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技巧教案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技巧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形式的诗歌。
2.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诗歌的类型和形式。
2.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首著名的诗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学生观察诗歌的格式和结构,讨论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二、观察诗歌的形式(15分钟)1. 老师以示例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绝、五言律诗等。
2. 学生观察和分析示例诗歌的格式和规律。
3. 学生自主发现其他形式的诗歌,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三、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20分钟)1. 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讨论并列举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及意义。
3. 学生尝试自己发现其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并分享给同学。
四、诗歌鉴赏的方法(30分钟)1. 老师讲解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如把握主题、理解意境、体会情感等。
2.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一首诗歌,运用方法进行鉴赏。
3.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提高写作水平(20分钟)1. 老师讲解一些写作诗歌的技巧,如运用比喻、选择合适的词语等。
2. 学生借鉴老师的指导和示范,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和改进自己的诗歌作品。
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与同学分享。
3.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对语文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诗歌鉴赏的教学活动,学生 not only 可以了解和认识各种形式的诗歌, but also 可以培养他们的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通过学习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对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所提高。
中考诗歌鉴赏方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中考诗歌鉴赏方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中考诗歌鉴赏方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中考诗歌鉴赏方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和诗歌鉴赏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理解、欣赏和分析诗歌;3.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浏览PPT,了解何为诗歌,以及诗歌的种类和体裁。
2.课堂讲解:通过展示相关的图表,与学生共同了解诗歌鉴赏方法,包括:①首句理解法:鉴赏诗歌首句和标题,判断主题和情感。
如《锄禾》的首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表达了艰苦劳动的精神和农民丰收的喜悦。
②描写手法法:注意描写句和描写方法,分析描写的意图和感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描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③对比手法法:着重理解对比句和对比的效果。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对比:男儿何不带吴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对时光的感慨。
④音韵节奏法:重视使用音韵美和节奏感,除了理解诗句外,创造适当的情境,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如《清明》的音韵特征:仄叠平仄仄,平叠仄仄平;“清”、“明”互用,抒发烈士忧国忧民的情感。
3.实践训练: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自主欣赏并分析不同体裁的诗歌,如律诗、绝句、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阅读能力。
4.总结复习:回顾当堂课程,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主总结,并提出建议,针对下一步如何提高鉴赏水平。
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了解当代诗歌选题与创新方向,不断提高对现代文学形态的敏感度。
2.多样化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欣赏名诗,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感受更多的人生感悟。
3.采用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诗歌的语言、文化与历史内涵。
4.提醒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注重情感体验与思维创新,达成思感统一。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训练学生分析、解读诗歌的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意境、情感、形式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意象、分析情感、品味语言等。
3.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诗歌鉴赏题型的答题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分析和解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诗歌的基本特点:讲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形式等基本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诗歌。
3. 诗歌的鉴赏方法:教授抓住意象、分析情感、品味语言等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4.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讲解诗歌鉴赏题型的种类及答题技巧,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课堂练习:给出几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一道诗歌鉴赏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正确率。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
2.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3. 教学课件。
八、教学策略:2.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课堂氛围。
九、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开设诗歌鉴赏讲座,邀请专家分享鉴赏经验。
3. 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六、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和感受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技巧的鉴赏能力。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学案
古诗词赏析——体会情感题学案1、根据诗的类型把握感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离愁别绪、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遗憾惋惜、思念友人山水田园诗:赞美喜爱、恬淡闲适、轻松愉悦边塞诗: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思乡思亲、苦闷无聊咏物(志、史)诗、怀古诗:高洁坚强、乐观豁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忠于皇上、蔑视权贵、同情劳动人民、痛恨自责爱情诗:爱慕向往、思念祝福、相思之苦2、抓关键词把握情感(1)题目《春夜喜雨》——杜甫(2)序、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3)诗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感悟意象把握情感菊:隐逸、高洁梅:高洁、坚强不屈松柏:孤直、傲岸柳:送别、留恋梧桐:凄凉悲伤芭蕉:孤独与忧愁芳草:别情离绪子规:悲惨、凄怨哀伤乌鸦:衰败荒凉秋蝉:高洁,悲凉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云:漂泊不定西风:落寞、惆怅月亮:思乡、人生得失江水:忧愁、时间流逝典型考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释】(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3)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016年大连市中考题忆王孙【宋】姜燮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经,料得吟鸾夜夜愁。
【注释】(1)忆王孙:词牌名。
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中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及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类题型的解答技巧。
教学重难点:熟悉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及相应的解题技巧。
教学流程:一、课前检测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文后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叙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劲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3、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展现的画面。
4、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二、知识梳理(一)、新课标、新教材考查要点: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读懂;2、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诗词鉴赏题的特点:1、命题形式以填空和简答题为主;2、试题涉及内容以课内为主;3、选材浅显平易,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4、试题设计是由词句理解到意境想象,由内容表达到表达技巧。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①至②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查感情主旨)【思考角度】第一、从题目入手。
通过题目,可以对全诗作基本的了解。
本诗题目暗示了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感情要么是惜别之意,要么就是豁达乐观之情的。
第二、读作者。
就是“知人论诗”,确定诗人所处的朝代、风格,有助于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苏轼的词一般表达的是豪放之情;杜甫表达的则一般是沉郁伤感的愁绪。
第三、读注解或诗歌意思。
通过注释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通过翻译诗句的意思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有利于把握诗的主题。
第四、读诗的意象。
意象,就是倾注了诗人感情色彩的景象。
部编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抒情诗五首》教案
部编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抒情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诗的特点和特色。
2. 掌握五首不同风格的抒情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4.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五首抒情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学会欣赏并品味抒情诗的美。
三、教学内容1. 连续阅读五首抒情诗,包括《山居秋暝》、《游子吟》、《花非花》、《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江雪》。
2. 分析每首诗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3. 进行情感交流和共同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一段简短而引人入胜的诗句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抒情诗的兴趣。
2. 主体教学:逐首详细讲解每首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品味。
3. 情感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交流对诗歌的感悟和心得。
4. 辅助材料:提供音频或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5. 练与评价:设计相关练,培养学生对抒情诗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并通过作品欣赏及口头评价进行评估。
五、教学评价1. 视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包括问题回答、讨论和分享等。
2. 分析学生的作品,包括书面作文、口头表达等,评估其对抒情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反馈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视频观摩:安排学生观看抒情诗的演绎视频,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属于自己的抒情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抒情诗文本:部编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抒情诗五首》篇目。
2. 辅助材料:音频或视频资源,相关参考书籍。
八、教学安排本教案拟定为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
- 第一节课:导入及诗歌解读(30分钟)- 第二节课:情感交流及评价(30分钟)。
初中诗歌鉴赏技巧的教案
初中诗歌鉴赏技巧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学会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分析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诗歌样本:选取一些适合初中生鉴赏的诗歌。
2. 相关资料:关于诗歌鉴赏的参考书籍或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如诗歌的定义、基本特点等。
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意义?二、诗歌的基本特点(10分钟)1. 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2. 举例说明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如押韵、对仗等。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
三、诗歌鉴赏方法(10分钟)1. 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包括了解作者背景、分析主题、感受情感等。
2.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了解作者背景来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分析如何通过分析主题和感受情感来鉴赏诗歌。
四、诗歌鉴赏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阅读选定的诗歌,并尝试使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2. 每组选出一篇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享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鉴赏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可以是对景物、人物或情感的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教学延伸:1. 组织诗歌鉴赏的比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公开课: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内容:以张耒《夏日》这首诗及其试题为例讲解诗歌鉴赏的技巧重点:答题技巧和答题步骤难点:组织语言、表述答案同学们好,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诗歌鉴赏是语文试题中的一大题型。
今天,我们以张耒《夏日》这首诗及其试题为例讲解一下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看一下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夏日》宋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虚枕:空心的枕头.首先,我们整体上把握一下这首诗,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古诗鉴赏题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或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
相应的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
这首诗前三联都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
一般的,整体上把握完诗歌后,我们到诗词的后半局部去找诗的中心,就是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诗人喜欢渔樵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生活,所以诗歌的志愿就是:归隐村野、终老乡间。
那么他为什么想归隐呢?看诗词的前半局部,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要获得这些信息,我们还要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知人论世,了解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虚枕:空心的枕头,知道虚枕的意思,就能知道“纳虚枕”是什么意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鉴赏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诗词鉴赏复习目标(一)正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的感受。
(二)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能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诗中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含义。
重点正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的感受。
难点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能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诗中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2.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抱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心远”二字为全诗之诗眼,它表明什么?.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的。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3.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
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教材分析】《考试⼤纲》在“古代诗⽂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和表达技巧;②评价⽂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多数学⽣觉得⽆从下⼿的题,同时也是中考的必考题,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应着重讲解此类题的答题⽅法、答题技巧,培养学⽣的语感,为学⽣指明⼀个⽅向,能够较快地提升学⽣的能⼒。
【三维⽬标】1、知识⽬标: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法,学会分析诗歌的⼈物形象。
2、能⼒⽬标:掌握诗歌炼字型和⼈物形象型题的解答⽅法3、情感⽬标:从诗歌鉴赏中体会古代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炼字”的相关知识、⼈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诗歌鉴赏的答题⽅法。
【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导⼊⼤家都⽐较熟悉贾岛“推敲”的故事。
到底是“僧推⽉下门”好,还是“僧敲⽉下门”好。
这实际上是古⼈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个典型。
诗歌语⾔的⼀⼤特⾊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
因此,注意诗歌语⾔的炼字,就成为鉴赏诗歌语⾔的⼀⼤切⼊点。
⼆、考点把握从近⼏年的中考试题分析看来,诗词鉴赏题的设题范围呈“课内课外平分秋⾊”之势。
题型多为对诗⼈情感的把握与对佳句的赏析。
三、答题技巧(⼀)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情感是诗词的灵魂。
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
情感的抒发⽅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志。
体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站在时代的⾼度,对古诗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观点或态度进⾏客观地分析评价。
题⽬形式:①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③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怎样的情感?应对策略:(1)把握题⽬,即从题⽬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平、思想背景,探究诗⼈的写作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悟诗情——中考古诗词鉴赏》研讨课教案_9
专题复习悟诗情——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内容分析】广州市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一直比较稳定,主要考查内容理解(词语含义)、思想感情分析这两个考点。
考试的题型、分值也比较稳定,都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考查,分值都是5分。
从篇目来看,都是考查唐宋的名家作品,大都来自八年级和九年级,范围包括课内讲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
【教学目标】1.了解近八年中考诗歌鉴赏题考查内容。
2.掌握诗歌思想感情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由浅入深、逐步归纳出各种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掌握诗歌思想感情分析的各种方法和答题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这次的“同课异构”的上课内容,我们初三语文备课组选择的是复习课:《悟讲情——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专题》。
我安排在初三4班上课,这是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班上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班上“后进生”的面比较大。
针对这一学情,我们备课组的全体老师们进行了多次的集体备课,最后决定因材施教,教学安排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古诗词鉴赏的具体方法的指导,并且由浅入深、逐步归纳出各种答题方法:由“看题目”到“抓关键词、关键句”、再到“品意境”、“综合分析”。
因为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答题速度很慢,为了保证整堂课教学的完整呈现,所以把堂上训练安排到了全部鉴赏方法的指导之后,并且分层次进行训练。
本来是安排二十分钟完成前三个环节的教学任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过多,加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受限,所以实际上花了二十多分钟,导致后面几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比较紧张,这是比较遗憾的。
课后经过初中全体语文组老师们和校领导们的评课指导,肯定了前几个教学流程,突出了最基础的知识点的复习,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后两个教学流程的难度,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巩固。
所以,我根据大家的建议,以后的上课中应该调整教案和学案中的教学安排,把本来集中在后面的课堂练习,分别及时穿插在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之后,讲练结合,并适当减少题量,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当堂掌握最基本的鉴赏方法。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现代文答题技巧教案
现代文答题技巧教案一、注音题1、书写规范2、标调3、变形二、解释加点词与在句子中的含义1、要求(1)结合文章解释含义(2)(首先一定要找出)主语+(句子所写的)事件或话题+(词语的)意思2、类型:(1)大词小用、小词大用原意+“此处是大词小用/小词大用”+文中意(2)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褒用原意+“此处是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褒用”+文中意(3)词语胡本意完全消失,进而转化为其他意思①词语表示(当事人)心里或心里②词语表示(人或动物的)神态③词语表示(植物或静物的)神态④词语表示(作者的)感情⑤词语表示精神品质三、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1、在原文中找关于人物心理变化的形容词或名词。
2、用两字或四字的词语概括。
3、注意是自我概括还是文中。
四、开头段的作用1、总领全文,统领全文2、引起下文,引出下文3、奠定感情基调4、点题5、交代背景6、设置悬念7、与结尾照应五、结尾段的作用1、升华主题(抒情句)2、深化主题(议论句)3、总结全文(总结句)4、画龙点睛5、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言虽进而意未绝6、留下悬念,引人深思7、回应题目/开篇/(文中的某一个)情节其中,当结尾段的作用是1,2,3,4,7时,要在前面加上“收束全文”。
六、过渡段的作用题型:1、此段在文章中是什么段落?2、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具体指出。
4、此段在为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并指出,它是如何发挥这一作用的?七、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子1、修辞:⑴比喻、拟人:⑵排比:⑶夸张:2、动词:3、描写方法: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八、品味句子的含义方法:原句还原+含义+情感九、结合实际谈感受1、以原文的中心为中心2、换人换事3、语言简洁,表明观点是用议论句4、用肯定句5、注意修辞十、现代文练习与讲解(附后)十一、总结1、现代文阅读题重在——阅读2、要用温热的心灵去充分感受理解文字的情感,再用冷静头脑去审题,理性思考问题属于哪种题型,结合原文去回答。
初中诗歌抒情教案
初中诗歌抒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抒情的特点和手法,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定义、特点、形式等。
2. 诗歌抒情的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3. 诗歌鉴赏与表达:通过分析经典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抒情手法,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
2.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基本知识讲解:介绍诗歌的定义、特点、形式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
3. 诗歌抒情手法讲解:讲解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抒情的多样性。
4. 诗歌鉴赏与表达:分析经典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一首小诗,运用所学的抒情手法。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抒情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诗歌鉴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选集。
2. 相关诗歌知识的参考资料。
3. 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注重诗歌的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4.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诗歌,拓宽视野。
5.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做好榜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抒情的特点和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公开课: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内容:以张耒《夏日》这首诗及其试题为例讲解诗歌鉴赏的技巧
重点:答题技巧和答题步骤
难点:组织语言、表述答案
同学们好,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诗歌鉴赏是语文试题中的一大题型。
今天,我们以张耒《夏日》这首诗及其试题为例讲解一下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看一下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虚枕:空心的枕头.
首先,我们整体上把握一下这首诗,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古诗鉴赏题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或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
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
相应的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
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
领悟物和志的关系。
这首诗前三联都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
一般的,整体上把握完诗歌后,我们到诗词的后半部分
去找诗的中心,就是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久斑两
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
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诗人喜
欢渔樵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生活,所
以诗歌的志愿就是:归隐村野、终老乡间。
那么他为什么想
归隐呢?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
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
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要获得这些信息,我们还要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
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
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虚枕:空心的枕头,知道虚枕的意思,就能知道“纳虚枕”是什么意思。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
是名句的鉴赏);这首诗不是非常有名,没有名句。
但可以
着重思考最后一句。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
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
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1、张耒《夏日》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请具体说明。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先看第一题:
1、张耒《夏日》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请具体说明。
题干已经说明了写作手法和作用效果。
那么我们只用回
答过程: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如何形
象的描写刻画的?并且结合“反衬”二字。
夏日昼长,乡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
羽翼都已长成。
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
如果环境不清幽,燕雀和蝴蝶肯
定都逃走了。
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
的清净。
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
水声.如果环境不清幽,诗人哪有心情看月影,溪水的声音
又哪里听得到。
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
其实题干中无反衬二字,我们也要学会归纳诗歌的艺术
手法。
再看第二题: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这是炼字型的题目,类似的提问方式还有:这一联中最
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
它好在哪里?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
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我们的答题模式:
①首先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当然这一题,题
干已经说了,传神。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邀,邀请;纳,
容纳,装进入。
③里层的意思需要借助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想象一下画面,诗人躺在床上,看
着月光透过窗帘照射进来,窗帘浮动,屋外的月光洒进屋内,帘子可不就是在“邀请”月亮进门么?诗人枕在枕头上,古
时候的枕头是空心的,不是实心的,所以说虚枕,诗人听到
屋外的溪水水流潺潺,耳朵贴着枕头,听着听着仿佛溪水自
己往枕头里边灌,枕头就像西游记里的法宝一样,能把溪水
收纳进入。
④最后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也就是效果。
综合整体一下
答:“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和一种清闲的心境。
最后一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诗歌鉴赏的终极问题。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或者,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答: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通过对月影、溪水声的描绘,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最后一句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或者全诗表现出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
愿望,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郑皖春诗歌鉴赏答题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