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指导2010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各章出题重点解析
00037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开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根底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考核要求识记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科学。
〔美学是以表达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根底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2.美学开展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3.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
4.实践概念的涵义。
5.审美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法和人生实践之一。
6.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等根本概念的内涵。
⏹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感情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表达。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定要由一般的人生境地向审美境地开展。
⏹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地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法和存在状态。
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串讲资料第一章绪论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审美活动。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答: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
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自考“美学”笔记复习资料
美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独立。
因此,鲍姆嘉登被被称为“美学之父”。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
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
而情,即他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
因此,他决心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来创立这一门学科,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来命名这门新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由此可见鲍姆嘉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
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而言,当推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
2.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美学与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人文学科,都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美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的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
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乃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3.美学其实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它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神经生理学、色彩学、声学、几何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在历史上美学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
(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既是美学家也是哲学。
)②就文艺学而言,它也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第一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代表人物: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核心思想:区分“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代表人物:黑格尔:《美学》(《美的艺术哲学》)核心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A. 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审美经验代表人物:17-18C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培根、休莫、柏克等。
例如:休莫:“美即快感”;杜威:《艺术即经验》核心思想:美学的研究以“人”的感觉为核心B.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代表人物:费希纳《实验美学》;弗洛伊德;布洛“心理距离说”;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核心思想:从人的感情深入到人的心理来研究美4、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但以艺术为切入角。
代表人物:蒋孔阳:《美学新论》二、美学研究的对象:“体现着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但它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
★什么是审美关系?A)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B) 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关系C)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超功利性)D) 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三、美学的学科性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人文学科2.美学是综合性学科3.美学的研究方法A:以哲学为核心B:注重情感体验第二节美学的学科发展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1、审美意识——缺乏系统性、不成熟A 初级审美意识B 高级审美意识2、美学思想——对审美现象理性的认识例如:柏拉图:“理式”,孔子:“里仁为美”3、美学学科:从哲学、文艺学中划分出来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建立两个标志:A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美学》B形成独立的研究对象——感性标志: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1、鲍姆加登之前的德国哲学代表人物:大陆理性主义哲学:莱不尼茨、沃尔夫2、鲍姆加登的美学:“感性学”-以美的思维和艺术为研究对象。
自学考试美学近两年考题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希庇阿斯篇》的作者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黑格尔D.鲍姆加登2.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美的规律B.艺术现象C.审美心理D.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3.区分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是()A.主体的创造性B.历史的传统性C.社会的普及性D.与对象属性的一致性4.构成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是()A.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B.审美环境与审美条件C.审美意志与审美愿望D.审美教育与审美素养5.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A.大脑的发育完备B.自然环境的变化C.物质生产劳动D.社会交往的发展6.比较自觉的审美活动产生于()A.距今约300-200万年前B.距今约30-5万年前C.距今约5万年前D.距今约3-1万年前7.所谓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其()A.历史生成与个体相对性生成B.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C.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8.以下线条哪种能使人产生优美感()A.粗犷的直线B.锐角的折线C.平直的虚线D.纤巧的曲线9.广义的荒诞实质是()A.对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B.对庸人行为的嘲弄C.对社会流行的批判D.对人生命运的揭示10.在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是()A.视觉与听觉B.嗅觉与味觉C.触觉与知觉D.平衡觉与重力觉11.在发生认识论看来,用原有的心理图式去进行审美活动是()A.同化过程B.调节过程C.想象过程D.感悟过程12.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是艺术意象的()A.虚拟性B.感性C.想象性D.情绪性13.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快怡,是艺术的()A.娱乐消遣功能B.认识功能C.思想启迪功能D.社会干预功能14.艺术品提供给我们最基本的东西是()A.形象B.快乐C.意象D.感悟15.所谓艺术技巧是指()A.艺术思维技巧B.艺术联系技巧C.艺术审美技巧D.艺术操作技巧16.下列类型中属于时间艺术的是()A.建筑B.绘画C.雕塑D.音乐17.“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A.所有接受者必定要达到的层次B.接受主体鉴赏活动的起始环节C.接受主体感知最终的升华D.对创作主体意象的复制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贺拉斯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A.美善协调B.天人合一C.逍遥自在D.渐修顿悟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A.力量B.自由C.学识D.博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美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对于许多自学者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重点,通过自学考试并非难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美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审美活动。
它包括美的本质、美感、艺术、审美经验等多个方面。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不同的美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在于事物的形式与秩序。
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对于我们把握美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它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了解美感的产生机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
二、艺术与美学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艺术作品不仅是美的体现,也是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来表现美;音乐依靠旋律、节奏和和声来传达情感;文学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和表达思想。
艺术批评也是美学的一部分。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三、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
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要素。
审美感知是对美的直接感受,是审美活动的起点。
审美想象则能够丰富和拓展我们对美的体验。
审美情感使审美活动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而审美理解则让我们对美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四、美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思想家在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流派和思想家。
古希腊时期的美学思想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观点对后来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无功利性和普遍性,黑格尔则强调艺术是绝对精神的表现。
现代美学流派众多,如表现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等。
2010年自考美学论述题复习资料
2010年自考美学论述题复习资料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3、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4、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绪论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7.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3.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4.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5.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6.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7.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第三章审美形态论1.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2.简要说明审美形态形成、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及主要类型。
3.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4.美学史上关于悲剧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5.谈谈丑与荒诞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6.简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7.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人生实践性质。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4.审美经验包含哪些基本要素?5.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6.审美心理结构如何进行自我调节?7.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自考设计美学考前复习资料
自考设计美学考前复习资料2021年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美学?设计美学?概念: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它研究人对现象的审美关系及其一般规律。
设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人的审美价值在艺术中的应用及其规律。
美学的产生“现代美学之父”---鲍姆嘉登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a.美学研究人类所独有的审美现象,它涉及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这一关系是广阔无比和非常复杂的。
“人”b.审美现象不仅复杂而且常常产生矛盾,这也就怎增加了确定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c.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阶级状况的制约。
d.审美活动存在着美丑转化的问题。
中外美学思想的渊源和发展:1、华夏美学思想核心:阴阳相合儒道佛三家美学共有核心“和谐”(魏晋南北朝时的“个体审美”山水画自然美)2、西方美学思想:古希腊美学:a,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万物之源,美就是数的和谐、比例”黄金分割率“1:1.68b.亚里士多德艺术的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西方美学的两大特点:概而言之:美学的研究领域由客体转向主体,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由美的主体转向审美经验,由逻辑推演转向实证分析,导致审美理论的多样化、多元化、丰富复杂化。
第二章美论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
2、从意识精神属性探求美,认为美是人的精神意识观念。
3、从心里、生理属性探求美心理学、生理学美的含义: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体美的特征:a、社会客观性:公认的评判标准b、具体的形象性c、感情真挚性:打动人d、自由开放性第三章美感论概念:美感是个体对美的对象的感受,体验与评价诞生:美感从使用感中分化出来的关键之一是:原始巫术(舞蹈、绘画)、图腾崇拜。
美感的界说:区分:1、关于美感和快感,美感以快感为基础,但是美感不等于快感,而是快感的升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归属和爱的需要e、自我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2、美感和理智感第四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形式:(以观念的形式体现在四个方面)。
考前指导2010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2011年湖北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二)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
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2010年自考文学类美学冲刺复习资料详解
2010年自考文学类美学冲刺复习资料详解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答:审美经验的问题是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层面。
①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有关审美经验的研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因为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回忆说”则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
②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乃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奥古斯丁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
他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超验性维度。
③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④现代西方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而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形成了很多流派,总体上可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而人本主义则极力排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柏格森和胡塞尔。
自然主义美浓、直观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等。
⑤当代西方美学仍然把审美经验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⑥总而言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一直是西方美学家所谈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答:①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②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
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
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美术教育学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个体与社会的需要时构成美术教育价值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价值是指在有组织有步骤地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美术能力的过程中,以谋求主体发展与客体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主体获得发展的潜能。
研究教学过程的意义?1、在这个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师生之间双边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其教育目的的,从而达到实现终极价值。
2、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价值,这是一种典型的隐性价值,这种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储存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品德、锻炼能力以及形成能力、学会应变于复杂社会的思维方法等。
所以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创造价值的过程。
3、研究过程价值的意义就是使教育过程有序健康地向着终极价值目标发展。
美术教育的过程价值与终极价值的关系?1、从教育价值的形成和发展上看,教学价值可分为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
2、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终极价值要以过程价值为基础,过程价值要以终极价值为指导。
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是统一的整体,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如何理解两种不同性质取向的美术教育的关系?1、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核心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由美术和教育两方面所构成,美术教育的涵义也是通过美术和教育共同体现出来。
因此美术教育有“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两种不同的取向。
2、以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为美术本身,是由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即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横向和纵向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以提高美术技能为宗旨,其人才价值在于掌握和运用美术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以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以教育为着眼点,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教育的价值。
也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观、审美趣味、意志、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
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充分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它使所有的人都受到美术规律的教育和熏陶,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自考《美学》历年试题及答案(2010-2013)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D )5-302A.娱乐功能B.政教功能C.文化交流功能D.审美功能2.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 A )5-288A.意象世界层B.形式符号层C.物质实在层D.意境超验层3.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的美学家是( C )5-279A.燕卜荪B.艾略特C.克莱夫·贝尔D.艾布拉姆斯4.载道说和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D )5-279A.艺术的本质B.艺术的形态C.艺术的起源D.艺术的功能5.西谚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审美理解具有( D )4-247 A.直观性B.无目的性C.普遍性D.多义性6.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 C )3-142A.休谟B.洛克C.荷加兹D.夏夫兹博里7.关于审美惊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2-73A.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B.它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C.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D.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联系8.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 D )2-102A.生殖活动B.劳动生产活动C.狩猎活动D.巫术礼仪活动9.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 D )2-52A.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B.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C.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力D.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0.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 C )2-60A.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生实践无关B.审美活动只具有手段意义C.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D.审美活动直接是现实的人生实践11.灵感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表述为( D )6-320A.迷狂说B.神灵凭附说C.代神立言说D.“顿悟”与体“道”12.孕育意象的第一步往往是( C )6-316A.艺术敏感B.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C.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D.对于艺术技巧的运用和理解13.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来源于( B )6-335A.艺术品的“物化状态”B.接受者的“期待视野”C.创作者的“理想形象”D.主客体的“情景关系”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B )7-370A.修身B.养性C.求知D.养神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 )7-343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16.我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提出要从“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美学问题的著作是( B )1-5 A.《美学讲演录》B.《美学新论》C.《美学新解》D.《实验美学》17.黑格尔的美学代表作是( D )1-2A.《实验美学》B.《判断力批判》C.《艺术哲学》D.《美学》18.美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3A.自然科学B.价值学科C.实证学科D.人文学科19.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 B )3-161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毕达哥拉斯20.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 A )3-138A.优美B.崇高C.荒诞D.乖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考前指导2010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考前指导2010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第七章审美教育论一、中西美育观的源流[单选]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
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
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单选]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单选]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简答]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1)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
(2)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3)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1)蔡元培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2)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
(3)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名词解释]寓教于乐: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这种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单选]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名词解释]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
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单选]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后,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
[名词解释]席勒的美育观: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复习背诵资料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考点必考第一章绪论1、(识记)美学的性质: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①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审美意识;②美学思想;③美学学科。
3、(识记)“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原初意义是“感性学”,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4、(识记)实践概念的含义。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5、(识记)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生实践之一。
6、(识记)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①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审美活动的目的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②美:美指的是广义的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③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④美感(即审美经验):美感是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⑤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特点: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自考00037美学复习资料(考前专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自考资料目录第一章绪论 (3)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4)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6)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9)第五章艺术论(一) (10)第六章艺术论(二) (12)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4)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5种代表性看法:(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学科☆:代表人物: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从他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对象。
中世纪美学根本上属于神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代表人物:黑格尔。
代表作是《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①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托马斯•门罗;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
②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关注“美感在心理上是怎样产生的”“审美经验是怎样一种心理活动”等。
代表人物:费希纳:《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弗洛伊德;荣格。
(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5)美学研究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蒋孔阳:《美学新论》中就提出来了这个观点,认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1)(艺术美)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来看。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2)(自然美)从自然界的审美现象来看。
审美现象背后体现的实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3)(科技美)从科技活动的审美现象来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美”指的是科技美。
2、从审美形态来看,广义的美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丑、荒诞。
3、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第二章美论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一、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探求美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本身的美学理论:1)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2)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3)美即在恰当的比例,4)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不雅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不雅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不雅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不雅属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4、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来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美离不开事物的客不雅属性。
片面性:①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虽然认为是客不雅的,但不认为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认为是自然就有的;②客不雅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包管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总之,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
原始民族很少认为花是美的,极少以植物作为描写对象,原因是还没有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前指导:2010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第二章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 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答: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史上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 动说。
①游戏说。
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美活动。
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2. 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答: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及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并敏 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 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 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 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不足: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②动物本能说。
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 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
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
缺点: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 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③巫术说。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
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 论。
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 为可信的说服力。
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 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
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
因此,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 限度的。
④劳动说。
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不足:它 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从物质性 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对我国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但是, 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 它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 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 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即不能完全等同。
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中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很显然,生产劳动作 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 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 审美活动。
从物质性的生产活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从这一点看,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3. 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 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答: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 成人的意识。
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 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的人化, 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4. 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答:人自身存在的社会性质, 从根本上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
并非所有的功利性观念都能成为影响审美发生的积极因素,发展和根本利益的功利性观念和活动, 才能成为真正构成影响审美发的的重要条件。
从理论 上讲,驱动审美发生的可能有多种社会中介因素。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巫术礼仪活 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 基认为,巫术活动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巫术活动植根于原始人类 渴望实际控制自然的强烈需要 ;其次,巫术活动由一套独特的仪式行为所组成,它是达到某 种目的的手响。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劳动对于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只有那种基于人类整体段;第三,巫术活动中的行为动作与巫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是用情绪来沟通,而不是以观念来联结。
巫术活动是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 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
审美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而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巫术的神 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第二,巫术活动独特的仪 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第三,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 术的发生。
因此,巫术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 不单单是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 更重 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在巫术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 就必须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际过程进行逼真的模仿。
这种模仿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其次,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活过程,而是与实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
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
” 5. 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答: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己的原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 文化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
例如在生产领域中由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的方面转变,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觉醒和发展。
促成这一转变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的觉醒和发展。
因为只有当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时,他才会把自身的生命活动也作为一种对象。
而只有当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生命活动的韵律,和力量,并引起情感上的某种愉悦和满足时,才会唤醒人的审美需要, 只有通过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人的自我意识才会真正确立, 人才会真正摆脱实用需要的牵绊而仅仅从 “直观自身” 的角度去把玩对象的形式及其意蕴,从而使审美意识最终从混沌同一的原始意识中分离出来 而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
审美需要一旦进入人的自觉意识, 就会成为人永不熄灭的一 种精神追求。
因此,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 真正发生。
6. 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答:人类的审美活动,最初是与制造生产工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工具,是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
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开成,当人从他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活 动中观照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从而体验到一种创造的乐趣时,他就不再仅仅拘囿于实用的需 要,同时要能动地表现自己、实现自己。
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清晰地看到这种审美创造从无到有, 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演变过程。
人类所制作的各种石器工具, 不仅在功 因此是最集中地表达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 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 意识到自身的创造、智慧 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人类最初制造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
这就证明非功利性意识和动机,已包含了原始的审美内涵。
(如果说,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因受实用需要的制约,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还是受到很大局限的话,那么,装饰的发明,就为原始人在物质 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7. 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答:人的自我修饰和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
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可分为固定装饰和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
在固定装饰中,这些装饰一旦固定下来, 并作为- 种习俗和传统流传开来的时候, 它就会越来越远离其最初的发生学动机, 而被后来的人们仅 仅作为一种单纯美的标记追求起来, 从而使这些装饰手段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在非固定装饰中,这种装饰一开始就具有名副其实的审美意义。
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和美化, 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固定还是非固定,就它们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活动来看,都已经远远超越了物质需要的层次而进入精神需要的领域。
的体外装饰,更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一种直接表征。
的追求视觉形式快感的动机同时支配着加工的行为。
换言之,这种生产活动已隐藏了审美的 特别是非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