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_傅崇辉

合集下载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摘要: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人口在总量、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口数据变化折射出的若干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问题;老龄化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掌握本国人口资料的基本科学方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掌握人口资料对于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我国一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通过对人口资料的统计。

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触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虽的基础数据,根据人口数据的变化,对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并加以分析,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发展现状。

从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人,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从人口的城镇化方面来看。

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2010年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人,增长81.03%。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国受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通过对全国人口和家庭进行普查,提供了最新的人口数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变化。

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长寿率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社会影响•养老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需要更多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家庭结构改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老年人权益保护: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需要关注老年人的权益保护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2 经济影响•劳动力缺乏: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的短缺,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养老金压力增加: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也会增加,需要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医疗费用增加: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通常比较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费用也会大幅增加,需要合理规划医疗资源。

2.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变化。

2.1 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根据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至18.7%,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44个百分点。

这表明中国的老年人口在整体比例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2.2 人口密度差异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也与人口密度有关。

根据普查数据,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的地区通常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2.3 城乡差异普查数据还显示,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差异较大。

城市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低。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一、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年。

但是,发展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行性已经引起了质疑。

长时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将导致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挑战,影响整体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的竞争性。

当抚养负担日趋加重时,人口老化也影响到代际关系,甚至社会的整合与民族的兴衰。

二、性别比例仍是男多女少男性占全国总人口51.27%,女性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到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粗算一下,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400万!三、家庭成员人口在减少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个子辈、两个父辈、四个祖辈这样的倒金字塔结构。

虽然未来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多大规模内出现,还是个疑问,但家庭子女数趋少,人口寿命延长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

这种环境的本质特点是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手足之情。

“没有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儿童会缺少很多重要的心理体验,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而这些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

”缺少手足之情的童年,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2011.08 1392011年08月三农问题摘 要:本文在提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后,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和参照历史的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变化进行了描述并分析其主要特点,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企业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新变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未富先老中图分类号:C9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39-01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文/冯慧阳引言:自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这次普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而人口老龄化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其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因此,企业管理者对中国老龄化的新变化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变化到目前为止,关于人口老龄化,世界上尚无统一的标准。

但为了研究方面和进行国际间的对比,专家和学者们常常用一个重要的指标来界限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否大于7%。

根据六次的人口普查的资料,我们整理了与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关的统计数据(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从前面提出的指标来看,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们再看2010年的数据,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快,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8.9,高于2000年的7%;老龄化指数更是翻倍地增长了:从2000年的28.7%上升到2010年的53.4%,表明中国人口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时,新生人口在不断地减少,这主要是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8.87%,相比2000年的6.96%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程度令人担忧。

一、老龄人口数量及比重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最明显的现象就是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的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0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11067.71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992.5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也从2000年的6.96%上升到了2010年的8.87%。

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老龄人口数量及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人口总量增加,二是老龄化速度加快。

1.人口总量增加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自然增长率每年都在增加。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32亿,比2000年增加了2.79亿。

虽然出生率在下降,但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比重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预计老年人口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又一个高峰。

二、老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与之前相比,老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比为42.86%,女性占比为57.14%。

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相对较高,而男性则相对较少。

这种情况主要受到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战争、自然灾害、偏重生育男孩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进一步加剧这种失衡的现象的是,我国男性寿命比女性普遍短。

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应注重改善老年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

目前,多数老年女性缺乏经济保障、健康保险等基本保障,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三、老年人口城镇化和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城镇化和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调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观 。 独生子女家庭 比例进一步增加。2 1年平均每 00 个 家庭 户 的人 口为31人 ,2 0年 平 均 每个 家庭 户 . O 00
的人 口则 为3 4 。 .人 4
人 口在2 3 年将达到 1亿 。据我国人 口专家预测 , 03 5 中国未来 1年每年适龄 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 0 亿
3 7 8 ;具 有小学文化程度 的由3 7 1 下降为 88 人 50 人
2 79 。文 盲 率 (5 及 以上不 识 字 的人 口占总 67人 1岁
人 口 的 比 重 )为 40 %, 比 2 0 年 人 口普 查 时 的 . 8 00
67 %下 降 2 4 百 分 点 。虽 然人 口素 质 有 了很 大 . 2 .个 6
2 .人 口老 龄 化 日益 凸显 和加 速 。此 次 人 口普
第六次全 国人 口普 查主要数据 公报 显 示 ,我 国人 口在 总量、结构 、分布 、素质等 方面都发 生了 巨大变化 ,
同时反 映 出我 国仍 面临着诸 多人 口问题。人 口数据 的 变化折射 出的若干社会 问题 值得关 注,如何 统筹解决 好人 1问题是确保我 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 的重要举措。 3 3 '
压 力 。未来 一 个 时 期 , 口数 量 问题 仍 然 是 制 约 我 人 国经济 社会 发展 的关 键性 问题 之一 。据 估算 我 国总
2 世纪5 年代以来的城乡隔绝的二元格局正在被逐 O 0 渐打破,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
出生人 口性 别 比由20 年 的 16 8进 一 步上 升 00 1.6 N 2 1年 的 180 , 00 1.6 上升 了12个 百 分点 , 远超 出 .0 远 13 17 0 0 的正 常值 范 围 , 出生 人 口性 别 比例 严 重失

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主要特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主要特点

当代我国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党不断领导人民科学正确的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至于使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得以全面和谐的快速发展。

现阶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的规模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影响到人口素质的提高等,为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使人口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我们党和国家根据这个国情,科学地制定了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便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通过三十年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发挥的优势日益明显,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可利用资源比较少,面对这样的国情,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制定具体的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国家还制定了对外开放、依法治国、一国两制、自主创新等基本国策,其制定的依据都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目的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国情制定基本国策,发展战略,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推动社会快速和谐发展。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七大主要特点一、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

中国总人口13.397亿平均每个家庭户3.1人

中国总人口13.397亿平均每个家庭户3.1人

中国总人口13.397亿平均每个家庭户3.1人
佚名
【期刊名称】《党的生活(青海)》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增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总页数】1页(P6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1
【相关文献】
1.中国城镇家庭户数量、"家庭户城镇化率"变动及其贡献因素分析:1995~2015 [J], 任正委
2.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平均每个项目缺陷97个 [J],
3.平均家庭户规模的模拟与预测—基于\r改进的Bi-logistic方法 [J], 焦桂花;傅崇辉;王玉霞
4.各省、市、自治区总人口数平均增长率位次表 [J],
5.西门子全球专利数量创历史新高在中国每个工作日平均新注册四项专利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年级地理上 1.2 人口 练习1 含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 1.2 人口 练习1 含答案

1.2 人口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有关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越多,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B.人口分布比较均匀C.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D.人口数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5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20%B.人口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C.目前我国人口超过13亿D.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3.关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与我国的资源、环境不相适应②人口的迅速增长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③控制好人口的数量与增长,给国家、社会减轻负担,利于经济持续发展④我国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总数已达到13.41亿,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但人口数量依然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许多,主要原因是()A.人口基数大B.人口出生率大C.人口死亡率低D.自然增长率高5.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共有7个B.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人口多,东部人口少C.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总量持续减少D.我国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6.有关我国人口状况叙述错误的是()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B.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C.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人口密集地区7.读我国2000年到2010年人口数据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10~15岁人口比重最大B.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C.国民文化素质提高D.人口总量开始减少8.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不恰当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B.人口分布东多西少C.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D.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9.我国在解决以下漫画中反映的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是()A.人口向西部迁移B.促进乡村城市化C.坚决实行计划生育D.积极向海外移民10.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A.山区人口稠密,平原人口稀疏B.内陆人口稠密,沿海人口稀疏C.农村人口稠密,城市人口稀疏D.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11.造成下图中福建省城乡人口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镇居民到乡村养老B.城镇青年到乡村创业C.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D.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12.我国西部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是()A.地形复杂,气候干旱B.平原广阔,土壤肥沃C.城镇多,交通便利D.耕地多,气候适宜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结合我国地理环境,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A.东部平原地区因为自然环境优越、农业发达,因此人口较为稠密B.西部人口稀少,主要是因为降水少,气候干旱C.河流上游人口一般较多、较稠密,因为有充足的水源D.青藏高原是我国人口稀疏区之一,因为气候“高寒”1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江大河中上游人口密度大B.北方人口密度大,南方人口密度小C.我国汉族人口都分布在东部地区D.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多15.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高,适合人们生存B.城镇发展快,交通闭塞C.地形多种多样D.耕地多,气候适宜居住16.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其特点是()A.东北少、西南多B.东南多、西北少C.东部少、西部多D.南方少、北方多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覆盖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将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计入在内的全国人口总数为1,370,536,875人。

一、全国人口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二、男女比例2001-2010年间,中国人口的男女结构比例基本稳定在男性51.5%、女性48.5%左右,其中2001-2005年,男女性别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6-2010年,男女性别比则不断缩小,男女比例趋于平衡。

男女性别结构的失衡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性别结构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城市化水平从1978至今,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一方面,期内受到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再此促进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达36.2 ,到了2010年则为49.68了。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另一方面,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城乡人口迁移。

而且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势头依旧强劲。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数据最全面的一次人口普查,全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状况和人口变化趋势。

以下是对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总结。

一、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统筹组织实施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了对人口普查工作的统筹指导,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宣传和动员,广泛参与人口普查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前,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宣传和动员,广泛普及普查知识,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使普查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三、科学组织调查,提高数据质量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人员组织、抽样调查、数据采集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安排,注重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要求,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还进行了核查重点对象、核查重点区域、核查重点数据等工作,确保了数据的全面和真实。

四、创新应用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推行了数字化普查,应用了智能终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便了普查员操作,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开展了人口普查GIS应用工作,实现了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为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加强数据分析与利用,为决策提供依据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量大、信息丰富,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人口数据。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发展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数据保护和安全管理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必须加强数据保护和安全管理。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数据保密和防泄密工作,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一、背景上世纪五十年代(即建国初期),由于国家无相关生育政策约束限制,致使人口出生率持续增加,逐渐与当时国民经济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国内社会基建不断改善(如医疗、娱乐等),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民平均寿命也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致使矛盾更加尖锐,于是党中央提出节制生育政策;然而效果并不乐观,在六十年代人口高峰再次到来,当时国务院提出尝试推广节制生育政策,于1964年成立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接着就是七十年代政府工作文件中控制人口政策出台并提出“晚、稀、少”生育政策,而且也提出了“实施计划生育”的战略思想。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非常明显,使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政策实施之前20世纪70年代的5.8,迅速下降到了八十年代的2.75,也即平均每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数由6个下降到2.75个[1]。

其后,人口总和生育率一直在不停地下降,时至今日,多数学者都认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在1.5以下。

二、现状分析随着改革开放进行曲的响起,已过数十年,人民精神享受与物质生活不断攀升,人民预期寿命不断高升;同时受西方影响思想观念的改变,生育想法也有下降趋势,逐渐人口趋于较为平衡水平。

发展要结合时代特点,上世纪计划生育所成就的福利是可观的,然而在本世纪死亡率下降,计划生育限制了新增人口的数量增加,提前了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令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缺口更大,由于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落后,而劳动力逐渐减少,将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在未来还可能造成人口萎缩等问题[2]。

除此之外,男女比例失衡是另一个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出生性别比重为其中男性占51.32%,女性占48.68%。

这意味着将来这批孩子到了婚期附近面临着每100个男性中将有5个男性不能结婚。

由于人口生育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现在这个问题没有太明显,但是到了将来,可能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3]。

今时今日独生子女居多,成长的环境会影响他们的性格、能力等,不适的环境可能会使他们导致对社会的而信任度的下降,加之由于老年人寿命增加,孩子少,而社会保障跟不上,造成养老的问题,今天的家庭组成常见的是四二一结构,意味着年轻人要承担更大的养老义务,而且老年人多年轻人少,家庭气氛缺乏活力和朝气。

新中 国的人口政策变迁有何特点

新中 国的人口政策变迁有何特点

新中国的人口政策变迁有何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政策经历了多次变迁,这些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导向。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因此,当时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数量,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这一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

例如,资源短缺、就业压力增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应不足等。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对人口政策进行调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变化等新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家逐步调整人口政策,实施了“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直至“三孩政策”,以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不断提高在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和适应性。

早期的人口政策制定,主要基于对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认识和经验判断。

随着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对人口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为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例如,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人口数据的监测和分析,不断调整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力度,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而在放开二孩、三孩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也是基于对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趋势、劳动力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科学评估和预测。

同时,人口政策的调整也充分考虑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资源环境等存在差异,在政策的实施上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策略,以提高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三、政策的调整具有渐进性新中国的人口政策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从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再到逐步放开生育限制,每一次政策的调整都是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形势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

从各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各地生育水平

从各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各地生育水平

从各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各地生育水平从各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各地生育水平(数据表明东三省在世界上也是最低)黄华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自4月28日公布后,各省区也陆陆续续对地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公布,不过直到5月25日,福建才公布普查数据,广西还未公布,原因不明,这很让人奇怪:为何地方上的人口普查数据还未准备好,而全国的总数却能预先做出来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先不管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真实可靠性,就现有的各地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中国人口低生育问题异常严重。

下表是根据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广西外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人口年龄结构及推演数据。

表中少儿率是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老年抚养比是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百分比值。

粗估总和生育率是以0-14岁人口平均每年龄人口数量与15-65岁平均每年龄人口数量除2.06后的比值(这里假设这个生育年龄人口数量与平均人口数量一致、男女性别比为106:100),这样计算出生总和生育率在目前是低于实际总和生育率的,因为旺生育段年龄妇女比成年平均各年龄妇女数量多,比如上表中粗估总和生育率为1.53,而实际按妇女各年龄人口分布、及分年生育率分布的数据计算,全国平均总和生育率在考虑0-14岁人口96%的存活概率下也只有约1.46(见前面博文《看人口普查数据,定人口发展战略》)。

这里数据还没有考虑0-14岁人口存活情况,但是根据全国数据计算,即使考虑,各省区的实际总和生育率只比上表的粗估总和生育率低(按常住人口算)。

因为这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是以常住人口标准,人口大量流动必然会使数据失真,因此我们先要了解流动人口对上面数据的影响。

因为流动人口大部分为民工流和大学生流,他们基本都在15-64岁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流动可能性极小,但是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还与地区发展水平有关,越发达地区人均寿命越长,65岁人口比例就越高;而0-14岁人口有可能随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但是他们占所在年龄段人口的比率不会很大。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
Ferti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Sixth Census 作者: 傅崇辉[1];张玲华[2,4];李玉柱[3,5]
作者机构: [1]广东医学院人口与管理学院;[2]深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室;[3]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4]深圳市医学会计计划生育专业委员会;[5]《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
出版物刊名: 统计研究
页码: 68-7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第六次人口普查;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影响因素
摘要: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的发布,为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的特点和变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就生育水平、生育模式,以及生育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研究发现,在生育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结构性因素逐渐成为左右未来中国生育水平走向的决定性因素;生育模式方面则体现出初婚初育间隔扩大,生育孩次向低孩次集中的方向发展;尽管年龄别已婚生育率的变化使得一般生育率上升9.61%,但在导致生育水平下降的各因素中,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婚姻状态等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和适应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特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特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特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对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结构和特征进行全
面调查和统计的人口普查。

以下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特点:
1. 全面性:第六次人口普查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城市和农村
地区,涵盖各个年龄群体、性别、职业等不同维度的人口。

2. 定期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进行的,通常每隔十年进行一次。


意味着人口普查可以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人口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提供基础。

3. 综合性:第六次人口普查不仅统计人口的数量,还包括其他相关的统计指标,如人
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以便全面了解人口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4. 数据可靠性:第六次人口普查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处理数据,
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普查机构通常会对数据进行核实和审查,确保数据的
质量和可信度。

5. 数据保密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普查机构严格控制数
据的使用和发布,确保人口普查数据不被滥用或泄露。

总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特点是全面、定期、综合、可靠和保密性,通过这一普查可
以为国家和地区的决策和规划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和相关信息。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本文分析了中国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了解中国人口的变化和特征。

本次普查于2023年进行,主要统计了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城乡分布、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数据。

人口数量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总人口数量为14.93亿人,比上一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增加了7200万人。

这意味着中国的总人口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增长约为7200万人。

性别比例中国的性别比例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本次普查数据,中国的性别比例为105.07,即每100位女性对应105.07位男性。

与前一次普查相比,性别比例有所下降,但男性相对较多的现象仍然存在。

城乡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数据显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3.89%,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36.11%。

与上一次普查相比,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表明城市化进程加速。

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普查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3.91个百分点。

而0-14岁的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95%,相对而言有所下降。

城市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

本次普查显示,中国的城市人口中有约3300万人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2.22%。

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

,通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国家人口政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本文将对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和。

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中国政府每十年进行一次的全国性人口普查,是了解人口状况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人口总数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4.5亿人,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5.38%。

城乡人口比例根据统计数据,城市人口数量达到8.05亿人,占总人口数的55.6%,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14.05%。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而农村人口数量为6.45亿人,占总人口数的44.4%。

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减少了4.3%。

这说明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

年龄结构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了中国的年龄结构变化。

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7%,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44%。

这反映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为养老和医疗保障等问题带来了挑战。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5%,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减少了6.3%。

这说明中国的少子化问题仍然存在,对教育和家庭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方面,数据显示中国男性人口为7.49亿人,占总人口的51.4%;女性人口为7.01亿人,占总人口的48.6%。

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例基本保持平衡。

教育水平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了中国的教育水平变化。

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为19.8%,较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4.64%。

这说明中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少数民族人口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4亿人,占总人口的9.65%。

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10.26%。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民族团结是中国政府一贯的方针。

城市发展,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了中国各个省份和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

数据显示,人口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河南和山东;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和重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F ( x ) / TFR ) = ( B / Bs ) × Y s ( F s ( x ) / TFR s ) + ln( - A) - ( B / B s ) ln( - A s ) 记 α = ln( - A) - ( B / B s ) ln( - A s ) ; β = B / Bs 通过最 小 二 乘 法 可 以 估 算 出 如 表 1 的 α 、 β 的值。
x -1
其中 F( x) =
f( y) Σ y = 15
; A、 B 为常数。
记标准年龄别累积生育率为 F s ( x ) , 则根据冈
·70·
统计研究
2013 年 1 月
F s ( x ) 可以表示为: F s ( x ) / TFR s = exp ( A 泊茨假设, × exp( Bx ) ) 。 标准年龄别累积生育率采用布拉斯
中国实行了 30 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特别是独生 子女政策对生育的影响在现阶段已充分表现出来 , 人口城市化、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等社会因素 , 以 及育龄妇女年龄结构、 婚姻状态等人口因素, 都将对 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口生育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 在长期维持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 中国当前的生育 水平、 生育模式和生育的影响因素具有怎样的特点 和变化, 对于正确理解我国的人口形势, 科学地规划 和调整 人 口 政 策 都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本 文 拟 在“六 普” 的基础上, 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探讨中国人口在生育方面的特点和变化及其影
第 30 卷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 30 ,No. 1 Jan. 2013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 生育变化的新特点
*
傅崇辉
张玲华
李玉柱
内容提要: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的发布, 为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的特点和变化提供了可能, 本文主 要就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 以及生育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 研究发现, 在生育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 结 构性因素逐渐成为左右未来中国生育水平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生育模式方面则体现出初婚初育间隔扩大, 生育孩 次向低孩次集中的方向发展; 尽管年龄别已婚生育率的变化使得一般生育率上升 9. 61% , 但在导致生育水平下降 的各因素中, 育龄妇女年龄结构、 婚姻状态等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 。 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 人口形势的过去和现在, 科学地预见和适应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第六次人口普查; 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4565 ( 2013 ) 01 - 0068 - 08
表1
年份 2000 2005 2010
冈泊茨相关生育模型系数
α - 0. 635 - 0. 474 - 0. 016 β 1. 093 1. 085 0. 842
但是, 如此之低的生育水平是否能够真实反映 中国的实际情况, 其实, 对中国生育水平的争论由来 已久, 特别是 2000 年人口普查后, 国家人口计生委 认定的结果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之间发生严重 的冲 突。2000 年 人 口 普 查 调 委和《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 认为在 1. 8 左右, 即便此后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人口 计生委的调查所得到的总和生育率都在 1. 4 和 1. 6 以内, 国家人口计生委认定的调查结果与实际调查 结果仍有一定差距, 只有 2006 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的 当时调查的总和生育率为 1. 87 , 调查是一个例外, 与国家人口计生委一贯认定的生育水平接近 。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的育龄妇女的总和 生育率为 1. 18 , 但国家统计局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做 “根据事后质量抽查, 2010 年人口普查漏登率为 出 0. 12% , 总体质量较高。 但有些指标 ( 如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和按分年龄妇女生育率计算的总和生育 率) 现场登记难度较大, 漏报率要相对高一些 ” 的说 明, 因此, 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已经很难比较准确或 毫无争议地判断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动 , 但找到 总和生育率变动的上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判 需要找 断生育水平的变化范围以及是如何波动的 , 到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估计值的上限 。以往的研究 发现, 我国生育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生育转变的 发生过程的区域差异, 使得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水 平一直而且稳定地高于城镇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 从受教育程度划分来看,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育 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高于初中及以上育龄妇女的 2000 年人口普查 生育水平。从现有调查数据来看, 乡村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 1. 43 , 乡村小学及以 下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 1. 49 。 考虑到城镇人
[3 ] 标准生育率模式 。 同时对 F( x) 和 F s ( x ) 进行“gompit ” 转换, 可以 得到以下等式:
龙江 0. 75 、 吉林 0. 76 。总和生育率最高的五个地区 分别是广西 1. 79 、 贵州 1. 75 、 新疆 1. 53 、 海南 1. 51 、 安徽 1. 48 。最高和最低地区的总和生育率相差一 倍以上, 中国生育水平的地区不平衡性明显存在 。 中国当前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到了超低的水平。 [4 ] 2010 年的《世界人口数据表 》 显示: 2010 年全球 平均每个妇女生 2. 5 个孩子, 发达国家为 1. 7 个, 欠 发达国家为 2. 7 个, 最不发达国家为 4. 5 个, 而扣除 中国后的欠发达国家为 3. 1 个。中国的总和生育率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 水平还要低许多。
第 30 卷第 1 期
傅崇辉等: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
·69·
数。为简化计算, 我们假设人口出生和死亡都服从 均匀分布, 那么年中人口数就可以用普查时点人口 总数减去年中到普查时点出生的人数, 再加上年中 到普查时点死亡的人口数。结果显示, 中国 2010 年 的粗出 生 率 是 9. 36‰, 比 2005 年 下 降 了 0. 14‰。 , 但是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通过粗出生率判断中国人 口生育水平下降的程度, 因为粗出生率还受到人口 年龄性别结构和婚姻状态分布的影响, 它也不能反 映生育时间的早晚。 一般生育率排除了性别结构和部分年龄结构的 影响, 它在反映生育水平的时候, 比粗生育率更精确 一些。计算一般生育率也存在把育龄妇女人数调整 到年中人数的问题。 同样, 我们假设育龄妇女的死 亡人数和单岁年龄组人口也是均匀分布, 年中育龄 妇女人数为普查时点育龄妇女人数加上年中到普查 时点育龄妇女死亡人数, 再加上普查时点确切年龄 为 50 岁至 50 岁 6 个月的育龄妇女人数, 再减去普 查时点确切年龄为 15 岁至 15 岁 6 个月的育龄妇女 人数。结 果 显 示, 中 国 2010 年 的 一 般 生 育 率 是 33. 31‰, 比 2005 年的 34. 44‰ 下降了 1. 13‰。 显 然, 一般生育率的分母不包括男性和非育龄妇女 , 排 , 除了非历险人群的影响 受年龄结构的影响要比粗 出生率小一些, 一般生育率下降的幅度比粗出生率 的下降幅度更大。 ( 二) 年龄别生育率和孩次别生育率 为了排除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对生育量度的 可 以 采 用 年 龄 别 生 育 率。 年 龄 别 生 育 率 为 影响, ( x,x + n) 年龄区间的生育率, 它是由年龄为 ( x,x + n ) 岁的妇女在当年生育的子女数, 除以当年年中 年龄为( x,x + n ) 岁的妇女人数。 由于人口普查的 , 时点是 11 月 1 日,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年中 ” 需要 将普查时点的各年龄妇女人数向后调整半年 , 调整 此处不再赘述。 方法与上小节类似, 2000 年年龄别生育的峰值最 从图 1 可以看出, , 2005 , 2010 高 年次之 年最低。而 2000 年年龄别生 2010 年的方差最大, 育的方差最小, 说明随着年龄 2000 年年龄别生育 的增长, 在达到峰值后 ( 24 岁 ) , 26 岁后就低于 2005 年的年 率的下降速度也最快, 27 岁后低于 2010 年的年龄别生育率。 龄别生育率, 总体上看, 如果将各年份的时期年龄别生育率构成 2000 年的育龄妇女完成生育过程的速度 假想队列, 2005 年的育龄妇女次之, 2010 年的育龄妇女 最快,
响因素。
一、 生育水平分析
( 一) 粗出生率和一般生育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点是 2010 年 11 月 1 日, 而生育情况是指普查时点前一年内的出生人数 , 因此需要把普查时点的人口总数折算成年中 ① 人口
* 广东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基于人口状态转移的居民生活碳 ( GD11CSH02 ) 的阶段性成果。 排放研究” ① “年中” 这里的 其实是指 2010 年 4 月 1 日。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 Ferti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Sixth Census
Fu Chonghui Zhang Linghua Li Yuzhu
Abstract: The latest published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provides the probability of analyzing Chinese fertility quantitativel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fertility level,fertility pattern,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ertility behavior. Several results are discovered as follow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continuously decreasing of fertility level, structural factors are becoming the crucial ones which will determin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ertility level. In the aspect of fertility pattern,the and the parity is becoming lower. Although the agespecific interval between first marriage and first childbearing is enlarging, marital fertility rate ha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general fertility rate by 9. 61% ,the age structure and marital status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mong factors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fertility level. The findings are in favor of understanding past and current Chinese population situation correctly,and predicting and adapting the future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 The Sixth Census; Fertility Level; Fertility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