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结构常识图片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一、构架制(图二)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间”。
图二木制构架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
谚语“墙倒屋不塌”也正是这种构架制的真实写照。
二、古建筑的“三分”(图三)是指建筑在立面上划分成三个部分,即屋顶、屋身、台基(或称阶基)。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图三建筑之三分三、屋顶的制式(图四——图二十)在中国古代,屋顶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肩负了很多等级礼制的使命。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各有其使用的规则。
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图四屋顶图五一个庑殿重檐顶,四个四角攒尖重檐顶图六歇山重檐呈曲尺形平面,卷棚歇山抱厦图七五个四角攒尖顶图八正脊为三段歇山,屋顶五重,三层歇山图九八角攒尖重檐顶图十藏式平顶、歇山顶图十一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图十二三个歇山顶从前至后抬高,前后两个重檐图十三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庑殿形檐顶图十四四个歇山顶屋脊相交、重檐图十五重檐歇山顶图十六重檐盝顶图十七重檐歇山,屋脊呈丁字形相接图十八藏式平顶,歇山顶图十九三个歇山卷棚顶相连,形成“勾连搭”形式图二十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呈现万字形四、屋脊(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图二十八)屋顶两坡面相交隆起之处,一般用瓦条和砖垒砌而成。
高中语文必修5 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结构图示
体系独特、分布广、历史久
中
国
建
结构特征、装饰特征
筑
的
建筑上的“文法”“词汇”
特
征
“可译性”和“继承性”
地位 重要
特征 鲜明
中国建筑的特征
由来
第一部分(1):中国建筑体系 独特性
关联性
中
发展历程
国 第二部分(2~13):中国建筑体系
结构特征
建
九大特征
筑
词汇
装饰特征
的 第三部分(14~19):中国建筑理论 文法
特
可译性
征
熟悉“词汇”“文法”
第四部分(20):建筑的条件
研究学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
概说——自成体系
个别建筑物
九大特征Βιβλιοθήκη 平面布置 斗拱结构 举折、举架(兼好装饰) 屋顶
装饰
朱红为主 构件外露 有色琉璃瓦
风格、手法——文法、词汇(比喻)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培训讲学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
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
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
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
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
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
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中国古建筑结构(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结构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上图是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
山或歇山的出际部分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
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
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
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
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
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
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下)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下)七、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成的一种木制建筑结构,是木构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属“大木作”。
1、柱建筑中的垂直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比如屋檐的重量,是建筑的承重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较小的柱,这些短柱不是置于地基之上,而是置于梁架之上,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把这重量透过梁架,传递至主柱之上,例如脊瓜柱或蜀柱。
古代柱子多为木造,亦有石柱。
为防水、防潮,在主柱与地基间,建有柱础,并在木柱的柱础之上,垫以石櫍。
图四十石质圆柱形檐柱柱子分类方法很多:或按截面形状分:方柱、圆柱、八菱形柱、六菱形柱;或按柱子的材质分:木柱、石柱、砖柱;或按长细比分:长柱、短柱、中长柱。
或按外形分:直柱、梭柱;也有按柱的功能、所处位置等分类的,不胜枚举,下面选列几种常被提及的柱子:(1)檐柱(图四十、图四十一、图四十二):也称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
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柱子有石质、木质之分,断面则有圆、方之分,通常为方形,且柱径较小。
图四十一石质方柱形檐柱图四十二木质圆柱形檐柱(2)角柱(图四十三):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
简单地说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
需要注意的是角柱可以看做是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给予加强。
所以角柱在计算、抗震构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规定。
图四十三柱阵图(3)金柱(图四十三):也称老檐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进深(进深:由门口向屋里延伸的深度)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另外,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
(4)山柱(图四十三):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
(5)中柱(图四十三):也称脊柱,在建筑物纵向定位轴线的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
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
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
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
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
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
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几张简图让你看懂中国古建筑的梁架与斗栱
几张简图让你看懂中国古建筑的梁架与斗栱梁架分件示意图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中国传统古建木结构扫盲图
中国传统古建木结构扫盲图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简图讲解台基、门窗
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部分组成。
月台、台阶、栏杆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台基所必有的,只有高体制的台基才用月台和勾阑,当台明很矮时,则连台阶也可以不用。
台明,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和须弥座两大类。
台阶又称踏道,是上下台基的阶梯,通常有阶梯型踏步和坡道两种类型。
月台,又称露台或平台,它是台明的扩大和延伸,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
其形式和做法与台明相同,根据月台与台明的关系,月台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
正座月台的高度比台明低“五寸”,也就是一个踏级,而包台基月台要比台明低很多。
栏杆又称勾阑,起到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古建筑各种柱子名称与简介:1、檐柱,在屋檐下的柱子称为檐柱,在外的称为外檐柱,在内的称为内檐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檐柱高60斗口,直径6斗口;或高等于面阔的6/7,口径等于柱高的1/10。
2、角柱,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
一个建筑一般只有四根角柱。
3、金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称为金柱。
金柱按其内外位置,分别称为内金柱、外金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金柱高60斗口加廊步5举,直径=6.6斗口。
4、山柱,在山墙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称为山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山柱直径=7斗口。
5、中柱,在建筑物中线(横轴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除山柱之外的,统称中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中柱的直径=7斗口。
6、童柱,安置在横梁或枋之上的短柱称为童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童柱直径=6.6斗口。
7、瓜柱,安置在上下梁之间的短柱,称为瓜柱。
8、通柱,直通上下层的柱子称为通柱。
9、蜀柱,又称脊瓜柱、侏儒柱,安置于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桁的短柱。
广广义上来说,童柱、瓜柱和蜀柱是一个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墙 砌筑于建筑物两端的墙体, 以支撑建筑上部的屋山。 山墙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 的、坚固的墙体,而上部 则大多为三角形。这样的 山墙大多出现在硬山、悬 山建筑中。在歇山顶建筑 中,山墙上部大多是山花。 在南方一些民居建筑中, 山墙上部也不是典型的三 角形样式,而往往做成阶 梯状的防火墙形式。
下碱 下碱就是山墙下面的 一段,大概占山墙的 三分之一般来说,下 碱部分会砌筑得厚于 上部的山墙段,这样 有利于增强建筑的稳 定性。
歇山顶
•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
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 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 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 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 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 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 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 和殿、太和门、天安门、 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 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 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 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 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 顶。
勾连搭灰背顶
• 勾连搭灰背顶 勾连搭 顶中使用灰背,大多 是局部形式,并且大 多是用在两个相互搭 连的屋顶间的部分, 也就是天沟处。当然 也有同时在外侧两屋 面上做棋盘心的形状。
盝顶灰背顶
• 盝顶灰背顶 在中心平 顶部分使用灰背做法, 与四面铺瓦的屋面形 成一种对比,让建筑 的形式更富有变化, 更有趣味。
风火墙 风火墙也就是 “封火墙”、 “防火山墙”。 “风”和“封” 字为谐音字,所 以民间就将“封 火墙”俗称为 “风火墙”,也 称“风火垛子”。
叠落山墙 叠落山墙是防火山墙的 一种,这种山墙是高于 建筑屋面的,最重要的 是它的形体是随着屋面 层层叠落的阶梯式,所 以叫做“叠落山墙”。
影壁 影壁,又称照壁、照墙、 萧墙,是设在建筑或院 落大门的里面或外面的 一堵墙壁,面对大门, 起到屏障的作用。同时, 它也是一种极富装饰性 的墙壁。影壁在造型上, 一般来说和普通的墙壁 没有多大区别,可以分 为壁顶、壁身、壁座上 下三个部分。影壁从建 筑材料上来分的话,主 要有琉璃影壁、石影壁、 砖影壁、木影壁等几种。
穹窿顶
• 穹窿顶 又称圆顶,一 般从外观来看屋顶为 球形或多边形。如伊 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 房。室内顶部呈半圆 形,就可以叫做“穹 窿顶”。此外,蒙古 族的蒙古包等圆顶的 民居,也可以归为穹 窿顶建筑一类
圆劵顶
• 圆劵顶 又称“拱顶”。 是一种用砖或土坯砌 筑的半圆形的拱顶房 屋,或是两间,或是 三间,或是数间相连, 在我国山西一带出现。 外形圆润优美而又给 人完整与统一之感。
在有窗子的建筑墙面上, 由地面到窗槛下的矮墙 叫“槛墙”。槛墙在宫 殿、庙宇等建筑中多用 黄绿琉璃砖拼砌,而一 般住宅则多用砖、石、 泥土勘筑。相对来说, 北方较多使用砖石彻筑, 而南方则多用板壁或夹 泥墙。
三合土墙 三合土墙即由三合土夯 筑而成的墙。三合土就 是由石灰、砂子、卵石 等合成的建筑材料。三 合土墙体是土墙中最为 坚固结实的一种,它可 以作为承重山墙。
秦汉四神瓦当,以下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庑殿顶
•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 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 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 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 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 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 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 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 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 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 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 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 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 熊宝殿等
• 攒尖顶 无正脊,只有垂脊, 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 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 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 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 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 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 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 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 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 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 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 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 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 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单檐、 重檐之分。
直棂栏杆 “直棂栏杆”的造 型比较简单,在其 寻杖和地播之间没 有华板等构件,而 置以若干的直立的 木条。如果I[棂栏 杆的髙度很高的话, 其寻杖就失去了一 般栏杆寻杖的扶手 作用,而其遮挡的 功能性则更强。
櫼子栏杆 如果直棂条穿过上 部的寻杖,则直棂 栏杆就变成了“櫼 子栏杆”。“櫼子 栏杆”实际上是直 棂栏杆的一种,在 宋代时被称为“柜 马叉子”》櫼子栏 杆的棂条顶端往往 削成尖形,这对建 筑物可以起到更好 地防护作用。
一丁一顺 是墙体砌法术语,又称“丁横拐”、“梅花 丁”。砌筑墙体时,按建筑面阔方向砌置的 条砖叫做“顺砖”,按建筑进深方向砌置的 条砖叫做“丁砖”。—丁一顺就是一块丁砖 接一块顺砖,丁顺交替砌置。
垂带石 垂带石一般也可以称为 “垂带”,也就是台阶踏 跺两侧随着阶梯坡度倾斜 而下的部分,多由一块规 整的、表面平滑的长形石 板砌成,所以叫做“垂带 石”。宋代时称为“副 子”。
重檐庑殿式
重檐庑殿顶——泰安岱庙天贶殿
重檐庑殿顶——曲阜孔庙大成殿
重檐庑殿顶——午门
单檐庑殿顶——天坛祈年门
单檐庑殿顶——皇乾殿
单檐庑殿顶——斋宫
单檐庑殿顶——华严寺大熊宝殿
重檐歇山顶——故宫保和殿
重檐歇山顶——太和门
悬山顶
•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 有五脊二坡。屋顶伸 出山墙之外,并由下 面伸出的桁(檁)承 托。因其桁(檁)挑 出山墙之外,“挑山” 之名由此而来。悬山 顶四面出檐,也是两 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 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 筑中不被应用。
硬山顶
• 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
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 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 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 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 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 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 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 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 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 于附属建筑及民间较特别的 屋顶,屋顶上部为平 顶,下部为四面坡或 多面坡,垂脊上端为 横坡,横脊数目与坡 数相同,横脊首尾相 连,又称圈脊。盝顶 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 中极为少见。
卷棚顶
• 卷棚顶 又称元宝脊, 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 显正脊,而是做成弧 形曲面。多用于园林 建筑中,如颐和园中 的谐趣园,屋顶的形 式全部为卷棚顶。在 宫殿建筑中,太监、 佣人等居住的边房, 多为此顶。
竹筋土墙 在夯筑土墙时,在墙 内放置一定数量的竹 片,以起到加固墙体 的作用。这种于土墙 内放置竹片的做法, 就像是现代建筑中在 水泥内置钢筋一样, 所以称为“竹筋土 墙”。现在我国南方 的一些山区中,夯土 墙仍然采用竹筋土墙 的做法。
空心砖墙 空心砖墙,多见于我国南方 建筑。它是砖砌墙体中的一 种,又 称“空斗墙”、 “斗子墙”。空心砖墙是指 墙的两面用砖立砌,或立、 平交替砌筑,中间部分空出, 空出部分多填上碎砖、泥土 之类看似无用的零散材料。 这样的空心的墙,具有明显 的节约材料的特点,非常经 济。但是它的稳间性却并不 因此而变差,有时候这样的 空心砖墙还可以作为荷载墙, 真是经济又实用l。同时, 空心砖墙还具有良好的隔声 隔热性能。
盔 顶
• 盔 顶 顾名思义,就 是屋顶像头盔一样屋 顶形式。盔顶的顶和 脊的上面大部分为凸 出的弧形,下面一小 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 就像是头盔的下沿。 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 岳阳楼使用的就是盔 顶。
勾连搭顶
• 勾连搭顶 两个或两个 以上屋顶相连成为一 个屋顶,每个屋顶之 间是连在一起的。这 样的屋顶形式,可以 在建筑下部形象不变 的情况下,使上部屋 顶更富有变化,更为 生动多姿。另外,也 在不提高屋面整体高 度的情况下,扩大室 内空间。
罗汉栏板 罗汉栏板是只用 栏板而不用望柱, 比栏板栏杆更为 间洁、素雅,栏 板的两头以抱鼓 石结束。
1 寻杖
5 华板
3 瘿项 2 云拱
7 地栿 6 地霞
4 盆唇
细墁地面 细墁地面做法的砖料要经过 砍磨加工,加工后的砖规格 统一,砖面平整光洁,用它 铺墁的地面也非常平整、洁 净、美观,并且还比较坚固 耐用。细墁地伯|’多用于室 内,较为讲究的建筑才将细 墁砖铺地用在室外。
糙墁地面 最粗糙、随意的 铺地要算是糙墁 地面,砖料不经 打磨加工,铺出 的地面不但粗糙, 而且砖块之间的 缝隙较大。
板瓦 中国的屋瓦除了以材质来分, 有青瓦、铜瓦、金瓦、铁瓦、 明瓦等区别之外,从形状上来 分,还可以分为板瓦和筒瓦两 大类。板瓦和筒瓦这两种形式 主要是由青瓦做成。 板瓦,简言之,就是看起来比 较平整的瓦。准确来说,板瓦 是横断面小于半圆的弧形,并 且瓦的前端比后端稍稍窄一些 的瓦。据考证,西周时期的板 瓦长约55cm,宽近30cm,而清 代时的板瓦长宽只有20cm左右, 尺寸的逐渐减小主要出于实际 需要,一是便干施工,二是破 裂时易于更换。
垂带栏杆 “垂带栏杆”顾名思义, 就是设置在台阶的踏跺两 边垂带上的栏杆,其构件 也是随着栏杆的不断发展 而变化的,现存常见的垂 带栏杆主要也是由寻杖、 华板、望柱等构件组成。 垂带栏杆与一般栏杆不同 之处就是其整体形象是随 着垂带倾斜的,即其各个 构件在横向上均与垂带平 行。其最下面一根望柱的 前 端常常置一抱鼓石。
扇面顶
• 扇面顶 顾名思义,就 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 式,其最大特点就是 前后檐线呈弧形,弧 线一般是前短后长, 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 檐。扇面顶的两端可 以做成歇山、悬山、 卷棚形式。一般用于 形体较小的建筑中, 会让建筑看起来更为 小巧可爱。
万字顶
• 万字顶“万”即为 “卍”,代表万事如 意、万寿如疆。因其 吉祥意义,常被应用 于建筑平面或屋顶。
筒瓦 筒瓦与板瓦的区别是横断面呈半圆形。 在给建筑物的屋顶铺瓦时,将板瓦的 凹面向上顺着屋顶的坡面叠放,上-块 大约压着下一块的十分之七,从下至 上摆成一条沟,每一列板瓦摆出的沟 与沟并列,沟与沟之间自然也形成一 条缝。如果是小式瓦作,则在缝上耰 以同样的板瓦,如果是大式瓦作,则 在缝上覆盖筒瓦。 根据现有资料推断,筒瓦的出现晚于 板瓦。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瓦的使 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上等官和高 于上等官建筑的房屋,才能使用筒瓦, 当然也可以使用板瓦,而普通民居只 能用板瓦而不准用筒瓦。不过,到了 封建末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