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

合集下载

课件9:第9课 说“木叶”

课件9:第9课 说“木叶”
答案:“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 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应用“寥寥无几”。
2.很多人对颜真卿的书法表演表示惊奇、赞叹,其实关键在 于一个“精”字,熟.能.生.巧.,苦练到一定的境界,就能手到擒 来。 辨一辨:
答案:“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 门。用在此处与语境相符。
语林撷英
凤头豹尾 A 开头:谅解如一杯清茶,冲淡彼此之间的误会;谅解像一缕春 风,吹化人间隔膜的冰层;谅解像一树寒梅,预示心灵来春的 温情;谅解似一道彩虹,让潮湿的情感放射光彩。
结尾:逝者如斯,历史的浪花淘尽了王朝的恩怨情仇,当今既 没有了昔日霸主,也没有了往者雄风;我们追求团结、奋进、 和谐、平等,我们同样应该独守那份恬然与空明,用每一句话 每一种表情向人们昭示谅解,协同人们用谅解交往。
巧辨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 巧析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即学 即用
气功大师王林自称利用祖先____留__传_____下来的秘方 治愈了5万病人,结果被记者证实多属捏造,“气功 大师竟是骗子”的消息迅速在网上_____流__传____开 来。
2.典型 vs 典范
课本 原句
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 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 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古典诗词中, 类似“木叶”这样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 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 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 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 (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 称为“意象”。 2.意境: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 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 的境界。

9《说“木叶”》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报刊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 栏
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 目
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
链 接
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
“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
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栏 目 链 接
链 接
家吴祖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楚辞唐诗研
究专家。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
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
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
想》等。
二、作家作品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一、主题概括
课文旁征博引,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挑选出
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
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 栏
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
目 链
“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 接
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
链 接
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们喜用“木叶”的原因。一方面是
用“木叶”比用“树叶”来得洗练,另一方面是诗歌是形
象思维的东西,用“木叶”或“树叶”或“落叶”虽是一
字之差,但“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作者用“木叶”“
落木”的诗句,说明了用“木叶”和用“落木”的不同,
指出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
者引用大量诗句,对诗歌运用“木叶”产生的艺术境界加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5)教师用书:第3单元9 说“木叶”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5)教师用书:第3单元9 说“木叶”含解析

9 说“木叶”本课话题--阅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地深入阅读、欣赏,取得走入诗境的“得受用”,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陈景润认真读书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每个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攻克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2.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3.现代人对阅读要心存尊敬。

——王安忆4.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橘.颂( )皎.皎( )灼.灼( )()()冉.冉( )亭皋.() 窸窣..绵.密( )迢.远()无妨.( )【答案】jújiǎo zhuóɡāo xī sūrǎn mián tiáo fánɡ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宁错误!(2)省错误!(3)几错误!(4)泊错误!【答案】(1)nìnɡ/nínɡ(2)shěnɡ/xǐnɡ(3)jǐ/jī(4)bó/pō2.语境辨析法(5)在历史老师的启发.( )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段令人发.()指的事情。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9、说“木叶”

9、说“木叶”


生活语言(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语言(形象解释): 酒、雁、梧桐、雨(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梧桐更兼细雨 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习题演练:
袅袅 照浦 褒贬
灼灼
涔阳
亭皋
万应锭
寒砧
言筌
窸窣
迢远
阅读1~3段,思考:
1、作者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什么 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一用再用同时又有所发展(落木), 并且也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而“树 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2、“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 “落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 ——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练习 : 梅
比较“梅”不同的生长环境,分析三种“梅” 的不同形象,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王安石《梅花》 陆游《卜算子》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毛泽东《卜算子》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为有暗香来。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根据“木”的形象特 征,品味探讨以下诗句 中“木叶”、“落叶”、 “黄叶”的不同意味。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3单元 9 说“木叶”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3单元 9 说“木叶”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古典文学学者——林庚
Hale Waihona Puke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历任清华大学
简介 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
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
著有《夜》《春野与窗》《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 究》《唐诗综论》等。
呼应 几乎是一字千金
学习活动三 群文阅读 比较鉴赏
主题阅读
莫道“木叶”是寻常 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含蓄 蕴藉、朦胧悠远是诗歌的重要审美品质,它们赋予了诗歌蕴藉深厚、情味 隽永、余韵无穷、包容宏富的内在审美特性和空灵超脱、变幻多姿、以 少胜多、灵动秀美的外在美。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 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②除却一些植入得太差的广告和纪实过了头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手法 上__不__落__窠__臼____,让人们惊喜不断。
传诵·传颂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歌文章 );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被传扬称颂的事。
相同点:都有“传布”的意思。
不同点:“传诵”侧重诵读,“传颂”侧重颂扬。
一、“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中,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 “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 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 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 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 在地面上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 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教材图解(思维导图 微试题)人教版语文必修5 9说“木叶”

教材图解(思维导图 微试题)人教版语文必修5 9说“木叶”

9.说“木叶”【思维导图】【微试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些天来,土耳其境内不断受到来自叙利亚的大炮攻击,为此,土耳其外长警告说:叙方的炮击,和宣战相去无几....,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理。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作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避免落于言筌....。

D.说“木叶”不说“树叶”,决非古人标新..,“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立异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A.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B.你弄清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也就明白了“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C.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D.“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太阳刚下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

①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②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镀上一层银光③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④菜园中还散发着阳光留下的余温⑤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倾泻下来⑥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A.④①②⑥⑤③B.③④①⑤②⑥C.④①③⑥⑤②D.①④②⑤③⑥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30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晨读内容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晨读内容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第9课说“木叶”1.成语积累(1)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2)一言难尽: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

(3)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筌,捕鱼的竹器。

(4)相去无几: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相去,互相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5)一字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

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2.名句积累——古代诗词中的“木”“叶”(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其一)》(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山中》(4)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5)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6)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白居易《长恨歌》(7)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玉楼春》(8)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1.诗歌赏读夜林庚夜走进孤寂之乡遂有泪像酒原始人熊熊的火光在森林中燃烧起来此时耳语吧?墙外急碎的马蹄声远去了是一匹快马我为祝福而歌。

赏析《夜》创作于1933年,诗人并以“夜”为名出版诗集。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孤寂之乡”“泪”“原始人”“一匹远去的快马”等意象,表达了孤独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深感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自由。

2.佳作阅读林庚:布衣情怀袁行霈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盎然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

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

课件18:第9课 说“木叶”

课件18:第9课 说“木叶”

相关知识 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 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 物。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 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 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 色彩。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都是意象组合在一 起,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 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陆厥.( jué ) 橘.颂( Jú ) 亭皋.( ɡāo ) 寒砧.( zhēn) 万应锭.( dìng ) 迢.远( tiáo )
照浦.( pǔ ) 皎.皎( jiǎo ) 陇.首( lǒng ) 庾.信( Yǔ ) 言筌.( quán) 妨.碍( fáng )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尽尽用.管尽.
1.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1)“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2)引述诗人们使用“木叶”的例子,突出了“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 起下文对“木叶”特征的分析,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富于文采的基调。
2.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 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 提示:(1)“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 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2)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 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 “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 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5课件:第三单元 9. 说“ 木叶”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5课件:第三单元 9. 说“ 木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而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一个“木”字。那么 “木”字表现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它含有什么样的 潜在意义呢?作者由现象而到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从而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由于作者采用这种 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文章有条不紊,纲目 清晰。
第9名章著扩印声证系统调音
欣赏余秋雨《学会珍惜》文段,体会其中的韵味。 学会珍惜说了这么多,可能造成一种印象,人生在 世拥有真正的友情太不容易。 其实,归结上文,问题恰恰在于人类给友情加添了 太多别的东西,加添了太多实利性的义务,加添了 太多计谋性的杂质,又加添了太多因亲密而带来的 阴影。如果能除去这些加添,一切就会变得比较清 晰。 怎样清晰呢?我的看法大致如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是的,不应该再有这种遗憾。但是随着宇宙空 间的新开拓,我们的体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时候 还能碰见几只可以碰一下触须,然后对视良久, 终于紧紧拥抱的蚂蚁?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如果我问大家,在杜甫的《登高》中“落木”是 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落叶”。 但如果我继续问大家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 “叶”,再继续问大家“落木”与“落叶”有什么 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少人抱怨:较这个真干吗?有 必要吗!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课文以“木叶”命题,论述的课题很小,但是作者 旁征博引,涉及的诗词很多,内容庞杂。怎样组织成 篇,难度很大。作者先从现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 家名诗,发现“木叶”为诗家钟爱的原因。然后从概 念的角度分析,在古人的诗词中,常见“木叶”而 “树”与“叶”很少连用的原因,进而作者又发现在 古人诗词中,不仅有“木叶”一词,还有悖常理出现 的“落木”一词。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 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 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 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必修5-《9 说“木叶”》

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必修5-《9 说“木叶”》

枯荣。
暗示性举例
秋感 春夜洛城闻笛
少南
三秋寒气凋木叶, 九月笛音绕心愁。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迢递千山连嶂起,
满天风雨下西楼。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仿照《说“木叶”》,搜集描写“黄花”“菊
花”的诗词,试找出两者不同的暗示含义。
春草碧色,春水渌(lù)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暗示性
丁香凝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暗示意义的多元性
蝉:高洁: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悲凉离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草: 愁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坚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能力目标: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
价值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
走进作者
林庚(1910— 2006),我国现当 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 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布衣情怀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 叶 何 翩 翩 ︒
柔 条 纷 冉 冉 ︐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暗示性
暗示性:意象的文化内涵,使你在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秋相思: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南浦别绪: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推荐阅读:张伟 《林庚,喧闹
时代里的隐退者》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这个“距离”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 ①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 ②50 多盆精品兰花亮相北濠桥东村社区,其中不乏清朝民国 留传名品。
3.不落言筌·不落窠臼 [辨词] 二者都有“从固定的程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不落 言筌”侧重在语言上有创新,“不落窠臼”侧重在形式或风格上有创 新。
[运用] ①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 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 体味作者的深意。
任务探究二 比较现异同,引用显丰富 ——赏析文本手法
[任务导引] 本文为了很好地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作者将“木叶”与 “树叶”进行了比较,梳理有关内容,归纳概括,升华到一种思路 问题。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赏析文本用到的各种手法。
[任务设计] 2.本文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1 语基·预习任务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袅.袅(niǎo) 亭皋.(gāo) 万能锭.(dìng) 窸.窣.(xī sū)
照浦.(pǔ) 寒砧.(zhēn) 言筌.(quán) 迢.远(tiáo)
灼.灼(zhuó) 涔.阳(cén) 王褒.(bāo) 柳恽.(yùn)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9、说“木叶”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9、说“木叶”

9、说“木叶”教学参考0522 12529、说“木叶”一、整体把握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9.说“木叶”

9.说“木叶”

浓密繁华
一、“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一、“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秋 风 吹 木 叶 , 还 似 洞 庭 波 。 木 叶 下 , 江 波 连 , 秋 月 照 浦 云 歇 山 袅 洞 袅 庭 兮 始 秋 波 风 , , 木 洞 叶 庭 微 波 脱 谢 。 屈 兮 原 木 庄 《 《 叶 九 月 歌 下 赋 》 。
空阔
全文总结
木叶
性暗 相去无几
疏朗空阔 一字千里
? 示
树叶
绵密饱满
结构梳理
提出问题 “木叶”成为诗 人钟爱的形象 “木”的两 个艺术特 征及原因 诗人们钟爱用“木叶” 古诗很少用“树叶” “木叶”“树叶”不同 分析问题 素(暗示性) 第二个特征:微黄、有干燥 感(颜色性) 概念上:相差无几 ↓ ↓
一、“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第三段 说明“木叶”“落木”与 “树叶”“落叶”的不同,关 键在“木”字。
二、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二、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说说作者引用以下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
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 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问题探究
1、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 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 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 作用?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谢谢!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 →形象暗示
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离人游子的愁绪、报国无门…… →文化暗示
意象 暗示性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引出话题
③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木 的
④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因素。 艺

⑤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所暗示颜色性。 特
⑦ “木叶”“树叶 ”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小结 征
方法总结:
题目、关键词、段首句和段尾句单 独成段的句子 找关联 转折连词 因果连词… 抓高频词
叁 品读,知意味 (一)阅读4、5、6三段,联系课文探讨“木”的艺
术特征。
提示: 从例子入手,理解诗意,领悟情感,找寻
作者观点。
叁 品读,知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 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艺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术 特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征 落木千山天远大。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① “木 ”与 “树 ”:概念一致,意味不 同。 “木”: 秋风叶落形成鲜 明的形象。 “树 ”:叶 多有饱满的感情 ② “树叶”与 “木叶 ” “树叶 ”:“树 ”“叶 ”有繁密湿润之 意。 “木叶 ”:“木 ”----舒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干燥 “木叶 ”---暗示落叶的微黄 、干燥、传递舒朗的清秋气息 ③ “落叶”与 “落木 ”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的叶子 “落木 ”:比 “木叶”还进一层

9 说“木叶”

9 说“木叶”
⑧皎.皎( jiǎo ) ⑩亭皋.( gāo ) ⑫迢.远( tiáo )
2.识字形
①筌 诠( (qquuáánn
)___言__筌_____ )___诠__释_____
③歧 岐( (
qí )___歧__路_____ qí )___岐__山_____
②漂 剽( (
piǎo piāo
)___漂__白_____ )___剽__掠_____
25
答案 为了说明“草”“柳”经常并提的缘故。从行文思路看,文中引用这两句诗词, 不是用来欣赏,而是引出议题:柳与草常常作为春天、春风的代表。所以,接下来, 较多地引用了有关诗句作进一步的说明,说明诗人通过对柳和草的描写,展现出“富 于生意的绿色世界”。
26
任务探究三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品读文本的表达方式 任务导引
21
任务探究二 多种手法见主旨——赏析文本表现主旨的手法 任务导引
《说“木叶”》为了很好地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作者将“木叶”与“树叶” 进行了比较,梳理有关内容,归纳概括,升华到一种思路问题。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赏 析文本用到的各种手法。
22
任务设计 1.《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答案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 “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 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 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 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9 说“木叶”
1
一、识作者 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
林庚①(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当时,林庚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 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 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 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 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情感目标: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教学流程】〖导语设计〗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

2.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简要分析。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3.诗歌的语言与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从《说“木叶”》中找答案。

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5.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

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

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

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

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

”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知人论世〗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初读感知〗——默读全文,理清结构一、(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二、(4-6)具体分析“木”的特征——被人喜欢的原因。

三、(7)总结〖研读赏析〗读书方法:“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陆象山文集》(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一、第一部分(1-3)1、作者谈到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第1段)——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

2、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第2段)——从生物学的概念看,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两者没有区别。

质疑:既然“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古诗中很少出现“树叶”?为什么我们总称树,而很少称木?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为什么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呢?✍说说“树”与“木”分别是怎样的形象?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体会“树”与“木”的差别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语,如“丛生”、“绿”“密”等。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树”或“叶”给人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

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所以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木叶”与秋季相联,是“落叶”的意思。

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有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所以诗词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既然“木叶”就是“落叶”,为什么“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落叶”却无人过问?明确: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二、第二部分(4-6)——全文中心“木”的艺术特征一(第4段):“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问:“木”字在古诗中,一般用在什么场合?——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从诗眼“悲”和“扫”来分析:“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

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

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

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高树: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高木:黄色,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

✍造成“木”的这个艺术特征的原因(第5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写作目的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木”的艺术特征二(第6段):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问:“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比:“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蕴。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疏朗,干燥不湿润;——“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绿色,春夏之交;——“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比:“落木”和“木叶”——“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才有了不同的意味,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三、齐读第七段〖深入探究〗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