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2020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

2020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

20 ——20 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科教学计划语文(下册)中学任教班级教师姓名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一、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铸教育之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语文教学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

一方面坚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

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同时,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六个单元分别以“杰出人物”、“家国情怀”、“凡人小事”、“道德修养”、“咏物抒怀”、“科学探险”为专题内容,部编版教材融合“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体裁,与旧课本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进,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征,使学生能够联系文本与生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第一单元是以“杰出人物”为主题组元。

这一单元介绍了许多杰出人物。

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杰出人物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

这些名人,有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名人,发现名人多样的性格特点,探寻其内心世界,表达出自己对名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笔记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笔记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笔记English:In the fourth lesson of the seven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 the focus is on the topic of "Peacocks." The lesson begins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appearance and habits of peacocks, emphasizing their beautiful feathers and unique mating rituals. The lesson then delv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peacock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concept of "auspiciousness." Through reading the text,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various idioms and expressions related to peacocks, such as "百鸟朝凤" (hundreds of 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 and "凤求凰" (the phoenix searching for its mate). Additionally, the lesson includes a section on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and vocabulary exercises to reinfor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to expand their language skills.中文翻译:在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语文课本中,重点讨论的主题是“孔雀”。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基础知识题库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基础知识题库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读课文《最苦与最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4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4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答案:C孟子和曾子的话都用作论据。

【点睛】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本文的论点是“人人必须尽责任”。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说:"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都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是论据。

2、依次填入句中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________在我们身上。

②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________在我的眼前;每当我________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A.飘落浮现捧起B.吹落闪现捧起C.散落展现拿起D.飘落呈现拿起答案:A本题考查词语辨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意近义词的意思,及词语间的区别.要学会结合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

飘落:说话花开到一定程度自然轻飘飘地降落。

吹落:随风飘落。

散落:就有点凌乱了。

故①填“飘落”。

浮现:(过去经历的事情)再次在脑子里显现。

闪现:指短暂地出现;忽然出现。

展现:明显地表现出。

呈现:很多很多的精彩纷纷显露出来。

故②中第一空填“浮现”。

依次故②中第二空填“捧起”。

故答案为:A【点睛】做好本题要多积累近义词的意思,区分近义词的细微之处,学会结合语境准确,恰当的使用词语.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________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经过复习,坚固掌握本单元的字词及文学知识。

2.整体掌握本单元课文要旨,领会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3.经过复习要点课文、要点段落,进一步学习散文、小说、谈论文和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4.要点掌握并熟读背诵《陋室铭》和《爱莲说》中的文言知识。

5.经过复习,再一次感觉中华丽德及其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喊。

复习重难点:1.整体掌握本单元课文要旨,领会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经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色的写作手法。

3.剖析“梨花”在文中的不一样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累积文言词句。

5.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复习过程:一、课文内容梳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述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杂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道德。

语言平实朴实,感情诚挚感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次序组织资料的,是正叙,在正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假如按小茅舍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好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奇妙地设置悬念和误解,使情节富裕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荡起伏之势,读来很有滋味。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双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劝告我们:人生在世,一定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亮,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领会先人立身处世的崇敬境地。

二、单元字词汇总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不厌其烦 huìr én b ù ju:àn教育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

商酌 zhuó:商议商酌。

不当 tu ǒ:不好,不适合。

一笑置之: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 l éi赘 zhuì:指连累、麻烦。

别 bi è扭 niu :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畅,不流利。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易错知识点总结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易错知识点总结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何陋之.有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答案:D例句和D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B项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答案:C有些成语是有固定使用对象的,绝不能乱用。

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容易造成误用的成语。

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其他如“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等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C项中“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句中同学们的学识明显是比老师更少,应该是老师向同学们请教才叫“不耻下问”。

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舍,但是我品德好就会让屋子充满温馨。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写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教师应提前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事件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讲解1. 课文讲解:- 教师应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点,阐述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写作技巧讲解:- 教师应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抒情、议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课堂练习- 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技巧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布置与本课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四、课后作业- 教师应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的全部内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所选的文章体裁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表达了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是两篇短小的文言文,《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单元写作“怎样选材”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学会通过观察、思考生活来积累材料,在此基础上,能围绕中心选择真实新颖的材料,表达生活。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让学生懂得“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体谅父母、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目的或需求,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构思、把握作者观点等,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指导学生习得一些常用的略读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产生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1.积累生字词,背诵富含哲理和富有文采的语句。

2.学习叙述、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3.掌握略读方法,感受不同风格文章的语言美。

15.驿路梨花216.最苦与最乐1 4.了解课文中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七年级语文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语文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语文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复习第十一、十二课和第四单元二. 教学重难点:1、复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进一步复习本文“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3、复习小说的基本知识。

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说表现的主题。

4、复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一、基础知识(一)体裁写景的记叙文(二)作者及文章出处1、《竹林深处人家》——选自《现代文丛》——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2、《树林和草原》——选自《屠格涅夫文集·猎人笔记》——屠格涅夫,俄国作家。

(三)生字lùsuìzāpíng wùlánruò山麓隧道密密匝匝屏风竹坞山岚竹箬dānqīrú zhēn qióng qiáo匾箪沏濡湿榛树穹隆荞麦(四)四字词语密密匝匝、名副其实、缕缕轻烟、头晕目眩、举目四顾、束手无策、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二、阅读《竹林深处人家》1、主题:通过描写竹乡丰收的景象、竹乡人用竹之彻底以及竹乡人闲适、安静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淳朴、勤劳的竹乡人的热爱、赞美。

2、线索:对竹乡的热爱。

3、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江南竹乡的鲜明特色,浓墨重彩描绘了竹乡的茂盛、辽阔、静谧,竹海村庄的热闹,竹村人家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其恬静闲适的生活。

4、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3段)作者用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景色。

第二部分(4~7段)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第三部分(8段)写作者对竹乡的眷念。

5、采用“移步换景法”写景:远处——“远远望去”——竹林无边无际,整体感受。

近处——“深入竹海去”——竹林深不可测。

高处——“较高的竹坞”“举目四顾”——竹林密不见底。

6、写作特色:(1)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司马光《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司马光《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1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2.促进学生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和艺术。

3.通过朗读教学,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4.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教学要点:1.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2.指导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魅力,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

课前准备:学生以列表格的形式总结本单元的内容,写一篇以“我与京剧”为内容的作文。

教学设想:本单元所选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单元作品独特的艺术风味,力求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质。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项:学生讨论后展示单元知识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

第二项:内容拓展1.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

朝花夕拾》共10篇文章。

按照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狗·猫·鼠》《二十四孝图》这两篇都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笔法揉合在了一起,穿插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却是讽刺丑恶和批判旧道德。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文章回忆往事,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文章回忆往事,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2. 关于舞蹈艺术民间舞【民间舞】(folk dance)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古典舞【古典舞】(classical dance)泛指以各地区、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文化为背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并且有明显创作痕迹的传统舞蹈。

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第四单元)

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第四单元)
A: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B:I want tojoin the art club.
A: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B: I want tojoin the English club.
A: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B: I want tojoin the music club.
(九)教学反思
[如何突破重难点]
[你以什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
【教师精心设计典例分析】
备注:
课题【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科 目【英语】 年 级【七年级】
课 时【Period2】 授课教师【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be good at, tell , story ,English club,art club ,music club, chess club
A: Can youplaychess?B: No, I can’t.
2)be good at sth / doing sth.
3)tell stories
(九)教学反思
[如何突破重难点]
[你以什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
【教师精心设计典例分析】
备注:
课题【Unit 4 Don’t eat in class】
(二)新课导学
Ask students what they can do.
Model: T: Can you sing?S: Yes, I can.
T: Can you sing in class?S: No, I can’t.
T: Can you eat in class?S: No, we can’t.

初中语文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13伟大的发现

初中语文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13伟大的发现

《伟大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初步了解人物传记的主要特点;初步掌握引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和小组交流等形式进行。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居里夫妇在科学研究上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受科学家朴实恬淡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圈划和朗读感受居里夫妇的刻苦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悟居里夫妇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二、资料助读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现象,发现和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

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常被称为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

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

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生平】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玛妮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erya Sklodowska),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

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松鼠》说课稿

《松鼠》说课稿

《松鼠》说课稿《松鼠》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掌握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

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

前者为教学重点,后者为教学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说明文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科学求实的价值观。

二、说学法与教法(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作者思有路,缘路识斯真。

”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说教法:读中思---学中引---堂上清先“整体感知读”--再“重点研读”--最后“堂上清”。

“整体感知读”环节,采用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

通过“整体感知读”,使学生对整体文本知识有个原始理解,再通过“重点研读”(第二段至第五段),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经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后续理解,综合以上两步使学生最后达到对教材的基本理解。

在教学中为了分散难点,每一段文字的阅读,都辅之相应内容的幻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内容。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

最后通过“堂上清”对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说教法:在“读中思---学中引---堂上清”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

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我设计了小组竞赛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别人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增加学生的注意力。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16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16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人物描写方法和文章的情感价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文字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可爱的人”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校园中,我们可以如何体现‘最可爱的人’的精神?”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如何向英雄学习,成为‘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环节,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讨论中发言较少,可能是因为害羞或者不够自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应着重分析文中对“最可爱的人”的具体描述,如他们在困难面前的勇敢和坚韧,以及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课文的核心内容。
-对于描写方法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分析文中对英雄人物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模仿并练习,如“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与决心”。
2.教学难点
-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对“最可爱的人”的描写所要传达的深层情感和价值观念。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整个教学过程下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品质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导入新课的提问环节,大家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最可爱的人”的看法。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理解课文。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最可爱的人”,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024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 课件

2024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 课件
1 单元人文主题 2 单元语文要素 3 课文语文要素 4 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
第四单元
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 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 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 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 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 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 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1.在阅读教学和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
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写作 怎样选 2.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学

习选材的方法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 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续表
课文 文体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 习题链 点对点 接
综合性学习 1.孝亲敬老(懂得“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课文
14 叶 圣陶先 生二三 事
文体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 习题链 点对点 接
1.通过自主阅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
散文 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 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续表
课文
15 驿 路梨花
文体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 习题链 点对点 接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
议论 文
阅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
己读书后的心得和体会
续表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备课【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关于人生的一组课文。

树立榜样,以形象动人;阐释经验,传达人生智慧。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 ,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回忆了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困难可以化整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战胜困难。

《诫子书》是诸葛亮教育儿子的名篇。

我们阅读这篇短文,除了在背诵的基础上,梳理它的大意,更主要的是理解它的思想内容,理解它的教育价值。

尤其对其中的名句的理解,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2、继续学习默读,侧重圈点勾画。

3、读书“三到”:眼到,手到,心到。

4、理解语言的三个层面:词句层面、理解层面、结构层面——怦然心动,若有所思,有疑问处。

5、理清作者思路。

包括整体思路与局部思路,梳理一些文章思路展开的模式。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2、继续学习默读,侧重圈点勾画。

3、理清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1、继续学习默读,侧重圈点勾画。

2、理清作者思路。

教学措施1、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2、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3、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

鲁迅《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小说。

文章采用写意笔法,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理想图景之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

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1)注意生字词读音以及词语含义。

归省()行辈()掘()掸()怠慢()凫水()撺掇()潺潺()蹿()模样()絮叨()楫()(2)认识什么是侧面描写,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课文中那些句子属于侧面描写。

例如:文章中第二十三段的“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话就是从侧面描写船快。

(3)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①课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看社戏:戏前波折——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详写)
②除了看戏外,还写了其他的活动或事件吗?
随母归省,钓鱼捉虾,公公送豆(略写)
③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记叙“我”在平桥村和农家少年看社戏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重点篇段:
(一)、月下行船
1.品味美词美句: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品味。

(1)、“碧绿”、“淡黑”、“朦胧”用得好,好在它们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豆麦、连山、月光的色彩美。

(2)、“潺潺”、“婉转”、“悠扬”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水声美和笛声美。

(3)、“清香”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乡村特有的气息美。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但却还以为慢。

”这句利用生动的比喻,从侧面表现我迫切的心情。

(5)、“自失”、“弥散”准确地表现了我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

(二)、归航偷豆。

2、写偷豆时,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找出来,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憨厚无私)
3、根据本段内容,并联系全文,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性格。

(1)、我喜欢文中的这一群农家少年,因为他们很聪明,比如,他们中间年长的几个摇船,几个生火,年幼的和“我”剥豆,分工明确,有组织。

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如果挨骂,就要他归还枯桕树,堵他的嘴,考虑很周到。

(2)、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精明能干,是这一群少年中的领袖,比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娘知道要哭骂的,就又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去偷了一大捧,又比如,双喜用“船头大”、“迅哥儿不乱跑”、“我们识水性”三大理由说服母亲和外婆让我随小伙伴去看戏。

4、怎样理解“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好豆”、“好戏”并非真的指豆还吃、戏好看,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表了作者对天真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

文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出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1、粗犷雄浑的安塞腰鼓,因为它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类似于西方的摇滚和劲舞,它动
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等浑然一体。

2、宣泄生命的安塞腰鼓,因为它疾猛的节奏,铿锵的鼓点,体现了生命的激昂,是一种羁绊
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人鼓合一的安塞腰鼓,因为它的成功,在于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
起,人借鼓势,鼓助人威,相得益彰,酣畅淋漓。

精彩之处:
4、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排比、比喻,想象、联想,气势恢弘。


5、这腰鼓,使冰冷的------(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
6、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多角度思考。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7、将课文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去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和这片黄土地一样古老,一样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走进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8.理解体会:
(1)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2)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西北现在好象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丰子恺的《竹影》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文章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亮看人影看竹影,充满儿童情趣。

爸爸因势利导,从孩子的游戏引入中国画的艺术教育。

1、明确中心: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思考:
(1)文中的“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2)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那么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诵读时,注意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冰心的《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

卡拉玛姐妹以她们的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出舞蹈的“飞动的‘美’”。

感受美、体验美:
1、将作者写观后感受的句子和描绘舞蹈的内容找出来。

2、积累美的语言。

你发现哪些美的词语、句子、修辞等,积累下来。

3、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林嗣环的《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口技,属于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布幔或屏风后面,俗称“隔壁戏”。

本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帷幕中表演
的绝妙口技。

文章善于随声辅形,因物敷彩,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格调自然、清新、感人。

一、积累词汇
1、疑难词语
厅事、施、团坐、寂然、欠伸、呓语、絮絮、毕、侧目、绝、力拉崩倒、曳、许许、奋袖、战战2、活用词语
善、宴、乳、名
3、时间词语
一时、忽、忽然、既而、是时、少倾、俄而、未几
4、古今异义
会、但、少、稍、中间、虽、走、股、是
二、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正。

三、明确思路
演出前——演出中(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演出后
读课文,思考:
(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2)写表演的场地是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3)“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4)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5)找出并辨析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6)课文除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外,还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试体会这些反应有何不同?(7)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
(8)找出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9)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表演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是简单的重复吗?
四、学生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