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尔飞钳,呼吸沮劝——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的口语交际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的口语交际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的口语交际《三国演义》第43回是“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这是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外事”活动,其精彩的发言,雄辩的才能让我们倾叹不已,虽然我们远不具孔明之才,但应该说这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还是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口语交际需要定向——话题一致,目的明确。
“咬定青山不放松”,诸葛亮出使江东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军,舌战群儒就是让张昭等人闭口,不要成为孙权与刘备结盟的障碍。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明确提出:“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不卑不亢;“负责”就是说话诚恳有据,实事求是讲诚信。
诸葛亮能够自始至终围绕这一出使任务,紧紧扣住中心话题,既“自信”,又“负责”,并逐一驳倒那些自命不凡的“儒家”。
二、口语交际需要资本——心中有粮,说话不慌。
“腹有诗书气自华”,诸葛亮的博学多识、经天纬地之才在舌战群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他能够纵论古今,游刃有余,“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口语交际需要设计——胸中有数,沉着应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事情应该把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亮在舌战群儒前必是做了极其充分的事先准备,脑海里必是翻来覆去进行了多场的“沙盘作业”,因此他能够胸有成竹地应对,取得预设的效果。
四、口语交际需要智慧——辨析判断,拓展深化。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口语交际需要智慧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地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正确地判断对方说话的用意,然后相机答复或还击。
譬如孔明听张昭讽自己一归刘豫州就弃甲抛戈、望风而窜,就以刘备的“大仁大义”和“胜负乃其常事”对之;听薛综说人心归曹则痛斥其无父无君;针对陆绩说刘备帝王之胄无可稽考则用献帝赐爵对之等等,让对方“无一言回答”、“不能对”、“默然无语”。
历史趣闻诸葛亮舌战群儒与顾雍的对话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舌战群儒与顾雍的对话是什么?
导语:舌战群儒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顾雍:孔明,想效仿苏秦张仪,
舌战群儒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顾雍:孔明,想效仿苏秦张仪,用三寸肉舌扫平东吴吗?
孔明:万万不敢.足下只知苏秦张仪乃能言善辩之士,却不知,他们亦真豪杰.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安邦定国之功,绝非恃强凌弱、避死贪生之徒.而时下有人,一听说曹操拥军百万,且不问虚假真实,即刻欲叩首乞降.这等人还敢笑苏秦张仪吗
顾雍:孔明以为,曹操何许人也?
孔明:汉贼,天下皆知,又何必问
顾雍:此言差矣.汉传世四百年,天命已尽.如今,三分天下曹操已得其二,剩下其一,也暗怀归心.刘使君不识天命,逆流而行,安能不败啊
孔明:足下此话,真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之言.人生于天地间,当以忠义为本,我等既为汉臣,就当与贼势不两立,大汉已传世四百年,为何不能再传四百年?如果不能,就是因为有了足下这样无君无父之人,坏了大汉天下也
(顾雍一哼而退)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43、44总结
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回目梗概:为了促成孙、刘联合大业,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江东。
孙权邀文武百官商议,东吴张昭等力主投降,鲁肃不同意,孙权倾向于鲁肃。
孔明面见江东众谋士,和众人展开舌辩,驳得众人无话可答。
东吴粮官黄盖和鲁肃引见孔明见孙权,诸葛亮用言语激孙权,孙权变色入后堂。
孔明怪孙权不问自己破曹之策,鲁肃又引孔明入后堂叙话。
孔明向孙权说明操兵弱点、孙刘联合可破曹操的道理,孙权信其言。
张昭等人又力主投降,提醒孙权不可中孔明之计,孙权最终还是犹豫不定。
评点:这一回的亮点当然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他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众多东吴儒士,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如“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
他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硅繆反驳,反唇相讥,比比皆是,光是运用反问就达十次之多,一次次都掷地有声,夺人耳目,加上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说的众人哑口无言,最终取得这场论辩的胜利。
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回目梗概:周瑜从鄱阳回柴桑议事,在周瑜面前,东吴的文武百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孔明巧妙地改动了《铜雀台赋》中二乔二字的含义,以献二乔可击退曹操智激周瑜,使周瑜决定迎战曹操。
周瑜向孙权陈说利害,孙权也决定破曹。
诸葛亮看出孙权惧怕曹操兵多,由此周瑜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对东吴构成了威胁,派诸葛瑾去劝降诸葛亮,却无功而返。
评点:这一回的亮点是孔明巧改曹植《铜雀台赋》以激周瑜,是一篇绝妙激词,是众所周知的,孔明激周瑜的特点,是从其最痛切之处着手,大乔是孙权之嫂,小乔是周瑜之妻,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智如孔明,出使东吴哪能不了解其国情况,他巧改赋意,曲解“二乔”二字。
曹植赋中的“二乔”原指两座桥,而且古时“乔”姓本来就写作“桥”,这里诸葛亮把“二乔”用作曹操想夺取孙策和周瑜妻子的证据,以此来激周瑜。
《三国演义》里的四次“舌战”
《三国演义》里的四次“舌战”阎浩岗《三国演义》全书充满争斗。
这些争斗包括斗勇、斗智,还包括斗嘴,即所谓“舌战”。
其中最著名的“舌战”有四次,分别是: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第九十三回“武乡侯骂死王朗”。
这几次舌战都有值得研究总结的论辩艺术。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广为人知。
如果比附武力角逐,这是一次“群殴”。
“群殴”的结果是好虎杀败群狼。
此次舌战的背景是刘备、诸葛亮集团刚经历大溃退,抵达江夏;诸葛亮出山不久,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的两把火虽使其初显身手,但名声远远未“火”。
鲁肃请来孔明,让他帮着说服孙权下决心抗曹。
包括东吴众才子在内,大家只闻诸葛亮在隆中时曾自比管乐,相当一部分人怀疑他是个搞“管乐”的——只会吹。
这次舌战也是孙权的有意安排,目的是让诸葛亮见识一下江东才子的思维与口才,杀杀他的傲气:诸葛先生能力尚未得到验证,傲气却是肯定的。
除了自比古代能臣良将,他的自号“卧龙”就很令人顾忌。
尽管是因地(卧龙岗)获名,但须知,“龙”可是天子的象征啊!在下猜测,刘备虽极信任孔明,但孔明这一自号,也会使刘爷隐隐有所不安;白帝城托孤时的试探之语,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打掉诸葛亮的傲气,会对缔结孙刘联盟时使江东处于优势地位有益。
另一方面,孙权知道东吴文臣主降,让诸葛亮说服一下他的部下也好。
为此,江东排出了二十余人的以首席大臣张昭领衔的强大阵容。
他们一个个峨冠博带,衣冠楚楚,严阵以待。
除了主公交给的任务,这些江东才子还有自己的目的:他们主和,而猜测孔明主战,正可借机击败他,以便推行自己主张。
果然,张昭首先发难。
他先质疑孔明的自比管乐,问道:“你自己吹得那么高,刘备对你那么看重,可是,刘备没得你的时候混得挺好,得了你之后却屡战屡败,这咋回事呢?管仲、乐毅就这水平的吗?我说话直,你可别见怪啊!”张昭这番话,虽然锋芒咄咄逼人,还算比较客气。
表面看是那么回事,细究起来,却耍了花活:一是歪曲部分事实,二是将先后发生的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当成了本质联系、因果关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传播技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传播技巧作者:刘光磊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4期诸葛亮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
罗贯中将他塑造为一个聪慧、睿智、充满智谋与韬略的艺术形象。
事实上他也是一位精于传播,善用传播技巧的智谋之士。
他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传播技巧为后人津津乐道。
本文把诸葛亮换位成一位经验丰富的传播者进行研究,希望从传播学角度进一步了解这位小说中的充满智慧的传播者形象。
所谓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
它由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各种符号有机组合而成。
①本文选取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为例进行论述。
灵活运用多种辩驳技巧,论证严密,攻守兼备,效果突出诸葛亮在隐居南阳时就敏而好学,能谋善辩。
常与名士交游,知识广博,积累了丰富的论辩经验,练就了娴熟的辩驳技巧。
“不剖文奥,何以辨通才,才之能通,必资晓术”。
②诸葛亮具备了一个论辩“通才”的基本素质。
这一“通才”在舌战江东群儒,说服孙权、周瑜联合抗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诸葛亮为实现孙刘联盟,共同抗曹来到江东。
要想成功“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他运用多种传播技巧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成功说服江东群儒放弃降曹幻想,促成抗曹联盟的建立。
在论辩的过程中诸葛亮最常用的是驳论法,即“通过揭露和批驳那些错误的论点论据来树立正确的观点”。
③论辩过程中的应对、反驳是其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它需要针对对方提出的论题、论据及论证方式,寻找其薄弱环节或不足之处进行强有力的回击。
不仅要求反驳者的思维比被反驳者论证时更敏捷,而且还要求反驳者能够针对不同论题,机智灵活地运用相应的反驳方法。
面对江东谋臣“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诸葛亮刚见江东群臣,便遇到有东吴第一谋士之称的张昭的诘问:“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8(41-45回教师版)(最终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8(41-45回教师版)(最终版)第一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8(41-45回教师版)(最终版)高二语文文科名著材料《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41-45回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情节梳理填空】曹操欲取樊城,令徐庶为使劝降刘备,刘备不肯,曹操大怒。
无奈下,刘备弃樊城往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地百姓随其同行。
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肯。
来到襄阳城下,刘琮、蔡瑁拒绝刘备入城,刘备只好前往江陵。
操至襄阳,蔡瑁、张允被加之厚爵,杀蔡夫人及刘琮。
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每日只能走十余里,很快被曹操的五千铁骑追上。
刘备一行在长坂坡遭到曹操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
在混战中,糜夫人受伤,投井而死。
赵云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救下阿斗,怀抱阿斗,左右冲杀,连斩曹操五十多员大将,威震长坂坡。
【经典情节复述】 1.刘玄德携民渡江①火烧新野后,曹军杀来,刘备抵挡不住,便弃樊城,取襄阳暂歇。
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随刘备,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③到南岸的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
④刘备又转而望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又相随。
⑤行进缓慢,刘备始终不忍相弃,最终被曹操赶上。
2.赵子龙单骑救主①赵云不见了刘备夫人,单枪匹马去寻找,在逃难百姓中寻得甘夫人,送至长坂坡;②在枯井旁寻得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为存子嗣,投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掩盖枯井。
③赵云独自一人,怀抱阿斗,七进七出,左右冲杀,连斩了曹操五十多员大将。
④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急问左右是谁,⑤当得知是赵云时,曹操感叹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请分析本回书先疑赵云降操后写赵云杀敌救主所用写作手法,并根据赵云单骑救主的言行概括其形象。
参考答案:欲扬先抑手法。
先抖出糜芳说赵云反投曹操的“包袱”,再借张飞之口说出“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以加强悬念;随后又道出刘备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诸葛亮舌战群儒_演讲辩论技巧综合分析报告
诸亮舌战群儒演讲辩论技巧综合分析诸亮舌战群儒原文: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昭乃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
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
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今既从事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
且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
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氏即灭矣。
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
何先生自归豫州,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
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吾主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表,兵不满千,将止关、、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
三国演义第43章读后感
Fish will be easily boiled to death in warm water, and drizzle will easily wet clothes, because these seemingly ineffective things are the easiest to lose vigilance.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三国演义第43章读后感三国演义第43章读后感1书中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通天文,下达地理,采用多角度立体描写。
刘备纳了水镜先生的真知灼见:“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于是,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相肋,虽关张不悦,虽大雪漫天,天寒地冻,虽一而再,再而三,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终求得孔明出山为军师。
此既写刘备求贤如渴,又写了诸葛亮恃才高傲。
曹操谋士程昱评价徐庶曰:“十倍于昱”。
徐庶评价诸葛亮十倍于自己,孙权谋士鲁肃评价诸葛亮十倍于己。
诸葛亮也自比管仲、张良。
可见诸葛亮是个高人中的高人。
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审时度势,精当了得: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是上天拿来资助刘将军的。
又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刘备闻言,顿首拜谢。
只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芦,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诸葛亮出山首战用火攻,次战也火攻再加水淹,大败曹军,建立奇功。
在关张心目中树立了绝对,也让曹操尝到了诸葛亮的厉害,由不识到认识,初知他是个不好对付的敌人。
周瑜年少英雄,可他打曹操用的反间计,苦肉计皆被诸葛亮一一识穿,周瑜为东吴计也为嫉妒驱使,当然容不得诸葛亮,几次要杀亮,皆被鲁肃劝止,诸葛亮在七星坛作法借得东南风后,即由赵云保护逃逸,又让周瑜扑了个空,真乃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矣。
三国演义文言文版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文言文版诸葛亮舌战群儒1. 《三国演义》原版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白话鲁肃带着诸葛亮来到东吴。
船一靠岸,鲁肃请诸葛亮在馆驿中暂歇,自己先去见孙权。
孙权这时正在和文武百官议事,听到鲁肃回来了,赶忙召入厅内问:“子敬去江夏,探听到什么虚实了吗?” “我已经大概知道一些了,请让我慢慢说来。
”孙权将曹操写的劝降书给鲁肃过目,说:“曹操昨日派人写劝降书给我,我们现在悬而未决,今日大家正在商议此事。
”鲁肃接过曹操写的劝降书看完后问:“主公您的意思怎样?” “还没有定论。
”这时候张昭站出来说道:“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借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要是我们不顺从,则名不顺。
现在曹操已经得荆州,兵强马壮,势不可敌。
以我之见,不如降曹,以为万安之策。
”厅下众谋士都一起说:“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
张昭又说:“主公不必多疑。
如果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都可以保全。
”孙权还是低头不语。
之后孙权召鲁肃进后厅,问道:“爱卿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呢?” “刚才众人所言,实在是误导主公。
天下之人都可以降曹操,只有将军不可以降曹操。
”“这话怎么说?” “要是我们降曹操,最多不过衣锦还乡罢了,荣华富贵都可以享受到;要是主公降曹,会有那么多的荣华富贵都可以享吗?曹操生性多疑,以主公的才干,将来在曹操手下会有好日子过吗?” “刚才众人所言,令我大失所望。
现在子敬开所言,正合我意。
真是上天把子敬赐给我啊!但是曹操已得袁绍的兵力,最近又得到荆州之兵,恐怕我们难以抗衡啊。
” “鲁肃到了江夏,带回刘备军师诸葛亮到此,主公可以问一问,就知到曹操虚实。
”“是卧龙先生?” “现在在馆驿中安歇。
” “今日天色已晚。
明日聚文武百官于帐下,先让他见我江东风采,然后再升堂议事。
”鲁肃领命而去。
次日到馆驿中见孔明,又嘱咐道:“今天见到我主公,千万不能说曹操兵多。
” “放心,孔明我自然会见机而变,不会有事的。
”鲁肃引诸葛亮到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大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的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四十三的读后感篇1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仔细地欣赏了一番,这就是“三国”。
一说起《三国演义》,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心地仁慈、胸怀大志的刘皇叔;机智多谋,刚腹自用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但我一合上书,诸葛孔明的身影就隐隐约约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佩服诸葛孔明。
他足智多谋,年幼时就开始为蜀国效力。
他用一招火攻计使夏侯惇兵败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无言以对,即使他死后也在之前布置好一切,还活活把仲达吓走了。
假如蜀国没有诸葛孔明,历史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葛孔明虽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却非常短暂。
为安天下,在蜀国上付出了多少力量。
当我读到诸葛孔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时,我深深的为这个人才惋惜。
我想,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不用象过去那样舞刀弄枪,但是,现在的竞争多么激烈,只要我们稍一松懈,可能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做一个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以天地,以所有读者为证。
在这里,我庄严宣誓:我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
待长大后为国家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三国演义第四十三的读后感篇2今年寒假,我在爸爸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了《三国演义》的前二十五章。
我很欣赏关羽,我觉得是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都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
他还是个有情义的人,华容道放掉曹操,足见他重情义。
他还有一匹重情义的马,在他被擒拿后,赤兔马绝食而亡。
要说关羽的不足,就是他有些自负,因为自负他才大意失荆州。
这就是我眼中的关羽。
我要学习关羽的重情义,珍惜与他人的友谊。
做人但不能太过自大,要谦虚,否则就酿成大祸。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的读后感篇3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出师表》是公元二二七年(蜀汉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为历代文人所传诵。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周秦汉唐以来,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不胜枚举,为何惟独《出师表》独树一帜?我们认为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的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论辩的说服力。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有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
《出事表》难能可贵之处正是他在一“表”之中综合使用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艺术,有着极强的说服力。
势禁之。
《出事表》起笔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从先帝创业之志未竟说起,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蜀汉国力最弱,不及魏吴二国,如不发愤图强,则难与曹、孙持久并存,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
以此提醒后主刘禅注意。
尔后又亮出一道“希望”之光,“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方面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及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经验教训做对比,特别强调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高度重视。
为此,向后主推荐了一批可“亲”可“信”的贤臣,文臣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有向宠。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而且都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希望后主“亲之信之”,以求汉室兴隆。
否则,失去他们的辅佐,汉室就江山难保!把“亲贤”“远佞”提高到汉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观照,警儆后主,这样的“利诱”无异于一剂猛药。
隐讽之。
诸葛亮上表陈说时,特意安排了一段表白身世的文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主要内容是什么《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主要内容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诸葛亮和鲁肃到达吴地,和孙权的谋士舌战,将他们认为降曹的理由一一推翻,和孙权讲了此战成功的方法,让孙权相信只有对抗曹操,才能保住东吴。
而鲁肃又进一步说明不能降曹的原因,鲁肃便让周瑜回来,劝孙权抗曹。
《三国演义》主旨思想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
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
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
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三国演义》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三回是整部小说中非常关键的一回,不仅情节跌宕起伏,而且人物性格、智慧与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这一回中周瑜与诸葛亮的对立和斗争进入了高潮。
周瑜作为东吴的大都督,他的聪明才智在三国中都是赫赫有名的。
然而,与诸葛亮相比,他的计谋显得稍逊一筹。
周瑜的嫉妒心是他失败的原因,他无法容忍诸葛亮的存在,一心想要除之而后快。
但是,诸葛亮却处处料敌制胜,使得周瑜的计谋一次次落空。
诸葛亮在这一回中展现出的智慧与胆识,让人叹为观止。
他能够准确预测天气,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从而策划出草船借箭的妙计。
这种对天文、地理的精通,对人心的洞察,都体现了他的博学多才。
此外,诸葛亮还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他知道周瑜嫉妒心强,所以故意提出三天造十万支箭的要求,激起周瑜的杀机,然后再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危机。
除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斗争,这一回中还涉及到了鲁肃、黄盖等人物。
鲁肃作为东吴的重臣,他的忠诚和正直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
黄盖则是东吴的老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冒险诈降曹操,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人物的出现,丰富了故事的情节,也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从主题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告诉我们,嫉妒心是人生的毒药。
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最后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这无疑是对那些心怀嫉妒的人的一个警示。
同时,这一回也展现了忠诚、智慧、勇气和爱国情感的重要性。
鲁肃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黄盖的勇气,都是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动力。
在阅读这一回时,我深感人生的复杂和多变。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合作、情感交织,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周瑜这样的嫉妒心强的人,也有诸葛亮这样的智慧之星。
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智慧,警惕周瑜的嫉妒,做一个有智慧、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最后,我要说的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的古代小说,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娱乐,更在于教育。
它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世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语言特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语言特征《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名著细读】《三国演义 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名著细读】《三国演义·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本文节选自第四十三回,诸葛亮一人舌战东吴群儒,面对东吴谋士的发难,他淡定自若,口若悬河,最终赢得了论辩的胜利。
原文解析诸葛亮舌战群儒(节选)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
诸葛亮为联合孙权、共拒曹操,奉命出使东吴劝说孙权,与东吴的主降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①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
以首席大臣张昭领衔的强大阵容,他们峨冠博带,衣冠楚楚,严阵以待。
除了主公交给的任务,这些江东才子还有自己的目的:他们主和,而猜测孔明主战,正可借机击败他,以便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东吴第一谋士张昭首先诘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真的吗?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诸葛亮回应道:这是我(诸葛亮)一生当中不值一提的一次比较。
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在意。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张昭以“荆襄属曹”为据,企图证明诸葛亮非“管乐之才”。
抛出第二问:“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企图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悖谬,以完成攻击的准备。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辩论
作业布置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 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 “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 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新知讲解
四、辩论原则和技巧
(二)辩论的技巧
1.击中要害。 要抓住对方观点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 彻底地击败对方,即打蛇要打在七寸上。也可使用“避实 就虚”的方法,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出对方的 弱点攻过去。
新知讲解
四、辩论原则和技巧
(二)辩论的技巧
2.利用矛盾,扩大矛盾。 一旦对方不同辩手之间出现观点矛盾,或者同一个辩 手自相矛盾,就应当马上抓住其矛盾点,竭力扩大对方的 矛盾,扩大对方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
辩论
新知导入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 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 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 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 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 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 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作业布置
链接材料: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 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 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 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 橱”。
作业布置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 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 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 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 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读后感分享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读后感分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读后感分享【导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读后感一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
三国演义第34回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第34回读后感800字三国演义第34回读后感800字篇1通过读《三国演义》,使我知道了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先生。
刘备“三顾茅庐” 将他请出山后,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备最终建立蜀国。
在我心中,诸葛亮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我非常敬佩他。
诸葛亮这所以在我心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
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以少胜多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他为农民更方便省力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
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他发明了木牛流马。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最先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政治建议,并通过他的联吴攻魏等策略,最终辅佐刘备最终建立蜀国。
他又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这位有着辉煌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文学家,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三国演义第34回读后感800字篇2《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
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肚子在唱空城计。
”……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
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
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文章 的手法 , 正好暴露 了问者 自己 的无能 和虚 行 , 而对 于决定 和 、 战大计 的关 键 问题 即曹操 究 弱。 诸葛亮正好接过话头 , 指 出苏秦 、 张仪都堪称 竟可不可怕 , 主战究竟能否获胜 , 则未正 面展开 。 豪杰 , 二人 “ 皆有 匡扶 人 国之 谋 , 非 比畏强 凌弱 , 这不是作 者 的疏 忽 ,而 是作者 有意 留给随后 的 惧 刀避剑之人也 ” ,随之又反 戈一击 : “ 君等 闻曹 “ 智激 孙权 ” 。 操 虚发 诈伪 之词 , 便 畏惧 请 降 , 敢笑 苏秦 、 张仪 乎? ”这 又刺 中了主降派在危难 临头时只知保全
齐七 十余 城。 此二人 者 , 真济世 之才也。” 另一方 为可 以用曹操 的汹汹气势 吓倒诸 葛亮 , 证 明投 降 面 ,大肆攻击诸 葛亮 : “ 刘豫 州未得先生之前 , 尚 的合理性 。没想到诸葛亮丝 毫不为所动 , 反 而轻 且纵横寰宇 ,割据城池……何先生 自归豫 州 , 曹 蔑地 说 : “ 曹操收 袁绍蚁 聚之兵 ,劫刘 表乌合 之 兵一出 , 弃 甲抛戈 , 望风而窜 ; 上不能报刘表 以安 众 , 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 ” 虞 翻无论 如何 也不相信
说尔飞钳, 呼吸沮劝
— —
从《 三国演 义》 第四十三 回看诸葛 亮的论辩艺术
段 留锁
郑 振铎 曾说《 三国演义》 实际上就是一 部“ 诸 战 。 首先 , 他 以病重之人应逐步调治作 比喻 , 指出
葛孑 L 明传记 ” , 林庚 指出“ 《 三 国演义》 最精彩 的场 刘备三顾茅庐之前 , “ 军败 于汝南 ,寄迹刘表 , 兵
庶民, 下不 能辅 孤 子而 据疆 土 ; 乃 弃新 野 , 走 樊 诸葛亮不惧曹操 , 指责诸 葛亮“ 大言欺人 ” 。诸 葛 城, 败 当阳 , 奔夏 口, 无 容身之地 。是豫州 既得先 亮则以事实说 明刘备集 团尽 管力量单薄 , 却 并不
生之后 , 反不如其初也 。 ” 从而讽 刺诸 葛亮根本无 害怕曹操 ; 随 即话锋 一转 , 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江东兵精粮 足 , 且
法与管 、 乐相 比。 这番话 , 语 言刻薄 , 用心险恶 : 既 有长江之 险 , 然 而张昭 、 虞 翻之流却 “ 欲使 其主屈
然诸葛亮 是 累败 之将 , 连刘备 都辅佐 不好 , 还有 膝 降贼 ” , 岂不可耻 ? 这 有力 的对 比 , 使虞 翻 无话 什 么资格来 说服孙权抗击曹操 呢?
势 突变 的危难关 头 , 刘 备仍不 忍抛弃 百姓 , 这是
大仁大义 ; 第三 , 尽管刘 备遭 到当 阳之 败 , 但“ 寡
“ 舌 战群儒 ” 是本 回的“ 重 头戏” , 字数约 占全 不敌众 , 胜负乃 其常 事” , 有什 么 可指责 的? 当年
篇的 3 7 %。在这次论辩 中 , 诸葛亮先后 与东吴 的 汉高祖不是 曾屡败于项 羽 ,最后一 战成 功吗? 这
的作用 。诸葛亮在本 回的“ 独角戏 ” 可分为两幕 : 管仲 、 乐毅之用兵 , 未必过此 ” ; 第二 , 刘 琮投降曹
一
是“ 舌 战群儒 ” , 二是 “ 智激孙权 ” 。本文探讨 的 操 , 刘 备并 不知情 , 而又不忍夺 同宗之基业 , 在形
是诸葛亮在这两幕戏 中的论辩艺术 。
七位儒 士文 臣进行 了舌战。
样一来 , 张 昭讽 刺诸 葛亮无 法与管 、 乐相 比的论
首先是 张昭。 这位 “ 孙权手下第一谋士 ” 老谋 调就完全站不住脚 了。在此基础上 , 诸葛亮反唇 深算 , 谈锋甚锐 。他避 开和 、 战这个 中心 问题 , 而 相讥 : “ 坐议 立谈 , 无 人 可及 ; 临机应 变 , 百无 一
面无疑乃是赤壁之战 。书 中首尾共用 了八 回( 第 不满千 , 将止关 、 张、 赵云而 已” ; 正是 自己出山 以 四十三 回至五十 回) 的巨大篇 幅来写 它” 。《 三 国 后 , 才使刘备集 团有所 发展 。 接着 , 他分三个层次
演义 》第 四十三 回虽然 题为 “ 诸 葛亮 舌战 群儒 驳 斥 了张 昭 : 第一 , 尽 管刘 备在 新 野 时 “ 甲兵 不 鲁子敬力排众议 ” ,但实际上是诸葛 亮的 “ 独角 完 , 城 郭不 固 , 军 不经练 , 粮不继 日, 然 而博 望烧 戏” , 鲁肃不过是线索人物 , 起 的主要 是穿针引线 屯 , 白河用水 , 使夏侯 悖 、 曹仁辈 心惊 胆战 : 窃谓
一
主 降派见 通过贬低 诸葛亮 来堵住 他 的嘴这
招没能奏效 , 不得不把论 战引到和与战 的问题
实, 立 即大举进 攻。 一方 面 , 他 极 口称 赞 : “ 管仲相 上 。这 时 , 虞 翻 问道 : “ 今 曹公兵 屯百万 , 将列 千 桓公 , 霸诸侯 , 一 匡天下 ; 乐毅扶 持微弱 之燕 , 下 员 , 龙骧 虎视 , 平吞 江 夏 , 公 以为何 如 ? ”他满 以
对诸葛亮 的个 人才干大做文章 。一开始 , 他 稍作 能 。” 像这样 “ 虚誉欺人 ” 的“ 夸辩 之徒 ”, 才真要 迂 回 ,明知故 问 : “ 久 闻先 生高卧隆 中 ,白比管 、 被天下人嘲笑 呢!
乐, 此语果有之 乎? ” 诸葛亮不卑 不亢 , 坦然 回答 :
“ 此亮平 生小可 之 比也 。”张昭 自以为抓住 了 口
有什 么办法 ? 主降派见 强弱之 势压不倒 诸 葛亮 ,又祭起 “ 智激孙权 ” , 字 数约 占全文的 2 4 %。 与“ 舌战 是和是战 , 毕竟得孙权决断 。
面对 张昭 的贬损 , 诸 葛亮不 急不 躁 , 沉 着应
可说 。
另一位 主降派步 骘 ,见诸葛亮议论 风发 , 言
词犀利 , 不 由得 问道 : “ 孔 明欲效仪 、 秦之舌 , 游说
当然 , 论 战双方都 是谋士 , 论 战主要 围绕着
东吴耶 ? ” 这种 避开论战 的实质 , 单 就对方 的口才 谋 士的志 向、 见识 、 才干 、 如何辅佐其 主等 方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