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范市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1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理解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和作品的介绍。
2、有感情朗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
【前置预习】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并摘抄重要信息。
2、初读课文,标注不认识和读不准的生字,并查找字典,积累在笔记本上。
【预习】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 ) 懒duò( ) dǎn( )子 lí( )歌叮zhǔ( ) 徘h uái( )
zhà( )栏恐jù( ) 花pǔ( ) 玉zān( )花 pú( )公英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一、总起句和总结句的内容巧妙地加起来。
二、把每一小节的内容加起来。
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
2、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读了这篇小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7最后一课【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要紧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述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3.抓住重要语句明白得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预备以后为祖国建设作奉献。
【导学重点、难点】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2.抓住重要语句明白得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了解文体:(1)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文体,以为中心,通过完整的和描述来反映现实生活。
(2)小说按篇幅、容量可分为。
(3)小说的三要素是:、、。
【合作探讨】6.从故事的开端看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从哪里能够看出?7.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觉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的地址呢?这说明了什么?8. 小弗郎士看见这些情形,内心感到如何?9.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心情如何?什么缘故?10.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如何?11.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情感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12.小弗郎士思想情感发生转变的缘故是什么?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体会环境描述在本中的作用。
【合作探讨】3.韩麦尔先生爱国情感是通过量种描述表现出来的,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外貌描述:(2)神态描述:(3)动作描述:(4)语言描述:4.作者什么缘故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一般人的身份显现?5.体会环境描述在本中的作用;(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述,分析其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述又说明什么?(3) 课前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4)描述“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5)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述有什么作用?6.感悟出色句子:(1)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先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此刻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什么缘故坐在教室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各组交换意见,解答疑难问题。
4、老师筛选部分重点问题给予精讲。
小组质疑,讨论,归纳概括。难度较大的,全班讨论,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魅
力
精
讲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
课题
最后一课1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难点
目标3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和
探
究
一、自主学习阶段:阅读课文独立完成黑板上自学提纲。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3:“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4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2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doc
第二课时
一、自学展示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
2、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答:
二、合作学习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答:
三、质疑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答:
四、学习检测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 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答:
五、学习反思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 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重点聚焦】“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的含义是什么?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
“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难点突破】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韩麦尔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走进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主要作品《磨房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包括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背景追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戒.尺(jiè)喧.闹(xuān)挟.着(xié)诧.异(chà)奴隶.(lì)祈.祷(qí)钥.匙(yào)字帖.(tiè)2.辨析下列字形响:(xiǎng)响亮折:(zhé)折磨晌:(shǎng)晌午祈:(qí)祈祷掺:(chān)掺杂辛:(xīn)辛苦惨:(cǎn)惨白幸:(xìng)幸福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哽住:声气阻塞。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一、课堂导学:(一)1、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是法国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2、了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此时普法战争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土地给德国。
3、关于小说(1)特点: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三要素:人物: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可插入议论或抒情。
情节:故事情节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环境:环境描写的种类:A、社会环境:揭示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二)、整体感知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的一课”。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第二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初一语文下第七课最后一课导学案(附课件)
初一语文下第七课最后一课导学案(附课件)最后一课【课前寄语】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是啊!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学习目标】.通过听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以便更好地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领悟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培养自我的爱国情操。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丰富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③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2、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设想: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完成积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二、介绍作家作品三、检查预习情况四、完成自学目标(1)自学目标1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上课﹑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自学目标2品读——体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环节
步骤
复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郝叟喧闹懊悔祈祷惨白磨损钥匙气氛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强:( ) ( ) ( )
称:( ) ( ) ( )
差:( ) ( ) ( )
3.文学常识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 ),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上学路上(开端) 小弗朗士
认真上课(发展)
宣布下课(高潮、结局 )韩麦尔先生
反思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个别同学可能会对于人物分析不够,教师可稍作点拨。
3.环境描写的作用指导明确。
泛,指导结合文本写作背景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做到言必有据。
作业
1.熟读课文,总结人物。
“研讨与练习”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都德
情节 : 人物:
4.倾听报告。明确答案,释疑,解难。
4.情感调动:引导学生体会爱国主义。
1.用笔在文中勾画相关内容并做批注点评。
2以“我从_____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读后的感悟。
3、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存疑之处。
4.组间交流探究,展现合作成果。倾听并做好补充和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设计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解题: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简介课文背景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篇三:最后一课教学目的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记一堂生动的XX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四、教时安排,三教时。
五、预习: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为带点字注拼音:思量捂耳朵诧异哽住祈祷4 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
(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一10)节。
篇四:最后一课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拓
展
应
用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讨论问题,各组代表发言
板
书
设
计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课
后
记
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
课题
最后一课2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3
教法
讨论、交流、互动
教具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
情导
入
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组内代表回答问题,语言简洁
快速读课文,认真思考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回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激
情
互
动
1、学生朗读课文,品读有关段落,思考上述问题。
2、由科代表组织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3、各组交换意见,解答疑难问题。ຫໍສະໝຸດ 4、老师筛选部分重点问题给予精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的:1.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基础知识。
2.揣摩课文词语,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积累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代表作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而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人,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我们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人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的主要人物,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本文体裁为短篇小说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
板书设计
7最后一课
都德(法)
故事情节:一(1-6)上学路上(序幕)
二(7-10)上课前(开端)
三(11-23)上课中(发展)
四(24-29)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明确:本文的线索: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副标题: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小结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明确: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自主感悟
默读课文。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
1.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2.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3.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4.记下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审稿者:单位:
课题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把握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理解韩麦尔先生有关法语的见解。
(4)感受小说中人物强烈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对比、分析人物的言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民族危难之际人们对于祖国的眷恋。
(2)理解语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热爱祖国的文明和文化。
(3)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方式一。
教师谈话导入:事到危难之际方见英雄本色。
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导入新课。
方式二。
质疑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这一刻究竟教给了主人公什么?预习准备:自学生字词;寻找两个在危急关头为他人或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人物事例,做简单摘记。
1、课堂交流预习成果。
2、介绍普法战争背景。
3、介绍作家都德。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对比探究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寻找、列举最后一课上的不寻常状况。
3、思考:为什么他们在这个课堂上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4、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家乡沦丧给人们带来的强烈震撼?给了你哪些启示?1、学生自看课文,填写表格。
2、讨论后两题,班内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小结。
回顾小说三要素。
学生自由表达。
课时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回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深化理解教师提出探究要求:1、小说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试着分析文中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品性。
2、国家沦丧之际,有士兵浴血奋战,有国民奔走疾呼,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写?又为什么不写完整,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局?3、“语言”与“钥匙”一句,该怎样理解?2、在小说《羊脂球》中,作者写了一个受人鄙视、欺凌的妓女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来的爱国心;《米隆老爹》写一个普通的农夫心怀国仇家恨杀死敌兵;《四世同堂》以北京一个普通的家族在侵华战争期间的离乱生活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壮命运,都德则选择了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些本来应该过着平淡无奇甚至是浑浑噩噩的普通日子的寻常人物是千千万万个同时代人物的代表,他们言行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正是人们共有的心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并学会运用
2,阅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熟读,记忆,课堂上要小组展示)
(1). 背景介绍: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但开战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
长驱直入,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
让给普鲁士。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
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三、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
..()摊.()chéng fá()
哽.()懊.悔()钥匙
..()磨损.()qí dăo ( ) 四、课文要点分析
(一)、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如何划分?
(二)、在课文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理、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情节人物心理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课前(开端)
课上(发展)
下课(高潮和结局)
(三)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活动。
1、分析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第一阶段。
(1-6自然段)
⑴“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⑵“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⑶“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⑷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2、分析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第二阶段。
(7-10自然段)
“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这些不同说明了:
3、分析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第三阶段。
(11-23自然段)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小弗郎士的什么心情?
②韩麦尔先生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含义?)
③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意?)
4、分析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第四阶段。
(24-29自然段)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四)、小弗郎士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文内容分析
一、本文着重写了那两个人物形象?小说塑造的这两个人物中,哪一个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
二、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总结归纳: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三、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第一部分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3)最后一节课上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1、“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请用一两个词语表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
2、小说是以韩麦尔先生一个手势结尾的,如果把它换成韩麦尔先生慷慨激昂的语言会更激动人心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过日本人奴役的历史,请你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