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以下是10条简短的防震小常识:
1. 地震时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2. 就近躲避,不要乱跑乱窜。
3. 选择结实的桌子、柱子等物体附近避震。
4. 保护头部,用枕头、书包等物品护住头部。
5.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
6. 抓住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受伤。
7. 不要靠近窗户、玻璃等易破裂的地方。
8. 不要乘坐电梯,选择安全通道逃生。
9. 在户外时,远离高大建筑物、树木等危险物。
10. 了解地震预警信号和应急逃生路线,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这些简短的防震小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导读: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等方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1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
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
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防震减灾小知识简短
防震减灾小知识简短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防震减灾的小知识。
1. 安全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防震减灾的关键。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2. 安全的室内环境
在地震发生时,室内的家具和物品可能会成为危险的飞行物。
因此,我们应该确保室内环境的安全。
家具和物品应该固定在墙上或地面上,以防止它们在地震中移动。
3. 紧急逃生计划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需要迅速逃离危险区域。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紧急逃生计划,并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在逃生时,我们应该避免使用电梯,而是选择使用楼梯。
4. 应急物资准备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可能会失去电力、自来水和通讯设备等基本生活设施。
因此,我们应该准备一些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
手电筒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5. 学习地震知识
了解地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
我们应该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预警机制、逃生技巧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防震减灾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通过了解防震减灾的小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五、地震谣言识别: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六、避震自救: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七、法规知识: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防震减震知识大全
防震减震知识大全
防震减震知识大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前兆:要了解地震前的迹象,如地面的微小颤动、地下水
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动物异常行为等。
2.防震准备:在家中、办公室、学校等场所,要提前做好防震准
备,如加固家具、清除易掉落的物品等。
3.防震措施: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防护措施,
如躲在桌子下、关闭火源、切断电源等。
4.避震要领:在地震发生后,要遵循“伏而待定,不可疾出”的
原则,避免盲目乱跑或跳楼等危险行为。
5.地震自救:在地震后,要尽快寻找安全出口,避免余震对自己
造成伤害。
如果被困,要保持呼吸畅通,耐心等待救援。
6.预防次生灾害:在地震后,要注意预防火灾、泥石流等次生灾
害,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7.急救措施:在地震后,如果发现伤员,要根据伤情采取适当的
急救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等,并及时寻求医疗救助。
8.心理疏导:在地震后,要注意心理疏导,帮助受灾人员缓解紧
张、焦虑等情绪,重建家园。
总之,防震减震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
通过了解地震前兆、防震准备、防震措施、避震要领、地震自救、预防次生灾害、急救措施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中保
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地震应急演练和志愿者活动,提高自己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2019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
当我们遇到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该如何正确躲避?懂得正确的防灾常识,才能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逃过一劫。
地震是地球内部部分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6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震中区从感到地动到房屋倒塌之间的时间一般为10~20秒。
1、地震一旦发生,首先怎么做?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就地避险,千万不能在慌乱中跳楼。
其次,及时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住在平房里的人及时跑出室外或迅速躲在桌下、床下、紧挨墙根下;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等捂住鼻子;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2、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人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砾堆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保证有空气和水。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3、震后互救: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后救人时间要快,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灾害风险日益增加,防震减灾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防震减灾的10条小常识,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防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1. 安全环境评估在购房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房屋。
可以通过查看房屋的抗震等级和结构材料等信息,来评估房屋的抗震能力。
2. 定期检查房屋结构定期检查房屋的结构,包括墙体、梁柱、地基等部分。
发现有裂缝、变形等情况时,应及时修复,以保持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灾害逃生规划制定灾害逃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家庭成员在灾难发生时的逃生路径和集合地点,设计好逃生道路,确保能够及时安全地逃生。
4. 固定家居用品家居用品,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变成危险的物体。
我们需要将大型的家具固定在墙壁上,防止其倾倒和滚动,以减少伤害的可能性。
5. 储备应急物资在发生灾害时,应急物资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储备足够的食品、水、医疗用品、应急工具等物资,以应对突发情况。
6. 注意室内安全地震发生时,室内的玻璃、石膏板等易于破碎。
我们需要迅速寻找安全的位置,避免靠近这些易碎物品,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7.参与防震演习参与防震演习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应对地震的方法。
学习正确的防震避难姿势和逃生技巧,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提高生存率。
8. 密切关注天气预警天气预警能够提前通知我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警,了解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和地点,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9.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灾害发生时,伤者的数量往往很多。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止血、包扎等常见急救技能,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10. 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灾工作,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了解社区的灾害风险和防灾措施,与社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以上是防震减灾的10条小常识,通过遵守这些规则和方法,我们可以在灾害中减少损失,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抗灾能力。
预防灾害始于日常,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防震减灾自救小知识
防震减灾自救小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台风、暴雨、旱灾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防震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防震减灾自救小知识1. 安全意识:在发生地震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且迅速采取措施保护好自己。
2. 避免危险区域:在地震发生时,应尽量避免停留在高层建筑、桥梁、电线杆等易受地震影响的区域。
3. 随时注意:在地震发生后,应随时注意周围情况,并且保持警惕。
4. 疏散逃生:如果需要疏散逃生,应选择安全的出口,并且不要乱推乱挤,以免造成人员伤亡。
5. 防止火灾:在地震发生后,应尽量避免使用明火,并且关闭煤气、电源等设备,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6. 急救措施:如果有人员受伤,在等待救援到来之前,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减少伤害程度。
7. 水电气供应:在地震发生后,水、电、气等供应可能会中断或受到影响。
因此,在平时就要做好备用物资的储备工作。
8. 安全撤离:在地震发生后,如果房屋存在危险,则需要进行安全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并且按照指示进行撤离。
9. 常识普及:除了自己要具备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外,还应该将这些知识普及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四、总结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在平时要注意自我保护,并且将这些知识普及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十条简短
防震减灾小知识十条简短
1.针对地震,保持冷静,尽可能躲避高处、玻璃等易碎物品。
2. 在室内时应尽量躲在桌子下或者门边,逃生时保持从容,不要盲目奔跑。
3. 在震后,要注意观察楼房的结构、地基是否受损,尽快撤离。
4. 灾后救援时,遵从救援人员的指示,尽量协助他们的工作。
5. 避免在地震灾区的建筑物附近行走,以免遭受落石等危险。
6. 了解周围的灾害隐患,做好预防措施,特别是在降雨季节。
7. 手机及时充电,准备应急物资,如水、食物、药品等。
8. 避免在高塔、桥梁等危险区域停留或行走,防止被落石、石块等物品砸伤。
9. 在地震灾区,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疾病传播。
10. 经常进行地震演练,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应对能力。
- 1 -。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是震前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
一、地震监测预报(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2、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
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
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8.9级,是发生于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抗震救灾基本常识
抗震救灾是指抵抗地震、支援灾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它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原则。
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会立即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1. 震级大小划分:
-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 避震四大常识: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3. 在家中的避震措施:应就近躲在结实、不易倾倒的家具下面,或躲在墙角、卫生间,不要使用电梯逃生。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
以下是一些关于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地震的发生和原理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裂造成,地球内部的光球是由岩石和熔岩组成的,当地壳发生断裂时,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体波,从震源中心向地壳内部传播;另一种是表面波,从震源中心向地壳表面传播。
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决定了地震的强度和震感。
二、地震的影响地震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包括地面的震动和地壳的破裂,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毁坏等。
间接影响包括地震引发的火灾、洪水、滑坡等次生灾害,还有地壳震动引发的海啸等。
三、地震的预警和警示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或几分钟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避免受到严重的伤害。
地震警示是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的警报,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四、地震的防震减灾措施1. 建筑物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采用地震时可抗震设备,如减震器等。
2. 公共设施和重要建筑物要做好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确保人员安全。
3.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防止因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4. 加强地震救援和抗震应急演练,提升应对地震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5. 培养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加强地震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五、公众的防震减灾责任公众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防震责任。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震减灾措施:1. 在室内时,保持冷静,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如桌子下、墙角等,避免站在窗户或大型家具旁边。
2. 在室外时,远离高楼建筑、树木和电线杆等可能会倒塌的物体。
3. 在地震发生时,遵循警示和指示,尽快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
4. 注意检查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消防器材和应急设备,保持其正常状态,并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一、地震预警知识地震预警是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电磁波速度之间的差异,通过检测到地震的初激波(P波)并在破坏性的主激波(S波)到达之前发出警告的一种方法。
在地震高发区,提前预警尤为重要。
当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二、地震应急措施1.紧急逃生:在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手中的活动,迅速撤离到开阔、平坦的地面,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
2.保护自己:如果无法迅速撤离,应立即躲到课桌、床铺等坚固的物体下面,用手或枕头等物品护住头部。
避免在吊灯、窗户下面躲避。
3.避免次生灾害:在撤离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穿越堵塞的道路或进入危险区域,如燃气管道附近或化学工厂附近。
三、家庭防震准备1.检查房屋结构:定期检查房屋的结构状况,确保房屋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2.储备应急物品:家中应储备一些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手电筒、急救包、饮用水、干粮等。
3.学习逃生技巧:家庭成员应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逃生技巧,如如何快速打开门窗、如何躲避危险区域等。
四、建筑结构安全1.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在建造房屋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2.识别危房:对于一些老旧、不规范的建筑,应进行抗震评估和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
五、疏散与避难方法1.及时疏散人群:在地震发生后,应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远离危险地带。
2.选择安全的避难场所:在疏散过程中,应选择开阔、平坦且无危险的场所作为避难场所,如公园、广场等。
避免在危险区域停留或躲避。
3.在灾后救援中发挥自身优势:在救援过程中,可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救援行动,为受灾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六、灾后生活安排1.保持心理稳定:地震灾害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因此灾后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以便更好地应对后续的生活和工作。
2.维护自身安全:灾后要及时清理和维修房屋,确保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预防疾病的传播。
防震避震的小知识
防震避震的小知识
1. 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在地震发生之前,制定一个家庭应急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应急计划应该包括家人的联系方式、紧急避难所的位置、应急物资的储备等。
2. 加强房屋结构:确保你的房屋结构牢固,可以承受地震的震动。
如果你的房屋需要加固,可以咨询专业的建筑师或工程师。
3. 储备应急物资:在地震发生之前,储备一些应急物资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物资包括食物、水、医疗用品、手电筒、毛毯等。
4. 了解地震预警系统:了解你所在地区的地震预警系统,并在地震发生时及时采取行动。
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有地震预警系统,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5. 学会避震技巧:在地震发生时,学会正确的避震技巧可以帮助你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你应该迅速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例如桌子下面、墙角等。
6. 注意地震后的次生灾害:地震可能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例如火灾、山体滑坡等。
在地震发生后,你应该注意这些次生灾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防震避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引起重视。
通过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加强房屋结构、储备应急物资、了解地震预警系统、学会避震技巧以及注意地震后的次生灾害等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一、地震时的个人避险原则(1)保持镇定;(2)就地避险;(3)切断火源;(4)迅速撤离。
一般情况下,对只有轻微感觉的小地震不必大惊小怪。
若发生破坏性地震,在震前的瞬间会出现地光、地声、初期震动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预警现象,从开始出现预警现象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12秒钟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
在教室:迅速的躲避在课桌下,等待震动过去再撤离到安全地方。
在平房:可根据情况充分利用12秒钟时间跑出室外,来不及跑的可迅速躲在坚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及紧挨墙根处,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使用座垫、被盖等什物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入的灰尘。
正在用火的应当立即熄灭炉火,随手关掉煤气或电源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要保持头脑清醒,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待主震后立即向桥头移动;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当紧急停车。
在工作间:应迅速关掉电源和汽源闸门、开关,然后就近选择在机器、设备和办公家具下躲藏,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在公共场所: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的人员,切忌乱逃生,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二、自救与互救知识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的救治,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
据统计,唐山地震时被埋压者约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 45万左右。
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9%。
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是指人们利用自身的条件排除危险,保存生命。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扩大活动空间,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要延长生命,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等待救援。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一、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壳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二、地震前兆有哪些?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三、地震时如何逃生?
1.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2.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3.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抱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4.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关于防震减灾的20条小知识
关于防震减灾的20条小知识1、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有房屋倒塌、触电和火灾、煤气泄漏。
2、为了减少地震伤亡,最重要的是在平常学习防震知识,做好防震准备。
3、家庭防震包的基本物品应有:矿泉水、保鲜食品、半导体收音机、电池、电筒、急救用品。
4、为防震准备,每个家庭成员都应知道防震包存放的地点,以及煤气开关、供电闸盒的位置和关闭的方法。
5、在楼房里居住、工作、学习时,应熟悉附近的安全广场和避震的疏散路线。
6、平时应熟悉住所周围的环境,地震时要避开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段,如烟囱、断墙附近等。
7、家里的顶柜上或高架上不可放置过重的物品。
8、大地震一般在10~15秒后会发生房屋倒塌,因此要抓紧时间,行动果断,紧急避险。
9、室内较为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的墙根、内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处。
10、避震时自我保护、防止伤害的措施有:镇静选好躲避处,蹲下或坐下,低头,头部尽量靠近墙面。
11、为避免异物伤害,避震时可以用枕头、被褥或书包保护头部。
12、在户外遇到地震时,要及时躲避到街心广场或空旷的场地。
13、在教室上课时遇到地震,应听从老师指挥,及时躲避或有序疏散。
14、在操场上遇到地震时,应原地不动迅速蹲下,用手保护自己的头部。
15、在行驶的公交车上遇到地震时,要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椅等。
16、乘坐地铁时遇到地震,应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
17、在商场、书店遇到地震时,要及时躲避到附近的大柱子或不易倾倒的大件商品旁。
18、在影剧院遇到地震时,要马上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面、舞台脚下。
19、在体育场(馆)遇到地震时,应听从工作人员指挥,向场地中央疏散。
20、如果在公共场所被挤进人群,自我保护的方法有:将双手交叉在自己的胸部,尽量用肩背部承受挤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地震基本知识
一、地球内部构造及板块运动
1、地球内部构造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内部构造像鸡蛋(图1-1),分为三层: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
图1-1地球内部的构造
2、地球的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成、构造组合、分布和互相关系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图1-2地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转动,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离散,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二、地震的成因与分类
1、地震的成因
在地壳岩石下面,为厚度不等的软流层,由于软流层的运动而带动地壳的
板块运动,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的岩石产生错动或断裂,引起地面强烈振动,这种振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
2、 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⑴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
世界上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图1-3
⑵ 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而引起的。
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⑶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⑷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图1-3 图1-4 火山地震
图1-6 水库地震诱发机理示意图
⑸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三、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
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二个: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
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图1-4 因水库蓄水引发的诱发地震图1-5 地下核爆炸引发的人工地震
中国地震区划分与地震带的分布
根据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③西北地区;④华北地区;⑤东南沿海等地。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图1-8 全国23条地震带分布图
五、地震的基本概念
1、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震源垂直到地面的地点)。
3、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
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
5、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图1-18 纵波、横波示意图
6、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度量。
7、地震烈度: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
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3度:少数人有感,
仪器能记录到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
摆动
图1-19 地震烈度示意图
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
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发、发育和活动,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发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
在板块边界,由于板块运动碰撞引发的地震,叫板缘地震,在板块内部由于断层活动而发生的地震是板内地震。
不同类型断层:
与地震有联系的断层是活动断层,过去岁运动但如今稳定的断层叫休眠断层,或称为“死”断层。
沿着地地深处的断层发生错动而形成地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