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9-2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 中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 丽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地方城市的建设教学课件讲议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地方城市的建设教学课件讲议

唐 扬 州 平 面 图
扬 州 城 变 迁 图
运河从城东及城南流过,这一带就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区 。在小东门、钞关、东关街、河下街一带最为繁荣,集中着 码头、客栈、旅店、饭店等。大商人也多在这一带居住,建 有许多大型的庭院式住宅。住宅多附有私家园林,有些保存 至今:如个园、何园、片石山房等。这些园林是按传统的园 林艺术手法建造,以假山、水池、花木取胜,因扬州地处南 北要道,所以园林艺术也融合了南北不同的风格,故与江南 园林有所区别。
南宋平江府(苏州)城平面图
苏州现在还保存着绍定二年平江图碑,这是我国最早的 城市地图,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南宋时苏州城的平面布置:城 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 向各居住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各 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全城河道形 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城内中部偏南为府治和平江军所 在的子城,城北部分是街市和居民区,其中以子城西北乐桥 一带最为热闹。
一、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防御工程: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这是关系 全城居民安危及政权存亡的大事,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 早期的城墙为土筑,掘濠筑墙,土方平衡,顺理成章。到 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巡守, 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窝铺等。南方城墙上多建有“串楼 ”,以避烈日风雨。为了保护城门口外发展起来的居民商 业区,许多城市都陆续建造了“关城”,由1到4座不等。
早期的重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很发达; 国民党政府抗战时内迁后,它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中 心。这一时期人口猛增,至抗战胜利时,已达100万人以 上。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为了安定人心 ,重新定重庆为“永久陪都”,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 计划”。但此规划缺乏科学性,未能获得实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 防火: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里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 • 排水: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城明沟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其规划理 念是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环境 的融合。城市布局严谨,街道整 齐,宫殿建筑辉煌,体现了盛唐
的繁荣。
案例二
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是著名 的商业城市,其规划注重交通和 商业发展,街道四通八达,市场 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
城市之一。
案例三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继承了之 前的规划理念,强化了皇宫和城 墙的壮丽气势,形成了独特的城
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 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 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 争力。
创新驱动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通过创新 驱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 据共享与开放、提升公共服务水 平、优化城市管理流程等。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城市水利工程到现代的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和完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布局,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和 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04
城市建设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和 修缮历史建筑、古迹等文 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
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风貌,展现城市的文化底 蕴。
提高文化软实力
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 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城市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 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规划,充分利用 当地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了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

然而,城市建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

在建筑史上,中国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历程。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进行简要地介绍。

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早在“築高城為雜營”之前,中国便有了城市的雏形。

商朝时期,成都王城便采用了预制砖,并在规划中注重了防御作用。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更是在国都咸阳的设计上体现了其巨大的统治野心,城市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以及由土山围约20公里的城垣。

汉朝时期,足以媲美古罗马的长安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它的九重城墙、楼台、外郭、堡垒等构筑物,更是让世人惊叹。

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规平法绘图法。

而唐朝时期,长安已地处中原文明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共有36座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长安以及洛阳、汾阳更是代表了当时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大大小小门户4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洛阳门、宣阳门、建章门、朱雀门以及安定门。

这些门各自设有卫队,固若金汤,增强防御力。

宋代时,国土增加,城市规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城市外部加宽了护城河和城墙,城内则使用了合理、规整的坊巷门户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集中管理、归纳类似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官办商业等不同要素的街道体系,各自等级分明,保证了管理与分区管理的相容性。

此外,在街道结构及中矩型“围合式”建筑的使用上,宋代也开创了将城市规划设计的纵横有序是道路更利于管理,以及提高民间工业生产效率以及仪式场所场地决策,使得宋代的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了整个东亚地区。

2. 现代中国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依然坚持着中国建筑的传统。

然而,到了清朝晚年,由于列强侵略,传统建筑逐渐开始淡化,进入了西方风情和建筑元素。

1911年的武汉市,以其当时的区域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之后的南京市和上海市,依次开展了相关工作。

中国建筑史 9-2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   9-2城市建设

在中国按规划平地新建的古都,这是最后一座。
2.河湖水系
把整个太液池圈入皇城,并环绕水面布置宫城、兴圣宫、隆福宫, 积水潭处于全城中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元大都水系明确
清晰合理
积水潭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元大都布局特点
三重城
大城、皇城、宫城 皇城偏于南部中央, 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位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元大都布局特点
a.三重城
b.胡同 防火通道 排水方便 采光有利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元大都布局特点
a.三重城
b.胡同 c.市场分布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六、明清北京 1.明南京
a.功能分区明确:
皇城区:城东;
军事区
居民和商业区:城南;
军事区:城西北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平,无险可守。东京城之所以选址于此,主要是考虑大
运河漕运江南丰饶物资的便利。城内有汴河、蔡河、金 水河、五丈河贯通,号称“四水贯都”,水运交通十分 方便。
a.建设背景
由地方城市改建扩建而来,三重城壕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a.建设背景
由地方城市改建扩建而来,三重城壕,四条穿城河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四、宋朝
1.北宋汴京 2.南宋临安 3.南宋平江城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北宋东京
北宋名义上有四京: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 汴京。 为什么北宋的都城选在东京?
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以东京为首都,亦称汴梁、
河中枢地段,邻近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这一带地势低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使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金中都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元大都
1406-1420
明北京
清代沿用 明代北京 建置,城 郭格局没 有大的变 动,加修 外城。
明1553年
加修外城
辽南京
明、清的 城郭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城宫


外城
小结:
一、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特点
1.君权至上
2.非独立性,
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
外城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南宋临安
即今杭州。古称钱塘,杭州之名始于隋初在这里设 州治。五代时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绍兴八年(1138 年),南宋正式定都于此。因南宋偏安于淮河以南地域, 都城取名临安,有临时安都、不忘复国之意。
地理位置:


临安城东临钱塘江,西接西湖,北通大运河,南部



蔡河




b.特点
1)里坊制瓦解与街巷体系的组成
2)城市管理
望火楼(相当于消防队)
惠民药局
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

漏泽园,安置流落他乡,客死的人






c.御街的改造 1.宫城正门前向南开辟宽阔的
大街,街两侧设御廊; 2.街中以栅栏和水渠将路面隔
成三股道。






北宋东京

宫城门 御廊 桥 内城门 桥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元大都布局特点
a.三重城
b.胡同
防火通道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0.2 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3斗拱: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

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4其他:叉手:台基:柱础:0.3 单体建筑的构成1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c便于及时维修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2屋顶的命名和识图0.4 建筑群的组合1庭院:概念: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平,无险可守。东京城之所以选址于此,主要是考虑大
古 运河漕运江南丰饶物资的便利。城内有汴河、蔡河、金
代 水河、五丈河贯通,号称“四水贯都”,水运交通十分
建 筑
方便。
史 2021/3/2
3
a.建设背景 由地方城市改建扩建而来,三重城壕






史 2021/3/2
4
a.建设背景 由地方城市改建扩建而来,三重城壕,四条穿城河道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新旧两城并存,
国 古
既能充分发近旧城作用,又能无障碍地创建理想的新城。
代 在中国按规划平地新建的古都,这是最后一座。


史 2021/3/2
23
2.河湖水系 把整个太液池圈入皇城,并环绕水面布置宫城、兴圣宫、隆福宫, 积水潭处于全城中部。






史 2021/3/2

3)平江城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出因水制宜的特色。
国 住宅多是前巷后河,呈现“人家尽枕河”、“家家门外泊
古 代
舟航”的景象。


史 2021/3/2
14






史 2021/3/2
15






史 2021/3/2
16






史 2021/3/2
17






史 2021/3/2
成三股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021/3/2
北宋东京
宫城门 御廊 桥 内城门 桥
外城门7






史 2021/3/2
8






史 2021/3/2
9
2.南宋临安
即今杭州。古称钱塘,杭州之名始于隋初在这里设 州治。五代时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绍兴八年(1138 年),南宋正式定都于此。因南宋偏安于淮河以南地域, 都城取名临安,有临时安都、不忘复国之意。
大家好
2021/3/2
1
四、宋朝
1.北宋汴京 2.南宋临安 3.南宋平江城






史 2021/3/2
2
1.北宋东京
北宋名义上有四京: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
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以东京为首都,亦称汴梁、
汴京。
为什么北宋的都城选在东京? Nhomakorabea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
河中枢地段,邻近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这一带地势低



蔡河



史 2021/3/2
5
b.特点
1)里坊制瓦解与街巷体系的组成
2)城市管理
望火楼(相当于消防队)
惠民药局
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

漏泽园,安置流落他乡,客死的人





史 2021/3/2
6
c.御街的改造 1.宫城正门前向南开辟宽阔的
大街,街两侧设御廊; 2.街中以栅栏和水渠将路面隔
24
元大都水系明确 清晰合理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021/3/2
积水潭
25
3.元大都布局特点 三重城
大城、皇城、宫城 皇城偏于南部中央, 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位






史 2021/3/2
26
3.元大都布局特点
a.三重城
b.胡同
防火通道
排水方便
采光有利 中





史 2021/3/2
11
3.宋平江城(苏州)
平江是北宋末得南宋时期的府城,春秋时为吴 国都城,称阖闾城。隋唐以来,苏州已是江南一座 繁华的商业、手工业城市。南宋初年遭战乱破坏。
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朋把重整坊市
后的平江城平面图刻于石碑上,通称“平江府城图

国 碑”。它是现存最古的苏州城图,也是流传下来的
古 最完整、最详密的宋代城市图。
27
3.元大都布局特点 a.三重城 b.胡同 c.市场分布






史 2021/3/2
28
六、明清北京
1.明南京
a.功能分区明确:
皇城区:城东;
居民和商业区:城南;
军事区:城西北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021/3/2
军事区
居民区 商业区
皇城区
29






史 2021/3/2
30



史 2021/3/2
12
平江城图: 南宋绍定二年(1229)
刻碑,最早的城市图, 记载了南宋城市实况; 测绘准确,内容详尽全 面。






史 2021/3/2
13
规划特点:
1)平江城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大运河绕城西南而过, 城内外河湖串通,以河网纵横著称。
2)平江城利用水网地区条件,采取水路、陆路两套相 互结合的交通系统。主要街道都取横平竖直的南北向或东 西向,以丁字或十字相交。
六、明清北京 1.明南京
a.功能分区明确:
b.四重城墙
宫城、皇城、都城、
外郭,注重城墙建设,
中 外城墙围合成极其自然
国 的形态 古



史 2021/3/2
31
2.明清北京城: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 上改建、扩建而成的。 明清北京的演变:3次
第一次是明初定都南京,大都改称北平。洪武元年,明
军攻下大都后,为便于防守,就收缩北城,向南退入约五里,
中 另筑一道新的北城墙。为灭元朝“元气”,将元旧宫全部拆 国 古 毁。洪武三年,明太祖封其第四子朱棣为燕王,永乐元年,
代 朱棣登极,改称北平。


史 2021/3/2
32
第二次是永乐十四年, 决定迁都北京,永乐18 年,正式迁都。其位置 仍坐落在元大都宫城轴 线上,但稍向前移。
18






史 2021/3/2
19






史 2021/3/2
20






史 2021/3/2
21






史 2021/3/2
22
五、元大都
1.建设状况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也是明清北京城
的前身,它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历时近 30年建成。大都的规划由太保刘秉忠主持,参与规划、 营建的有阿拉伯人亦黑迭儿丁等人。
清代沿用 明代北京 建置,城 郭格局没 有大的变 动,加修 外城。
明1553年
加修外城
辽南京
34
明、清的 城郭
地理位置:


临安城东临钱塘江,西接西湖,北通大运河,南部
古 有吴山、凤凰山,地形复杂,植被繁茂,河运、海运十
代 建
分便利。

史 2021/3/2
10
2.南宋临安(杭州)
城市布局:
a.“坐南朝北”,皇城偏处南端 b.御街贯通南北,成为全市主干道 C.有四条通向城门的东西向干道






史 2021/3/2
金中都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021/3/2
元大都
1406-1420 明北京
辽南京
33
第三次是明嘉靖三十二年,为 强固防卫,将内城前三门外的 地区,包括天坛、山川坛等围 筑外城之内,由此奠定了北京 城凸字形的格局面。
金中都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021/3/2
元大都
1406-1420
明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