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流 转搭 好平 台 、搞好 服 务 。鼓励 承包 农 户依 法采 取转 包 、 出租 、互换 、转让及 人股等方式 流转承包地 。鼓励 有条件 的 地方 制定扶持政策 ,引导农户长期 流转承包地并促 进其转移 就业 。鼓励发展多种形 式适度规模 经营 ,构建集 约化 、专业
访 了农 业 部 部 长 韩 长 赋 。
记 者 :在 我 国粮 食 生 产 实现 “ 十 一 连 增 ” 、今 年 夏 粮 再 获 丰 收 、 现 代 农 业 加 快 发 展 的 背 景 下 , 国 家 为 什 么要 出 台 《 关 于 加 快 转 变农 业 发 展 方 式 的 意 见 》? 是 如 何 对 这 项 工 作
重 ,人 民群众对农 产品多样化需 求和质量安全 的要 求越来越 高 ,农 业 保供 给 、保 收入 、保安 全 、保 生态 的压 力越 来越
大 。 面 对新 形 势 ,迫 切需 要 加 快 转 变农 业 发 展 方 式 。 党 中 央 、 国务 院对 此 高 度 重 视 。 2 0 1 4 年底 的中央经济工
数 量 增 长 为 主转 到 数 量 质 量 效 益 并 重 上 来 ,由 主 要 依 靠 物 质 要 素 投 入 转 到依 靠 科 技 创 新 和提 高 劳 动 者 素 质 上 来 , 由依 赖
式 的意见 》。据 了解 ,这是 国家层 面首个系统部署 转变农业
发 展方式工作 的重要 文件 。为更深入 了解文件精神 ,记者采
作 会议 、中央农 村工作 会议 和今年 中央 1 号文 件都对加 快转
变 农 业 发 展 方 式 提 出 了 明 确 要 求 。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强 调 ,要 坚 定 不 移 加 快 转 变 农 业 发 展 方 式 ,尽 快 转 到数 量 质 量 效 益 并
摘 陈锡文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的答案
资料摘录-陈锡文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2011月3月25日光明日报作者李慧李金桀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然而,中国“三农”发展在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日渐凸显的“两难”问题:既要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要保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消除通胀压力;既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又要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又要降低环境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中国能否利用新的发展机遇,成功破解这些“两难”问题,是关乎中国“三农”乃至整个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3月2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寻求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的答案。
●破题一:如何既提升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又不给抑制通胀带来压力?“应根据生产和需求状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记者:在粮食生产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会提升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带来农民收入增长,但又会给抑制通胀带来一定压力,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陈锡文: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动整个物价都会跟着上去。
物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价格的上涨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上升。
粮食价格上涨有其自然因素,如果不能补偿这些成本的上涨,就会损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粮价上涨,消费者也要理解,也要宽容。
这几年,中国政府所规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每年都在提高,根据生产需求情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
从目前看,中国粮价有上涨,但跟国际市场相比低得多。
记者:“十二五”时期如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价格稳定?陈锡文:现在,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比以前完备了很多,坚持多渠道收购粮食、多层次储备,形成了从国家粮食储备总公司、各省国有地方粮食储备公司、部分商业贸易企业多层储备的格局。
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类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类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一号文件中聚焦的主题往往是国家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因此历年的一号文件都会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
今天,在中国经济发展步人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
当前,中国正处在四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头。
四化建设,必须补齐农业这一短板。
在国家各项工作中,“三农”的重要属性仍十分明显。
这些因素决定“三农”仍是中央亟须和重点部署的工作,也正是缘于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1 2次将靶心锁定“三农”。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立足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总体性安排定位,延续了2014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
一号文件不仅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更是首次为农村法治体系化指明了方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2月1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一号文件前面三大板块,“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是我们的任务,后面的两大板块则是怎么去实现上述三个目的: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目标方向,即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和农村更美。
农业要更强,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民要更富,必须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这就要求不仅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农村要更美,必须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期作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内容提要:本文阐述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问题,即“粮”的问题。
二是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中的农地经营形式问题,即“地”的问题。
三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转市民问题,即“人”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农产品供求;农村土地;经营形式;农民转市民2012年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比上年增加1836万吨,增幅为3.2%,实现“九连增”。
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0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2.7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长800元以上。
但要看到,我国确保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在加大,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大好形势的压力在加大,健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的压力在加大。
一、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问题我国用占全球不到9%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2%左右的粮食,人均粮食消费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要看到,由于我国人口每年增加六七百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工性需求快速增加,粮食的增产速度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我国农产品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粮、棉、油、糖、肉这几大农产品都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276.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出口448.3亿美元,增长4.1%,进口828.2亿美元,增长24.6%,逆差385.9亿美元,增长62.l%。
到10月底,已进口粮食6088万吨,其中谷物和谷物粉1255万吨,同比增长212.7%;大豆4833万吨,增长16.6%;进口食用植物油641万吨,增长24.1%;进口棉花430万吨,增长95.8%;进口食糖335万吨,增长67.0%;前三季度已进口乳制品98.2万吨,同比增长26.l%。
陈锡文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改革进入城 乡必须互动的时期
当 前 , 我 们 正 站 在 新 的 历 史 起
展 、全 面 建设 小康 社会 、加 快推 进社
三 中全会 决定 所 指 出的那 样 ,从 我 国
当 前经 济社会 发 展的 阶段 性特 征 看 , 我 国总体 上 已进 入 以工促 农 、以城带
为主 体 、多种 所 有制 经 济共 同发 展 的 面 繁荣 ,为经 济社 会全 面 协调 可持 续 乡的发展 阶 段 ,进入 加快 改 造传 统农 格 局 ,始 于农 村 个体 和私 营 经济 的率 发展提 供 有 力支撑 。中 国作为 一个 人 口大 国 ,只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坚持 把 解 决好十 几亿 人 业 、走 中 国特 色农业 现代 化 道路 的关 先兴 起 ;扩大 基 层民 主 ,实 行群 众 自 口的吃 饭 问题 始终 作 为 治国安 邦 的头 键时 刻 ,进入着 力破除城 乡二元 结 治 ,始于农村 实行村民 自治 。 构 、形成 城 刍经 济社 会 发展 一体 化新 格 局的 重要 时 期 。可 以说 ,在 当前这 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无论是改 革或是发
高层 访谈
编者按 :
集 萃,语 简意赅 ,特 予
陈锡 文
着力在农 村改革发展上取得新 突破
农 业生产、农村 经济和农 民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 高,农村社 会的持 续稳 定 , 将是 中 国经济社会持 续稳 定发展 的 最坚实基 础 。可见 ,农村 的改革发展 关 系全 局 ,在新形势 下推进 改革发展 ,必须着力在农村改革发展 上取得 新 突破。 多种所 有制 经 济共 同发 展 ;扩大 基 层 民 主 ,实行 村 党组 织领 导下 的村 民 自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化解农业风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第45期由数量矛盾转化为结构性矛盾“我国农业的发展已从过去的数量矛盾转化为现在的结构矛盾。
”陈锡文指出,过去12 年,国内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从2003 年的8654 亿斤增长到2015 年的12429 亿斤,年均增长300 多亿斤。
即便如此,和13.7 亿人相比,还有不足。
现在国内粮食大概还有500 多亿斤的缺口,所以必须要进口。
缺口有500 亿斤,但是去年的进口量接近2500 亿斤,为什么呢?陈锡文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国内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中最突出的品种就是大豆。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但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大豆进口量第一的国家。
国内去年只生产了240 亿斤的大豆,但是进口量超过了1600 亿斤,大豆严重供不应求。
小麦、玉米和稻谷等品种国内基本能自给,但是也进口了1000 亿斤左右。
原因在于国内生产成本高,价格也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这几年,我们在粮食生产上出现了“三量齐增”的复杂局面,即国内的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均增加。
这就是品种结构的矛盾和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导致的。
陈锡文指出,所谓农业供给不足,不是短期内根据市场需求,在品种和数量上做一些生产方面的调整,根本问题在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重点在于调结构。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加快体制创新。
四大原因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当前国内粮食和其他一些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有复杂的原因。
第一,价格管控不到位。
随着经济发展,土地、资金、劳动力成本都在上涨,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
尤其在粮食产业上,过去几年,小麦价格上涨了66.6%,水稻价格上涨了119%,国内粮价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40-50%。
第二,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复苏缓慢,消费品、工业品的价格越降越低,引起国际粮价下跌。
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
陈锡文,中央财经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事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20余年来,先后与人合著或独著出版专著十余本,发表论文、研究报告150余篇,曾一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三次与人合作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参与了这一期间大部分有关农村问题的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
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监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编委。
指导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06月29日《求是》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应当认真总结;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和新情况新挑战,有许多重大课题迫切需要破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改革发展亟待加快推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贯彻落实好《决定》,对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一)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抚今追昔,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农业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在我国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习题
2015高考热点专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一号文件)【背景材料】材料一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该会议深刻阐述了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谁来种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等多个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以下是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总体观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比以往更加强调粮食安全。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激励农户家庭经营的合作与联合,让农业经营有利可图。
以上意味着农业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加速,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也会大大上升。
用“四最”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改善农村环境、强化流程监管。
强调食品安全将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将给农业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1.农业地位会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2.粮食安全会议指出:“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3.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五个作为”
第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 第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
稳 较快 发展的持久动力。
( 力摘 自 《 中国农村 经济》 陈锡 文的报告 录音整0 期
农” I题,指出了基本的方 向。在这次中央农村i作会议上把这 闭
些 内容概括为五个 “ 作为”。 第一,把统筹城 乡发 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 本要 求。 第二 ,把改 善农 村民 生作 为调整 国民收入分 配格 局的重要 内
容。
第三,把扩大农村 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 键举措。
召匡盈
解 决 好“ 三农 ’ ’ 问题 的“ 五个 作为 ’ ’
中央农村 工作领导 小组 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在 中国社科院农 经 所做报告 时说 : “ 中央根据这 几年特别是 十六 大以来 国内外形 势 的 发展变 化,以 及农 业和农村 发展形势的变 化,对全党和各有关 部 门提 出了要 求 , 当前 和 今 后一 段 时 I 内怎久 来解 决 好 “ 为 司 三
深入领会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关于推进广西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深入领会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关于推进广西农业现代化的建议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1年第9期编者按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给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写了题为《关于推进广西农业现代化的建议》的信,对广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郭声琨在信中批文:锡文主任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要很好的贯彻。
本刊提取文件精髓,供学习参考。
最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阅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5月份寄去的材料和与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就广西农业发展和广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交换意见后,提出了《关于推进广西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意见》对在以郭声琨为班长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广西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格局,迎来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突出的成就,表示衷心祝贺,并对推进广西的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建议:进一步统一全区思想,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特殊重要性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打造广西优势产业群的必然要求。
在全国蔬菜供应压力明显加大的背景下,广西作为最大的冬菜生产基地,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广西的冬季马铃薯发展潜力非常大,如能充分挖掘生产和深加工潜力,可以使广西农业实现新的突破,立足于国际国内市场。
二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富民强桂战略的重要途径。
广西的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乡村人数仍占60%,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广西的民生问题。
“强桂”,主要依靠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而要实现”富民“,广西在相当长时期内、在相当程度上要靠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广西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
广西需要通过大力挖掘种植业领域的潜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养殖拓展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空间。
四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生态广西的首要任务。
五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广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关于“三农”改革的那些争议
关于“三农”改革的那些争议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对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着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改革成效既取决于落实的力度,也取决于破解难题的技巧。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乡村向城镇流动,今后谁来种地?国家正在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流转也在加速,农地会流向何方?资本大规模下乡后,如何参与农业?带着这些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数十次提到了“三农”,并且以较大篇幅针对农业和农村未来发展建设提出了方案部署,并制定了量化目标。
你认为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陈锡文: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之所以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农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投入品价格、农村购买服务的价格都在节节攀升,成本上升就会导致价格不断上升。
价格上升就带来第二个问题,达到某一临界点后,国内农产品价格就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将使我国农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
第三,长期以来,中国人多地少,为了吃饱饭不得不追求粮食产量,这就给农业资源施加了太大压力,对农村环境造成了问题,譬如长期无节制地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填河造地,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以及乱烧乱扔农业废弃物,使农业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陈锡文解读中央新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陈锡文解读中央新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农业部•【公布日期】2010.01.28•【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陈锡文解读中央新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对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应该怎样领会中央对农村发展的新部署和新政策呢?为此,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记者:我们注意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主题,而这实际上是近几年中央农村工作的一贯方略。
那么今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有何新意?应该怎样理解其意义和内涵?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央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性提法,第一次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来的。
从大的背景来看,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
2004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所以,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并不是说从现在才开始实行,而是要求加大力度。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就是要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加大各种要素向农村转移覆盖,帮助农村更快地发展。
记者: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关键词。
那么,城镇化的核心和突破口是什么?陈锡文:确实,这几年城镇化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在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设施的建设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个城市你3年不去,可能根本就认不出来了。
但是,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在这个方面的进程却还非常缓慢。
对此,中央的要求很明确,一是要加快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发展,二是要把具备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中央电视台 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
玉米 、 棉花 、 糖等 农产品价格普 遍都高于 国际市场 。所 以,
大 家也 能 看 到 一 方 面 国 内 的供 给 在 增 加 , 但 需 求 增 长 得 更
人次意 味着 我们 去年的全部游客 中有 3 0 %是到乡村 去旅 游 的。 现在农村 有 2 0 0 万 家农家乐 的点 , 有1 O 万个 以上的特 色村 、 特 色镇。去年 给农 民提供 的旅
样转 变方式 ?其 中特 别强调 的一 方面是 增加 对 农 业 的投入来 提高 农业 的科技进 步、 来 强化农业 的基 础设 施建设 、 来提 高土 地 的质 量 、 来 对农 民进行培
训, 提 高农 民的素 质。 另一 方面 , 也 要调 整 农 业 自
身的结构 。中国 的农业资源毕 竟是有 限的, 这 些有
游收入是 3 2 0 0 亿 元, 带动 了3 3 0 0 万 农 民 致 富 。 游 客
2 0 1 5 l 中国合作经济 I 3 1
快 。另一 方面 , 我 们也 看到进 口的数量都 在 不断增加 , 粮 棉油糖 这些产 品都 在增加 。之所 以增 加 , 除 了国 内有正常
的需 求之 外 , 最重 要 的一点是 我们 的价格 上去 了 , 显 得 我
农 民又能增 加 收入 的 , 并且对 农村 和对 农 民来 说 ,
仅仅 提供 初级 产品还 是 不够 的。这 次一号 文件 中 大家特 别关注 的是 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 , 农村 既提
供 初级 农 产 品 , 自 己 又 能 对 其 农 产 品 进 行 精 深 加
要农 产品 的价格 都有 比较 明显 的上涨 , 比如对 粮食来 说 ,
限 的资源 主要 用来 生产什 么 , 对 国 内最 必 需 的 、 对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陈锡文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需要转变农业自身的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物质技术支撑,坚持实行家庭经营.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陈锡文
【作者单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壮大特色农业体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J], 黄明镇
2.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J],
3.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J], 王培福
4.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壮大特色农业体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J], 黄明镇
5.加快云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对楚雄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调查与思考 [J], 云南省委党校第二十六期中青班第六调研组;吴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农”发展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
“三农”发展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
简承渊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3月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三农”发展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今年农村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济在增长速度减缓的背景下,今年农村工作重点是什么?陈锡文认为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农业。
陈锡文说,之所以今年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是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目标相一致的,也和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直接相关。
【总页数】1页(P1-1)
【作者】简承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由量向质转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专题学习讨论(六)
2.适应新常态激发新活力推进新跨越努力开创服务“三农”新局面——郑晖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的讲话
3.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机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
4.主动适应经
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机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5.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服务新常态努力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锡文)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2010年11月01日09时00分来源: 作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这就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战略任务。
一农业的首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战胜了频发的严重自然灾害,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粮食产量从2005年的9680亿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亿斤,增长了%,年均增速达%。
其他主要农产品,如油棉糖、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以及瓜果蔬菜等产量也都有明显增加。
农产品供给的持续稳定增长,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而且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了重要物质支撑。
但是,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在人增、地减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农产品供求压力在不断增大。
受农业资源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制约,我国有些农产品出现了供求缺口逐步扩大的迹象,进口数量不断增加。
如大豆和植物油,2009年进口量分别达4255万吨和816万吨,致使我国大豆和植物油的自给率分别下降到了30%和40%左右。
某些重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调控难度加大,甚至导致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风险加大。
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始终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我们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锡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来源:《求是》2015/06核心要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常态反映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确应对当前农业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社会转型阶段要切实保障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就要坚持农民的地由农民种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取向。
还要看到,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而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所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政策决不是单纯的产业政策,它关系到数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农村能否不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关系到现代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能否保持稳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常态反映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加到2014年的12142亿斤,增长了99.2%,年均增长1.93%,是同期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
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速为7.6%,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快0.2个百分点。
然而,在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成本也在持续攀升。
化肥等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租金、劳动工资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用于购买各种生产性服务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从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的小麦和稻谷看,2007年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市斤0.69—0.72元、0.70元、0.72元和0.75元,而2014年则分别为每市斤1.18元、1.35元、1.38元和1.55元,7年内的提价幅度分别为64%—71%、92.9%、91.7%和106.7%。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不随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相应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补偿不了成本就难以维持生产;而持续提高国内农产品收购价格,达到某一临界点后,国内农产品价格就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将使我国农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尤其是能源供求格局的变化,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制约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在不断下压。
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农业生产成本这个“地板”持续上升。
不断下压的“天花板”和持续抬升的“地板”,正在压缩我国农业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进口农产品中,有些确实是为了弥补国内的供求缺口,有些则是由于国内产品价格高,被同类国际产品挤出了市场,于是才出现了国内产量、国际进口和国内库存“三增加”的局面。
我国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不高且进程不完整,农业生产总体上尚未走出经营分散、规模细小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
因此,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必须认真应对的一大战略性挑战。
另一方面,长期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增长方式,导致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民以食为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而言,为保证日益增长的人口能吃饱饭,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长期无节制地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填河造地,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以及乱烧乱扔农业废弃物,使农业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目前,全国农业每年使用农用塑料薄膜约250万吨,而回收不足150万吨,这意味着每年有约100万吨废弃的农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
在每年使用的180多万吨农药中,真正能够作用于农作物的不足1/3,更多的是造成了对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长此以往,农业的资源环境必然难以承受,有些地方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减少化肥投入,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就下降;而增加投入,则造成更严重的土壤板结和退化。
对我国的农业而言,资源和环境这两盏“红灯”已经频频亮起,再不接受这严厉的警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实践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
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确应对当前农业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要大力推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是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
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对山水林田湖加以保护,严禁违反规划对自然资源随意开发,对生态脆弱地区更要严禁开发。
对由于过度开发而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必须下决心采取根治性措施,使其逐步得到恢复。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农业。
要按农业标准化实行清洁生产,制定科学而严格的用水、用肥、用药标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既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
再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是物质、能量可循环利用的农业。
我国农业生生不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农民坚持将投入农业的物质、能量加以循环利用。
但进入现代以来,出现了片面以石油农业替代有机农业的倾向,急功近利地只注重矿物肥料的利用,忽视了有机物质对农田的返还,致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因此,要加快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使用有机肥的激励机制,使秸秆和畜禽排泄物变废为宝,成为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有机肥的重要来源,从而使宝贵的农田能永续利用,产出的农产品有质量安全保障。
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健全产业链的方向调整农业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
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
要以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农业资源、两个农产品市场的视野,科学审视国内农业资源的潜力,合理安排国内农产品生产的优先序,确保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农产品的自给水平。
在此基础上,要尽快建立需求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机制,使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短板”尽快得到提升,使各地农业资源的不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尤其要注重健全农业全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就是要摆脱把农业单纯看作第一产业的观点,去发掘农业所能体现的适应自然和气候变化以及动植物生命活动生生不息的过程,去展现农村社会的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承与变迁等复合功能,而这些正是农业农村的魅力和现代城镇居民的向往之处。
乡村旅游业即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多种功能的集大成者。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4年,我国农村已有“农家乐”约200万处,各类特色乡镇、村庄约10万处,全年接待游客12亿人次,年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就业和增收。
可见,创新了观念和思路,农业结构调整就有着广阔的空间。
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动力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改革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的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2015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到改革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到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诸多方面,对农村改革作出了具体安排。
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诸多任务中,如何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解决好谁来种地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无疑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当然离不开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
我国目前还有6亿农村常住人口,短时期内要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转移到城镇居住显然并不现实。
农业人口的减少,只能是一个伴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自然进程,农村在相当时期内还难以彻底改变人多地少的格局,这就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起点。
因此,在社会转型阶段要切实保障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就要坚持农民的地由农民种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取向。
还要看到,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而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所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家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了农户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同时,在明确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基础上,进一步放活了农地的经营权,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多种形式的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各地得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
有的地方以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明显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
有的地方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和种养业专业大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务农收入。
有的地方围绕鲜活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引入优良品种、掌握先进技术以及实现品牌营销等问题。
有的地方引入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实现了某些农产品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上的飞跃。
而更普遍的,则是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经营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以及对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粮食收获后的烘干、储藏等全程或“菜单式”服务,基本形成了“耕、种、收等主要作业环节靠社会化服务,日常田间看护和管理靠承包农户家庭成员”的经营形式。
这种农户加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经营形式,看似一家一户的耕地经营规模变化不大,但它却明显扩大了农业生产各主要作业环节的服务规模,为农户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实现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大规模应用开了先河,表现出了相当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实现了坚持、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也是符合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要求的一种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