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热学基础知识热量与温度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阻磁场与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学基础知识,了解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概念。

2. 理解并掌握电学基础知识,了解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电荷、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量传递实验装置电学实验装置(包括电源、导线、电阻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热量传递实验装置、电学实验器材)笔记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和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与电的本质,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热学基础知识:讲解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概念,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2)电学基础知识:讲解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和电现象。

(2)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知识巩固:(1)教师针对学生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热学基础知识:热量、温度、热传递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对外做功与系统内能变化之和。

(2)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会产生电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热学、电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现象的基本原理,理解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流、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作用、光的色散与光谱。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磁场及其应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电流表、磁场演示器、光学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1)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瓶、暖气等,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分析热传递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 电与磁(1)引入:介绍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风扇等。

(2)新课:讲解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了解电流的形成与作用。

(4)例题讲解:分析磁场中导线受力,解释电动机原理。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3. 光学(1)引入:通过讲解彩虹、镜子等,引入光学知识。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光的色散与光谱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热现象:P3234第1、2、3题。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

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

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机械能、电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电路的串并联、电磁感应等现象的理解。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2.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课堂互动:提问、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第一章:1.解释机械能的概念;2.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第二章:1.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2.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第三章:1.描述磁现象;2.解释电流的磁效应。

2.作业答案:第一章:1.机械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时,其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动能=1/2mv²,势能=mgh。

第二章:1.串联电路:各元件依次相连,电流相等,电压分配;并联电路:各元件并列连接,电压相等,电流分配;2.电流=电压/电阻。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与物态变化2. 热力学定律3. 光的传播与反射4. 光的折射与透镜5. 电流与电路6. 电压与电阻7. 电路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现象和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定律。

2. 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掌握透镜成像规律。

3. 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学会分析简单电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定律的应用、透镜成像规律、电路分析。

2.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电流与电压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现象演示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电流与电压演示装置。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电路元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物态变化实验,引出热现象与物态变化的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热力学定律、光的传播与反射、电流与电压的例题。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与物态变化:画出物态变化示意图,标注各阶段特点。

2. 热力学定律:列出定律内容,标注关键词。

3. 光的传播与反射:画出光路图,标注反射角、入射角等。

4. 光的折射与透镜:画出透镜成像光路图,标注成像规律。

5. 电流与电路:画出简单电路图,标注电流、电压、电阻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

(2)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3)画出光的反射光路图,并解释反射定律。

(4)分析透镜成像规律,并举例说明。

(5)计算简单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教案根据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内容编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十四章《电磁现象》14.1 电流的磁效应14.2 电磁铁14.3 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磁针、电池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铁实验器材,每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每组一根导线,每组一个磁针,每组一节电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的原理。

提问学生关于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磁效应,结合教材14.1节内容。

讲解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结合教材14.2节内容。

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结合教材14.3节内容。

3. 例题讲解解析与电磁现象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磁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电磁铁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效应2. 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3. 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三个应用实例。

计算给定电流下电磁铁的磁力。

2. 答案:电磁铁的工作原理:通过通电导线产生磁场,使铁芯具有磁性,从而吸引铁质物体。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实例:发电机、变压器、磁悬浮列车等。

计算磁力的具体数值根据给定电流和电磁铁的参数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磁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电磁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磁波、电磁场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现象的微观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电磁现象的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内能的关系光的传播规律静电现象与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现象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烧杯等)光现象实验器材(如平面镜、三棱镜等)电磁现象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磁铁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课堂练习本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兴趣。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热现象:讲解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光现象:讲解光的反射、折射原理。

电磁现象:讲解静电现象、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绘制光的反射、折射光路图。

分析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参见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提高自学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热现象:重点解析: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2. 电流与磁场电流的形成与效应磁场及其性质电磁感应3. 光与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

3. 掌握电流与磁场的基本知识,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4.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反射与折射现象,了解光的色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磁感应现象光的反射与折射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效应光的传播规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磁铁导线电灯泡平面镜三棱镜2. 学具:画图工具(尺子、圆规等)计算器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观察磁铁与导线相互作用,了解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利用平面镜和三棱镜,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

分析电磁感应现象,讲解相关例题。

通过光的反射与折射例题,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律。

3. 随堂练习:设计与力与运动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编制与电流、磁场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设计光学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强调教学难点和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2. 电流与磁场:电流的形成与效应磁场及其性质电磁感应3. 光与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电磁感应现象分析题光的反射与折射应用题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提供详细答案,并进行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组织实地参观,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材,涉及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及其理解、实验验证惯性、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惯性的概念,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惯性演示仪、小车、滑块、斜面、砝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块、斜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百米冲刺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起跑和冲线的动作,让学生体会惯性的存在。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运动与力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4.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刹车时乘客的前倾等,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释。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分析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惯性的概念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4.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3)分析实验中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探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1)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因为汽车急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减速,乘客的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减小,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导致向前倾斜。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力的概念与测量1.2 运动的概念与分类1.3 力与运动的关系2. 热现象2.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2.2 热传递与热量2.3 物质的热性质3. 光现象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光的折射与透镜3.3 光的色散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热传递与热量光的折射与透镜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与测量温度的概念与测量光的传播与反射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温度计、光具座、光源、透镜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测量工具、光学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1)力与运动:通过讲解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热现象:介绍温度的概念、测量方法,讲解热传递与热量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热性质。

(3)光现象: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讲解透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光的色散与光谱。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测量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力与运动的关系2. 热现象:温度的概念与测量热传递与热量物质的热性质3. 光现象: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折射与透镜光的色散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测量与计算(2)温度的测量与转换(3)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的应用2. 答案:(1)力的测量与计算:例:一物体质量为5kg,受到10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a = F/m = 10N / 5kg = 2m/s²(2)温度的测量与转换:例:将100℃的水煮沸,求水的沸点对应的华氏温度。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1.1 力的概念1.2 力的测量1.3 力的作用效果2. 第二章运动和力2.1 速度2.2 加速度2.3 牛顿第一定律2.4 动力与阻力3. 第三章简单机械3.1杠杆3.2滑轮3.3轮轴3.4斜面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认识简单机械,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力的测量和计算。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运动的基本概念。

(3)简单机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弹簧测力计。

(2)斜面、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模型。

(3)实验器材:小车、砝码、计时器等。

2. 学具:(1)教科书。

(2)笔记本。

(3)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演示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运用,让学生观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新课内容:(1)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效果。

(2)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讲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例题讲解:(1)力的计算题。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题。

(3)简单机械的效率计算题。

4. 随堂练习:(1)力的测量和计算。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3)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效果。

2. 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第一定律。

3. 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测量物体受力,计算力的值。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能和势能》:1.1动能和势能;1.2机械能守恒定律;1.3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

2. 第二章《电磁学基础》:2.1电流;2.2电压;2.3电阻;2.4欧姆定律;2.5串并联电路;2.6电功率。

3. 第三章《磁场与电磁感应》:3.1磁场;3.2磁效应;3.3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能、势能、动能的概念,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基本电磁学知识,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功率计算。

3. 了解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电磁学中串并联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关系;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磁场与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滑轮组、电子秤、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学生玩滑轮组游戏,引出机械能、势能、动能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电磁学基础知识、磁场与电磁感应原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5. 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机械能、势能、动能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

2. 第二章: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率计算。

3. 第三章: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滑轮组中物体的动能、势能、机械能。

(2)分析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计算电功率。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力1.1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1.2力的合成与分解1.3重力、弹力和摩擦力2.第二章运动与力2.1牛顿第一定律2.2惯性2.3牛顿第二定律2.4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

2.掌握牛顿三定律,能运用牛顿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

3.培养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体验拉弹簧测力计,感受力的作用。

2.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内容。

3.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4.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验证等实验。

7.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核心内容板书。

2.典型例题解题步骤板书。

3.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板书。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

(2)牛顿第二定律应用题。

(3)实践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答案:详细解答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知识面。

(3)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3. 分组实验的组织与实施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解答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电与磁》的第一节《磁场与磁感线》。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线的引入及特性、地磁场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掌握磁场方向的规定,能描述磁感线的分布及特性。

2. 使学生了解地磁场的基本知识,能解释地磁场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线的理解。

教学重点:磁场的基本概念、磁感线的分布及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细线、指南针、地球仪。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铁钉、细线、指南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磁铁,让学生观察磁铁周围铁钉的分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磁铁周围会有这种现象?2. 教学内容讲解(1)磁场:磁铁周围的空间存在一种力,这种力对磁性物质有作用。

(2)磁场方向:用右手握住磁铁,拇指指向N极,四指指向S极,此时四指弯曲的方向为磁场方向。

(3)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分布,我们引入磁感线。

磁感线从N极出发,指向S极。

(4)地磁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场对指南针有作用。

3. 例题讲解(1)判断题:磁场的方向是由N极指向S极。

(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描述了磁感线的分布?4. 随堂练习(1)请用右手握住磁铁,判断磁场的方向。

(2)在地球仪上标出地磁场的N极和S极。

(1)磁场:磁铁周围存在一种力,对磁性物质有作用。

(2)磁场方向:用右手握住磁铁,拇指指向N极,四指指向S极,此时四指弯曲的方向为磁场方向。

(3)磁感线:描述磁场分布的线,从N极出发,指向S极。

(4)地磁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对指南针有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磁场2. 磁场方向3. 磁感线4. 地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磁铁周围铁钉会分布成特定的形状。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动理论2. 光现象与光学仪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3. 电磁现象与电磁波静电现象电流与磁场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理解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2. 使学生了解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能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电磁理论分析电磁现象,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光的色散、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2.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射与折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光源、凸透镜、电磁感应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望远镜、光纤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热力学第一定律:讲解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光的传播:通过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使学生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3)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讲解无线电波、微波等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动理论。

2. 光现象与光学仪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

3. 电磁现象与电磁波:静电现象、电流与磁场、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实例。

(2)描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3)简述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实例:汽车发动机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现象如镜子成像,折射现象如凸透镜成像。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导论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理量的测量2. 章节二: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2.3 动力与阻力3. 章节三:能量与热量3.1 能量的形式与转换3.2 热量与温度3.3 热传递与物体的内能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关系,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 了解能量与热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热量的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能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演示物体运动、能量转换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学导论,介绍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量的测量。

讲解力与运动,介绍力的概念与测量、运动的描述、动力与阻力。

讲解能量与热量,介绍能量的形式与转换、热量与温度、热传递与物体的内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列出章节、节,形成知识结构。

2. 关键概念:标注重要概念、公式、原理等。

3. 例题与解答:展示例题及解答过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分析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实践题:设计简单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多样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涵盖教科书上册的核心知识点,同时要深入挖掘每个章节的内涵,确保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与运动: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属性、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速率、力的作用。

2. 第二章物质的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3. 第三章能量与热:能量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温度与热量、热传递。

4. 第四章力与运动:牛顿三定律、重力与弹力、摩擦力、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曲线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

5. 第五章声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光的基本性质、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6. 第六章电与磁:静电的基本概念、静电的产生、电流的基本概念、电流的效应、磁现象、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电磁感应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物质的属性和结构、力的作用和运动、声与光的基本性质、电与磁的现象和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流表、电磁铁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尺子、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通过一个物体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讲解: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实际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

3. 实验: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练习:在讲解和实验之后,给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哪些层次?(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什么?(3)电磁感应的原理是什么?2. 答案:(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原子、分子、离子等层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功率。

2.第二章《电磁感应》: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第三章《电路分析》: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混联电路、电功率。

4.第四章《电与磁》:磁现象、电生磁、磁生电、电磁波。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等基本概念。

2.学会运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知识分析电路问题。

3.培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电路分析。

2.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电功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演示电源、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磁铁、铁钉等。

2.学具:实验盒、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电磁现象,如电动机、发电机等,激发学生兴趣。

2.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板书左侧:列出章节、课题名称,突出重点和难点。

2.板书右侧:绘制示意图、公式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什么?如何应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3)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简述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针对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小电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电磁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涵盖范围和深度;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信息布局;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热学基础知识热现象与温度(第1章)热量与热传递(第2章)热能与能源(第3章)2. 光学基础知识光的传播与反射(第4章)光的折射与透镜(第5章)光的波动性与光谱(第6章)二、教学目标1. 掌握热学基础知识,理解热现象的产生、热量传递及热能的应用。

2. 掌握光学基础知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及光谱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传递的微观机制光的波动性与光谱的形成2. 教学重点:热现象与温度的关系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热量计、光源、光学仪器等2.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实验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和光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1)热学:讲解热量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

(2)光学: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通过实验验证。

讲解光谱的原理,展示光谱实验。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难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热学:热现象与温度热量与热传递热能与能源2. 光学: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折射与透镜光的波动性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热量的计算、光学问题求解。

实践题: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

2. 答案:计算题: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答案。

实践题: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热学:探讨热能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了解热学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

(2)光学:研究光学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探索光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关于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关于现象和处理关于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升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关于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1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r=u/i)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

(u=ir)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2功和机械能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与燃料的质量和燃料的热值有关(Q = mq)。

那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会被吸收,那么物体吸收热量的能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新课推进】一、物体的吸热能力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我们知道在夏天,同样在太阳的照射下,沙子会很烫,而河水里却比较凉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

演示实验:P12图1-3-3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沙子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沙子密度比水大。

在同一个酒精灯下加热大概6min,在相同的时间里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也大体相等。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沙子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沙子多。

二、比热容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

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3×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或者它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3×103 J。

3.查比热表:(1)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

得出水的比热最大。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分析课本图1-3-4,说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却的原理) 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因此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

用水取暖时,水的比热较大,水温度下降放出的热量较多,取暖效果要好;用水冷却时,水的比热较大,水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较多,冷却效果要好,年前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使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救援时曾用直升机洒海水来给发生核泄漏的核电站冷却降温。

(2)分析教材P15“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说明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教学课题第一节内能的利用和热机第周星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做功;(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3)常识性了解火箭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2)通过实例分析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内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热机中能的转化教学难点利用内能来做功解释生活现象教学方法实验、交流讨论教学准备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气球,玻璃管,自制走马灯等。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一、复习旧识:(1)什么是内能?(2)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二、引入新课既然可以通过加热和对物体做功来增加物体的内能,那么当物体内能减少时,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减少的内能不会凭空消失,它会转移到其他物体上或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下面举几个例子大家判断一下是内能转移了,还是转化了。

【新课推进】一、利用内能来加热下面例子中是内能转移了,还是转化了。

锅炉烧水;家用暖气设备;用高炉炼钢;生火做饭。

上面的例子都是内能的转移,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加热。

你还能举出利用内能来加热的例子吗?例如:煮饭、取暖、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内能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那么内能可以转化成其他能量吗?下面通过一个实验看看内能是如何转化的。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阅读教材,说说右图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教师补充分析: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传给水使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驱动叶轮转动,这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叶轮的机械能。

总结: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成内能)――通过热传递供给水和水蒸汽――水蒸汽对叶轮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用来对物体做功出示走马灯,说明其来历,点燃蜡烛走马灯转动。

请学生分析这个过程的能量转化。

在八百多年前,我国就发明了如图这种流行于民间的玩具式走马灯,它的工作原理和近代的燃气轮机相同。

如果点燃走马灯内的蜡烛,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将向上运动,运动的热空气便推动纸风车和固定在转轴上的纸马转动。

这种走马灯工作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生活中利用内能做功的很多,比如烧水时,水蒸气将壶盖顶起。

有个故事说的正是这一现象瓦特从中得到启示,改进了蒸汽机。

下面我们来看看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三、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通过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汽机、内燃机(发动机)都是热机。

下面以蒸汽机为例说明热机的工作原理。

2、蒸汽机如图所示,蒸汽机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 锅炉:通过煤炭给上面的锅炉加热,产生水蒸气。

这过程是将煤炭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

重点教学难点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交流讨论教学准备内燃机示教模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一、复习旧识:(1)内能的应用有两个重要途径?(2)热机的工作原理?二、引入新课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由于燃料在试管外燃烧,热量损失较大,内能的利用率较低。

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内部去燃烧,来获得更大的动力?【新课推进】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一、汽油机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我们首先介绍汽油机(1)构造(出示模型,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2)工作原理。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

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

这是第一个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

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这是第二个冲程。

〈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

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

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

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学生回答后总结: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二、柴油机柴油机与汽油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阅读教材,说明它们的异同。

(1)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2)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柴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工作过程上:吸入的气体不同(汽油机吸入的是什么?柴油机吸入的只是空气);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靠火花塞点火。

柴油机由于压缩气体温度已超过柴油燃点,从喷油嘴喷入雾状柴油便可立即燃烧。

这种方式称为压燃式);用途方面:柴油机比汽油机便宜,但汽油机一般比柴油机轻巧,所以汽油机通常用在飞机、小汽车、摩托车及一些小型农用机械上。

而柴油机一般用在舰船、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以及发电机等大型设备上。

【课堂小结】今天主要学习了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下面请一个同学上台,通过内燃机示教模型来示范内燃机是如何工作的,并进行讲解。

【板书设计】一、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二、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一个工作循环)1、吸气冲程2、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3、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4、排气冲程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教学第三节热机的效率第周星期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一、复习旧识:(1)内燃机工作时有哪四个冲程?(2)内燃机工作时能量是怎么转化的?二、引入新课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新课推进】热机是利用燃料来做功的装置。

化学能转化成内能,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一、热机的效率通过内燃机的能流图,讨论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过程中,能量通过哪些方式耗散掉了。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能量,通过废气、散热、机械磨损耗散掉了,只有小部分转化成有用的机械能。

我们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来表示热机的效率。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一台柴油机,当输出3.44×107J有用功时,消耗的柴油质量是 2kg(柴油的热值是4.3×107 J/kg),问:这台柴油机的热机效率是多少?解:柴油完全燃烧放出的总热量:Q = mq = 2kg×4.3×107J/kg = 8.6×107J 这台柴油机的热机效率:答:这台柴油机的热机效率为40%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占最多,应减小废气的能量损失。

由于损失的原因比较多,所以热机的效率一般都较低。

(参阅课本中的几种热机的效率,内燃机的能流图以及火电站的能流图。

)那么,如何来提高热机的效率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二、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1、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废气)2、减小内能损失;3、运动部件润滑良好。

(摩擦)热机通过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但热机的能量利用率不是很高,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下面以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分析讨论热机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三、内能对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