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生成策略
问题情境的作用及创设策略
问题情境的作用及创设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是发现问题的先行组织者,学习者可通过情境使新旧知识产生,使所学知识保持迁移,是引导性的材料,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提供背景,情境素材能帮助学习者提供支架,通过问题体验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体验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一、问题情境的作用1、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进入中学后,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到主要地位,他们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够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能提出独特、发散、新颖的观点,思维的发展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没有问题的思维只能是一种肤浅的被动的思维,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创设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向导,而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能成为一种内动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与探索欲望,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
3、创设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数学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它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们和学习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拥有极大的潜力来帮助人们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力。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美,体验数学的乐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同时,数学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在学生熟悉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概念就从实物事件及其关系中产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发展了知识框架,这种知识框架在将来仍能显现,到那时、法则、定理可能忘记、但情境结构却作为重建构的基础被牢牢印在记忆中。
巧设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的深度参与
巧设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的深度参与摘要: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平时单元测试成绩挺好,到了期末考试就差了;有些学生四五年级的知识学得不错,到六年级相关部分的内容又似乎都忘了。
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有的学生平常学习只注重记忆与模仿,没有真正探索问题,深入了解知识本质,所以所学内容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
如何尽量避免教学中的这种浅层学习,机械学习的问题呢?本文通过合理、灵活、有效利用教材,善于预设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深度交流、深度体验、深度思考,达到真正的深度学习目的,促进知识和能力拓展。
关键词:核心问题;深度参与;自主参与数学课堂的核心问题是指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经验、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整体着手设计的。
能统领教学主线,触及教学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深度的、以探究为主的主要问题,即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课堂上只有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教学,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深度参与,增加深度体验,引发深度思考,凸显深度学习。
一、巧设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一个好的数学核心问题,能够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引发深度思考,直击数学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老师课前先通过“猜一猜”游戏,让孩子们猜猜魔法箱中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由此来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正方体的话题,接着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红萝卜切成正方体的过程,介绍立体图形的面、棱、顶点三个新的概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正方体有什么特点”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主动探索数学问题,深度参与,获得真正的新知识。
二、利用核心问题,增加学生深度体验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的感悟、体验等对数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数学思想的领悟、数学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参与学习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资源,抓住核心问题,精准把握生成,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在同伴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体验,为后续深度理解知识打下更好的基础。
巧设历史课堂问题的策略
讨论 中, 教学 的难点也获得 了突破 。设置 该 问题有效地提升 了课堂教学效率。 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的问题 , 应 该对学生的思考有启发和引导 的作用 , 能 够发展学生独 立思考 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 能力 。因此 , 教师要尽量避 免问题过 于简 单化 , 问题 的答案不应是在教材中找到的 现成句子 , 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 的
标得 分” 等课外史料 , 并 分别设 置一些 二
级问题 , 运用 史料层层设 问 , 开 阔学 生 的
、
紧扣重难点 巧设 问题
每一节历史课的重点或难点 , 一般都
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 历史人物及基本的 历 史概念和结论 。教师必须 紧紧 围绕 这
视野 ,引导他们从 史料 中获取初步信 息 , 然后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 最终解答问题。
变得新颖有趣多了 , 能 够 引 发 学 生 的 思 考
些 重难点来 设置 问题 。例如 ,笔者 教学
《 洋务运动》 一课时 , 将教学 的重点锁定为
洋务运 动的 目的、经过及其失败原 因 , 难 点是 对洋务 派领 袖李 鸿章 等人 的评 价 , 并设置 了如下问题 : “ 李 鸿章是 中 国历史
上 的争议人物。一种观点认为 , 李鸿章是
有人说 ,现实 就是对 历史 的不 断重 复 。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偏颇 , 但是对历史 课堂教学却有一定 的启发 。不难发现 , 现 实社会与历史有许 多相似 的地方 , 这就提
醒教师 , 应 当分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和历
近代史 上最大 的卖 国贼 ;另一 种观点认
在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活动
在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巧设问题活动的建议:1. 针对性提问针对性提问是指针对特定的知识点或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在提问时,教师需要仔细考虑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在提问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3. 诱导性提问诱导性提问是指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提问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链,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4. 层次性提问层次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进行分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提问时,教师需要合理安排问题的顺序和难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 情境性提问情境性提问是指将问题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提问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情境来设计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6. 反问法反问法是指通过反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在提问时,教师需要运用反问法来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7.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学习激情巧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学生处在一个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那么就能充分激活自己的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有一只饥饿的狗,突然看见前方有一块骨头。
狗会怎么做,是直接冲过去,还是绕弯过去咬骨头?”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直接冲过去咬骨头。
”“原因是什么?”“速度最快!”我接着补充道:“两点之间距离,线段最短,连狗都会了,你会了吗?”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接着热烈地鼓起掌来。
不到5分钟的时间,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利用亲身体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态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新知、尝试成功。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时,笔者先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拼接图形和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证明定理,从而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三、利用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也是抽象的,导致上数学课时,有些学生精神不够集中,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巧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
巧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中图分类号:g623.5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教学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巧设问题情境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把”大课堂”变为”小课堂”。
如何因课制宜,创设学生或喜爱或惊喜的具体”情境”,是数学课堂设计的”切入点”。
如在教《统计》一课,教材上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出示小干部选举数来进行统计。
这一改变学生不仅觉得数学离自己生活更进了,而且也能切身体会,增强课堂活力。
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识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
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情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中学习数学。
二、巧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趣味性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活力。
例如这样的一道趣味题:一个人唱一首歌要5分钟,10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地说:”50分钟”。
但有少数几个学生却说只需要5分钟。
于是全班就有了热烈地争论气氛。
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判断学生说法的对与错,而是给足时间,让他们尽情讨论,在学生争论声渐渐停止时,问题的解决思路也逐步开朗。
学生在总结结论的同时,也给出了明确的理由:”歌曲的长度是确定的,不会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发生改变。
如果是这样的话,全国的人们共同唱这一首歌,岂不是要成天成夜地唱个没完了。
巧设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变式三 : 其他条件不 变 , 如果 点 E是正方形 A B C D的边 C B 的延长线 上的任意一点时 , 命题还成立吗 ?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对 习题 的讲解绝不能停留在找 到答案 此题 属第 三层次 , 除要考 虑次数外 , 还 要综合考虑单 上 , 要对 习题进行拓展与延伸 , 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认 知引向深 项式 系数不 为 0的情况 , 考察学生综合思考 问题 的能力 。 入, 使学生对 自己认真思考的问题留下深 刻的印象 , 并通 过 自己
6 O , 则x = 7 。 在讲完原理后 , 引导学生学习一次 函数 的内容 , 学生
、 / 、 / 、 / 、 / 、 / 、 / 、/
N / N / V 、 / V 、 /
、 / 、 / 、 / V
V 、 / N /
、 / V
一
性和创造性 。 问题 : 假设有 8人参加一个 宴会 , 每2
生多少次握手? 解法 l构造 图形法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建构知识 、 发展 能力 , 而且能够优化课 堂结 人之 间都进行一次握手 ,问在宴会上共发
、
巧设 问题 , 以疑激趣
如图 , 在 圆周上用 A、 B 、 c 、 D 、 E 、 F 、 G 、 H表示 8 人, A与其余
V
、 /
N / "
、 / N /
V
从表 中看 出, 自己和 自己不能握手 , 右上角的和左下角的重
复, 只记左下角的 , 共计 2 8 次。
●
四、 拓展 问题 。 发展思维
原 题 :如 图 1 , 四边 形 AB C D
是正 方形 ,点 E是 B C边 的中点 , / _ A E F = 9 0 o ,且 E F交正方形 外角 B 平分 线 C F于点 F , 求证 : A E = E F o
巧设问题驱动,培养高阶思维——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
巧设问题驱动,培养高阶思维——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与思维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发展学生思维,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问是思之始,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推动其探究,促使其实践,从而发展思维。
可是,有的语文课堂,没能充分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对学生思维的提升效果甚微。
这些课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问题碎片化。
一个又一个问题充斥了整个课堂,繁杂琐碎的问题将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将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式,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七嘴八舌、不假思索。
课上大家没有思考的时间,缺乏思考的过程,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均得不到发展。
二是问题浅表化。
一些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显,答案非此即彼,这些问题属于封闭性问题,学生无需讨论、辨识,只要浏览文本,或根据生活经验,即可说出答案,这样的问题毫无探究价值,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变得片面单一,探究兴趣也逐渐被消磨。
以上的课堂教学,没有思维含量,缺乏思维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谈不上高阶思维的发展了。
高阶思维源于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其中,记忆、理解、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思维层次的高级阶段,与低阶思维是连续的、一体的;高阶思维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类型,它独立存在,与低阶思维相对立。
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认知能力,它主要由信息整合能力、新知识建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评价反思能力等内容构成。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将语言和思维相结合,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巧设“问题串”,营造深度“思维场”
巧设“问题串”,营造深度“思维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
”笔者在执教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一课时,基于学生已有思维,通过问题串引导把“看不见的”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思维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彰显学生活动有效性,助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具体作法。
一、“问题串”串起思维可视化,引领思考方向本节课“情景感知”环节的设计遵循了从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现实出发,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盛有冰的杯子这一真实情景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活动设计起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之上进行的,教师提供观察物体,引出研究问题,“仔细地观察杯子的外壁有什么?——用右手的食指摸一摸,看看手指,留下了什么?——这些水,它是总哪里来的?——如果我们用餐巾纸把杯子外壁的小水珠擦掉,你们觉得小水珠还会出现吗?(师演示擦拭方法)——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些熟悉又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石上体验、感知,将新知识的学习类比转化为已有的旧知识,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轻松的构建了新知识。
学生的“学习”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了解并运用学生的“前概念”,真实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真切把握“科学概念”的生长支点,以问题串驱动、探究记录单引导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中经历思考探究的过程,在观察发现与辨析概括之间牵线铺路,通过迁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景,有效促进学生深度思维、深度学习,解决“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生涩断桥,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顺利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会等到全面地提高。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数学是一门需要通过思维来解决问题的学科,而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得到锻炼和提升。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巧设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分享一些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一、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推理作出回答,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由地思考。
例如:1. 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师,你要如何安排一个三层楼的房子?2. 如果你有100元钱可以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产品,你会选择哪两种?为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开展讨论和互动。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应引导、促进和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详细说明。
二、情境模拟问题情境模拟问题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1. 如果你是一个一直喜欢改造自己房间的小清新,今天你想更换窗帘,这个窗口的大小是2.8米x1.5米,你需要买多长的窗帘呢?2. 你要为你的数学课堂设计一张海报,它的大小是60厘米x40厘米,你需要设计多少个立方体装饰物来贴在海报上?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探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技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可以深入挖掘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达到扩大视野和增强能力的效果。
例如:1. 用草稿纸模拟一个正方形A和正方形B,其中正方形A的面积是正方形B的3倍,画出这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
2. 学生小云想用一根0.5厘米的铅笔画一条正方形的对角线,请问这条对角线有多长?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并逐渐培养对数学思想的感觉。
四、启发式问题启发式问题可以让学生寻找和发现数学规律和特性,促进学生认识和掌握数学思想的过程。
巧设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巧设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摘要]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生动有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等于把学生的心带进了课堂,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但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还不够。
本文就如何巧设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提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 巧设问题层次性趣味性悬念陷阱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填鸭式”为“导学式”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讲授时提问1.提问可以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展开,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相交线”这一节时,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握紧剪刀的把手,就能剪开物体,对于这个问题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一开始没有一个学生回答的很完整,接下来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师: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中,各个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关系将他们分类。
生:∠1和∠2、∠2和∠3、∠3和∠4、∠4和∠1它们属于同一种位置关系的角,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每一对角都有一条公共边而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师: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各个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生:四对角不仅有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它们的和都是180度。
师:你能给它们每一对角起个名字吗?生: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互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度,则我们称它们为互为补角,而上面的∠1和∠2、∠2和∠3、∠3和∠4、∠4和∠1不仅互补,而且相邻,我们称它们为“互为邻补角”。
师:你能不能再找一些两两相配的角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位置和大小关系呢?生:∠1和∠3,∠2和∠4它们分别有相同的位置关系,每对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每对角的两边都互为反向延长线。
师:很好,我们将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他们大小有什么关系呢?生:每对对顶角相等。
师:你能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解释∠1=∠3的理由吗?生:因为∠1和∠2互补,∠2和∠3,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由此可以得出∠1=∠3,类似地可得出∠2=∠4。
初中物理课堂巧设问题串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课堂巧设问题串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会知识的目的是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提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
”有人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
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物理学科的起始阶段,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就显得更加重要。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得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其中提出问题是前提。
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可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教师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欲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但另一方面,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不知所措,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回到已设置好的教案设计上;有的教师疲于回答学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学生“牵着走”,不知如何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探究活动的核心;有的教师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不知该如何引导才是有效的;还有的教师对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生成的问题,急于告知问题的结论,不懂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来逐步发展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
巧设问题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巧设问题情境,提升思维品质作者:陈德毅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20年第02期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巧设问题情境,通过巧设陷阱、引发冲突、据错引辩、分层递进、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提升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土其指出: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科学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在多角度地发现问题中深入,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发展的。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精心设计丰富的问题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巧设陷阱,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捷程度。
只有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周密分析、正确判断和迅速做出结论,由此可见加强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的重要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创设问题陷阱,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去思考、探究,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打折”,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在“苏宁”和“国美”看中了同一款三星电视,两商家都在搞促销活动:苏宁七折大酬宾;国美六折大优惠。
教师提问:哪一家便宜?为什么?学生想都不想,异口同声说:国美便宜!教师适时追问:你们确定吗?经老师这么一问,有些学生的想法开始动摇,有不同看法。
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提出:买东西不仅要看折扣高低,还要看原价是多少。
学生举例:假设苏宁电视单价10000元,国美电视单价12000元,算出来苏宁打七折后是7000元,国美打六折后是7200元,经过比较还是苏宁卖的电视比较便宜。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 促进问题生成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促进问题生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与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的重要策略之一。
近年来,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鲜明生动、直观形象、动静交融、声像并茂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有效融入数学课堂,巧设各种问题情境,有效促进问题的生成。
一、从生活实际中提炼问题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融和起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它既可以将现实生活真实地再现,又可以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提炼,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一段马路上众多汽车行驶的录像,逐渐将焦点集中于行驶的车轮上,学生发现并提出:“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呢?”课件接着出示各种各样的车轮图片,学生展开思考想象,“如果有各种形状的车轮不是能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彩吗?”学生提出车轮改成三角形,有的想把车轮换成椭圆形等等,教师依次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发现车轮变成其它形状就无法使汽车平稳行驶。
学生由此思考提出问题:圆有怎样的特点呢?它与椭圆有什么区别呢?圆有大有小,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等等问题,这就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产生对问题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强烈愿望,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逐步得到发展。
二、从操作活动中引发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互动课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
例如:“认识分数”,课件出示这样的情境:星期天,小明和小丽一起到郊外游玩。
到了中午,两人拿出了带的一些食品: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
巧妙设计的排列组合问题教案
巧妙设计的排列组合问题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排列组合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如计算阶乘、排列和组合等。
同时,通过实例演练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流程1.引入(10分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有3个不同颜色的球,你可以从中任选2个拿走,一共有几种可能?”、“一个人手里有5张不同的纸牌,他可以从中任意选3张,一共有几种可能?”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激活他们的思维。
2.授课及演示(30分钟)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基本概念和技巧,如阶乘的计算、排列和组合的定义等,并以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
演示时,老师可以使用类似于数学互动游戏的方式呈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概念和技巧。
3.小组合作(30分钟)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排列组合问题,并要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需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和创新,最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创意和结果。
4.总结(10分钟)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基本概念和技巧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应用这些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基本概念和技巧的掌握、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策略1.多元化教学策略:老师将混合使用讲授、演示、互动游戏、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针对性教学策略:老师将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引导每个学生对排列组合问题的全面了解和应用。
3.激发学习兴趣策略: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特点,设计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成果通过这份巧妙设计的排列组合问题教案,学生将能够:1.深入理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实践应用排列组合问题的能力;3.提高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发表时间:2011-09-09T11:18:17.433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31期作者:杨川[导读] 古人云:“学贵知疑”。
学习中如有了疑问就能激起学生的思考,随着对疑问逐渐深入的思考,人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古人云:“学贵知疑”。
学习中如有了疑问就能激起学生的思考,随着对疑问逐渐深入的思考,人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巧设问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巧设问题呢?一、教师巧设问题,指引思路运用“逆向思维”,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想的骏马在崭新的思维空间驰骋,识正误,辨是非,求真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水平。
如在教《祝福》这一课时,当讲到“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衔走”时,我巧设一个问题:“假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没有被狼衔走,那祥林嫂会不会改变‘穷死’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烈讨论,有的说:“阿毛不死,祥林嫂还能守着,孩子会长大,娶媳妇生孙子,祥林嫂有了希望,可以过上好日子。
”有的同学则不同意,说:“即使阿毛没有死,但是还有其他的天灾人祸降临到她的头上。
封建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并没有放弃对她的迫害。
”有的同学举例印证:“《故乡》中的闰土,家里人口都还平安,但生活又是怎样呢?‘多子、饥荒、兵、匪、官、绅,都苦得她象一个木偶人了。
’《多收了三五斗》中戴毡帽的朋友,即使在‘多收了三五斗的好年成,尚且这样艰难,更何况少收了三五斗的灾年呢?苦难,象穷人的专利权一样,摔也摔不掉,扔也扔不了。
”大家认识趋于一致,于是,进一步提问:“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翻身解放,过上幸福的生活?”,巧设问题的结果,同学们加深了对旧社会剥削制度罪恶本质的认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巧设问题,自主建模,让知识自然生长
如果 是 5 位 同学 , 那 么共 握手 如果是 6 位 同学 , 那 么共握手
厶
一l O次. 一1 5次. 次
.
V
厶
以此类推 , 如果是 个同学 , 那么共握手丛
厶
( 这真是让人想不 到的一个个 的结论 呀 !教 师 由惊 讶变为高兴 , 由意外变 为赏识. )
片段课堂实录 : 提 出问题 、 合作建模
丝 翌二
一
2
。
教师 : 有没有不 同的想法 ? 小组 2 : 老师 , 我 们这个 小组 是这 样想 的. 我们 没有
编号 , 每个 同学需要握手 3 次, 共握手 4 ×3 —1 2 次, 但是
V 0
因为两两重复 , 因此再除 以 2 , 得到 6 次, l  ̄ l l - … - 6 - ‘ 一6 次.
( 责任 编辑 黄桂 坚)
教师 : 以此类推 , 那 么 位 呢?
教师 : 这个小组表演得 真好 , 解 说得也很 明白, 共 握 手多少次 ? 学生 : 1 +2 +3 +4 —1 0次.
教师 : 6 位 呢? 学生 : 1 +2 +3 +4 +5 —1 5次.
什么 ?②要让 学 生探究 什 么 问题 ?用 怎样 的策 略 与方 法探究这个 问题 ?通 过设 置一定 的实 际问题 , 让学 生思 考解 决 问题 的策略 , 制定 出解决 问题 的方案. 在课 堂探
究 活动 中 , 让学 生亲 身经历 发现 知识 的过程 , 在巧妙 的 变式 中 , 让学生 经历 知识再创造 过程. 只有 这样 , 学 生才
能真正地感受 知识 的生长过程 , 真 正地体验 发现知 识过 程 的 曲折 与艰 难 , 从 而积 累学 习活动 经验 , 收 获学 习过 程 的快 乐.
抛砖引玉,巧设探究
抛砖引玉,巧设探究每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总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有时候问题本身就是复杂的,解决起来也并不容易。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叫做“抛砖引玉,巧设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巧设探究”则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巧设问题通常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人们动脑筋来解决。
通过解决巧设问题,人们可以培养出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抛砖引玉,巧设探究的方法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和领域。
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别人交流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抛砖引玉,巧设探究的方法。
当团队遇到一个难题时,团队成员可以分别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想法。
然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和分析这些方法,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通过合作和思考,团队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抛砖引玉,巧设探究的方法还可以用于个人发展。
当我们面临一个挑战或困惑时,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来改进和完善。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抛砖引玉,巧设探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和设计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吸引他人和自己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无论是在教育、工作还是个人发展中,抛砖引玉,巧设探究都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积极运用这个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问题,生成策略
作者:曾晓
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4期
摘要: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驱动学生“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有效问题;生成策略;解决问题策略;设计预设
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驱动学生“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有效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都起着哪些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1创设有效问题的必要性
我们了解,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这当中教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数学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
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2有效问题的设计能引领学生生成策略。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进行,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如我在教学“直线,射线,角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射线之后,先后设计三个这样的问题:①师:“先画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你能画射线吗?能画几条?”生:“能画无数条。
” ②师:“在新画的这副图中你发现了哪个认识的图形?”生:“角。
”③师:“通过刚才的画图和观察,你能说说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小组交流)
教师必须做好“向导”,要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从一点出发能画无数条射线。
第二,三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发现新图形,得到图形。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给他
们三种学习方法:第一,多动手。
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结果。
第二,多观察。
观察图形,找到角。
第三,多体会。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角的组成。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过程,让他们动手操作观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3有效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生成解决问题策略的捷径
数学学习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中最本质、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就是数学思想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更加有用,对人的成长更有影响。
在“问题解决”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解题,而要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教学载体,教给学生数学思想的方法和解题思路,并使学生在解题中自觉地应用。
如在乘法交换律计算公式推导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加法交换律推导的思想,通过举例、猜想、抽象等途径,使推导化难为易,由旧引新;又如在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懂得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解决问题。
课程开始出示这样的信息:
足球:每个56元;椅子:4把100元;拖把:一把39元;粉笔:20盒46元;排球:每个42元;扫帚:3把10元;篮球:每个48元;办公桌:2张300元;计算器:一个24元;黑板擦:10个20元。
问题:①体育组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②学校买7张办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③学校用124元可以买多少个黑板擦?④买来的扫帚每班发3把,可以发给24个班,如果每班发4把,可以发给几个班?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要整理信息的欲望,不由自主的用不同的方法去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但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的能力。
4在有效问题解决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方法多样化,标志着教学理念从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变为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地发展。
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辩论、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出合适自己的、并对自己后继学习有帮助的方法作为基本方法,这个过程就是算法优化的过程。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有利于学生发现各种算法中的规律,学会有选择的接受,使多种多样的算法不再仅仅是某些学生的突发奇想,而成为按照一定方法有序思考的必然产物,从而提高思维质量,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算法优化,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80-36-44 159-(59+37)
180-(36+44) 159-59-37
学生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体会到运算方法和运算符号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从而得出优化算法的益处,在平时的计算中运用简便运算。
5有效问题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生成策略的灵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充满了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便充满了美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
有效问题的设计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条件,也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创造了条件。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和谐的课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有利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有20个乒乓球,平均每盒装5个,能装几盒?学生读题后稍加思考,便能迅速准确地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讲述解题思路,并列式解答。
实际教学中将例题变为:有20个乒乓球,能装几盒?这是一个极度开放的题,它富有挑战性,蕴藏着丰富的教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因素。
它既可以平均装,也可以不平均装,平均装中可以有余数,也可以没有余数,平均装有多种装法,不平均也有多种装法。
尤为重要的是,在不平均装中,还可以引伸为:若每个盒所装个数不同,最多可装几盒?这就激发学生形成不同策略的灵感。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备好的实物(20颗黄豆、石子、弹球、花生米……)摆放在课桌上进行操作:先各自独立分装,独立探究各种装法,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结果,并相互进行探究争论,小组达成共识后,每组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中又有争议,最后全班再达成共识。
这时我把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师生又达成共识。
这样无疑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坚信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创新能力。
这说明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去质疑,让他们在接受知识时大胆地进行探究实践,从而达到创新目的。
问题是有效问题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有效问题教学的前提与载体。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智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育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索热情,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以问题为核心,提问的权力师生共同拥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解决问题的义务由学生承担,在课堂上展现思维过程、领悟学习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多元开放的问题答案,让学生享受创造性的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快乐,获得成功的愉悦;因此把有效问题的设计融入教师的教学思想体系,以问题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研究为切入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军.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教学策略实践初探[J].
[2]童元意.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与案例分析[J].
作者简介
曾晓(1977.11—),女,中级职称,学历:大学本科;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邮编:518049;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