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一(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面两幅图的变化反映了
A. 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
B.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提高
C.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可知开垦土地从人工劳动演变为铁犁牛耕,说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农民的赋税负担,A选项排除。
材料与手工业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变化,D选项排除。
2.研究发现,两汉制造漆器的工种包括素工、木工等九种,监造人员有护工卒史、长、丞等多种。
这说明汉
代
A. 官营手工业技艺高超
B.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
C. 官府控制民营手工业
D. 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两汉制造漆器的工种包括素工、木工等九种,监造人员有护工卒史、长、丞等多种”可知汉代造漆过程中工种较多,分工细化明确,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中漆器制造分工细密,故B项正确。
材
料没有体现技艺高超、民营手工业的信息,故A、C两项排除。
D项发生于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3.北宋时,在政府许可下,由成都6家富户共同印造的“交子”铁钱在市场流通。
后来还发行了会子,会子有三种:通行于东南各路的东南会子通行于两淮的淮交、在湖北通行后扩至京西和广南的直便会子。
交子、会子的发行
A. 取代了原有货币
B. 规范了商业行为
C. 推动了商业发展
D. 增加了政府收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交子会子的发行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体现,有利于推动经济交流,故C 项正确。
材料显示交子和会子的通行但是不能表示取代原有货币,A错误。
交子会子是一种货币,它们不具备规范商业行为的功能,排除B。
交子会子发行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D。
4.如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
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 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 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D. 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西属美洲,还是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都有“非洲奴隶”,因此可以判断是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导致,C正确;据上分析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
航路,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哪个国家率先开展奴隶贸易,D错误。
5.据统计,1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A.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B. 居住环境的改善
C. 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D. 工业革命的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英国从16世纪至18世纪人口迅速增长反映了在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正确。
B项,题干未体现居住环境的改变,排除。
C项,题干与殖民掠夺无关,排除。
D项,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排除。
6.下面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总值排序变化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取代德国成为霸主
B. 世界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 工业革命中心发生转移
D. “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可知,从1860年至1900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德国家工业生产总值超越英法,反映了美德成为当时的工业中心,故C项正确。
A项,美国尚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
B项,题干不能反映世界的整体化趋势,排除。
D项,题干不能直接体现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排除。
7.著名历史肀家唐徳刚说过,中国“战(指鸦片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
其中“战后十年一变”。
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在
A. 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排除。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B项排除。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是在19世纪60、70年代,故D项排除。
8.下面是1912~1936年中国煤、铁开采途径的比重变化情况(%)。
图中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
A.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B. 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加快
C. 实现了向工业社会转变
D. 重工业的比重逐渐加大
【答案】B
【详解】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煤铁机械开采比例在增加,土法开采的比例在下降,反映出中国工业生产的近代化,故B 正确;通过图示可以看出,此时机械生产并未完全取代手工生产,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现向工业社会转变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排除C ;材料只反映了煤铁的生产,但并不能说重工业的比重增大,排除D 。
【点睛】本题考查进
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进程。
解答本题时,学生
要能够理解图片中所蕴含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9.南京国民政府一开始就把工业化任务放在发展重工业上,并建立资源委员会。
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者,这一举措 A. 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B.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化结构
C.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
D. 延续了晚清的
工业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放在发展重工业上,并建立资源委员会…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重工业建设的重视为日后全面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 项正确。
A 项,国民党重视发展重工业旨在为抗战作准备,而非抵御西方经济侵略,排除。
B 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并不完善,排除。
D 项,题干无法体现国民政府延续晚清工业化政策,排除。
10.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的《中国日报》的“中国”二字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义,《神州日报》的“神州”是中国的古称。
还出现了《民报》《民呼日报》《民主报》等带有“民”字的报刊。
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
A. 宣传民族民主意识
B. 意在推动移风易俗
C. 坚决反对外来侵略
D. 符合民众文化需求 【答案】A
【详解】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材料中特别强调民的作用,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我们可知这一时期的报刊重点是宣传民族民主思想,为辛亥革命作思想准备和动员工作,答案为A。
题干没有体现推动移风易俗思想,B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反对外来侵略,C错误。
材料体现宣传民族民主意识,但不一定能符合民众文化需求,D错误。
11.1920年,俄国一封农民代表的申诉信中这样写道:“俄国农民的情绪已达到这样的程度,如果在我们县不很快杜绝这类现象,那就必然产生暴动,这将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 农民没有真正获得土地
B. 固定粮食税增加了百姓负担
C. 苏俄在内战中遭遇失利
D. 余粮收集制使农民生活无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俄国农民的情绪已达到这样的程度,如果在我们县不很快杜绝这类现象,那就必然产生暴动”。
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故D项正确。
A项,十月革命后,农民已获得土地,排除。
B项,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
C项,此时内战已经基本结束,故排除。
12.“1913”年沙皇俄国的粮食产量为8600万吨,1953年只有7870万吨,比1913年下降8.5%.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人均粮食产量为540公斤,1953年只有433公斤,降了近20%。
”材料可用于说明苏联
A. 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B. 工业化牺牲了农业
C. 否定了农业集体化
D. 经济未能获得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3年只有7870万吨,比1913年下降8.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故B项正确。
A项,题干无法体现苏联的工业强国地位,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对农业集化对工业化贡献的否定,排除。
D项,苏联在1937年建成斯林林模式,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工业国,
13.下面为1986—1987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A. 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非常有限
B. 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军事工业
C.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未能成功
D. 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旧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下面为1986—1987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处于戈尔巴乔夫时期,工农业生产出现下降趋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反映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举步维艰,故C项正确,AB排除。
D项,图表信息未能体现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对旧体制的突破,排除。
14.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的信贷消费在广告的推动下分疯发展。
生产者完全沉浸在盛世的喜悦中,各个工厂的机器转个不停,工业生产急速上涨。
由此可知,美国信贷消费
A. 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
B. 提高了社会的实际消费能力
C. 缩小了贫富差据
D. 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后,由于美国的信贷消费不断的增长,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增强,刺激了市场经济的虚假繁荣,为后来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故A项正确。
B项,题干反映生产
扩大,不能体现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排除。
C项,信贷消费与贫富差距的缩小无直接联系,排除。
D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排除。
15.英国1945年开始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1945年开始将能源部门、保险公司、金融部门改为国家接管;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从二战结束时的7个增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114个。
材料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
A. “新经济”的出现
B. 混合市场经济的出现
C. 福利国家的形成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D选项符合题意。
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A选项排除。
B选项属于战后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
材料未涉及福利国家制度,C项排除。
16.据统计,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苏联1928年是45.2%,波兰1949年是65.5%,捷克1948年是75%,而中国1952年只有26.7%.基于此,中共中央决定
A. 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
C.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快速提高农业生产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苏联1928年是45.2%,波兰1949年是65.5%,捷克1948年是75%,而中国1952年只有26.7%”表明中国工业化基础薄弱,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A正确;B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排除。
题干信息与农业经济建设无关,故排除C、D两项。
人走了很远,还强行拉他回来,说天晚了还不吃饭?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
”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大改造的推行激进
B. 农村经济改革成效大
C.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的干部执行这个口号很积极,看到过路的人走了很远,还强行拉他回来…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体制下平均主义现象严重,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A项,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排除。
B项,农村经济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
C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18.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在国营企业引起热烈讨论。
国营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现代企业
B. 加快中外接轨
C. 增强企业活力
D. 实行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
A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排除。
B项,题干内容与对外接轨无关,排除。
D项,题干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关,排除。
19.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把计划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单一的计划调节看成经济运行的唯一机制,而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变化说明
A. 经济体制发展方针得到及时纠正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 理论突破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思想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方针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并不能说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000年前后,排除B;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摒弃的说法错误,排除D。
20.有学者说:“以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盛衰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件。
”与此论述相关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欧洲共同体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关贸总协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盛衰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件”结合所学可知,金融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美国国家货币金融体系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故A正确;B项,欧共体并未建立货币体系,排除。
C,世贸组织尚未建立,排除。
D项,关贸总协定为战后资本主义贸易体系,排除。
2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银行的最大借款方,世界银行与中国合作的主要目标包括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改善宏现经济管理、减少贫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表明世界银行
A. 成为中国较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B. 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C. 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D. 与中国合作具有广泛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银行与中国合作的主要目标包括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改善宏现经济管理、减少贫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借助世界银行进行全面的经济管理建设与
故排除B 项。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排除C 项。
22.所有欧元硬币的正面都是相同的,标有硬币的面值,称为“共同面”。
由硬币背面的图案则是由发行国自行设计的。
欧元的这种设计体现了 A. 欧盟各闻的民族特色 B. 欧洲一体化须让渡主权 C. 欧洲同源异流的特点 D. 欧盟的合作化程度较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有欧元硬币
的
正面都是相同的,标有硬币的面值,称为“共同面”。
由硬币背面的图
案则是由发行国自行设计的”可知欧元设计体现了欧洲同源异流的特点,故C 项正确。
A 项,欧元不能完全反映欧盟各国民族特色,排除。
B 项,欧洲一体化在建立在各国主权基础上,排除。
欧盟合作已经涉及政治、经济领域,合作化程度较高,故排除D 。
23.下面为“英国脱欧”的漫画,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A. 欧盟内部利益矛盾不可调和
B. 欧洲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
C. 欧洲联合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D. 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脱欧一体化的曲折,说明欧洲一体化并非一帆风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严重受挫,故B 项正确。
A 项说法过度明显夸大,排除。
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人的利益,也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故排除C 。
D 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排除。
24.据统计,1958〜1990年世界区域贸易协定签订的数量有21个,1991〜1997年有68个,1998〜2001年与
1991〜1997年基本持平。
从2002年开始,每年增加的数董都在10个以上。
这一现象说明
A. 世界各国间
的贫富差距缩小B. 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C. 世界贸易自由化巳正式实现D.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8〜1990年世界区域贸易协定签订的数量有21个…68个,1998〜2001年与1991〜1997
年基本持。
…都在10个以上”可知各国加入世界区域贸易协定有利于各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共赢,表明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故B项正确;世界各国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故A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世界贸易自由化,排除;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故D项排除。
25.下图是中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表明中国
A. 积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湖中
B. 发挥区域经济集闭的核心领导力
C.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D. 参与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中“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可见中国正积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湖中,故A正确;BCD在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腰4分,共20分.答案全部选对给4分,少选给2分,错选不铪分.)
26.26据统计,1929〜1933年,美国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破产,汽车工业下降了95%,商品贸易下降了2/3,失业率达到25%,整个国民羟济出现连续14个季度负增长。
这些数据体现出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A. 破坏性大
B. 涉及范围广
C. 来势缓慢
D. 持续时间短
【答案】A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破产,汽车工业下降了95%,商品贸易下降了2/3,失业率达到25%,整个国民羟济出现连续14个季度负增长”等数据明显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对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极大,而且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故AB正确。
C项,题干可见经济危机来势凶猛,排除。
D项,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排除。
27.2000年1月,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说新世纪到来之际,美国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最低水平。
贫困率降到20年间的最低点,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所说的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 社会福利开支的削减
C.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助力
D.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答案】BC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滞涨”局面的出现,美国逐渐调整经济政策,削减社会福利开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加强了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的经济互补与合作,有助于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一时期,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也为经济快速发展助力。
故B、C、D均正确。
在20世纪70年代“滞涨”局面出现后,美国逐渐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排除。
28.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曾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
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表现是
A. 进行三大改造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实行五年计划
D. “大跃进”运动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中国工业水平落后,缺乏经验技术,20世纪50年代早期我国进行三大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五年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初步基础,故ABC 正确;D项,大跃进破坏了生产力,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是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探索,排除。
29.下面是二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国际贸易不平衡格局发牛逆转
B. 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消除
C. 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D.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CD
【解析】
【详解】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1945年到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而关税平均水平却不断降低,这体现出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故C、D正确。
A项,图片只显示出世界贸易总额增长,看不出国际贸易格局,故排除。
B项,材料显示出关税平均水平降到了25%以下,但并没有实现“零关税”,所以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并没有消除,故排除。
30.“东亚经济的崛起,英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由此合力而形成的国际组织
A. 其成员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
B. 属于论坛性的经济组织
C. 加强了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
D.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亚经济的崛起,英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指的是亚太经合组织,属于论坛性的经济组织,它加强了成员之间的经济互补,加强了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故ABCD均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4分,共3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注重世纪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即备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烃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美国自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之后,其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发展。
在这样的时期做总统,或许应该是一件爽快轻松的事情。
但罗斯福从上任的第二年开始,就实施了一系列政府监管经济的措施。
这在一贯倡导自由竞争的美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而且,政府监管的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垄断性的大公司和大财团……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国家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一直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美国人,也尝试着以新的眼光看待政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重新审视政府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经济发展的启示。
【答案】(1)主要措施:实行实物税,允许自由出售农产品;允许私营经济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掌控土地所有权和国民经济命脉。
意义: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当时苏俄的政治形势;莫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