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通识教育

合集下载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等教育机构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以培养基础素养为目的,搭建起知识和技能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文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自信。

通识教育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首先,通识教育能够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

在通识教育的体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知识,不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含量,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具备独立思维与深入思考的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一个人想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功,此时通识教育便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识教育教授的广泛领域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

这样,他们才能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认知到世界上的多元性,增长见识,具备广阔的视野。

再次,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通识教育教授学生关于人类文化、社会综合、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也促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明确自己身为一位社会成员的责任,懂得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并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通识教育的实践作为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呢?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通识课程。

每个人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但是选择通识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多从自己专业外拓展视野,比如可以选择学习一些医疗伦理、环保科学、文学社会学等课程,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洞悉力。

其次,要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

这不仅能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同时也能让自己在各个领域得到实践经验。

比如,可以参加文学社团,举办一场校园诗歌朗诵会,展现自己的诗歌艺术技巧;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社团,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通识教育的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的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的名词解释引言:在当今社会中,通识教育是一个备受瞩目和重视的话题。

然而,对于通识教育的含义和作用,许多人却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将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解释,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教育目标、实施方式和意义。

一、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基于综合性和全面发展的原则,为个体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能力和自我反思。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拥有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历史背景通识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通识人才”(paideia)的概念。

然而,通识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

在那个时期,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重新思考,通识教育开始被认为是培养公民素质和个体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目标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个体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和通用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形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

四、实施方式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识教育通常包括一系列跨学科的课程,如人类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旨在提供广泛的知识领域。

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识教育倡导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在评价方式方面,通识教育强调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写作、演讲、项目、小组讨论等。

五、意义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个体发展有益,也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需求。

其次,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有哪些

通识教育课程有哪些

通识教育课程有哪些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语言课程、数学课程、文学与艺术课程、历史与文化课程、社会分析课程、道德思考课程等。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它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

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二、通识教育课程有哪些1、语言课程2、数学课程3、文学与艺术课程4、历史与文化课程5、社会分析课程6、社会分析课程7、道德思考课程三、通识教育的意义有哪些1、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通识教育即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

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

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愈发迅猛,专业领域的拓宽和垂直化使得人们的学习和了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样的背景下,通识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以应对多元化的挑战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强调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致力于培养具备广博知识、扎实思维、综合分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学会将这些知识进行交叉和对比分析。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更多的问题已经变得复杂多变,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

通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竞争激烈、物质至上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人类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通识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在大学阶段,学生可以选择通识课程来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前沿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和研究来实施,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通识教育在实施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通识教育在一些人的认知中被认为是次要的,甚至被忽视。

其次,通识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的配套和学生的参与度。

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有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来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

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

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通识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并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

与专业教育侧重于特定领域知识的深度发展不同,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等各个领域。

通识教育具有多种益处和优势,不仅对个体发展有利,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对通识教育益处和优势的观点和理解:一、培养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识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学生能够获得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更全面、更全局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多元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未来面对复杂的挑战和变化中灵活应对。

二、促进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培养通识教育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也涉及到人文、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并培养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道德伦理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体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

三、提高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识教育注重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习某个专业知识。

通过通识教育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通识教育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些都是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四、促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学习国际事务、跨文化交流和外语等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种全球视野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还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总结回顾: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包括:培养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培养、提高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能力,以及促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一、定义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广泛、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关注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二、目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全面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学科: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2. 人文学科: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3. 社会学科:政治、经济、社会学等;4. 自然学科:生物、地理等;5. 语言文化:外语、跨文化交流等。

四、方法通识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1. 课程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项目合作: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五、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能力;2. 提高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3. 培养创新思维: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4.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公民。

六、与专业教育的区别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专业教育注重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度学习和技能培养,而通识教育则注重广泛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什么是“通识教育”?

什么是“通识教育”?

什么是“通识教育”?有人会问,什么是“通识教育”?从定义上来看,通识教育是一种不分学科的、全方面的教育,它在过去属于精英和贵族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而少儿通识教育的出现,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简单来说说,就是博览群书、博学多识,让他们成为一个视野开阔、与人为善、具有理性精神的人。

21世纪以来,美国教育开始崇尚通识教育。

它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走进大学之前,通晓各种基本知识类型,帮助孩子打通各学科的壁垒,打开孩子的眼界,帮助孩子更快地成长,为今后的专业选择与深造指明方向。

据大数据统计,我国当前2~14岁少儿已超2.49亿,基数庞大,少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而随着我国民众对子女教育认识逐渐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少儿接受教育年龄逐渐提前。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5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

目前,我国现有3亿多的中小学生。

而在大中城市,85%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国家统计数据也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

教育成为家庭消费重头时下,知识经济的革命导致普通百姓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必要支出。

而看鉴教育的少儿通识体系,恰恰顺应了这一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为3~12岁孩子提供全面的素质教育及通识课程的短视频的知识教育品牌。

秉承寓教于乐,让孩子开阔视野、快乐学习,掌握更全面的艺术、人文、科普知识的核心理念,实现在家带孩子看世界的在线教育方式。

由腾讯战略投资,原CCTV央视内容制作团队匠心打造在线少儿素质教育平台,深度探究孩子潜能发展趋势,整合教育专家、一线名师共同科学研发,致力于培养T型人才。

通识教育内容

通识教育内容

通识教育内容
通识教育内容
一、通识理论
通识教育基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思想构建的人文学科系统,提供学生们一个全面的发展,从而拓展自我的空间,包括对自我的认识、思考、情感和行为的深层思考与探索。

它具有通用性,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拓展自我的知识空间,包括社会风俗知识、人文智慧、历史文化知识、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内容。

二、通识教育内容
1、普及文化知识:包括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传统文化等等;
2、思想概念:提供一个概念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行思维实践,锻炼思维和思维能力;
3、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能力;
4、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德性修养;
6、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力,发展主动交流。

三、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素养、历史智慧、文化常识和社会责任感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学习效率:通识教育在普及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创新精神: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敏锐度和接受程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4、拓宽课程:通识教育能够丰富课程,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

通识教育概况

通识教育概况

通识教育概况通识教育定义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旨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

词语起源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 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

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发展历史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

《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

《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在当今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科基础和跨领域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全面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的概念、目的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教育模块。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广泛而深入的认知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技巧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等。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知识的普适性和跨学科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以便适应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通识教育的目的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

2. 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破专业的限制,了解不同领域的思想和文化,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如何实施通识教育?1. 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学校应该设置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渴求。

2. 鼓励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学科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学术背景下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实地考察等,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并从中受益。

4. 教师引导: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5. 家校合作: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lian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6. 评估反馈: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四、结语总的来说,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个体素质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综合的学习思维方式。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还会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综合的学习思维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他们需要学会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分辨真伪,还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法。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个体素质的教育模式。

通过通识教育,学
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通识教育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

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与文化等多个领域。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历史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对于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准则是非常重要的。

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通识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支持和参与,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通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到通识教育中,主动学习,发展自己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因此,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_通识教育_概念内涵的讨论

关于_通识教育_概念内涵的讨论

关于_通识教育_概念内涵的讨论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李曼丽汪永铨Ξ一、“通识教育”概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亦译“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一词在19世纪以前一般指中小学教育的总称。

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A.S.Packard )教授。

19世纪以前的美国学院课程几乎全部都是规定必修的,所有学生学习的课程基本相同。

19世纪初,部分美国学院开始实行选修制,学生被允许选科或者选课。

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制度,不同学生所学课程之间出现很大不同。

“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common elements )”①,在当时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

帕卡德教授撰文为本科课程应该有共同部分这一观点进行辩护,他在文中提到:“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 education ,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 )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②这是通识教育最初被赋予的涵义。

在19世纪初及以后的一段时期里,帕卡德所指的“特殊的”、“专门的”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还不突出,因此他所提出的通识教育概念并未引起人们太多注意。

直到20世纪初,“通识教育”一词开始较多地出现于一些评论学院教育的著作中,如梅克勒约翰(AlexanderMeikelejohn )在1920年出版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一书中,在为四年制学院中的前两年教育阶段辩护时说:“如果(四年制学院)要办得成功,在前两年的教育中应该确立通识自由教育(generalliberal education )的观念。

”③10年以后,在《美国高等教育汇编》(Compendium on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一书中,奥柏林学院的魏金斯院长(Wilkins )也曾使用了这个词语:“因此,学院教育,部分应该是一般的(general ),部分应该是专门的(special )……部分应该是宽广的(extensive ),部分应该是专深的(intensive )。

通识教育与公共政策理解

通识教育与公共政策理解

通识教育与公共政策理解一、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通识教育,又称为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教育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形成的判断力,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它鼓励学生超越专业领域的界限,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1.2 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掌握基本的学术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和批判性思维。

- 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 形成思考的习惯,能够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 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

二、通识教育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计划。

通识教育与公共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通识教育能够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1 通识教育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通识教育培养的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对政策的潜在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2.2 通识教育对公共政策实施的贡献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沟通、协调、管理和领导等。

通识教育通过提供跨学科的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在这些领域获得必要的能力,从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3 通识教育在公共政策领域中的挑战与机遇虽然通识教育为公共政策领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学科界限模糊等。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识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机遇,如数字技术的应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等。

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

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

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她指出,通识教育是孩子打开视野的过程,要让孩子先接触古今中西,科学人文艺术等不同领域,将来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变成闭门造车的人,而是知道自己学的东西跟其他领域有什么联系,相互之间如何共通,将来需要更多综合型的人才。

“通识教育其实是让孩子学会一种思维方法,让他学会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问题,通过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解答问题。

在孩子小的时候,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如果能够养成提问、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他将来会发现,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这些领域都是差不多的,他用的是共通的思维模式去学习。

”郝景芳自身便是通识教育下的典范,她既是经济学博士,又在清华大学学过天体物理,也正是不停地跨界让郝景芳在童行学院的课程中融入了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等各具特色的元素。

“我们非常强调探究式学习,其他很多机构的课程是把这些知识罗列出来,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知识,那是一个知识。

但我们会特别强调一定要有驱动性问题,你问孩子一个他不知道的问题,让他解决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去深入地探究、去了解解决问题,在探究和了解的过程中把知识学会。

”郝景芳介绍到,童行学院强调的是“探究式学习法”,经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在学生还没有掌握一个知识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自己摸索着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而自己推导出知识。

这也是童行学院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目前,童行学院搭的课程体系是3到12岁的课程,郝景芳表示,其实她想计划搭建的课程体系是到18岁,甚至是到成人的身学习。

让孩子通过广泛的知识去接触一个很大的世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最想要深入学习的部分,给他搭建成长的路径。

像建筑师成长、设计师成长、文学家成长、天文学家成长路径等等,可以让他从四五岁一直学到18岁的时候,就可以往他喜欢的专业方向去发展。

“像这样逐级升高的课程体系,是一般其他幼儿启蒙机构不具备的,因为我们这边有非常深厚的教研基础,它是以儿童认知发展为蓝本做的教研体系。

通识教育的词汇

通识教育的词汇

通识教育的词汇
通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供一定的跨学科、基础性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广泛的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以下是通识教育中常用的词汇:
1.跨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2. 基础性:指通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

3. 教学方法:指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等。

4. 全面发展: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

5. 综合素质:指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6. 学科知识:指学生在通识教育中所学习的各种学科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

7. 解决问题:指学生在通识教育中锻炼的分析、判断、推理、推广等能力,用以解决现实问题。

8. 应对挑战:指学生在通识教育中锻炼的创新、创业、领导、团队合作等能力,用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 1 -。

课程计划:通识

课程计划:通识

课程计划:通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现代社会则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识教育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是指在学科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提供广泛、多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全球化视野和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通识教育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跨学科性通识教育应该涵盖多个学科,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二、多元性通识教育应该包括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活动,例如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交活动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三、灵活性通识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不同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性。

四、国际化通识教育应该涵盖全球化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培养其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修养和素养。

通识教育应该涵盖人文学科,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其思想深度和情感共鸣的能力。

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通识教育应该涵盖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素质。

三、科学技术素养培养科学技术素养是指个人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通识教育应该涵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培养其科学思维和技术能力。

四、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文化、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主题通识教育

主题通识教育

主题通识教育主题: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引言:通识教育,也被称为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为了使学生全面、系统和均衡地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交、思考、创新和沟通能力而设计的一种跨学科课程。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和多元化需求。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实施该教育模式的方法。

第一部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1. 了解不同学科领域通识教育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通过接受这些领域的教育,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各种不同的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审视并评估各种观点、论据和证据。

这种能力将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做出明智的判断,并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辩论。

3. 增强文化意识通识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并在全球化时代中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 培养终身学习的动力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将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将具备终身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他们将能够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并取得更好的个人和职业发展。

第二部分:实施通识教育的方法1. 设计综合性课程通识教育的课程需要涵盖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并将其整合在一个综合性的课程中。

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 引入互动学习方式互动学习方式如讨论、团队合作和项目研究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并从他人那里获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3. 提供实践机会通识教育应该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实验等,以便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19世纪末,美国各类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几 乎都实行了选修制。科学技术专业、社会科学开 始以合法的身份进入了大学课程。
1909年,原艾里奥特的教务长劳伦 斯·劳威尔接任哈佛校长。为了消除学生在 自由选修中的盲目性,他将自由选修制改 进为“集中与分配制”:
concentration & distribution
Contents
一.通识教育的历史 二.国际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比较 三.我国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一、通识教育的历史
1. 约翰·纽曼(1852) 2. 查尔斯·W·艾里奥特(1869) 3. 罗伯特·赫钦斯(1930) 4. 詹姆斯·科南特(1943) 5. 德里克·博克(1978)
——进步与保守的争斗历史,著名 教育家都是进步主义者。
(3)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W·Perry理论
科南特3大类: 人文学科类 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博克时代5大类: “文学与艺术”类 “科学与数学”类 “历史研究”类
“社会与哲学分析” 类
“外国语言与文化” 类
二、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比较
哈佛大学 (2007,2009) 斯坦福大学 台湾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东京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 从宏观上考察当代中国的价值冲突,可以发现当 代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是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的社会政治价值体系、以科学思想为核心观念的 科技价值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主的道德 教化价值体系三个异质性系统构成的。此三者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既有所冲突又相互融合 ( 宋剑,2000)。
四、我国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主修专业
分类选修
3.名著阅读运动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 迅速发展,但由于极端功利主义,加之过热 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导致美国不仅在人文 教育上严重衰退,而且在许多基础科学领域 也落后于欧洲。1930年上任的芝加哥大学校 长罗伯特·赫钦斯,发起了“名著阅读运 动”。
但“名著”包括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
赫钦斯:今天有意义的知识没有超过 古人,哲学与人文没有超过亚里士多德。 科学呢?“如果我们阅读牛顿的《自然哲 学的数学原理》我们就会看到一位活生生 的天才,就会了解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那 种前所未有的简朴和优雅,还可以了解近 代科学的基础。……[近代]哲学起始于迪卡 尔和洛克;心理学起始于冯特和詹姆士; 自然科学发端于19世纪的一些伟大的实 验。”
75(冯增俊,2004)
东京大学
33
67(楼程富,2002)
北京大学
25(课时)
台湾大学
40(课时)
必需完成的通识教育的课时数(熊明艳,2007)
自然科学
总课时
(%)
清华(文) 160
17
清华(理) 560
42
北大(文) 128
16
北大(理) 128
17
中国科大
922
56
MIT 哈佛 耶鲁 杜克
490+
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我们往往不分析学科因素。我们 热衷于研究学科发展的表面热闹场面;关心:高等教育是 否是一个学科、比较教育是否是一个学科。 学科发展讨 论低效。
对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而言,我们只有一 类,而且是不能使知识增长的一类。
文化冲突:“人面狮身”的嫁接排异
中国文化在没有来得及进行“文艺复兴”的情 况下,被迫在19世纪后期从“书院”的模式“跨越 式”地进入了近代大学模式,于是产生了一个“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面狮身文化:引进的西方 科学与人文与以中国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封建人文格 格不入。这与当时纽曼关注的新生的“专业教育” 与传统的“自由教育”的矛盾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前者是人面狮身的“嫁接排异”,后者是“成长的 烦恼”。所以我们至今对伟大的五.四运动争论不 休;而西方的“专业”与“自由”的关系已成共识。
文化传统的作用
东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内容的“三次分野” 及其社会形态变迁
我国传统的知识分类概念
东京大学教授中岛隆博评论道:“中国自古以来就热 衷于学问的分类。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四部分类就是其代 表。……但是,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对图书进行分类。它来 自于这样一种世界观:我们该怎样把握这个世界,用何种 原理进行区分,又在何种形式下进行理解。学问的分类, 规定了其文化的根本姿态。”《教养学导读》
1.捍卫“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时期 17-18世纪以前,博雅教育较完整地代表了当
时西方的知识体系。
1830s,英国“新大学”运动,以市场为驱动, 注重实用知识。红衣主教纽曼捍卫“博雅教育” 或“自由教育”以抵抗专门化的实用学科教育。
美国大学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效仿Ox-Bridge 模式,但进入19世纪以后逐步开设自然科学讲座。
东西方通识课程内容差异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李曼丽,熊明艳等) 课程大类相似,但具体课程不同、内容很不同
(1)人文课数量相似,但内容不同:批判性、模式概念少 (2)自然科学、数学较少,社会科学较多(似专业课程)
黄坤锦:“西方大学的通识课程较台湾地区大学重视数 理方面的基础知识”(2006:115)。黄俊杰也认为:“美 国大学之通识教育一般而言均特重人文社科课程,但近年来 亦逐渐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力求其均衡发展” (2006:147) (3)超越专业层面的跨学科课程少(跨越文理) 对思维方式(知识分类)层面的培养目标重视不够 全球化理念重视不够(日本、台湾除外)
传统人文:语言、写作能力、 伦理道德说教(忍让、谦虚、 集体主义)。课程:阅读、 写作、文法、中国经典、政 治理论、中国历史知识学习 现代人文:自由、平等、正 义。课程:伦理分析、中西 方经典、历史分析比较
科学
传统 人文
T H C
J A
现代 人文
人文
英文字母为国家或 地区名第一个字母
东西方大学通识课程内容差异的patten
52
144
24
112
33
196
33
社会科学 总课时 (%)
224
24
224
17
272
35
224
30
252+
15+
42
5
72
12
56
17
98
17
人文科学[学科] 总课时 (%)
544
59
544
41
384
49
384
52
468-
29-
406
43
396
65*
168
50
294
50
“+”表示“至少”;“-”表示“至多”。*批判性思维和建立模式;正在改革
“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指明了意义和目的。…… 哈佛学院的每门课,无论多么专业化,都要对通识教 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 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
提出“新自由教育”:通识+专业。
提出“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基本知识类型。
哈佛的《通识教育红皮书》(1946)
General Education for a Free Society ——By Harvard Committee,1945
➢ 3. 在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人类各 种知识类型的本质及其探究方法与模式,养成批判 性思维习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力。毕业后能 够创造新职业、新专业,引领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院校、一流大学: 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
南京大学的定位:
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
“有人认为不切实际。许多大学教授承 认,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他们自己就很困 难。但我认为这是短视的。因为有一个明 确陈述的远大理想,其本身就是有价值 的。”(罗索夫斯基,1990)
国学经典?三礼 《春秋》导读 《荷马史诗》导读
《逻辑哲学论》导读 《维摩经》导读
《说文解字》导读
卢梭著作选读
文艺复兴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 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 欧洲文明的思想历程 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 印度文明 中国海外交通史名著
导读 基督教文明史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中国地图史 比较西方政治制度
台湾大学通识课程《荀子甲上》例
(复旦大学) 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 《荀子》导读
庄子导读
《论法的精神》导读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 《法哲学原理》导读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
《论语》导读

中国当代小说选读 中国新诗导读 中国诗学经典导读
《孟子》导读
《古兰经》与伊斯兰文 明
美国Rice大学校长M.Gillis:“改革大学的 通识教育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像迁移祖坟” (Schneider,1999:663)。
通识教育是一种价值体系、是教育目标的体 现(何秀煌)。
知识就是力量,历史是更大的力量;全 球化是比历史更大的力量。
原因之一:“外行领导内行” 政治指挥学术
南京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发展(王玮,2004)
必需完成的通识教育课程门数*
自然科学+数学(%) 人文素质**(%)
哈佛
15.4
MIT
52.9
69.2
正在
47.1
改革
加州理工学院
54.1
42.4
伯克利
62.5
37.5
杜克 18.8 (南方哈佛、三一学院、神学
56.3
院) *写作等除外(刘拓、陈秀平、李平康,2004)
**包括社会科学
香港中大
25
本单位的校级“核心课程”。
Sciences proceed from a logical base
Social sciences from a rational ba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