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四亚洲经济05.4.16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四节美苏争霸教案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
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这是美苏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被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学生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4)通过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使两国背上沉重包袱的历史教训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举。
(5)通过美苏两国争夺霸权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斗争的三个阶段中,苏联对美国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美苏两国国家综合国力与其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在 20 世纪的后半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的笼罩之下。
这一格局的形成,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两极格局,指的是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
这两大阵营在政治理念、经济模式、军事力量等诸多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竞争。
政治上,美国和苏联各自引领着自己的盟友,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且对立的政治集团。
美国推行的是西方民主制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而苏联则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注重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
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十分明显,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削弱对方的势力范围。
这种政治上的对抗,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不稳定。
许多国家被迫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选边站,或者努力在夹缝中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经济方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水平,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导了世界经济的规则制定。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市场经济模式,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和竞争。
而苏联及其盟友则主要依靠计划经济,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调控。
这种经济模式的差异,使得双方在贸易、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西方国家对苏联及其盟友实施了经济封锁和制裁,试图遏制其经济发展;而苏联则通过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互助合作,努力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发展。
军事领域的竞争更是两极格局的显著特征。
美国和苏联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用于军事建设,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军备竞赛。
双方不断研发和部署新型的武器装备,包括核武器、导弹、潜艇等。
这种军备竞赛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使得世界处于随时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危险边缘。
军事对峙的紧张局势在欧洲尤为突出,双方在东西德边境、巴尔干半岛等地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形成了所谓的“冷战前线”。
在文化方面,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向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苏联则通过文学、艺术、电影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成就。
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资料
不同点
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 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 两国的意志。
②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关系,而雅尔塔体系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 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 国际关系格局;而雅尔塔体系则超出欧洲范围。
1,美蒋勾结,使中国陷入内战深渊; 2,新中国外交一边倒; 3,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孤立,包围,封锁 政策; 4,台湾问题和台海危机的出现,中国长期 分裂。
1949年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55年华沙条 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
冷战造成了德国,朝鲜,中国的长期分裂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有:
2、三类国家: (1)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初期,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20世 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 入“滞胀”状态
(2)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出现许多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从20世 纪50年代中期起,相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 善社会主义道路,但多有失误,效果不明显
(3)新兴的民族国家: 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而出现。20世纪 七八十年代,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 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日本
美军单独占领日本 东京审判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
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
那样去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1)
“重蹈德国的覆辙”是怎么回事?
不愿让同盟国像分区占领德国那样占领日本。
(2)苏联占领“德国和奥地利”是美国给的 机会吗?为什么?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苏联:
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 ②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二战中苏军是抗 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战争中苏联扩展了疆土,解 放了东欧大片领土;战后初期苏军驻扎在东欧、南 欧、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北部等广大地区。总之,苏 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 成为惟一能在政治上军事上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总 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引文分析:
1、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原因、 变化、 影响。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 主义力量壮大、美苏争霸及影响。
3、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及影响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 的确立
1、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雅尔塔体系
3、联合国的成立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比 较。
相同点——1.在战争结束后按照战胜国之间的力量对比重新 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形成的;2.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 印;3.建立起了作为体系支柱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国际 联盟。
不同点:1、后者比前者有明显的进步性:如将不同社会制度 的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准则; 雅尔塔体系非军 事化、非纳粹化的原则,对德、意、日民主化进程有积极作用 等。2、前者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后者体 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3、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4、前者 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 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5、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 掠夺的基础之上,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第四课时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其括号中划“√”;与上图所 表达的意思相反的,请在其括号中划“×”;上图中没有涉及的, 请在其括号中划“○”。(4分) (1)1950年~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 ) (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 ) (3)1950年~1970年。美国经济发展低迷,经济危机深重。( )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 )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归纳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中国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共同点: (1)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的援助或扶植; (2)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 人才; (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 (1)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 大胆创新; (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 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1)材料一中,二战前后欧洲人为“谋求欧洲 统一”采取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2)从材料二可知,二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 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有远见的措施是什么? (1分)
(3)欧洲(西欧)和日本战后的崛起,对世界 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12.(11分)世界近代史现代史上,国际关系不断 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体通 过两次国际会议及其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暂时确 立了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1)材料一中的“新秩序”指的是什么?(2分) 你如何认识这一“新秩序”?(2分)
3.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图示 中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描述最准确的是( )
世界近代史下册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②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③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①历史条件:二战使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苏联军队的帮助。
②表现: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4、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即欧共体)(1967年)
①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②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原因:A、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赚取高额利润);
B、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是最主要的原因;
C、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实质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70年代:美国经济的衰退时期
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美国出现了贸易逆差;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和联邦德国上升为最大的债权国;美元贬值加剧。)
表现:经济出现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但财政赤字急剧上升。
4、9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原因:大刀阔斧的改革
表现: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出现盈余。
主导产业: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二、西欧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2)依据材料说明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什么?
从材料看,联合国将采取什么方式维护其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消除国际争端,促成国际合 作,解决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增 强对全人类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尊重。有效的集体办 法,和平方法,依据正义及国际法解决国际争端。
5、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 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的外部因素是
体系的实质: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 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是在哪 1、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成员国,其中安理会 一年成立的, 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国各有多少个? 其总部在哪儿?
191个
5个
10个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基本概念 (3)确立过程 (5)评 价
(2)主要内容
(4)实 质
体系的概念:
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 等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 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 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 体系。
①建立联合国 ②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③重新划定欧亚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 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
1970年12月,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 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
2004年日本首相再次参 拜靖国神社
1945、11---1946、10纽伦堡审判
这是一次正义和全面公正的审判,使纳粹战 犯受到应有的惩罚,起到了警世作用,有利 于防止纳粹势力再度复活。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1970年12月,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 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为纳粹时代德国所犯罪孽深感内疚。 继而,西德总统赫利向全世界发表了赎罪书。科尔任总理 后,成立了“赎罪委员会”。 材料二 自1986年以来已有5名日本内阁大臣否认侵略 事实。日本部分内阁极右分子参拜靖国神社,日本还公映 影片《自尊》。最近,日本又制造了“教科书事件”。 请回答:造成日本这种态度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高二历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强大及其表现;苏联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实质及影响;国际关系进入两极时代;联合国的成立和主要机构;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纽伦堡审判和苏、美、英、法对德国及柏林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
了解或掌握“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形成;美国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雅尔塔体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尔塔体系与维也纳体系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5)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着眼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弄清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柏林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联合国的成立及其宗旨、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饱经战乱的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和平安全、平等合作的世界的共同愿望,以此进行热爱和平的情感教育。
(2)通过讲述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会给战争罪犯以应得的惩罚。
(3)通过讲述二战前后因美苏等国力量变化而引起的世界格局的变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这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4.学法指导:(1)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历史上出现的相似的历史现象加以比较,如本课中3个体系的比较;找到带普遍性的东西,找出历史规律。
由此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在 20 世纪中叶,世界进入了两极格局的时代。
这一格局的形成,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极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相互对峙的局面。
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理念、经济模式和军事力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竞争。
在政治方面,美国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倡导民主、自由和市场经济。
而苏联则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强调计划经济和公有制。
这种政治理念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冲突。
例如,在对待一些新兴国家的政治体制选择上,美苏往往会施加不同的影响,试图让这些国家倾向于自己所代表的政治模式。
经济上,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通过自由贸易和资本输出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利益。
苏联则侧重于发展重工业和集体农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国内经济进行严格的调控。
这种经济模式的差异使得双方在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方面存在诸多障碍。
而且,为了在经济上与对方竞争,美苏都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科技研发和工业生产,推动了一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军事领域是两极格局下竞争最为激烈的方面之一。
双方都大力发展核武器和常规军事力量,进行军备竞赛。
美国建立了庞大的军事联盟体系,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这种军事对峙使得世界长期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随时可能爆发全球性的冲突。
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美苏之间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点,世界几乎陷入核战争的边缘。
在文化方面,美苏也在进行着无形的较量。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苏联则通过文学、艺术和宣传来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双方的文化输出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然而,两极格局并非只有对抗和冲突。
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美苏也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
例如,在应对环境污染、太空探索等方面,双方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在 20 世纪中叶,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了一个被称为“两极格局”的特殊时期。
这一格局的形成,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
两极格局的核心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领导者。
而苏联在战争中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坚韧的国家意志,并在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
在政治方面,美国和苏联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常常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以欧洲为例,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试图巩固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则在东欧建立起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经济上,美国拥有庞大且先进的工业体系和成熟的市场经济。
美元成为了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苏联则实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计划经济的一些固有弊端也逐渐显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军事上的竞争更是两极格局的显著特征。
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
美国建立了北约军事联盟,苏联则成立了华约组织与之对抗。
这种军备竞赛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使世界长期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
古巴导弹危机就是这一时期美苏军事对抗的一个极端例子,险些引发全球核战争,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战争的迫在眉睫。
文化方面,美苏也在进行着无形的较量。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向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苏联则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成就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双方的文化输出都试图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两极格局意味着必须在美苏之间做出选择或者保持艰难的平衡。
一些国家选择加入美国或苏联主导的阵营,以获取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而另一些国家则试图走不结盟的道路,维护自身的独立和主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在 20 世纪后半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的笼罩之下。
这一格局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塑造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和竞争。
这两个大国在政治理念、经济模式、军事力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紧张局势和冷战状态。
在政治方面,美国和苏联各自推行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美国倡导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而苏联则坚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注重集体主义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这种政治理念的差异,使得双方在国际舞台上不断争夺影响力和话语权。
许多国家被迫在这两个阵营之间选边站,或者试图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经济上,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技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导了全球经济秩序。
而苏联则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然而,这种经济模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苏联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缺乏创新动力等。
军事领域是两极格局下竞争最为激烈的方面之一。
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不断研发和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
核武器的出现更是将这种竞争推向了极致,因为双方都拥有了足以毁灭对方甚至整个世界的能力。
这种军事对峙使得世界始终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人们生活在对核战争的恐惧之中。
文化方面,美国的流行文化,如电影、音乐、时尚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联则通过宣传其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试图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在国际关系中,美苏两国通过建立各种军事联盟和经济组织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牵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这两个军事集团的对立,使得欧洲成为了冷战的前沿阵地。
此外,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美苏也通过支持不同的政权和势力,来争夺影响力。
《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的经济和人民 生活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法国在大战中国土沦亡, 生产大幅度下降, 1945年初的工业产量不及1938年的一半。50万 座建筑物彻底被毁, 150万座受到重创。全国只 有1/3的火车头和1/10的卡车可以使用。
英国虽远离欧洲大陆, 但在战争中也遭到 了法西斯德国飞机和导弹的空袭, 造成人员的 伤亡和一些城市建筑物的破坏。
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是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硅谷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科技园。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 微 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 讯、苹果、雅虎、AMD等大公司。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 算机约占全美的1/3和1/6。
美国微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 创始 人比尔·盖茨William (Bill) H. Gates被誉为电 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 36岁成为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1999年《福布 斯》评选, 盖茨居世界亿万富翁首位, 纯资产 850亿美元, 被《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 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从建立微软, 到成为世界 首富, 盖茨只用了20年的时间, 被美国人誉为 “坐在世界巅峰的人”。
70年代危机, 经济地位下降; 80年代调整, 经济发展受限。
高速发展
信息化、全球化
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 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 量的25%, 原油产量的21%, 钢产量 的 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 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 美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
1、在废墟上重建 2、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材料三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 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 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 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 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材料四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 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 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 对苏联的战争。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C、美国在经济上援助和扶植 D、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发展为资本主义 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的诸因素中,表述错
误的一项是(C)
A.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B.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少
C.得益于二战前完善的管理体制
几个概念的认识:
1)极:是在国际关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 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中的其他力量;
2)世界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3)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不断 变化,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4)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是由于这种均势被打 破,最后在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
1、关于“马歇尔计划目的”的图示:
复兴欧洲经济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发展本国经济
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推行霸权政策 实现称霸战略
2、你怎样理解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
该计划表明了美国用经济手段复兴西欧,以达到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的目的,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杜鲁门主 义的大规模运用。
的最大障碍!
“ 冷 战 政 策 ”
形式: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06亚洲经济的发展
六亚洲经济的发展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发展;韩国经济发展;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同点;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经济的发展。
二、要求学生认识1.通过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抓住机遇,吸收外资和技术,依据国情,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是东亚、东南亚经济起飞的重要经验。
2.通过对印度经济和所存在问题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尽管印度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民族和宗教矛盾,仍然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3.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新加坡与韩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经济状况的学习,归纳、总结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类型。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和韩国经济的发展。
本课难点:印度经济的发展和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备《亚洲政区图》挂图、《20世纪后半期亚洲经济的发展》挂图、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
网上下载一些图片。
教学要点一、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1、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起飞原因:"一抓、二调、三参"。
时间:60年代结果:"70年代的奇迹",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2、新加坡独立后经济的发展(1)新加坡概况(2)独立后经济发展成果{ 措施成果弱点3.韩国经济的发展(1)韩国简况(2)经济发展{ 措施成果弱点4.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时间:80年代措施成果:经济持续增长。
5.东亚、东南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弱点特点弱点二、印度经济的发展1.政策2.成就3.影响经济发展的四大问题三、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1.西亚经济的特点2.西亚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斗争(1)西亚产油国简况(2)斗争原因(3)斗争方式(4)结果3.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产油国)(1)经济发展方式:石油立国(2)措施:"一提"、"二改"(3)结果: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油多人少,富。
第4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雅尔塔体系1 含义:雅尔塔体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战争期间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2 形成的背景: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德日意战败;英法元气大伤B美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①军事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垄断原子弹,500多个军事基地②经济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贮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C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D 人民力量的壮大,战后出现两股强大的历史潮流〃欧亚各国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更多的国家冲破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3 体系的内容:重新划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处理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战败国及所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1945春,50多个国家旧金山总部:纽约初期操纵国:美国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主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地位: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为宗旨,反映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
成立初期,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后来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第三世界兴起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人民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政策的讲坛。
在21世纪,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应该也可以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4 实质:在美苏势力军事基础上两分天下性质:反法西斯主义;实行民主政治;大国强权主义5 影响: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②把苏联和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体现了和平民主的原则;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确立美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并有利于美在全球的霸权扩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在 20 世纪中叶,世界进入了两极格局的时代。
这一格局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塑造了那个时期独特的世界面貌。
两极格局的核心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而苏联在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了能与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强国。
在政治方面,美苏两国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
美国倡导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试图将其模式推广到全球;苏联则推行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努力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激烈竞争和冲突。
经济上,美国拥有发达的市场经济,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计划,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控制,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苏联则建立了经互会,加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但这种经济体系相对封闭,缺乏与外部世界的充分交流。
军事上的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核武器的数量不断增加,导弹技术不断发展。
古巴导弹危机就是这一紧张局势的一个突出表现,当时世界几乎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威胁。
在国际关系中,两极格局导致了世界被划分为不同的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相互对峙,许多国家被迫在这两个阵营中选边站。
一些新兴的独立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主权和独立,努力寻求不结盟的道路,但仍然难以摆脱美苏争霸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美苏也在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
美国的流行文化,如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向世界传播着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苏联则通过文学、艺术和宣传,宣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理想。
然而,两极格局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在一定程度上,它也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由于双方都拥有核武器,形成了“恐怖平衡”,使得大规模战争不敢轻易爆发。
同时,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也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如太空探索、计算机技术等。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人教版
2、典型:联邦德国 (1)原因 (2)成果
3、欧共体
(1)背景
(2)成立时间
(3)目标
(4)影响---政治、经济
历史渊源:
欧共体的建立是谋求欧洲统一的重要步骤,而谋求 欧洲统一是千百年来欧洲政治家们的强烈愿望。
必要性:
①美苏争霸,欧洲成为争夺的主要目标。面临双方的威 胁,必须联合。 ②随着经济发展,与美国争夺市场的斗争愈演愈烈,任 何一国无力单独与美抗衡,联合是唯一出路。 ③经历两次大战,迫切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 ④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贫乏,过去主要靠殖民地,而 殖民地的独立使西欧各国认识到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加强 联合。
(2)两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四)矛盾与问题
• 1、阶级矛盾---贫富差距、不满情绪 麦卡锡主义 • 2、社会危机---种族歧视、毒品泛滥、社会暴力 • 3、极右势力---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
总结与思考: • Ⅰ、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 (1)经济状况:战后--50年代初 50-70年代 70年代 80-90年代 (2)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经济格局: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80年代末以来
• 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 (1)蒙古---历史发展 国家独立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2)朝鲜---美苏进驻 朝鲜分裂 (3)越南---八月革命(抗日) 抗法斗争(奠边府战役 ) 日内瓦协议 北方解放
• 4、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1)标志 (2)成员 (3)影响 (4)瓦解
• 5、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影响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以 为主 失败原因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内容:以 为主 成效 失败原因
第四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四亚洲经济的发展
一、概述:
特点:1、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70年代新加坡、韩国: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70年代的奇迹”。
80年代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印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培养科技人才,重视发展科技是其特色。
西亚:经济发展不平衡。
70年代以后产油国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油多人少,富。
伊拉克、伊朗:油多人多,富裕程度低。
60年代末日本: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2、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出口加工国和地区: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
·农矿原料出口国:泰国。
·经济综合发展国:印度、中国。
·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
3、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高涨的大潮中,发展中国家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坚持改革调整的方向,利用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促使经济朝着长期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二、具体分析:
三、综合分析:(结合课本亚洲经济发展图)
1、“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及影响。
第一次高潮是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
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高速发展。
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二次高潮是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
第三次高潮是八十年代以来,以中国、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主体掀起的经济增长巨浪。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
东盟国家在八十年代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以出口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制造业,使得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首先,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的来临。
其次,此地区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再次,从国际关系来看,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地位。
随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不是政治动荡、战乱频繁,就是经济萧条阴影的笼罩,而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却以稳定的政治经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中心。
2、亚洲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思考
首先,除日本以外,各国和地区政府或当局实行的政治专制和对经济的干预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必须要逐步加大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的程度。
其次,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的过度依赖。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则必然会削弱经济的自主性,给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的、不良的影响。
第三,缺乏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
长期以来,追求实用科技是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东亚各国和地区科技发展的特色。
引进或模仿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科技差距。
但是,却忽视了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和研究,结果只能依赖别人的科学技术,充其量只是作一点改进,更商业化一些而已。
3、认识:
(1)发展经济要抓住机遇,吸收外资和技术。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3)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发展经济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要根据国情,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其中(4)(5)两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4、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原因。
首先,回顾亚洲各国发展经济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分析这些措施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总结出:由于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增加。
亚洲各国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外向型经济承担的风险,是导致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这既概括分析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也揭示了它们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同样风险因素及1997年金融危机的历史原因。
一、东亚、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1.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起飞
亚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最先起飞的是新加坡和韩国。
70年代,不仅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新加坡:总结其经济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型”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60年代)
——“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70年代)
——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
弱点:过分依赖外资。
韩国经济的发展
——“进口替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
——“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不均衡增长”经济发展战略。
·弱点:a.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
b.中小企业发展缓慢。
粮食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
C.掌握政权的军人和控制经济的大资本家结合带来一些弊端:贪污腐化,政治丑闻不断;压制竞争,限制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分析和归纳: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起飞的原因。
①抓住机遇,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60年代末,新加坡和韩国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西方发达国家因工资高、劳动力缺乏,地价、物价上涨,致使成本提高、利润下降,而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可简化为“一抓、二调、三参”。
2.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弱点
·特点:大量引进海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弱点: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
二、印度的经济发展
1.政策:
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混合发展”。
私营经济就是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印度在反对英国殖民掠夺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独立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它多在农业、消费品和服务业生产领域。
国营经济有三类组成:继承英国殖民当局的遗产;赎买本国或外国的私营企业;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的企业。
国营经济多在能源、交通、国防、重工业、金融等核心经济部门。
2.成就:
(1)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目前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海轮、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
这些情况表明,它有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同那些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单一经济结构的国家不同。
(2)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
(3)在科技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3.影响经济发展的四大问题:
人口膨胀、环境恶化――。
这些问题不仅使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甚至导致印度政局的重大变动。
三、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西亚经济的特点:
基本特点为发展不平衡,富国与穷国反差大。
呈现出三种经济类型:利用石油资源成为富国的,如海湾国家;
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经济繁荣的,如以色列;
二战后,西亚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产油国)
(1)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利用石油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2)措施:
为了能利用石油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西亚产油国继续与石油垄断资本进行斗争,其表现有二:“一提”、“二改”,即提高石油价格和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