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筑史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①邑与都:邑并不仅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是奴隶主的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的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的集中体现,目的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的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的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
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周礼考工记》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的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的经典。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重要影响。
中国建筑史终极版の知识点
1.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2.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属于(雉)门形制3. 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350 )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4.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5. 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花厅),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
厅堂内的轩,以(覆水)椽构成6. “阿以旺”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中厅)7.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北京明十三陵祾恩殿)8.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登封嵩岳寺塔)9. 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10. 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开宝寺)塔11. 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叉柱)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暗层)16. 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地面砖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17. “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的是(外朝、治朝、内朝),五门指的是(皋、库、雉、应、路)18. “东西堂”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宫廷布局)制度19. “里坊制”解体于(宋),取而代之的是(厢坊制)20. 秦汉的陵体称(方上),到了(唐)开始盛行“应山为陵”21. 我国的石窟寺主要形制是(佛院寺)与(塔院寺)22. 从唐朝道宣年间的(《关中创立戎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渐变为以(佛殿)为中心。
24. 徽州民居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白粉饰面)和楼面的(雕饰)25. 我国琉璃瓦技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阿富汗)传入的。
26.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机理主要取决于构件之间的(榫卯)构造,相当于一个(交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浮摆)面27. 宋代用材制度中,“材”与“分”的基准分别是斗拱的(拱高)与(拱宽)28. 现存清代官式建筑用材等级最高的是(四等)斗口,用于(城楼阙门)建筑上29. 中国近代建筑透视法是(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传入的31.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其中城池保存最完好是(西安)32.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的(白马寺),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建于(北魏)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现存元朝以前的最大佛殿是(金)的(华严寺)大殿33. 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始于(唐),成熟于(宋),在清朝称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基准34. 古代建筑屋顶的色彩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35. 梭柱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琉璃大量应用于(宋),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为(须弥座),是从(印度佛教)传入的40. 故宫三大殿的斗口等级为(七等)41. 大木小式建筑指(不用斗口控制的建筑)--------也不用斗拱42. 古建筑的举折和起翘与(采光、排水、等级)有关与(抗震无关)43. 古建筑的“生出”指的是(翼脚)部位44. 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出现于(秦汉)时期46. 元大都比以前的都城都更接近(匠人营国)的制度,为首的规划设计者是(刘秉忠)47. 清代官式建筑构件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结构)和(装饰)的分离49. 《园治》共有(三)卷,作者认为匠作与园主意象间的关系是(一分匠,九分主)50. 张涟是(明)朝的造园家,以(掇山)最为见长51. 中国古城中建都朝代最多的是(西安),保存最完善的也是(西安)52. 现存最长的长城残段是(战国)时代的(赵长城)55. 干栏式建筑源于(树巢)56. 文献记载最高的佛塔是(河南洛阳永宁寺塔)57.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属于(铺作)58. 清代斗拱尺度变小,这是由于(减小用材)的因素引起的59. 长城的起因与(胡服骑射)有直接关系60. 宋《营造法式》产生的原因与统一建筑风格无关,与(防止滥用材料、规范建筑施工、改善工程管理)有关61. 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室内小木作实例见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天宫楼阁62. 唐宋时期平江府城与隋唐长安在居住制度上(名称相同,实质不同)63. 写意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64. 维吾尔族人的“阿以旺”指的是(中厅)65. 锢窑的构筑方式相当于(叠涩券)66. 《华夏意匠》作者(李鈗禾)67. 古建筑保护原则包括(整旧如旧、分级保护、重点保护),反对(推陈出新)68. 斗拱起源于(西汉)成熟于(唐),材分制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69. 现在已知最早的砖出现于(东周),主要用于(铺地)70. 宋东京“瓦子”是指(娱乐区),(关厢“是指(城郊发展区)71. 拱券技术出现于(西汉)时期,(宋朝)始用于城门72. 张南垣是(明代)最著名的造园大师,尤以(掇山叠石)最为见长73. 秦汉以后,中国古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引起了汉民族(起居)方式的变化74. 宋代的“材”在清代称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的用材基准单位75. 梭柱大约出现于(北齐)时期,琉璃瓦用于屋顶始于(南北朝)时期76. 匠人营国制度载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77. 应县木塔上下层柱子交接用了(叉柱造),塔内实际有(九)层78. 江南园林建筑的子角梁起翘称为(嫩戗发戗),戗背起翘称为(水戗发戗)79. 宋式浅浮雕称为(压地隐起),线刻称为(减地平钑)还有剔地起突和平素82. (障景、借景)与园林的“小中见大”有直接联系,与(对景)无关83.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大约形成于(秦汉)时期84. “厅堂式”建筑具有(内柱升高)的特征85. 唐宋木构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结构与装饰的(合一)86. 木构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有关87. 从直接流源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江南)的建筑形制88. 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街巷式格局应产生于(宋代)89. 现存古代最高的佛塔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也是最高砖塔。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 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蟠虎踞”之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朝都建都于此。
六朝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总数在
500所以上。作为六朝古都的300多年中,建康一直是 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 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大兴城规模浩大,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 8651米,全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也 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 (1)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隋大兴城) (2)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 都城建设的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围绕着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后都城和外郭城;
5.绿化: 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
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
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路中设御沟,引 水灌注,沿沟植树。
6.城市防火: 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1里设负责夜间巡逻
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 备救火用具。
南宋时,军巡铺更密。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中国建筑史_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社会背景
(二)、宫室——阿房宫
《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 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颠为阙,为复道; 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下午4时13分 21秒下 午4时13分16:13:2121.1.18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1.1.1821.1.1816:1316:13:2116:13:21Jan- 21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1年1月18日星期 一4时13分21秒Monday, January 18, 2021
建造高台和重屋
战国
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
西汉
高台建筑仍然流行
东汉
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秦汉
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发展成熟
屋顶形式 :庑殿顶(四阿顶)、悬山、 囤 顶、歇山 斗拱发展成熟
战国铜器上的建筑图象中相同的屋顶形式
1—镇江铜鉴 2—故宫博物院藏铜器残片3—上海博物院藏燕乐纹椭杯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1.1821.1.1816:1316:13:2116:13:21Jan-21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1年1月 18日星 期一4时13分21秒Monday, January 18, 2021
相信相信得力量。21.1.182021年1月18日星期 一4时13分21秒21.1.18
2.铁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使木材 加工更为容易,为制作复杂的隼卯和花纹 雕刻创造了好条件。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
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 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 门前有树(影壁)——大门——前院——前堂 ——中廊——后室; 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 南北45.2m,东西32,5m。
陕 西 歧 山 风 雏 村 西 周 建 筑 遗 址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 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 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 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 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 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过
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3.晚商: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
北区—宫殿区 中区—宗教部分 南区—祭祀地区 殷墟的宫室是陆续建造的 ,并且以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 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 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对称式的布 局方式,在商代后期宫室中已初成形状
1、社会背景:
2、都城:
1、据《汲冢周书•作洛解》记载:“城方千七百三十丈, 郛方七百里,南系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2、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市朝一夫┄”
商周时期的建都思想: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则国中之中而立宫”
宫室的组成:五门三朝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
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历史背景: 建筑遗迹: 1).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经济处罚通知单.doc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经济处罚通知单工程名称:民权县鼎峰.碧桂园《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三、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第三章住宅是人类最早地一种建筑类型.住宅九种构筑类型:P84 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当地材料丰富.北京四合院特点:强烈地封建宗法制度地影响和成熟地尺度与空间运用,住宅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 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地体现.客家土楼特点:1 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地必须内容,供奉祖先地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2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保持北方四合院地传统格局性质;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是住宅.客家土楼地技术:P97.窑洞主要有三种: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3砖砌地锢窑.第四章古代最隆重地建筑物: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发展四个阶段:1 “茅茨土阶”地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地阶段.3宏伟地前殿和宫苑相结合地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地阶段.汉唐明三代宫室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地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地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地庭院组合.庭院三个高潮:重点P115.故宫地建筑成就:1强调中轴线地对称布局 2院地运用和空间变化3建筑形体尺度地对比4富丽色彩和装饰5技术设施.坛庙三类: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朋十三陵.第五章佛教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如中国.佛寺划分为以佛塔和佛殿为主地两大类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外观特征:建有密檐15层,高40米.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塔刹则用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宝珠一枚.北京妙应寺白塔设计者: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中国佛塔石窟地特点(简答题):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窑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过早期地建筑形象.第六章唐宋至明清在园林上地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1理景地普及化2园林功能生活化3造园要素密集化4造园手法精致化.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特点:秒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1纵横较小,一般只有几亩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岀身. 清代帝苑内涵两大部分:1居住和朝见地宫室;2供游乐地园林.指导思想: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颐和园地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分为四部分:1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地宫廷宫室部分; 2万寿山前山部分;3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4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 4000余亩冰面占3/4.明清时《园冶》,作者:计成,是我国古代最系统地园林艺术论著 .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一.园林布局:1主题多样2隔而不塞3欲扬先抑4曲折萦回5尺度得当6余意不尽7远借邻借.二.水面处理:1园无水则不活2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3小池则宜用浅岸.三.叠山置石:1可看.可游.可居2塑造丘壑3体块.缝隙.纹理地处理4用石得当.江南园林特点:活泼. 玲珑.空透.典雅.屋顶翼角起翘两种方法:1嫩戗发戗,即用子角梁讲屋角翘起,这种做法屋角可翘得高;2水戗发戗,即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地脊翘起,如象鼻.第八章台基自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地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地重要决定因素.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地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地总和称为“通面阔".柱:分为外柱和内柱两类.斗棋: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地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地方形斗.升和矩形地棋以及斜置地昂组成.四铺作斗棋四层:衬云头.耍头.棋.栌头.屋架:举:指屋架地高度,常按建筑地深度和屋面地材料而定 .折: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地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地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地.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地一种特殊手法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地做法 .梁:按它在构架种地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等.屋面地曲线包括:建筑地檐口.屋脊和屋面地曲线.藻井:高级地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地正中.第九章檩数分配图P279水戗发戗特点: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翘起.嫩戗发戗特点: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彩画作:清代彩画地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常用地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第二篇第十章南京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兴地建筑设计活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地是梁思成提岀地“体形环境”设计地教学思想.中国建筑界在近代成立了两个职业团体:1中国建筑师学会2上海市建筑协会.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地建筑学术研究团体•成立于1930年,由创办人朱启铃任社长•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地基石,既涌现了梁思成.刘敦桢这样地第一代建筑史学地创业者,也培育了刘致平.陈明达.等一批优秀地第二代建筑史学专家,影响深远.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地简称,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地两个空间.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向两侧逐间升高.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地外观,称为卷杀.当心间:建筑物地中间一间.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岀一间(或三间)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槽: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地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地轴线.栌斗:一组斗拱最下面地构件,或称大斗,坐斗.彻上明造:不用天花,梁架均露在外.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月梁:天花下面地明栿.为取得柔美地效果,将梁地两端加工成下弯地曲线.勾阑:即木质石制地栏杆.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岀,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地空间称为间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地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侧脚:把建筑物地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岀,柱头向内收进.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收小,如梭形.铺作:狭义说指斗拱,广义地说是指斗拱所在地结构层.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岀挑之法,用于砖石建筑地岀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地岀跳. 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中南考研中国建筑史部分重点内容总结
20北京城1)明代北京城利用元大都原有都城改建的,平面凸形2)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正门是天安门。
3)北京全城有一条长约7.5KM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的外城的南门永定门是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锋和地安门,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雄伟,色彩鲜明。
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4)内城的街道街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由于皇城位于城市中央,又有南北向的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直接交通,故而内城干道的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反应了为帝王服务的特色。
于干道垂直而通过居住区的胡同间距在55-57m左右,而王府、官舍和寺庙往往跨胡同而建,平民的住房被挤于街巷背后与大宅隙地。
5)皇城内侧形成相对集中的四个商业中心21福建永定(客家土楼)1)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
2)土楼的形制:1、以祠堂为中心,2、中轴对称,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3)技术:结合社会需要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1、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一般厚达1~1.5m。
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檐口突出,应用建筑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
3、建筑内部空间开敞。
4、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
5、选址注意风水,坐北朝南,宅基“负阴抱阳”4)平面、剖面图22佛光寺概述成就,并以此说明唐代建筑的特点。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1)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建于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开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
2)大殿建在低矮的砖石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生起。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在二战的炮火中,他曾经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却未能留住深爱的北京古城墙。
他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
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
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
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
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
十一岁回到北平。
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
在家里设学堂。
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
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
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
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
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
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
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
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
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这是两个个性如此不同的人。
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
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
这时,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名胜古迹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名胜古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古代文化名城和名胜古迹,这些地方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历程,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了解中国的窗口。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名胜古迹。
第一站: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
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北京经历了许多王朝和政权的更替,留下了许多历史和文化遗产。
比如,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历史文化名胜,都是北京的代表性景点,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72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之一。
它是中国政治、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天坛是中国古代祭天的场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精美的园林景观闻名于世。
除了这些著名的景点,北京还有许多海派文化建筑,如恭王府、后海、南锣鼓巷等,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站:西安西安位于陕西省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在历史上,西安作为古代文化的中心,曾经是13个朝代的首都,是中国最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
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留下了许多历史名胜古迹。
西安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兵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杰出文物。
除了兵马俑,古城墙、大雁塔、华清池等历史文化名胜也是西安的代表性景点。
古城墙是中国墙体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古代城墙之一。
大雁塔是唐朝时期的佛教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件宝贵的遗产。
华清池是中国古代皇家御园,也是唐代著名文人杜牧的故居。
第三站:南京南京地处中国东南部,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建筑物(构筑物)定位(放线)测量记录.doc
SG-005建筑物(构筑物)定位(放线)测量记录工程名称中国石油四川石化炼化一体化工程施工单位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测量依据坐标控制点及高程测量日期2010-04-15使用仪器水平仪DZS3-1 水准点标高相对地坪标高室内全站仪BTS-6082C 绝对689.675 室外定位(放线)示意图: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签字)监理工程师注册方章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测量员:(签字)本表一式四份:建设、施工、监理、存档各一份。
四川省建设厅监制《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01【中国建筑史】中国古建筑特点
(三)帐房、蒙古包——分布于内蒙、青海等地,是牧 民移动式房屋。
(四)碉房——藏族的住房。最初,羌族人民建造碉房是 为了防御的目的,后来碉房逐渐形成了羌族住房的普遍 形式。
(五)干阑——分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说话层架 空,以利防潮、防虫蛇野兽的木构房屋。如广西壮族 的麻栏,云南傣族的竹楼等。 现存明代住宅:在山西、安徽、江西、浙江、福 建等地均有遗存。
河北正定广车心(上下结构异体字)寺华塔——造型华丽,是塔 的一种类型。
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
著名的石窟寺: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 门石窟、山西太原云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拜城 克孜尔石窟。
中国古建筑常识
六、住宅:
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有:
(一)院落式——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包括多种形态。如: 四合院、四水归堂、一颗印、大土楼等。
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建造的一座金刚宝座式塔。
其他名塔: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宋塔,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米。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宋塔,俗称铁塔,第一座琉璃面砖塔。
福建开元寺双石塔——宋塔,现存最高石塔。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建,毁于太平天国。列为当时世界七大 建筑奇迹之一。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和山西洪洞广胜寺上寺飞虹塔 也是明代的琉璃建筑 。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 殿的三倍。
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 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的影响, 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本文对《中国建筑史》中的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特点进行了总结。
阅读时长约3min。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发展不断变化,期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
这些时期城垣都用夯土筑陈,技术比较原始。
各种区域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
城市居民仍然按氏族关系聚居。
第二阶段:里仿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手工业、商业的崛起、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便于管理,把城市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于定时开闭的“市”中,宫殿、衙役占有全城最有利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有吏卒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第三阶段:里仿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棋盘式分割布局形式开始出现,这时“里”和“市”都环以高墙,按时启闭,和汉代无区别,但后期已逐渐放松。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北宋都城卞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在中国沿用1500多年的城市模式宣告消亡。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即原来没有基础,平地起城市。
如先秦时期各诸侯城。
第二类依靠旧城建新城。
汉以后多采用此种。
如西汉旁依秦咸阳旧城;隋紧靠西汉旧都等。
第三类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属于此类。
秦-咸阳咸阳宫,秦帝国的大朝正宫,秦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咸阳位于渭水之北、泾水之南。
秦咸阳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全城由北原向渭河逐渐低下,城市最北部是作阶梯状陡起的形势。
咸阳宫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建筑中有仿六国宫室建筑,咸阳城西南部有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市场,其东是王室或皇室使用的池苑风景区——兰池和兰池宫。
秦咸阳城已有了集中的商业区,考古发现,市在城南;在渭水河北宫殿区附近,有铸铁、冶铜的作坊和陶窑等遗址,说明当时有为宫廷服务的作坊;居民区位于城南,绝大多数被渭水冲毁,无处可考。
中国建筑史:秦汉建筑遗迹
1·高颐墓阙 ·位于四川雅安市城东 ·建于东汉 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 及其弟高实的双墓阙 的一部分。
· 东西两阙相距13.6米, 东阙现仅存阙身,西 阙即高颐阙保存完 好 为现存30座汉代石阙 中较为完整的一座
·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 类型 子母阙 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
“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汉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阁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 章宫
布局: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 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一池三山的布局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 山 《史记·孝武本纪》载: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 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即柏木黄心,应为去皮后的柏木。
题凑,即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
“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 成为木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多 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2021/5/5
西汉第一代广陵王 刘胥的寝陵
·金(银)缕玉衣
2021/5/5
·东汉 ·东汉时废陵邑,但坟前立碑、神道、墓阙、墓 表、使纪念性增强.
叠成顶部
4·太室阙 、少室阙、启母阙
·三阙都位于河南登封,均建于东汉帝安帝年间(公元lO7年 至l25年)并称汉三阙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庙阙
·太室阙是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阙上有篆隶铭文和雕刻画像 ,内容为车马出行、马戏、倒立、斗鸡、羊头、玄武、犬 逐兔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
2021/5/5
2021/5/5
城址北部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线附近的地方, 有一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它坐落在秦时的 上原谷道的 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 西侧为 1号遗址,东 侧为2号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 世纪) 公元前21世纪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 公元前 世纪)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 世纪) 公元前21世纪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 公元前 世纪)
§3.原始建筑的几点启示 原始建筑的几点启示
1.从原始建筑看建筑的矛盾运动 . 建筑的发展是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对立统一。 空间是: 空间是: 由下而上,促进功能的变化 由减法空间向加法空间发展 从壁体向墙体发展 门窗从屋顶演进到墙体 2.技术体系发展的澜源 . 木柱——木构架体系 泥墙——砖石承重体系 3.从原始建筑看建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1.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战国 、 1)出现城市建设的高潮 ) 2)大量兴建宫室。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 )大量兴建宫室。以夯土台为中心, 上下层叠二、三层, 包,上下层叠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3)建筑技术巨大发展,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 )建筑技术巨大发展,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 2、(秦)汉 、(秦 、(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2)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屋顶形式多样起来; )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屋顶形式多样起来; 3)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巨大进步; )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巨大进步; 4)石建筑中石墓 ) 地面石建筑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隋 、
(1)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 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2)河北赵县安济桥 )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 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空腹拱桥)
道石券并列而成, ①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 米 大拱由 道石券并列而成 跨度达37米 减轻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 ②空腹---减轻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桥的自重 空腹---减轻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成岗古城遗址、山西夏县安邑遗址 、郑州商城一夯土技术 成熟期 、湖北盘龙城
§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管子》 §2.《考工记》和《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考工记》
考工记》 一、《周礼·考工记》的规划理论: 周礼 考工记 的规划理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径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市朝一夫。 二、评价 为奴隶主服务规划思想 反映了春秋时期城市规划水平,面积、布局、 分区、局部指标 有明显的阶级性、反映出折“中”意识、反 映出形式主义规划理论
③技术上和造型上达到世界很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 技术上和造型上达到世界很高水平, ④建造人:李春 建造人: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2、唐 、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规模宏大, 唐首都长安,是古代都城中规划最为严整的城市, 唐首都长安,是古代都城中规划最为严整的城市,影响广大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 战国时陵墓采用三座、 ①战国时陵墓采用三座、五座建筑横向排列方式 汉代宗庙,采用四面设门阙, ②汉代宗庙,采用四面设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的办法 唐强调了纵轴方向陪衬的手法, ③唐强调了纵轴方向陪衬的手法,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 梁架跨度大 木构架(斗拱)等的构件形式及用料已规格化, 木构架(斗拱)等的构件形式及用料已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 基数计算(用材制度),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 ),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 基数计算(用材制度),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 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 都料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
§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茅茨土阶、瓦屋、 一、茅茨土阶 屋顶用茅草, 屋顶用茅草,台阶用夯土 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 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 、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安阳殷虚 二、瓦屋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宗庙遗址 宗庙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瓦出现的意义: 瓦出现的意义: 三、高台建筑 土木结合的一种建筑方式 木构做法比较简易, 木构做法比较简易,夯土的工程很大 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 (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 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 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形体活泼 建筑内部空间很小,体量很大 建筑内部空间很小, 实体是投入空间是“效益” 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 (实体是投入空间是“效益”,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 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 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4、宋-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
宋塔特点: 宋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以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 塔身多作筒体架构, 塔身多作筒体架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使用木构屋檐
5、辽、金 、
(1)辽——较多保留唐代建筑手法 ) 较多保留唐代建筑手法 佛塔多采用砖砌密檐塔, 佛塔多采用砖砌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 外观极力仿木建筑 沿袭了辽代传统, (2)金——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宋朝建筑的影响,富丽、奢侈 ) 沿袭了辽代传统 又受宋朝建筑的影响,富丽、
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夏(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特点: 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特点: 阶级的出现,宫殿与洞穴的对立 手工业与农业分工 青铜工具的普遍使用 §1.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 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 中国城市的起源( 、 年出现城市) 一、中国城市的起源(A、C3000年出现城市) 年出现城市 公元1000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10% 由于: 由于: 定居生活的确立 、劳动分工的出现 社会阶层分化 、财富集中 因此:防御说、集市说、地利说——城市=城+市 二、中国早期的城市活动
3、五代 、
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 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 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 砖木混合结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砖木混合结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淑塔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4、宋-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夜禁、里坊制度)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夜禁、里坊制度) (2)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 )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 )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 筑 (4)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高度 ) 主要建筑是佛塔, 主要建筑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宋塔特点: 宋塔特点:木塔已较少使用 实例: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米 河北开封祐国寺塔, 实例: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80米,河北开封祐国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
第二篇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 世纪) 公元前21世纪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 公元前 世纪)
§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一万年前——远古)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一万年前 远古) 远古
特点: 特点: 近水、洞口较高(离水面高20米 干燥、 分区、 近水、洞口较高(离水面高 米,30米)、干燥、洞口背风 、分区、先有住的 米)、干燥 行为, 行为,有住所后才能建筑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元 、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喇嘛塔、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喇嘛塔、北京西四妙应寺白塔 喇嘛塔 木构建筑粗糙草率, 木构建筑粗糙草率,减柱法无科学依据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三国、晋、南北朝 、三国、 1)主要继承运用汉代成就,佛教传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发展 )主要继承运用汉代成就, 高层的佛塔出现,石窟、佛像、 高层的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有巨大发展 2)北魏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 ) 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 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最早 的佛塔 3)著名的四大石窟 )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 太原天龙山石窟 石窟的建筑功能和布局: : 石窟的建筑功能和布局:a:塔院型 b:佛殿型 : c:僧院型 : 4)自然式山水园林有较大发展 ) 5)家具加高 )
“择中论” 择中论”
§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二《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上母近旱,而水用足,下母近水而 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势,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线” “凡士者近皇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买近市”
“因势论” 因势论”
§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茅茨土阶、瓦屋、 一、茅茨土阶 屋顶用茅草, 屋顶用茅草,台阶用夯土 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 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 、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安阳殷虚 二、瓦屋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宗庙遗址 宗庙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瓦出现的意义: 瓦出现的意义: 三、高台建筑 土木结合的一种建筑方式 木构做法比较简易, 木构做法比较简易,夯土的工程很大 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 (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 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 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形体活泼 建筑内部空间很小,体量很大 建筑内部空间很小, 实体是投入空间是“效益” 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 (实体是投入空间是“效益”,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 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 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