经典故事,成就了诸葛亮无人企及的智慧传奇。
但是,孔明先生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呢?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卓越智慧又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和协助呢?《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观察诸葛亮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讲故事的同时也分析规律,并结合当今现实生活,古为今用,总结出能够使用于求职、求人、用人、管人等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和技巧。
鲁迅说:“关公之义近乎伪,诸葛之智近乎妖。
” 《向诸葛亮借智慧》,哪怕只借到了一点点,也充足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轻松、更顺心了。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最高存在,人类存在的价值是多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求真至善达美是人类开展的最高追求,永无止境,与此相比,人类社会开展的某个阶段或者特定阶段的某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能留下痕迹,能激起浪花,那一定是很了不起的,读了赵玉平老师著的《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家育人之道影响着历朝历代的贤能人士,他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净化了多少急躁的心,他的慧眼识才选才用才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现离不开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个人的荣辱得失不能超越团队。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工作的环境不同于诸葛亮时代的为生存空间而战的千军万马嘶杀的疆场,但学会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从教的第一天起就坚决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根本功,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和学科教学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高效地完成岗位赋予的各项任务,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服从大局。
三、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承当家庭责任,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诸葛亮的育人的思想值得深思。
诸葛亮曾经写给儿子一封信,虽然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和待人处世都有具体的忠告。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
附:《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延伸阅读诸葛亮三气周瑜读后感诸葛亮三气周瑜读后感〔一〕最近,我在读三国演义,其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对我深有感悟。
这篇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设下计策,但被诸葛亮一一破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诸葛亮借智慧4——管人的谋略画外音:(在事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经营不善,两个公司合并了。
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合并后,两个经理如何安排?人心如何稳定?这就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刘备取得西川后,总算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他可以背靠巴蜀发展自己的势力。
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巴蜀之地,一直是刘璋经营,现在更换主人,如何安排刘璋旧部大臣的职务?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又显示了他管理方面的智慧,那么诸葛亮采取得什么策略呢?)如何来稳定成都的形势?这道题就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我们讲胜利容易成功难。
什么叫成功?就是胜利之后你还得有下文。
我们在资本市场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公司很容易收购了另一个公司。
这很容易,但你知道吗,收购完了以后,两个公司怎么合在一起,这就比较难了。
那老总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啊,为什么呢?这帮人啊,老是闹事呀,不听话呀。
中国人永远是分好分,合不好合。
咱俩公司分成两半,一面多一总经理,一面多十个处长,谁都愿意分。
但合起来,俩总经理变成一个总经理,十个处长变五个,特别容易引起干部的纠纷。
凡是合并的问题,干部问题是关键:你问他干不,他说不干,这事怎么办。
当时呢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商量了一个特别棒的策略,就是要稳定局势先稳定人心,要稳定人心先要稳定干部。
只要干部队伍稳定了,我们就有了控制局势的定海神针,以后就不会出问题了。
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借鉴,那么紧跟着就是一个问题了,如何来稳定干部队伍?诸葛亮想了三个特棒的策略,我们来看看孔明先生是怎么来稳定干部队伍,收拢人心的。
这第一个策略就是:由远及近,先严后宽。
他怎么做的呢?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拟订干部提拔任用名单。
三国演义第65回对这事有个专门的描写,说诸葛亮在任命干部过程当中,先提拔了七个人,这七个人全是刘章的旧部。
大家注意这七个人当中有三个刺眼的名字就是董和、刘巴、黄全,就在成都城破之前这仨哥们还拿刀拿枪要跟刘备玩命呢,一旦城破首先就把他们提拔了。
紧跟着有两个数字,一个叫26,一个叫40,两个数字很奥妙,什么叫40呢?就是破了成都,占了西川以后,刘备前后提拔了40多名干部,40名干部当中呢,第一批提拔的26个全是刘章的降将,根本就没有提拔自己的荆州干部,没有提拔自己人,提拔的全是原来的反对派。
有人会觉得,为什么当反对派这么吃香,为什么他会把以前跟自己作对的人捧得这么高?这就是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叫:给待遇,由远及近。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人心。
为什么这样就能稳住人心呢?我们来举个例子。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生活当中的规律就能知道,给小孩分吃东西,会管孩子的人都很懂心理学。
幼儿园老师给小孩分苹果,老师拿一篮苹果说,现在大家吃苹果了,一堆小孩全上来了,老师不给上来抢的。
老师说排队,孩子们不听,不排队。
老师拿一苹果,看到角落里那儿站着一个小孩,不争也不抢,在一边看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孩,甚至还有一点鼻涕嘎巴。
老师说,过来给你一个,老师说看到没有,谁听话给谁,一堆孩子都不抢了,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得到了一个信息,谁听话给谁。
其他小孩开始排队了,因为大家心里有底了,有底的人才会去排队。
我们买火车票为什么会那么挤,因为我们怕买不着票心里没底。
你要说,今天票很充足,那大家乖乖排队。
反过来你再想,假如你拿一个大苹果,先给一个挺胖挺乖的长的跟苹果似的孩子。
别的孩子一看给这样的,我们这些长的跟地瓜土豆似的永远也得不着,几个调皮的立刻就上去把这筐给掀翻了,结果带来了内乱。
我得不着,你们谁也别想得到,一轰而上,给挤黄了。
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用策略,给待遇由远及近,先给那些表现一般的,看着不顺眼的,甚至平时和你有过节的,给这些人合适公正的待遇,你就能让所有的人心里有了底。
当时刘备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人多,心急,没秩序。
大家都等着呢,但是,咱给待遇,不是天女散花,抓了一把一把的给,给待遇不是结婚扔喜糖。
咱真得仔细观察,慢慢考虑。
人又多,心又急,你还得仔细观察。
大家还等不起,这时候怎么办,一定要先给那个看着不顺眼的,甚至以前有过节的,看着不怎么样的那个。
你给他一个公正待遇,这叫定海神针,于是所有的人心里就有底了。
大家心里有底了之后呢,再开始慢慢安排干部,在安排干部的同时,诸葛亮还做了另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治国的法令。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所以我们讲:搞管理不能靠人品。
好的管理能够引导魔鬼做天使做的事情,坏的管理能逼迫天使做魔鬼做的事情,你不用把人人都改造成天使,只要制度到位,我们可以引导人人都出天使的行为。
你要把这老爷子改造为天使,你想想,他爹他妈养了他四十多年,都没改变他人品,你给他发两月工资,你真以为就能改变他吗。
这是很可笑的事情,你根本不用改变他。
关键要有制度引导。
所以诸葛亮上来先做法令工作。
《资治通鉴》就说了,诸葛亮制定的这政策,非常到位,非常严格。
定完了以后,有一个人就来提意见了,这个人叫法正,法政说你这个法律处罚条款定的太严格,咱能不能宽一点,这样好收拢民心啊!说当年高祖刘帮入关的时候,无非约法三章,人人归心,天下大定,您这约法300章,是不是细了点。
诸葛亮听了,微微一笑说:“你知道不知道当年高祖入关的时候为什么要约法三章?道理很简单,因为秦朝那个残暴,法律严酷,老百姓怨声载道。
所以我们高祖用宽仁就能得天下,得民心。
但现在,我们眼前这前任领导刘章他正相反,他不是太严的问题,他是太宽的问题,他属于有恩无威,属于只宽不严,太宽缓。
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求法令严格。
在三国里面有关资料当中有这么一段解释,这个解释我们认为抓到了人心精髓。
诸葛亮说:“刘章他带队伍,只靠给待遇,主要靠恩宠,收拢人心。
”可是我们搞管理不是搞慈善,如果你总给他恩宠给待遇,给多了以后你再给,他不知道感恩,你不给他就要生怨恨,这个时候就从恩宠变成恩怨了。
所以诸葛亮说,我们在给待遇给表扬之前,一要把制度搞得严格,只有制度严格了你表扬他,他才知道光荣,只有待遇有限了,你给他,他才知道珍惜。
你给孩子吃东西你要告诉他有的是,他的口感得下降一半。
你要告诉他没多少,他就会吃得特别香。
偏偏我们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永远告诉孩子说,有的是,咱有的是钱,有的是粮食,有的是时间。
你要是没的时候呢?你应该给他讲有限。
所以诸葛亮说我们就要有严酷的法律,我们就要有有限的待遇,让所有的人都接触这管理,都知道这工作应该怎么干。
这是诸葛亮比较高明的地方。
我们把这策略叫做:先严后宽。
刘章的问题就在这,他没有定权威,他没有提这要求,就整天跟人家称兄道弟,整天给待遇,结果队伍反而带不了。
诸葛亮就说我们先一定得严,有这严的基础了咱们再漫漫的宽。
这一点是孔明先生比刘章要高明很多的地方。
我们称为叫先严后宽。
画外音(诸葛亮按照由远及近、先严后宽的原则,安然度过了一次人事危机,刘章旧部的大臣,各司其职,人心稳定,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尽管有制度,仍然会有人搞特殊化。
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比比借是,他可能是老板面前的红人,所以依仗着老板的权威,表现过分,那么对于这种人,诸葛亮又有什么高招呢。
)有了这先严后宽的基础以后呢,我们就得考虑两个事情了。
就是你当这个领导,你带一群人用制度,你带一个人怎么办?你带一个人得用策略,所以,孔明先生定完了这制度,他还面临着挑战,就是个别干部,特别的过分,这个人是干部里边最突出的,这个人就是法正法孝直。
法正在刘备定西川的时候有很大的成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所以定西川以后刘备任命法政做阳武将军属郡太守,高官那。
《三国志》记载说,法正一旦得志以后就牛了,对自己所有以前有过恩的人,有过怨的人,什么小恩小惠,什么小仇小怨,挨个都翻腾出来,那真是毫不手软,各个报复。
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对我有过过节的,包括哪天你瞪过我一眼,哪天没搭理我,我都记着,他表现的有点过分了,根本就不象一个有胸怀的人。
所有人到诸葛亮这汇报,说法孝直太强横,说孔明先生,咱们应该批评教育教育他。
那你说对法正这样强横无理太过分的干部,诸葛亮用的什么策略呢?诸葛亮用的叫:上敬下威,重用公开。
诸葛亮跟大家说,当年我们先祖刘邦在荆州的时候,北边怕曹操,东边怕孙权,就在那窝住了,但是靠法正这样的人在那辅佐,才有了今天这样的一番成就。
所以诸葛亮说,我们如何这样禁止人家,就让人家按自己的意思去做点事情。
诸葛亮说完以后,当时的干部和后来的史学家,对诸葛亮有个两质疑:第一个质疑说他拿着原则和稀泥,明明的犯了错误,你为什么就不管;第二说他怕法正,不敢跟他正面冲突。
那我们分析分析,是不是怕法正是不是和稀泥。
不是,因为诸葛亮以二把手的身份他考虑一个事情,当时的法正是刘备手下最大的红人,当时最红的不是诸葛亮,是法正。
刘备特别喜欢他,喜欢到什么程度?我们给大家一个文学的比喻,叫春天看着像花,秋天看着像果,夏天摸着像冰,冬天摸着像火。
整天孝直孝直叫着,太顺眼了这个。
虽然是你诸葛亮刚当二把手,你第一件事就是收拾领导手下红人,最红的那个,说小了,你是不知轻重,说大了你是跟领导叫板。
领导自己不觉得,媒体会这么想么,会呀,万一在哪个小报上,在互联网上,把这个事就搬出来,我们这班子团结,这单位形象,这领导形象,就这么办事。
所以,你刚当二把手对领导的红人,你不能掐尖,挨个处理。
第一个原因,要谨慎,否则会影响班子团结。
第二、法正在收复西川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你现在刚拿政权,你就要收拾人家,不明道理的人,就会让人觉得,你这叫卸磨杀驴。
群众怎么想,投降那些干部怎么想,大家心灰意冷了,我就不给你干,驴都走了,谁给我们拉磨。
为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你不能这样啊!对吧,第三法正这个人,他不是糊涂人,他为什么要报仇,那是因为他被压的太久了。
弹簧为什么弹的那么高,就是以前被人压的太久了,他属于超量反弹。
心里是有点扭曲的,但他的本质是不错的。
你翻翻法政的背景你就知道,法正的父辈,他的祖辈都是清高有才的知识分子,有才华,有人品,法正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
你看人,名字叫正,字叫孝直,姓法,难得人家姓法,又正又孝又直,还守法。
实际上法政的家教是特别严的,他决不会有特别过分的想法,不会有人品上的问题,就算他有点过火的行为,也是情绪所至,只要加以提醒就能该过来,根本不用小题大做。
所以,出于对班子团结的考虑,出于对干部队伍稳定的考虑,以及出于对当事人面子的考虑。
诸葛亮没有拍案而起,揪住不放的原则,对这种有才华,有贡献,有地位,同时自己人品也不错的人,你为什么要揪住人家小毛病不放呢?揪住小毛病不放,你害了他,也害了你自己呀。
所以诸葛亮采取的就是善意提醒,而且以表扬的方式提醒,诸葛亮一提醒,法正立刻就收敛了,说到这呢,我们就想,这人跟人打交道,要想让对方听你的。
要想让对方服,有两种手段:一种手段叫威服,就是拍桌子、登眼睛、亮刀亮手枪,用武力让他不敢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