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恋爱中女人》看劳伦斯小说中非理性因素

合集下载

从_恋爱中的女人_看劳伦斯的两性意识

从_恋爱中的女人_看劳伦斯的两性意识

劳伦斯出生的那个时代正值英国工业化基本完成,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平衡惨遭破坏。

人类迷失了自我,逐渐成为精神荒园的乞儿。

劳伦斯成为这个时代充满矛盾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他企图寻找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来抵制工业资本和物质文明对人性和大自然的腐蚀。

工业的文明和对商业价值的极度追求,也导致了人本质的异化,尤其是对男女关系的扭曲和摧残。

本文从对厄秀拉这一女性形象出发,探讨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扼杀和摧残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重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完美和谐的两性关系这样一个问题。

劳伦斯有一句名言:“对人类来说,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了。

”劳伦斯在看到英国妇女在追求生活、理想、爱情时所遭受的曲折、挫折、磨难时,更看到在她们身上的光明和希望。

他认为她们总有一天会获得理应获得的幸福。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展示了一个开放的性的结局。

他认为,男人与女人是彼此依赖而又互相独立的个体,而性和本能是人之关系的根本,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是彼此欲望得以实现的地方。

他在作品中清楚地阐明了理想的两性关系是男女霸权均得到消解后两性完美的融合,理想的两性关系并非是男女二元对立,而是超二元对立。

劳伦斯小说一直贯穿着探寻新的时代、环境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

他认为,只有使人的全部自然本性,特别是性的欲望充分得到发挥,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罪恶;只有以完美的两性关系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进而改造社会。

妇女们不要囿于狭小的贤妻良母的社会身份,应当开拓更宽更广的社会天地。

然而,传统女性身份对她们而言还是最重要的。

女性不应该通过侵占所有男性领域来获得平等,男女是应该分管不同领域,互相弥补合作的。

正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对厄秀拉所说:“我所需要的是与你结成一种奇特的结合,一种均衡,两个人之间一种绝对的平衡,就像星星彼此平衡。

”在劳伦斯笔下有一部分女性,她们既不是想要驾驭男性,也不是想要在两性冲突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而是超越了这种妥协与调和,建立自己的话语方式的新一代女性形象。

从_恋爱中的女人_中解读劳伦斯的女性观_毕世颖

从_恋爱中的女人_中解读劳伦斯的女性观_毕世颖

科技信息作为二十世纪文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劳伦斯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多部反映男女关系的作品。

在劳伦斯的心目当中,只有男女之间取得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平衡,人类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成为完整的人,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并和宇宙万物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劳伦斯借两性关系来反映其作品主题的方法实际上寄予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正是因为这些作品,劳伦斯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获得了无数的赞誉也遭到了漫天的谩骂和指责,并使他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最富争议的作家。

然而,男性和女性怎样才能在保持自身独立完整的情况下建立起和谐美满的两性关系一直是困扰着作家的问题。

在所处社会大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影响和局限下,劳伦斯提出了一个有局限性的观点,既男尊女卑,而男性应在两性关系中处于统治地位。

本文借《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的几个女性人物试图阐述劳伦斯的女性观,并结合作家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影响劳伦斯这种女性观的原因。

一、两种女性形象1.厄秀拉——劳伦斯心中的完美女性在《恋爱的女人中》,厄秀拉是劳伦斯欣赏的完美女性,所以赋予了她追求幸福的能力并给予了她幸福的生活。

对待婚姻,厄秀拉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并展示出了极其谨慎的态度。

她认为婚姻可以给她带来和谐与幸福。

从本质上来讲,厄秀拉虽然热情、大胆、开放,实际上却有着传统女性顺从的美德。

她将家庭当作是生活的中心,并能够为了爱情与婚姻放弃自己的某些追求。

从这点上来说,厄秀拉是男性理想的妻子的形象。

除此之外,在劳伦斯的眼中,厄秀拉是温柔多情,极具女性魅力。

在小说中,当伯金第一次见到厄秀拉的时候,便被她的柔情所征服。

这说明了劳伦斯欣赏爱慕那些温柔顺从的女性,这些女性取悦男性、屈服男性、并能满足男性的种种需求,这让劳伦斯感到舒适。

然而,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厄秀拉也有追求自由与独立的意识。

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名学校的教师并且有着不错的收入。

这便决定了厄秀拉不是那种毫无主见可言的女性,在厄秀拉与伯金的交往过程中,两人时常为某个问题而争论不休。

重读《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的开始

重读《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的开始

重读《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的开始作者:高娃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就开始蜕变;由原来对女权运动的支持变为反对的态度。

他认为男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应该是主导地位的,他想要消除风风火火的女权运动对自己和同一时代人带来的种种焦虑恐慌。

所以才会引起更多的女性主义者的强烈反抗和尖锐抨击,这些现象已经表明劳伦斯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质变,即恩怨的开端。

关键字:《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女性主义恩怨开端引言其实很多作家对于劳伦斯的这部作品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持认同态度的,认为劳伦斯是妇女思想和生活地位解放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也有持有反对态度的,对他准确地表现女性在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和两性之间的关系表示赞赏。

截然不同的评论各有各的说法,但是不得不承认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是一部好作品,受到很多人喜爱。

一、众说纷纭劳伦斯和女权运动前面已经认识到劳伦斯的“菲勒斯骄傲”在很多作家之间引起过争执,有抨击他的,有赞誉他的。

其实就是这部作品也可以引起女性主义和劳伦斯的恩怨,有的作家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劳伦斯的“菲勒斯意识”是一种玩弄政治权利,进而使男性在两性关系之间占统治地位的。

也有人认为由于时代背景原因的推动形成“菲勒斯意识”,打破了女性以往注重生物和心理的常规。

劳伦斯的作品有些女性主义还是很赞赏的,认为劳伦斯写的女性是符合女性的行为。

对女性的感受理解很是透彻,劳伦斯所创作的40多部作品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研究细读的话,其实我们不难意识到劳伦斯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有明显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第一部流露出“菲勒斯意识”的作品是《恋爱中的女人》,以前劳伦斯的作品也有,但都是细腻微妙的特征,没有很浓的“菲勒斯意识”。

因为《恋爱中的女人》具有劳伦斯反对女权主义的转变过程,所以这部作品更多地代表着他们纷争的开端。

劳伦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对于女权主义是非常感兴趣的,还鼓励她们的行为。

从_恋爱中的女人_看劳伦斯的两性意识

从_恋爱中的女人_看劳伦斯的两性意识

劳伦斯出生的那个时代正值英国工业化基本完成,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平衡惨遭破坏。

人类迷失了自我,逐渐成为精神荒园的乞儿。

劳伦斯成为这个时代充满矛盾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他企图寻找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来抵制工业资本和物质文明对人性和大自然的腐蚀。

工业的文明和对商业价值的极度追求,也导致了人本质的异化,尤其是对男女关系的扭曲和摧残。

本文从对厄秀拉这一女性形象出发,探讨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扼杀和摧残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重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完美和谐的两性关系这样一个问题。

劳伦斯有一句名言:“对人类来说,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了。

”劳伦斯在看到英国妇女在追求生活、理想、爱情时所遭受的曲折、挫折、磨难时,更看到在她们身上的光明和希望。

他认为她们总有一天会获得理应获得的幸福。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展示了一个开放的性的结局。

他认为,男人与女人是彼此依赖而又互相独立的个体,而性和本能是人之关系的根本,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是彼此欲望得以实现的地方。

他在作品中清楚地阐明了理想的两性关系是男女霸权均得到消解后两性完美的融合,理想的两性关系并非是男女二元对立,而是超二元对立。

劳伦斯小说一直贯穿着探寻新的时代、环境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

他认为,只有使人的全部自然本性,特别是性的欲望充分得到发挥,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罪恶;只有以完美的两性关系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进而改造社会。

妇女们不要囿于狭小的贤妻良母的社会身份,应当开拓更宽更广的社会天地。

然而,传统女性身份对她们而言还是最重要的。

女性不应该通过侵占所有男性领域来获得平等,男女是应该分管不同领域,互相弥补合作的。

正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对厄秀拉所说:“我所需要的是与你结成一种奇特的结合,一种均衡,两个人之间一种绝对的平衡,就像星星彼此平衡。

”在劳伦斯笔下有一部分女性,她们既不是想要驾驭男性,也不是想要在两性冲突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而是超越了这种妥协与调和,建立自己的话语方式的新一代女性形象。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之端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之端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之端摘要《恋爱中的女人》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而它的作者D?H?劳伦斯与女性主义的恩恩怨怨则是对小说研究争论的焦点。

本文结合具体的小说内容,从文学的层面上,结合小说的选材、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主题及文本的解读等核心内容,对劳伦斯与女性主义的恩恩怨怨及其具体表现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关键词:女性主义《恋爱中的女人》恩怨分析众所周知,《恋爱中的女人》与它的姊妹篇《虹》是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两篇备受争议的小说。

特别是对《恋爱中的女人》这部长篇小说的解读,众多的评论家、文学研究者都从各自的阅读感悟出发,对劳伦斯与女性主义的恩恩怨怨进行着多重的解读。

这样的解读不仅有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掌握小说里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有利于分析小说的创作过程,把握作者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

正是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下面结合笔者的阅读感悟,在参考众人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对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恩怨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供广大的读者批评、指正。

为了更能说明《恋爱中的女人》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劳伦斯与女性主义的恩怨,我们结合具体的小说内容,根据小说的文学构成要素详细分析每一种文学要素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的对立情绪,并在此基础上确证作者劳伦斯与女性主义的恩怨及恩怨的具体内容。

一女性主义与《恋爱中的女人》1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于法国。

以法国女性主义者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为标志,女性主义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极其简略性的语言,概括女性主义运动的宗旨。

即,“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

当然了,女性主义者争取的各项与男人一样的权利,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更为具体的表现。

这些表现就是我们结合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分析作者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的标准所在。

2 《恋爱中的女人》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劳伦斯主要塑造了两位女性人物形象,即厄秀拉和古德伦;同时也塑造了两位男性人物形象,即伯金和杰拉德。

从《恋爱中的女人》婚恋线解读劳伦斯的婚恋观

从《恋爱中的女人》婚恋线解读劳伦斯的婚恋观

语言文学研究从《恋爱中的女人》婚恋线解读劳伦斯的婚恋观单伟红刘M(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本文审视这部长篇小说,解读其婚恋关系里蕴含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

利用小说中主人公的婚恋线,阐释以杰拉尔德和古德伦为代表的带有工业性质的毁灭性爱情、以伯金和赫麦妮为代表餉不平衡的灵肉分离的爱情,以及以伯金和厄秀拉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性爱情,因之探索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D.H.劳伦斯婚恋观生态伦理—、引言D.H.劳伦斯(1885—1930),是一个在二十世纪文学界占据瞩目位置的英国作家。

他对男女之间两极平衡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使他的小说独具魅力。

在劳伦斯所创作的小说中,《恋爱中的女人》通过精神与身体的交互沟通达成男女的平衡关系,这部作品借助五位主人公婚恋关系的发展与结局阐释工业革命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危害,这点在杰尔拉德这个工业文明的代表与有着艺术家身份的独立的古德伦的悲剧结局可以体现出来。

劳伦斯不止步于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而是另辟蹊径从自然主义者伯金与改革热情者赫麦妮和不断自我追求的厄秀拉这两个女性的婚恋线中探索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杰拉尔德和古德伦:毁灭性的爱情杰拉尔德出身于矿主家,是家中的长子。

他是《恋爱中的女人》中最深受工业文明浸染的一类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小说中工业文明的化身。

杰拉尔德的第一次出场就让人对他的外貌有了深刻的印象,光洁的肌肤、仿佛闪烁着光芒的金发、英俊的容貌、如同幼狼一般等描写被加注在杰拉尔德身上,正是出色的外貌和像狼一样神秘且尖锐的特性吸引了古德伦,让古德伦在见到他的第一面就不由自主地有了想要更深入了解他的想法。

杰拉尔德光鲜亮丽的外表和积累的财富是工业文明带来的镜花水月的表象,在这表象之下隐藏的是蔑视自然、违背生态伦理的工业文明。

杰拉尔德在对待万物生灵时,忽视了代表自然的万物生灵的自我意识和生存权利,凌驾于低等动物之上,利用强硬的态度和暴力血腥的手段驯服它们酥3叭杰拉尔德就像二十世纪英国工业社会的代表,强悍且理性,用齿轮组装成的机械征服世界,为了提高生产力,改善物质生活而蛮横地肆意掠夺,他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反生态伦理的,长此以往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恋爱中的妇女》的隐喻与悖论的深度审美空间研究

《恋爱中的妇女》的隐喻与悖论的深度审美空间研究

《恋爱中的妇女》的隐喻与悖论的深度审美空间研究■刘怡然/长春师范大学摘 要:《恋爱中的妇女》这部小说中深度描绘了人物在社会背景下内心遭受的煎熬与悖论,由此在内心力量的驱使下逐渐走向新的世界。

作者试图通过自我复活、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探寻人类的新生,由此隐喻着人们应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关键词:恋爱中的妇女 隐喻 悖论 审美一、小说中的主题表现伯金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是孤独和独立的,更与现实社会严重背离,他对真实社会是抗拒的,且一直保持人格与生活的双重独立。

同时他还厌弃知识,认为这只能够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结论,代表着文明与其产物,和他的本能生活理念相对立。

在伯金和他的前女友吵架后,便愤然离去,独自走进孤独的山中,与外界暂时失去联系,和自然相融合。

伯金认为他的过去需要他的前女友赫米奥是一个错误,他不需要女人,只有树木、樱桃、树叶才是符合伯金心意。

他还觉得这个安静、孤寂的环境才是纯粹的他,以至于伯金除了自我与植物外,认为自己不需要任何东西。

通过伯金和他的女朋友厄秀拉在交谈过程中不难发现,伯金十分强调自我的重要,他一再强调自己明天要辞职,要出走,要自由自在的生活。

同时,伯金在交往时也强调,爱情只是人生的分枝,这并不是爱,而是孤独。

也就说,伯金所追求的并不是厄秀拉的观点、思想和容貌,而是厄秀拉的自我。

他追求与厄秀拉的完美、健康的爱情,这种爱情也是劳伦斯期待的性爱婚姻。

这种爱情观下,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约束,保持着彼此的独立性,以爱为基础创造新的自由世界。

实际上,伯金这种追寻理想之地的方式正是厌弃社会的表现。

但由于二者婚姻的含义较为特殊,伯金远离社会摆脱束缚,开始追寻新的自由世界,从而在此过程中可认为伯金是在憧憬新社会,脱离旧社会。

厄秀拉与伯金相同,也是在摆脱社会,走在追寻新世界道路上的人,伯金与厄秀拉在融合的过程中便是对旧社会、自我的一种否定。

从二人在小说中购买婚后椅子的行为来看,二人皆认为旧椅子是现代病态社会与旧式英国的体现,并由此否定现在社会和诅咒英国,最终二人决定将旧椅子送予他人,便可看出厄秀拉厌弃与否定现存社会。

爱情需要死亡的营养:对《恋爱中的女人》主题的诠释

爱情需要死亡的营养:对《恋爱中的女人》主题的诠释

爱情需要死亡的营养:对《恋爱中的女人》主题的诠释
劳伦斯认为机械文明压抑和扭曲了人性,破坏了人类的完整性。

这种压抑和扭曲使人类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处于分裂和萎弥的状态。

人类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人性被扭曲,生命力被异化。

为了将人类从堕落中拯救出来,劳伦斯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归于自然。

因此,
劳伦斯的小说都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对机械文明的否定和对自然的渴望。

《恋爱中的女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小说着重描写了两对情侣,伯金和欧秀拉,吉拉尔德和古德兰之间的矛盾对立。

劳伦斯利用象征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这种矛盾对立,通过将男女主人公放于不同的场景之中,来表现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

从而,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扼杀。

由于男人对女人有着出于本能的控制欲,面对女人的反叛,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男人必定会想尽办法制止女人的这种反叛,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即使女人与男人暂时达成妥协,这种妥协也不会维持太久,其结果必然
是走向极端——死亡。

在整篇小说中,劳伦斯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死亡的阴影,以及每个主人公面对死亡的不同反应。

通过对这些不同反应的描写,男人和女人在婚姻,爱情,力量,甚至是欲望上的不同理
想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由于这些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走向死亡与分离。

吉拉尔德的死亡就是一个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指责工业化谋杀了人性和重生的希望,
并且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吉拉尔德的死亡暗示着完美结合重生的希望,爱情确实需要死亡的营养。

《恋爱中的妇女》的读后感

《恋爱中的妇女》的读后感

《恋爱中的妇女》的读后感初翻此书,觉得这是一部言情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描绘了两对情人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向来是不看言情小说的,但这次不知怎么的,看了它的序言后,禁不住往下读,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劳伦斯,一个性格乖张却又坚持主见的人,他被评为20世纪最富独创性、又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

以前从没看过劳伦斯的书,自然也就对他一无所解,只是听朋友偶尔说起过他。

如今读完此书,感觉这并不是一部言情小说,而是一部严肃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作家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此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杰拉尔德,伯金,古德伦和厄秀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伯金,从他的身上你能觉察到作者的身影,仿佛他就在我的身边,挥之不去,因为他更像一个人——我的男友。

我是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这部小说的。

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层层展开。

这部小说共分31章,每章的主旨旨在在议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同人性是锋利对立的。

要么你做杰拉尔德、古德伦式的人,成为人形社会机器,让自己的人性归于泯灭,让社会耀眼的光环时刻照耀着你,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却是一片荒芜。

当进到真实人性的层次时,便一筹莫展,无能为力,举步维艰;要么就做一个伯金、厄秀拉式的人,做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们在社会上是不得志而默默无闻的,他们害怕社会,诅咒社会,又想逃离社会,显而易见扮演了弱者的角色。

不过他们能从社会范畴中跳出,进到真实个的人性层次。

他们最终赢得幸福,尽管虚无飘渺。

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它留给我的不是言情的荒淫无度,而是剖析人性与挽救人性的哲学考虑。

作者劳伦斯忍辱负重想人们苦口婆心地阐释他的人生观,试图挽救人类于水深炽热的思想荒原中。

然而,他却被人误解,嘲笑,怒骂,甚至冠之以女人的儿子之名,最终在不惑之年郁郁而死。

我能深切地体会到他那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悲哀以及举目四望无知己的凄凉。

他是可怜的,但也是英勇的。

前面提到伯金像我的男友,确实。

他是一个惯于独来独往的人,不爱交际,但却拥有敏捷的头脑,善辩的思维,睿智的眼神。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1从前没有读过劳伦斯的作品,这是第一部。

这是公认的劳伦斯代表作。

本来想着能读到一切触动心灵的`爱情故事,感受一下大师笔下的爱情,能把那种唯美、缠绵、浪漫写到何种程度。

但读完还是失望了,在个别章节中,确实能够表现出来。

两对男女的爱情纠葛。

但除此之外,更多是那些不吸引读者的情节,有人说,大师之作不同于言情小说,所以不能总是一直在写恋爱。

所以牵扯到各种方方面面,人物对话中,也有长篇大论的深刻讨论。

不过,这些讨论确乎不吸引人。

不管是一些景物的描写,或者某些话题的讨论,都没有吸引我。

对一些读者来说,也是如此。

我们读这部小说,首先期待的还是读到撩人、动人的爱情。

不过作者主旨不是这个,而是写出两对苦涩的情人,还好有一对成了,尽管伯金也爱着杰拉德,这种爱情之外,对同性的深情渴望,我也能理解。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种作品中独到这种感情。

或许有读者会感到诧异,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对有些男性而言,伯金和杰拉德的同性之间的情谊,那种等同爱情的结盟,确乎存在,也是一种诉求。

不过这样一来,小说中的两对男女之间的感情,就显得苦涩。

杰拉德和戈珍最终闹掰了,尽管杰拉德是一位美男子,有气度,杰出而不凡,但是他大男子主义,又带着冷漠,希望女性臣服着他。

所以戈珍选择了德国雕塑师,尽管对方并不帅,也缺少魅力,但是给了她熨帖。

不过,总而言之,这两段拧巴的感情,确乎不是我想读的。

读完全书之后,也没有太多想反复阅读的,毕竟缺少了很多趣味。

尽管作者想要展示深厚的思想思想底蕴,但这种分析,读读__就好了。

小说乱惯性不强,很多情节都吸引不了人。

比起阅读《廊桥遗梦》的体验,差太多了。

不过,也算是读完了一部名著。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2我无法揣摩出当年劳伦斯是怀着怎样的复杂消极的心境诉说着书中这些人物的故事。

劳伦斯式的笔调,在我眼里,永远是那么的绝望。

就算是那他稍表现出的微弱的希望气息,也总显的格外吝啬。

虽然小说的题目是恋爱中的女人。

《恋爱中的女人》:关于人类存在完整性的哲学思考

《恋爱中的女人》:关于人类存在完整性的哲学思考

作者: 邓箐
作者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出版物刊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2页
主题词: 存在 文化自我 自然自我 弥合
摘要:《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是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

笔者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对《恋爱中的女人》的两位男主人公杰拉尔德和伯金寻找理想自我(文化自我或自然自我)的历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杰拉尔德和伯金追求理想自我的历程及其最后不同的命运反映了劳伦斯的世界观,即现代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精神荒原。

劳伦斯的观点从哲学中人的完整存在的角度来看是片面的,因为文化自我和自然自我是人的两种基本属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赏析

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赏析

作者: 吴秀辉
作者机构: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92-9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1期
主题词: 劳伦斯 艺术结构 人物形象 工业社会 厄秀拉 长篇小说 拉德 主题思想 恋爱 赏析
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20世纪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游记、散文等。

于1920年问世的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以下简称《恋》)是劳伦斯的一部著名代表作。

劳伦斯在作品中以犀利、细腻的笔锋直逼人性的最深处,鲜活地刻画出了20世纪初英国工业社会的时代特色。

[1]本文拟从主体思想、艺术结构及人物形象三个方面赏析劳伦斯的这部巨作。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600字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600字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600字从前没有读过劳伦斯的作品,这是第一部。

这是公认的劳伦斯代表作。

本来想着能读到一切触动心灵的爱情故事,感受一下大师笔下的爱情,能把那种唯美、缠绵、浪漫写到何种程度。

但读完还是失望了,在个别章节中,确实能够表现出来。

两对男女的爱情纠葛。

但除此之外,更多是那些不吸引读者的情节,有人说,大师之作不同于言情小说,所以不能总是一直在写恋爱。

所以牵扯到各种方方面面,人物对话中,也有长篇大论的深刻讨论。

不过,这些讨论确乎不吸引人。

不管是一些景物的描写,或者某些话题的讨论,都没有吸引我。

对一些读者来说,也是如此。

我们读这部小说,首先期待的还是读到撩人、动人的爱情。

不过作者主旨不是这个,而是写出两对苦涩的情人,还好有一对成了,尽管伯金也爱着杰拉德,这种爱情之外,对同性的深情渴望,我也能理解。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种作品中独到这种感情。

或许有读者会感到诧异,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对有些男性而言,伯金和杰拉德的同性之间的情谊,那种等同爱情的结盟,确乎存在,也是一种诉求。

不过这样一来,小说中的两对男女之间的感情,就显得苦涩。

杰拉德和戈珍最终闹掰了,尽管杰拉德是一位美男子,有气度,杰出而不凡,但是他大男子主义,又带着冷漠,希望女性臣服着他。

所以戈珍选择了德国雕塑师,尽管对方并不帅,也缺少魅力,但是给了她熨帖。

不过,总而言之,这两段拧巴的感情,确乎不是我想读的。

读完全书之后,也没有太多想反复阅读的,毕竟缺少了很多趣味。

尽管作者想要展示深厚的思想思想底蕴,但这种分析,读读文章就好了。

小说乱惯性不强,很多情节都吸引不了人。

比起阅读《廊桥遗梦》的体验,差太多了。

不过,也算是读完了一部名著。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

《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厄秀拉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厄秀拉的爱情故事让我深感感动。

她对爱情的追求充满了热情和执着,她的爱情既有甜蜜和幸福,也有痛苦和挣扎。

然而,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她都始终坚持着对爱情的信念。

这种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让我深受启发。

劳伦斯的艺术风格也让我深感欣赏。

他的语言富有诗意,他的描绘细腻而深入。

他通过厄秀拉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这部作品也深入探讨了性别和社会的主题。

厄秀拉作为一个女性,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社会的压力,也要面对自我认知的困惑。

这种对性别和社会的探讨,让我对社会和个人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恋爱中的女人》与劳伦斯的“小说三要素”

《恋爱中的女人》与劳伦斯的“小说三要素”

《恋爱中的女人》与劳伦斯的“小说三要素”
王腊宝;陈隽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6)002
【摘要】D.H.劳伦斯的“小说三要素”理论是其文学批评思想中的精髓,是他对自己早期小说创作实践的概括与提炼,也是理解他中后期小说创作的关键.劳伦斯认为:首先,小说必须绽放生命力;其次,小说的各部分之间必须生动而有机地关联;最后,小说必须高尚可敬.《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人物以一种内在的生命之火为向导,努力保持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完整;小说通过人物与环境完美关联揭示其激情洋溢的生命活力;作者运用具体的人物案例,说明小说应当直面生命本能,戒绝一切思想说教.【总页数】7页(P159-165)
【作者】王腊宝;陈隽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鲁迅和劳伦斯小说"看与被看"式结构运用探讨--兼评《恋爱中的女人》
2.论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艺术特色
3.刍议劳伦斯小说中的色彩运用r——以《白
孔雀》、《恋爱中的女人》为例4.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生态美学解读5.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现代主义创作主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恋爱中的女人》: 劳伦斯作品中哲学思想与尼采之契合

《恋爱中的女人》: 劳伦斯作品中哲学思想与尼采之契合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作品中哲学思想与尼采之契合黄新
【期刊名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1)004
【摘要】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有意将四位主人公以复杂交错的关系扭结在一起,形成广阔的悲剧结构,深刻展现他对人生的痛苦思索.本文作者认为,这种思索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价值,且与尼采的思想不谋而合,即:生命之健康与颓废绝非相互孤立相互排斥,而是二者自然的综合.同时,劳伦斯在小说中所提出的男性之爱,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同性恋倾向,而是他深邃的哲学思想给人类生活指出的一种自救之路.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黄新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外语系,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J], 沈雁
2.刍议劳伦斯小说中的色彩运用r——以《白孔雀》、《恋爱中的女人》为例 [J], 李新美
3.从原型的角度解读“平衡星体”模式中的失衡——论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女性观的隐形裂变 [J], 黄翔
4.从原型的角度解读“平衡星体”模式中的失衡——论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女性观的隐形裂变 [J], 黄翔;
5.玫瑰和百合:生命之花与死亡之花--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作品赏析 [J], 高金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小说中的非理性因素摘要:劳伦斯深受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他吸收了尼采、弗洛伊德等的理论,并对其有着自己独特的归纳。

劳伦斯将非理性看作推动两性关系的动力,将其作为改变文明状态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劳伦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领域,细察其内在构成,可以分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两大内容。

通过对这些非理性心理因素的挖掘,可明显看出劳伦斯其作品表现出的人类渴望摆脱文明的束缚和重获新生的理想。

关键词:劳伦斯;非理性;性本能;死亡本能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
非理性主义思潮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期达到高峰。

非理性一般是指“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一切精神现象和活动,包括本能、无意识等,具有自发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1]。

非理性主义重视人精神世界中非理性成分的作用,认为这些因素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由其决定的。

尼采、弗洛伊德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将非理性与理性对立,将本能与现代文明对立,通过挖掘人内在生命力,揭露理性和文明的缺憾与破绽。

劳伦斯的创作受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很深,他吸收了尼采、弗洛伊德等理论,并对其有着自己独特的归纳。

劳伦斯将非理性看作
推动两性关系的动力,将其作为改变文明状态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因为他相信,如果人能够在非理性心理的驱动下生活,那么,人类就能够战胜工业文明的灾难,并使自己获得新生。

劳伦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领域,可以分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两方面内容。

通过对这些非理性因素的挖掘和探索,劳伦斯作品表现出了人类渴望摆脱文明束缚和重获新生的理想。

弗洛伊德将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本能,一种是死本能。

他认为,生本能即是性本能,其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又称为生存本能。

性本能代表生命中建设性、进取性的力量,目的在于维持生命的存在、延续和发展。

性本能是劳伦斯小说中人物非理性心理的重要构成因素。

在劳伦斯笔下,性本能主要表现为两性间不由自主相互吸引的本能,要求性满足的愿望。

劳伦斯小说中人物的性本能基本上是“通过同他者的融合来扩大自己人格的追求,实现存在的最大化”[2]。

性本能是人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物两性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杰拉尔德和古德伦的融合便是在性本能的驱动下完成的。

古德伦第一次在煤矿主克里奇女儿的婚礼上见到其长子杰拉尔德时,就感到了一种异样的冲动。

初次见面时,性本能就开始萌动,古德伦感受到了来自杰拉尔德的吸引,她想要更深地去了解他,尽管她并不明白这是为了什么。

随后,古德伦在湖畔写生,正巧杰拉尔德划船从此经过。

杰拉尔德要求看古德伦的写生簿,古德
伦就递给他。

两个人在画册交接之际,都产生了异样的激动。

杰拉尔德感到“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很强的”[3]。

而古德伦“感到他的身体伸展过来,就像从地下涌出的沼泽之火一样向她伸展过来……使得她血管中血流凝滞了,头脑也失去了知觉,变得模糊起来。

” [3]。

随着两人的进一步接触,对彼此的渴望更加强烈,性本能的驱动变得更强。

古德伦和杰拉尔德彼此都产生了要求放纵的欲望。

这种情欲涌上古德伦的心头,使她“倍感精神,觉得双手充满力量,似乎能把世界撕得粉碎”[3]。

到小说的第二十四章,杰拉尔德与古德伦第一次有了肉体关系,情欲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关系也得到了发展。

从杰拉尔德和古德伦的交往过程可以发现,人物身上的性本能属于生理本能,不受其自身意识的控制,也没用善恶好坏之分。

它是两性关系的凝固剂,与人物的道德选择无关,与生命的浮沉无关,也不是道德考量的依据。

不论两性关系是否和谐,性本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在两性结合之初。

随着两性关系的逐步深入,死亡本能也展现出其作用。

根据弗洛伊德对本能的理解,人身上除了性本能外,还存在着死亡本能,它代表生命中攻击性、自毁性、破坏性的力量,“这种本能的任务就是把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4],其目的在于分解生命,消灭生命。

当这种本能向外表现时,它是破坏、攻击的动力;当向外侵犯受挫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表现为自
虐、自杀的倾向。

劳伦斯承认人的死亡本能,他说人只有两个欲望,生的欲望和死的欲望。

死亡本能也是劳伦斯笔下人物非理性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古德伦身上,死亡本能的力量十分强大,暴力总是令她着迷,施虐和血腥的场面总是能够激起她的快感。

小说第十四章中,古德伦突然对出现在附近的一群公牛产生了兴趣,她抑制不住自己,在这群公牛面前跳起舞来。

这种挑衅行为可能会招来公牛的攻击,古德伦却毫不畏惧。

在与公牛的对峙中,古德伦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恐惧和快乐的颤栗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感觉”[3]。

古德伦的这种怪异行为,并不是要达到什么现实目标,获取什么物质利益,她的行为体现出侵犯性和攻击性,正是她死亡本能的反映。

随后古德伦和杰拉尔德的对话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点。

杰拉尔德好心劝告她,但古德伦却毫不领情,还嘲讽他,态度极其傲慢和狂暴。

最后,她竟然“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暴力报复的冲动” [3],给了杰拉尔德一巴掌。

在这种凶狠、充满敌意的行为中,古德伦身上的死亡本能得到赤裸裸的宣泄。

除了对破坏性本能的展现外,劳伦斯还强调另一种死亡本能,它是创造性的,富于生机与活力,是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在小说的第十五章中,劳伦斯书写了厄秀拉对死亡神秘玄妙的体验:“她呆呆地坐着,湮没在死亡边缘般的黑暗之中。

她隐隐觉得,自己出生以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朝这个边缘走近……她必须走完自己的
人生道路,直至终结,必须走到这场冒险经历的尽头。

继续向前一步,那就是超越生死的边界,跨入死亡。

”[3]死亡之后就是新生,因为“死亡是一种了不起的完善,是伟大的享受,又是生命的延续”
[3]。

在伯金和她一起到阿尔卑斯山去度蜜月时,厄秀拉感到新生即将来临。

小说写道:“临行前的数周内,厄秀拉一直陷于茫然若失的状态之中……她的那个新的自我将接踵而至,马上就要来临。


[3]他们乘坐的船行进在漆黑的夜里,他们俩宛如生命的种子,随着一阵轻缓的晃动,落入了那无底的黑色空间。

正如死亡可以体验一样,新生也可以体验。

“在厄秀拉心中,对前方那个未知世界的感觉,战胜了其他的一切……她体验到一种在未知世界里离群索居的甜蜜和快乐。

”[3]这是新生,是新的生命跃入了天堂。

在这里,虽然死亡本能的目的在于消解生命,但随着死亡体验的发生,新的生命也孕育出来。

综上所述,劳伦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非理性心理世界。

两性间的互相吸引源自性本能,而死亡本能既具破坏性,又含创造性,使得两性走向死亡或和谐。

劳伦斯借由两性关系中展现出的非理性因素,表现了其对于工业文明的批判。

劳伦斯始终相信,如果人能够在非理性心理的驱动下生活,那么,人类就能够战胜工业文明的灾难,并使自己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刘洪涛:《荒原与拯救——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劳伦斯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m],沈国清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尹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