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

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

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

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

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

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表象】: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4、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屏息:在注意紧张时,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7、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有意注意在认识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0、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11、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12、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13、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17、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18、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解第二章1.动机:P40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2.人格:P34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思维、情感反应、行为方式以及和他人联结的方式。

3.自尊:P44自尊是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对自我概念所有方面的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的总和。

4.成就需要:P40成就需要是一种想要做的更好,获得成功感和感到有能力的愿望。

是在某种与成就相关的环境中导致相应的行为。

5.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P21在大脑较古老的部分和大脑半球交界处存在的一个环状的神经系统,包括海马、杏仁核、下丘脑等结构。

6.Synapse:突触 P17神经元彼此间的汇合点7.感觉阈限(threshold):P17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段时间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

8.心境:P33一种比较持久的、影响个体的整个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渲染性和弥散性。

9.遗忘P29识过的信息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10.注意:P31人在清醒状态下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选择、保持和调节作用的特殊心理活动。

第三章1.心理发展P47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狭义上指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广义上指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2.口欲期 P48-49指0-1.5岁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口唇部位,分为初期和晚期。

初期快感来自嘴唇和舌的吸吮和吞咽活动,晚期快感来自撕咬和吞咽等活动。

3.积极强化provide reinforcement P51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加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4.消极强化 negative reinforcement P51由于几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5.观察学习P51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如望梅生津。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

传导神经。

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图式是皮亚杰用于人们为对付各种环境的特殊情景而发展的思维结构术语。

2、认知:所谓认知,就是“转换、分析、加工、贮存、恢复和使用感觉输入的全部过程3、言语产生:是一个由起始动机和总的意向,经过内部言语阶段形成深层句法结构,再扩展成为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的外部语言的编码过程。

4、言语理解:是将言语的表层结构转化成深层句法结构,再转化成初始言语思维最深层的语义表象的译码过程。

5、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对客观现实认知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关系,其特点是理解和记忆。

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其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7、技能:是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方式,其特点是可以模仿和练习。

8、无意识记:亦称“不随意识记”,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任意努力的识记。

9、有意识记:亦称“随意记忆”,指具有预定目的、按一定步骤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

1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主观反映,是知识的源泉,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11、知觉:是分析器对外界客观事物、现象整体性的直接反应,是脑形成整体性印象的认识过程。

12、意理识记: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识记13、机械识记:指依靠简单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

14、语感:指对语言的感性反映。

15、内部言语:是将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成外部扩展性语言意义系统的一种机制。

16、词汇检索:是人脑中存在着类似词典的内部词汇,在记忆中寻找和提取这些词汇信息的过程。

17、命题:所计划句子的核心,反映说话者欲表达的思想的意义单位。

18、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映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和强度,还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征。

19、习得:是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能力。

20、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活动或自身的思想行为所持的一种背与向、是与否的概括的倾向性。

2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通常产生于某种需要。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2024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记忆1. 编码:指将信息转化为脑中可储存的形式的过程。

编码方式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或语义的,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的保存和检索都有影响。

2. 存储:指将编码的信息储存在脑中的过程。

存储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其中短期记忆只能储存有限数量的信息,而长期记忆可以储存更多和更持久的信息。

3. 检索:指将储存在脑中的信息取出的过程。

检索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记忆中的关联性和有效性等。

二、情绪1. 情绪认知: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情绪状态的认识和解读。

情绪认知是人们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表达的基础。

2. 情绪调节:指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刺激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过程。

情绪调节可以是认知的、行为的或生理的方式,不同的调节策略会对个体的情绪体验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情绪表达:指个体将内部情绪状态通过言语、面部表情、姿势等方式传达给他人的过程。

情绪表达能够帮助个体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和相互理解。

三、行为1. 条件反射:指个体在特定刺激下形成特定反应的学习过程。

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先前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来形成,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的条件唾液分泌反射。

2. 操作性条件反射:指通过试错学习形成的反应。

个体在特定情况下展示某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带来了积极的后果,那么个体就有可能在类似情况下重复这种行为。

3.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他人行为和内心状态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包括推理、情感理解和情感状况判断等维度,这些认知能力对个体的社交互动和合作非常重要。

四、认知1. 语言加工:指个体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能力。

语言加工包括语音加工、语义加工和句法加工等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来帮助个体理解和使用语言。

2. 注意力: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关注过程。

注意力决定个体在面对多个刺激时选择关注哪些刺激,可以影响感知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3. 推理和问题解决:指个体根据已有信息,在缺少部分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合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合

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人类个体的认知在婴儿至青少年时期中的发展。

注意: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感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记忆: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想象: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反应
需要:由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却是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的动力
情绪:广义上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意志: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
人格: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性格: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如何对人、对事、对物、对自己的基本特点。

智力: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需要的一般性认识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基本因素组成。

能力: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得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拥有的或在个人情),进而对起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知构造。

自我效能理论以为,人们的行为不单受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包含心理动法。

P17 信息加工学习是一个有头有尾的过程,行为结果的影响,并且受经过人的认知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色四检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发问的方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因素形成的对结果希望的先行因素的个方面。

P1 式收集资料,看法认识被检核对象的心进行不一样的信息加工,即信息加工学习影响,并提出了却果希望以外的另一种集体心理是在集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

它包含口头检查论。

希望——效能希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集体内个体心理(讲话)和书面检查(问卷)两种。

P18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行某一行为的实行能力德推测或判断,特色的典型表现,而非个体心理特色的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细到认知主义此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简单总和。

P5 的察看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今世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主张世测。

P76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和心理现象的原由的研究方法。

P18 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关于世界的理解和学习迁徙简称为迁徙,即在一种学习中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角色认知赐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行给予意义倒是由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

获取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向。

它主要包含动机,需要,兴趣,世为规范的认识和认识阶段,表现为认识意义学习,马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响。

P85界观等心理成分。

P1 教师角色所肩负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已有的适合看法建形式训练说也叫官能训练说以为学习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向的师所充任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余角色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影响接的内容其实不重要,重点在于所学对象的活动过程,包含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分开来。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xīn lǐxué]基础释义•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详细释义•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例句• 1. 对于心理学我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敢对这篇文章妄下雌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13、有意注意:有……,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有……,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17、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8、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9、元认知:人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

2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1、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5、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6、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的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2、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1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16、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差异。

17、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1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规律性的答应活动。

3、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4、品德: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

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5、道德情感:它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按内容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和自尊感。

6、道德意志:它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7、意义障碍:学生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

8、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标准所支配。

9、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

10、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保持个人之间、群体内部以及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社会安定团结、发挥群体的实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11、心理相容:班级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

12、小团体:班级是一种正式群体,其中还包含若干由于小学儿童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简称小团体。

13、规范:规范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某种集体期望。

就其本质而言是对面员行为提供的社会控制,因为规范实际上表明班级希望其成员做什么和怎么做。

14、舆论:它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是班级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它具有评论作用。

15、凝聚力:它是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班级凝聚力是在一系列集体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16、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

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

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

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心理学资料库]【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

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

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部线索的影响。

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

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

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在心理或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意识】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识行动】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冲突】由于在意识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拉意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默许心向反应acquiescence response set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适应adaption在一系列连续的刺激后神经反应性的降低。

上瘾addiction依赖药物,当停止服药时,会导致症状复发。

后像afterimages当视觉刺激消失后仍残留的视感觉。

注意attention通常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某一刺激进行进一步加工。

唤醒arousal生理上的觉醒阶段,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身体的活动准备。

供选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观察者开始提出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有差异或相关。

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观察者提出的要放弃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无差异或不相关。

分析省analytical introspection一种自我报告的方法,被试主要报告他们的个人经验的特定方面。

语法缺失agrammatism由于脑损伤而导致造句困难、遗漏重要词语和词尾的症状。

称名失能症anomia由脑损伤而导致对物体和物体图片无法命名的病症。

游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一种知觉错觉,静止的光点看起来会动的现象。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加工过程非常快,无须心理能量,不受意识控制,不能避免的加工。

自主神经系统(ANS)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中控制身体活动(如心跳)的部分,它通过肌肉和腺体起作用。

行为遗传学behaviour genetics关于遗传对行为影响的研究,以研究双生子和领养子为主。

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red therapy由罗杰斯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此方法多采用鼓励的方法以促进患者的个人发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以改变非理性思想和信念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领悟疗法insight-oriented therapies强调治疗着重于患者对自己问题本质的了解。

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包括所有强调无意识冲突和早期经历的治疗方法。

行为顺从behavioural compliance尽管态度或信念与别人不一致,但仍屈从于别人的行为方式。

顺从compliance在集体行为中,个体为了得到表扬和奖赏或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团体要求的行为。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根据准则和他人的期望行为。

信念偏见belief bias在演绎推理中,不管结论的实际效度如何,接受可信结论和拒绝不可信结论的倾向。

归属感belonging个人感觉自己属于一个和谐的社会团体的一部分。

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由刺激本身决定的刺激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受上下文、已存储知识和期待等因素影响的加工方式。

组块chunks有意义的信息单元。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当个体同时拥有两种心理上矛盾的认知(如信念或态度)时出现的现象。

认知神经心理学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通过研究脑损伤病人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心理学方法。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它对排除实验者的偏好有作用。

【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指人能在一定围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抽样偏差在被选择的总人数中,某些特征或类型的人比例失调。

抽样误差统计样本和总体样本在同一数值上有差异。

结构化访谈同样的问题按照同样的顺序呈现给被访谈者,并尽可能用同样的言辞。

继发性抑郁指人们知道自己抑郁而更感抑郁,是抑郁状态继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摄入作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受他人的观点和价值观念影响。

投射将自己不希望具有的特征归咎于他人。

弗林效应在多数国家中IQ平均值每10年提高3点。

虚假同感偏差人们高估与他们的特定行为和态度有相同偏好的人数之倾向。

基本归因错误感知者倾向于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在因素的重要性。

行为者-观察者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将他们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情景因素,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将同一行为的原因归结于行为者稳定的在特征。

自我服务偏差感知者倾向于将受赞许的行为归因于他们在的心理原因,而将不受欢迎的行为归因为外在环境方面。

自我图式对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之加工。

即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

重复启动效应当对一个刺激的反应成绩在第二次呈现比第一次呈现更好时,就表现了重复启动效应。

直接后效管理指系统性的应用奖励和惩罚来矫正行为。

杀人狂个体在感受到轻视或受侮辱后,突然出现不可控制的狂怒攻击,事后对该过程发生遗忘。

过度理由效应如果人们被以高报酬或残酷的惩罚引诱去做某事的话,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和经历做外部归因,从而减少部动机;相反,如果缺乏对行为进行合理解释的外部归因,个体就会倾向于通过部归因来增强自己的行为动机。

类型指在人口中可以因被觉察到的特点而归入一个群体的人。

特质是在个人的行为中重复出现的特点,由特质构成。

模型通常指理论建构,包括在一定围关于解释绩效的结构和过程的假设,也包括对假设的准确演绎。

--------------------------------------------------------------------------------作者: 特安乐恩时间: 2005-8-29 04:23 PM 西方心理学简史人类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

对自然灾害,如雷雨、闪电、地震、洪水、猛兽的侵袭,都无力对付;对人的生老病死以及睡眠与梦境,都感到惊奇和恐惧。

对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可怕力量以及种种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人们也就自然地将之归于神灵而加以崇拜。

于是,人类历史上便产生了一种最早的心理学思想,这就是"灵魂说"。

它认为,活人与死人的最大区别,是因为活人身体有灵魂,而死人则没有。

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它暂时地居住在人的这个有血分肉的躯体。

当人睡眠时,它就暂时地离开人体外出活动,结果就形成了"梦",当它回来时。

人就醒了。

当人觉醒时,它支配着人的一切行动,控制着人的生死安危。

人死了,它就永远脱离肉体而去;但它是不死的。

它可以永存不朽地超自然地存在着。

这是人类原始的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心理学思想。

对这一古老心理学思想作出较大贡献的,主要有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

他们著书立说,发展并弘扬了这一原始心理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可以说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心理学专著。

这一切,标志着人类已经注意并实际地开展了对产生于人的机体中的这种奇妙的精神现象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