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简答题

合集下载

刑法学各章简答题

刑法学各章简答题

刑法学各章简答题第一章一、简答题1.简述刑法的任务。

答:《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将刑法的任务概括为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2.简述论理解释的主要种类。

答:(1)扩大解释。

(2)缩小解释。

(3)当然解释。

(4)反对解释。

(5)补正解释。

(6)体系解释。

(7)历史解释。

(8)比较解释。

二、论述题1.论述刑法的性质。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这种特定性,使刑法成为特殊的法律。

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刑法则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秩序等许多方面的法益(法所保护的利益)。

但它同时具有不完整性。

首先,刑法并不是将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只是将其中部分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其次,即使是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但由于刑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立法机关也可能不将其规定为犯罪;最后,成文刑法总是具有局限性,一些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可能被遗漏。

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这些强制方法的严厉程度远不如刑罚,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可以自行和解。

刑法规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止某种危害行为时,才由刑法禁止。

由于其他法律在不能充分保护法益时需要刑法保护,刑法的制裁方法又最为严厉,这就使得刑法实际上成为其他法律的保障。

这既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所在,也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之一。

刑法试题及答案

刑法试题及答案

刑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下列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C. 捡到钱包后及时归还D. 盗窃他人财物答案:C2. 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是什么?A. 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B. 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C. 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法定的危害结果D. 行为人的行为被司法机关发现答案:C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哪种情形不适用死刑?A. 故意杀人B. 强奸妇女C. 贪污数额特别巨大D.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可能构成贪污罪?A.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C.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D.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答案:ABCD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C.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D.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但未造成任何伤害答案:ABC三、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李某有矛盾,遂于某日深夜潜入李某家中,用铁锤击打李某头部,致使李某重伤。

张某逃离现场后,被警方抓获。

问题:1. 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2.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既遂?答案:1. 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张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既遂,因为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李某重伤的危害结果。

四、简答题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

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侵害行为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二、简答目录:1.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3.我国刑法对于溯及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4.教唆犯成立的条件。

5.犯罪不作为的成立条件有哪些6.怎样理解我国刑法中的危害结果7.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8.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规定。

9.如何理解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

10.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及其处罚原则的规定。

1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2.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13.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14.刑事责任有哪几种解决方式。

15.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16.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17.结合犯的构成特征。

18.结果加重犯的构成特征。

19.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有哪些区别。

20.我国刑法中关于罚金刑的规定。

21.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对象。

22.成立我国刑法中的一般累犯要哪些条件。

23.适用缓刑必须符合何种条件24.适用减刑、假释必须具备的条件。

25.我国刑法对追诉时效的规定。

1.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答:(1)犯罪的法定化。

具体表现为:其一,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概念;其二,明确规定了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认为一切犯罪的成立都必须符合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其三,明确规定了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为司法机关正确定罪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其四,废除了类推制度。

(2)刑罚的法定化。

具体表现为:其一,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其二,明确规定量刑的原则,即对犯罪人裁量刑罚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以刑法为准绳,不允许滥用刑罚;其三,明确规定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为司法机关正确量刑提供具体的法定标准。

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法定化,即犯罪与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2)实定化。

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法律规定。

(3)明确化,及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能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答案:C解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均可能构成犯罪。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属于正当行为,不构成犯罪。

2.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解析: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动机和目的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3.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脱,将乙推倒致其受伤B.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将甲打伤C.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枪将甲击毙D.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棍棒将甲打伤答案:D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害者采取的防卫行为。

选项A中甲的行为属于逃避,不属于正当防卫;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选项D更符合题意;选项C中乙使用枪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围。

4-2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拳头击打乙,导致乙死亡B.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刀具刺伤乙,导致乙死亡C.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棍棒击打乙,导致乙轻伤D.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石头砸伤乙,导致乙重伤答案:A、B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选项A和B中的行为均可能导致他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选项C和D中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伤害,但未导致他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5.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解析: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

2-1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内容。

刑法学题库简答题练习题

刑法学题库简答题练习题

刑法-题库1、决定行为社会危害性轻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案: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定于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的社会关系。

二是决定于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是否残酷,使用不使用捶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危害性。

三是决定于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如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故意还是过失,有预谋或没预谋;动机、目的的卑劣程度;偶尔犯罪还是累犯、惯犯。

这些情况在社会心理上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它对社会危害性程度也是起制约作用的。

2、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答案: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在于: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

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抽或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在于: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仅从犯罪对象分析某一案件,并不能辨明其犯罪性质。

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3、简述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案: (1)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对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区分:①无刑事责任时期,12周岁以下的。

②相对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只对故意杀人、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③减轻刑事责任时期,满12 周岁不满18周岁的。

④满16周岁的,完全刑事责任时期。

(3)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法概念练习题

刑法概念练习题

刑法概念练习题一、简答题1. 请简述刑法的定义和作用。

刑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对违反法律规定行为所应采取的刑事处罚,并规定刑事责任的承担以及相关刑罚的执行等内容的一门法律学科。

刑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社会秩序和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预防和惩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提高法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2. 解释以下概念:(1)法律盲区(2)主观方面的刑法责任(3)客观方面的刑法责任(1)法律盲区指的是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或者规定不完善的领域,即在这些领域中,法律无法对特定行为作出明确的刑法规定。

(2)主观方面的刑法责任是指在刑法中,对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中形成的主观心理状态进行的法律评价和追究。

主观方面的刑法责任要求犯罪嫌疑人具有犯罪故意、犯罪动机等心理要素。

(3)客观方面的刑法责任是指在刑法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客观行为予以法律评价和追究。

客观方面的刑法责任要求犯罪嫌疑人以实际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即实施了犯罪行为。

3. 什么是犯罪构成要件?简述其构成要素。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某一特定犯罪罪名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法定要件的集合。

不同犯罪罪名的构成要件可能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素:(1)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犯罪的客观行为和犯罪的结果两个要素。

(2)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犯罪的主观心态,即犯罪故意、犯罪动机等心理状态。

(3)法律规定与刑罚:犯罪构成要件还需要满足法律上对该犯罪罪名的具体规定,并明确对违法行为所应采取的刑事处罚。

二、案例分析某李某因放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李某不服判决提出上诉,辩称自己是无意中引发的火灾,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请求。

请判断李某所提出的辩护和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合理。

根据刑法规定,放火罪是指故意纵火,因而客观上该罪名对主观故意有较高要求。

如果李某能够证明自己是无意中引发火灾,即无故意,则放火罪并不成立。

因此,李某的辩护在合理性上是有依据的。

然而,附带民事诉讼是指犯罪被害人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向刑事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请求的一种诉讼方式。

刑法简答题汇总(完整版)

刑法简答题汇总(完整版)

简答题2、刑法的体系:总则、分则、附则。

两编,后为章、节、条、款、项。

3、刑法的解释:①按效力分: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②安方法分:文理解释、论理解释(当然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4、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罪行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5、什么是刑法基本原则: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法体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6、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罪行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①正确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

②正确进行司法解释。

7、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具体体现:①定罪上一律平等②量刑上一律平等③行刑上一律平等8、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程度,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9、罪责刑相适应的立法体现:①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

②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③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制度。

10、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①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和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②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

③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1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12、空间效力范围的原则: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1、简述罪刑法定基本内容和体现。

答:罪刑法定的基本内容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

(2)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

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等。

罪行法定的原则:(1)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刑罚运用的具体制度等;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明确、完备的法律标准。

(2)在刑事司法上,废除了刑事司法类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处刑。

2、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和体现。

答:基本内容:(1)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

(2)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体现:(1)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体现了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

(2)刑法总则规定了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判处。

”体现了在裁量刑罚时,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罚当其罪。

(3)刑法总则还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和缓刑;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对过失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故意犯等,体现了刑罚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3、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答:(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4、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答: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犯罪客体的物质载体或者主体承担者。

刑法概述练习题

刑法概述练习题

刑法概述练习题一、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任务是:A. 管制犯罪B. 维护社会秩序C. 维护人权D. 保护社会和谐2. 刑法的根本宗旨是:A. 打击罪犯B. 惩罚犯罪C. 预防犯罪D. 保护公民权益3. 下列不属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是:A. 罪刑法定原则B. 无罪推定原则C. 一罪不追溯原则D. 双重危害原则4. 刑法的适用分为下列几个原则,其中正确的是:A. 适用性原则、平衡原则、宽严相济原则B. 相对主义原则、必要性原则、社会效果原则C. 效果原则、经济原则、一贯原则D. 公平原则、协调原则、人性原则5. 刑罚的种类包括以下哪些?A. 主刑和副刑B. 罚金和没收财产C. 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D. 短刑和长刑二、判断题1. 刑法是指规定了一个社会中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国家之间相互行使刑事权利和履行刑事义务的法律规范。

2. 犯罪构成是刑法的核心问题,包括犯罪的客观和主观要件。

3.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首要原则,是指刑法规定了哪些行为构成犯罪,以及所应当处罚的刑罚种类和程度。

4. 既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又根据实际情况和公正原则适用刑罚的原则是平衡原则。

5. 暴力犯罪是指在社会上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的社会犯罪行为,对人身、财产和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意义。

2. 列举并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

3. 请解释刑罚的用途和目的。

4. 简要介绍无罪推定原则的作用和意义。

5. 请解释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四、案例分析题某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小明被指控为主犯,并以入室盗窃罪被捕。

警方调查发现,小明在未经业主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进入他人住所,并盗窃了一部手机。

请根据已知情况回答以下问题:1. 根据以上描述,小明是否构成了犯罪?为什么?2. 请分析该案件的客观和主观要件。

3. 假设小明实施盗窃行为时并未使用暴力或威胁手段,他可能面临哪些刑罚?4. 如果小明盗窃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手机的使用需求,辩护律师可能会采用什么策略进行辩护?5. 根据刑法的适用原则,根据该案件的实际情况,你认为小明应该获得何种刑罚?五、论述题请从刑法的角度,论述刑罚的主要作用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刑法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共40分)1. 制定和修改刑法的原则有哪些?(8分)答案:制定和修改刑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刑法的法制性原则:刑法的制定必须依照法律程序,经过合法的立法机关采取正式的法律形式,确保刑法的实施和运用具有法律效力。

(2)刑法的实效性原则:刑法必须能够对犯罪行为起到威慑、预防和制裁的作用,确保刑法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3)刑法的适用性原则:刑法的内容和规定必须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刑法的公正性原则:刑法的制定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平等和公正原则,确保刑法的适用不受个人、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干扰。

(5)刑法的协调性原则:刑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要相互协调和配合,确保刑法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得到正确、全面的运用。

2. 刑法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8分)答案:刑法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刑法总则:包括刑法的目的、原则、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责任等基本概念和规定,为刑法的具体应用提供指导。

(2)罪刑法定原则: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要求刑罚的适用必须在法律的明文规定下进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各类犯罪罪名和构成要件:对各类犯罪行为的名称、构成要件和相关制度进行具体规定,包括经济犯罪、暴力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等。

(4)刑罚和刑事责任制度:规定刑罚的种类、幅度和适用条件,明确刑事责任的指责对象和承担方式。

(5)刑事审判程序和判决执行制度:对刑事审判的程序和程序保障措施进行规定,确保刑法的适用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3. 什么是累犯制度?累犯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8分)答案:累犯制度是刑法中的一项制度,指的是对于已经有一次以上犯罪前科的人,对其再次犯罪时加重刑罚的规定。

累犯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威慑犯罪的发生:累犯制度对于已经有犯罪前科的人,通过提高刑罚幅度,起到威慑犯罪的作用,减少再次犯罪率,维护社会治安。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
其次,危害行为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的危害行为,才可能由刑法来调整并达到刑法调整所预期的目的。由于危害行为是意识和意志的产物,因此人的无意识和无意志的身体动静,即使客观上造成损害,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因而不能认定这样的行为构成犯罪。
9、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取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并在一定范围内肩采取普遍管辖原则的结合型刑事管辖体制。1、属地原则(也称为领土原则)。2、属人原则(也称国籍原则)。3、保护原则(也称安全原则)。4、普遍管辖原则。5、独立行使刑事管辖的主权原则,兼顾“一罪不二罚”的原则。
(1)当时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只能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现行刑法不具有溯及力。(2)当时的刑法认为是犯罪,但现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应适用现行刑法,现行刑法具有溯及力。(3)当时的刑法和现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现行刑法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即“从旧”。但如果当时的刑法处刑比现行刑法要重,则适用现行刑法。此即从轻原则。(4)如果根据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的判决的,该判决继续有效。
18、什么是刑法中危害社会的行为?它有哪些基本表现形式?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犯罪的不作为?
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者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
危害行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危害行为是在法律上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我国刑法理论认为,作为犯罪的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具有刑事违法性。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危害行为的价值评价特征,也称为危害行为的社会性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是犯罪。这种危害性在法律上表现为违反刑法规范性。因此,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等都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

简答题第十五章危害国家安全罪1.简述分裂国家罪的构成特征。

答: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统一。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2.简述武装叛乱、暴乱罪构成特征。

答:武装叛乱、暴乱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暴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中国人、外国人以及无国籍人均能实施本罪。

(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第十六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特征。

答: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的行为。

本类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类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

(2)本类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类罪中的故意犯罪,只有行为对公共安全形成威胁才可构成,而本类罪中的过失犯罪,必须是已经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才能构成。

(3)本类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重大飞行事故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少数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4)本类罪的主观方面,有的是故意,有的是过失。

2.简述放火罪的概念与特征答: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

放火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特殊主观方的是()。

A. 故意B. 过失C. 故意和过失D. 直接故意正确答案:D2.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A. 客观要件B. 主观要件C. 结果要件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3. 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罪的行为客观上要求()。

A. 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B. 限制对方的人身自由C. 违背法定程序D. 惩罚犯罪分子正确答案:B4.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客观要件包括()。

A.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B. 未经许可C. 惩罚犯罪分子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5.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

A. 主刑B. 附加刑C. 剥夺政治权利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主观故意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犯罪性质,但仍然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粗心或疏于管理等原因,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措施,致使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2. 简述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包括: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未经许可。

主观要件是犯罪人的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非法的,并有意实施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

3. 什么是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即犯罪人。

犯罪人可以是自然人或者法人,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

4. 简述犯罪的刑罚种类。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对犯罪人直接施加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死刑等。

附加刑是在主刑之外对犯罪人的其他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如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等。

5. 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是指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行为和客观结果。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刑法的问答题

刑法的问答题

刑法的问答题
刑法学的问答题
1.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是什么?
刑事责任是说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对行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的标准。

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至于它们的关系,我觉得,刑事责任扮演的是决定于犯罪而又决定刑罚的角色,是介于犯罪和刑罚之间,对犯罪和刑罚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的调节器。

2.特别防卫权与一般防卫权的区别是什么?
具有暴力性、破坏性,对客体造成损害且在时间上具有急迫感的不法侵害行为适用正当防卫。

你说的特别防卫权我没见过,只听说过紧急避险。

3.敲诈勒索罪的特征是什么?
敲诈勒索罪的特征是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它的构成要件,客体为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客观表现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或者限期交付财物的行为;主观为直接故意,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刑法试题答案

刑法试题答案

刑法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中所称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A. 明知并希望发生某种结果B. 明知并放任发生某种结果C. 预见到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对行为后果不关心答案:B2. 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但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答案:C3.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C4.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直接参与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情况B. 共同犯罪中,主犯是指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 共同犯罪中,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D.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但不需要对犯罪结果负责答案:D5. 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C. 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造成国家或集体重大损失D. 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争执殴打他人致轻伤B. 酒后驾车不慎撞伤行人C. 医生因疏忽大意给病人造成重伤D. 因误会推搡他人导致其摔倒受伤答案:A、C2.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情形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 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B. 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取得显著效果的C. 犯罪分子自愿认罪认罚的D. 犯罪后主动退赃、赔偿被害人损失的答案:A、B、C、D三、判断题1.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意外原因导致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构成未遂犯。

()答案:正确2. 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再次故意犯罪的,应当认定为累犯。

()答案:错误3. 盗窃罪的客体必须是有形的财物。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详解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详解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罪刑法定原则,其核心含义是什么?A.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B. 法律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可以酌情定罪处罚C.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可以酌情定罪处罚D. 法律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答案:A2. 以下哪个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故意使用暴力导致他人死亡B. 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导致他人死亡C. 故意投毒导致他人死亡D. 故意放火导致他人死亡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A. 自首B. 立功C. 犯罪未遂D. 犯罪预备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过失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2. 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行为,思想犯不构成犯罪。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

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但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张三在夜晚回家途中,发现有人正在盗窃他的自行车。

张三随即拿起路边的砖头,向盗窃者投掷,结果导致盗窃者头部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题:请分析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为什么?答案:张三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因为张三在发现自行车被盗时,采取了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且其行为是为了保护本人的财产权利。

然而,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如果张三的行为被认为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他可能需要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
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规定、裁量与适用,从而构成对罪
刑原则的制约与校正。
四、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规定怎样?
答: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于什么
人有效。它解决的是国家的刑事管辖权问题。
(一)我国刑法的地域效力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
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我国领域由领土、
1 / 6
一、刑法的基本特征怎样?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作为正
当、合理的刑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刑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2、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刑法以刑罚为制裁犯罪的手段。
3、保护客体的广泛性
刑法保护广泛之社会关系中的最为重要的合法利益。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
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给国家、社会或者个人利
益造成实际损害或者有造成实际损害的危险的属性。
2、犯罪是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依
法应受刑罚惩罚性。依法应受刑罚惩罚,表明行为违反
刑事禁令或者刑事命令,应当受到刑罚惩罚。
犯罪的上述两个特征,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缺一
3、主客观统一性
主客观相统一,是指行为同时具备犯罪构成的客观
要件与主观要件,主客观内容同时发生且内容一致。
八、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答:犯罪概念是犯罪的高度抽象,犯罪构成则是犯罪概
念的具体化,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之间形成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
1、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包含的内容是同一的。
和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的人权保障功能,又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1.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2、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必须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

这是成立不作为的前提条件。

2、行为人必须有履行特定义务的条件和能力。

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的义务。

这是不作为成立的根本条件。

4、造成的危害结果必须是不作为引起的。

3、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但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投毒、爆炸、放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4、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本人才能实施4、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而实施的。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5、简述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1、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确实存在的危险威胁。

2、危险必须正在发生3、只能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4、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损害5、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6、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6、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1、危险的来源不同。

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只能是人的不法行为,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不仅有人的不法侵害,还有自然力、动物侵袭等。

2、损害的对象不同。

正当防卫只能是针对不法侵害本人实施的,不能针对第三者,而正当防卫则是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3、行为的实施条件不同。

在正当防卫的条件下,即使用其他方法可以避免损害,也可实施防卫行为,紧急避险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实施。

4、必要限度的标准不同。

正当防卫所引起的损害,允许与可能造成的损害相适应,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大于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损害,紧急避险对合法利益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或者等于所要保护的合法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重点
一、不作为的成立条件P50-51
不作为:即应当做并且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1.行为人负有实行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义务来源:法定义务、职责义务、现行义务)——构成犯罪的不
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不作为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
二、抢劫罪8条加重事由的理解
1.入户抢劫
1)户的范围:户是与一个家庭生活相联系的概念
2)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的住所必须以抢劫为目的
3)暴力或威胁、胁迫必须发生在户内
注:根据司法解释,如果入户的目的是为了盗窃,但在
盗窃过程中被发现,在户内转化为抢劫,也应该认定为
抢劫。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指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交通工具,大中型出租车、火车、
飞机、船舶等正在运行的机动交通工具
3.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主要指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包括现金或其
他财产凭证
4.多次抢劫(>=3次)或抢劫金额巨大的(>=2万元)
每次均要有独立性,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抢劫
5.抢劫致人重伤或死亡(包括故意和过失)
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
即非军警人员假冒军警人员进行抢劫
7.持枪抢劫
这里的枪指的是《枪支管理法》所规定的枪支
8.抢劫军用物资或抢劫救灾、救济、抢险物资
三、刑法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
《刑法》第17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规定:
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一切危害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负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对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如何处理“婚内强奸”案件
婚内强奸:指丈夫违背妻子的意志,使用暴力、胁迫等手
段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

注: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中,不能将婚内强奸解释为强奸
1)夫妻双方对抗第三人的性权力(绝对权)——不待定个体承担不作为义务
2)夫妻双方对抗的性权力(相对权)——基于义务人自愿
婚姻关系正常存续期间不构成强奸,而婚姻关系非正常存续(以起诉离婚为标准)期间,可构成强奸。

五、盗窃共同犯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赃物犯罪)的区别
1.主体:赃物犯罪主体只能是盗窃罪主体以外的人,盗窃
罪“本犯“自己窝藏、销售、转移赃物的,属于事后不
可罚行为,仅构成盗窃罪一罪
2.客观上:赃物犯罪行为人事先没有参与过盗窃犯的盗窃
行为,仅在完成盗窃后,单纯加入窝藏、销赃等行为
3.主观上:赃物犯罪行为人与盗窃本犯事先无通谋,仅事
后明知或应知是赃物
六、如何界定杀人行为
杀人行为界定受2个因素影响:
1.行为在客观上具有导致他人死亡的危险性
2.行为人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
七、抢劫罪与寻衅滋事罪的区别
1.主管内容不同:寻衅滋事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是填补其精
神的空虚;抢劫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2.客观行为的不同:抢劫一般使用程度较强的暴力,强拿
硬要通常使用比较轻微的暴力
八、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
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
有期徒刑。

2.根据司法解释,“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
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
死亡的情形。

如果有证据证明被害人是当场死亡的,与
逃逸无因果关系,不能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

3.司法解释还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
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
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九、目的犯的构成要素(以绑架罪为例)
目的犯行为包括:短缩的二行为犯+断绝的结果犯
绑架故意(需要)+绑架行为(需要)+勒索财物目的(需
要)——超过的主观因素,是一种最低标准的既遂+勒索财
物行为(不需要)——并非构成该罪的构成要件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