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三部分_专题九_第2课时_能力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8·南昌联考)从1973年开始,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说明()

A.我国已经开始局部实行开放政策

B.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视纠“左”

C.我国坚持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模式

D.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重工业方面

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家为恢复经济进行政策调整,从重工业的恢复开始,故D项正确。引进国外设备不能代表国家对外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1975年,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故B项错误;从国外引进设备说明我国并未坚持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

2.(2018·怀化期中)《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段描述: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无奈的一声长叹,只得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造成孙少安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B.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C.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

D.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可知当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建立的是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项。

3.《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解析:选C。证券交易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手段。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及苏联“斯大林模式”影响,新中国开始逐步强化对经济的计划控制,故选C项。

4.(2018·孝感模拟)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报告所指出的历史现象()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影响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解析:选A。据材料“1961年”和“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故选A项。

5.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

A.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B.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毛泽东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讲话,主张“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C项。

6.(2018·宜宾模拟)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选C项。

7.(2018·广州模拟)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53—1964)》编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苏联和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解析由材料可知,1953—1956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原因结合苏联、中国当时的时代特征归纳;1957—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原因结合赫鲁晓夫改革和中国的“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归纳。

答案(1)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原因: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2)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原因: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粮食减少。中国决策失误,受“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开封模拟)以下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它表明“一五”时期()

A

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

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

解析:选D。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大中型企业投资比重逐渐增加,小型企业投资比重逐渐减少,因而投资比重在向大中型工业倾斜,故选D项。

2.(2018·沧州联考)“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64.9亿元、67.9亿元和69.3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4%、25.5%和26%,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