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饮酒(其五)》(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饮酒(其五)》(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我居住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只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时,无意间看见了庐山。
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飞回。
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却又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情景默写】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环境的喧闹与做学问没有必然联系的句子是“,”。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两句以随意的举动表现自己的清高志趣,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两句写所见南山之景,这体现着自然的平静与完美。
4.陶渊明《饮酒(其五)》最后两句“,”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答案】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素材运用】一、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二、相关事迹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陶渊明
《饮酒》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饮酒》(其五),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犹如其中的一泓清泉,常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的慰藉。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
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结合本组教研主题,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根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庐山风景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 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中考语文《饮酒(其五)》课内梳理、探究与默写、多角度赏析练习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①在人境⑦,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③? 心远地自偏④。
采菊东篱下,悠然⑤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⑤,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注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②人境:人聚集的地方。
③尔:这样。
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⑤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1.诗人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两句是什么关系?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由果及因)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30诗五首《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2、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意境及语言。
4、积累文言字词。
5、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6、学习诗人的人格品质,体会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目标中的“2”“3”“5”教学难点:目标中的“3”“5”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桃花源记》里面,给我们(人类)塑造一个“丰衣足食,人民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在《五柳先生传》知道这位“安贫乐道”富有个性的东晋文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饮酒》组诗中的第五篇,看看又给我们什么惊喜呢?二、学习诗歌和诗歌的赏析方法(一)、诗文:(展示诗文)(二)、学习和赏析诗歌的方法:诗歌赏析三部曲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1、读准字音;2、划出节奏;3、说说内容。
1、按节奏诵读诗歌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积累文言词汇【注释】结庐:构筑居室。
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日夕:傍晚、近黄昏的时候。
相与还:结伴回家。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1、写作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东晋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
初二下册古诗文(课内):饮酒·其五
初二下册古诗文(课内):饮酒·其五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饮酒其五(课件32张)
形象: 技巧: 情感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形象——景:宁静和谐,景致极佳 人:超凡脱俗,怡然自得
技巧:设问 衬托 情景交融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白描
情感:怡然自得,闲适寂悦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语言:平淡自然,朴素隽永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 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 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3.对上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 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 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偶然 间抬头,看到悠然的南山。
傍晚时分,山中的云气十分 美丽,飞翔的鸟儿结伴归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
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样表达。
整体把握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结庐之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 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 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王国维 《人间词话》
他,是谁?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 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 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 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 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4.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陶渊明的超脱世俗情怀,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探讨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学生可以尝试仿写一首小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格律。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首诗词:
1.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次,在教学难点方面,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含蓄、隐喻的情感,他们往往难以把握。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诗词创作方面表现得有些拘谨。为了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提前准备一些有趣的创作主题,降低创作难度,让学生们更加自由地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30课《诗五首》之《饮酒(其五)》。
教材简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是陶诗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教学设想:
学习诗歌,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背诵全诗;
2.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如“见”“悠然”以及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的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于田园中耕种劳作,常“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亲旧们理解他,常备酒请他,他每次饮酒必醉,醉了后“曾不吝情去留”,
如果有人造访他,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
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我们学过的不只《归园田居》和《五柳先生传》,他的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三、朗读诗歌
1.学生试读。
2.听教师范读或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3.明节奏: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理解诗意
1、2句:在人聚居的地方构筑房舍,却没有车马喧闹的声音
3、4句:问您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5、6句:在东篱下采摘菊花,闲适自在,一抬眼见到了远处苍翠的南山。
7、8句:傍晚时分,山林间的雾霭缭绕,景象美好;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隐入山林。
9、10句:这景象透露着人生真谛,想要辨别已不知如何用言语表达。
五、分析赏鉴:
1、从表达方式上理解诗歌写法:整首诗融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
在
叙事、说理中融情,在景中寓情。
2设问理解:“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见”,不经意的看见,表现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
表现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
而“望”则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可见,“见”比“望”更能体现“悠然”二字。
)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你觉得有何深刻意义?
(第一问:景物描写)
(第二问: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祥和,表现诗人悠然的心境。
)
第三问:
(看资料:陶渊明的四次入仕:
任州祭酒——这一年他29岁。
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
入桓玄幕——这一年陶渊明34岁。
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心生退意,想隐居园林。
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任镇军、建威参军——这一年陶渊明40岁。
这一年,刘裕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
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
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
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
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任彭泽县令——这一年陶渊明41岁。
陶渊明是这年八月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
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
当时官场潜规则,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索要贿赂。
因此,这些县令无不巴结献媚。
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
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
”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为过,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认为这样做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
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
(明确: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污秽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4、可见《饮酒》最后两句中的“真意”应怎样理解?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寄情自然乃是人生的真谛。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六、思考探究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七、总结、背诵。
老师总结全诗:《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
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这么优美的诗,同学们把它熟读、背诵,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