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的设置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概述根据教育部新课标的指导,本文档详细阐述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核心素养,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
本文档将具体解析各学科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以及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
必修课强调基础性和全面性,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选修课则注重拓展性和特殊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必修课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十门学科。
- 语文: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数学: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英语: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物理:每周5课时,共计360课时。
- 化学:每周5课时,共计360课时。
- 生物: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历史: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地理: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政治: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心理学等。
- 音乐/美术: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 体育: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信息技术: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 心理学: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教学目标1. 语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英语: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国际交流打下基础。
4. 物理: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5. 化学: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理解和科学探究技能。
6. 生物: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提升生命科学素养。
7. 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8. 地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环境意识。
9. 政治:加强学生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0. 音乐/美术:发掘学生艺术潜能,培养审美情趣。
11. 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完整word版)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中部编版语文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
二者在教学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本文就中学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司马迁文选的教学,以文选所体现出的生死观为结点,浅议如何教授必修课和选修课及把二者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发挥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的作用。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两个部分,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作为高中语文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把二者放在不同的地位,充分认识二者的设置目的和不同功能,教师据此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作简要阐述:先说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必修课和选修课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类型,它们在教学上的联系和区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有阐述: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即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
显然,二者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
“重基础、重均衡”是必修课教学的特点,“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选择、促个性”是选修课教学的特点。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
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教学仍要遵循,不能抛弃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
高中语文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的设置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高中语文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的设置一、国际高中课改的趋势1、改革的目标与内容(1)强调高中课程的基础性(2)提倡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3)提倡课程的综合性2、改革的主要理念及实施(1)强调人文素养(2)强调学生的活动及活动课程(3)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课程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4)理念实施的四大要求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实用的语文课程(4)关于语文素养①言语信息的积累主要有音、字词、句、修、逻等,主要属识记的知识。
而对于“语文知识”这一概念王荣生、韩雪屏编著的《初中语言知识新观点》有新的概括:②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含课文、名著的阅读、理解、识记等。
③语文智慧及运用技能如语感能力、发音、朗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能力等。
④语文认知策略关于学习程序、方法、能力、思维品质等,如记忆理解汉字、文体阅读法、构思取材法等。
⑤语文情感与态度含个性、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学习态度等。
三、关于学分制管理和语文学分的建议1、高中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116+选修28(其中选修=至少为6)=144(基本学分)(2)必修116+选修60≈180(理想学分:上大学深造者)2、语文学分设想(18—22)(1)必修(1)—(5)=10学分按9周每周4学时,每模块36学时/2学分,共10学分,实际一般每周开5—6学时。
(2)选修4—7个模块=8—12学分①建议我市全体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1模块=10学分②欲深造或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2--3模块=12--14学分△至于具体的选修建议与安排,放在“选修课的设置”部分再论。
谈谈语文新课标下的选修课教学
谈谈语文新课标下的选修课教学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变革了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使其具有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全体学生获得语文素养,以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而选修课的设置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无论在学习的方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所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语文课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修课开设的情况。
因此,努力上好选修课,对每一位教师都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学校、学生也是一个考验。
选修课的开展,既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理论问题,也涉及选题、教材、设备、实施、考核等具体的实践问题,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新事物。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作为教师,确实让我们兴奋、高兴过,但过后又有一些担忧。
其实,开好选修课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配合,否则,就发挥不了选修课的功用,也拓展不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甚至会起反作用。
一、从教师方面来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既要熟识诗词歌赋,文化经典,又要通晓儒释道等思想,涉及面广),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
因而教师不仅要明确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文学功底,那样才能深入地研究文学作品。
另外,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
这样,教师的选修课才有吸引力,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基础。
(一)对内容的把握程度新课程中语文的授课类型有很多,如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等,不同的授课类型具有不同的方式与特点,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修课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如何上好选修课?上好选修课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合理地安排选修课内容?从必修到选修应如何衔接和过渡?诸多担心和疑问困扰着每一位语文教师。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标内容结构
结构
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修一和选修二三个类型的课程组成,这几类课程分别承担6-8项学习任务(见下面“四(一)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习任务”),其中第1、2、3项任务贯穿必修、选修一和选修二的始终,只是各个阶段具体任务有所不同.
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习任务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每个模块4学分,2个模块,8学分;
选修一每个模块2学分,3个模块,6学分;
选修二每个模块2学分,3个模块,6学分.
必修课是每一个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一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选择的课程,选修二供学生自由选择.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在必修课与两类选修课中的安排大致如下.
必修课7个任务群
1 语言积累、梳理与建构
2 当代文化参与和探究
3 整本书阅读研讨
4 跨媒介学习与交流
5 社会生活情境下的阅读与交流
6 文学鉴赏与创作
7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选修Ⅰ 3+4个任务群
1 语言积累、梳理与建构
2 当代文化参与和探究
3 整本书阅读研讨
8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9 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研习
10 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1科学文化论着研习
选修Ⅱ 3+4个任务群
1 语言积累、梳理与建构
2 当代文化参与和探究
3 整本书阅读研讨
12 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13 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14 跨文化专题研讨
15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
高中新课程各学科课程说明
• 对美术感兴趣或有志向在这方面发展
的学生,可在校本课程中选修或从其 他模块选修。
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
• 高中体育课程设7个系列 • 系列1:球类 • 系列2:体操 • 系列3:田径 • 系列4:水上项目 • 系列5:民族民间体育 • 系列6:新兴运动 • 系列7:健康教育专题
选课建议
• 每个系列包含若干模块,一个模块18
学时,1个学分,田径类和健康教育专 题为必修项目。高中三年,学生须修 满11个必修学分方可达体育与健康课 程毕业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设置
• 通用技术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
块组成。2个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 和“技术与设计2”,它们之间呈递进关系; 7个选修模块是: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 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 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 生活服务,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 选课建议:学生必须修完2个必修模块获4 个学分,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修模块组成。 • 选课建议: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的最低要求,其中必须从必修模块“信息 技术基础”获2学分,再从选修2或选修4 选学一个模块,获2学分,共获4学分,达 毕业要求。
音乐课程设置
• 高中音乐课程由6个选修模块组成:音乐鉴
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 乐戏剧表演。“音乐鉴赏”为2学分,其余 5个模块各为1学分,学生修满3个学分方 可达毕业要求。 • 选课建议:音乐鉴赏模块(36学时)是每 个学生必修的,获2学分,再从歌唱、演奏、 音乐与舞蹈3个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学习, 18学时,获1学分,总共取得3个必修学分, 达毕业要求。
• 最低学分说明
• 凡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必修与选
修总学分应达到18学分,文科类 较高要求达到20——24学分。 • 英语必修与选修总学分应达到 16——18学分,较高要求应达到 20——24学分。 • 数学文科学生最低要求达到16学 分,理科学生最低要求达到18学 分。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教师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七、教学建议
1、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八、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1、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课程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高中语文新课程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学习型的课程改革共同体,一种共同的课程愿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需要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新局面,本文试图从新课程是怎样产生、新课程涉及哪些内容以及新课程“新”在何处等方面阐述对《纲要》这一重要文件的“一种”解读,供有志于课程改革的同仁参考。
一、编排体例新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新的课标教材。
全套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块,其中必修课教科书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将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选修课教科书则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统编写。
这种都遵循了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既共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各有侧重点的独特新颖的编排体例,是以往教科书所不具备的。
二、选文较为新颖,注重体现文学性特点旧教材的有些文章带有“左”的痕迹,一些复杂的说明文、议论文缺乏美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新教材在选文时,除保留了历代名家的名篇之外,三分之二的旧内容被更换,新课文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
在对外国文章的选取上,旧教材过多地选择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方面的文章,而新教材则多方位地借鉴了像卡夫卡的《变形记》、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雨果、海明威的作品在新教材中都可以看到。
在选择古代作品上,更加关注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感情、艺术和文化内涵。
总之,新教材格外注重文学教育,在必修课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到总量的60%,较之旧教材,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基本课型:必选课与选修课。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其实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一个新名词。
192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标准,关于高中课程就提出了“必修课”和“特设课”的名称,从1929年到1948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共颁布过6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提出了“精读”与“略读”的概念。
1996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正式出现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提法。
那么,新的课程标准关于两种课型的设计有哪些新意呢?笔者试图从理论上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构建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我们认为这三个“性”是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国内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设计基于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方法技术。
所谓理论基础,“系指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社会”。
他指出历来先进国家的课程设计大体有三种不同属性的取向:(1)注重知识因素的设计持这种观点的教育专家认为,人类经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艺,学校教育当然应该以传授这种知识为主,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并走向文明未来的保证。
夸美纽斯,西方的永恒主义、认知学派的教育家们都支持这种观点。
(2)注重社会因素的设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要注重社会功能性知识,学校目标应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20世纪20年代盛行这种观点,课程论前驱者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和当代美国的“生计教育法”等都持这种观点。
(3)注重学习者因素的设计这种观点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倾向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核心,在课程与学习者“两极”之间,应当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而不是让学习者去适应课程。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世界课程近50余年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变种,但大体不外这三类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设置
课程设置方案(一)语文(代码YW)1、课程说明高中语文课程由5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系列组成。
5个必修模块为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
每修完一个模块并考核合格获2学分。
5个选修系列为诗歌与散文(系列1)、小说与戏剧(系列2)、新闻与传记(系列3)、语言与文字(系列4)、文化论著研读(系列5)。
每个系列分为若干模块,选修一个模块并考核合格获2学分。
2、教学与学习要求:最基本要求,完成必修10学分,有志于文史和理工经济类发展的学生,应从5个系列中选修4个模块,并获得8学分,有志于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学方面发展的学生,应从5个系列中选修7个模块,并获得14学分,达到最高要求。
(二)英语(代码EN)1、课程说明高中英语课程由5个必修模块和2个选修系列组成。
5个必修模块为英语1、英语2、英语3、英语5、英语5,按1—5的顺序依次开出,选修系列1在完成必修的基础上按顺序开始,共6个模块,即英语6—英语11,每个模块2个学分。
选修系列2是任意选修课程,是与水平、等级没有直接关系的兴趣型、拓展型的选修课程,有10个模块。
2、教学与学习要求最基本要求,完成必修课程(英语1--5)的10学分、并达到7级目标要求。
有志于文史和理工经济类发展的学生,应选修英语6--英语8,达到8级目标要求,有志于英语方面发展的学生应继续选修英语9--英语11,并达到9级目标要求。
1、课程说明高中数学课程由5个必修模块和4个选修系列组成,5个必修模块为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按1—5的顺序依次开出,选修系列1和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系列3和系列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1学分。
必修是选修系列1和系列2的基础,系列3和系列4基本不依赖其他系列课程,可同时开设,不考虑先后顺序。
2、学习要求最基本要求,完成必修课程(数学1--5)的10学分,有志于文史、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应选修系列1-1、1-2和系列3的两个专题、系列4的四个专题,有志于理工、经济发展的学生,应选修系列2-1、2-2、2-3和系列3的三个专题、系列4的四个专题,有志于体艺发展的学生,一般不要求选修。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模块设置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模块设置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模块设置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模块设置高中语文新课程以“模块”为基本的结构单位,用学分进行调整和管理。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
必修课程由五个模块组成,即语文1至语文5。
各个系列的选修课程,模块数可多可少,不作规定,学校可以依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选修课程模块。
每个模块所需36学时,计2学分。
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个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模块设置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模块化设计提高了语文选修课程的敏捷性和选择性。
比方,在“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中,可以设置“汉字与书法”、“方言与一般话”、“修辞与语言艺术”等模块;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中可以分别设置古今中外诗歌散文专题甚至名家诗歌、名家散文专题等多个模块。
这样,我们同学不仅可以对五个系列实行自由选修,而且可以选修这五个系列中任何一个或几个模块。
选择的余地越大,选学也越变得名副其实,避开了以前曾经有过的对某一科目必需作出“选”与“不选”这种非此即彼的尴尬境况,使选修具有肯定的弹性和张力。
〔二〕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选修课程,较之以科目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在形式和内容支配上更敏捷,也更有优势。
模块设置在肯定程度上转变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排列,使课程的支配便于纵横沟通、网络勾连,同时也使我们同学对选修课程的选择更便于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切入。
不仅如此,模块设计还可以准时容纳社会生活和学生阅历,从而解决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
比方,在上述的“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修辞与语言艺术”模块与“诗歌与散文”中的“名家散文”模块就可以进行沟通,让学生在选学过程中进行梳理整合,以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三〕运用模块形式来设置选修课程,便于学校发挥资源优势,也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的学校可能身在“戏剧之乡”,那它可以在“戏剧”这一模块上大放异彩;有的学校可能地处“旅游胜地”,那它可以在“游记散文”这一模块上大做文章;有的教师可能在古典诗词方面有修养,那他可以开设“古典诗词鉴赏”;有的教师可能在新闻传记方面有特长,那他可以开设“新闻传记的阅读与写作”等等。
教育部公布高中新课标课程与课时分配
教育部公布高中新课标课程与课时分配概述教育部最近公布了高中新课标课程与课时分配的相关信息。
这些新的教学大纲将对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新课标课程与课时分配的简要概述。
一、课程设置根据新课标,高中课程将分为两个部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
1.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课程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和体育等科目。
选修课程将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修。
2.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将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设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教育课程,如文科、理科、工科、商科等。
二、课时分配新课标还规定了高中课程的课时分配,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1.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的课时分配如下:- 语文:每周12课时- 数学:每周10课时- 外语:每周6课时- 物理、化学、生物:每周4课时- 历史、地理、政治:每周3课时- 体育:每周2课时2.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时分配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以确保学生在选修课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和兴趣培养。
3. 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课时分配将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来确定,以确保学生能够系统研究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结论高中新课标课程与课时分配的公布将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高考语文《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目标)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一)指导思想一般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连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定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改革学习方式和谈论方式,建立拥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足发挥其促使学生发展的独到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取应当具备的语文修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偏向供给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持续推动。
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材,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集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致,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必定的审美能力、研究能力,形成优异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持续坚持《整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依据新期间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构造和实行体制。
1.充足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取较为全面的语文修养,在持续发展和不停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将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一定充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遇到优异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行,形成健康美好的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指引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高中语文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的设置一、国际高中课改的趋势1、改革的目标与内容(1)强调高中课程的基础性(2)提倡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3)提倡课程的综合性2、改革的主要理念及实施(1)强调人文素养(2)强调学生的活动及活动课程(3)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课程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4)理念实施的四大要求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实用的语文课程(4)关于语文素养①言语信息的积累主要有音、字词、句、修、逻等,主要属识记的知识。
而对于“语文知识”这一概念王荣生、韩雪屏编著的《初中语言知识新观点》有新的概括:②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含课文、名著的阅读、理解、识记等。
③语文智慧及运用技能如语感能力、发音、朗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能力等。
④语文认知策略关于学习程序、方法、能力、思维品质等,如记忆理解汉字、文体阅读法、构思取材法等。
⑤语文情感与态度含个性、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学习态度等。
三、关于学分制管理和语文学分的建议1、高中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116+选修28(其中选修=至少为6)=144(基本学分)(2)必修116+选修60≈180(理想学分:上大学深造者)2、语文学分设想(18—22)(1)必修(1)—(5)=10学分按9周每周4学时,每模块36学时/2学分,共10学分,实际一般每周开5—6学时。
(2)选修4—7个模块=8—12学分①建议我市全体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1模块=10学分②欲深造或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2--3模块=12--14学分△至于具体的选修建议与安排,放在“选修课的设置”部分再论。
以下是必修与选修的模块的学分和排列:语言与文学大致内容构成表四、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一)课程目标保证基础学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是基础,“感受鉴赏”重在审美能力,“思考领悟”重在探究能力,“应用拓展”强调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强调探究和创造能力)(二)课程主要内容`按课标说法,语文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块,但不少专家认为,有关“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策略”内容也应该纳入课程之中.这种说法颇有道理。
1、阅读与鉴赏(1)课标的五方面要求(总要求)①根本目标是“立人”、育人。
这强调的是阅读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
②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这着眼于一般的要求,其中有三层含义:首先是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然后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分析、判断、阐发、质疑、评价(这里强调的是阅读的主体性与多元性);最终应落实到语言层面上,防止架空分析及无限引申,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要防止脱离文本语言的阅读与探究,热衷思想观念的思辩而徘徊于文本之外很不可取,语文课首先姓“语”。
)③提倡个性化阅读,强调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
A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个人阅读感受和体验。
B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反思,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
C反对对文本进行无界限读解或过度阐析(例如孔乙己会奋起反抗、父亲(“背影”)是一个反动的旧官僚等)④掌握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不同文本的阅读要领和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课标中关于不同文本的分类提法和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这种分类一方面基于这几种文本的性质和功能,一方面参照了现代思维学理论中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提法,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语文能力要求,即分析探究能力、实用(应用)能力、审美能力。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语特点,不同的目的决定了阅读不同的形式:前者如政论文和诗歌,后者如精读和浏览等。
⑤“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涉及的是方法、能力、技巧,实际上要恰当表达出文本的“情感”并非易事。
(2)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阅读与鉴赏”中的“鉴赏”,是专就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言的,这反映了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格外重视。
①鉴赏目的和态度“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涵养心灵”,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人生境界。
②鉴赏能力培养的重点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③鉴赏的高层次要求是“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伟大的作品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如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爱的赞美,对人性的讴歌,对美、善、真的褒扬是人类的共同文化心理。
如《老人与海》、《罗密欧与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等。
(3)古代文学作品鉴赏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史记》、《红楼梦》、《论语》的学习。
②理解和把握评价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历史观与现代观念相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不苛求古人;“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不迷信古人。
如学生以现代民主意识读《愚公移山》,认为愚公不民主,听不得不同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断定屈原愚忠而认为不可取,则是苛求古人。
(4)文言文的阅读①目标定位于“读懂”、“理解”语句及文章内容。
②方法以诵读、背诵、感受、积累为主,在这基础上进行梳理。
③适应高考要求,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
(例:唐宋八大家散文、《史记》等。
)④理解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5)课外阅读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保持阅读量,形成阅读习惯和兴趣,切实培养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如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字名著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是否太少?)△我主张在高中开设读书课(读书指导课),经典和流行均可包含在内。
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人教版)“阅读鉴赏”内容安排表2、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多层级命题。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作为读者,各自与文本对话在前,师生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在后。
成功的阅读对话是有效的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区别文本的性质,如写实性文本和虚拟性文本,前者重在理解的客观性,后者则需体验、想象和再创造。
阅读教学的文本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创作文本,二是教学文本。
①与创作文本对话注意两个切入口: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的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②与教学文本对话A领会编辑意图B用教材去教(2)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交往性、互动性、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
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垂直性互动教师发挥首席作用,可以提示方法、设置问题、设计专题,引领活动。
②学生之间的对话——水平性互动既可是个体间,也可是小组间的。
阅读经验是基础,批判性是对话发展的支点,促进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建构是目标,阅读主体的往复对话相互作用是基本形式。
关于教学中的对话,中外专家认为,课堂上垂直性对话互动和水平性对话互动交织进行,可以使课堂的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出向度多、数量大的特征。
正如林格伦在他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下列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样式:图中1型是教师的单向传递流。
2型是教师想要确认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解,使学生逐一作出反应的形态。
3型是2型的改进,旨在促进相邻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4型是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全员相互对话的形态。
从1型向4型的变化,反映了从教师权威的传统教学结构,向民主平等的教学结构的转移。
在1型与2型中,学生与教师存在着心理距离,容易陷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在4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接纳学生,是学生交往的伙伴,和学生展开对话,平等交流。
阅读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多重、多向的网状关系中进行的。
阅读教学中牵涉到四方面主体: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文本是创作者主体,还有是教材是编辑主体。
(1)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教师对文本首先是理解接受,开放性和批判性思考必须建立在对文本作者主体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施教主体性体现在他有以自己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解读文本的权利,其次他还有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应体现个人教学个性等。
学生对文本首先是“倾听”、理解、感受而非评判,然后才是发现和批判,而构建主体的审美能力及高尚文化品位是主体阅读的目标以及发现和批判的基础。
当然学生也只有进入文本,站在平等的立场感受文本,才能有真正的发现和建构。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必先感受理解苏轼的境遇、情怀,才可能对他“人生如梦”的感叹作出科学的评价。
(2)教学文本文化价值及其认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大多是人类(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
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创作者的主体性,感受和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它对当时社会、人的价值和意义,还应认识其创造精神和过程的可贵。
而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文化优秀遗产,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古代文化(包括创作者)神圣化、绝对化,使现代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俘虏或膜拜者,失却可贵的批判和创造精神,导致现代文化的衰弱和现代人主体地位的缺失,如同对《论语》、《红楼梦》就是这样。
4、课文“阅读与鉴赏”教学模式的思考和设计建议按照普通高中课时设置计划,语文每周4学时,9周共36学时完成一册4单元的阅读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还有知识的整合梳理工作,不太现实,因此至少得增加一课时到两课时。
但改革阅读教学模式,也是语文新课程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保证(包括高考阅读能力考核的要求)。
提议实行单元多课型阅读教学设计活动,每单元课文四篇:其一为精读(讲读、教读),选最规范、精美和文化含量高的文章(有学者称之为“定篇”),可以教师的教、讲为主,但要讲得精,讲出语文味,讲出情理趣,以引导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和阅读;其二为导读,或教师指导学生读,或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要点拨,教以读法,这类文章有学者称作“例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例子”),借以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其三是自读,教师指导学生按读理读法自读,自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阅读及研讨探究能力;其四是训练课,主要是紧扣高考阅读要求,每篇文章设计三到四道阅读题,由学生书面答题,教师根据答题情况进行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