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错题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范文(6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1 学习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我发如今学生学习起来比拟困惑,存在以下问题:1、找不出广泛应用题中的不等关系,要解广泛应用题时相等关系比拟明确,而在不等式中不等关系不是那样的明确,所以不少学生不太理解,因此列不出不等式,所以也不会解不等式的应用题。
2、一局部学生虽然能列出不等式,可是在解不等式时一直出现错误,特别是当不等工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时,学生一直记不住不等式的方向要改变,导致计算错误,这可能对不等式的性质没有真正理解吧。
3、不少应用题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时往往都会根据题意,让求出不等式的整数解,到这时一局部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的求出整数解,这可能是对不等式解集的取值范围不是太明白。
教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做注意的是,让学生纯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真正理解,能准确无误的求出不等式的解集。
多进展不等式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找不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纯熟的掌握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
要加强一些根底概念的掌握理解,对于整数,正整数以一些大于小于等的数学语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不能含模糊糊。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习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利用了珍贵的课堂45分钟。
通过学生自我训练、小组互帮和老师释疑,成功地解决了在新授过程中存在的局部遗留问题,到达了稳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尽管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本节课在这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知识的综合、迁移和应用等才能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成效。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如下遗憾:在课件中尽管有一个知识网络图,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章知识并没有可以形成知识体系,没有可以构建完好的知识网络图。
主要原因应该是:1、知识网络图不是由学生自我总结得出的。
2、没有和学生共同分析^p 知识构造图中各局部内容之间的关联。
解一元一次方程错题剖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错题剖析学生在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部分同学是屡错屡犯,下面就对这些错误举例并剖析:一、 书写错误因为小学中接触得比较多的是算术式,以及前一章刚刚学过代数式,计算式都用连等号,所以解方程时容易出现这个错误。
例1、解方程: 错解:原式= 剖析:错因在于将方程的变形与代数式的变形相混淆,将方程变形后,方程的解虽然不变,但其两边已经不同了,仔细观察解题过程,会发现 的笑话。
正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二、 移项变号出错把方程中的某一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时要改变符号,而没有移动的项不需要改变符号,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搞错。
例2:解方程: 错解: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剖析:错在对方程的移项法则理解不透彻,移项要变号,其中从方程的右边移到了左边,应变成,而+1从方程的左边移到右边应变成-1。
正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例3:解方程: xx +=+823362283823====-=-=+=+x x x x x x 36==x 283-=-x x 62=x 3=x5214+-=+x x 3=x 62=x 1524+=-x x x 2-x 2+32=x 46=x 1524-=+x x 22125=+-x x错解: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1得, 剖析:错在对方程的移项法则理解不透彻,移项要变号,但没有移动的项不需要变号,上题中的 没有移动,所以不用变号。
正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 三、 漏乘无分母的项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学生往往容易记住,但常常会忽略不含分母的项。
例4:解方程:错解:去分母得,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得, 剖析:错因在于去分母时,漏乘了右边不含分母的项2,去分母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将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即方程两边的所有项(不论是否含有分母)都要乘。
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右两边分子、分母都乘以15,原方程变形为3(10x-3)-5(4x-10)=15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法。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2、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一元一次方程一道易错题分析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一道易错题分析反思对初学的同学来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很容易掌握,但此处有点类似于前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每个题都感觉会做,但就是不能保证全对。
从而在学习时一方面要反复关注方程变形的法则依据,用法则指导变形步骤,另一方面还需不断关注易错点和追求计算过程的简捷。
例: 方法一:(用去分母)学生一:解: 学生二:解: 学生三:解:181********=+⨯--⨯x x 248152461224=+⨯--x x 248152461224=+⨯--x x 1)15(3)12(4=+--x x 24153124=+⨯--⨯x x 24)15(3)12(4=+--x x 7227117131548-==-=--=+--x x x x x 7242472411518-==-=+--•x x x x 722224724272411518-=-=-=--=---x x x x x分析: 这三个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都出现了错误,学生一忘记了两边都要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且在第二个去括号中未变号;学生二在数乘分式中没注意分数线有括号的作用,而没有添括号;学生三去括号时分配没有逐一分配,并且在移项时没有变号。
方法二:(用分数算)学生一:解: 学生二:解: 学生三:解: 725242524724342424158816118531816118562181856162-==--+=--+=--+=-=+--x x x x x x x x x x 31324312432434242458816118531816118562181856162==++=-++=-++=-=---x x x x x x x x x x 317243124724342424158816118531816118562181856162-==-++=-++=-++=-=---x x x x x x x x x x 分析:学生一在第一步拆分式时将 忽略此处有一个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括号要变号的问题,即;学生二在将x x 8531-通分时5未乘以3;学生三在最后一步中求解错误,将x的系数化为1,方法是在方程的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他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复习阶段,这一章的内容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反思: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复习不到位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也强调了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但在去括号时只注重强调符号而忽略了去括号时要应用分配律都要乘以括号里的每一项,如解方程3(2x-4)-7(x-6)=12有各别学生错做成6x-4-7x+6=12。
二、一元一次方程与有理数加减或整式加减类比较少,很多学生在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经常去分母或在解方程时了出现“原式=”这样的错误,如:中,有个别同学运用去分母去计算。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拓展不到位如: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应先整理方程然后再去分母解方程,如:在这类方程出现的问题较多,学生在整理时经常把-1也扩大倍数这一点与去分母混淆,应向学生指明,整理方程这一步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公式的分子与分母扩大相同的倍数结果不变,而去分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点在教学时没注重引导学生区别。
四、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步骤过于简单只是粗略的给学生总结出以下几步:1、设出未知数。
2、列出方程。
3、解方程。
4、写出答案。
这四个步骤,这些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分析题意,经反思,准确步骤应为:1、审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
2、设出未知数。
3、找准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结果是否是方程的解以及结果是否符合实际。
6、写出答案。
尤其是检验方程结果这一步做的不好。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反思
3.2.1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1)反思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合并同类项,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
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购买计算机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同类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
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自主研究解方程的方法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解方程的两步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如何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情境引入效果不好,最好是准备实际问题,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提问同类项定义有点失去意义。
本节课虽采用了小组自主互助合作教学,但还有些传统教学的模式,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致使为学生设计的知识延伸的题目.习题及课堂小结没有进行,我觉的是一大遗憾也是不成功的地方。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很好的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驾驭课堂.在教学设计上要给与足够的重视,重点放在学生的活动的层面上,教师活动主要是组织,让不同的学生由不同的思维方式,最大力度发展学习潜能,突出合作交流,实现自主学习。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引言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们需要进行教学反思,以找出问题所在并改进教学方法。
问题分析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对于方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于方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进行解题,而缺乏对方程具体含义的理解。
他们只看到方程中的数字和符号,而没有透过数字和符号看到问题的本质。
2. 解题过程中存在步骤混淆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将等式两边的操作弄混,无法正确列出解题步骤。
他们可能会将加法运算与减法运算混淆,或者将乘法运算与除法运算混淆,导致解题过程出现错误。
3. 缺乏实际问题的联系学生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应用缺乏直观的理解,他们往往对于抽象的符号运算感到困惑。
他们需要更多的实际问题来联系方程式,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教学反思和改进方法:1. 强化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应用场景,从而引发他们对方程的兴趣。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引导学生通过方程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可以将方程的含义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明白方程不仅仅是一串数字和符号的组合,而是与实际问题有着紧密联系的工具。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抽象出方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概念。
2. 清晰解释解题步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晰地解释解题步骤,特别是针对方程的运算步骤。
我们可以通过示例讲解,以清晰的语言和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同时,我们可以提供解题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避免常见的错误。
3. 增加实际问题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问题练习。
教学反思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见错误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见错误分析初一的同学初学解一元一方程时,由于没有掌握好知识点或粗心大意,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就一些常见的错误归类分析。
一、移项不变号例1、解方程:5x +3=7x -9错解:移项,得5x +7x =-9+3即 12x =-6,∴21-=x 分析:这里犯了移项不变号的错误,出现这一错误,有可能是粗心大意,也可能是对“移项变号”这一知识点没掌握好。
正解:移项,得5x -7x =-9-3即 -2x =-12, ∴ x =6二、系数化为1时,将分子、分母位置颠倒例2、解方程:7x -3=2-3x错解:移项,得7x +3x =2+3即:10x =5,∴ x =2分析:这里将系数化为1时,分子、分母位置颠倒,这是粗心大意造成的,或是由于受到方程5x =10的解x =2的影响,两个方程没有分清楚。
正解:移项,得7x +3x =2+3即:10x =5,∴ x =21 三、去括号时不遵循法则例3、解方程:4x -3(1-2x )=1错解:去括号,得4x -3-2x =1即:2x =4,∴ x =2分析:这里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去括号时没遵循乘法的分配律,漏乘一项,第二个错误是没遵循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负号时,括号里面的每一项都应变号。
正解:去括号,得4x -3+6x =1即:10x =4,∴ x =52 四、去分母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例4、解方程:163242=--+x x 错解:去分母,得6(x +2)-4(2x -3)=1化简,得:-2x =-23,∴ x =223 分析:方程两边同乘以24时,右边的1漏乘24,这是很容易犯的错误,应引起高度重视。
正解:去分母,得6(x +2)-4(2x -3)=24化简,得:-2x =0,∴ x =0五、去分母时,忽视了分数线的括号作用例5、解方程:246231x x x -=+-- 错解:去分母,得:2x -2-x +2=12-3x化简,得:4x =12,∴ x =3分析:这也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当分子是多项式时,为了避免错误,应先将分子用括号括上,再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错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元一次方程错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东湖中学段艳慈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而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也是学生最先接触的方程,它将为我们后续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初学的同学来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很容易掌握,但此处有点类似于前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学生往往感觉会做,但就是无法得到满分,甚至每个题都不能保证全对。
所以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反复关注方程变形的法则依据,用法则指导变形步骤,另一方面还需不断关注易错点和追求计算过程的简捷。
因此,本文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不为零),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基本性质1要用到前面学习的同类项的概念及如何正确合并同类项,而这是当初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的重点和难点,很容易出错,学生可能因为前面知识的欠缺或不熟练而在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失误;等式的基本性质2主要用来系数化1,学生经常会丢三落四或者乘除不分。
(二)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1)去分母(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去括号(利用乘法分配律,注意符号问题);(3)移项(带x的项移至等号左边,常数项移至等号右边(注意变+、-号));(4)合并同类项(将所有带x的项的系数相加,所有常数项(不带x)项相加);(5)系数化1(用常数除以x的系数(即:等号右边的数除以等号左边的数),结果就是方程的解x=a)。
注意因题而异,过程并不唯一,具体的方程中,这些步骤不一定都要出现。
(三)求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分析:准确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方程同解变形(即进行移项,去分母,去括号,系数化1等步骤的符号问题,遗漏问题);二、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易错题案例分析:错误的原因:去分母容易漏乘;去括号容易漏乘并出现符号错误;移项容易搞错符号,忘记变号;合并同类项容易合并错误;系数化1容易分子分母写错等。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四篇)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代数学的核心之一!下面我想就几个方面的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反思和总结.成功之处:1: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切入,初一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可以用计算年龄的引入是学生积极参与到今天的学习中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能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例题的不同设法、列方程的解法中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而对今后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恰当的使用了多媒体设备,设置一些卡通画面和声音的播放,带动学生使用眼、手、耳、及大脑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
5:营造了一种非常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高兴的情绪下去积极的和老师互动,和同学互动、讨论。
不足之处:1: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
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
2:教学内容量偏大,以致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
3:对学生不够熟悉,不能在课上叫出学生的名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我的成功之处,逐步完善我的不足之处,我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它却又是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讲行程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环形跑道中的追及问题),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增加了几道例题,由直线上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到环形跑道上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对于方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方程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机械地进行运算,没有理解到方程本质上是两个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这导致他们在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法准确地建立方程模型。
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加强对方程的概念的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以及解方程的意义。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应用。
2. 学生在建立方程模型时缺乏实践经验:在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会遇到建立方程模型的困难,没有清楚地把握到问题中那些变量需要用字母表示,哪些关系需要用方程表达。
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尝试用字母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并建立方程模型。
可以通过给予一些有提示的练习来帮助学生锻炼建立方程模型的能力。
3. 对于方程解的解释和应用的讲解不够充分:在教学方程解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只关注求解过程,忽略了解的意义和应用。
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加强对方程解的解释和应用的讲解。
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来说明方程解的意义,让学生理解解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引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通过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可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理解不深、解题思路固化等问题,因此,对教学进行了反思,探索提高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作为一种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没有将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缺乏真实感。
教学时,应通过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引入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聚会分账问题、货车运输速度问题等。
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他们的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在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直接讲解、板书和例题,导致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缺乏灵活性。
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则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法不合理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笔试,而忽视了应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引入一些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方法。
四、教学过程中未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解题思路的固化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多种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较弱。
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拓展性的训练,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和方法的创新。
解一元一次方程(3)的教学反思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解一元一次方程(3)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分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首先,通过一些简单题目的设计,帮助学生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学生从题目入手,不会显得古板枯燥。
紧接着以同一个方程的两种不同解法引入课题,通过合作、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了解解分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每一步的依据,通过错题辨析掌握解方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此环节中中,学生对解方程的易错点容易出问题,因此设计例题和习题进一步巩固,形成正确解方程的基本技能。
通过拓展提高的训练,解决了学优生吃饱的问题,这一环节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困难,因此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整节课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2、本节课注重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主动获取知识,课堂中注重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学生间互相评价、点拨,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不足之处:对学情分析不是很到位,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求各数的最小公倍数掌握不是很好,课前准备要及时复习。
另外,课堂上教师讲的还是稍多,学生能归纳总结的知识,教师就不要重复了。
在教师讲解去分母注意的问题这一环节时,把分子作为整体要加括号,教师点拨稍有欠缺,若分子是单项式的,去分母后就可以不用加括号了。
源-于-网-络-收-集。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反思
优选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选用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要通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观察、归纳得出移项法则.但学生刚学时不习惯用移项法则,而仍然借助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这是正常的,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后才能体会到移项法则的便利。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
3.体会学习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必要性,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注重“铺垫”与“打伏笔”,给后续教学留好生长点;本课时教学较为成功与上课时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到位有很大关系.本课引导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引入与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由易到难,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化“新”为“旧”,这样一个研究数学的方法,会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给予启发和帮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移项法则的必要性,就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还学习去括号法则类似,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特别是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如让学生明白移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还要学习移项呢?这样的问题可促进优等生的思考.。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通过问题1的探究、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2、通过例1规范学生解题过程的书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了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不足之处
1.对课本“思考”内容处理不到位。
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的更简单,接近“x=a”的形式。
2.教学过程中,对问题1处理时没有强调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
3.同类项有两类,即: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强调的不够。
三、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不细心出错。
有的学生计算时,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导致计算错误,计算能力不达标。
2.计算过程书写不规范。
如“3x=6”,有的学生算成1x=2,忽略未知数系数为“1”时可省略。
有的学生最后算成“2=x”,书写格式不规范。
3.对计算器有依赖性。
经常大量使用计算器,降低了口算、笔算能力。
四、提高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1.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切忌粗枝大叶、急于求成。
2.重视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合理的使用计算器,提高口算、笔算能力。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解题技巧,减少计算量,降低出错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错题反思
作者:白相雨
来源:《教育》2014年第06期
随着对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在探索中,教师们深刻体会到,要有效解决学生错题的现象,利用小组合作对错题进行反思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途径。
案例背景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让学生对自己做错的习题进行归纳总结,再积累到错题本上。
这样,初步建立了整理错题和错题反思的习惯培养机制,把学生对错题的反思当成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已初显成效;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
比如,教师在安排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的一些错题进行反思时,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错误只是应用题列法上,而不会将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在计算上的错误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主要问题解决了,而一些细枝末节却错误不断。
也正说明学生在反思错题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梳理。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要不断地进行深入实践、反思和改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调动学生在错题反思中,积极主动地对已学知识串联,使学生们在反思错题中养成温故知新、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的良好习惯。
案例描述
以笔者所教的一个班级第五小组的学生为例。
在一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习题课上,学生已经将如何列储蓄问题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相互讲解,于是,笔者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对错题进行反思。
同学们列举了自己在做储蓄问题时容易犯的错误:对利率的不理解;对计算利息时公式的遗忘;对利息税与利息之间关系的模糊。
每位同学就自己错题的原因及教训进行了组内反思交流,然后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的储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订正,最后整理到错题本上。
笔者再从学生做错的题中抽取两道题进行小测,反馈后发现各小组的反思效果并不好,第五小组6人中竟有2人出现了列方程正确、而计算错误的现象。
那么,学生经过整理、反思,为何反馈效果还是如此不尽如人意呢?
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意识到:错题反思是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
学生由以往的不注重对反馈结果的巩固发展到小组成员都把自己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的做错原因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在组内就形成了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的良好习
惯,有效地杜绝了今后在这类应用题上的错误,因此,小组合作对错题进行反思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当习题课临近结束时,笔者通过第五组的小测所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出来:学生在反思错题时忽略了对一元一次方程计算的反思。
原因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做了很多的练习,而在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时候,学生就要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先列出方程,然后再把方程解出来。
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对应用题题意的不理解而造成他们无法正确列出应用题的方程,所以,学生在反思错误时,自然把着重点落在分析应用题的题意上,而忽略了对已学知识解方程的错误情况的反思。
这些问题,表现了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进行错题反思的时候常常就题论题,没有养成“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进行反思从而解决新问题”的习惯,导致了后来检测的错误。
案例对策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所出现的问题分析,笔者体会到利用小组合作来反思错题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反思错题中学生易忽略的问题。
因此,笔者对习题课又进行了重新设计:课程的前半部分,笔者通过适时运用小组合作组织了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比如在小组进行反思时,通过“这个组反思的问题非常全面”等鼓励性评价语言和学校建立的课堂评价机制,对反思全面准确的小组进行鼓励性星级评价,以调动他们参与小组合作反思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采用把习题分类处理、运用小组合作等形式多样的办法参与合作。
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学习兴趣大增。
把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错误形式分成简单错误和复杂错误两类。
学生在反思这两种错误类型的同时,相互合作的形式也变成一对一解决简单的错题,一对二、二对二解决复杂的错题,让小组成员真正知道: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分别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以后该注意什么。
在让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告诉学生要把列方程与解方程都当作错题反思的重点,在错题反思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起回顾、主动梳理、反思学过知识的习惯。
经过对错题反思的习惯的培养,本课笔者留出5分钟时间,抽两道题测试学生已订正过的题,第五小组反思效果明显提升,抽测的试题全部做对。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培养错题反思习惯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努力的过程。
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良好的错题反思习惯一定会内化成孩子们的素养。
学会把学习中的每一个错误都记住、解决掉,学生的学习就真正的是一个不断改错、不断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