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结构
必修二基础知识举隅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原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根本原因);大量开垦私田;兼并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3)瓦解:鲁国等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战国各国变法运动,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抑制兼并(北魏至唐前期:均田制。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鱼鳞图册),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成熟的主要动力。
★手工业阶段性成就★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部门(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市坊制度A、市是贸易区,坊是住宅区B、汉唐都城长安都设有东市、西市C、宋朝以前的市坊不仅有时空限制,而且有专员管理D、宋朝时,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业地区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州、益州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重农抑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重农),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抑商),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直接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代 济遭到日断伪发政易权服破、坏报刊与
电影、移风易俗
最
终
生
形
成
活
第二
次工
第三单元 业 革
二、【知识网命络】
社
战时共 新 经 斯 大
会
产主义 济 政 林 体
主
政策 试图策突破:二 制
义 经
战后的改革
经 济
赫鲁晓夫改革勃195列3 日涅夫改戈革1尔974巴乔夫改革
济 体
罗斯福新政
体 制 制 的 资 创 本 新 主
含义
历史(必修 I)知识体系
经 济化
第三阶段(1993——)欧盟
济
历史意义
全
1967 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五、【知识网络】 球
东盟 2002 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化
美济 洲区 与域 亚集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 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 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洲团
的化 经
1989 年成立 亚太经合组织
1991 年中国、台北、香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农耕经济
农 耕 经 济
中 国 古 代的 的重
要 补
精耕细作农 土地制 明 清 时 期
业 生 产 体 系 农耕度时的代发的手工农业耕 经 济
的形成
冶金、
农 耕
陶各 瓷历等
纺 织展、演展变官缓慢私的 展产生手高萌芽工度本主发明清 手货工币业 古业发代的及消重长的农义 资
经济
看
腾生飞活
变
巨变
化
第五单元
战经 后济 资体 本系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最新整理)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失误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 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
中
内容:三大决策
国
社 会
以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起点
主
义
建设为
建 中心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
经济体制改革
发 展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道
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雇佣关系
重农抑商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发
闭关锁国
展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雏资本形场市)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新 航 路 : ( 1)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四 条 航 线
见 P27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
曲 折
曲折发展
表现:
发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
展
1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
第四单元单元知识结构:
基本内容: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造”的实施
成果:“ ”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成果:“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三 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成就
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作出正确分 析,明确了党的任务,经济建设蓬勃 发展 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导言:高三历史必修二是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大一统王朝与地方割据1. 大一统王朝的特点与代表:汉朝、唐朝等。
2. 大一统王朝的统一方式与手段。
3. 地方割据的形成原因与代表:三国演义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等。
4. 地方割据的影响与对抗: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二、帝国与游牧民族的磨擦与融合1. 帝国的形成与特点:如罗马帝国。
2. 游牧民族与帝国的磨擦:如匈奴、蒙古等。
3. 游牧民族与帝国的融合:如元朝。
三、风俗与文化的交融与创新1. 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俗与文化形态与代表。
2.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风俗与文化交流。
3. 风俗与文化的创新与变革:如宋朝的科举制度、文人雅士的兴起。
四、政治制度与治理理念的发展演变1. 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代表: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宋朝的官僚体制等。
2. 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与评价。
3. 治理理念的发展与变革:如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影响。
五、社会阶级与经济形态的变迁1. 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结构与代表。
2. 经济形态的变迁与发展:如封建经济、市场经济等。
3. 社会阶级与经济形态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六、外交战争与政治格局的演变1. 各个历史时期的外交战争与代表:如秦朝的兵车法、明朝的护国战争等。
2. 外交战争与政治格局的演变:如三国鼎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入侵等。
七、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变革1. 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进步与代表:如宋朝的造纸术、明朝的航海技术等。
2. 农业的进步与变革:如宋朝的推广农桑、清朝的土地制度改革等。
3. 科技与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结语:以上便是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框架。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在高三的历史学科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第一章: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国家建设(1840年-1949年)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西方列强的侵略1.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2. 杨乃武、小白菜与中西电报局的建立3.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4. 辛丑条约与庚子拳运动5. 义和团运动与北京政变二、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倡导1. 戊戌变法与戊戌维新2. 梁启超与新民主主义思想3.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4.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5.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北伐战争1. 五卅运动与五卅惨案2. 国民党的统治与列宁主义的传入3.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4.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白色恐怖5. 中共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与红军长征四、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民主联军的建立2. 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的爆发3. 重庆谈判与团结抗战的形成4. 马关会议与长沙会议的召开5. 日本无条件投降与联合国成立第二章: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1949年-1978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1. 中共中央领导层的组建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 高岗、饶漱石事件与反右运动4.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5. 文化大革命与四人帮的垮台二、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制度的建立1.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2. 群众运动与人民公社的发展3. 铁路、钢铁、机械与航天工业的建设4. 四清运动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5. 农村改革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开发三、对外关系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 朝鲜战争与中苏交恶2. 中印边界战争与毛邓论战3. 文革期间的外交政策调整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 中国与美国的接触与尼克松访华5. 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互助合作与中国的周边外交第三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现在)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基本原则1. 国家统一战线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2. 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 统一战线建设与党的十二大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改革2. 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3. 港澳台经济交流与海外华人企业4. 输血、造血与自主创新5. 改革开放与中共党风廉政建设三、对外开放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1.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2. 奥运会与中国的全球形象3. “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的合作4.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组织的发展5.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中国的崛起结语: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涵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国家建设、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重要阶段的知识点。
历史高中必修二知识结构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二、手工业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79629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农耕经济
中 国 古 代 的 农 耕 经 济 第二单元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 的形成
土地制度的 发展演变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 高度发展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发芽明
农
冶金、纺织、陶瓷等手工业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展 Nhomakorabea清耕
的发展历程
经
产资 生本
济 的
各 历 史 时 货币的发 古 代 的 对 重农抑商
沦陷区经济遭到日伪政权破 坏
官僚资本“统制经济”
生 断发易服、报刊与电影、移风易俗 活 铁路、水运、邮政、电讯
精选文本
.
二、【知识网络】
社会主 义经济 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经济体 制的创 新和调 整
资本主 义经济 的改革
第四单元
试图突破:二战后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 勃列日涅夫改革1974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 GDP 看变 化
战经 后济 资体 本系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必要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
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
构成 关贸总协定
币笔国际货币、金融体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系的建立
五、【知识网络】 原因
欧区
洲域
的一 经体
过程
经 济化
第一阶段(1952——1967) 第二阶段(1967——1993)欧共体 第三阶段(1993——)欧盟
二战前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
国家干预经济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
精选文本
建国之 初百废 待兴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历史的,需要从整体把握,因此我们在学习必修二的历史内容时,要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整体把握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①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②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③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④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⑤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1)荷兰的殖民扩张:❀1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2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1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2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3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
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P52-53(1)内容:①改革: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肯定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应该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第二单元知识结构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 四条航线 见P27 (雏形)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 (2)英国殖民扩张、海上霸权地位确立 (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进入蒸汽时代 (基本形成) 3、工业革命 发生条件: 表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产生 (最终建立)第三单元知识结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目的:见P41 洋务运动 口号: 代表: (标志着中国 近代工业的起步)作为:见P41 影响 20C 60-70 S )主要分布:东南沿海(WHY ?)民族工业诞生并曲折发展(19世纪70年代—一战期间)特点:数量 规模 资本总额 地域上“春天”出现原因: “春天”消失的原因: 短暂的春天 “春天”出现的表现: 1927-1936 较快发展,原因在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运动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P41 ,在国统区 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45年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P41 美国第五单元知识结构服装、发型、食品、住房 物质生活 风俗习惯 交通:火车、轮船、航空 交通与通讯 通讯:邮政、电话、电报 大众传媒: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的革新或兴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区域一体化和集团化欧洲共同体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成因素表现。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79867
二战前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
国家干预经济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
-可编辑-
建国之 初百废 待兴
精品教育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实施一五计划
进行三大改造
公有制建立
探索经 济建设 道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左倾错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
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从 GDP 看变 化
发展
深化(原因、表现、作用)
评价(积极、消极、认识)
精品教育 -可编辑-
精品教育 -可编辑-
沦陷区经济遭到日伪政权破 坏
官僚资本“统制经济”
生 断发易服、报刊与电影、移风易俗 活 铁路、水运、邮政、电讯
-可编辑-
二、【知识网络】
精品教育
社会主 义经济 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经济体 制的创 新和调 整
资本主 义经济 的改革
第四单元
试图突破:二战后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 勃列日涅夫改革1974 戈尔巴乔夫改革
济
历史意义
全
1967 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球 化
美济 洲区 与域 亚集
东盟 2002 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 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 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洲团
的化 经
1989 年成立 亚太经合组织
1991 年中国、台北、香港
经济全球化
含义 过程
开始
-可编辑-
第五单元
经济腾飞 生活巨变
战经 后济 资体 本系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汇总【一】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2、主要成就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陶瓷业: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 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
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二】高中历史必修2的知识结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利和不利因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单元线索: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经历了过渡时期的七年。
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主要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二个时期。
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
1、基础: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主要措施有:1、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内容:“一化三改”;评价: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地域分布: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工具材料:石、木、骨器青铜器铁器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耕作工具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水利工程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变革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利设施的完善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水利知识:《河防一览》明代潘季训编著的水利专著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原因私有土地出现产生: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的表现形成:商周时期阡陌纵横,成“井”字型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井田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有使用权,无占有权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大量公田抛荒表现部分“私田”逐渐私有时间:战国时期“公田”、“私田”逐渐转化为私有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因齐国、鲁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多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是必然现象汉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兼并发展趋势宋初:不抑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国家对策:均田制、限田制、屯田制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集中,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战国:产生发展汉代:较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24、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汉代经济分布: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司马迁划分)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形成原因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区域经济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重区域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游牧业为主全国经济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原因:主要是战乱方向:周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永嘉东渡)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原因南方政局比较安定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经济重心的南移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过程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江浙地区“人才密布”。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一、中华文明的发展1.考古发现与原始社会-中国的考古发现与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发展-夏朝的建立和衰亡-商朝的兴起和发展-周朝的建立和统一3.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变迁-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争-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传播4.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秦始皇的统一和变革-汉朝的兴起和统治-汉武帝的与开放5.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三国时期的政治争斗-魏晋南北朝的兴起和衰落-佛教的传入和流行6.隋唐五代的繁荣与衰落-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繁荣-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分裂-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7.宋元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变革-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元朝的政治统治和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与开放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东地中海文明的兴起与辉煌-古埃及文明的崛起和发展-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古罗马文明的统一和繁荣2.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特点-阿育王的统一和繁荣-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3.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崛起与衰亡-波斯帝国的统一与扩张4.华夏文明与他国的互动-希腊罗马和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5.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古代文明-美洲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非洲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影响-大洋洲古代文明的发现和传承三、各种政治制度与文明的变迁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兴盛-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影响2.世界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制度的兴起和传播-共和制度的建立和衰退-奴隶制度的存在和消亡3.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与传播-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承和发展四、文化交流与技术发展1.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活跃-文化艺术品的流通和传播-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合2.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承-商业贸易的发展与跨洲交流历史必修二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中国和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一)扫盲教育
1、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清文盲;
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xx年中国同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发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年教育大革命;
4、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严重破坏;
5、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年明确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 57年反华右派斗争的复杂化,双百方针受轻微阻碍和侵害;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到教材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结构(一)
第1章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宏观框架】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2.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中观图示】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微观图解】6.小农经济7.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8.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9.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10.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新变化及经济政策11.几种经济政策的关系1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第2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宏观框架】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中国被卷入3.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微观图解】4.新航路开辟5.四大航线6.“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前因后果7.早期殖民扩张8.三角贸易9.工业革命的影响10.第二次工业革命第3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宏观框架】1. 整体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示意图【中观图示】4.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微观图解】6.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间的关系7.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三大表现8.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及相互关系9.近代新经济形态的三种形式第4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宏观框架】1.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2.中国从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观图示】3.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建设探索4.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5.“文化大革命”后30年的经济探索【微观图解】6.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7.“一五计划”建设8.过渡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两次调整9.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1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1.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2.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14.中国的改革开放1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6.对外开放1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适用文档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构造与特点1、农业的发源:“神农”的传说2①耕种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种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一、农业经济浇灌工具③水利事业:战国期间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①商周期间的井田制;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三种形式;4③封建社会土地吞并现象、古代赋役制度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古①纺织业:种类、发展概略代二、手工业经济 2 、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种类、发展概略中③陶瓷业:发展概略国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济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略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基3、商业都会的兴起本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构①含义与②产生标记特1、重农抑商政策③产生原由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⑤评论①秦代:一致胸怀衡和一致钱币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2、工商业的管理A含义C ③ “海禁”政策 B产生原由影响3①产生概略、资本主义萌芽②特点:雇用关系③发展情况及原由适用文档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构造:自然经济占有主导地位①解体标记一、背景:鸦片战争后②详细表现中国经济构造改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解体原由2、鸦片战争后经④过程特点济构造的改动⑤解体影响(2)近代工业产生:外资工业、民族工业①时间: 19 世纪六七年月( 1)洋务公司②概略:军事和民用工业③影响: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流行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渐渐解体①原由 B 外商公司、近代洋务民用公司的促使( 2)民族资本C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近主义公司②概略:时间、地址、门路、典型公司代③影响:中①列强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损坏国( 1)原由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资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进本2、初步发展( 2)概略: 19 世纪末至一战前;公司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主①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味义( 3)影响②有益于民主思想的流传的③为财产阶级改进和革命确定经济和阶级基础曲①辛亥革命推进折二、民族工业②人民民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倡导国货发波折发展( 1)原由③“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进展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临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略: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速3、短暂春季①畸形发展:主要散布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极为单薄,没有形成独立完好的工业系统( 3)特点②经济构造中,外国资本仍旧超出民族资本,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③“春季”短暂,稍纵即逝( 1)时间:公民政府统治先期4、短暂发展①人民民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倡导国货;( 2)原由②公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使;③公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时间:公民政府统治后期5、堕入窘境①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的抢掠,遭到深重打击;( 2)原由②公民党的内战、通货膨胀政策;③美国的侵略,官僚资本压迫,深重的捐税等1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有益和不利要素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 2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启迪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1、基础:建国头三年公民经济的恢复:主要举措有:土地改革、充公官僚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提示】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
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知识结构】 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①解体标志:一、背景:鸦片战争后②具体表现:中国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解体原因:2、鸦片战争后经④过程特点:济结构的变动⑤解体影响:(2)近代工业产生:外资工业、民族工业①时间:19世纪六七年代(1)洋务企业②概况:军事和民用工业③影响: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兴起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①原因 B外商企业、近代洋务民用企业的促进(2)民族资本 C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近主义企业②概况:时间、地点、途径、典型企业代③影响:中①列强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国(1)原因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资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本 2、初步发展(2)概况:19世纪末至一战前;企业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主①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
义(3)影响②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的③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曲①辛亥革命推动折二、民族工业②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发曲折发展(1)原因③“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展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概况: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3、短暂春天①畸形发展: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特点②经济结构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③“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4、短暂发展①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2)原因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③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后期5、陷入困境①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的劫掠,遭受沉重打击;(2)原因②国民党的内战、通货膨胀政策;③美国的侵略,官僚资本压迫,繁重的捐税等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利和不利因素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提示】本单元线索: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经历了过渡时期的七年。
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主要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二个时期。
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
1、基础: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主要措施有: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内容:“一化三改”;评价: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一、社会主义 3、一五计划制定:任务:“一个重点,二个基础”;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制度建立①特点:(1)工业化建设②成果及顺利进行的原因:4、一五计划的实施③完成的意义:(1953—1957)①改造形式:生产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等(2)三大改造②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③评价: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 A 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国①曲折过程 B 探索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 1、十年建设 C 调整恢复:农村纠左、“八字方针”会二、社会主义建②评价:虽有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
主设曲折发展①“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影响义 2、十年动乱②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调整建③“文革”的教训设道①工作重点的转移(政治路线拨乱反正):路(1)内容②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的含义、原则。
的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③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探(十一届三中全会)(2)意义: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①原因:(1)突破口:农村②步骤:③意义:①起步的标志:2、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②中心环节、措施、原则:三、改革开放③意义:伟大历程①南方谈话:内容、意义(3)经济体制改革新的发展时期②中共十四大:内容、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十四届三中:内容、意义④中共十五大:内容、意义①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3、对外开放的新局面②线:开放沿海14个城市;③面:沿海开放区到内地的开放。
①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标志?4、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②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现居世界第三位。
③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提示】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据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致可分这样几个阶段:(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加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也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的过程,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利害交织的影响。
一方面,一定意义上,改造了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改变,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盲目“崇洋”、超前消费的奢靡风气和拜金主义等消极影响。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民众生活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3)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知识结构】本单元知识结构略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提示】本专题用四个子目介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学习时,要重点掌握以下问题:一、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阶段性特征(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5世纪末开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横向交流。
主要涉及第一、二课内容。
(2)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由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了重大的跨越,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
主要涉及第三课内容。
(3)世界市场形成。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深入,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欧洲列强支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涉及第四课内容。
二、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展变化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文明扩张,并战胜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
从而,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知识结构】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萌生(特点?);A经济根源:B社会根源:①背景 C商业危机: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开始形成 E客观条件:(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A引起了“商业革命”B引起了“价格革命”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②殖民扩张的影响。
向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2)改变了经济结构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政治前提: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2)经济结构变化:,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
通过分析典型解释一般,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本专题学习中,可从美国这个典型国家入手,弄清其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分析其经济政策的变化,进而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性和特点。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①暴发原因②危机特点①危机暴发前,“加速”1、背景(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②危机暴发后,“加剧”③教训(3)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①1933年3月—1935年初,应急措施,结束混乱(1)阶段②1935年—1939年,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①整顿银行业:原因、目的、作用②恢复工农业生产:目的、措施、作用2、概况(2)内容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目的、作用④保护劳工权利:作用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用(3)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1)对美国的影响3、影响(2)对世界的影响当(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代经济理论:资①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政策:本效果:主 1、美国经济发展特征义②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效果新(2)发展阶段经济理论:变③20世纪80年代经济政策:化效果:经济政策:二、当代资本主④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特征:“新经济”义的新变化“新经济”出现的原因2、英国:混合市场经济3、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1)特点:4、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2)主要内容(3)效果:(1)特征:5、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2)政府的主导作用:(3)效果: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涉及两大问题:其一是列宁领导的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其二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