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时应兼顾文体特征
03专题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专题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技巧考点阐释新课标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二个要求为“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相应地,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三个要求则表述为“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试卷中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通常在考查了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就考查了文体特征。
知识梳理一、文学类文本(一)小说小说是在语言文学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基本特征也是围绕三要素而言:(1)人物刻画丰富、细致。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却不同于真实人物,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
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作者就是想刻画这样典型的人物去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
其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不小的作用。
2.小说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悟小说艺术特征。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1)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文本解读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文本解读应遵循的四个原则作者:潘素文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2期薛雪的《一瓢诗话》中说:“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
”同样,文本解读总是因人而异,教师读之,学生读之皆有不同。
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毕竟有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不到位,甚至偏解、曲解。
因此,教师应做文本解读的领路人,给学生正确导航。
那么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一、适度互谐深入解读文本是一个时尚话题。
的确,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深入领会文本中心,深入揣摩编者意图,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但是语文教学中对经典文章的解读很容易走上所谓的“深度语文”的误区,远离了文本的内涵,超越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为此,文本解读要适度,既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又要考虑作者思想和学生的解读水平。
特别是,我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应该做到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之”。
《社戏》是传统名篇,有着这样那样的解读,如姚大勇认为《社戏》是一曲自然的颂歌,叶世祥认为《社戏》是都市人的乡愁。
我初备《社戏》时将它定位于都市人的乡愁,但我发现这样的解读太难了,因为这种乡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是没有的,学生也就无法理解。
而我也不愿将《社戏》解读成“表现作者对童年乡村美好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这样似乎太浅了,因为文本的教学解读有三个层面:作家意义、文本意义、读者意义。
文本解读虽无法复制作家意图,但要尽可能地接近作家的意图。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时光,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
”其间流露出的深广的寂寞、沉痛及奋起中的怀疑,使我无法仅仅把它理解成“表现作者对童年乡村美好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因此,我将《社戏》适中解读为“展现理想的精神家园,发出反观现实而奋起的呐喊”。
教师论文:文本解读需要过好“三关”
教师论文:文本解读需要过好“三关”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要想正确地进行文本解读,首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一种语言现象。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是语言学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
文本的秘妙恰恰表现为语言形式和内容的高度融合上。
这就为我们找到了做文本解读的第一个立足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协同发展。
(一)语言内容的解读透过文章内容走向言语形式,并注重文章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照应,这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共识,但是部分老师往往忽略最基本的内容解读。
内容是形式的基础,我们解读文本时,必须先静下心来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解读。
1.读懂内容。
老师们在解读文本时,通常会在语言内容上下功夫,并且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内容,并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力,那就是:不论是听或是看,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2.品鉴好坏。
其实,真正有效的文本解读,还需要老师再进一步,能引领学生品鉴文本的好坏。
品鉴这个文本,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二)语言形式的解读“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歌德这段关于语言形式的表述,老师们已经耳熟能详,更多地老师开始关注到文本中语言形式的秘妙。
1.文从字顺。
教师可以从文本遣词造句、构段成篇及表情达意方面的方法、特点进行解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文从字顺地安排材料。
教材中的选文是经编者再三斟酌后才入选或改变的,一般情况下都符合“文从字顺”的要求。
这只是完成了语言形式解读的第一步。
2.得体到位。
教材中选文的存在价值还承载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
这就要求老师在解读不同文体的文本时,要关注这一类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是否做到得体到位。
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想深入地开展文本解读,还要从文学的角度,从文本的共性和个性两个维度来解读一篇文章。
因为,我们作为一个读者,对任何一个文本的阅读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法一、文体特征1、散文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
“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它是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
重点是把握“神”。
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
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容。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2、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
小说中的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面。
自然环境指人3、人物传记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
传记的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围,多用形象化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人物传记,虽然形式多样,在写作法上千差万别,但是一切优秀的人物传记仍是具有共同性的。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宗江一生与戏剧相伴。正所谓“一登红氍毹[注],至死不渝” ,视戏剧如生命。 他生命力旺盛,对戏剧热爱不衰,一说戏剧就来神。中国电影百年,话到百年, 直到不久前纪念曹禺百年,他都认真写了文章。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他那谈 戏说影以至于议政的篇篇可读的文章了,不免深深遗憾。我想,宗江也必定有 他的遗憾,我知道的,就是他关于《红楼梦》的争鸣文章未见发表,很可能还 没有终篇。
【规范答案】
①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宗江作为
性情中人的朴实。②引出文后对黄宗江的回忆,特别是作者与黄宗江交往往事 的回忆,表现黄宗江的丰富个性,表达作者与黄宗江的深厚感情。③呼应标题 中“琐屑”二字,以小见大,增强文章的生活情趣与感染力。
[解题攻略] 一、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主要方法 一般具体结合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 侧重一点突破 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效果解读
黄宗江住在西南郊金朝遗留的莲花池畔,莲花池紧靠六里桥。90 年代初, 有一次我和毕朔望同志一起去他家,忘记是他请我们看一个什么录像了。他说 他欣赏我的一首七律《六里桥》 ,让我什么时候给他写一个条幅。我答说没问题, 但你现在书画满墙,我的似不般配,诗属打油,不遵格律,字也随兴,不依法 度,有心补壁,还须假以时日,我再好好练练吧。这样就拖延下来。二十年了, 这是我欠宗江的一笔老账。
从文本特性看文本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从文本特性看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窦桂梅等名师的语文课深入浅出、新意纷呈,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得力于他们对文本深刻、独到的解读,如何以教促学,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我认为在研读的基础出上找准切入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
找准了切入点,就能收到以简驭繁、事半功倍之效,避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繁琐主义;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所谓的切入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是因文而异的。
文章的体裁、表现手法可以是切入点,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也可以是切入点,一篇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词、关键句都可以是切入点。
现行小学初中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按主题单元合成的方法编写的,文体特点被弱化了,文体知识被淡化了。
其实,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适当了解一些文体知识,都是有益无害的。
鲁迅曾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并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
这是就阅读而言讲分类的必要。
就创作和体裁的关系,他有过这样的阐述:1 / 10有些小感触,就写写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
不同的内容适合用不同的体裁予以表现。
我国最著名的蒙学教材《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散文选本《古文观止》的编写者都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唐诗三百首》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编排,乐府诗附入各体之后。
《千家诗》与《唐诗三百首》编排基本相同,只是少了五七言古诗和乐府诗。
《古文观止》以时代为经,作家作品为纬,同一作家同一类作品编在一起都非常便于读者揣摩文章,领会同一类文章的不同写法。
因此,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了解一些文体知识都是很必要的,教者都应不为现行教材的一些局限所囿,自觉利用文体知识进行教学。
现代文阅读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分析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 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 中国传统人物。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 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 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 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 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
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
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
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
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1986 年 6 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
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 “或许再过十年
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
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选自邹金灿《钱穆:凤鸣高岗》,有删改)
新中国成立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
法。1954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
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
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 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 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 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 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 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 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1957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以后,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 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 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有效解读文本的三个技巧
有效解读文本的三个技巧作者:陈江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0年第01期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有效解读是明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一环。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三个技巧。
一、倾听:正确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读者对文本的阅读,首先是读者对文本专注而认真的倾听。
我们可以称之为倾听式阅读。
倾听式阅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阅读,它是一种“无我阅读”,专注点是文本。
这就要求读者成为一张白纸,阅读时不带强烈的观点或者主观期望。
采用倾听式阅读通常能够获取对文本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因此对文本无须字斟句酌,读完之后,通常可以问一问自己:文章写了什么?(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几个词语概括)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思考到位了,文本解读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文本解读也就有了整体性和客观性。
以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例,采取倾听式阅读就会发现,该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其实“藤野先生给我唯一温暖的日本留学经历,以及我在这段时间的思想变化过程”。
全文实际上回忆的是鲁迅在青年时期关键的一段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文中有对他重要的人——藤野先生,也有重要的事——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正是这些重要的人和事,让鲁迅先生的人生之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从而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弃医从文,用文学来拯救国人灵魂。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就会沉潜到字里行间去阅读作者的情感,读出其中的不屑、悲痛、感激、愤懑、失望、决然、思念和追忆等深沉复杂的情感。
倾听式阅读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为我们解读《藤野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倾听式阅读是获取文本主要信息的重要渠道,属于基础性阅读。
二、标注:获取打开文本的钥匙标注是走进文本的第二个重要技巧。
标注时要重点关注作者写作的驱动情感,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作者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用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面的设计用心。
高考语文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体基本特征”主要是指某种文体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科普文章等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
如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传记作为叙事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讲究尊重史实,也有文学特征,即强调艺术性。
传记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真实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传主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多采用第一人称;他传,是别人为传主作传,多采用第三人称。
从表达方式看,有叙传和评传之分。
叙传重在“叙”,着重写人物事迹;评传重在“评”,即在叙述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加以评述,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
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考生对此应予以重视。
“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
如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双线并行,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从叙述方式看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烘托)、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拟人、反问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具体考查形式为主观题,命题设置的角度有:1.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2.分析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3.分析文章所用修辞手法,特别是对“引用”的作用的考查;4.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他传、评传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为一个重要考点,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升温趋势,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
考向一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小时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进行激烈的运动,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把精力转移到凭智力取胜的活动中去,这使我从小养成一种极强烈的争强好胜的性格。
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
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在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文本内容,探讨其解读和解构的方法与技巧。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本解读与解构的思路和方法。
一、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揭示其中的细节、语言、意义和隐喻。
对于阅读理解和文学研究等学科而言,文本解读是十分关键的能力。
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课文的核心思想、主题和情感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
二、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 细读文本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是仔细阅读文本本身。
可以逐字逐句地读,重点关注具体的词语、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要注意文本的脉络和整体结构,把握全局。
2. 分析关键词和隐喻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和隐喻,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和意义。
关键词通常是作者用来突出主题和传达情感的重要词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而隐喻则是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暗示和比喻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感情。
3. 理解上下文关系文本解读时,要注重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上下文关系。
上下文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进而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通过对上下文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三、文本解构的重要性除了文本解读外,文本解构也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文本解构是指将文本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如章节、段落、句子和词语,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结构和思维脉络。
通过文本解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四、文本解构的方法和技巧1. 分析篇章结构文本解构的第一步是分析篇章结构。
可以通过观察文本的标题、目录和段落开头结尾来确定篇章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手法,揭示篇章结构上的内在联系。
2. 掌握分析段落的技巧在分析文本的段落时,可以通过观察段落的主题句、关键词和论证结构来把握其中心思想和论点。
课文分析与文本解读技巧
05
篇章结构把握与逻辑关系 梳理
篇章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简述
标题
概括文章主题,引导读者理解文章中心 思想。
正文
阐述文章主要内容,包括论点、论据和 论证过程。
引言
引出文章主题,为正文做铺垫,激发读 者阅读兴趣。
结论
总结文章观点,强调文章主旨,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学习成果自我评价
学生应总结自己在课文分析和文本解读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掌 握的知识点和技能,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学习方法自我评价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学习态度自我评价
学生应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和参 与课堂讨论,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主题思想。
02
分析文本结构
分析文本的结构安排,包括段 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
等,以把握作者的思路。
03
关注重点语句
关注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如中 心句、关键句、警句等,以深
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举例说明不同策略应用场景
小说解读策略
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 造和主题思想表达,通过挖掘小说
的深层含义来理解文本。
文本类型识别及特点总结
文本类型识别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征、结构特点和表 达方式,识别其所属的文本类型,如 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等。
文本特点总结
针对不同文本类型,总结其各自的特 点,如小说的情节性、散文的形散神 聚、诗歌的意象和韵律等。
深入挖掘主题思想方法论述
01
提炼主题思想
通过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 的观点和态度,提炼出文本的
有效解读文本的三个技巧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有效解读是明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一环。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三个技巧。
一、倾听:正确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读者对文本的阅读,首先是读者对文本专注而认真的倾听。
我们可以称之为倾听式阅读。
倾听式阅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阅读,它是一种“无我阅读”,专注点是文本。
这就要求读者成为一张白纸,阅读时不带强烈的观点或者主观期望。
采用倾听式阅读通常能够获取对文本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因此对文本无须字斟句酌,读完之后,通常可以问一问自己:文章写了什么?(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几个词语概括)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思考到位了,文本解读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文本解读也就有了整体性和客观性。
以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例,采取倾听式阅读就会发现,该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其实是“藤野先生给我唯一温暖的日本留学经历,以及我在这段时间的思想变化过程”。
全文实际上回忆的是鲁迅在青年时期关键的一段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文中有对他重要的人——藤野先生,也有重要的事——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正是这些重要的人和事,让鲁迅先生的人生之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从而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弃医从文,用文学来拯救国人灵魂。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就会沉潜到字里行间去阅读作者的情感,读出其中的不屑、悲痛、感激、愤懑、失望、决然、思念和追忆等深沉复杂的情感。
倾听式阅读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为我们解读《藤野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倾听式阅读是获取文本主要信息的重要渠道,属于基础性阅读。
二、标注:获取打开文本的钥匙标注是走进文本的第二个重要技巧。
标注时要重点关注作者写作的驱动情感,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作者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用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面的设计用心。
从2020.0172而明确作者为什么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
文本解读的几个着眼点
⽂本解读的⼏个着眼点2019-06-02⽂本解读是最能彰显语⽂教师教学功⼒的活⼉。
⼀篇⽂章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学⽣是否真正受益,很⼤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解读⽂本的能⼒。
⽂本解读可从以下⼏个⽅⾯着眼。
⼀、着眼于⽂章的题眼⽂章的题⽬是⽂章的眼睛,有的揭⽰⽂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提⽰⽂章的中⼼,有的作为⽂章的线索,有的作为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有的点明⽂章的主⼈公,有的能迅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题⽬着眼,可以较准确地进⾏⽂本解读,为⽂本解读打下⼀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这篇⽂章,是学⽣在⼩学阶段接触到的第⼆篇议论⽂。
通过题⽬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把握作者的论点,明确⽂章的中⼼。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章,抓住题眼,很快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为什么能跨越百年?“美丽”⼀词就是⽂章的题眼。
再如《钓鱼的启⽰》这篇⽂章,简洁明了地向我们揭⽰了⽂章的主要内容,⼀定是围绕“钓鱼”这件事展开,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了⼀个深刻的启⽰。
诸如以上富有鲜明特点的⽂章题⽬很多。
教师解读⽂本时,紧扣⽂章的题⽬,细琢磨,深思考,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住⽂章的精髓,⾛进⽂章的灵魂深处。
⼆、着眼于⽂章的⽂眼⽂眼是⽂章中作者写作的凝聚点。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之旨,或在篇⾸,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眼者也。
”《索溪峪的“野”》的开头:“⾛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只剩下了⼀个字:野。
”这个“野”就是⽂章的“⽂眼”。
全⽂紧扣“野”字展开描写:⼭是野的,⽔是野的,野物是野的,游⼈是野的。
“野”就是统领全⽂的魂。
周晔的《我的伯⽗鲁迅先⽣》的“⽂眼”在篇末:“的确,伯⽗就是这样⼀个⼈,他为⾃⼰想得少,为别⼈想得多。
”这个⽂眼,既总结了全⽂,⼜点明了⽂章的中⼼,起到了牵⼀发⽽动全⾝的作⽤。
《难忘的⼀课》的⽂眼是在⽂中反复出现的⼀句话:“我是中国⼈,我爱中国!”它作为⽂章的线索贯穿全⽂,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
对文本体式的理解要把握如下三个层面的特征
对文本体式的理解要把握如下三个层面的特征。
一是文体层面的特征。
比如,叶圣陶的《荷花》一文,是一篇散文。
那么
在分析这一篇文章的体式时,就要从散文的角度来考虑。
仅仅从散文的角度来考虑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的考虑,它是写人散文、写景散文,还是其他类型的散文。
分析下来,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
这是就要考虑写景散文的一些特点,比如: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等。
接下来要分析,这篇散文到底是写景散文中的哪一种类型。
要顺着这样的思路一下分析下去,寻找到“这一篇”写景散文的独特之处或突出处为止。
二是作者层面的特征。
一个作者在一定时期内有自己的一种写作风格或写
作特点,要考虑作者的写作习惯、风格、个性等内容。
这还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在“这一篇”文章在作者的同类型的文章中的特征为止。
三是本文自己的特征。
文本体式说到底是既带有文体特征、又带有作者写
作特征基础上,所呈现的自己独特或突出的特征。
只有分析出这种特征,才能算是把握了“这一篇”文章的文本体式。
紧扣文体特征,以不变应万变
紧扣文体特征,以不变应万变摘要:新高考下,试卷题型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突出体现为论述文主观题和现代诗歌的出现。
而这些新题目的解答无不与文体密切相关。
本文就这两类文体特点和具体题目答题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将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新高考;文体;论述文;现代诗歌;答题思路新高考以来,语文试卷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论述文的第4题改为主观题,文学类文本则史无前例地考了现代诗歌。
下面笔者就结合这些题目从文体角度进行梳理,以备复习之用。
一、论述文部分(一)文体相关知识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结构一般是思路的体现,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
引论用来提出论点或问题;本论主要是运用论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结论一般是得出结论(论点)或强调论点,有时也提出希望或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构从整体来看,一般是总——分——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结构的主体部分通常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4种。
3、论证方式,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二)有关题目1论证思路考查类:(1)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①首先借现象明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
②然后分角度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要坚守供给底线;一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信发展。
③最后作总结亮观点,指出文创应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意义。
(2)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答案:①先摆事实、明现象,表明野生动物携带病毒;②接着析危害、谈必要,明确吃野生动物的危害;③然后明违法、指漏洞,指出现行法律存在的漏洞;④最后明观点、指做法,即加强立法、执法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要动真格。
(3)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论证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
2)论证语言:①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
十大文本解读策略
十大文本解读策略策略一:裸眼素读通俗地说就是直面文本。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如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忘记”或“悬置”阅读知识、技巧和经验,用全部感官拥抱、直面文本,如实地去触摸文本的每一个字词句,获取文本呈现的原始信息,珍视原始信息带给读者的第一感觉。
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直面文本,你得慢慢读,要一字一字盯着读,不贪多,不求快,对所读的文字要“猛施功夫,理会子细”,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和警觉,就像林黛玉进贾府那样。
只用在敏感和警觉的状态下,你才能做到今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策略二:基于体式王荣生先生倡导依据文本体式,确立教学内容。
所谓“文体”通俗地说就是体裁,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如下文体:童话、寓言、儿歌、古诗、儿童诗、故事、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议论文等。
解读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
第一,文体内容。
每一种体式都有其特定内容。
诗歌是以点状之象抒情,散文多以景、事来抒情,小说是以完整故事关照社会。
诗歌写一个片刻情绪,散文是生活片段的感受与感悟,小说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寄寓。
第二,文体思维。
每一种体式都有不同的思维特征。
小说的虚构、寄寓,散文的虚实,诗歌的联想、想象、变异。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遵循不同文体的思维进行思考和深入解读。
第三,文体形式。
不同文体在结构、语言、手法上都有不同的风格,如诗歌强烈的情感,注重对词语的推敲;散文的意境呈现;小说对事件的叙述,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在文本解读时,既要关注文体的特点,又要找到这个文本的“这一个”。
策略三:把握结构把握结构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策略。
一般来说,文本结构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表层结构。
一般指文本的线索和脉络,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第二个层次为深层结构。
它涉及的往往是语言文字背后的思维模式、文学母题、神话原型。
如《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的结构就是:出现困境,挑战困境,解决困境。
第三个层次为超验结构。
它属于文本的形而上的层次,比深层机构更抽象,包括审美、宗教、信仰等,这是文本的最高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2
[ 文献标识码 】 A
编人小 学语文教材 的课文有记叙文 、 说 明文 、 寓 言、 诗歌等 ,它们 构成 了小学各 册语 文阅读 教学 的主体 内
。.
/ _ ÷ 阅读 . 文本解读
解读 文本 时应兼顾文体 特征
江 苏滨海 县 实验 小学( 2 2 4 0 0 0 ) 李成 蕾
[ 摘 要】 , J 、 学语 文教材 中囊括 了多种 文体 的课文 。面对不 同的文本、 不 同的文体 , 教 学时就应采用不同的解读方 法。文本解读
时, 教 学 内容应选择文本的核 心, 教 学方法应 尊重文体特征 , 拓展 阅读应 紧扣文本与文体 的属性 。只有将文本与文体知识有机链接
面, 慢 慢吟诵 这首词 。 这样 , 学生就可 以较好地感受到这 首词 的意境 。如果这 时候 , 让 学生把 自己想 象 的景象 写 出来 , 那一定 是一篇 非常优美 的文 章。
3 . 拓展 阅读应 紧扣二 者属性
容。 面对不同的文体 , 我们要采用不 同的方法来教学 。 但 是许多教师教学时却采用相 同的教 学方法 , 造成 了 目前 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的怪 圈。
一
如何上好 阅读课 , 带 着学生 更好地 解读课 文 , 让 阅 读教学产生更好 的效果呢? 1 . 教 学 内容应选择 文本核 心 教学 内容 的选择 不应从 “ 教课文” 向“ 教语 文” 转变 , 而要从文本 的核心 内容 出发来展开教学 。 比如《 广玉兰》 的教学 , 我们不能把教 学 内容局 限于 分段 、 词语解读 等方面 , 而是要抓住文本 的核心 内容 , 让 学 生了解课 文的基本描写方法 , 并尝试 着运用到 自己的 文章中。 在教学时 , 我们可 以围绕感悟广玉兰纯洁 、 旺盛 的生命 力来组织学生进行 阅读 , 让学 生说 一说作者是 从
哪些地方来 介绍广 玉兰 的 , 都用 了哪些 修辞手 法 , 这样 描写有什 么好处 。 最后让学生交流作者为什么喜欢广玉 兰 ,并模仿课 文 的写作方 法来 写一写 自己喜 欢 的一种 花。这样 , 就实现了从教 “ 广玉 兰” 向教 “ 说 明文 ” 迈进 , 使 学生 在解读 文本 的过程 中掌握说 明文 的一般 写法。 2 . 教 学方法应尊重 文体特征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 针对不 同的文体 教学 , 提 出 了不 同的要求 : “ 阅读叙 事性作品 ,了解 事件梗概 , 能 简单描述 自己印象最 深的场景 、 人物 、 细节 , 说 出 自己的 喜爱 、 憎恶 、 崇敬、 向往 、 同情等感受 。阅读 诗歌 , 大体 把 握诗意 , 想象 诗歌描述 的情境 , 体会作 品的情感 , 受 到优 秀作 品的感染 和激励 , 向往和追求美好 的理想 。阅读 说 明性文章 , 能抓住要点 , 了解文章 的基本说 明方法 。” 所 以, 我们在教 学时 , 应从新课标 的要求 出发 , 对不 同文体 选择不 同的教学方法 。 比如 , 在教 学《 如 梦令 ・ 常记溪 亭 日暮》 这 首词 的时 候 ,我们应把 教学重 点放 在学生 感悟词 所表 达 的意境 上 。如在学生掌握 了每一句词 的意思之后 , 让学 生边看 插 图, 边 想象 画面 , 傍晚、 河面 、 女子 、 荷花、 水鸟融 为一 体, 学 生边 观察 边 想象 , 然 后 闭上 眼睛 , 回忆 刚才 的 画
一
、
当前 阅读教 学的现状
现状一 : 不 同文 体 相 同教 法
当前 , 面对不 同的文 体 , 许 多教师 却采用 相 同的教 学方法来教学 , 把说 明文 、 诗歌、 寓言等都按 照记叙 文 的 教学方法来教学 。 这种不选择适合文体特征 的教学方法 与策略 的阅读教学 , 很难 达到预期 的教学效果 。 【 案例一 】 一位教 师在教 学《 广玉兰》 一课 时 , 把广玉 兰 的色彩 、 形状 、 香 味及 叶子 的形状作 为本 节课 的教学
二、 阅读教学新思考
阅读 教学 的拓展应 紧扣 文本 内容与文 体特 征 的基 本属性 , 然后有 目的地选 择一些 篇 目让学 生 阅读 , 打 开 学生更广 阔的阅读空 间, 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 。 比如 , 在教 完《 广玉 兰》 之后 , 我没有让 学 生课外 无 目的地 阅读一 些描写植物 的文章 , 而是让 学生 阅读介 绍 些花树 的文章 。这样 , 无论是从文 本 内容还是从 文体 特 征方 面 , 都可 以找 到 与《 广玉 兰 》 这篇 文 章 的相 近之
重点 ,完全按 照记叙文 的解读 方法来 引导 学生学 习课 文。 这样的教学没有尊重说明文的特征 , 没有 因文而教 , 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更深层次 的解读 的。
现状二 : 重文本解读 , 轻文体解读
目前 , 许多 教师在 解读文 本 时 , 只是 对文本 内容 进 行解读 , 很少有教师 引导学生对文体结构进行解读 。 【 案例二 】 一位教师在教学《 如梦令 ・ 常记溪亭 日暮》 这 首词 时 , 把教学 重点放在 了解读 词 的内容上 面 , 让 学 生思考事情发生 的时 间、 地点 、 场景 , 并逐词逐句进 行解 释, 引导学生分析 “ 醉” , 分析 为什 么作者会 “ 误人藕 花深 处” , 却 没有带着 学生 去领悟词牌 中的意境 。 过于理性 的 分析 已经把这首优美 的词牌 教得支离破碎 , 学 生更 没有 在教学 过程 中初 步感受 到《 如梦 令》 这 一词牌 的运 词规 律, 也不能把握好词 的阅读 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