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精品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正常运行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可以归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医治疗在实践中也应用了五行学说。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流通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推拿等都是通过调节经络来实现治疗效果的。
4.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气体。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疾病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不平衡,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诊断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尿色等,倾听病人的言语,询问病史,以及切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
2. 药物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药的使用和配伍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药可以分为寒热药、温凉药等,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doc

绪论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 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LT、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Z间也冇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
其包含人体是一个冇机的整体和人少自然界密切相关。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乂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1,阴阳:宇宙屮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i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札I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
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如外为阳、內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
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概要-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概要-中基最全笔记介绍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系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基础概要,并总结了中医学最重要的知识点。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强调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描述了自然界物质转化的过程。
气血理论强调了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与调节,而经络理论则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采用了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舌质进行诊断,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进行诊断,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切诊则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气血等要素。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以中草药为主要手段,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与养生,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调节情绪。
其中营养养生方面,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要求,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和强身健体。
调节情绪方面,中医推崇以平和、开朗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结论中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医学体系,涵盖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运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养生方法。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指的是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的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包括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五行五脏对应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包括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包括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心为“君主之官”,其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恶热。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为“相傅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肾主蛰藏。
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为阳热之象,容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同时也容易伤津耗气,常见暑湿夹杂。
中医基础概要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内经》“人生有形,不离 阴阳”。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五脏为阴六 腑为阳。 2.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属于阴,功能属于阳; 气为阳,血为阴。 3.阐明病理变化 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4.指导疾病诊断 表、热、实属于阳;里、虚、 寒属于阴。 5.指导疾病治疗 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
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
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
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特性
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
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
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手 足 三 阳 经 手 足 三 阴 经
阳
表
上
左
背
胸
阴
里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伤阳 阳盛 伤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念
古人是如何感知阴阳的?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念
日
月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念
昼
夜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中医学基础复习

中医学基础复习《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证”泛指症候,是对疾病病因、部位、性质和邪正斗争状况的概括。
“症”即症状,是疾病所反映出来的孤立的病情表现。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
阴阳又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热为阳,寒为阴)2.阴阳互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的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熱极生寒)五行对五脏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相生: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脏象即“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神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血。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藏血。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在体合骨,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其液在唾。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气的作用: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与中医学基础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基本理论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行。
中医强调平衡和和谐,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的失调所致。
2.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性质和相互关系。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疾病往往是阴阳失调引起的。
3.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4. 气的观念: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流畅无阻,人体健康;而气的不畅则会导致疾病。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诊断疾病。
中医讲究“望色”,相信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气味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状态。
3. 问诊: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的经过、病症的特点以及患者的日常习惯等信息。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判断病情。
中医讲究“切脉”,相信脉搏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天然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的配方和用量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病情的疗法,它通过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和身体的康复。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整身体,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心态等,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四、中医现代应用1. 中医药研究: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许多中草药的功效得到了科学验证。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为后来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对应,用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生理物质循环和代谢,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相互关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获取疾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从而作出诊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阴阳平衡。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强调“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原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doc

中医学基础笫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小医四人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木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Z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屮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木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Z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木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口然界相关事物或现彖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町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和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线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涵盖了广泛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对于学习中医学的人来说,了解和掌握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极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学习和复习经验,提供一些中医学基础知识的概括性,供读者参考。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以人体为基本对象的医学,它强调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人体的认识和治疗都必须从整体出发,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阴阳五行论:强调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是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作用产生的。
2.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系统,是人体精气活动的通路。
3.藏象学说:在中医学中,将脏腑、经脉、组织器官、体液等人体内部组织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统称为“藏”。
4.病因病机学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中医学强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诊断学说: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运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
6.治疗学说: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功法等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中医学的诊疗方法中医学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四种方法,即望、闻、问、切。
其中,望是指通过望舌、望色、望舌苔等方法观察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表现;闻是指通过嗅闻患者的气息、口气等来了解患者的情况;问是指医师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切则是指通过按摩、敲击等手段来检查患者的脉搏,以确定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中医药学中药的分类中药主要分为三大类: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中药的原材料,其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矿物等物质,如人参、枸杞等。
中药饮片是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干燥后制成的,口服用于治疗疾病,如黄芪、麻仁等。
中成药是中药的制剂形式之一,它是中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板蓝根颗粒、清热散等,常用于一般疾病的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复习

六腑
提纲: 第六单元 六腑 要点: 6.三焦
知识点: 三焦有名无形生理功能和各自生理特点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 面部, 上焦如雾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 胆等脏腑。 “中焦如沤”
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 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下焦如渎”
六腑
理功能 与特性
知识点:肺
1.生理功能
①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②主行水 ③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②在窍为鼻
③在志为忧(悲
④在液为涕
⑤与秋气相通应
脏象
知识点:
脾
提纲: 3.脾的生理
功能与特
1.生理功能: ①主运化食物和水液后天之本 ②主统血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排斥天与地、动与 静、寒与热、水与火……。 2、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 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为阳守持于内, 阳为阴役使于外,相互为用。
阴阳
提纲:
知识点: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 3.交感互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②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生理特性:①肝为刚脏 ②肝主升发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①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②在窍为目 ③在志为怒
④在液为泪
⑤与春气相通应
脏象
提纲: 5.肾的
生理 功能 与特 性
知识点:肾
1.生理功能: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阴肾阳
②主水 ③主纳气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体现了中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和分析。
阴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描述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在中医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人体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脏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望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外部表现,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和腹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症状表现,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与特定的疾病有关。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通过煎煮、炮制等工艺制成药物。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的独特技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学基础概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概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概论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医学的两个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运用四诊八纲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证的概念: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3. 辨证的过程: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 论治的原则: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6.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7.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先秦至汉末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学经典著作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理论基础
的奠定。
其中,《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对脉诊和针灸有较详细的论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专著;《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中医基础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医药学复习概要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整理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本文将针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复习要点进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经络和穴位两个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部传输气血的通道,分为十二经络和八脉,每条经络与体内的脏腑器官相连。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通过按摩、刺激等手段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脏腑学说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根据人体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生理作用。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调控系统。
四、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组织液体的概念。
气是指人体内的气体运动,血是人体内主要的营养物质和液体组织,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分泌物和体液。
气血津液的平衡与流动对于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辨症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的方法,它通过对患者症状、脉象、舌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症论治是中医学独特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
总结: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学的基本原理、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复习中医学基础理论时,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深入学习经络系统的相关知识,了解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并掌握气血津液的平衡与流动。
此外,辨症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方法,也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理解。
基础中医学重点概要

基础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2 《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3.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方法、条件、动力、运行、主动、平衡、配合、保持、统一、发展、特点、正气、根本、精神、基础、需要、环境、能力、载体、作用、关系、分析、调控、调节、形成、制约、指导、发挥、促进、适应、推动、实施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一、名词解释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阳病治阴: 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3.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6.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7.天癸:(1)即元阴,精,促进生殖的一种物质。
(2)专指女性月经。
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风邪病统称。
9.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即采用与证候性相反的方药治疗,故又称“逆治”。
10.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原则,即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从治”。
11.宗气:又名大气、动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1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当大汗、大吐、大泻等使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气随津脱”。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
二、简答题(一)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和津液运行2、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二)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好输布作用;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2、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三)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主一身之气;参与血液的生成。
2、主水:指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3、主纳气;指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三、选择题范围1、四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第一部脉学经典:晋代王叔和《脉经》3、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5、第一部医学百科: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6、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养阴派”。
7、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8、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9、病:疾病的简称。
10、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11、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12、阴阳的基本范畴:阳,运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功12、亢进的;阴,静止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14、药性: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气。
15、五味:指酸、苦、甘、辛、咸16、升降浮沉: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18、益火补土法:火是指命门之火19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20、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22、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为“后天之本”。
23、三焦里“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主布散水谷精微,如雾露蒸腾。
中焦主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如同沤物浸渍。
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
24、“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胞指女子胞。
25、肺与肾的关系(金水相生)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呼吸运动方面:肺司呼吸的功能需要有肾的纳气功能协助。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阴液互资方面:肺阴充足,输布于肾,则肾阴充盈;而肾阴又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盈,上滋于肺,则肺阴充足。
26脏腑之间的关系:表里相合的关系。
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相互配合。
27、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在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营养滋润作用: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在脉中运行,对全身各脏腑器官起濡养和滋润作用。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由心所主,神志活动的产生和维持是以心血为物质基础。
3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气化作用。
(2)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3)气能摄血:血液你能正常循行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32、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血不断为气的运动提供营养。
(2)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33、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禀质。
36、六淫与六气的区别: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六淫”即XX邪。
37、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特征:汗出、恶风、鼻塞、咽痒、咳嗽等症状。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特征:病变部位游移,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
(三)风性主动。
特征:明显动摇不定,如眩晕、震颤、抽搐。
(四)风为百病之长。
特征: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38、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外风证是直接感受外界风邪所致。
内风证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
3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特征: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
(二)寒性凝滞,主痛。
特征: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三)寒性收引。
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作痛。
40、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特征:高热、面红、目赤、心烦、脉洪大。
(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特征: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气短、乏力、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三)暑多加湿。
特征:暑热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证。
4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特征:胸闷、身困、脘痞;阳气损伤以损伤脾阳为主,如泄泻水肿。
(二)湿性重浊。
特征: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关节重;排泄物与分泌物秽浊不清。
(三)湿性粘滞。
特征:大便不爽、小便涩滞、舌苔腻;病程缠绵,起病缓,传病慢,病程迁移缠绵难愈。
(四)湿性趋下。
特征:下肢水肿、淋浊、泻痢、妇女带下。
4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特征:口干、唇燥、鼻咽干涩、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舌苔干。
(二)燥易伤肺。
特征:干咳、痰少、或痰黏难咳、痰中带血。
43、火邪性质和致病特点(一)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特征:阳热反应,如高热、恶热、面红目赤、脉洪数。
头面部火热证,如口舌生疮糜烂、牙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二)火易伤津耗气。
特征:汗出、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少气懒言、肢倦乏力。
(三)火易生风动血。
特征: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局部红肿热痛。
(四)火邪夹毒,易致肿疡。
特征:局部红肿热痛。
(五)火易扰心神。
特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
44、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或“瘟疫病”。
45、七情的致病特点(一)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二)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三)影响病情变化46、饮食偏嗜:“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zhou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一)气虚:气为血之帅,血液正常运行依靠气的推动和固摄。
(1)无力推动血液运行(2)气虚无力统摄血液,导致血液溢出脉外为羽瘀。
(二)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
“气运于血,血随气一周流,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方。
”(三)气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外寒、阳虚内寒使血液凝涩,运行不利而成瘀。
(四)气热:(1)血液受热煎熬而黏滞,运行不畅。
(2)热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留于体内,均可形成淤血。
(五)出血:外伤导致脉络破损,使血离经脉;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致出血;妇女经血不畅,所出之血不能及时排除或消散,积滞与体内则成淤血。
49、淤血的致病特点(一)疼痛: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益甚。
(二)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癥(zheng)块,质硬,或有压痛。
(三)出血:血色紫黯或夹瘀块。
(四)舌象变化: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
(五)脉诊:常见沉涩、细涩或结代等脉象。
(六)肤色变化:久瘀可见面色黛黑、肌肤甲错、唇甲紫瘢、红缕赤痕。
50、正气:指人体正常的生命物质及其功能活动,包括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及康复自愈能力。
51、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52、正邪与发病(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正气存体,邪不可干”是指即使有邪气入侵,正气也能及时消除病邪,不使人患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只有在正气相对不足时,邪气才会趁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其伤害,如烧烫伤、化学毒剂等。
(三)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胜邪退则不发病,邪胜正退则发病。
53、《素问》:“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54、《素问》:“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尽终其天年。
”55、阴阳失调(二)阴阳偏衰(三)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阴液亏损,致使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
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如肾阴久虚。
(2)阳损及阴:阳虚较严重,无阳则阴无生。
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如肾阳久虚。
(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寒极盛,壅阻于内,迫使阳气浮越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一种病理状态。
(2)阳盛格阴;热邪极盛,深伏于里,阳气被揭闭郁于内,不能透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出现内真热而外假寒的一种病理状态。
(五)阴阳转化(1)由阳转阴:疾病性质本为阳气偏盛,在一定条件下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如初期为高热、口渴等热邪证由于治疗不当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逆等阴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