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 中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 丽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 防火: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里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 • 排水: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城明沟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其规划理 念是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环境 的融合。城市布局严谨,街道整 齐,宫殿建筑辉煌,体现了盛唐
的繁荣。
案例二
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是著名 的商业城市,其规划注重交通和 商业发展,街道四通八达,市场 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
城市之一。
案例三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继承了之 前的规划理念,强化了皇宫和城 墙的壮丽气势,形成了独特的城
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 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 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 争力。
创新驱动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通过创新 驱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 据共享与开放、提升公共服务水 平、优化城市管理流程等。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城市水利工程到现代的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和完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布局,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和 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04
城市建设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和 修缮历史建筑、古迹等文 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
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风貌,展现城市的文化底 蕴。
提高文化软实力
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 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城市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 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规划,充分利用 当地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中国建筑史02--城市建设.概要

中国建筑史02--城市建设.概要

二、都城建设的特点
1、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着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2、表现: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 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三、实例
1、汉长安的建设
A.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 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B.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7座城市,供强行从各地迁来的富豪居住,以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C.长安城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
2、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
(3)居民区
二、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以及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积累的经验:
(1)城市选址:重视解决水源、漕运问题。 (2)城防安全措施:设置城、郭;宫城、皇城、外城。
南朝建康城按地形布置,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因此地形对城市布局
起着明显的作用,这是建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3、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隋大兴城的设计者:高颖、宇文恺。 城建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布局特征: 规划大体仿照汉晋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但更规整。主要宫殿向东北 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贵族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是国际贸易中心,东市有120多行商店和作 坊;里坊大小不一;长安城的庙宇多,戏场少,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长安城街道宽,都是土路,街旁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是高而厚的坊墙。 因此长安城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街景单调。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2-2城市建设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2-2城市建设
城门: 木过梁
砖拱券门
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
第二节 都城建设
都城的选址:
– 自然环境:山(防御),水(饮水,运输), 气候(北魏孝文帝迁都)
– 经济:农业(历代都城的东移,开封、杭州) – 军事:防守,全面指挥(长安,南京,北京) – 社会基础:地方势力(唐长安,关陇集团),
曲阜鲁国都城
小城晚?田齐?
苏秦说齐宣王: “…临淄之中七 万户, …临淄甚 富而实,其民无 不吹竽鼓瑟,弹 琴击筑,斗鸡走 狗,六博踏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 击,人肩摩,联 袂成帷,举袂成 幕,挥汗成雨, 家殷人足,趾志 高气扬。 ”
郑韩故城
– 城墙经过 春秋战国 两个时期 构筑。
曹操公元213年营 建
功能分区明确,宫 殿位于城北居中
全城棋盘式划分, 里
干道轴线与城门对 齐,道路分级明确。
影响了隋唐长安城 及以后的都城规划。
4。北魏洛 阳
三重城墙
三市
Hale Waihona Puke 《洛阳伽蓝 记》 5。南朝建康 六朝古都
长江天堑, 虎踞龙盘
长干里,乌 衣巷
向);
朱雀门大街
宽 150 m(南北
向);
皇城前大街
宽 120 m(东西
向);
其余:东西向:
75、59、55、45、
44、40m不等;
南北向: 68、
63、47m不等。
模数制
– 傅熹 年
东都洛阳,
宇文恺规划, 手法更为简 练。
7。宋东京 规模小,密度大 四水贯都 商业发达,废除里
坊 《东京梦华录》 《清明上河图》
8。元大都
按城市规划新 建的都城

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讲座

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讲座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
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
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
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与北京
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
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
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
击攻城的敌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
a
18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a
19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 郭的设置。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 重城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 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 君的;廓,是看管人民的。齐临淄、赵邯郸的 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 郭”。
城市的概念: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a
2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 2、手工业和商业区; •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 始群居的居民点。具备了城市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 三千年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的原始 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至 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城市”。
a
3
在古代,城市既是奴隶主、封建主对人民进行统治 的据点,也是当时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多方 面成就的集中体现,又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艰辛劳 动的结果。我国历史上曾拥有卓越的城市建设成就与经 验。

第5,中国建筑史_第_2_章____城市

第5,中国建筑史_第_2_章____城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2.布局制度
古代城市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a.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b.手工业和商业区 c.居民区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于《周礼.考工记》
2.道路系统
街道取棋盘状,在南 北走向的干道之间,平行 排列着称为胡同的小巷, 作为众多居民院落的通道。 干道宽约为25m,胡同67m。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3.规划特点
元大都是一座规 划周密的城市,街道 平直,市政工程完善, 气势宏伟。
第 二 章 城 市
建 章 宫
东市 西市
明光宫
北 宫
桂 宫
第 二 章 城 市
长乐宫 未央宫
第二节 实 例
•汉长安城的建设 1.基本构成要素 市:
封闭布局,定时启、闭,有把守,同时也是刑场。
居住区:
“仕者近宫”——当官者住在宫城附近的墙围住居民住宅,户门不得朝外。
第二节 实 例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隋唐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隋唐长安城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严整 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到日本、朝鲜的城 市建设。 2设置有利于防火的建筑形式。
第 二 章 城 市
唐长安
平城京
第二节 实 例
四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历史变迁
燕都城:蓟 —唐幽州城 —辽南京 —金中都(此时加 建离宫:北海)—元大都——明清北京
第 二 章 城 市

【中国建筑史】2-1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2-1城市建设

唐宋以前:敦煌代玉门关
敦煌汉代河仓城
敦煌汉长城
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
马面
瓮城:
城楼:
北京正阳门全景
北京正阳门全景
2)居住区 里坊制: 春秋到隋唐,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
宋以后,里坊制瓦解,城市出现街巷体系。
3)市场 手工业区
地坛
4)宗教建筑
月坛
日坛
社稷坛
太庙
元 大 都 寺 院 分 布
元 大 都 道 观 分 布
5)娱乐场所 6)学校
3。道路 系统
(五)城墙的筑造 唐宋以前-夯土 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说
(一)分期
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西周
• 各功能区无序分布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 里:居住区;市:商业手工业;统治机构:宫殿衙署 • 总体布局较自由
里坊制盛行期:三国——唐
• 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开放式街市期:宋——清
• 取消里坊制,不再宵禁
(二)城市选址 1.水资源 :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三)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 郭:罗城,外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地方城市:子城、罗城
– 南宋,今属杭州的县级市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2。城市布局: 1)宫殿区(衙署区) A。内容:政府机关与居住 B。宫殿位置:城市的中轴线 C。防卫性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第2章 城市建设一、概说1.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2.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验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火、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选址①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

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2)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3)规划①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②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4)绿化①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②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5)防火①宋东京地处江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问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备救火用具,一有警报,就率军队奔赴扑救。

②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北宋东京更严,军巡铺更密。

③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

④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等都有这种钟、鼓楼。

(6)排水①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②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但由于沟渠系统宣泄不畅,遇暴雨,城中低洼的里坊常有水淹之灾。

③宋东京四条河道穿越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有很大好处。

④明代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讲座 181页PPT文档

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讲座 181页PPT文档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新建城市:基本上是平地起城。这种情况主要 在早期,如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后期的明中 都凤阳则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
中(国古二代)城是市依发靠展旧史 城建设新城:
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如西汉初年倚秦 咸阳旧城,建造长安新城;以及隋大兴城、元大都等。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中国(古二代)城市防发御展:史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 郭的设置。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 重城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 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 君的;廓,是看管人民的。齐临淄、赵邯郸的 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 郭”。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一)选址:
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十分重视,往往派遣亲信 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在选址时,历 代都重视水源问题,一是保证饮用水,二是保证漕运为 京城供应粮食和物资。汉长安开郑渠,隋唐修运渠,元 疏通惠河与南北大运河,明通大运河等,都是为了解决 饮水与漕运。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






(中二国)古、代隋城市洛发阳展城史:
隋代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 —大兴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 市)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 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 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隋文帝 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 ,这两座城均被唐朝所继承,进 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也是 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 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
此时的“里”和“市”虽然仍由高墙包围,但管理已有 所放松。唐长安城三品以上的官员府邸及佛寺均可向大 街开门,夜市屡禁不止。而江南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如扬 州、苏州,夜市已十分热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4.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
• 北宋都城汴梁取消夜禁和里坊制,形成开放式城市布局

• 城市建设经验:
• 1.选址——很重视,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

况。

水源上,保证饮用水;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 2.城与郭的设置——从春秋到明清。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崛起———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
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衙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 曹魏都城——邺开创里坊制城市格局:

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
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组成“里”(北魏后称“坊”)
• 特点: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更

城:保护国君;郭:看管人民。
• 在汉代以后,主要发展郭包于城之外的形式。
• 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 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

我国境内已发现原始社会城址30余座。
• 技术上:采用夯土筑成。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5.绿化:

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
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

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路中设御沟,引
水灌注,沿沟植树。
• 6.城市防火:

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1里设负责夜间巡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3.道路系统布置: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局。

地形平整和完全新建的城市——均齐方整的布置
方式(隋大兴城)

改建或有山丘河流的城市——根据地形随宜变通

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城市道路宽度≤150m,宋以后砖石路面广泛应用
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
“市”环以高墙,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பைடு நூலகம்
汉代,列侯封邑达到万户允许单独向大街开门——
封建专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突出表现。
• 城市布局较自由:
• 大城包小城——曲阜鲁故都、苏州阖闾故城。
• 二城东西并列——燕下都故城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为壮观。

代表城市——唐长安。
• “里”与“市”管制有所放松,夜市屡禁不止。
• 江南的扬州、苏州夜市更是热闹。
• 城市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
,备救火用具。

南宋时,军巡铺更密。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北京钟楼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1)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隋大兴城)
(2)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
都城建设的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围绕着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后都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筑城的办法: 夏商——版筑夯土城墙

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 门洞结构:早期采用木过梁,宋以后推广砖拱门洞。

水乡城市则设水城门。
• 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城市中设有两道城门,形成“瓮城”

另外,还设有敌台、窝铺、城楼、敌楼等。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北京鼓楼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西安钟楼(明)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西安钟楼鸟瞰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西安鼓楼鸟瞰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 7.城市排水:
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
明代,设沟渠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 之职。
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负责内城沟渠。
• 8.城市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
于南方城市。
• 4.居民的娱乐场所:
• 南北朝至唐 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的风景区。
名胜和私家园林也是春游的胜地。
•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东京清明时节市民到郊
外春游的盛况。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