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儿童多动症的误区
判断孩子多动症时应注意的误区
判断孩子多动症时应注意的误区孩子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但是对于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有许多常见的误区。
本文旨在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了解这些误区,并提供正确判断孩子多动症的准则。
一、误区一:过度活跃即为多动症很多家长和教育者误以为孩子的过度活跃就是多动症,然而,多动症并不仅仅指孩子活动过多。
多动症是一种具有神经发育障碍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如果仅仅因为孩子活动过多而急于给予多动症的诊断,是不正确的。
二、误区二:孩子多动症是由父母的教养方式引起的有些人认为孩子多动症是由父母的教养方式引起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与遗传、脑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并不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而导致的。
尽管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但并不是导致多动症的主要原因。
三、误区三:只有男孩才会患多动症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只有男孩才会患多动症。
实际上,多动症在男孩和女孩中都有发生的可能。
尽管男孩更容易被诊断为多动症,但女孩同样可能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
由于女孩多动症的症状表现较为隐蔽,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误诊。
四、误区四:孩子多动症会自愈有些人认为孩子多动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因此不需要特殊的干预和治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多动症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疾病,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和管理,孩子的多动症症状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人际关系。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及早寻求专业的帮助,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支持。
五、误区五:多动症只影响学习成绩多动症并不仅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对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多动症常常伴随着其他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社交困难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
因此,及早识别和干预多动症对于孩子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六、误区六:孩子多动症只需用药治疗药物治疗对于孩子多动症的管理是有效的,然而,药物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多动症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训练、家庭教育和学校支持等。
多动症文案
多动症文案
家长应该如何区分孩子好动和“多动症”?其实这当中是大有讲究的。
多动症两大误区要分清孩子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很多家长会把孩子好动等同于“多动症”,调皮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家长担心归担心,也没有必要草木皆兵。
有的家长在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时,就会把他们归类到多动症,其实在孩子比较贪玩的年龄,他们的活力比常人更多是正常不过的事,根本没必要大惊小怪,父母别因为“误会”而招致孩子反叛。
很多人从小到大就非常好动,我国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孙杨就是这样的孩子,小时候他就比同龄孩子更加调皮。
因此他的父母在周围朋友的提醒下,把孙杨送去学游泳,一方面可以释放部分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学到一些技能。
如果在一开始,孙杨的父母就把他定性为多动症,去医院治疗或干预的话,也许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父母的正确判断。
文静的孩子,也可能是“多动症”很多父母都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认为但凡患有“多动症”的孩子都非常活泼好动。
其实,多动症这种儿童特殊疾病,和遗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不受孩子自身控制。
大多是神经系统受损,又或者有先天障碍,才导致孩子患上多动症。
一些看起来非常文静的孩子,也可能是多动症患者,这和他们的性格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父母要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更好地解读一些孩子的行为。
在医生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之前,家长不要太过严肃,更不要想当然地治疗孩子,这种疾病需要专业的干预方法才会更行之有效,父母千万不要积木屋带来反作用。
“多动症”的分类多动症主要形容的是在儿童期,孩子出现一些注意力不集中、讲话过多,脾气暴躁等表现。
近几年来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这也为我们敲响了儿童健康的警钟。
正确认识儿童多动症
正确认识儿童多动症作者:付冰冰来源:《人民周刊》2019年第02期孩子有多动症,往往是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和“差孩子”,他们学习不好,纪律差,还经常惹麻烦,老师管不了,这对家长的管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陆小彦表示,首先,家长要知道,多动症是一种病,孩子是无辜的,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需要及时就医治疗,而不能对孩子非打即骂,实施所谓的“棍棒”式教育。
其次,“棍棒”式教育也不能医治好多动症,往往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紊乱,事与愿违,给孩子的病雪上加霜。
再者,“棍棒”式教育直接破坏了亲子关系,也破坏了家庭和谐氛围,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多动症的病因很复杂,目前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遗传因素、神经解剖和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发育障碍,以及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母亲怀孕期间有感染,接触烟草、酒精、化学毒素,铅暴露,异常分娩如难产、早产、剖腹产,出生体重过低,患脑瘫、脑炎、癫痫、脑外伤等。
父母有精神病史、物质依赖史,父母离异或家庭气氛紧张,经济地位低下,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居住环境过分拥挤,不良的教养方式也是诱发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对孩子的危害是长期甚至终身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损害。
多动症不仅损害儿童的学业,造成学习困难,成绩差,厌学和辍学,也严重损害了他们的社会功能、人际交往、情绪及自信心的发展,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危害。
目前,国内外医生一致把多动症看作是从儿童到成人的疾病。
过去认为“多动症的孩子长大了,到青春期后可自然好了”的观点,经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研究表明,有70%多动症患儿的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
而且未经有效治疗,病情也会加重,出现各种共患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种异常表现需注意陆小彦主任表示,很多家长关心多动症究竟有哪些异常表现,简单说来有三方面,即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
多动症的7_个认识误区
父母孩子2021.5文/孙婷婷多动症的7个认识误区大多数父母对“多动症”三个字并不陌生,但不一定真正了解多动症,甚至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本文为大家解析多动症的7个认识误区。
误区1孩子这么小,不会是多动症这是对多动症发病年龄的普遍认识误区。
很多家长认为,多动症是学龄儿童的问题,其实多动症症状的出现,是可以在学龄前就发生的。
当孩子有多动、冲动的表现时,家长不要忽视,因为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
儿科医生会仔细评估这些表现的强度来帮助诊断。
当这些问题严重而且持续地影响儿童的生活、发育、自信心和学习的时候,就可能诊断为多动症。
目前,美国儿科学会制定的标准中,对于症状表现严重的孩子,4岁就会给予明确诊断,我国普遍是6岁后给予确诊,对于未达诊断年龄但症状典型的孩子,会给出干预建议,以免错过最佳时机。
所以,即便你的孩子还没上小学,也需要警惕。
误区2不听话,太调皮,这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吗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
的确,学龄前儿童相对更好动、活跃,有时候注意力不太集中。
但多动症的孩子情况更严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
这些困难包括:过度活跃,注意力涣散,无法适应家庭和幼儿园的常规安排和规范;无法保持和朋友的友谊;无法跟家庭成员友好相处;无法避免伤害自己;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等等。
医生正是基于这些影响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诊断的。
误区3看动画片时那么专注,怎么会是多动症多数情况下,多动症患者只有在做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才表现出问题,而参加高度刺激的活动时很少出现。
相应地,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讲,他们在观看动画片或者参与像乐高这样可以积极发挥自己想象能力的游戏时,视觉及身体活动方面都获得了高度的刺激,所以表现得和一般孩子没有区别,甚至更加投入。
所以,当我们有意识对孩子的注意力和稳定性做观察评估时,应该选择孩子在执行低刺激性、相对枯燥、需要长时间调动主动注意力的任务。
在我国,大多数多动症的孩子是在上小学期间被明确诊断的,因为在此期间,他们在学习、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面会表现出困难。
家长切忌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2021/4/9
4
4.学习困难:这类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但 由于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导致成绩 落后。
5.社交问题:约一半以上存在社交问题,因为他 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干 扰他人游戏以及冲动任性。
2021/4/9
5
家长切莫错误地给孩子贴上标签
哈市华慈介绍,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在临床
2021/4/9
2
多动并不是患者唯一或主要问题
哈市华慈专家介绍,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期 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以注意障碍、过度 的活动和冲动控制力差为主要临床特征。
但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就提出,多动 并不是多动症儿童唯一的或主要的问题。多动 症儿童的主要问题是注意的保持和冲动控制的 缺陷。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进一步证实了以 上看法,并且发现,多动症的“多动”,更多 出现在需要保持安静或作业时,而不是出现在 自由活动时。因此,不能单纯因为儿童坐不住 或不认真听讲,就武断的认为他们是多动症儿 童。
2021/4/9
6
“令人担忧的是,家长对多动症的认识误区, 容易导致错误做法。”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 是把活动性较高的孩子误认为是多动症;二是 过度依赖药物;三是有些家长害怕别人知道自 家孩子是多动症,从而不敢利用社会资源,比 如学校、社区等,所以没能调动周围资源一起 来帮助孩子。
“小朋友的气质特点本来就是活动度高,浑身 是劲儿。好动,大多数情况下是小朋友的正常 反应。”哈市华慈提醒,家长不能因此轻易断 定孩子为多动症,因为当小朋友出现负面情绪, 又没能及时得到发泄,或初入陌生环境时,也 会表现出局促不安,上蹿下跳以纾解紧张情绪。
上一般通过三种方法来确诊: 一是采集病史,主要是由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个正
治疗儿童多动症 不要掉进三大“陷阱”
治疗儿童多动症不要掉进三大“陷阱”在日常生活中,多动症对儿童的危害不容低估。
那么,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治疗多动症的误解是什么?治疗多动症有哪些误区?1、多动症不需要用药有些人认为多动症不是一种疾病,不需要药物治疗,也认为它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所以药物不能治愈根本原因,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是三毒药,但当儿童疾病达到一定程度时,应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以免使疾病进一步蔓延。
2、周末不需要吃药很多家长认为,上学的孩子吃药是为了让孩子注意认真听讲,尽量避免多动症状的发生,而周末不需要用药来控制孩子的情绪。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长期坚持服药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3、影响智力发育的药物有些人认为,儿童服用过多的精神药物是对大脑和智力的刺激,但也会影响儿童的智力水平。
事实上,对于多动症儿童,适当服用中枢系统的兴奋药物对儿童的多动症症状和情绪波动有很好的疗效。
多动症的诱发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如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许多儿童多动症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或破裂的家庭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多动症,严重危害其正常的身体发育。
一些遗传因素认为,先天性体质缺陷和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精神疾病等遗传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的大脑功能,导致先天性体质缺陷,导致多动症。
这也是多动症的原因。
心理因素,由于儿童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如在此期间,家庭关系不和谐,经常殴打、责骂或学校受到不当的体罚和歧视会使儿童遭受重大精神创伤,导致抽搐或多动等行为异常。
饮食因素。
研究发现,儿童过量食用含铅食物可能与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有关,这可能是多动症的潜在原因。
脑器质性因素。
研究发现,孕期感染、接触有毒物质、营养不良、吸烟、饮酒、宫内窘迫、分娩异常、出生体重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脑外伤可能导致儿童神经发育异常,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
缺铁。
外国学者还注意到,缺铁也是多动症的原因之一。
除了输送和储存氧气外,铁还参与了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核糖核酸合成等生化过程;缺铁会导致多巴胺受体功能障碍、易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症状。
认识儿童多动症的四个误区 家长犯了影响孩子一生(专业文档)
认识儿童多动症的四个误区家长犯了影响孩子一生(专业文档)儿童多动症(ADHD)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但因人们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患儿的诊断和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四个认识误区误区一:儿童多动症不是病,只是孩子顽皮、不听话、任性,是过度放纵、缺乏家庭关爱的缘故。
误区二:儿童多动症不需要药物治疗,只是儿童行为问题,家长只要加强约束,等孩子长大自然会好的。
误区三:很多家长担心药物治疗,尤其是中枢兴奋药的治疗会造成孩子药物成瘾,增大孩子长大后滥用其他药物的危险性。
误区四:服药治疗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
多动症是如何形成的1、患儿的母亲常在孕期或围产期有较多并发症,常有大量吸烟或酗酒史。
2、遗传因素,如:患儿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多动或注意不集中表现;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1%~64%;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者也较多。
3、神经递质、酶的研究结果虽然常互相矛盾,但不失为对本症病因的一种研究途径。
4、社会、家庭、心理因素。
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5、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母亲孕期患高血压、甲状腺肥大、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分娩过程异常;儿童出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或外伤。
这样的儿童易患多动症。
怎样预防儿童多动症一、提倡婚检、避免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三代以内的近亲结婚,在婚前应做一些检查,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疾病的产生。
二、为避免孩子出现先天不足,要做到适龄结婚,优生优育。
不要忙于事业,而疏于生活。
给孩子留下了财富,却没给孩子带来健康。
三、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
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等。
四、应少食含铅食物。
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家长对儿童多动症(ADHA)的认识误区
家长对儿童多动症(ADHA)的认识误区
近年来儿童多动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据相关统计,目前本市学龄儿童多动症发病率已由10年前的3%上升至5%。
而家长又缺乏正确认识,抽样调查发现家长普遍存在4大误区:
1.“调皮好动+成绩差”的孩子有多动症。
调查表明,近30%的家长看到孩子顽皮好动、成绩不佳,就盲目认为孩子患有多动症。
这类家长容易轻信一些非医疗机构的广告忽悠,自行买药,擅自治疗。
2.聪明、活动不多的孩子与多动症绝缘。
殊不知,多动症儿童临床表现迥异,有的孩子“多动”并不明显,而以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主。
该类患童课堂上倒是老实,其实心不在焉,常“走神”。
做作业、考试也丢三落四,出错率较高。
3.多动症不是病,成年自会消失。
这是许多家长非常错误的认识。
研究表明,40%至50%的多动症患童成年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状,致接受教育、就业、人际交往及婚恋困难,甚至10%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及反社会行为。
4.治疗多动症单纯靠药物。
由于引发多动症的病因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单纯用药很难治愈。
多动孩子未必就是多动症患童。
例如,到该门诊就诊的200名7岁至15岁的儿童中,通过详问病史,心理测评,神经系统检查并结合美国IVA测试软件,诊断结果约20%至30%的儿童被排除了多动症。
其中5%智力、神经系统有问题。
15%的孩子属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不当所致,
需要进行心理行为及学习习惯矫正。
有意者可进一步在线咨询。
父母对待多动症孩子的不同态度4-1
父母对待多动症孩子的不同态度对于孩子的多动症,父母的反应态度是不一样的。
父亲一般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到位,与孩子的接触相对较少,不能够明确地觉察到孩子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障碍。
所以,他们对于多动症孩子的各种证候还是可以接受的。
甚至认为孩子的“活泼”是聪明的表现,不必过于拘束,更不要责骂。
父亲不承认孩子的这些表现是疾病,更对服药采取强烈的反对态度,因为他们在年纪小时也是特别调皮的。
他们认为,男孩子爱活动是正常的,如果整天不爱动才是有毛病呢。
而且,孩子的这些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逝,等到他们长成男子汉了,自然就成熟了。
但是母亲则持有不同的观点。
由于母亲和孩子接触的时间长,他们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再加上常和孩子的老师沟通,所以对孩子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他们平时也会看一些育儿杂志或者网站,所以对多动症的症状表现有所了解。
当发现孩子有多动倾向时,就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诊断。
母亲会积极听取医生的建议,必要时会给孩子采取药物治疗。
这时候父亲和母亲的意见就会发生分歧,为此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当然,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多动症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可能会使他们的症状更严重。
所以,在对待多动症孩子的态度上,家长最好要保持一致。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另外,家长即使工作再繁忙,也要多抽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关注和鼓励着,这样他们会增强对待生活的信心。
而且家长要多学习多动症的相关知识,不要盲目地自行服药或任其发展,最好听取医生的建议,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摆脱多动症。
家长对小儿多动症误解多
家长对小儿多动症误解多广州海军医院脑瘫科的专家告诉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成绩不好,不能一味的责骂,而要对孩子更加关注,如果发现孩子注意力难集中、学习困难,要及时带孩子进行检查,发现多动症应尽早进行治疗。
专家总结以下家长在对待小儿多动症时常出现的误区,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误解一:其实很多孩子早在学龄前已显现出诸多多动症症状,甚至早在哺乳期就手脚不停地吵闹,不肯好好吃、好好睡,上幼儿园后从来不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等等,孩子越来越大,这种症状越来越明显,普遍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小爱动是很正常的。
误解之二:小孩子只不过是太活泼好动而已。
其实“多动”与正常孩子的“活泼好动”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前者时时、处处都在胡闹捣乱,即其“多动”完全是盲目性的 ;后者的“活泼好动”却可能是有目的性的,而且换在另一些场合如在陌生人面前,就可能安静下来。
所以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胡闹一下是很正常的现象,根本不给予理睬。
误解之三:其实,学龄前儿童出现了“多动症倾向”而又未能得以及时纠正,那么十有八九在进入学龄期后便可能发展为多动症。
但是很多家长都不给予理会,任孩子这么发展,本来可以早早纠正的,就这么耽误了,孩子越大,康复的时间也会越长。
误解之四:多动症系顽皮所致。
多动症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是心理异常导致的,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理应明白:孩子的“多动”并非出于孩子顽皮,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所致。
误解之五:“管教不严”可导致多动症。
有人常常把患病孩子的“异常淘气”归罪于“管教不严”或“过分溺爱”。
有个罹患多动症孩子的妈妈在绝望之余便开始用大棒打他。
然而妈妈的严惩并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效果:他还是不改恶习,依然鬼使神差地频频逃课。
误解之六:多动症孩子多是坏孩子。
由于多动症孩子往往“劣迹斑斑”,他们往往会被成人社会视作坏孩子或“问题少年”。
而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一定坏,只是苦于难以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误解之七:多动症难以治疗。
其实对付多动症,不仅有药物治疗、生物治疗,而且还有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有关多动症的误区及其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有关多动症的误区及其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最近这几年还没有几个心理学上的话题象多动症那样产生这么多的争议。
为了澄清一些仍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关于多动症的错误认识,在这里,我们首先对照那些误解告诉你一些目前美国学术界的有关多动症的科学常识,然后再讨论有关多动症的药物治疗的潜在风险的最新医学发现。
标签:多动症;儿童;药物治疗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师们,特别是小学教师都常常为教室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小学生头痛不已。
事实上,最近这几年还没有几个心理学上的话题象多动症那样产生这么多的争议。
多动症是一种学龄儿童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自主性动作多且难以控制,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故儿童多动症又名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简称ADHD)。
儿童多动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儿不能正常学习生活,学校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家庭生活不能平静,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最后往往延续为成人多动症。
成人多动症被称为注意力缺失症。
为了澄清一些仍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关于多动症的错误认识,在这里,我们首先对照那些误解告诉你一些目前美国学术界的有关多动症的科学常识,然后再讨论有关多动症的药物治疗的潜在风险的最新医学发现。
一、有关多动症的七大误区误区之一:多动症不是真正的医学意义上的病态。
多动症已经被国际上主要的医学和心理学以及教育组织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美国教育部认定为合理的诊断。
美国心理学学会在它的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用作圣经的《心理病态诊断和统计手册》里把多动症认定为医学上的病态。
多动症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
研究表明,多动症是由于大脑里的“化学使者”-神经传递素的不平衡而导致的病态结果。
有典型多动症的人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遭遇很多困难,包括缺乏时间观念和妥善安排生活的技巧。
误区之二:患多动症的儿童得到特殊优待是因为他们的多动让他们得到不公正的好处。
多动症的患者的确受到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的较多的关注,那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己照料生活和学习的技巧。
解析父母对多动症有哪3大误区
解析父母对多动症有哪3大误区
解析父母对多动症有哪3大误区?好动、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孩子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儿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就要警惕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小儿多动症”。
专家表示,多动症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儿童多动症要早诊断、早治疗,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家长不把儿童多动症当作病的错误认识。
误区一多动症是种儿童期疾病
许多家长认为,小孩子调皮多动是种正常现象,不能算是一种疾病。
就算是患上了多动症也不要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不治自愈,所以不必太在意。
专家分析:多动症是终身病。
【健康育儿】家长别陷进小儿多动症十大误区
【健康育儿】家长别陷进小儿多动症十大误区小儿多动症10大误区误区1:多动症不需要治疗【辨析】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多动症儿童应尽早诊治。
近半数以上的多动症患儿成年后,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仍然存在,不会自然痊愈。
误区2:治疗只是医生的事【辨析】多动症的诊治要求家长、老师、医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其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更大,他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心理行为治疗,改善患儿的行为。
仅仅依赖医生开药、孩子服药,疗效只能是有限和短暂的。
误区3:单纯药物治疗就行【辨析】多动症强调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
一般来说,对于轻症的患儿,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即可,但对中重症患儿,则需要加用药物治疗,才能取得明显疗效。
误区4:怕副作用拒绝用药【辨析】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目前治疗多动症最主要的药物是精神振奋剂,与其他的药物相比,精神振奋剂的不良反应还是比较小的。
经过国内外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应用,发现多动症的药物治疗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等并无明显的影响。
误区5:不需要长期服药【辨析】多动症的病程较长,服药期也比较长,不能间断。
一般以年计,可达数年,甚至有些患儿成年后可能仍需用药。
误区6:每天只需服药一次【辨析】要做到全天控制症状,需要每天服药2-3次。
除非用控释片,每天只需服药一次。
误区7:服药就能提高成绩【辨析】由于药物能提高注意力及自控力,改善认知,患儿服药后成绩可能会提高。
如果智力较差、或有其他影响学习的因素存在,即使服药,学习成绩也不一定能提高。
更不能将服药后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评价药物效果的唯一标准。
误区8:药物会使孩子变笨【辨析】药物用量过大或剂量增加过快后,有些患儿可能会神情木然。
只要合理运用药物,这种现象就不会出现。
至今尚未发现有患儿因服用精神振奋剂引起“变笨”或智力减退的报告。
误区9:服药使孩子长不高【辨析】精神振奋剂抑制生长的作用与剂量有关,主要发生在服用苯丙胺的患儿身上。
停药后身高会反跳,即使长期服药也不会影响患儿最终的身高。
儿童多动症的三大影响 需家长警惕
儿童多动症的三大影响需家长警惕*导读:儿童多动症的三大影响,需家长警惕!儿童发生多动症后其实是会影响自己的面容特征的,孩子会呈现出挤眉弄眼的陋习,这种状态是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甚至还可能会影响以后的正常生活状态,因此建议家长要带孩子进行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三大影响,需家长警惕!儿童多动症的出现和孩子的心理情况有关系,例如,如果将环境比较复杂,父母经常吵架的话,多少会对孩子的性格及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的患儿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介绍多动症的3大影响,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儿童多动症的三大影响需家长警惕*第一、孩子过于活泼好动不受控制孩子如果比较小的话,活泼好动也是正常的,但是家长要注意分辨活泼好动和多动症的区别,一般多动症的患儿表现为精力旺盛、乱跑、乱跳,行为过于活跃,不能安静下来,并且即便是家长管教可能也无济于事。
*第二、孩子学习差不能集中精力影响以后就业孩子因为多动症的出现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状态,往往一节课45分钟,孩子可能连十分钟否不能集中精神,这样就会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把握重点,从而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如果家长不重视的话,会出现恶性循环,长大后会影响自己的工作。
*第三、长期患病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孩子的状态异常,可能会受到大家的排斥及异样眼光,从而出现自暴自弃的状态,经常和别人打架,甚至会出现品行障碍,危害社会的安定,所以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需要孩子接受心理辅导。
儿童多动症的三大影响,需家长警惕!如果孩子已经被确诊为多动症的话,应该注意接受药物或心理辅导治疗,家长需要和孩子进行良性沟通,千万不要产生抵抗心理,另外,这种病症越早治疗效果就会越理想,否则将会加大治疗难度!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马上知道!。
育儿知识:关于幼儿多动症,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
关于幼儿多动症,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幼儿多动症是家长们最容易产生误区的一个疾病,那么,在宝宝的成长中,我们该知道哪些幼儿多动症的知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关于多动症认识的误区1.长大了就会自愈家长们可能会认为孩子的多动症症状不是很严重,又或者认为这是心理行为疾病,不需要去特殊治疗,只要孩子长大了就可以慢慢好起来,或者完全痊愈。
这些想法是不对的。
孩子有多动症,都应该及时发现治疗,因为患多动症的孩子往往会对身心发育造成伤害,甚至做出伤害到他人的事情,而且对孩子未来人生也有着消极影响作用,因此,多动症要及早发现和治疗,不要耽误了治疗的较佳时间。
2.只会在男孩子身上出现生活中,男孩子会比女孩子爱动和调皮,因此家长们认为多动症只会出现在男孩子的身上,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多动症不仅仅是表现在行为上的多动,而且心理上的多动也可以称之为多动症。
如果孩子的做事专注力不够集中,经常粗心大意,做事磨蹭拖拉的,完成任务效率低,那么这也可能是孩子患多动症的表现,而这些症状不仅仅是在男孩身上可能出现,女孩子也有可能出现的。
3.药物治疗有副作用孩子患多动症,可以使用药物辅助治疗,但是有些家长认为使用药物治疗会对孩子产生了副作用,从而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药物治疗可以对孩子的病情尽快起到治疗的作用,使得孩子尽快恢复,但是如果总担心使用药物会产生副作用,而延误了孩子的较佳治疗时间,那么多动症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将远远大过于药物对孩子产生的副作用。
二、如何预防治疗多动症1.药物治疗预防治疗孩子的多动症,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孩子的缺陷问题,降低了孩子的活动水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而且对于病情也能起到抑制和治疗的作用。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预防治疗多动症也是很有效的,可以让孩子的心理行为受到约束,从而认识到如何去正确处理个人问题。
3.特殊教育预防治疗多动症,还需要对孩子进行特殊的教育,包括对孩子的行为管理教育,和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
育儿知识-儿童多动症父母很容易忽略
儿童多动症父母很容易忽略'\xa0\xa0\xa0\xa0\xa0\xa0\xa0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戚元丽主任医师表示,很多家长都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孩子好动、调皮才是多动症,其实多动并不是多动症的唯一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也是多动症的表现,家长们一定要留心观察孩子平时的行为,发现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
“在我的门诊患者中,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最多,不少孩子都是因为成绩太差或偏科厉害才被父母带来就诊的,没想到最后竟查出多动症。
”戚元丽介绍,一般人认为,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就是活动过多,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
其实,过分安静也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包括三种类型:多动冲动型、注意力缺陷型和混合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混合型,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注意力缺陷型,尤其是那些不“多动”的女孩子。
这类孩子平时看上去挺安静,但注意力持久性存在问题,上课常走神、发呆,做作业时也不能集中精神,常常拖拖拉拉,甚至要父母陪伴才能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比较容易出现波动,父母盯得紧一点成绩就上去了,一旦放松成绩就下去了。
做事缺乏计划性,不能弹性处理人际关系,慢慢变得内向、孤僻。
“我们观察发现,在小学生中,成绩差的、偏科的(一般是数学成绩差)多数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
”戚元丽说。
很多父母低估了多动症的影响事实上,多动症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一般多动症儿童常常有一个或多个近亲也患有多动症。
一项研究发现,至少1/3曾患有多动症的父亲,其孩子也患有多动症。
另外,多动症还与轻微脑损伤、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关,食物过敏、铅污染、食品添加剂、除锈剂也可成为多动症的诱因。
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联合相关部门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展的一项名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60度调研”的结果显示,尽管医生和患儿父母都意识到多动症对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有影响,但医生和父母在影响程度方面的认识却存在很大差异。
95%的医生认为多动症对社会和情感发展方面有负面影响,而认为有负面影响的父母只有70%。
警惕:家长千万别把多动症当成调皮
警惕:家长千万别把多动症当成调皮
儿童“好动”是天性,由于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因此,有些家长常误把“多动”当“调皮”,而耽误了孩子的及时就诊,延误病情控制和治疗。
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似乎一样,其实本质是不同的,可以从以下5方面进行区分:
1.是否有目的性?正常儿童的好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
2.是否有无选择性?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使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是否能控制?这一条最关键。
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往往是过度的,盲目的,难以控制的,无论是老师管理教育,甚至是父母打骂,都无济于事。
孩子知道,就是做不到。
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4.孩子的好动与其发育年龄是否相称?多动症的好动往往与年龄不相称的。
是过度的,幼稚的。
5.是否有离奇性?正常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并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于理解。
小儿多动症,常见治疗误区
小儿多动症,常见治疗误区
误区一:多动症不是病,加强管教即可
行为治疗是指对父母进行特殊技能的培训,以增强他们修正和塑造孩子行为的能力,并提高孩子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但并不同于单纯的教养,仅仅加强管教反而会激起患儿的对抗心理。
所以单纯靠加强管教,并不能改善症状。
误区二:多动症不用治疗,长大了就好了
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大脑内部神经发育障碍,不是“孩子小,不懂事”。
虽然小儿多动症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持续到成年期。
所以仍有相当比例的多动症患者成年后并不能自愈,并且患者常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障碍,其行为问题的危害程度也更大。
特别是中重度的多动症患儿,如果不及时治疗,成年后社会适应能力差,工作难以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甚至转为其它精神疾患。
误区三:等孩子大一点再治疗吧!
未经治疗的多动症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常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障碍,其行为问题的危害程度也更大:7岁之前一一自我评价低下:7-11岁一一学习能力延迟、有破坏性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差:11岁至成年一一品行障碍、叛逆挑衅、多种学习困难甚至物质滥用、犯罪等。
所以多动症治疗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误区四:孩子不需成绩多好,所以不用治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目标并不仅仅是希望孩子能够正常学习,而是通过长期的治
疗和行为矫正,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中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孩子的
社会能力,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健康成长。
所以从患者全面功能恢复的角度出发,
多动症需要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误区有哪些_儿童保健
随着生活脚步的加速,临床上多动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当很多孩子被疾病缠身的时候,家长都非常焦虑,尝试各种方法来尽可能的减轻疾病。
那么,多动症的治疗误区有哪些呢?下面就由专家针对这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多动症的治疗误区有哪些
1、多动症不需要用药
有的人认为多动症不是一种疾病,不需要用药物来进行治疗,还认为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引起,所以用药并不能治本,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是药三分毒,但是当孩子疾病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应该配合医生来进行药物治疗,以免使病情进一步蔓延。
2、周末无需服药
很多家长认为,在上学的孩子服用药物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注意力认真听讲,尽可能避免多动症状的发生,而在周末休息的时间则不需要用药物来控制孩子的情绪等,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长期坚持配合服药能够促进疾病的恢复。
3、药物影响智力发育
有人认为儿童过多服用精神科药物是对大脑和智力的刺激,还能影响孩子的智力水平。
其实,对于多动儿童来讲,适当服用中枢系统的兴奋药物对患儿的多动症状以及情绪上的波动都有很好的疗效。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用药来进行治疗,如果孩子不能够正常的进行学习,并严重打扰了课堂秩序、在任何场合都不受控制的多动等情况,则需要尽快去医院就诊,配合医生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诊治。
2、心理治疗
可以咨询心理专家对孩子进行辅导,并积极配合专家对孩子的治疗方法。
3、环境治疗
患儿发病有很多原因不是出于自身原因,都是由于外界因素所导致的,应该对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对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误区
多动症、抽动症是两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据调查统计目前学龄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发病率已由10年前的3%上升至5%。
专门从事儿童行为障碍、青少年精神医学研究和治疗的医师介绍说,从门诊了解的情况来看,有四成家长对多动症、抽动症存在认识误区,20%的家长仅凭孩子是否好动进行判断。
家长们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调皮好动+成绩差”的孩子有多动症。
调查表明,近30%的家长看到孩子顽皮好动、成绩不佳,就盲目认为孩子患有多动症。
这类家长容易轻信一些非医疗机构的广告,自行买药,擅自治疗。
2、聪明、活动不多的孩子与多动症绝缘。
殊不知,多动症儿童临床表现迥异,有的孩子“多动”并不明显,而以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主。
该类患童课堂上倒是老实,其实心不在焉,常“走神”。
做作业、考试也丢三落四,出错率较高。
3、多动症、抽动症不是病,成年自会消失。
研究表明,40%-50%的多动症、抽动症患童成年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状,致接受教育、就业、人际交往及婚恋困难。
4、治疗多动症单纯靠药物。
由于多动症、抽动症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
因素引起,因此需要综合治疗。
辽宁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定点医院专家李月梅强调:多动孩子未必就是多动症患童。
每月前来就诊的儿童中,通过详问病史,心理测评,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有20%-30%的儿童被排除了多动症。
其中少数是智力、神经系统有问题,有的属于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不当所致,需要进行心理行为及学习习惯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