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接受教育。
与此同时,通识教育也成为了许多本科院校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目前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
一、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1.通识教育缺乏深度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大多是浅显的、泛化的。
这些课程大多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
而这些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够,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启示和思考。
2.缺少个性化教学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缺乏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帮助学生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3.教师水平不高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一些不具备足够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来授课。
这些教师往往只有基础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深度的思考和启发。
二、原因分析1.教师数量的不足大学的多元化使得本科服務学科和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但是,学校会面临招募学生数量的挑战,这也会导致教育―教师教学积累,以及时间上的问题,因为在有限时间内要提供丰富的通识教育内容。
人员数量的不足会导致通识教育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
2.缺少课程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需要一个复杂的课程计划。
缺少一个适当的计划和课程设计方案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差,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够深刻,无法提供有关通识教育的综合信息。
3.缺少经费支持大学里的每个需求都需要经费支持,通识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需要足够的经费和财力来满足每学期的教学成本。
但是,许多大学在经费方面遇到了问题,其导致了通识教育的质量下降。
三、改进方案针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的问题,有以下改进方案。
1.个性化课程设置为了给干年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通识课程,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解答。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课程改革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陈旧: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
这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也无法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和建议:1.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注重与时代接轨,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研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许多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拥有广泛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大学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一。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概念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逐渐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实践。
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在大多数中国高校中被并入了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之中。
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多种形式,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通识技能等。
这些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多元化学习领域的机会,促进了跨学科思维和学科互相交叉的学习方式。
在实践中,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高校拓展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情操、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有效手段。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1、缺乏通识课程标准化。
目前,各大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化。
由于缺乏标准和指南,每个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都各有千秋,无法形成一套规范化的课程体系。
这导致了学生的通识学习难以协调和同步,以及学校之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因此,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开发统一的通识教育标准和课程体系。
2、缺乏合适的师资队伍。
许多高校的教授和课程总体保持较为传统的学科体系,并且缺乏在跨学科领域开展教育的师资力量。
这使得许多教师在提供多样化课程和跨学科教育方面缺乏经验和能力。
因此,需要建立起一支具备多学科背景、推动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师资队伍。
3、学生不够重视通识教育。
一些学生在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方面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兴趣和重视程度。
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学校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凸显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性。
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科研项目:西安外事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XKR09【文章摘要】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针对社会对才的需求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介绍了通识教育的概念以及特性,并阐述了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问题;对策0 前言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既不是视域狭窄的的专才,也不是只有宏观概念理论的通才,这两种人才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要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宏观的知识领域,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1 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也被称作普通教育,至今为止没有统一的概念。
通识教育对其性质来说,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对其目的来说,通识教育培养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各种社会生活活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对其内容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态度的教育。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通识教育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办学教育理念和定位,所以通识教育的内涵也不不一样。
从总体上说,通识教育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把通识教育当作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另一层是通识教育是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无关的那部分教育。
2 通识教育特性通识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教养性和综合性四种特性。
2.1基础性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公民应该具有的共同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内容不是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但是它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必备基础,获得基础的知识技能,为个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2.2普遍性通识教育还具有普遍性,内容稳定,是适合所有大学生进行的普遍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1 明 确 具 体 培 养 目标 、
生 的问题 ; 另外它还是一种综合的 、 自醒的 、 开放 的、 持续 发展的过 程 , 通识教育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要具备什 么样 的能力, 其次 是学生 具有广泛性 、 现实性、 前瞻性和 民主性 , 目的是 把学生 培养成 健全 的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中 , 其 大学生应 具备的基本能力是 : 文字书写精确而 个人和合格的公民 , 会因为通识教 育而具有探索 的态 度、 他们 解决 问题 流畅的能力 ; 口语表达沟通的能力 ; 逻辑和批判思 考的能力; 数理统计 分 的技巧 以及自身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 。 析的能力 ; 综合理性推论 的能力。14 97年 , 国总统 杜鲁门专 门成 立高 美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 , 0 O 素质教育在我国被正式提上高校人才培养 系 等教育委员会 , “ 并在 民主社会的高等教 育” 告中列 出了 1 项通识 教 报 1 统工程的议事臼程 , 并成 为高 等教 育改革 与发 展中 的重 要战 咯选 择。 育目标 : 能展现出具有民主理念和伦理原则的行为; 能积极参与所属团体
目前 , 我国大学的通识 课程主 要包含 三大 部分 : 是公共 基础课 , 一 主要有外语 、 算机 、 想政治理论等课 程 ; 计 思 二是公共选修课 ; 三是各种
目前 , 我国实行通识教育的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在大学 中引入“ 化 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等隐性课 程。从表 面上看 , 国大 学的通识 课程 文 我 数量众多、 途径 多样 , 实际上 , 但 由于缺 乏科学 规划 , 具 素质教育课程 或者俗称“ 学校通选 课” 的一套新学分 ; 另一种方 式是 第 可谓门类齐全、 学年不分专业院系 , 大二开始分。由于没有改变大学专业教育的性质 , 体 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 的地方 , 各门通识课 程之 间缺乏 有机联 如
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面临的实践困境和对策
能 的 唯一 有 效 途 径 ,而 智 性 乃 是 理 性 中最 主 要 的 因素 之 一 。个 人 的一 切 行 动 表 现 ,都 蕴 涵 着 心 智 的 指 导 与 约束” 1 。 3 ]布鲁 克 认 为 通 识 教 育是 “ 为建 立 人 的 主 体 性 ,并 与客 体情 境 建立 互为 主体性 关 系的 教育 ,它是 一 种广泛 的非专业 性 的 、非 功 利性 的基 本 知 识 、技 能和 态
就 其 内 容 而 言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的 、非 专 业 性 的 、 非 功 利 性 的 基 本 知 识 、技 能 和 态 度 的 教 育 。 总 之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教 育 观 ,一 种 教 育 理 念 ,
一
通 识 教 育 在 国 内 引起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通 识 教 育 的研 究 不 断 展 开 并 逐 渐 深 入 ,通 识 教 育 的 意 义 和 重 要 性 越 来 越 被 国人 所 认 识 。但 总体 而 言 , 目前 国 内各 高 校 的 通 识 教 育 的实 施 状 况 还 是不 尽 如 人 意 ,水 平 不 够 高 ,我 们 认 为主 要存 在 以下几 个 方 面 :
1 通 识 教 育 目标 不 够 明 确 .
通 识 教 育 的 目 标 就 是 要 培 养 学 生 批 判 性 独 立 思 考 的 自 由 , 培 养 理 性 思 考 和 批 判 性 判 断 的 能 力 , 充 分 发
种 教 育 理 想 ,一 种 教 育 境 界 。 二 、 我 国 大 学 目前 通 识 教 育 实 践 中 遇 到 的 问 题
度 的教育 ” I 。 3 ]
一
步 ,如 北 京 大 学 、清 华 大学 、中 国人 民大 学 、北 京师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引入了通识教育计划。
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并分析其益处和挑战。
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修习一定数量的非专业课程,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和领导能力。
通识教育的益处培养综合素质通识教育通过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能够理解和掌握多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经验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多样性和挑战。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课程,学生将学会用逻辑思考解决问题,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辨别真假、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和职业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促进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通过引入文化和艺术等非专业领域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培养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化社会,并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培养领导能力通识教育通过引入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将学习如何组织和激励团队,如何解决冲突和达成共识。
这种领导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地担当领导者角色,并更好地影响和激励他人。
通识教育的挑战课程设计和实施通识教育的实施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面临挑战。
首先,学校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彭红梅摘 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革。
尽管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同,但由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脱胎于原有的专业化办学模式,致使当前的通识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因此,要使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实效,必须调整通识教育的目标,强化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并增加教学强度和严格考核。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7-085-01作 者: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07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理论发端于欧美,是基于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应以教会学生有效思考、思想沟通、分辨价值为目的,努力培养“全人”,即善良的人、善良的公民和有用的人。
当今美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的流行观点是将之看为非精化和非专业化的学习,强调其目的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得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对于其生活中的丰富文化遗产,现实社会中的可贵经验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美国是实施通识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
自从1951年通识教育计划在哈佛大学正式推行以来,它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为美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地位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建国后,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典型的专才教育,加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挑战
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挑战大学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在当今社会,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挑战。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综合素养大学通识教育注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增加人文关怀,提升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2. 培养跨学科能力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在多个领域中广泛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跨学科能力。
这种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3. 培养批判思维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辨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4.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1. 课程设置多样性通识教育的核心是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也带来了管理的困难。
如何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全面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通识教育需要具备跨学科背景的教师,而拥有这种背景的教师相对较少,这对于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
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大学需要招聘和培养更多适应通识教育的优秀教师。
3. 评估体系建设通识教育的评估体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并将其体现在成绩和证书上,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难题。
4. 学生选择和培养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却不尽相同。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通识课程,以及如何给予个性化的培养和指导,对于大学而言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
浅谈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加强通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等学校对通识教育普遍认识不足,存在对通识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此,对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践;探讨【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8-011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来自普通本科教育领域中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一个概念。
从内涵上来说,通识教育着眼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强调知识结构的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以及人格缺陷带来的偏狭、片面和扭曲。
就其外延来说,通识教育包括除了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形式。
它重在于“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是多样化的选择。
学生们通过这种多样化的选择,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结果。
通识教育就是要开发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它所要“孕育”出真正的“人”。
2通识教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2.1通识教育现状:目前通识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提高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我校400名学生进行了通识教育现状问卷调研。
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9份。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知情况:知道通识教育的学生占18%,不知道通识教育的学生占44.6%,简略了解过的学生占10.6%,愿意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占25%,无所谓的学生占2%;(2)通识课程意义认知情况: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认为扩大了知识面,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的学生占37.7%,认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的学生占36%,认为提高了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占10.5%,认为培养了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生占12%,认为很难说有什么影响,感觉课程没多大意义的学生占3.8%;(3)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认知情况:认为课程开展要往现代社会所缺欠的人文素养和毕业就业方面拓展的学生占24.5%,认为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生占20.9%,认为要扩大宣传,引进优秀师资,组织学生小组,尽量给学生更多自由与引导,鼓励思想自由的学生占20.7%,4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对你的人文底蕴的提升所起的作用较大的学生占25.5%,认为通识教育应具有古典风格的学生占8.4%;(4)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对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非常满意的学生占42%;比较满意的学生占49.2%,不太满意的学生占37%,不满意的学生占5.8%,完全不满意的学生占3.7%;调查情况说明学校通识教育开展缺乏重视未起到实际作用。
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吴兰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8期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实践,其终极目的是为终生学习建立起基本的技能,帮助人认识其所处时代的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分析了大学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尝试提出了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高等教育随着社会职业的分化越来越细,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这本身就具有过专的工具性倾向。
社会的迅速变化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要求人在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更加全面,显然,人的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绝非仅靠专业技能教育就能完全解决的。
如何更好地处理高等教育中的广博与专深、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人才,这成为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1 通识教育的涵义李曼丽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一书中对通识教育下了定义,即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培养模式。
李曼丽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总之,通识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博与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共同教育经验,以及各种知识的整合和联系,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人格的公民的场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2 通识教育的实施类型2.1自由选修课程自由选修,即学校没有任何特别的通识教育计划,只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类型。
大学教育中的问题与挑战
大学教育中的问题与挑战大学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培养国家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首先,就业压力是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量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但由于供需失衡和就业结构调整,导致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
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因此,大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也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大学教育普遍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培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此外,学习方式的传统化也是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和信息吸收,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学习方式不断涌现,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大学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平台。
最后,大学教育的价值观念也需要进行审视和调整。
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变化速度加快,大学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践行价值导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教育应该加强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成为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成为有价值观、有社会责任的公民。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面临着就业压力、思维方式单一化、学习方式传统化以及价值观念的调整等问题和挑战。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近年来,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更是一种培养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我想探讨一下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一、主导思想不够明确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主导思想不够明确。
通识教育应该是全面而协调的,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学校重视修读通识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总之,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定位、目标和内容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问题。
通识教育的课程应该适当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序列,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许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也较为传统、单一。
需要注意的是,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要考虑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善和优化。
三、教育模式需要改变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教育模式可能需要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掌握知识,但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人只会掌握知识,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在通识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更加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师队伍也需要改进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教师队伍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在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缺乏通识教育的专业化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师培养体系,招聘高水平、具备通识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推进高等通识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根据现实需求和教育理念,推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只有努力优化和改善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系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识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旨在更深刻地了解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呢?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在不断推进中,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来看,通识教育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课程设置也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各个高校还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体系和机制,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尚未得到充分贯彻落实。
虽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和教师还未能真正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中。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而且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融会贯通。
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对滞后,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
通识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滞后,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
我国通识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宣传和实践落实、深化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完善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加强通识教育的地区均衡发展等措施,可以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通识教育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师资队伍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加强评估监督机制建设等对策。
通过对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和问题分析,本文得出了这些对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以促进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提高通识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与监督机制、问题分析、对策、研究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作为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以及评估与监督机制的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这些环节,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目前在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施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队伍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估机制不健全等。
本文旨在对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通过对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各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当前形势,明确改进方向,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评估与监督机制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些对策将有助于完善独立学院通识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为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对教育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摘要】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在当前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有待提高、学科分化严重影响教育实施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只有这样,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才能发展壮大,为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困境、教育资源、教师素质、学生认识、学科分化、发展方向、出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学生重视、跨学科合作、综合性实践活动。
1. 引言1.1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涵盖广泛,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质疑和探索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不同领域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积极创新。
通识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全面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通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有待提高以及学科分化严重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这几个方面。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导致一些学校的通识教育质量较差,资源匮乏的学校无法提供全面的通识教育课程,导致学生修习的通识教育内容单一,无法获得全面的教育。
浅谈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谈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当前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等具有}一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通识教育的出现。
一、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属于专科层次,通识教育的实施水平还不高,结构还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体制不畅。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通识教育的概念与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背景、层次和文化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认识还不充分。
许多高校普遍认为通识教育仅仅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补充。
这将直接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也必然导致学生忽略不同学科领域问的内在联系。
此外,我国通识教育的目标还不够明确。
通识教育较多地重视以政治素质为核心的文化素质培养,而不是以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为目标,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通识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形成合理、有效、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更不利于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例如,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和评价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又如,有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但结构设置不合理,系统分工不明确,出现功能交叉和职责不清晰的状态。
再如,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过于重视通识教育的具体教学组织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管理,使学生管理与课程管理之问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 来 , 海峡 两岸教 育界 对经典教 育颇 为重视 。大 陆有“ 童读经 工程 ” 儿 的推动 ,
台湾除 了 民间团体 与佛 教 、 督教 、 贯道 等宗 教 团体 推动 的读 经活 动之 外 , 大学 基 一 各 也纷 纷推 动经典教 育 , 如台湾 大学创设 “ 典人文 学程” 元智大 学推动 “ 经 、 经典 五十” 通 识课 程 、 中原 大学 实施“ 十大经 典教育 ” 龙华科 技 大学加 强经典专 书选读 制度 。 、 此外 ,
由表 演 而“ 知 ” 典 人 物 的苦 与 乐 。 体 经
关键 词 : 学教 育 ; 识教 育 ; 典 教 育 大 通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4 . G6 2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8 4 ( 0 8 0 — 0 10 17 —7 22 0 ) 200 —3
第 4卷 第 2 期
大学 通 识 教 育 中经 典 教 育 的挑 战与 因应
黄 俊 杰
( 湾 大学 历 史 系 , 台 台湾 台北 )
摘
要: 大学 通 识教 育 中 的 经典 教 育 , 理 论 上 必 须 面 对 许 多挑 战 。 在 因为 古今 中外 的 经 典
作品 , 多半 是 经 典 作 者 亲 身体 验 的 心 路 历 程 的表 述 。 对 于 2 世 纪 大 学 生 的 心 灵 而 言 , 经 典 1 对 的 理 解 就 出现 以 下 问题 : 一是 当今 大 学生 与 历 史 上 经 典作 者之 身体 的 社 会 文 化特 质 而 导致 的
第 2期
经 验难 以沟通或 传 承的 问题 : 正如 梅洛 庞蒂 ( u i r a — o t ,1 0 —1 6 ) Ma r eMel uP ny 9 8 9 1 c e
所 指 出 的 , 的 身体 不应 被视 为“ 观 的身体 ” teo jcieb d ) 而 应被视 为 “ 人 客 (h bet o y , v 现
象 的身体 ”tep e o n l o y , (h h n me a b d )人之 感知 身体 的主体性 只有经 由“ 现” e o i 体 (mb d— me t才能 彰显 。梅洛 庞蒂所 说的“ 现 ” 词 中的“ n) 体 一 身体 ” 并不是 一个作 为被 客观认 , 知之对 象的实 体 , 而是 一个浸 润在文 化价值 意识之 中 , 具体 的社会政 治经济情 境密 与 切互 动而发生 功能性之关 系 的“ 身体 ” 。这种 “ 身体 ” 在空 间上处 于社会政 治经济 脉络
之 中, 在时 间上受到历 史经验 的召唤 与洗礼 , 并 因此 而成 为一种 既是理性 又是感 性 的
主体 。
经 由这种深 深浸润 在社会 文化价值 传统 中的“ 象 的身 体” “ 现 所 体知 ” 的经典 中的 “ ” 就不 可避免地 带有浓 烈 的时间性 与空 间性 , 道 , 并且 受时 间与空 间条件所 制约 。换 言之 , 不论是 孟子 ( 7 ~2 9 . 口 中舜 或 传说 等古 圣 先 贤动 心 忍性 所 “ 知 ” 3 1 8 7B c) 体 的 道 德 信念 , 或是 王 阳明( 守仁 ,4 2 5 8 居夷 处 困“ 1 7 ~1 2 ) 自家经 历过 来 ” 体 知 ” 致 所“ 的“
维普资讯
20 0 8年 3月
高 教 发 展 与 评 估
Hi ghe rEdu a i v l pm e t a d Ev l a i n c ton De e o n n a u to
M ac r h,20 08 No.2,V o . 1 24
苦心孤 诣亲证 而“ 知”e o idk o ig 的体道证道之言 。 因为经典具有深刻 的 体 (mb de n w n ) 正 “ 体知” 之性质 , 因此 , 对于 2 世纪 大学生 的心灵而言 , 1 对经典 的理解就 出现以下问题 : 第一, 2 因 1世纪读 者与 历史上 经典作 者之 身体 的社会文 化特 质而 导致 的“ 知” 体
大学通识 教育 中的经 典教育 , 在理 论上必须 面对 许多 挑战 。 这类 教育理 论上 的 困 难之 所 以必然 出现 , 乃是 因为古今 中外 的经典作 品 , 多半是 经典作 者亲身 体验 的心路 历程 的表述 , 是一种 牟宗 三 (9 9 1 9 ) 1 0 9 5 先生所 谓 “ 生命 的学 问” 更是一 种经典 作者 ,
各大 学所开授 有关 经典研 读 的通 识课程 , 更是 不胜枚 举 。举 目所 见 , 经典 教育在 大学 校 园里呈现欣 欣 向荣 的局 面 。 但是 , 2 在 1世纪 的 大学通 识 教育 中推 动经 典研 读 课程 , 涉许 多教 育理 论 与教 牵 学实 务 的问题 , 值得 我们探 讨 。
作者简介: 黄俊 杰 (9 6) 男 , 湾 高雄 人 , 授 , 士 , 14一, 台 教 博 中研 院 中国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研 究 员 , 台湾 通 识 教 育 学 会
名誉 理 事 长 。
1
维普资讯
2 0 年 08
黄 俊杰 : 学 通识 教 育 中经 典 教 育 的 挑 战 与 因应 大
“ 知” 体 经验 难 以沟 通 或 传 承 。二 是 经 典作 者 经 由“ 知 ” 体 所得 的“ 殊 ” 何 提 炼 而 为“ 一 ” 分 如 理 。 本 人 认 为 , 先 是 经 典教 育 的教 学应 “ 乎 其 内” 又“ 首 入 而 出乎 其 外 ” 其 次是 以戏 剧 的 方 式 , 现 。 重 经 典 的 思 想 世 界 与 人 物 的 行 谊 , 大 学 生 经 由 读 经 而 “ 入 ” 典人 物 的 心 路 历 程 , 使 神 经 再进 而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