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4.7、谁选择了它们》word教案(2)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2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2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篇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文章,通过讲述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本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是科学六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具有吸引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探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同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和原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分析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

2.分析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生物为例,分析其适应环境的特点和原因。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生物和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生物为例,让学生分析其适应环境的特点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其他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提出建议,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时。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七课课时。

经过本单元前面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积累了不同地方生活的生物不同的感性认识,也领悟到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第6课是基于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的研究,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

这节课继续从现象入手,以同一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感受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教学对象分析: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六年级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分析、假设、合作、记录等。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已有的知识及能力基础上对孩子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是我的主导思想,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本课的教学,应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以图片、文字资料等呈现丰富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设计理念: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而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 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通过探究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观察让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2.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自然选择的原理、实例图片等。

2.实物模型:例如昆虫、植物等,用于观察和讨论。

3.分组讨论的表格和卡片:用于分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和实物模型,讲解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自然选择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选择在现代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进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材以探究生物适应环境为主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还不是很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教师进行指导。

3.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分享发现和体会。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多样性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交流等。

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4.7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观察、实验等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身边的生物和环境充满好奇,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和原理。

2.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和环境,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4.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鸟的迁徙、鱼的洄游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和环境,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观察到的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2.教学难点:自然选择的过程,学生对于适者生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动物和植物会具有这样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案例中的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4.7、谁选择了它们》word教案(2)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4.7、谁选择了它们》word教案(2)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二、自主探究1、青蛙的去与留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3).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3、选择改变着生物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

小学科学六上《谁选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上《谁选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化》的第7课。

这一课以同一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

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内容:“青蛙的去与留”、“大自然选择了它们”和“选择改变着生物”。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通过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与观点。

2.能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完善,并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1.在科学探究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2.在活动中使学生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2、难点: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四、教学过程(一)活动一:青蛙的去与留1、出示两只青蛙的图片,分别是绿青蛙和黄青蛙。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

2、设问:为什么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不同呢?由此引出青蛙的故事:3、是谁促成了这样的演化?动物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二)活动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出示“华南兔和北极兔”、“土狼和北极狼”的对比照片,让学生小组观察。

2.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3、设计实验明确实验步骤,解读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会对其生活环境进行选择,同时,环境也会对生物进行选择。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具体实例和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一定的掌握,但在本节课中需要运用这些方法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3.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概念。

2.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从而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生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几个具体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如北极熊的白色、鸟的彩色羽毛等。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这些实例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更多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资料和探究问题,能够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2)通过演示实验,能够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会有所不同。

【教学难点】大自然和人类选择并改变着生物的演示实验和科学结论。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实验演示法【课前准备】动物图片、球形烧瓶、玻璃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动画片:《恐龙世界》。

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可是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消失呢?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青蛙的去与留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只青蛙,你们认为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家知道小猫吧?那么青蛙是不是如同猫妈妈和猫爸爸生出不同花色的小猫一样,生出的青蛙后代体色也是不同的呢?(青蛙的后代体色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继续通过图片资料来分析一下。

课件展示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变化图第一排:两只生活在绿色田野中的皮肤上带有条纹的绿色青蛙雌雄交配,生育后代,它们后代的肤色一般表现出四种不同的性状。

第二排:一只鸟在吃它们后代中的黄色青蛙,描述的是由于生活在绿色的田野中,黄色与周围的绿色有较大的差别,很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吃掉。

第三排:不同肤色的后代青蛙,一只鸟在吃绿色青蛙,表示环境由田野变成沙漠,绿色青蛙很容易被天敌发现,留下的多是黄色青蛙。

说明:由于环境的变化,青蛙的体色也在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青蛙的选择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地方生活着不同长相的狐狸,也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教科版科学六上4.7《谁选择了它们》word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4.7《谁选择了它们》word说课稿

六年级上科学说课-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一、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七课的内容。

这节课继续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以同一种动物生活在例外的地方,表现出例外的形态结构这样一些风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二、学情分析: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剧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六年级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

因而在高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孩子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统统的探究过程,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欢乐。

因此,我们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种生物生活在例外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例外。

2.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1.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2.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例外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例外。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教学难点: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

(4)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为每组准备:圆底烧瓶、试管、2个温度计。

四、教法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谁选择了它们》这堂课,我们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教学的伊始,将为学生创设情景:课件出示他们最喜欢的恐龙图片和小螳螂图片,提出问题,问:这两种动物谁蛮横?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谁选择了它们?点燃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4.7、谁选择了它们》word教案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4.7、谁选择了它们》word教案

谁选择了它们【教课目的】科学观点1.一种生物生活在不一样的地方,身体的形态构造也会有所不一样.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构造也会发生变化.认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资料研究问题,追求相关问题的合理解说.运用实验的方法考证推断.感情、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亲密关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课要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一样的地方,身体的形态构造也会有所不一样.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构造也会发生变化【教课难点】认识“物竞天择,适者生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教课准备】图片,幻灯片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一样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邻近的长颈玻璃瓶、 3个温度计.【教课过程】1.一、引入:2.以前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旧生活在这个地3.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4.二、自主研究青蛙的去与留〔1〕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察看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断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划出来 .〔2〕为何绿色的野外和黄色的荒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一样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3〕推断黄色青蛙形成原由:剖析图中供给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谈谈黄色青蛙是如何形成的?〔4〕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谈谈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导语:刚才我们认识到很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认识这几种狐狸吗?察看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2〕阅念书中左边文字:生物学家对不一样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风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靠近圆形,而且鼻子、耳朵、腿等裸露在外面的器官就越小.我们能依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断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一样吗?〔3〕北极狐狸生活在严寒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益于保温吗?用实验考证我们的想法吧!供给资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选择改变着生物导语: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事实上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依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看书中P86图片,谈谈人类是如何把野生的变为家人工培养的?发问:大家还可以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总结: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三、拓展性活动:采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点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沟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2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2

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教学难点】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2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究1、青蛙的去与留(1)、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两只青蛙,观察一下,请你们猜一猜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为什么会这样猜呢?(2)(出示青蛙变化图)师:生物学家发现,在绿地里青蛙的颜色主要是绿色的,经过一定的时间,如果当绿地逐步变成沙漠,青蛙的颜色也慢慢地变成与沙漠颜色接近的黄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学生看图讨论(学生讨论、汇报。

)师:环境的变化使得适应环境的青蛙保存下来了,身体的颜色也与它生活的环境相同,和周围环境颜色相差很大的青蛙就慢慢淘汰了。

那是谁选择了青蛙的去和留?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谁选择了它们》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导语:我们接下来看一组狐狸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了解这几种狐狸吗?(出示幻灯片3 狐狸)(2)观察图中这几种狐狸,讨论下面问题:1、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2、猜测一下,它们各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3)、究竟你们说得对不对呢?我们来看资料期间请三个同学读三只狐狸的资料。

(4)、为什么北极狐的体形比其他两种狐狸肥大,耳朵等外面器官比较小呢?学生猜测(5)、那到底狐狸体形与它们所适应的生活环境的温度有没有关系呢?北极狐的体形是否有利于保温呢,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证明一下怎么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大一小两个瓶子,代表体形不同的两种狐狸。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分析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思考。

2.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运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物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准备实例材料,用于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准备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材料,如观察植物的器官、动物的习性等。

4.准备课堂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会具有这些特点?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呈现(10分钟)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动物的形态、习性、繁殖等。

同时,呈现实例,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生物如何影响环境,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践操作,如观察植物的器官、动物的习性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至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教材以生物的适应和选择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和观察生物,从而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找答案。

但同时,学生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和思考的方法,从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和观察生物,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原理和机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观察、分析、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和观察生物,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观察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和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和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和观察生物,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讨论和思考: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探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原理和机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4.7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不同,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可能不同。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者图片。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生物标本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巩固对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可能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吗?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观察、实践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2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篇科普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文章通过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明白这些特征是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适应性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但他们对自然选择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感到困惑,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2.能够分析不同动物的特征,并解释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

2.分析动物特征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自己发现自然选择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和资料,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问题引导卡,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和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分发文章《谁选择了它们》,让学生阅读。

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提到的不同动物的特征,并思考这些特征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这种动物的特征,并解释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针对每组汇报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选择是否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唯一方式?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适应性?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选择的概念和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2【精品教案】.doc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2【精品教案】.doc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继续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第6课是基于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的研究,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

这一节课以同一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

对于动物而言,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不外有这样几种情况:环境由于自然的原因而发生改变,山地变成丘.陵、水域变成陆地、草原变成沙漠……因动物的活动使生活的地点发生改变,如从南方到了北方,从高山到了平原……再有就是人类改变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将它们由野生变成圈养……“青蛙的去与留”描述的就是青蛙的生活环境由田野变成沙漠的过程中青蛙身体特征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生物进化的过程,我们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

运用资料研究问题、形成认识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这里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观察同一物种不同地方生活的狐狸,将它们的身体特征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会发现它们的身体特征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 而且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大自然选择了它们”从观察这样--个有趣的现象入手,引领学生观察、思考、推测,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进一步构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多样的生物的认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物因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造就着生物的多种多样。

“选择改变着它们”意在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1. 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
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
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
3).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
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
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
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
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
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
3、选择改变着生物
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

事实
上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

看书中P86图片,说说人类是怎样把野生的变成家人工培育的?
提问:大家还能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总结: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三、拓展性活动:
收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