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赏析】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ppt课件

【中国建筑赏析】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ppt课件

看了以上图片,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都城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特点
1 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2 宫城内前朝后寝。
3 有一条明显的以三朝五门为主的中轴线。
4 采用棋盘式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5 一般有三道城墙
为何中国古代都城布局会出现以上特征呢?
2-1 “礼”制思想
第三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一 概说 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分期: 1)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周以前) 2)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3)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4)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 2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成就: 1)选址 2)防御 3)规划 4)绿化 5) 防灾 6)排水
2-2 管仲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
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 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 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二、规划思想
特图 点, 先 体请 会大 中家 国认 古真 代观 都看 城几 的幅
唐 长 安 城 复都平城京 比 较 前 面 两 幅 图 片 , 有 何 感 想 ?
日 本 古 代 城 市
平 安 古 都 平 安 京
明金 清中 北都 京元 关大 系都 图以 及
明清北京古城平面右上图 元大都平面左下图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明 朝 南 京 城 平 面
清 代 重 庆 平 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来自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抬梁式结构:立柱上 架梁,梁上又抬梁。 梁向上逐渐缩短。广 泛运用于宫殿,坛, 庙,寺院等大型建筑。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穿斗式结构:用穿枋 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 来成为排架,然后用 枋,檩斗接而成。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 筑物。(川西民居)
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 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 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 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 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 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商代城址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2 殷墟(安阳小屯)(p11)
(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 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 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 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 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 长方形等。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 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 挖基坑填土夯实。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 (1) 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 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 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 干结构。 (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 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宰相住东城,刺史 住西城;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 的主要宫殿。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使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廓 宫殿区

• 分为东西部分,城(宫 城)在东,廓在西。西 城没有大型的建筑遗存, 应是作为强化城防的军 事目的而建,外廓充做 驻军而不是城市经济活 动中心,主要的政治及 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东城。
• 东城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 利用高台建筑强化宫的中 轴线主导作用。
第34页/共41页
– 燕下都遗址
• 燕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 和文化的中心
第37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规划体制问题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 子·小匡篇》) 设置“工商之乡六”一举,表明当时民营工商业有了发展, 从业人员亦多,故设置六乡管理。
• 居住分区规划问题 “凡仕者近公(国都宫廷区),不仕与耕者近门(不仕与耕
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工商近市” (《管子·大 匡篇》) 居住分区规划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 地分区而居。
第38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
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
廓 宫殿区

•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 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 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 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 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 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 求结合起来。
第35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 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 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 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 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 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 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59页PPT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59页PPT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最新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ppt课件

最新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ppt课件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北京钟楼
北京鼓楼
西安钟楼(明)
西安钟楼鸟瞰
西安鼓楼鸟瞰
7.城市排水: 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
明代,设沟渠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 之职。 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负责内城沟渠。 8.城市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我国境内已发现原始社会城址30余座。 技术上:采用夯土筑成。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方式(隋大兴城) 改建或有山丘河流的城市——根据地形随宜变通,
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城市道路宽度≤150m,宋以后砖石路面广泛应用
于南方城市。 4.居民的娱乐场所: 南北朝至唐 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的风景区。
名胜和私家园林也是春游的胜地。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东京清明时节市民到郊
外春游的盛况。 戏场单独成立“瓦肆”,包括各种技艺在内。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 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 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 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蟠虎踞”之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朝都建都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秦,基本上相袭沿 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周围八里;官 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街向南延伸;居民 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 区,大臣贵族的第宅多分布在青溪以东, 潮沟以北。东府城常供宰相居住,西州 城是扬州刺史衙署,濒临长江的石头城 则是包围建康的重要堡垒,每遇战事, 双方必首先争夺此城。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
摘要:本章节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主要讲的是古代城 市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根据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城市的形态也 在不断地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接着第二部分内容讲了这四 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都城建设布局形态。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后 期及夏商周,主要特点是城市布局散漫无序,是城市初生期。后 面三个阶段主要跟里坊制度有关,代表的城市建设主要就是历代 都城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当然也有因地理环境决定的,一些地方 城市的建设就是代表,比如一些平原,山丘或是南方水网城市, 因地制宜;还有的因为地理位置险要,成为了军事重地,发展成 了卫城。地方城市的建设就是本章节的第三部分内容。
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汉长安
唐长安
西安附近汉唐遗址图
因汉长安屡遇战 争严重破坏,隋 文帝在夺得北周 政权后,在旧城 东南龙首山南面 选了块地建新都。
隋大兴城市唐长 安发展的基础。
西市
皇城
东市
城市总体布局;
隋唐长安是在曹魏邺城之后,第 一个平地而起的新城,是我国严 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宫城在城市的中部偏北,主要宫 殿坐北朝南。宫城南面是皇城, 有文武官府、宗庙、社稷坛等, 还有为宫廷服务的官营手工作坊, 还驻有军队。
宋东京既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 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 城。因此规模很小,城周围仅5里,为 唐长安宫城的1/10;罗城面积也仅为长 安城的1/2。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 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 罗城内沿河有仓库区,都城内沿河有客 店区,供南方官员、商贾住宿。
玄武湖
外郭
石头城
宫城
衙署
西州城
青 溪 多权
贵族 住宅
东府城
南朝建康平面推想图
发展过程: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东吴孙 权迁都建业起,历东晋、宋、齐、梁、 陈,300余年间,共有六朝建都于此。 西晋末年,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称 建康。
地理位置: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 西临长江,北枕玄武湖,东依钟山,形 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盘虎踞’ 之称。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不便做方 正的居住区,而只能是自由式的街巷布 置。
遗址平面布局:洛阳北倚邙山, 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 向南有坡度向下。宫城偏于京 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 线上。官署、太庙、太社太稷 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九层 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 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 城西的洛阳大市。京城西面郭 内多贵族第宅,靠近西郭墙的 寿丘里是皇子居住区,号称王 子坊。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在宫 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集中。 城内还散有许多军营和各种仓库。在都 城东北酸枣门和封丘门间,有宋徽宗经 营的艮(gen)岳,罗城西城外还有琼 林苑、金明池,东城外有东御苑,南城 外有玉津园,北城外有撷芳园、撷景园 等苑囿。
钟楼 鼓楼
中心阁
城市总体布局;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 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 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成 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
1、平原地带 2、江河山丘的地区 3、江南水网地区 4、防御——卫城
三国曹魏邺城
冰井台 铜雀台 金虎台
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 附近,漳河沿岸,除了位于 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 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分已 被漳河冲毁。
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 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 市有明显的分区,统治阶级 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这种 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 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
齐门楼
宫殿 戚

官署 里

Hale Waihona Puke 门司马门衙

凤阳门 雍阳门 广阳门
棋盘式布局:
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 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为 两半部。
迎 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 春 区,正中为宫城,其中布置 门 一组举行封建典礼的宫殿建
筑及广场。宫城东为一组宫 殿官署,其北半部为曹操的 宫室,南半部为官署。官署 东为戚里,为王室贵族的居 住区。宫城西为铜雀苑,为 王室专用园林,靠近西城为 粮食武器库。东西轴线南半 部为官署和一般的居住区。
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 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阁。 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 鼓楼。
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 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 御苑。
皇城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 坛;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 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
军营区
宫城
居民和 商业区
社稷坛太庙
正阳门
地理形势: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 之处,地形复杂。朱元璋在选择宫 城位置时,避开了旧城,而在他的 东侧富贵山以南建造新宫,又把旧 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20万 军队建营驻扎之用,这样就自然形 成了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区分: 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 区;城西北是军事区。
道路网采用完全对称的布局,由 这些路所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 称,使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对称。
隋唐洛阳平面推想图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 帝时期,在汉魏洛阳之 西约8km,是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 模比长安略小,宫城偏 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 的规制。
洛阳皇城内城墙特别多, 宫城北、东、西三面都 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 再从东、南、西三面包 围宫城。
邙山
宫 城
洛阳 大市
衙署
永宁 寺塔 太社 太庙
洛阳 小市
铜 驼 街
北魏洛阳平面推想图
发展过程:北魏洛阳是在吸进 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北 魏早期建都于平城(山西大 同),到孝文帝时为了便于统 治全国,迁都洛阳。
遗址范围:根据考古发掘,北 魏洛阳位于渭水北岸,东西20 里,南北15里,有外郭、京城、 宫城三重。
总之,城市的发展是从无序到严整,特别是都城的建设,可能是 皇权思想越来越严重。当然除了一些人为的规划,还有因地制宜 的,相对规划的城市,这些地方布局就显得自由。
目录
一:概说
二: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1、汉长安
2、三国曹魏邺城 3、北魏洛阳 4、南朝建康 5、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6、宋东京的建设 7、元大都 8、明南京 9、明清北京城 三:地方城市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