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_课件【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皎洁、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空明、
清丽、 淡雅、 宁静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译文: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 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 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 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 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 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 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 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随物赋形)
•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 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 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 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 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 安然赏此美景;
通达乐观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 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 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题----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 黄冈市南,南唐 初年建寺,初名 “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 (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 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 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 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 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 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 发郁闷心情。
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 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 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 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 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 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 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 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 在常州逝世。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 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 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 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 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 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 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 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 的说法。
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 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 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 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
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 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失落寂寞 的人。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苏
轼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 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 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 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 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 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惊动结 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 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资料链接: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文化苦旅》
• • • • • 单音节补双音节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思考 走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将要 门 游乐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 ……的人 于是,就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散步 一起 寝,相与步于中庭。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
• 提示: •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议一议:我们在理解重点 词句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循?
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 么样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 称“闲人”? “闲人”二 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 情感?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段话
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 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译文:“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 (随时)随地都会涌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 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等 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 形式,却不能知晓。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 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 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 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
走近苏轼
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 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 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 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076)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 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 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 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 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 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 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 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 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 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 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 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 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 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 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 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 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 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 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2、作者夜游为何 去“承天寺”?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提示:你头脑中浮现一个怎样的 形象?你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苏轼? 你能从其他诗中看到他的影子吗? 苏轼自己有没有问自己?有没有问 别人?自己怎么回答的?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读、同桌互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 停顿、读出节奏。
(一)找生字、读准音
xì ng jiě 解( )衣 藻荇( ) 遂(suì )至 未寝( qǐn ) 柏( bǎi )藻荇( zǎo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
Leabharlann Baidu
•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 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 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 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 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 友谊和无限感慨。
二、看注释、通文意
交叉错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二)看注释、通文意
解释加点字
• • • • • • • • •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