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后期杂文对都市文化的批判探析
鲁迅杂文精选内容概要
鲁迅杂文精选内容概要
《鲁迅杂文精选》是一本收录了鲁迅先生杂文作品的书籍,其中的文章主题广泛,包括社会问题、文化现象、人性思考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和内容概要:
1. 社会批判:鲁迅通过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批判,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他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官僚主义等进行了深刻的抨击。
2. 思想启蒙:鲁迅强调了思想解放和个性觉醒的重要性。
他呼唤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勇敢地探索真理,关注个人的精神成长和自我实现。
3. 文化反思:鲁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指出了其中的糟粕和局限性。
他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和创新,倡导新文化的兴起。
4. 人性探索:鲁迅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人类的自私、愚昧和虚荣等弊端。
他对人性的思考深刻而独到。
5. 革命精神:鲁迅积极支持革命事业,倡导革命精神。
他鼓励人们勇敢地反抗压迫,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正义而奋斗。
总的来说,鲁迅的杂文作品以其犀利的思想、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
学风格,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既是社会批判的利器,也是思想启蒙的指南,对今天的读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赏析近现代名篇:鲁迅《且介亭杂文》
赏析近现代名篇: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批判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近现代社会现象的触类旁通和犀利的批判,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天赋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正文: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这部杂文集包含了鲁迅在不同时间段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内容涵盖了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人性问题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杂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反思。
首先,我们来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
《且介亭杂文》的语言简练、准确,叙述方式直接而鲜明。
鲁迅的文字直抒胸臆,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和丑恶,用批判的目光揭示社会的弊病。
在文章中,鲁迅常常使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疯狂的主人公的视角,对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犀利分析能力。
其次,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的主题多样而深刻。
他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社会风俗、道德观念、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一个懦弱自卑的农民阿Q形象的刻画,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封建传统和歧视观念对个体的压迫与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希望唤起人们的反思和改变。
此外,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还不乏对历史事件的评论。
例如,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鲁迅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悲惨经历,对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中国人的软弱和被动是造成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并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对比,指出了中国社会需要改变的方向。
总的来说,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触类旁通和对人性的独到分析,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个体的困境。
这些杂文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更让人深思和反思,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3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的文章前期只着重于言辞犀利。
后期杂文将人的行为放在现实的环境下予以审视,是执著于现在的剖析,后期更多用于反语,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本文将从鲁迅杂文特点和艺术特色出发,分析比较了鲁迅前后前杂文的不同。
关键词:鲁迅杂文;前期;后期;艺术特色一、鲁迅及其杂文特点鲁迅(1881.9.25——1936.10.19)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
《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史树立了一面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这是毛泽东给予鲁迅的评价。
这三“家”,不是并列的,各自孤立的。
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是以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为前提条件的;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又主要是通过文学家的鲁迅得到体现的[1]。
鲁迅在文学史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小说和诗歌的创作,更由于他的杂文。
因为杂文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感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2]。
”杂文和报刊是合而为一的。
鲁迅政治散文首先是在报纸上发表,然后才汇总成集。
尽管对他的文章存在很大争议,但它们有着一种在中国无以伦比的现代性:(1)作为新闻文体的固定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现代的文学体式。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一)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一)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
1.独立观点:鲁迅的杂文往往体现了他独立的观点和见解,不受时代潮流和主流思想的牵制。
2.批判思维:鲁迅的杂文经常采用批判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进行深刻揭示和批评。
3.犀利语言:鲁迅的杂文常常使用犀利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让人印象深刻。
4.文革思想:鲁迅的杂文在30年代,处于百花齐放的时期。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来的文革运动。
5.视角多元:鲁迅的杂文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关注个人命运、人性、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
6.字里行间的忧虑:鲁迅的杂文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民众命运的担心。
7.字数精炼:鲁迅的杂文往往字数不多,但言辞犀利、内容丰富。
以Markdown格式、标题副标题形式呈现: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
1. 独立观点
•鲁迅的杂文体现了他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不受时代潮流和主流思想的牵制
2. 批判思维
•鲁迅的杂文采用批判的方式
•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进行深刻揭示和批评
3. 犀利语言
•鲁迅的杂文使用犀利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让人印象深刻
4. 文革思想
•鲁迅的杂文处于30年代百花齐放的时期
•预示了后来的文革运动
5. 视角多元
•鲁迅的杂文关注社会问题、个人命运、人性、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
6. 字里行间的忧虑
•鲁迅的杂文流露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民众命运的担心
7. 字数精炼
•鲁迅的杂文字数不多,言辞犀利、内容丰富
以上就是鲁迅30年代杂文的一些特点。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经典、具有影响力,正是因为他在这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简要概括鲁迅杂文的风格特点
简要概括鲁迅杂文的风格特点
鲁迅的杂文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犀利批判:鲁迅的杂文非常尖锐,经常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批判。
他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虚伪,展现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 语言简练:鲁迅的杂文语言力求简练、有力,用词精准,往往能通过少量的文字表达出强烈的意味。
他的笔触犀利直接,直指问题的核心,不浪费笔墨。
3. 冷静客观:尽管鲁迅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但他的杂文具有冷静客观的特点。
他以客观的立场观察与揭示问题,用理性而冷静的语调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忧虑和呼唤。
4. 幽默讽刺:鲁迅的杂文中常常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以戏谑和嘲笑的方式揭露现实的荒谬和荒唐。
他的幽默讽刺常常伴随着锐利的洞察力,使读者不禁感到警醒。
5. 独特的观察角度:鲁迅有着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问题和现象。
他常常从社会底层或犄角旮旯的角度出发,带给读者一种不同于常人的视角。
总体来说,鲁迅的杂文风格鲜明、独特,文字简练而尖锐,善于批判和讽刺,以客观冷静的语调展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他的杂文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引导读者思考与反思,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而挖掘性的批判。
鲁迅的批判文学
鲁迅的批判文学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
鲁迅的作品以批判文学为主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探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将从鲁迅的批判文学角度,探讨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一、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生活在一个充满封建迷信和旧文化束缚的时代,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一个疯狂的主人公来讽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唤起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而著称。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剖析,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
例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这个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势力斗争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激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三、鲁迅对人性的探索鲁迅的作品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两面。
例如,在《孔乙己》中,他以一个酒保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悲哀和无奈。
他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鲁迅的批判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
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如莫言、余华等。
他的作品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五、结语鲁迅的批判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探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鲁迅杂文集对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评点
鲁迅杂文集对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评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鲁迅杂文集》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集结了他的许多杂文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对《鲁迅杂文集》中的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进行评点。
一、鲁迅杂文的思想鲁迅的杂文主要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他对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冲击和矛盾深感忧虑,因此,他在杂文中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旧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1. 批判封建制度鲁迅在杂文中经常揭示封建制度下的陈旧观念、道德束缚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他以冷嘲热讽的语言,让人们看到封建统治者和传统道德的虚伪和欺骗。
例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的塑造,揭示了封建传统下人性丑陋的一面。
2. 不满旧社会鲁迅对旧社会的不满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揭露,他对社会阶级和等级制度的批判尖锐而犀利。
他以饱含愤怒的笔触,揭示了旧社会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困苦和不幸。
例如,在《故乡》中,他描述了故乡的一切都被城市的统治者剥夺的情景,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不公正和无奈。
3. 反思人性鲁迅在杂文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懦弱和崇高。
他通过对人的思想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揭示,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药》中,他通过主人公潮州人的遭遇,对人性的懦弱和自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鲁迅杂文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独特,他运用生动的语言、犀利的反讽和鲜明的形象象征,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他所想表达的思想。
1. 生动的语言鲁迅杂文的语言通俗易懂,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和方言,使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更易于理解。
他善于用简洁明快的文字来描绘人物和情节,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力量。
2. 犀利的反讽鲁迅在杂文中经常使用冷嘲热讽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现象的剖析和辛辣的调侃,让作品更具震撼力和威力。
他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直指社会现象的荒谬和虚伪。
3. 鲜明的形象象征鲁迅在杂文中刻画出许多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可以代表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或者人性特点。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讽刺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讽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尖锐的社会讽刺而闻名。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社会讽刺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社会讽刺常常集中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
他以高度批判的眼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讽刺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以“疯子”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通过讲述疯狂的日常生活,暗示了人们在疯狂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同时,鲁迅通过讽刺冷漠和自私的人性,警示人们不要被社会所腐蚀。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社会讽刺常常通过揭示人们的虚伪和懦弱来展现。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讽刺阿Q一系列自欺欺人的行为,暴露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普遍心态。
阿Q在反复被打击和侮辱后,总是对自己心安理得地进行慰藉,最后他甚至拿自杀作为逃避现实的方式。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讽刺了当时社会人性的丑恶面,并通过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懦弱和逃避。
此外,鲁迅小说中的社会讽刺还常常涉及到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一名名叫孔乙己的穷汉,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歧视。
孔乙己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但由于他的出身低微,经常被别人欺负。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鲁迅嘲笑了封建社会中的虚伪和不公,并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种压迫和不公平的不满。
另外一个被讽刺的对象是旧文化和旧思想。
在鲁迅的小说中,常常揭示了旧文化带给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愚昧。
例如,在《药》中,鲁迅通过描写当时的医学知识的落后和愚昧,讽刺了旧文化的荒谬和无用。
通过讲述一个用不当方法治疗病人的医生,鲁迅警示人们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旧思想和旧文化,要追求科学和现代的进步。
总而言之,鲁迅小说中的社会讽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尖锐的批判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通过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讽刺人们的虚伪和懦弱、批判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嘲笑旧文化和旧思想,鲁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画面,引发了读者对当时社会的深思和反思。
《呐喊》:乡村与都市的分化现象
呐喊:乡村与都市的分化现象引言《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描绘了乡村和都市之间日益加剧的差距。
本文将探讨乡村与都市分化现象在鲁迅的作品中的揭示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乡村与都市的反差在《呐喊》中,鲁迅生动地展示了乡村和都市之间的反差。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刻画,清楚地展示了今昔之间的巨大落差。
1. 人物形象《呐喊》中塑造了许多乡村和都市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痞子蔡和牛仔帮。
痞子蔡代表着忍受艰辛生活却不愿改变命运的农民群体,而牛仔帮则代表着逃离农村生活、追求更好未来机会的年轻人。
2. 社会环境乡村和都市社会环境也有着明显的反差。
乡村地区受到封建主义和社会制度束缚,生活贫困、闭塞;而都市则是现代化的象征,充满活力、机会更多。
3. 生活方式在《呐喊》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乡村和都市的不同。
农民们过着劳作繁重、收入微薄的贫困生活,而都市居民则享受着便利的交通、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等优势。
现实生活中的分化现象鲁迅揭示的乡村与都市分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明显痕迹。
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1. 经济差距乡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收入水平较低,而都市地区则拥有更多机会和资源,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不平衡的财富分配问题。
2. 教育差距由于教育资源集中在都市地区,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造成了教育差距的扩大。
3. 城乡医疗差异都市地区拥有更现代化、高水平的医疗资源,而农村地区则缺乏这些条件。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医疗服务不平衡问题。
对策和展望为了解决乡村与都市的分化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改善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电力等方面的条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 平衡教育资源通过政府调配教育资源,保障农村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 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医疗和社会福利服务建设,让农民享受到与都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
鲁迅先生的批判
鲁迅先生的批判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化批判家和社会观察家,他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和思想史。
鲁迅先生的批判作品激发了广大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社会改革的呼唤和对个体尊严的重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鲁迅先生的批判观点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封建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个“狂人”的叙述,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摄制和毒害。
他以尖锐的语言,剖析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荒谬与荒唐,呼吁人们要反对封建迷信,追求自由与平等。
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直接且无情的批判。
他以鲜明的写实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苦难。
他的代表作之一《阿Q 正传》描述了一个表面上懦弱却走向衰退的小人物阿Q。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先生揭示了中国人民的屈辱与自卑,揭露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势力欺凌和道德腐败。
这种批判正中中国社会的要害,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社会改革的呼唤。
三、对知识分子的批判鲁迅先生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引导社会进步的责任,但很多知识分子却追求个人利益,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通过狂人的自白,讽刺了自私自利的知识分子和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漠视。
他批评了儒家学说对知识分子的影响,鼓励知识分子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勇于质疑和批判。
四、对民族命运的关切鲁迅先生关心中国民族的命运,对中国未来充满忧虑。
他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了“国家是个寄生虫”这一著名观点,意味着国家无法真正为人民服务,反而剥削和压迫人民。
他呼吁人们要觉醒,要团结起来,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
鲁迅先生的这种关切和呼唤,对中国的民族觉醒和革命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鲁迅先生的批判观点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一、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
杂文广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M党的罪行。
二、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现在:
1、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
批判现实时,深挖坏种祖坟,批判封建历史时,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如《病后杂谈》等。
2、辨证分析各种问题。
3、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
如作者后期能运用阶级分析揭示国民性在不同阶级阶层身上的不同表现,以及国民劣根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并对比民族性优点作了开掘和发扬。
四、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纪念左联五烈士。
鲁迅的杂文风格与社会批判
鲁迅的杂文风格与社会批判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杂文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杂文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批判。
一、鲁迅的杂文风格1. 多样丰富的体裁结构鲁迅的杂文作品涵盖了多种体裁,如散文、小品、评论、杂剧等,这种多样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广泛的表现力。
无论是温文尔雅的散文,还是刻画生动的小品,都能通过不同的文体特点来呈现其思想和观点。
2. 锐利的观察力和嘲讽的笔调鲁迅善于用锐利的观察力剖析社会现象,他对社会中的不公和不义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批判。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以嘲讽的笔调对社会中的种种荒谬进行揭示,以此启发人们思考和反思。
3. 简练而有力的文字表达鲁迅的语言简洁而有力,他善于用犀利的笔触点出问题的本质。
他的文字不啰嗦,不繁琐,通过简洁明了的语句,直击问题的核心。
这种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易于阅读和理解。
二、鲁迅的社会批判1. 批判封建社会和旧文化鲁迅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他通过对封建礼教、伦理道德和旧文化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和不公。
他运用文学的形式,以鲜明的笔触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揭示于世,引发了人们对旧制度的深思。
2. 批判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鲁迅对中国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表明,这种世袭式的选拔制度是对人才潜力的一种浪费。
3. 批判社会的黑暗与愚昧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涉及社会的黑暗与愚昧,他通过对社会人群的真实描摹让人们看到了那些被掩盖的丑陋面。
他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疾苦,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黑暗的一面,希望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改变。
三、鲁迅杂文的影响鲁迅的杂文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后来的文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鲁迅杂文集》: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
鲁迅杂文集: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介绍《鲁迅杂文集》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收录了他在20世纪初期刊发的一系列杂文。
这些杂文以尖锐的观察力、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深入研究《鲁迅杂文集》,从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社会批判1.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鲁迅通过自己对封建社会底层生活的观察,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农民、工人等普通人民的悲惨境遇。
他在《阿Q正传》这篇杂文中,通过描述阿Q被侮辱和压迫的经历,暴露出封建道德的虚伪以及奴性心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2. 对帝制政权的批判鲁迅对清朝满洲贵族和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进行了严厉批评。
他通过《伪君子》等杂文,揭示了贵族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和对民众的剥削,以及旧民主政权的腐败现象。
文化反思1.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认为一些古代文化观念已经过时并对社会造成了种种问题。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不同角色身份的对话方式,批判了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观念对于个体自由与人性解放的束缚。
2. 对现代文化的反思除了批判传统文化,鲁迅还对当时流行的一些新兴文化进行了反思。
他在《华盖集·细说洋务》中探讨了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导致的政治和文化危机,并且指责那些为利益而改变自己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价值观念的人。
总结《鲁迅杂文集》作为一部重要的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之作,通过深入剖析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及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反思,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鲁迅通过这些杂文所展示的观点和论述,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困境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注意:该内容是根据题目填充而成,不包含真实的书籍内容。
请读者自行阅读《鲁迅杂文集》以获取详实的内容。
鲁 迅的杂文风格与社 会批判
鲁迅的杂文风格与社会批判咱今天就来唠唠鲁迅的杂文风格还有他那犀利的社会批判。
说起鲁迅,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杂文,就像是一把把尖锐的匕首,直戳社会的痛处。
先瞅瞅他的杂文风格,那叫一个独特!文字简洁明了,可每一句都像是有力的拳头,打得人清醒。
他不拐弯抹角,有啥说啥,毫不留情。
就拿《热风》里的那些文章来说,那语言,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比如说,他批评那些旧礼教的维护者,直接就喊出“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句,简单几个字,却有着千钧之力,让人忍不住反思。
再来说说他的社会批判。
当时的社会,那可是乌烟瘴气,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鲁迅可没闭着眼装作看不见,而是睁大了眼睛,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写在笔下。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旧书摊上翻到一本鲁迅的杂文集。
那泛黄的书页,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把我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我就坐在那书摊旁边的小板凳上,读了起来。
周围是嘈杂的街市声,可我的心却完全沉浸在了鲁迅的文字世界里。
当时读到他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心里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
他说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简直就是把女性当成了附属品,剥夺了她们的自由和权利。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礼教是吃人的,是要把人逼疯、逼死的。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她们的泪水,她们的无奈,她们的抗争。
还有他对国民性的批判,那更是深刻得让人汗颜。
他说中国人总是喜欢当看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就像在《药》里,那些围观杀头的人,伸长了脖子,就像一群鸭子,只知道看热闹,却不知道反思。
这种麻木不仁的状态,让鲁迅痛心疾首。
鲁迅的杂文,不仅是批判,更是一种呼唤,呼唤着人们的觉醒,呼唤着社会的变革。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黑暗中呐喊,希望能叫醒那些沉睡的人。
如今,我们再读鲁迅的杂文,依然能感受到他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的文字,穿越了时空,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总之,鲁迅的杂文风格独特,社会批判深刻,他的作品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鲁迅文集》中的人性探讨与社会批判
鲁迅文集中的人性探讨与社会批判
1. 引言
《鲁迅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其中涵盖了鲁迅先生多年
来的著作和文章。
在这些文集中,鲁迅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示了他独特而深刻的分析能力和思想观点。
本文将以《鲁迅文集》为主题,
探讨其中关于人性以及对社会进行批判的内容。
2. 人性探讨
2.1 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
《鲁迅文集》中多篇作品描绘了各类人性中不可忽视的黑暗面。
例如,在《彷徨》一文中,鲁迅通过塑造一个道德沦丧、冷漠无情的大夫形象,指出医生在
金钱和利益面前背弃了自己应有的职责以及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利的尊重。
这种
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使我们反思自身行为,并意识到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显露出
来的负面特质。
2.2 对人性善良的探讨
除了黑暗面,鲁迅也描绘了一些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在《阿Q正传》中,虽然主角阿Q被塑造成一个可笑而无助的人物,但他对于社会不公正现象常常表现出反抗和骄傲的态度。
这种对善良本质的探讨使我们意识到即使是一个弱者,也有着保持尊严并追求正义的力量。
3. 社会批判
《鲁迅文集》以其深入社会现象的洞察力而著名,其中包含了对中国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批判。
3.1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在多篇作品中,鲁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强烈批判。
例如,在《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他以辛辣幽默的笔调描述了旧式私塾中士人之间虚伪、勾心斗角的场景,揭示了封建礼教背后隐藏的道德虚假和功利主义。
通过这样。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非常重视。
杂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首先,鲁迅认为杂文是一种能够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手段。
在他的眼中,杂文是一种快速、直接、生动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文字传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在杂文中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鲁迅的杂文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犀利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认为杂文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反思的重要途径。
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通过对这些现象的鲜明描绘和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困境。
他的杂文作品常常对官僚制度、封建性社会关系、民众劣根性等进行批判,为民众呼喊正义,让人们思考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责任。
此外,鲁迅在杂文中也关注艺术批评。
他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非常严谨,在杂文中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和观点的陈述。
他的艺术批评不仅涉及文学形式和技巧的讨论,更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他的艺术批评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对当时文学界的作品和现象有着深入的洞察和评论。
综上所述,鲁迅对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非常重视,他认为杂文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反思的重要途径。
他的杂文不仅对社会现象进行鲜明描绘和深入剖析,呼唤社会正义,同时也关注艺术批评,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价和观点陈述。
鲁迅的杂文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发具有重要影响。
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尖锐批评,以及对人性和人的命运的深沉思考。
鲁迅笔下的社会批判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社会的剖析。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以口吐白沫的疯子作为主人公,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腐朽而虚伪的封建社会。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辞,他揭露了封建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奴隶性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民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无知和麻木。
这部作品充满了对封建旧制度的愤慨和对革命的渴望。
其次,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还体现在对教育现状的呼唤。
在《阿Q正传》中,阿Q被塑造成一个受封建社会教育摧残的性格软弱、天真而又可怜的人物。
作者通过描写阿Q的悲惨遭遇和他内心脆弱的性格,批判了封建教育的愚昧和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对他所处的现实社会的不公不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鲁迅的散文中,他还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揭示社会中令人堪忧的问题。
比如,在《饭》一文中,他以吃饭这个平常的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阶级差别。
通过讽刺现象和对现实进行解构,他呈现出了社会存在的一些悲哀和讽刺。
此外,鲁迅的作品还深入探讨了人的心理和命运。
他从一个微观的个体出发,通过对人性的反思和揭示,映照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恶和无情。
例如,《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尽歧视和待见的低贱人物,他的命运被社会所左右,最终沦落到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通过这个小故事,鲁迅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伤害,并让人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不公。
总之,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不仅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更是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社会现象的尖锐观察。
他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社会的无情和黑暗,同时也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呼吁。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面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镜子。
鲁迅杂文集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鲁迅杂文集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
他的杂文集成为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杂文集的角度出发,探讨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一、社会动荡与个体困境鲁迅的杂文集中,经常探讨社会动荡对个人的影响。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他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
在《狂人日记》中,他以讽刺和讥讽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性扭曲和社会假象的不满。
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迷茫和无奈。
鲁迅在杂文中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体现在对个体困境的关注上。
他关注到了社会中底层弱势群体的遭遇和悲惨命运。
在《孔乙己》中,他以一个打工者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对弱者的冷漠和不公。
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描述一个懦弱无能的阿Q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哀。
二、教育问题与文化思考鲁迅的思考也涉及到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文化情境。
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教育体制的思考,成为了他杂文的重要内容。
在《伪自由书》中,他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他的观点。
另外,他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家庭制度的质疑,也贯穿在他的杂文集中。
鲁迅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也体现在他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对社会底层的关注。
他在《盲人摸象》中写到:“饥饿的人们听见足球比赛的噪声便好过接受苛捐杂税,何况只看见大象的腿呢。
”这句话揭示了他对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关切,以及对他们需要关爱和尊重的呼吁。
三、政治问题与国家出路鲁迅的思考也不局限于社会问题,他还对中国的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关注到了国家面临的困境和人民所受到的压迫。
在《社戏》中,他以戏剧改革的方式,暗喻了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民主政治的期望。
他对中国政治现状的思考,也反映在《野草集》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作品中。
鲁迅的杂文集是他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产物,他通过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剖析,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略论鲁迅杂文讽刺艺术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幽默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使之表达深刻的道理和高度的思想内容。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
“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它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夸张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
例如《偶成》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向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
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
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走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乘下一把馄饨担。
群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乘下一担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用反语。
鲁迅杂文的主题
鲁迅杂文的主题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杂文作品对于中国社会和人民的觉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鲁迅的杂文主题广泛而深刻,涵盖了社会现实、民族命运、历史反思、文化批判等多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杂文主题之一是社会现实。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鞭辟入里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描绘了一个被愚昧和道德沦丧统治的社会,而《阿Q正传》则以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软弱和自卑。
鲁迅通过剖析社会现实,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其次,鲁迅的杂文主题还涉及到民族命运。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深刻思考了中国民族的崛起与沉沦。
他对于外来文化的侵蚀以及民族精神的低迷感到深切的忧虑,因此提出了“救亡图存”的主张。
他的杂文作品中,如《伪自由书》、《中国小说的历史与前途》等,都表达了对于中国民族自立与复兴的渴望。
鲁迅的杂文主题还包括历史反思。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批判,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他以历史为鉴,警示人们不要重蹈覆辙,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束缚,呼吁人们要有思想的解放和创新。
最后,鲁迅的杂文主题还涉及到文化批判。
他对于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
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但传统文化的僵化和压抑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鲁迅在《文化与文化人》、《狂人日记》等作品中,对于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
总之,鲁迅的杂文主题涵盖了社会现实、民族命运、历史反思、文化批判等多个方面。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中国民族自立与复兴、历史反思和文化创新的呼唤。
鲁迅的杂文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对于我们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后期杂文对都市文化的批判探析
【摘要】:杂文是鲁迅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多并且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文章从鲁迅杂文的涵义入手,探询鲁迅杂文的创作动机,分析其后期杂文对都市文化批判的角度和目的。
【关键词】:鲁迅;后期杂文;都市文化;批判
杂文是鲁迅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多并且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时空间距的延伸和社会技术文明、政治文明的演进,使我们站在了需要更多地从内在的精神实质层面,而不是外在的形貌层面去认识和开发鲁迅杂文这类历史资源的高度上。
”【1】因此,针对”鲁迅后期杂文对上海都市社会文化的评判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这一现实,文章对此加以研究和探讨。
一、鲁迅杂文的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指着某篇文章说”这是篇杂文”“看看这篇杂文”,或者“我在写篇杂文”,这里所谓的”杂文”,其文体(体式)、题材、手法的”杂”是很有限的,但是否能就将此作为一种杂文文体却是值得商榷的。
尽管鲁迅被称为是现代杂文之父,但他是否将杂文看作一种文体意义上的创作在文学界意见也不统一。
宋学知认为,鲁迅的杂文观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各种文体的杂集,一是指以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为主旨的”杂感”和”短评”,即”杂文”与”杂感”和”短评”是同义词,是一种文体意义上的创作。
【2】叶德政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即使鲁迅确曾将杂文看作是与”杂感”和”短评”同义的一种文体,那也至多是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鲁迅写《〈且介亭杂文〉序言》之前,至少在写作此文之时及以后,鲁迅基本上只把”杂文”当作各种文体的杂集了。
【3】
而鲁迅本人对杂文的称谓也并不统一。
他先后或同时使用过的杂文称谓有”短评”“杂感”“批评”“杂文”“短文”“短论”等,虽然这些称谓不尽相同,但都是指一种文体意义上的杂文概念。
后来的论者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来概括鲁迅的杂文,并进而将其作为对现代杂文文体意义上的另一种表述。
所谓”逻辑思维”,指的是杂文的”议论”性质;所谓”形象思维”,是指杂文的”文艺性”。
整体上是”文艺性的论文”之意。
艾晓波认为,当鲁迅将”杂文”看作一种文体意义上的创作时,他的意思是:”杂文”是”能移人情”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也就是对文明与社会的”批判性”的文艺论文。
就文体意义的杂文概念而言,鲁迅、瞿秋白、冯雪峰和唐强等人的论述都是指”文艺性的批评(判)论文”,尽管对于杂文的”批评(判)性”它们或者明确言及,或者只是隐而不发,默然许之。
【4】
文学界一般认为鲁迅后期杂文,主要指1927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上海十年”所创作的杂文,主要收于《而己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月.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等十本杂文集中。
二、鲁迅杂文的创造动机
(一)学术界对鲁迅杂文创作动机的研究
创作动机是作家基于某种需要或社会事件的刺激而引发的创造意图和动机,因此,作家的创作不是个人的需要,而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于鲁迅杂文的创作动机,在过去曾经有过两种观点。
在较早的时候,有人特别强调鲁迅写作杂文是为了进行现实的社会斗争,这种看法在一些革命领袖的论述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从这种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杂文的创作动机。
另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写作杂文是为了探索国民的劣根性,为了探索如何使中国国民精神走向现代化。
刘丽华则在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进行现实社会斗争和探索国民性问题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才是鲁迅杂文写作的完整动机。
”那种紧紧盯住时弊,毫不喘息地加以针砭的紧迫感和时代意识,那种燃烧生命之火,片刻不停地照耀着黑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是鲁迅杂文创作最真切最根本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存在。
【5】
(二)创作动机与都市文化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后期杂文大体针对两方面的”时事”即社会现象发言:(1)民族危亡与国民党统治的不抵抗政策;(2)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的社会文化现象。
前者是当时”民族第一主题”,实为最大之事。
后者因是社会文化的现实和现象,既具有一般意义,又有不少都与抗日救亡运动有关。
既然其创作动机是现实社会斗争和探索国民性问题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而后期杂文是”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以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为批判对象,在广阔的战场上,对新、老国粹派、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家’,’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论语派’,以及叛徒、特务、流氓文人作不懈的反击”,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的文化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现象”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在以思想文化研究取代社会政治思维更能突出鲁迅先生杂文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上海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部分,它集中了当时中国所有的荣耀与屈辱。
鲁迅对上海都市的认识首先是混乱,烦扰和险恶。
其次是势利,商气重。
正是这样,需要在思想上引导人民进行现实社会斗争并探索国民性。
三、鲁迅杂文对都市文化的批判
在某种意义上,人是文化的动物,无法摆脱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鲁迅认为西方文化的传入和都市的现代化、商品化进程并没有使人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反而增加了新的文化奴役,并给人们带来了更重的压迫,于是后期杂文的批判锋
芒则同时指向了传统与西方两种文化。
(一)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在鲁迅看来,上海都市文化的畸形与杂乱在根子上是传统文化造成的恶果,他没有一味的埋怨洋人和西方文化,”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旧社会的根抵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
”
对愚民性的批判是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吃人的文化,是统治者控制人的思想,培养和制造奴隶的文化。
这种文化养育出来的只是奴隶而不是人。
在《狂人日记》里,他就认为传统文化是”吃人”的文化,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正统思想而居于主体地位,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但鲁迅先生对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人却极力批判。
一方面,儒家思想提倡”克己复礼”,以外在于人的”礼”压制内在于人的欲望本能,人的某些基本本能无法满足,会使得人的人格分裂,生活压抑,从而产生了虚伪和以私欲为中心的自私自利行为。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设定人的社会角色。
在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中,人是父之子,妻之夫,子之父,君之臣,但唯独没有”己”。
儒家思想重视的是各种关系对人的制约,而不是独立个体的培养,个体就无法实现超越。
当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时,无法实现自我超越的国民也无法进行现实社会斗争,表现的只能是劣根性。
面对这种强大的愚民文化必须旗帜鲜明的加以批判。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他对传统文化总体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他看来,国民劣根性是古来”圣贤”教化的结果,是传统思想文化长期灌输、熏陶出来的。
鲁迅说中国人有迷信,有狂信,但没有”坚信”。
中国人是命运,却没有伟大的信仰。
同时,还有些人自欺、自利且要面子。
这些都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理应对其严厉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