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九年级《机械能》3课时表格式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

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

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机械能、电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电路的串并联、电磁感应等现象的理解。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2.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课堂互动:提问、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第一章:1.解释机械能的概念;2.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第二章:1.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2.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第三章:1.描述磁现象;2.解释电流的磁效应。

2.作业答案:第一章:1.机械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时,其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动能=1/2mv²,势能=mgh。

第二章:1.串联电路:各元件依次相连,电流相等,电压分配;并联电路:各元件并列连接,电压相等,电流分配;2.电流=电压/电阻。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中学物理机械能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详细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技能目标:培育同学初步的观测技能,初步的分析、概括技能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约问题的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育同学科学探究、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细心设计试验,使同学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特别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讨论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1、请同学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老师有选择地板书〕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老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2、同学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3、同学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外形发生转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试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试验:拉弹簧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中学物理机械能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3.能的利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书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理解电路组成和电流形成,认识电磁现象及其应用,培养他们对物理现象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电路组成和电流形成,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理解,电路故障分析,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演示用机械能转化装置,电路实验箱,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灯泡、小电动机等,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现场演示机械能转化装置,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如何转化。

2. 例题讲解:详细解析教材中例题,如物体下落时势能与动能转化,电流形成过程等。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

4. 知识拓展: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应用,如节能灯设计原理等。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形成和电磁感应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中间部分为详细讲解和示例,右侧列出重要公式和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物体下落时,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2)简述电流形成过程。

(3)列举三个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实例。

2. 答案:(1)物体下落时,势能随着高度降低而减小,同时动能增加,实现势能向动能转化。

(2)电流形成是电荷定向移动,当电荷通过导体时,形成电流。

(3)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实例:发电机、变压器、电磁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反馈,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资料解电磁感应在现代科技中应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o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区分动能和势能,并能计算简单情境下的动能和势能。

o掌握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2.能力目标:o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所做的功。

o能够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机械能变化,以及功与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o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o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沟通能力。

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区分及计算。

-难点: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功和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功和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材:九年级物理课本及相关教辅材料。

-教具:投影仪、电脑、白板及白板笔。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弹簧、砝码、米尺、秒表。

-多媒体资源:功和机械能相关的动画、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不打断他人讲话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的学生给予表扬,设置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案主题:机械能教案主旨: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公式和应用,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公式,并能够正确运用。

2.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机械能的概念和公式。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示例分析和解答、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出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由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所组成的能量。

2.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

步骤二:讲解机械能的公式和计算(15分钟)1. 机械能的表达式:E = K + U,其中E代表机械能,K代表动能,U代表势能。

2. 机械能的计算公式:E = 1/2 mv² + mgh,其中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速度,g代表重力加速度,h代表物体的高度。

3. 分析和解答示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15分钟)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在没有外力做功和无耗散情况下,物体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2.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3. 分析和解答示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步骤四:小组合作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实例进行讨论和解答。

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就问题解答过程进行讨论和交流。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机械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机械能相关知识。

教学反馈:作业: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提交。

考试:安排机械能相关的考试题目,测试学生对机械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究机械能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弹簧势能、滑雪跳跃等。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机械功与机械能》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机械功与机械能》教案、教学设计
1.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知识。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课内容:
(1)机械功:介绍机械功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2)机械能: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分析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关系。
(3)机械效率:介绍机械效率的定义,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实例,并进行实验验证。
4.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基本规律。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经验。这样的总结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组成和转换。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3. 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4. 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实验,如弹簧振子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能的转换。

4. 讲解机械能的守恒定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机械能的计算和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机械能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能概念、计算方法和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材,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2. 实验器材:弹簧振子、滚摆、滑轮等,用于演示和验证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机械能的概念和实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关于机械能的物理教案

关于机械能的物理教案

关于机械能的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转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2.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3. 机械能守恒定律4. 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转化分析5. 机械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转化和守恒定律。

2. 难点: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实验、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转化。

3.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实验:如斜面滑块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转化,如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机械能的概念、计算、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讲解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运用机械能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机械能应用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机械能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生物学、化学等。

3. 开展校园科普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机械能的理解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实验设备:如滑轮组、斜面、跳伞运动员模型等,用于演示和验证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2.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3.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4. 机械能守恒定律5. 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机械能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

3. 实验:安排一个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如滚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讨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5. 巩固: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6. 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应用案例,如汽车行驶、电梯运行等。

8.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拓展: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机械能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的应用。

10. 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机械能概念、动能和势能定义及其转化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动能和势能转化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实际生活中机械能应用案例的理解。

关于机械能的物理教案

关于机械能的物理教案

关于机械能的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两种形式:动能和势能。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2. 动能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3. 势能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4.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5. 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的相关概念和规律。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讲解机械能的定义,阐述动能和势能的关系。

3. 讲解动能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结合公式和实例,讲解动能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4. 讲解势能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结合公式和实例,讲解势能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势能的因素。

5.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实例和动画,展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6.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阐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分析守恒条件。

7. 课堂练习:布置有关机械能的计算和应用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9.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动能和势能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测验、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最新教案-九年级物理机械能 精品

初三物理最新教案-九年级物理机械能 精品

中考复习课机械能[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1)本节内容不多,与实际联系较多,复习过程从实例入手,让学生回忆概念,巩固基本概念,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2)内容较简单,主要由学生在最后将知识框架搭建起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和联系,从能量问题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2、过程设计:(1)由学生举例理解概念。

(2)通过实验过程的再现,引导学生思考、回忆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3)由学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4)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含义,并能列举实例说明物体具有何种形式机械能以及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情况。

2、引导学生注重实验设计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教具:斜面、小球、木块、单摆、滚摆[教学重、难点]1、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的运用。

2、实验过程如何体验实验方法。

3、联系实际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理解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课前复习的问题]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定义是通过木块被推动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乙试验是通过钢球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远近,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运动的物体如果,将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2在小明将蹦蹦杆中的弹簧向下压缩的过程中,小明的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减小,弹性势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弹性势能增大教师引导:本节课内容涉及到了能量、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请教师对学生所画的图进行评价,鼓励学生。

[保留板书]机械能1、机械能动能:决定因素是物体质量和物体速度。

势能:重力势能决定因素是物体质量和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弹性势能决定因素是弹性范围内弹性形变大小。

2、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做功实现能量的转化[教学评价]1、本节课改变了教师讲知识点再做题的被动的复习模式,而是以学生回忆知识点为线素,让学生以自己所举的实例来理解概念,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复习方式。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机械能》3课时表格式教案设计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机械能》3课时表格式教案设计
课题
机械能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执教
岑海林
教学
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重点
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
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教具
演示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
②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演示实验:如右图
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
高度和质量有关。
(2)弹性势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②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
5.练习、小结
6.作业:本节《课课通》
观察实验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分析归纳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2.风能
(1)、风能的特点:我国风力资源丰富,不会污染环境,但不稳定,也不便于储存。
(2)、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站(参阅彩图)也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四.阅读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课后练习。
六.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阅读本节内容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九年级物理机械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机械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机械能教案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九年级物理机械能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九年级物理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184024九年级物理机械能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透镜、纸片、放大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胶卷……快门……图3.2-1示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图3.2-4示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个凸透镜怎样使用?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84005九年级物理机械能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全册10.1机械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10.1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功的知识基础上对能的概念的学习,也为后面内能、电能等形式的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由于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在八年级的教材中已经出现,有关它们的一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

因此本节教材从学生前面没有接触过的“公路限速”和“滑板下滑”两个事例提出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揭示了本节要研究的内容——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

2.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知道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习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掌握简单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总结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 通过学习机械能及其相互转化的知识,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和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铁球、木块、斜面、刻度尺、四方登、大小不同的砝码、单摆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提问:做功的两个要素。

2、计算做功的公式。

3、功的单位。

二、激发学习动机:1. 观看多媒体视频:风暴的肆虐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机械能初中教案

机械能初中教案

机械能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弹性势能。

2.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3. 掌握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能运用动能、势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1. 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

2. 学生设计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实验,提高观察能力。

2. 讲授法:讲解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指导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动能、势能的理解。

4.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现象:将一个乒乓球放在桌子上,用扇子扇风,乒乓球被风吹走。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风能把乒乓球吹走是因为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教师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3. 教师讲解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

2.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动能、势能的概念进行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和实例分析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学生能运用动能、势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并能有效地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包括的两种形式(动能和势能);(2)掌握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3)学会运用机械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3)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研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包括的两种形式;(2)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3)运用机械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2)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概念:速度、质量、高度、重力;(2)提问:这些物理量与机械能有什么关系?(3)引入机械能的概念及两种形式:动能和势能。

2. 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1)实验一:让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速度与动能关系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2)实验二:让学生分组进行质量与动能关系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3)数据分析:总结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3. 探究势能的影响因素:(1)实验三:让学生分组进行高度与重力势能关系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2)实验四:让学生分组进行质量与重力势能关系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3)数据分析:总结势能与高度、质量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包括的两种形式;2. 强调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3. 提醒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2. 收集生活中的机械能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3. 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机械能的转化现象;2.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思考;3.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机械能的概念。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机械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

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习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再次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的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指导阅读法,演示法四、教学实验仪器:乒乓球、沙子、小桌子、模型小汽车、铜块、细线、木块等五、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现象(老师在桌子上放上一张纸和一个乒乓球,用扇子扇风,纸和乒乓球被风吹走)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风把纸和乒乓球吹走了。

师:那么风能把火车吹翻吗?生:(一般)不能。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新闻片段。

(风吹翻火车)师: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生:太可怕了,风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2、新课教学:师:那么,我们带着疑问,走入今天的课堂。

首先,请同学观察下面四幅图,分析一下这四幅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生:他们都在运动。

师:很好,那么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功的知识,这些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呢?像这样,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他具有能。

能够做的功越多,我们就说他具有更多的能。

请注意,能够做功指的是他具有的本领,能不能确定他一定正在对别的物体做功呀?不能!!像刚刚那样的四个物体,是由于运动而具有对其他物体做功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称为动能。

那同学们能不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具有动能的物体呢?生:……师:其实,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主要是看这个物体是否在运动。

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能够解决与机械能有关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形状、速度等因素所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即机械能=动能+势能。

(2)机械能的计算方法机械能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动能的计算公式:E k=12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E k为物体的动能。

2.势能的计算公式:E p=mgℎ,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ℎ为物体的高度,E p为物体的势能。

3.机械能的计算公式:E=E k+E p,其中E为物体的机械能。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即物体的机械能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守恒的应用;2.弹簧振子中机械能守恒的应用;3.滑块斜面运动中机械能守恒的应用;4.圆周运动中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3. 解决与机械能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解决与机械能有关的物理问题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物体的机械能;2.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式;3.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4.解方程,求解物理量。

五、教学过程1.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机械能的概念教师通过实验或者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

(2)机械能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教师通过实验或者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师通过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 解决与机械能有关的物理问题教师通过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与机械能有关的物理问题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机械能
第一节 动能和势能
执教
岑海林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教学 目标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重点 难点 教具 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演示 学生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 引入新课: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 二. 新课教学 1. 能量 演示:A 玩具小车拉木块;B 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 伸 长的橡皮筋拉木块。

问: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学生回答:做了功) 归纳:(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 能量就越大。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

2. 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 演示实验:图 1-1 A. 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 B. 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

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重力势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②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演示实验:如右图 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 高度和质量有关。

(2)弹性势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②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 5.练习、小结
观察实验回 答问题
观察实验, 分析归纳
观察实验, 分析归纳
完成练习


6.作业:本节《课课通》
课题
第二节
动能和势能转化
执教
岑海林
教学 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重点 难点 教具
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演示 学生 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 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 .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 ,势能转化 成动能(下落) 。

(2) .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 .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 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 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 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 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

4.练习 5.小结。


观察分析
举例分析
观察分析
观察分析
举例分析 讨论 完成练习


课题
第三节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执教
岑海林
教学 目标
1.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 难点 教具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及它的能量转化 水电站的基本原理 演示 学生 水电站剖面图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例子分析 二.引入新课:运动的物体有动能,举高的物体有重力势能,而自然 界中有大量的这些物体, 这些物体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 和水能。

阅读本节内 三.新课教学 容 1.水能的利用。

(1)、利用水能的例子如水车等。

(2)、水能-自然界中的机械能。

(3)、水能的利用-水电站(剖面图、原理)-机械能转化电能。

(4)、修筑拦河坝的目的:提高上游水位,使水获得更多的势能, 有利于转化成更多的动能,带动水轮机转动,就有更多的机械能转化 为电能,(如葛州堤坝-发展兴建大型水电站-造福人民) (5)、潮夕能的利用(沿海地区)-让学生讨论思考。

2.风能 (1)、风能的特点:我国风力资源丰富,不会污染环境,但不稳 定,也不便于储存。

(2)、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站(参阅彩图)也是机械能转化为 电能。

四.阅读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课后练习。


六.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