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合集下载

长安晚秋msw

长安晚秋msw

《水村闲望》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①桡,船桨,指代船。②烟芜,笼罩着烟气的 野草。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 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 ⑥旆,旗。⑦绷,布幅。⑧水墨,水墨画。
• 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些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意味。 •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 “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 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也能紧扣题意,破题功 夫相当老到。其实这一联写的还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那种意境,只 是添上“画”,使色彩浓丽得多。 • 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 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 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 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 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和第二句一样, 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 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 • 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 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 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 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有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之句。 季鹰指晋朝吴郡吴县人张翰,字季鹰,文 章很好,在齐王司马炯手下任“大司马东曹椽” 的一职。《世说新语》说,张季鹰在洛阳时, 见秋风起,想起思家乡吴中莼菜羹和鲈鱼脍等 佳肴,便对周围人说,“人生贵在自在称心, 何必为了官位虚荣,把自己困在远离家乡数千 里的地方呢?”于是请假手续也不办,立即起 程回家,上司得知此事,干脆在花名册上替他 除了名,让他如愿以偿。 之后就在历朝历代的诗坛曲苑中用“莼羹鲈 脍”、“莼鲈之思”等词以高低之分,而且体 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 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 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 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 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 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 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 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晚秋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之美。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感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安古都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精讲课文:a. 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落日”、“孤鸿”、“寒砧”等,并分析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b. 品味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概括诗歌的意境,如“萧瑟”、“凄清”等。

c. 鉴赏诗歌的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并鉴赏其他描写长安的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安晚秋》2. 板书内容:a. 意象:落日、孤鸿、寒砧等b. 意境:萧瑟、凄清c. 情感:怀念、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鉴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要求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深入鉴赏诗歌?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描写长安的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2. 诗歌意境的概括。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登高壮观歌》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诗人赵嘏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往昔岁月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赵嘏在诗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悟,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详细解读诗句,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例题讲解:以“长安晚秋”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并阐述其意象、意境。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家国情怀,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诗人:赵嘏背景: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意象:落日、孤鸿、长城、边马意境:凄凉、孤寂、忧国忧民表达技巧:寓情于景、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并结合诗句阐述诗人的家国情怀。

2. 答案:长安晚秋的意象有落日、孤鸿、长城、边马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诗人赵嘏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

如诗句“落日无边江水寒,孤鸿影里思归客”,通过落日、孤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赏析《长安晚秋》这首古诗,学习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体会诗人杜牧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安晚秋》的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的孤独、落寞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以及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6. 练习:随堂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知识点:(1)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

(2)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情感:孤独、落寞、忧国忧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长安晚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感叹时光荏苒,孤独、落寞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本诗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并鉴赏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鉴赏诗人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讲解诗人的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中的意象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主题:感怀往昔,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一下你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

(2)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和意境。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意境:萧瑟、凄凉、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残 星几 点雁横 塞 , 长 笛一 声人 倚 楼 。 紫艳 半 开 篱菊静 , 红衣 落尽 渚莲 愁 。
鲈 鱼正 美不 归去 , 空戴 南冠 学楚 囚。
佳话 。如宋代宋祁《 木兰花》 有“ 绿杨烟外 晓寒
轻, 红杏 枝 头春 意 闹” 之佳 句 , 着一 “ 闹” 字 境 界 全出, 于是 时人称 其 “ 红 杏 尚 书” 。宋 代 诗 人 张 先, 其诗有“ 云破 月来 花弄 影 ” , “ 帘幕 卷 花影 ” , “ 柔柳 摇 摇 , 坠轻絮无影 ” 三句名句 , 时 人 送 别
后 没 回家 , 寄居 在 此 准备 明春 再 考 。赵 嘏 便 属 于第 三类 。他 曾屡 次 落榜 , 而 此诗 也 是 他 落 榜 后 寄居 在长 安 时所 作 。唐 宣 宗 读 赵 嘏 诗作 , 题 诗云 : “ 徒 知六 国随斤 斧 , 莫有 群 儒 定是 非 。 ” 认 为他 借 古 讽 今 , 不 愿 委 以 重 任 。大 中 七 年 , 赵 嘏任 渭南 尉 , 故有赵渭 南之称 , 不 久 病 逝 于 任 所 。他擅 长 七 言 律 诗 , 清 圆熟练 , 颇 多 佳 旬。
备 课 参 考
赵 嘏《 长 安 晚秋 》 赏析

长安 晚秋
唐 ・ 赵 嘏

韩 守 宏
胡震 亨 谓其 “ 才笔 欲 横 , 古 五 字 即窘 , 而七 字 能 拓” 。因与 杜牧 友善 , 杜 牧极 为 赞 赏他 的“ 长 笛

云 物凄 凉拂 曙流 , 汉 家宫 阙动 高秋 。
声 人 倚楼 ”, 因此人 又称 “ 赵 倚楼 ” 。 许 多诗 人 以诗 中佳 句 赢 得 声 名 , 留下 千 古
以动衬静 , 既是环 境 的宁静 , 也是人 物神情专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诗人小传】赵嘏(gǔ),字承祐,生卒年不详,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进士,只做过渭南尉这样的小官,但文名很大。

连唐宣宗都久闻赵嘏之名,有一次问宰相:“诗人赵嘏可有担任什么体面的官职?可以取他的诗来让我看看。

”唐宣宗阅读赵嘏的诗卷,第一首就是《题秦皇》,诗中有“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这是讽刺秦始皇只晓得以武力服人,不肯用儒生治国。

唐宣宗觉得赵嘏这是在借古讽今,讥讽自己不重视文士,心中不快,提拔赵嘏的事便就此作罢。

赵嘏曾经写过“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这成为自己一生仕途偃蹇的诗谶。

赵嘏原先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属浙西节度使管辖。

赵嘏家中有一名美貌的侍妾,和赵嘏感情很好。

赵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留下这名侍妾来照顾母亲。

恰逢中元节,赵嘏的家人一起去鹤林寺游玩,浙西节度使看中了这名侍妾,将她抢回府里。

第二年,赵嘏在京城长安考中了进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悲愤不已,作诗道:“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浙西节度使听说这首诗后,心中惨然,就派人把那名侍妾送到长安,交还赵嘏。

当时,赵嘏刚出潼关,途经横水驿时与侍妾相遇,侍妾抱住赵嘏痛哭失声,经两夜而死,赵嘏就将她葬在了横水北岸。

此后,赵嘏一直思念着这名侍妾,直到临终之时还仿佛看到她就在眼前。

赵嘏死时刚过不惑之年,有《渭南集》传世。

【注讲】①云物:云气的颜色。

古人用云气的颜色占卜吉凶。

曙流:曙光。

汉家宫阙:即唐家宫阙,唐人习惯以汉喻唐。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②雁横塞:大雁在深秋时节飞过北方的边塞。

横:越过。

③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描写篱边紫色的菊花半开,颇显静谧的色彩;水渚之上红莲凋谢,撩动人的愁绪。

④鲈鱼正美不归去: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思念家乡吴中莼菰、鲈鱼的美味,感慨人生贵在适意,何必奔波数千里外以求名位爵禄,于是辞官回乡而去。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教案示例: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2.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

3.领悟小说中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对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对《长安晚秋》的整体把握能力。

2.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中所折射出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内容:(2)分析小说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3)讨论小说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

2.方法:(1)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相结合。

(2)小组合作讨论和全班讨论相结合。

(3)阅读分析和写作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导入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1)《长安晚秋》的故事背景是什么?(2)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的特点是什么?(3)你们读完小说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3.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提问。

4.整体讨论根据小组的展示和讨论,对《长安晚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意义进行整体讨论。

5.阅读分析6.写作练习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写一篇与其有关的文章,文章要包括人物的背景、特点和对自己的影响。

七、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长安晚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核心价值观。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继续阅读《长安晚秋》,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长安晚秋》。

本文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象及诗人的孤独感受。

教学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体会古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2. 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对秋天的感受,自然引入《长安晚秋》的学习。

2. 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生僻字词,讲解诗歌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其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意象,模仿例题进行个人分析。

6.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7. 情感体会: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闭眼聆听,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主要意象:霜叶、孤灯、断鸿声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5. 情感表达:孤独、感慨、哀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长安晚秋》,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你认为最富有秋意的场景,并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秋天来临,金黄色的叶子如同舞者在空中轻盈旋转,最终归于沉静的大地。

孤雁的鸣叫穿透云层,似乎在向远方诉说它的孤独与坚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如使用更多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高二上册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唐诗宋词》中的《长安晚秋》。

全文描绘了长安城晚秋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

具体内容包括:1. 篇章背景:介绍作者赵嘏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诗词全文:详细解析诗词的字词、句式、韵律等。

3. 诗意解读: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领悟诗人通过描绘晚秋景色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意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式、韵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晚秋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赵嘏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

3. 诗词全文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词,讲解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4. 情感解读: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慨。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主题的诗词,进行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解析一首简单的晚秋诗词。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赵嘏2. 诗词《长安晚秋》3. 字词、句式、韵律解析4. 情感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晚秋主题的诗词,要求字词、句式、韵律解析及情感解读。

示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答案:(1)字词解析:(2)句式解析:(3)韵律解析:(4)情感解读: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晚秋主题的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教案:《长安晚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五单元,诗歌单元。

本单元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期,诗人流离失所,寓居长安。

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举例:诗歌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

4. 讨论诗人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 随堂练习:根据诗歌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举例:请解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捣衣声”寓意什么?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长安晚秋意象:月、砧、秋风、寒衣情感:忧国忧民、孤独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解析诗歌、讨论、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解析诗歌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分析的指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写一篇读后感。

举例作业答案:1. 诗中的意象有月、砧、秋风、寒衣等,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长安晚秋的萧瑟和诗人孤独的心情。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情意绵绵”,为课文《长安晚秋》。

本课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象及诗人的离愁别绪。

教学内容涉及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诗意,感受诗人对深秋景象的描绘及抒发的离愁别绪。

2. 学习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解读、诗人情感的表达。

难点:诗句艺术特色的鉴赏、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深秋长安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的韵律美。

3. 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意象、意境,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秋风吹散马蹄声”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落叶他乡树”,并讨论其表达效果。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人:韩愈3. 诗句解读:深秋景象离愁别绪4. 艺术特色:意象、意境、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并抒发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秋风吹散马蹄声、落叶他乡树等。

感悟:诗人借深秋景象抒发了离愁别绪,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表达。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山水田园诗人》第五节,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色及诗人内心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诗歌意境及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慨。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长安晚秋》注释、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古城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解读诗人内心的感慨。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为例,分析对比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故园千里外”中的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分享感受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作者:韩愈背景:唐代,长安城意象:秋风、渭水、落叶、长安意境:萧瑟、凄凉表现手法:对比、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中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故园千里外”所用的表现手法。

2. 答案:意象:秋风吹渭水,渭水上泛起波纹;落叶满长安,长安城一片凄凉。

意境: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萧瑟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突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安晚秋》的基本内容和鉴赏方法。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_赵嘏简介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_赵嘏简介

>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朝代:唐代
作者:赵嘏
原文: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注解及译文
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
相关赏析写赏析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 ...
作者介绍赵嘏赵嘏,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view_3627.html
古诗大全古诗文网 KKD6BM。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长安晚秋》。

该诗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教学时,我们将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材,着重讲解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分析诗人的表达技巧。

2.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组关于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落叶”、“寒露”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描绘秋天的景色。

4. 语言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修辞等,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5. 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寓情于景等,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传达情感。

6. 思想内容: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安晚秋意象:落叶、寒露、……语言:……表达技巧:对比、寓情于景、……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2. 请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例如,“落叶”意象象征着岁月的更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寒露”意象则传达了秋天的寒冷,加深了诗歌的凄凉氛围。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长安晚秋》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长安晚秋》精品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精品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精品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具体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本诗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全诗,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艺术特色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诵读全诗: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3.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4. 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意象、修辞、结构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以诗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为例,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离人照流苏”,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7. 体会情感:结合诗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人:赵嘏3. 诗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4.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结构5. 情感:感慨、无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方面,是否做到了深入浅出,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描写长安的古诗,如《登金陵凤凰台》、《长安古意》等,进一步了解长安的历史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鉴赏》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并鉴赏《长安晚秋》全诗,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长安晚秋》全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2. 分析并领会诗中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艺术手法的理解;2. 教学重点:全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2. 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3.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4.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讲解艺术手法;5. 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6. 学生齐读全诗,加深对诗的理解;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人:杜牧3. 诗的背景:唐代社会背景4. 意象、意境:落叶、夕阳、故人、断肠等5. 艺术手法:对比、夸张、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意象、意境分析方法,鉴赏另一首秋天的诗词,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词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2. 艺术手法的理解;3. 课堂互动与学生的参与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一、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1. 落叶:象征秋天的到来,寓意着生命的衰老与消逝;2. 夕阳:代表着日暮时分,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引发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3. 故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变迁;4. 断肠:形容诗人内心的痛苦,突显了诗的情感深度。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长安晚秋唐代-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税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二首》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并掌握诗中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长安晚秋》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a.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感受。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a.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3. 精讲:教师对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讲解。

a. 分析诗句结构,讲解重要词汇。

b. 结合例句,讲解句式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b. 结合具体诗句,讲解意象和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知识。

a.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7.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中重要词汇:寒、砧、断、续、衰、疏3. 句式特点:对仗、排比4. 诗歌意象:落日、砧声、落叶、断鸿5.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长安晚秋》的意境,写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现代诗。

答案示例:秋风起,落叶黄,夕阳斜照映长安。

寒砧声,断续传,鸿雁南飞离人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了解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

c.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了解了诗歌的背景,掌握了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了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嘏赵
简介作者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 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 处游历,大和七年应进士试未第,留寓长安多 年,出入豪门以追求功名。会昌四年方登进士 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 853)卒于任上。与诗人杜牧友善,其《长安 晚秋》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尤为杜牧所激赏,称其为“赵倚楼”。存诗二 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 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 “静”赋菊,以“愁”状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 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想起 “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手法:用典。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 乡之情和退隐之意; “南冠”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 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诵读诗歌
云 物 凄 凉 拂 曙 流, 汉 家 宫 阙 动 高 秋。 残 星 几 点 雁 横 塞, 长笛 一 声 人 倚 楼。 紫 艳 半 开 篱 菊 静, 红 衣 落 尽 渚 莲 愁。 鲈 鱼 正 美 不 归 去, 空 戴 南 冠 学 楚 囚。
读懂诗歌,请用现代散文翻译全诗
•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 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 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 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 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 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 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 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总结:本诗景物描写层次感极强的写景 特色
1、层次分明。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 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 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2、感官:视听结合 3、动静结合 4、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颔联是本诗的名句,请你说说这两句 诗的写景妙在何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睹,“长笛一声”是
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 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 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还在于它选景典型、 韵味清远的缘故。
首联描绘了什么画面?句中“凄凉”二字有 什么作用? • 明确:首联是总览长安的全景。在一个深 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 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 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 明确: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的 感情基调。
颔联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
• 颔联写仰观。残星寥落,北雁南飞,笛声 哀婉,营造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诗人 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 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
颈联“紫菊”、“红莲”这两个意象对表现诗 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颈联写景是俯视。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 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