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 - 名词解释、简答
刑法学1的名词解释
刑法学1的名词解释刑法学一的名词解释引言:刑法学一是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刑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则。
在本文中,我将对部分刑法学一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刑法学一。
一、罪与刑罪与刑是刑法学一中最基本的概念。
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需要经过法定程序及法院判决后方可成立;刑则是对犯罪行为进行的法律制裁,包括剥夺自由、罚金等形式。
二、刑法分则刑法分则是刑法学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刑法分则是指根据犯罪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的刑法分类,常见的刑法分则包括普通刑法、特别刑法和独立刑法。
普通刑法适用于一般性的犯罪行为,特别刑法则是特定类型的犯罪行为的规定,如贪污受贿罪等;而独立刑法则是根据特殊的法律关系而设立的刑法,如军事刑法等。
三、行为行为是刑法学一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行为是指具有客观行为和主观意义的特征,通过刑法的规定来判断行为的性质。
行为分为主观行为和客观行为,主观行为是指具有犯罪主体的心理意图,而客观行为则是指具体实施的行为。
四、主体主体是指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主体分为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指的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而法人则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或者单位。
五、故意和过失故意和过失是刑法学一中用来确定犯罪主体心态的概念。
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某种结果会发生,却有意实施该行为;过失是指犯罪主体未预见到某种结果的发生,但由于疏忽或不谨慎而造成后果。
六、构成和责任构成和责任是刑法学一中关于刑事犯罪的两个重要概念。
构成是指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和条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而责任则是指犯罪主体对于其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七、法定刑和量刑法定刑和量刑是刑法学一中重要的概念。
法定刑是刑法规定的对于某种犯罪行为应该施以的刑罚种类和幅度;而量刑则是指在判决时,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确定实际刑罚的过程。
刑法学名词解释
“ 刑法学” 名词解释1 刑法:即一个国家规定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⑴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附属刑法规范。
⑵狭义刑法~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2. 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
我国刑法典分为①总则②分则③附则。
3. 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1. 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2. 罪刑法定原则 ~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4.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适用法律一律平等,不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也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1. 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即刑法适用的时间、地方、人及其是否具有朔及力。
2. 刑法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3. 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又称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一部刑法生效、失效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 保护原则(保护管辖原则~在本国领域内、外犯罪的本国人、外国人,凡侵犯本国利益的都适用本国刑法。
1. 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集体所有或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民主和其他权利,以及其它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行为,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 犯罪构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3.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根据刑法对该行为人否定性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标准。
刑法名词解释17道
名词解释17道1、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来说,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2、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3、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司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4、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5、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素的有机统一。
6、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7、犯罪目的: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8、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9、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10、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1、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12、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3、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
14、实行过限:指在共同犯罪中,原共同犯罪中某一或数个共同犯罪人,实施了超过原共同谋定的故意范围以外的犯罪行为。
实行过限的犯罪行为由过限行为实施者自己承担,对过限行为没有共同故意的原共同犯罪人,不对过限行为负刑事责任。
15、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刑法:刑法是国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维护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2、刑法的性质:刑法具有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立法解释:立法机关对刑法含义的解释,包括对刑法术语的解释、法律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的解释以及对发生歧义的规定的解释。
4、司法解释: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定含义的阐明。
5、扩张解释:扩张刑法条文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二、XXX: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核心和精髓,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
二、XXX: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
2、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两个层次。
主观方面包括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即犯罪人的主观意图或疏忽导致的行为。
客观方面包括犯罪的对象、行为和后果三个要素。
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客体,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具体行动,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社会危害后果。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犯罪构成的总和。
在犯罪构成中,每个要素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法律规定,才能构成某种犯罪。
这种层次结构的构成,体现了犯罪构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下,犯罪客观要件的存在与否决定了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4、犯罪客观要件是刑罚的基本依据:只有当犯罪客观要件成立时,才能对犯罪行为予以刑罚。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刑法学是法学科学的分支,专门研究刑法的建立、发展及其适用的规则和原则。
刑法学名词是刑法学中的专业术语,对于刑法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刑法学名词进行解释。
1. 刑法学:刑法学是法学科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刑法的规则和原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刑法的内容和适用。
2. 犯罪: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利益,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它是刑法制裁的前提条件。
3.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犯罪主体需承担对其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4.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犯罪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各种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5. 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即故意或过失。
6. 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与犯罪对象和环境有关的客观实体条件,如行为、结果、情节等。
7. 故意: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违禁的,但仍然以非法手段实施的主观意图。
8. 过失: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轻率等过错行为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态。
9. 刑法责任:刑法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因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刑罚和刑事处罚。
10. 刑罚:刑罚是指由刑法规定,由国家以强制手段对犯罪主体依法进行的惩罚措施,如剥夺自由、罚金等。
11. 刑事处罚:刑事处罚是指对犯罪主体在刑事程序中所做的相应限制和处罚,包括拘留、羁押、取保候审等。
12. 刑法适用:刑法适用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和相关法律的具体情况,确定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13. 刑事法律程序:刑事法律程序是指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审判等一系列法律程序。
14. 刑法修正案:刑法修正案是指国家依法对现行刑法进行修订和修改的法律文件,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刑法实践的需要。
15. 刑法学课程:刑法学课程是大学法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复习笔记名词解释:1、罪刑法定原则:较通俗的表达是: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什么样的罪,应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必须根据明文规定的法律来论断,即费尔巴哈所提出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这是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说法。
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则通常以“法的正当程序”来表述。
2、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罪重的量刑要重,罪轻的量刑要轻。
刑事古典学派着重强调处罚客观的犯罪行为,即刑罚的轻重与行为的危害程度成正比。
刑事实证学派否定其观点,强调刑罚要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3、刑罚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受到法律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就司法者而言,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职业状况、政治面貌等如何,都一律平等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一视同仁。
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当依法追究犯罪,保护被害人同样的权益,都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
4、刑法的机能:即刑法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机能,包括评价机能和导向机能两个方面。
评价机能是指刑法具有告诉人们如何评价各种行为的机能。
人们可以根据刑法的规定,评价各种行为是否违法,是否有害于社会。
导向机能是指刑法具有引导人们实施合法行为,不实施非法行为的机能。
5、类推解释:是指对法律上没有给予规定的事实与法律给予规定的事实,根据其同类性质,来使用法律的情况。
我国刑法禁止类推解释,但并不是全部禁止,仅禁止不利于当事人的类推解释。
6、属人原则:即国籍原则,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特殊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按本法最高刑在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国家工作人员与军人,不论多轻,均适用本法。
7、属地原则:即领土原则,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国籍如何,都适用本国刑法。
领域包括领陆、领空、领水。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1、刑法学:刑法学就是法学得一个重要部门,就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得科学。
刑法学就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得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得科学。
2、刑法:刑法就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得法律。
3、刑法体系:刑法得体系即就是指刑法得组成与结构。
4、刑法解释:刑法得解释就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得阐明。
5、立法解释:就就是由立法机关对刑法得含义所作得解释。
6、学理解释:就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得解释。
7、司法解释:就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得含义所作得解释。
8、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9、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多大得罪,就应承担多大得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其相应轻重得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刑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得犯罪为本身与其她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得因素。
10、刑法空间效力:就是指刑法对地域与对人得效力。
11、属地原则:亦称领土原则。
即以地域为标准,凡就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12、属人原则:亦称国籍原则。
即以人得国籍为标准,凡就是在本国人犯罪,不论就是在本国领域内还就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3、保护原则:亦称自卫原则。
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得,不论犯罪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就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4、普遍原则:亦称世界原则。
即以保护国际社会得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就是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得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得犯罪,不论犯罪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就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5、刑法溯及力:就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得行为就是否适用得问题。
16、从旧原则:即按照行为时得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
刑法学名词解释大全
刑法学名词解释大全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总和,主要包括刑罚等法律规范。
2.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3.立法解释是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4.论理解释是参考刑法产生的缘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5.反对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的解释方法。
6.体系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意旨的解释方法。
7.比较解释是将刑法的相关规定或外国立法与判例作为参考资料,借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8.扩大解释是指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9.文理解释是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
10.刑法的体系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
第二章1.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而不得适用行为后的法律。
2.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3.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特权。
4.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5.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6.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第三章1.属地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人,不问其国籍,都有进行规制以维护本国秩序的权力,因此,一个国家对于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不管行为人是谁,都适用本国刑法。
2.属人管辖原则是指本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也适用本国刑法。
3.保护管辖原则是指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在国外的犯罪行为,只要侵犯了本国利益或本国公民的法益,就适用本国刑法。
普遍管辖原则是以保护各国共同利益为标准,认为凡是国际条约规定的侵犯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不管犯罪人的国籍或犯罪地的属性,缔约国或参加国发现罪犯在其领域内时便行使刑事管辖权。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刑法学:广义上,就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就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就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
(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就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与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就是犯罪与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
(内涵)(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与,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与刑法修正案。
(含义)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与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
对象就是刑法规定,目的就是为了准确理解与适用刑法。
(概念)(2)文字具有多义性与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
(必要性)(3)就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
(重要性)5、刑法解释:(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二、简答题1、刑法的性质?(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自考刑法学历年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历年名词解释+简答论述2011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37.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38.累犯: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罪的情况。
39.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40.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41.简述我国刑法关于控制死刑适用的规定。
答:(1)死刑适用范围的限制;(2)适用死刑犯罪主体的限制;(3)死刑核准程序的限制;(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
42.简述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要件。
答:(1)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或者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出于挪用的直接故意。
43.简述徇私枉法罪的构成要件。
答:(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2)行为人具有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3)主体只能是国家司法机关侦察、检察、审判等司法工作人员;(4)主观上只能出自故意。
五、论述题(11分)44.试述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及其处罚原则。
刑法学名词解释
罪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每一种具体犯罪的名称,是对该种具体犯罪行为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
法定刑:是指刑法典分则罪刑式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的种类和幅度。
宣告刑:是指审判机关对具体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人依法判处并宣告的应当实际执行的刑罚,它着眼于具体犯罪案件及犯罪人的特殊性。
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各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分裂国家罪: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武装叛乱、暴乱罪: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行为。
叛逃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撤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间谍罪: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放火罪: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爆炸罪:故意引发或者制造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投放危险物质罪: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破坏交通工具罪: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指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指违反国理管理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法律法规,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行为。
生产、销售假药罪:指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足以灭害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刑法学名词解释
1.狭义的刑法:指规定犯罪的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2.广义的刑法:指包括刑法律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规范文件中的刑法规范。
3.刑法的基本原则:指贯穿于刑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的根本性准则。
4.罪刑法定原则:指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6.罪刑相适应原则:指根据行为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决定所处刑罚的轻重、即罪轻刑轻,罪重刑重,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7.刑法的任务:通过运用刑罚同一切犯罪作斗争。
8.刑法的效力范围:指称刑法的适用范围,就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9.犯罪:指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0.犯罪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11.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2.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的侵害的社会关系。
13.一般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14.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
15.直接客体:指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某种特定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关系中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16.犯罪对象: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
17.犯罪的客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外在表现或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危害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8.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19.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动机及目的等因素。
20.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学题库名词解释
刑法-题库1、犯罪客观方面答案: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有:(1)犯罪客观方面为刑法规定而具有法定性。
(2)犯罪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3)犯罪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2、危害行为答案: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的动静。
(2)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3、危害结果答案: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侵害及具体危害的事实。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危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即对直接客体造成的损害。
4、犯罪主体答案: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根据主体的属性,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根据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律属性,可将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5、犯罪主观方面答案: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6、犯罪故意答案: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7、犯罪过失答案: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8、意外事件答案: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刑法: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简答题: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单行刑法(规定、决定、条例、补充规定)3、附属刑法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的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二、简答题:﹡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的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1、罪刑法定原则:又称罪刑法定主义,指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的原则。
2、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或罪刑均衡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或生效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2、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适用即有溯及力,不适用即没有溯及力。
第四章犯罪概述一、名词解释:1、犯罪:一种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简答题:﹡犯罪的基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征,也是本质特征。
某些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构成犯罪。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重要体现。
3、犯罪是依刑法应受惩罚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只有犯罪才具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属性。
因此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共同构成犯罪概念的总体,成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和尺度。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
(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
(内涵)(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
(含义)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
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
(概念)(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
(必要性)(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
(重要性)5、刑法解释:(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二、简答题1、刑法的性质?(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刑法学是研究刑法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刑事法律的基本理论、刑事立法、刑事执行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对刑法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刑法:刑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的惩罚行为犯罪的法律规范体系。
刑法规定了犯罪行为、主体、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刑罚类型、刑罚数额等方面的内容。
2.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基本原则之一,即只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刑罚也必须由法律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利,避免滥用刑权。
3. 犯罪: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有害性和过错性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包括犯罪事实和犯罪主体两个方面。
4. 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指构成犯罪的客观行为,包括犯罪对象、犯罪手段、犯罪结果等。
犯罪事实是确定犯罪责任的基础。
5. 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刑法规定了犯罪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的范围。
6. 犯罪形态:犯罪形态是指犯罪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
常见的犯罪形态有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累犯、职务犯罪等。
7. 刑罚:刑罚是国家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人实施的惩罚和强制措施。
刑罚包括剥夺自由刑、剥夺政治权利、财产刑等。
8.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因犯罪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性质和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等。
9. 刑事立法:刑事立法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刑事法律的过程。
刑事立法应当考虑刑法学理论、社会实际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确保刑事法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0. 刑事执行:刑事执行是指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执行的过程。
刑事执行包括刑事审判、刑罚执行和刑事再审等环节。
以上是对刑法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刑法学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词还待探究和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类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的溯及力、犯罪、自然犯、法定犯、隔隙犯
犯罪构成、基本的、修正的、标准的、派生的、加重的、减轻的、简单的、复杂的、完结的、待补充的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简单客体、复杂客体、犯罪对象
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作为、不作为、犯罪结果、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力、辨认能力、控制能力、完全无、相对无、减轻的、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完全不负、相对负、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特殊身份、纯正身份犯、单位犯罪
犯罪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目的、意外事件、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刑事责任
正当行为、正当防卫、假想防卫、事前防卫、事后防卫、偶然防卫、防卫过当、紧急避险、假想避险、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完成形态、未完成形态、犯罪既遂、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实施终了的未遂、未实施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间接正犯、片面共犯、任意的、必要的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单的、复杂的共同犯罪、实行犯、一般共同犯罪、集团共同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罪数、标准的一罪、非标准的一罪、实质的一罪、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继续犯、接续犯、徐行犯、法定的一罪、惯犯、常习惯犯、常业惯犯、结合犯、处断的一罪、连续犯、吸收犯、牵连犯
刑事责任、刑罚、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量刑、犯罪情节、法定量刑情节、酌定量刑情节、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累犯、一般累犯、特别累犯、再犯、自首、一般自首、特别自首、立功、缓刑、数罪并罚
刑罚执行、减刑、假释、时效、赦免
罪状、简单罪状、叙明罪状、引证罪状、空白罪状、法定刑、法条竞合
具体罪名恕不一一列举
刑法学–简答题
1. 罪刑法定原则的四个派生原则
2. 罪行法定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3.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4.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5. 犯罪构成的意义
6.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7. 试述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
8.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之特点
9. 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
10.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区别
11.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之区别
12. 意外事件的特征
13.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之联系
14. 事实认识错误的几种情况
15.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16. 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
17.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和联系
18. 试述犯罪预备的特征
19. 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之区别
20. 论述犯罪未遂的特征
21. 论述犯罪中止的特征
22. 主犯的种类
23. 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24.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25. 教唆犯的特征
26.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27.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28. 刑事责任消灭的法律原因
29. 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区别
30.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期限
31. 量刑原则
32. 酌定量刑情节有哪些
33. 累犯与惯犯的区别
34. 一般累犯成立条件
35. 一般自首成立条件
36. 特别自首成立条件
37. 缓刑与监外执行、死缓的区别
38. 数罪并罚的基本使用原则
39. 生效的判决裁定有哪些
40. 刑罚消灭的原因
41.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的区别
42. 法条竞合的使用原则
分则简答题目恕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