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帝纪事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3)
乾隆的故事(3)乾隆交位不交权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隆重的传位大典在勤政殿举行,乾隆将皇位禅让给颙琰,翌年改元为嘉庆元年。
颙琰听到自己被宣布为皇太子时,惊喜交加,诚惶诚恐。
年号改为"嘉庆",皇印授予新皇帝,嘉庆钱出炉铸成,老皇帝的告别豪宴也举行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了嘉庆时代的到来。
然而,历史尚未真正进入嘉庆时代。
老皇帝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牢牢抓着军权。
老皇帝将归政时的所有承诺都抛置脑后。
一是仍住在养心殿。
早在秘密确定永琰为皇太子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就下令修葺宁寿宫,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后居住。
但皇位授受大典举行后,他却闭口不谈迁居宁寿宫之事。
于是,业已即位的儿皇帝只好住在毓庆宫。
另外,确定纪元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新皇帝即位改用新纪元,理应包括内廷在内的全国上下同时实行。
可当有的大臣呈请内廷仍用乾隆纪年时,他却美滋滋地同意了,直到他去世,宫中都沿用乾隆纪年。
因而,出现了外廷用嘉庆纪年,内廷却用乾隆纪年的怪现象。
三是铜钱上仍保留着乾隆年号。
乾隆帝归政之后,还令"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
这么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嘉庆帝只好老老实实当"见习"皇帝,乾隆时代也仍在继续。
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遣正使伯爵马戛尔尼(Macarney)、副使斯当东(staunton)等来到中国,要求和清政府商谈通商条件。
自天津赶往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吏按照惯例,发给他们新的旗帜,上面写明是英国贡船,强迫他们悬挂。
等到了北京,政府又强令他们在觐见时行叩头礼。
马戛尔尼考虑再三,由于害怕损害他们推广商业的目的,不敢抗议。
八月十日,马戛尔尼、斯当东在万树园幄次觐见了高宗,并随即提出了他们的要求。
清政府拟了一道诏书答复他们,说这次之所以诏你们觐见是为了让你们叩祝万寿,能见到皇帝和天朝的威风,已经是蛮荒之地的属臣的大幸了,居然还敢提什么条件。
马礼逊与中英早期官方交往-以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为中心
马礼逊与中英早期官方交往——以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为中心伍玉西(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摘要: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作为东印度公司派出的代表之一,加入了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团,出任中文秘书兼译员。
他参与了此次出使的全过程,且表现得比较活跃,在双方的语言沟通和信息传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礼逊坚持国家交往过程中的平等原则,反对英使在中国皇帝面前行三跪九叩礼,在那个时代英国人有关中国礼仪问题的诸多评议中,他把问题抬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上。
关键词:马礼逊;阿美士德使团;官方交往;中英关系;平等中图分类号:K 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5)05-0078-07一、引言在1834年英国向中国派驻商务监督之前,中英间有过两次正式的官方交往。
一次是1793年的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 )使团来华,另一次是1816年的阿美士德(William P .Amherst )使团进京。
①两个使团均为经贸利益而来。
英国对华贸易始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已居西方各国对华贸易首位。
自1757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人在华贸易被限于广州一地,且处于一系列既定规条的严密控制之下。
英国政府最初想通过外交途径和谈判手段来解决中英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并借机提出扩大贸易的要求。
但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无功而返,几乎没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进入19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英国摆脱广州一口通商体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由此导致两国在贸易、军事、司法等领域的矛盾加深,冲突时有发生。
每当冲突一起,广东督、抚总是以封仓相要挟,并随即出台更为苛严的规定来约束在华外人,这样就使得广州的商贸环境越来越恶化。
在东印度公司的要求下,1816年英国政府向中国再派使团,这就是阿美士德使团。
使团旨在通过前往北京觐见中国皇帝,以改善英人在华贸易环境,为他们“消除一向受到的种种冤抑,免除将来这种或其他类似性质的情况继续发生,并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建立在一种安稳、健全和公平的基础之上,避免地方当局任意侵害,并受到中国皇帝及钦定章程的保护”[1]。
清朝十二帝的故事——嘉庆顒琰
九月二十三日,嘉庆皇帝亲自审讯林清,林清在重刑之下,承认此次经过紫禁城的目的是要把皇帝赶回关东。嘉庆皇帝大怒,下令将林清凌迟处死。还有林清的姐姐、妻子,也被处决。
后来,清军又与天理教徒发生了几次战役,才彻底击败了天理教的起义。
《清史稿》没有说明嘉庆皇帝的死因,每为清史专家只有推测了。嘉庆皇帝的身体很胖,血压很高,又有61岁的高龄。肯定是得了什么病,途中又中暑了,才导致了嘉庆皇帝的死亡。我看到过一本书,名叫《中国皇帝传》,这本书里有说嘉庆皇帝途中中暑了。看来嘉庆皇帝的死因的确是个谜案。
嘉庆皇帝死后,上庙号清仁宗,谥号睿皇帝。葬于清西陵昌陵。嘉庆皇帝的继承人是皇儿子绵宁,次年改元道光,即道光皇帝。
五、皇宫惊变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天理教徒攻入皇宫,给了清王朝一次巨大的打击,而此时的嘉庆皇帝正在承德避暑山庄游玩呢!
九月十五日这天早晨,天理教徒由宣武门潜入,经过乔装改办,教徒们分成两队,一队潜伏在东华门,另一队潜伏在西华门。午时一到,由太监接应,开始攻夺。
二、 白莲烽火
"白莲烽火"就是指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于南宋时期。这是民间一个秘密的组织。白莲教首次起义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白莲教一支首领王伦在山东起义,王伦的起义只有一个月便被镇压下去了。白莲教第二次起义是在嘉庆元年公元1799年)正月。嘉庆皇帝真够倒霉的,刚刚登极就发生了白莲教起义。
嘉庆皇帝遭到陈德的行刺,吓得马上逃入顺贞门内。嘉庆皇帝的侄子绵恩奋力救驾,并把陈德抓住。儿子则趁乱溜回家,后来被捕。嘉庆皇帝对这次行刺处理的结果是,把陈德凌迟处死(磔行)。把陈德15岁的长子与13岁的次子绞死。
一曲难以忘却的悲歌——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思考
关键 词:英 国特使 ;闭关 自守;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K17 文献标识码:A 0
当我读完 乔治 ・ 当东所著 的 《 斯 英使谒见 乾隆纪实 》
一
英国使团的 目的很 明确 ,希望与具有神秘色彩的东 方大 国加强交流和联系 , 消除隔 阂,扩大英 国在 中国的 影响力 , 同时希望与 中国发展贸易关系 , 扩大贸易交往 , 以获得更多的原料 ,拓展商 品市场 。从 中国 “ 这个历史 最 久、人 口最多的 国家获取更多和更有价值的东西” 。∞ 然而 当时 的中国,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 国人经商 , 而且还是季节性的 ,季节一到 ,外 国商船必须 回去到第 二年再来 。即使这样有 限的贸易 ,在 中国当主角的也不
憬的英国使团。英国使者呈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皇
帝的信。信中提出了通商贸易、派驻使节等要求 , 结果 被乾隆皇帝在复信中一一加以拒绝。具体情况见下表0 :
天体循环模型标本 、 最大的军舰模型、最先进的枪炮以
及最新的工艺 品等 ,以展示西方最新文 明成果 。
收稿 日期 :2 1.22 0 10 .0 科研项 目: 文为杭 州市 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课题“ 隆时期 中英两国对外贸易 比较研究 ”项 目 号 C 0 J1 本 乾 ( 编 1L0)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丁水娟 ( 9 5 ) 16 一 ,女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历史学 学士,研 究方 向:经济史 。
浙江宁波 、珠山 、 在澳门设有洋行收发各货 ,由来 直 隶 天津 等 地 泊 已久。却 天朝统驭万 国,一视同
船贸易
仁。 若夷商将货 船驶 至浙江 、天
津地方 ,欲求上岸交易 ,天朝法
多情反被无情恼 嘉庆皇帝和英国的滑稽外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多情反被无情恼嘉庆皇帝和英国的滑稽外交
导语: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2月离英,4个月后到达中国天津。
嘉庆皇上与他爹当年一样自作多情,认为英国又来朝贡了,所以谕令工部尚书苏楞额、长芦盐...
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2月离英,4个月后到达中国天津。
嘉庆皇上与他爹当年一样自作多情,认为英国又来朝贡了,所以谕令工部尚书苏楞额、长芦盐政广惠做好接待贡使的工作,外交部也拟定了英使在京活动的日程表。
多情的嘉庆首当其冲最关心的问题,当然还是礼仪啦。
他谕令中方接待大臣,一定要让阿美士德三跪九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进京前就对他们进行培训,并且要求接待大臣随时把英使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态度奏上来。
放下嘉庆的自作多情暂且不表。
单说英使这边,正自作烦恼呢。
跪还是不跪?阿美士德很头疼。
因为此次政府派使团来,完全是东印度公司的建议,政府与东印度公司给他下达的指示呢,又不一致。
政府含糊不清地暗示:礼仪问题应视其产生的利弊而定,东印度公司则明确指示:在涉及有损在广州英人民族尊严的礼仪或接待问题上不要让步。
尽管阿美士德有所犹豫,但他还是在天津见苏楞额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只能行脱帽鞠躬礼。
使团抵达通州后,嘉庆派第二轮说客和世泰来了。
和世泰劝阿美士德,希望阿美士德见皇帝时恭顺、施礼如仪。
英使团在这个当口,还避免不了他们体制的劣等性:内部发生分歧。
争吵中,斯当东表示绝对不能跪下:仅仅为了换取皇帝接见使团而作出如此牺牲,代价太高。
阿美士德一听,也感觉这买卖做不得,遂讲了一个折衷意见,晋见
生活常识分享。
工业革命后英国强化对外扩张倾销商品掠夺市场的例证
工业革命后英国强化对外扩张倾销商品掠夺市场的例证例证一:公元1816年,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实现倾销工业产品的目的,英国派阿美士德勋爵率团访华。
但是,中英双方却在觐见嘉庆的礼仪上出现分歧。
清朝要求阿美士德必须向嘉庆帝行三跪九叩礼;但是,阿美士德却提出以“脱帽三次,鞠躬九次”代替跪拜礼。
这当然不能被“天朝上国”所接受,最终,阿美士德使团没法与清朝就贸易问题展开谈判。
在采取外交途径交涉受阻,而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规模的情况下,为了迅速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暴露出了强盗的真面目。
他们采用“毁灭人种”的卑劣的手段,来实现从中国掠夺财富的目的。
英国采取走私的方法,将鸦片送进中国。
他们首先将鸦片包装成延年益寿的补品,美其名曰“芙蓉膏”,而且不惜花费重金打广告。
很快,芙蓉膏就风靡于上层社会,其强烈的致幻感让达官贵人、八旗子弟趋之若鹜。
此后,英国人又推出针对普通老百姓的“福寿膏”。
福寿膏又称大烟,是将鸦片与烟草混合而成,价格比芙蓉膏低。
而有了芙蓉膏的成功经验,英国人就照葫芦画瓢,又将福寿膏包装成集壮阳、延年益寿、止疼、提神于一身的超级补品。
由于福寿膏价格便宜(与烟草不相上下),但效果明显,因此,很快就在老百姓中普及了。
例证二: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和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刺激了资产阶级。
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的资产阶级便发现了一条更加宽广宏大的财富之路。
一方面,他们利用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到处建立海外殖民地,将当地变为自身的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从而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通过这种方式,资产阶级变得更加强大,所能够掌握的权势自然也进一步扩张。
他们不仅运用政治为自己商业贸易的进行减轻阻碍,也更有经济实力来开设工厂、广招工人。
英国对亚洲、拉美、非洲国家扩大了掠夺性贸易的规模。
工业化进程使得各国对廉价原材与出口市场的需求极大提升,全球殖民地再一次开启快速扩张,同时亚洲多国在武力压迫下签署不平等条约被迫打开市场。
1876年至1900年间,英国殖民地扩张幅度世界领先,从2247.6万平方公里增至3271.3万平方公里。
英国使节马戈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东西方两大帝国的第二次交往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又过了24年,公元1840年,英国人又来了,不过这次他们并不是以和平使者的身份来拜谒这片土地的主人的。就这一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早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锁闭已久的中国国门。曾经自认中央之国、不可一世的大清被迫还击,却不堪一击,一败再败,旋即被列强瓜分, 这古老的东方泱泱大国成了列强们倾销商品和鸦片烟土的“大卖场”。
“康乾盛世”堪称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这样的盛局为何在英使的眼里却如此不堪?他们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确实耐人寻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3年(1816年)后,英国再次派遣使团访华,英使一行人辗转从广东沿海来到帝都北京。在陛见嘉庆皇帝时,英使因拒绝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而遭驱逐。
中国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享受万国来朝的中央之国,“康乾盛世”的繁华已是过眼云烟,繁华落尽,只剩满地狼藉。
此时世界之格局早已发生巨变,英国已经脱胎换骨成了工业化强国,其军队东征西讨,成为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 势力范围横跨欧、亚、非的强大“日不落”帝国,一跃站在了那个时代的巅峰,傲视全球。而表面花团锦簇,内里衰朽凋敝的大清帝国,依旧活在昨日虚幻中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其败因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被英国使臣马戈尔尼们所洞察。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大英帝国使节马戈尔尼率队来到中华帝都北京觐见乾隆皇帝,英国使团不远万里泛海东来的目的是为乾隆帝祝寿。这一年,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爷年满83岁,英使奉维多利亚女王之命携礼前来贺寿,这是世界上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亲密接触。
英国使节一行风尘仆仆来到中国,可不仅仅是给中国皇帝庆生这么简单,在这一冠冕堂皇主动示好的背后,更有一层让那位以睿智有为著称的乾隆皇帝以及大清官员们难以察觉的深意。英国代表团冒险远涉重洋访华的真正目的——借机窥视这传说中古老、强大、富庶的中华帝国的虚实,以及找到如何打破大清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之方法 ,最终拓展大英帝国对华商业贸易的最大利益。说白了英使以祝寿为幌子,其实是来考察中国的真实国情,以及寻求如何推开中国森严壁垒的紧闭铁门,实现与中国自由贸易的长久渴望。
读《1793乾隆隆英使觐见记》
读《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作者是当年出使中国的外交官马戛尔尼,刘半农翻译的。
该书让人思考的地方太多,我仔细看了三遍,想法也多,为整理自己的思想,故述之笔端。
一、竟然如此麻木!当年的官员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1792年10月,英国借口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之名,第一次向中国派出了外交使团,目的是希望两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为两国贸易往来提供便利。
或许是为了引起中国人对英国的兴趣,使团首领马戛尔尼几次向负责接待工作的中国官员演练英国生产的军事器械,没想到中国官员看后不以为然。
甚至在军机大臣福康安那里,马戛尔尼明确告知(见111页):“……此次鄙使东来,部下带有卫队一班,颇精于欧洲新式之火器操法,倘异日大人有暇,鄙使拟请大人观操……”不料福康安冷淡地回答:“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
”要知道,这个福康安曾在四川、甘肃、湖南、贵州、台湾等地领兵作战,战功卓著。
记得曾在一个军事节目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自己所掌握的最新科技首先应用到军事上。
对照当年大清国官员们的态度,不用说是多么的妄自尊大和愚蠢,约半个世纪后发生的鸦片战争便充分诠释了这一点。
二、愧对几千年的文明对于这次出使中国的情况,使团成员有多人著述。
在我看的这本书里,刘半农翻译时还引用了另外三本书作为佐证和补充,这三本书是:《出使中国记》(大使团秘书著)、《中国旅行记》(大使团总管著)、《随使中国记》。
反观中国,除了清廷的宫廷档案,再也没有其它个人的记载了。
难道是因为后来一百年的战乱遗失了?我看未必,书没有流传下来还可以流传个书名嘛,到现在更远的朝代就有一些书籍只有书名流传下来。
在接待外国使团的官员中,文武官员都有,饱读诗书的也不乏其人——例如和珅,可就是无一人述之笔端。
然中国文字有着三千年之久,想到这里,我认为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耻辱,而且这样类似的事情还不止这一回,就以“南京大屠杀”来说,到目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孤陋寡闻,我还没有看到中国当事人自己写的详细记录,倒是旁观者提供了大量的细节。
清朝衙门里的官场潜规则
“
一
时 ,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 :官 有 四大通病 :京官 的两大通病是 “ 退缩 、 碎 , 琐 退缩就是 互相推诿 ,
不肯承担责任 ;琐碎就是不顾大 体,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外官 的两
遇民事 , 唯思迎合上 司喜怒 如
大通病是敷衍 、 颟顸 。 敷衍就是装
头盖 面 , 肉补疮 , 剜 只顾 眼前 , 不 问明天 ; 颟顸就是外 面完全 , 心已 溃烂 , 章奏粉饰 , 语无归宿。这四 种通病加在一起 , 成为一种风气 , 但求苟安无过 , 不求振作有为 。 他 预见说 , 将来一有艰 巨, 国家肯定 会有缺乏人才之患 。
大吏必须有更硬的京官做后 台才 事 ”而是看他在 上司面前走动得 ,
乾隆帝 曾有 个“ 理论 ” 就是 , “ 本朝无名 臣, 也不需要名臣” 这 。 但却有一种示范效应 ,因而大小
害 朝衙
蜀鬣 髓蕊豳
官员有才能 。而那些没有侍候 在 因为不会逢迎上司 ,也免不 了受
旁 的下官 , 尽管 留心 民间疾苦 , 但 话是 对最高级别 的大学士 说的 , 到处罚 , 或有降级之虞。
事, 还唯恐精力不济。 但决定他们
升 迁 的往 往并 不 在于 “ 勤勉 公 是否勤 , 送得是否多。 省会所在 的 附州 、 附县 , 天就是一 件事 : 每 围 着上司转 , 自辰 时到申时, 片刻不 离上司身边 ,上 司也认为这样的
来见于敏 中势力衰落 ,又经常前
往尚书梁 国治家 。纪晓岚为此写 了一首诗 嘲讽道 :昔年于府拜干 “ 娘 , 1干爷又姓梁……” 今3
英国窃据舟山始末(上)
百科知识2017.11A从1841年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走过了156年的历史。
事实上,英国人最早想窃据的在华殖民地并不是香港。
1839年11月,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写给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机密信函中,透露了一个足以改变中国近代史的惊天阴谋。
信函里透露了英国远征军准备侵华的战略部署,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英国政府已考虑在华谋划一块用作英军战时休整,将来可作为便于英商来华贸易的根据地,“陛下政府有意要永久占有这块地方,使之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又一块海外领土”。
信函中提及的地方不是珠江口的香港岛,而是长江出海口的舟山群岛。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要窃据舟山?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人放弃舟山,转而将侵略目标转向香港的呢?觊觎已久的舟山群岛舟山群岛莅居浙江东北部沿海,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群岛。
它宛若一盘银珠镶嵌在东海之滨,西北面毗邻杭州湾,是长江、钱塘江、甬江三大水系出海口汇聚之地,东面直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舟山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物产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是扼守苏、浙、闽三省的要冲,也是南北海运的必经之地,同样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渔场。
舟山毗邻上海、杭州、宁波等东南都会,离朝鲜、日本等国亦较近,战略位置十分险要。
自古以来,舟山一直都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商贸港口,也是中国沟通海外的窗口。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占据了舟山的六横岛,他们与倭寇、海盗等混迹于此,并对外宣称双屿港为自由贸易港。
1548年,在历经20多年的盘踞后,六横岛被平定倭寇的明军所收复。
此时的欧洲政局也悄然发生巨变,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老牌海上强国逐渐被兴起的荷兰与英国所取代。
1588年,英国人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一跃成为海上霸主。
随着英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他们急切渴望打开庞大的中国市场,英国窃据舟山始末(上)■董强渔船在舟山群岛482017.11A百科知识尤其希望在中国沿海地区寻找一块像澳门一样,属于英国人自己的在华据点。
英国使团不远万里到北京送礼,因何惹怒嘉庆帝遭赶走?
英国使团不远万里到北京送礼,因何惹怒嘉庆帝遭赶走?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一支来自英国的外交使团不远万里到了北京,给嘉庆皇帝“送礼”。
然而嘉庆帝却龙颜大怒将英国使者赶走。
中英双方不欢而散,英国使者连皇帝都没见到就离开了,所为何事?当年6月24日,嘉庆帝得到了署两广总督董教增的奏报,说“英王太子摄政,思念高宗纯皇帝(指乾隆皇帝)恩德,仰慕大皇帝仁圣,遣使进献,以抒诚敬,并铺张征服佛兰西功绩”,还说英国人将在六七月抵达天津海口。
并禀告了英使团的规模、行程以及贡品详情。
有人来朝贡,本是好事,但嘉庆帝高兴不起来。
原来,嘉庆期间,英国人经常在广东沿海地区滋事,给他留下了很坏的印象。
因此嘉庆皇帝一开始就订下了迎接英国使者的基调,曾在批示中说“此事朕不以为喜”“实该国遣使远涉重洋,以纳贡为重,恐尚有干求事件。
”还通知直隶总督,如果英国以朝贡为名,要求开放口岸,“如上次请于开放宁波互市等事”,那就先行驳斥,以天朝法度森严绝其妄悠,别留客气。
如果英使意在要求,又或者礼节不遵,就在天津筵宴后遣送回英。
7月29日,英国使团的船队抵达天津海口。
使团正使叫阿美士德,出身英国贵族,寝宫侍臣之衔;副使叫斯当东是英国驻华大班,能说汉语,书写汉字,是个中国通。
嘉庆帝在8月1日,任命工部尚书苏楞额为钦差大臣,负责接待英国使团。
阿美士德出使访华的目的,是想与清朝商讨中、英贸易事宜,企图打开中国门户。
其实在他以前,英国早于1792年至1794年的时候,派遣过马戛尔尼伯爵率团访华,尝试在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的时候,顺势商谈贸易。
可是,那一次的使团虽然成功谒见乾隆帝,但是在商贸议题上却无功而还。
自那次以后,中、英两国虽然继续进行独口通商,但关系却是每况愈下。
自英国加入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就曾经多次担心法国会抢占澳门,动摇英国在远东的贸易地位。
为此,英军曾先后在1802年与1808年两次占领澳门,以向法国示威。
然而,英国占据澳门的行动却使清廷甚为不满,在1808年的占领行动中,中方曾因为英军撤兵进度缓慢,而与英国发生了零星的军事冲突。
英国对华外交中的觐见问题——礼仪与利益的合体
略 一方 面反 映英 国政界 对 中国 问题 认 识 的深入 过 程 , 另一 方 面则展 现 出英 国外 交官在 中国社会 半 殖 民地化 过程 中利
用 觐 见 问 题 为 其 本 国利 益 服 务 的 外 交 尝 试 。
关键 词 : 中英 关 系; 对 华 外交 ; 合作 政 策 ; 觐见 中图分类 号 : K 2 5 4 .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9 7 7 4 ( 2 0 1 6 ) 0 5 . 0 0治学院学报
2 0 1 6 年 第5 期
有 近一 步 让步 打 算 ” 。阿美 士 德想 通 过一 定 的礼 仪 妥协 来 实现外 交 利益 , 但 由于 被嘉 庆 皇帝逐 出中 国, “ 阿美 士德 认 为用 平 等 方式 与 中 国进 行 外 交来
的欧洲 外 交模 式外 化 于古 老 的东 方 中国 ; 而鉴 于 中 国 自身 的历史 发展 , 在 明清之 际尤 其是 清代形 成 了
对 东 亚及 东南 亚 周 边 地 区 的政 治 、 经济、 军 事 优 势
地位 , 这 种 地 缘 政治 关 系 以“ 朝贡体系” 为概 括 , 然
利 益 而 在外 交 礼 仪 上 的妥 协 程 度 。英 国人 在 1 7 9 3 年 觐见 没有 获得 期许 的贸易便 利 , 但 仍把 觐见 中国 皇 帝作 为他 们 敲开 中 国商业 大 门的寄 托 。此后 , 英 国于 1 8 1 6 年派 阿美 士德 ( Wi l l i a m P i t t Am h e r s t ) 使节
人文稿 , 但他是否“ 叩头 ” 至今 仍存 争 议 , 对 该 问题 的关 注 在 于可 以 了解 马 戛 尔尼 当时 为 了获 取 商业
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朝见风波 皇帝怒罢多名高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朝见风波皇帝怒罢多名高官
导语:其实,早在清朝初期,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和英国人打交道了。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日益增多的远洋客商,首次
其实,早在清朝初期,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和英国人打交道了。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日益增多的远洋客商,首次建立了海关。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英国商人开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航海技术还相对落后等原因,英国商队基本上一年也来不了一次(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关,英人始来互市,然不能每岁至)。
直到三十一年后的雍正七年(1729年),英国商队才频繁往来于两国,双方才“始通市不绝”。
乾隆七年(1742年)冬十一月,英国一支船队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后飘至广东沿海的澳门,当时的两广总督策楞,以友好的态度接纳了这些不速之客,并且特意安排地方官给这些英国客商免费提供食物,并帮助他们修缮破损的船舶。
直到人员和商船都休整完毕,才送他们上路。
从乾隆二十年起,英国商人开始大量出现在定海和宁波这些拥有海关的海港码头,当时的地方政府出于国内需求的需要,严禁英国商人大量购买中国的商品,限制对外贸易。
其后数年,英国商人数次请求其它地方政府允许他们通商,请求最后虽被同意,但在商品买卖的数量上,依旧严加限制。
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英国国王也加入到了英国商人的队伍之中——英国王国雅治,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时候,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到了大清王朝,以朝贡的名义请求在清朝的广大沿海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拿破仑临终不忘广州人 曾斥侵略中国是最蠢的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拿破仑临终不忘广州人曾斥侵略中国是最蠢的事导语:“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这句话迅速传遍了欧洲,又传遍了世界,产生“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这句话迅速传遍了欧洲,又传遍了世界,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一直到今天。
叱咤风云的一代雄主拿破仑,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到英属南大西洋小岛———圣赫勒拿岛,并在那里长眠。
这一事件,到今天还有余波。
远在1502年,葡萄牙人最早到达圣赫勒拿岛,这个曾被荷兰人占领,又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的小岛,十九世纪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由英国派任总督管辖。
直到2006年7月,岛上人口7502人,华人和印度人共占25%。
小说,不约而同地对准了拿破仑和中国人1998年春,法国作家勒内·韩的《圣赫勒拿岛上一个中国人》(中文翻译本改书名为《乾隆遗子与拿破仑》)出版了。
勒内·韩,中文名韩辉,1930年生于法国,生父韩涵和生母张梦蕙都是中国留学生,他们在1934年回国,却把儿子韩托付给一个法国农民高铎寄养。
韩毕业于有名的法国国立政治学院,后出任国家电视三台台长,曾发表自传体小说《勃艮第的一个中国人》,荣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和“扶轮国际文学奖”。
《圣》小说的主人公君昱,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1810年,40岁的君昱受嘉庆帝派遣,搭乘东印度公司商船,前往英国一探虚实,却被英国水手偷走了所有钱财又被赶下船,成了圣赫勒拿岛上的奴隶,与拿破仑相遇。
1821年,拿破仑病逝。
君昱自愿为拿破仑守墓20年,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时期是怎样处理外交的?清朝外交趣事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朝时期是怎样处理外交的?清朝外交趣事简介
导语:⊙端方的古怪演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端方、戴鸿慈由日本转到美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
⊙端方的古怪演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端方、戴鸿慈由日本转到美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请端、戴二人赴大学演讲。
端方和戴鸿慈竟同时并立在演讲台上,开始相互谦让,端方对戴鸿慈说:“请老前辈发言。
”戴鸿慈说:“端兄和西方人交往多,懂规矩,请先发言。
”接下来的情形则更是让人喷饭:端方和戴鸿慈二人一左一右站立,端方说一句,等翻译完毕,又对戴鸿慈说:“老前辈对不对?”戴鸿慈说:“对对。
”然后端方又说一句,再问戴鸿慈:“对不对?”戴鸿慈又说:“对对。
”此次演讲大约几百句话,端方也问了戴鸿慈几百次,戴鸿慈也就回答了几百次。
当时美国学生听得满头雾水,都很纳闷中国人演讲为何要两人同时发言。
⊙乾隆给英使的诏书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勋爵率常驻使团来到中国,欲与清朝建立长期的外交关系,没想却遭到了乾隆皇帝的严词拒绝。
当时乾隆皇帝给英国使团的诏书是这样说的:“回去告诉你们的国王:鉴于你们倾心于中华文化,不远万里的派遣使节前来叩祝我的万寿,我见你词意恳切恭顺,深为嘉许。
但你们表奏上说要派你国人常驻天朝,照管你国买卖,这和天朝的体制不相符合,万万不行。
西洋国家很多,又不是只你一国,如果大家都请求派人留居北京,如何是好?所以不能因你一国的请求,破坏天朝的制度。
天朝富有四海,奇珍异宝早已司空见惯,看在你们诚心诚意、远道
生活常识分享。
百年前中英外交礼节纠纷:该不该三跪九叩
[键入文字]百年前中英外交礼节纠纷:该不该三跪九叩与今天一样,中英之间第一次外交接触也始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1793 年,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急于向中国倾销商品的英国政府,派出马戛尔尼勋爵领衔的使团访问中国。
深谙外交之道的马戛尔尼的真实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但他没明说,而是玩了个小花招——号称是代表英王前去给.乾隆皇帝祝寿。
十分好面子的乾隆一听自然龙颜大悦。
地方官员也不敢怠慢,热情迎请了英国使团。
马戛尔尼一路好吃好喝,于当年9 月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准备觐见在那里狩猎的乾隆。
故事到这里本来挺好,然而就在觐见即将进行的时刻,双方却因为觐见礼节而起了纠纷。
按照清廷礼制,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须三拜九叩。
然而在英国人眼里,双膝下跪是面对上帝时才有的礼节,磕头更是闻所未闻。
中英之间关于礼仪的拉锯战就此展开:起初,乾隆以为英国人是因为“久居化外”不懂得礼仪,还“体贴”地派了个钦差大臣徵瑞教英国人如何行礼。
徵瑞教导英国人也算苦口婆心,据英国方面记载,此公跟马戛尔尼谈话中,甚至还“善解人意”地把西方人“无礼”归咎于服饰的区别,说我们中国的长袍多好啊,宽宽大大想跪就跪,想磕头就磕头;你们英国人的服装设计得就不太合理,磕头不方便嘛。
不如你们觐见皇上时把腰带、吊带都去掉,这样君臣名分就好讲多了。
想不到英国人就没想跟乾隆讲中国式的君臣礼仪,压根儿没接徵瑞的茬。
道理说不通,只能来硬的。
乾隆为使马戛尔尼屈服,一度下令给英国人的伙食降档,每人每天只能得到原来四分之一的口粮。
不想马戛尔尼更硬,索性以绝食抗议。
最后时刻,双方不得不各退一步,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时行了单膝下跪礼。
其实,在马戛尔尼看来,如此大礼已经体现了对中国皇帝的极大尊重,按西方的规矩,觐见他国君主只需三鞠躬,只有见本国君主时才会单膝下跪并吻手。
然而乾隆并不领情,断1。
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帝纪事
2009年5月第2期清史研究S tudies in Qing History May 2009N o 12 清史纂修 编译组按:2007年下半年,戴逸先生在谈话中指出,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其目的与马戛尔尼使团大致相同。
由于该使团不愿意向嘉庆帝行叩头礼,遭到清政府驱逐。
这次礼仪之争,中方记载较少,英国方面是如何记载的,有关资料至今未见翻译成中文。
戴逸主任希望编译组尽快搜集和翻译有关阿美士德使团与清廷进行礼仪之争的外文史料,与中方史料相互补充印证,为主体工程服务。
据我们了解,阿美士德使团归国后,使团特使阿美士德本人并未出版与这次出访相关的著作,只留下一些手稿,可能由私人收藏。
但使团的副使、一秘和首席医官等重要成员在回国后出版了以下三种著作:1,使团副使乔治・托马斯・斯当东(小斯当东)的《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帝纪事》(G eorge Thomas Staunton ,N otes of Proceedings and Occurrences ,during the British Embassy to Bekin in 1816,London ,1824)。
2,一秘即使团三号人物依里斯(另译伊礼士、艾利斯)的《新近出使中国记事》(Clarke Abel , F.L.S.,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 )(2v ols ,London ,1817)。
3,首席医官克拉克・艾贝尔的《1816和1817年中国内地旅行与往返航行记事》(Clarke Abel ,Narrative of A 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and of A V oyage to and from that C ountry ,London ,1818)。
目前,编译组已经组织专家翻译上述三部著作,可望明年内出版问世。
爱新觉罗·颙琰解析
•
嘉庆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愈发严重,人民普 遍吃不饱饭。对此嘉庆帝能采取的只是限制烟草 ,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鼓励渔猎活动,弥补 口粮不足;进一步推广精耕细作,土豆玉米等高 产作物的种植等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其实当时东 北大片土地没有开发,但满族统治者出于维护统 治等原因,禁止汉人迁居东北,嘉庆帝也未改变 这一政策。 • 嘉庆时期皇族堕落严重,他们受朝廷包养而 不思进取,犯法后还不受司法制裁。嘉庆帝一方 面严惩皇族不法行为;一方面还亲自作了《宗室 训》用于教育皇族。
•
由于清政府对民众的压榨加剧,东南沿海部分民众被 迫下海为盗,从乾隆五十九年起蔡牵在东南海上劫船越货 ,封锁航道,收“出洋税”,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反清起义 。清政府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铸炮负责镇 压,后来李长庚阵亡,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起 义才被镇压。
•
嘉庆十八年(1813年),趁嘉庆帝离京前往热河围 猎,北京防务空虚,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 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当时正在宫内的皇次子绵宁用鸟 枪打死了两个天理教徒,镇国公奕灏调来火器营、健锐营 兵入宫,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被全部消灭。获悉事变后, 嘉庆帝下诏罪己,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 ,并诱捕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随后,各地的天理教起义 陆续被镇压。
•
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来清代社会已弊端丛生,积 重难返。二是嘉庆帝受时代的局限,束缚于传统观念,祖 宗家法,王朝利益,不敢,不愿,也没有能力从体制上做 大的,根本性的调整,其对内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整 顿,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王朝的衰落。三是嘉庆帝个人 的性格过于仁慈和谨小慎微,对贪污腐败等问题打击还不 够有力,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没能推行。
•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访 华,双方在礼仪问题上发生分歧,在嘉庆帝接见 时,由于赶路紧急,载有官服与国书的车辆仍未 抵达,加上路途劳累,他坚持稍事休息。结果负 责带领觐见的官员不得要领,向嘉庆帝谎称英使 生病。嘉庆帝以为英使傲慢,龙颜大怒,于是取 消觐见,并下令驱逐使团,“贡品”,国书也不 要了,第二天嘉庆帝气消了点,赏了使团一些礼 物,收了“贡品”,并送上敕谕一道。嘉庆帝的 做法一方面暂时抵制了英国的侵略企图,然而闭 关锁国,盲目自大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 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机 会。
对比与反思为何“明治维新胜过“洋务运动
对比与反思为何“明治维新胜过“洋务运动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力量比照,经历了中强日弱—势均力敌—中弱日强的演变过程,分别以一场发生或引发于朝鲜的战争之胜负为标志。
公元663年,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等三国混战。
唐高宗应新罗王的请求,出兵助其打败百济。
日本天智天皇命人护送百济王子回国重建。
中日之间展开剧烈海战,日军大败,天智天皇向唐朝臣服,并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公元1592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的丰成秀吉,率军占领从釜山到汉城的大片朝鲜领土。
明朝政府出兵援朝,与日军在朝鲜苦战七年,直到丰成秀吉病死,日军撤退,中朝才赢得胜利。
公元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出兵朝鲜并爆发甲午战争,清朝完败,公元1895年,李鸿章赴日签下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世界各国的实力比照开始有了全球坐标。
事实上,西方对中国的关注度远超日本。
早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就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进行了田园诗般的描述和赞美。
最先崛起的西方大国葡萄牙和荷兰,也率先来到了中国。
1514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抵达广东;1557年,通过贿赂广东官吏,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租地建屋的准许。
明朝天启四年〔1624〕,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
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北京。
入主中原才八年的大清朝廷,以一種兴奋的态度接待了他们。
荷兰人毫不犹豫地容许了在觐见皇帝时行三拜九叩大礼的要求,顺治皇帝快乐地赏赐给这个来自世界上最富庶国家的使团大量礼物。
一个叫约翰·尼·霍夫的使团成员写下了他们容许跪拜的原因:“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利益。
”公元1661年,在大陆步步败退的南明王朝,派郑成功率兵两万从金门出发,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后直取台湾。
公元1662年,被围困八个月之久的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历史真题(真题)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历史真题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
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文献典籍B.神话传说C.考古发现D.影视资料2.西周时期,天子封给诸侯土地和臣民,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
与此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3.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
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A.风格多样B.交流频繁C.立意高远D.题材广泛4.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
据此可知,北宋时期()A.纸币广泛流通B.海外贸易发达C.经济重心南移D.城市商业繁荣5.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呈现的一个探究成果,可以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汉代的耧车唐朝的曲辕犁宋朝的秧马A.农业用具的创新B.交通工具的演变C.社会习俗的变化D.纺织技术的进步6.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
这说明清朝统治者()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B.维护国家领土完整C.推行开明民族政策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7.有学者评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它的意义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而且牵动着整个社会以至思想文化等方面。
”该事件是()A.废除科举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8.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提到:会议以后,我军好像获得了新的生命,处处主动,左右敌人。
这一“会议”是()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9.1950年秋,东北地区掀起“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炒面”的热潮,仅20多天的时间,就有405万斤炒面送到前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第2期清史研究S tudies in Qing History May 2009N o 12 清史纂修 编译组按:2007年下半年,戴逸先生在谈话中指出,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其目的与马戛尔尼使团大致相同。
由于该使团不愿意向嘉庆帝行叩头礼,遭到清政府驱逐。
这次礼仪之争,中方记载较少,英国方面是如何记载的,有关资料至今未见翻译成中文。
戴逸主任希望编译组尽快搜集和翻译有关阿美士德使团与清廷进行礼仪之争的外文史料,与中方史料相互补充印证,为主体工程服务。
据我们了解,阿美士德使团归国后,使团特使阿美士德本人并未出版与这次出访相关的著作,只留下一些手稿,可能由私人收藏。
但使团的副使、一秘和首席医官等重要成员在回国后出版了以下三种著作:1,使团副使乔治・托马斯・斯当东(小斯当东)的《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帝纪事》(G eorge Thomas Staunton ,N otes of Proceedings and Occurrences ,during the British Embassy to Bekin in 1816,London ,1824)。
2,一秘即使团三号人物依里斯(另译伊礼士、艾利斯)的《新近出使中国记事》(Clarke Abel , F.L.S.,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 )(2v ols ,London ,1817)。
3,首席医官克拉克・艾贝尔的《1816和1817年中国内地旅行与往返航行记事》(Clarke Abel ,Narrative of A 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and of A V oyage to and from that C ountry ,London ,1818)。
目前,编译组已经组织专家翻译上述三部著作,可望明年内出版问世。
为了使主体工程专家学者及时了解英方礼仪之争的记载,这里将部分内容挑选出来,先行翻译发表,以飨读者。
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帝纪事[英]斯当东著 侯 毅译[收稿日期]2009-2-20[作者简介]侯毅(1979—),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102译者按:《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纪事》作者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 eorge Th omas S taunton ,1781—1859)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汉学家,被誉为英国汉学研究的创始人,是英国著名外交家乔治・伦纳德・斯当东(G eorge Leonard S taunton ,1737—1801)准男爵(Baronet )①之子。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派出以马戛尔尼(G eorge Lord Macartney )为特使的使团访华,伦纳德・斯当东任使团副使。
时年十一岁的托马斯・斯当东作为马戛尔尼的见习侍童②随团来华。
在来华途中,他随同两位中国籍传教士学习汉语。
1793年9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日),斯当东随同马戛尔尼及其父老斯当东一道觐见乾隆帝。
由于小斯当东是英国使团中唯一会讲汉语的英国人,又是一个儿童,因此,深受乾隆帝的喜爱。
1800年,斯当东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聘为书记员,再次来到中国。
1815年,他被选为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的管理机构———特选委员会(Selected C ommittee )主席,全面负责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事宜。
1816年,英国政49府任命阿美士德为正使访华,斯当东被任命为副使,陪同阿美士德再次来到北京。
在觐见礼仪问题上,中英双方产生了分歧,斯当东坚决反对阿美士德向中国皇帝行叩头礼,最终导致这次出使以失败而告终。
斯当东的《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纪事》以日记形式记载了这次中国之行,以下是其中涉及礼仪之争的内容。
8月4日天气转好,风平浪静。
一大早,就看到河中有几艘插着红色旗帜的舢板。
到了中午11点,几名中国官员乘着一艘小船来了,其中一位曾经造访过艾尔塞斯特号(Alceste)。
登上船后,他宣布,张大人和寅大人马上就到③,他们来是向特使表示问候的,同时,还给使团带了一些点心。
在他们抵达之前,艾尔塞斯特号鸣礼炮七响,两位大臣在甲板上受到了麦克斯威尔船长的欢迎,海军列队,乐队奏曲。
在麦克斯威尔船长的船舱内稍作停留之后,两位大臣在马礼逊先生的引导下,来到特使的船舱,特使出舱门迎接。
双方互致问候后,他们说,由于天气原因,他们没能早点前来问候,为此表示歉意。
他们还为没有向使团提供更多的款待表示歉意,他们说,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收到像上次使团(指马戛尔尼使团—译者注)来华时那样详细的通知,但是,皇帝非常重视英国,他们着力向我们表示,我们享受的待遇是其它国家不可比拟的。
他们说,内阁大臣董大人亲自在天津迎候特使,皇帝现在还在圆明园,离北京很近,皇帝要在那里呆到七月十八(9月),每年七月十八,他都会前往热河。
当我们较为随意地提到我们希望保持国家的尊严时,他们立即告诉我们,所有事务另有安排,使团会在北京受到接见。
他们向我们索要成员和礼品名单的复件,实际上,名单已经给过他们了。
他们进一步询问使团来访的目的,在得知使团出使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后,他们询问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目的,以便他们好向刚才提到的在天津等候会见我们的钦差大臣做详细的报告。
我们只说是为巩固和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而来,有了这样一个答复,他们似乎满意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问答是关于摄政王的信④,我们许诺译本会在稍后交到天津的钦差大臣手中。
他们接着将话题转移到礼仪问题,并且强调我们最好是同意,凡是相关事宜,应当按照皇帝最喜欢的方式行事,特使应当提前演练。
我们对此的回答是,特使会按照上次来华英国使团的英国特使向已故中国皇帝所行的礼仪,向现在的皇帝行礼。
一阵寒暄之后,他们将话题又转移到礼仪问题上。
询问上次使团所采取的礼仪是什么形式,是叩头,还是跪拜,这是这次使团必须遵守的礼仪。
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这些问题及其他细节问题留待观察,等到同在天津的钦差大臣会面后,再详细讨论。
但是,当他们得知我们期望尽力对皇帝表示尊重后,显得轻松了许多。
8月8日一名低级官员,金顶,从岸上来,带着向阿美士德勋爵表示问候的卡片,还有一封迎候官员的信,信中表示,希望特使尽早登岸。
他说,他同皇帝交流过,皇帝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到特使及使团,他还说,皇帝听说特使的儿子也要登岸,询问了很多有关他的信息,他还表示,他准备了戏剧和其他娱乐活动,在他到达北京后,供他娱乐。
马礼逊先生以阿美士德勋爵的名义写了一封便笺,感谢其来信,表达了他也同样希望尽早登陆的愿望,进一步表达了愿意尽早觐见之意。
假如有足够数量的船只将剩余的行李立即运送到岸,他立即就能启程靠岸,明天整个使团也能上岸。
……在黄海航行期间,正如原先设想的那样,阿美士德勋爵、依里斯先生和我之间,多次进行紧急磋商,磋商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我们此次使团的使命:我们仔细考察了所有的任务,认真思考会阻碍或推进完成使命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以便我们在对整个情况进行仔细考察基础上,采取措施和进行下一步行动,这样我们就会在有意外情况发生时,不会吃惊或毫无准备,至少是我们讨论过的情况发生时,不会吃惊或毫无准备。
在这当中,没有什么问题比遵守中国叩头礼更重要、更急需、更要仔细讨论59的了。
这一问题在本月四日中国官员同阿美士德勋爵的谈话中已经谈及,它将可能转化为一个现实问题。
因此,鉴于特使和使团已经做好准备,次日就要登陆,这可能是最后自由公开讨论这个非常重要问题的机会了。
在首次阅读我国政府给勋爵的训令时,我很自然地推断,礼仪问题没有让我们公开讨论,因为特使直接宣布“要熟悉中国政府,他受尊贵的摄政王之命,在这方面要依据马戛尔尼勋爵先例。
”但是,我还是很清醒地认识到,在管理委员会主席在次日给勋爵的信中,对训令做了解释。
信中说,特使认为便宜时,只要对使团完成使命有利,就可以自行决定行叩头礼。
初看起来,这两种交流意见很难调和起来,但我想,我从中可以得出推论,我们训令中的精神是这样:虽然,英国政府对于遵从中国礼节这一问题,在感情上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在特使认为是非常有利的情况下,由于考虑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同中国的贸易利益,可以遵守这样的礼节。
我认为,这不仅是为使团受到接待而对一些相对细节问题所做的考虑,而是通过行礼来表示某种特定含义,也是唯一的含义,为了达到使团的首要目的,政府容许特使最终可以遵守礼节,这与训令文字表面的意思是相反的。
尽管政府训令的说明比我的意见更具权威,但是,作为使团的成员之一,我有责任给出我个人深思熟虑的意见。
遵守礼节是政府的不切实际愿望,我们要对所要遵守礼节认真加以考虑,对这一问题,不应受到训令的束缚,只是将其视作是在方便时加以考虑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考察其会对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贸易产生的更多影响的时候。
作为东印度公司的一名服务人员和这次使团的重要参与者,应当对那些有关重大利益的事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看法,鉴于此,我自然感觉到必需而且应该尽快考虑之。
这也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是通过对中国人的习惯进行长期、深层考察后得出的结果,我应该彻底地给出扎实稳妥的意见。
由于身肩的责任,我无论如何也要向勋爵阁下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有任何保留。
我对这一问题已经考虑过很长时间了,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我依然坚持这种看法,那就是:即使我们不去考虑我们本来就反对的这种礼节,相对于马戛尔尼使团的先例,做出让步,做出与其相反的行动,屈从于中国礼节,这不仅对国家的尊严和国格是一种牺牲,也会对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贸易和利益造成伤害。
这种服从(从我对于中国人的基本了解和经验来看,尤其是从1795年荷兰使团的结果来看⑤),将不会推动实现我们现在筹划的任何一个目标,或者通过某种途径使我们国家和商贸的利益受益。
这一观点可以防止我们在这一重要问题上产生误判。
我今天给勋爵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勋爵阁下:尊敬的阁下,我感到十分荣幸,您能征求我关于遵从中国行叩头礼的意见。
考虑到其会对英国国格和在广东利益产生影响,我想说,尽管拒绝行礼可能会令使团面临被完全拒绝的危险,但我坚定地认为,屈从这一主张是不可取的。
对于目前使命的重要性,我有充分的认识。
但是,我不能使自己相信,遵守礼节会对我们在达到使团出使目的这一问题上有推动作用,哪怕是一点点。
遵守礼节仅仅是使使团受到接待(那很难说是尊贵的接待)。
我想,那也是极大的牺牲换取的。
有一些权宜之计,可以使反对礼节的主要障碍被去除。
但是,我还是认为,中国政府更可能免除礼节,而不是坚持类似性质的任何安排,那会令人满意地接受。
此致 敬礼您最忠实的服务人员 乔治・托马斯・斯当东8月9日今天一大早,来了一些中国舟船,目的是将我们剩余的行李带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