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招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温室效应
【常识积累】各类“效应”
【常识积累】各类“效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形成原理: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则是长波辐射。
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力较强,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力较弱。
白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部分被反射回宇宙,大约47%的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夜晚:晚上地球表面以红外线的方式向宇宙散发白天吸收的热量,其中也有部分被大气吸收直接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可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及臭氧。
大气层中的水气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认为它的成份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形成因素:①城下垫面: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
②人工热源: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③水气影响: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④空气污染: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
温室效应
5. 改變 地區資源分 佈,導致糧 食、水源、 漁獲量等的 供應不帄衡, 引發國際間 之經濟、社 會問題。
6. 氣候轉變:全球變暖,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
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有 水汽、一氧化碳、臭氧、甲烷、氮氧化物等導致全球溫度 上升。現今氣候變遷的速率較過去自然變遷加快了大約15 ~40倍。帄均溫度在百年中激升3℃意味著氣候體系中其 他因子的劇烈變化
甲烷
氧化亞氮
以上表列數據,依據溫氣氣體排放減量策略之整體 觀節錄而成。
在未來依據國內的發展情形推算二 氧化碳的年增狀況:
年代 平均年增 率 每人年平 均排放量 19902000 8.1% 20002010 2.7% 20102020 2.3% 20202030 1.7%
9.3公噸 10.7公噸 12.3公噸 13.5公噸
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如同 一過濾器可控制地球、 太陽及太空間能量交 換。大氣中某些氣體 可讓短波輻射以可見 光形式照射地表,並 且吸收自地表反射的 長波輻射,這些可以 保留能量的氣體,即 所謂溫室效應氣體, 包括:
1. 二氧化碳(CO2)-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
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 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 2. 氟氯碳化物(CFCs)-以CFC-l1、CFC-12及 CFC-113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冷媒、 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 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3. 甲烷(CH4)─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 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 機車及掩埋場的排放。
下列是目前台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狀況:
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 排放量 備考
約佔全球數量的0.5%,每 112.7百萬公 人平均年排放量5.54公噸, 噸(1990) 排名全球第24位。 1.017千公噸 (1993) 2.41千公噸 (1990) 主要來源是廢棄物掩埋及 稻米種植。 主要來源是交通運輸業燃 燒石化燃料後排放,其次 則是農業活動產生。
温室效应
污染生态学讲课课件 Powerpoint Templates P226-231
Page 1
一个关于芹菜的笑话
今天在路上见到一捆芹菜,捡到芹菜就要 买牛肉,买到肉就要个媳妇来做菜,要媳 妇就得有丈母娘,有丈母娘就得谈条件, 谈车子谈房子谈身价,一谈这些就得要钱... 想想真的太恐怖了,想想还是把芹菜扔了。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24
八、温室气体排放达临界值
• 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2010年有将近306亿 吨二氧化碳被“灌入”大气中,在2009年 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就已经达到另人担忧的 1.6Gt,按照2010年的二氧化碳生产率,不 久将会达到“危险气候变化”临界值,到 时候全球气温将会上升2摄氏度,从现在看 来,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了。据国际能 源署(IEA)的权威经济学者表示,保持温 度上升低于2摄氏度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具有 挑战性的事情,而且前景非常令人担忧。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16
• 由于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海水膨胀,致 使海平面上升。 • 带来的后果便是陆地(耕地、居住地)面 积的减少;城市收缩;最终人类文明可能 因此消失。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17
三、降水量的影响
• 温室效应的影响,今后位于南北回归线之 间的沙漠将扩大;---为什么? • 中高纬降水将增加; • 由于环流的作用,暴雨型降水增加,非降 水期延长,干旱扩大。
•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采伐树木作燃料。 森林原是大气碳循环中的一个主要的“库”,每平方米面 积的森林可以同化 1~2kg 的二氧化碳。砍伐森林则把原本 是二氧化碳的“库”变成了又一个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 “源”。据世界粮农组织(FAO,1982)估计,70年代末期 每年约采伐木材24亿立方米,其中约有一半作为燃柴烧掉, 由此造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增加量每年可达 0.4×10(6)左右。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1、研究背景●本来温室效应是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并正是由于“温室效应”才使全球充满了生机。
正是由于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左右,特别适合于地球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是-18摄氏度左右,现有的大多数生物将会无法生存。
●温室效应有效地保存了地球表面吸收的来自太阳的能量,并返回地球表面,保持地球的温暖和生机,同时温室效应也和一些其他的一些“制冷效应”机制相平衡,保持地球热量的平衡。
但是在近代开始,人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的保温的“温室效应”过强,产生了过犹不及的效果。
2、温室效应●地球热平衡: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约50%以直接方式或被云、颗粒物和气体散射的方式到达地球表面;另外的50%被直接反射回去或被大气吸收。
来自太阳的各种波长的辐射一部分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大气反射回外空间或者被大气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外空间;一部分直接达到地面或者通过大气散射到达地面。
达到地面的辐射有少量的紫外光、大量的可见光和长波红外光;这些辐射在被地面吸收之后,除了地表存留一部分用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热量需要,其余最终都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外空间,从而维持地球的热平衡。
地球表面能量返回大气由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能量传输机制来完成。
被地面反射回外空间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能够吸收长波辐射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地面,从而保证了地球热量不大量散失,如果该过程过强,就会造成温室效应。
3、主要温室气体●概述温室气体包括两类:一类在对流层混合均匀,如CO2、CH4、N2O和CFCs。
另一类在对流层混合不均匀,如O3、nMHCs。
造成混合不同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平均存留时间)不同,化合物寿命长,则容易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具有全球特征。
寿命短则不利于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只具有区域性特征。
15年国考-常识知识点汇总--专项强化训练
15年国考-常识知识点汇总--专项强化训练1、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经常出现大面积的赤潮,受赤潮影响,这些海域中的鱼虾、贝类大量死忙,经济损失十分惨重。
下列关于赤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赤潮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而出现急剧繁殖或大量地聚集在一起,使大面积的海水颜色发生改变的一种现象。
B、赤潮是一些浮游生物急剧繁殖,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气,使海水变成“死水”。
C、赤潮是由于一些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使海水形成褐红色。
D、赤潮只有在洪水过后才会出现。
解析:正确答案A。
赤潮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值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鱼虾、贝类的大量死忙。
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2、温室效应将引起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生态恶化。
引起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气体是()A、氮氧化合物B、二氧化碳C、臭氧D、氟利昂解析:正确答案B。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他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
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3、为了保护水资源,提倡洗衣物时使用无磷洗衣粉,原因是大量含磷污水进入河湖后,致使()A、大量鱼类中毒死亡B、水体富营养化,缺氧导致水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变臭C、磷化物和某些有机物产生化学反应,使水体变臭,生物死亡D、磷化物抑制藻类生长,使鱼类缺乏饵料死亡解析:正确答案B。
含磷洗衣粉中的磷本身并无危害,但是这种洗涤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去以后,使水中含磷升高,会使水质出现富营养化,导致各种藻类植物疯狂繁殖,这些水生物死忙腐败以后,会放出大量的甲烷、硫化氢、氨等有毒气体,使水质混沌发臭,水体缺氧,使鱼虾贝类等水体全部死忙,使河流湖泊变成死水,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直接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由来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危害①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
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
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
②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尚无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1、研究背景●本来温室效应是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并正是由于“温室效应”才使全球充满了生机。
正是由于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左右,特别适合于地球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是-18摄氏度左右,现有的大多数生物将会无法生存。
●温室效应有效地保存了地球表面吸收的来自太阳的能量,并返回地球表面,保持地球的温暖和生机,同时温室效应也和一些其他的一些“制冷效应”机制相平衡,保持地球热量的平衡。
但是在近代开始,人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的保温的“温室效应”过强,产生了过犹不及的效果。
2、温室效应●地球热平衡: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约50%以直接方式或被云、颗粒物和气体散射的方式到达地球表面;另外的50%被直接反射回去或被大气吸收。
来自太阳的各种波长的辐射一部分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大气反射回外空间或者被大气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外空间;一部分直接达到地面或者通过大气散射到达地面。
达到地面的辐射有少量的紫外光、大量的可见光和长波红外光;这些辐射在被地面吸收之后,除了地表存留一部分用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热量需要,其余最终都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外空间,从而维持地球的热平衡。
地球表面能量返回大气由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能量传输机制来完成。
被地面反射回外空间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能够吸收长波辐射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地面,从而保证了地球热量不大量散失,如果该过程过强,就会造成温室效应。
3、主要温室气体●概述温室气体包括两类:一类在对流层混合均匀,如CO2、CH4、N2O和CFCs。
另一类在对流层混合不均匀,如O3、nMHCs。
造成混合不同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平均存留时间)不同,化合物寿命长,则容易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具有全球特征。
寿命短则不利于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只具有区域性特征。
温室效应
在氣候變異度( )及極端氣候方面 及極端氣候方面, 在氣候變異度( variability )及極端氣候方面, IPCC 科 學家作了以下結論: 學家作了以下結論: 1. 氣候平均或變異度的微小變化可能使極端氣候發生 頻率產生相當大的變化。 頻率產生相當大的變化。 普遍增溫將導致高溫情況的發生頻率昇高, 2. 普遍增溫將導致高溫情況的發生頻率昇高, 但使低 溫情況的發生頻率降低。 溫情況的發生頻率降低。 暴雨的發生頻率可能提高。雨量減少的地區, 3. 暴雨的發生頻率可能提高。雨量減少的地區, 乾旱 的可能性昇高。水循環可能加強, 的可能性昇高。水循環可能加強, 其含意為某些地 區的旱澇加劇, 某些地區則減緩。 區的旱澇加劇, 某些地區則減緩。 中緯度風暴是否加劇或減弱, 則無定論。 4. 中緯度風暴是否加劇或減弱, 則無定論。 較暖的氣候使熱帶海洋較接近聖嬰現象的情況, 5. 較暖的氣候使熱帶海洋較接近聖嬰現象的情況, 類 似聖嬰現象的氣候型態可能較頻繁。 似聖嬰現象的氣候型態可能較頻繁。
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 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創造了適合生物 生存的環境。但是, 生存的環境。但是,如果大氣中的溫室 氣體含量過高, 氣體含量過高,將攔截過多的地球輻射 使得地表氣溫逐漸上升。 使得地表氣溫逐漸上升。自從歐洲工業 革命以來, 革命以來,人類的工業活動大量使用化 石燃料( fuel,如煤、 石燃料( fossil fuel,如煤、石油 ), 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並將之排放至 大氣之中。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一千年, 大氣之中。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一千年,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維持在約 亦即, 280ppmv( 亦即,一百萬單位體積氣體中 含有280單位體積的二氧化碳) 280單位體積的二氧化碳 含有280單位體積的二氧化碳)。工業革 命之後,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 命之後,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1950 年代之後,增加速率更快, 1995年濃 年代之後,增加速率更快,到1995年濃 度已達358ppmv 358ppmv。 度已達358ppmv。
如何理解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如何理解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的保温效应。
太阳以电磁波向地球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在到达地球表面以前即被反射回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所吸收,一部分则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地球在接收了太阳能以后,以长波的形式向外辐射,向外辐射的能量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一部分辐射到宇宙空间,另有一部分则返回地表。
由于大气层中存在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红外线的气体成分能使太阳光透过,却吸收地面向空间发射的辐射,使地表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气体。
《京都议定书》及其多哈修正案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七种温室气体列入管制,单位一般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即CO2e。
目前纳入目标考核体系的是二氧化碳减排。
温室效应和太阳能的性能指标
温室效应和太阳能的性能指标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
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
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于一类名为温室气体所引致,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体的能量平衡。
在现况中,地面和大气层在整体上吸收太阳辐射后能平衡于释放红外线辐射到太空外。
但受到温室气体的影响,大气
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份量多过它释放出到太空外,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
应‟。
但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
温室效应原指透过温室玻璃入射阳光所造成的室内增温受阻于玻璃不易散失而得以保存的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地表受到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被加热,温度提高,再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地表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被加热,也以长波向外辐射能量,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
这样使地表和大气下层的温度增高。
这种作用与温室玻璃所起的作用类似,也称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物理特性。
假如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这样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
这种温度差别的状况是由于一类名为“温室气体”的物质所导致的,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体的能量平衡。
在自然状态下,地面和大气层在整体上吸收太阳辐射后能平衡地释放热量到太空中。
由于受到温室气体的影响,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热量多于它所释放到太空中的,这样就会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阻止了地球热量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
我们现在所说的“温室效应”就是指这类由人为原因所引起的温度上升。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像“温室”一样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我们称其为“温室气体”。
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比重不足1%,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3)。
人类活动可直接影响各种温室气体,使其浓度发生变化。
大气层中的水汽(H2O)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人们普遍认为它的成分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
人类无节制的活动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并使其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反过来,“温室效应”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日益严重的不良影响。
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预期1900至2100年地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9至0.88米)等。
而这些变化又将进一步影响到农业、海洋生态、水循环、沿海城市及海岛居民生活等人类活动的其他方面。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学院(经管学院)、⏹工程造价(3)班学号姓名201112071146 王平松201112071131 何影201112071136 霍战201112071127 高浩天201112071118 汤小东201112071117 黎家鑫时事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
每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谈判多少已成“例行公事”,但是今年的德班大会却具有特殊意义。
由于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于明年到期,是否会有第二承诺期,甚至《议定书》本身何去何从,都是悬念。
与此同时,全球环境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包括英国气象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等在内的多家权威机构表示,全球变暖证据确凿,且主要的“元凶”正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正如《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所说:德班会议是在“与时间赛跑”。
人类是无法承受拖延所带来的代价的。
现实案例2006年入冬以来,美国东北部气温反常。
2007年1月6日纽约创下1950年以来的冬季最高气温纪录,达到22℃。
2006年冬天,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根本无雪可滑,原本将在奥地利、法国和瑞士举办的“世界杯”滑雪比赛取消。
2006年,青藏高原上的39个国家正式气象观测站中,有13个站观测到的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2007年2月5日,北京市的最高气温蹿升至16℃,创下167年来同期气温的最高纪录。
2009年11月28日,位于波兰的欧洲最大发电站贝乌哈图夫发电站正在向空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011年7月14日,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以东约175公里的洛伊杨电站正在向空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2009年9月7日在马尔代夫上空拍摄到的一个可能会在本世纪消失的旅游岛。
2010年2月13日拍摄的悬挂在伦敦千年大桥下的一副名为“自杀的企鹅和北极熊”的艺术作品,旨在提醒人们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对动物的危害。
温室效应是什么
温室效应是什么我们应该都或多或少的听过温室效应吧?那你知道温室效应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什么是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它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暖化效应我们都称这为温室效应。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起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出很多(虽然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并不如二氧化碳般较为稳定)﹐所以温室效应的暖化效果主要是水蒸气造成的。
但是有部分波长的红外线是水蒸气不可吸收的。
二碳化碳所吸收的红外线波长刚刚有部份是在这个空隙的。
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那么多些热就会被保存着﹐令到地球更加暖化。
虽然水蒸气在大气中向来大体上都有一定的浓度﹐但二氧化碳的浓度却不然。
自从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就开始上升。
在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280-90 ppm, 但是在 1990 年﹐浓度已上升成大约 340 ppm.地球暖化起来并不只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其它的温室气体的浓度亦是一个因素。
我们常在谈论温室效应的时候也谈起二氧化碳﹐只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影响性为最大(它在大气中的浓度正不断上升)。
虽然其它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比二氧化碳低很多﹐但它们对红线的吸收力﹐却比二氧化碳好﹐所以﹐它们的潜在影响力比较大。
温室效应除了会令地球气温上升外﹐也可使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虽然如此﹐若没有温室效应的话﹐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为-18度﹐而不是现在的15度。
温室效应的危害1增温低于2℃:北极冰帽消失,剧烈改变地球的能量平衡,北极熊可能无家可归。
因海水温度上升,热带地区珊瑚礁严重白化、死亡,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
澳大利亚大堡礁面临死亡命运。
干旱蔓延亚热带地区,伴随热浪与森林大火。
受影响最大的是地中海周遭、美国西南部、非洲南部与大洋洲。
预期在2030年或更早就会发生。
2增温2℃到3℃:2003年席卷欧洲造成3万人死亡的夏季热浪,每年都将出现,英国南部的夏季温度将超过40℃。
亚马逊雨林跨越临界点,发生大规模森林野火,雨林将被沙漠和稀树草原取代。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哪些?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哪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终将会收获到满满的回报,想要了解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哪些?”,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哪些?
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
工业生产中,过多使用煤作为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2、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3、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温室效应的危害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令海平面上升。
还会使局部地区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的天气变化,导致气候异常,造成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
此外,还会导致极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加速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从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
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排放与温室效应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
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但由人类过多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见图1)。
它会带来多种严重恶果,最明显的危害已经在地球上表现出来,主要有:1)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2)海平面上升;3) 土地干旱和沙漠化面积增大;4)病虫害和传染病增加。
造成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过多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能源,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还包括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其中氯氟烃(CFC)的吸热和隔热作用甚至大大高于二氧化碳。
这些气体主要也是人类活动排放的。
在过去的16年间,地球环境有了明显的温度上升的变化,有10年的气温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速度继续发展,科学家们预测: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淹没水中,其中包括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见图2)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耗。
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纸张,不破坏城市植被等行动来保护陆地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图3、图4)图示:图1:温室效应形成的图示图3: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显微照片图4:热带雨林照片资料来源:日本环境厅资料来源:The Junior Library Ecology, by Parramon Ediciones,《环境保护百科知识》贵州人民出版社资料来源:GTZ 马晓峰摄图2:温室效应的危害图片资料来源:日本环境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为一亿分之一。
温室效应的概念
温室效应的概念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0.5℃。
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2015上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热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2015上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shanghai/)制作2015上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热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链接】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危害首先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匮乏,炎热、干旱、洪涝、风暴等气象灾害频发,沙尘暴和荒漠化加剧,进而可能影响到疾病流行、粮食产量波动和一些物种的灭绝。
【标准表述】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由于全球变暖,气候条件改变,酷热及其他极端天气这些过去几百年一遇的、在过去被认为极不寻常或史无前例的情形在今天可能会成为“气候新常态”,增加了全球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这样发展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将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变化、疾病进入新的范围以及海平面升高。
在气温增加2°C的条件下,结束贫困、增进全球繁荣和减少全球不公平,这些已经很艰难的目标将会更难实现。
而在气温增加4°C的条件下,则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很值得怀疑。
【具体措施】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低碳排放量的新兴产业;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标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逐步淘汰高能耗产业。
二、强化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旧面貌为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形象。
三、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科技创新掀起绿色产业革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温室效应是指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
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
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
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
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
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
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何防治温室效应呢?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氟氯碳化物是温室效应的最大肇事者,所以对其禁止使用势在必行。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
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汽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汽油的使用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所以我们不仅应在汽车的节能减排上着手,应当考虑汽油的替代燃料,比如酒精等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
污染效应 省考
污染效应省考
本文将就几种常考的常见的环境污染及应对措施进行区分。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分被其吸收。
有臭氧层空洞的地区会对生物产生重大的影响。
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氮的氧化物等物质的破坏。
应对措施是提倡使用无氟冰箱,也就是我们说的绿色冰箱。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主要成因是二氧化碳,应对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并不是大气污染物。
酸雨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酸性气体所造成的。
应对措施是工业废气经处理后再排放,煤和石油脱硫技术。
雾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
续积聚,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应对措施是尾气、工业废气除尘除烟。
雾霾的天气符号
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
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沙源是我国西北和蒙古高原的沙漠和荒漠,对于沙尘暴并无特别好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在沙源地恢复林草植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中公教育2015招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温室效应今天中公招警考试网带领大家了解的是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希望考生们好好掌握,做好招警备考工作。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
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几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例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造成温室效应最重要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氟利昂
C.一氧化二氮
D.臭氧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