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符号学解释讲述讲解
蒹葭的ppt课件
在色彩搭配上,我们主要采用了冷色调,以蓝色和白色为主,给人一种 清新、明亮的感觉。同时,我们在某些关键点上也使用了鲜艳的颜色, 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表现手法详解
故事化呈现
我们试图用故事化的方式呈现PPT的内容,让观众更 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我们的主题。
大量使用图表
图表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现方式,可以清晰地传达 复杂的信息。我们在PPT中大量使用了图表,包括流 程图、柱状图、饼图等。
语言风格
简练、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
《蒹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历史地位
《蒹葭》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和文化内涵
影响
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和 艺术追求
02
蒹葭的背景及创作过程
蒹葭的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蒹葭是中国古代的一首经典诗歌,它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富有 诗意的爱情画面。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人 们对真爱的追求和向往。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要点二
多媒体元素
我们使用了多媒体元素来增强PPT的效果。例如,我们使 用了视频和音频来展示某些关键信息,这使得信息更生动 、更易于理解。
05
作品价值与社会影响
作品价值分析
80%
内容深度
该课件所涵盖的内容是否深入、 全面,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 求。
100%
视觉效果
课件的排版、图片、图表等是否 清晰、美观,是否能够吸引学习 者的注意力。
时代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都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和追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溯游:顺流而下。 从:跟随、追寻。 宛:好像、仿佛。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中国教育出版&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中国教@^育*出版网#%]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小块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诗意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所爱的人,正在水的对岸。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所爱的人,正在那岸边。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所爱的人,正在那水边。
[来%源:@z~&z#]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六、赏析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1.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2.总结 开篇以水岸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能相见的惆怅。中间段落用反复咏叹,心上人可 望而不可即,表达主人公失望和愁闷之情。结尾反复咏叹写出追求之路的漫长艰辛,突出主人公感情的持 久急切。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诗经蒹葭赏析》课件
Part
02
《诗经蒹葭》的文学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
通过将抽象的情感或事物 具体化,使诗歌的表达更 加生动形象。
拟人
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的 特性或情感,增强诗歌的 表现力。
排比
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 似的句子,增强诗歌的节 奏感和气势。
表现手法
STEP 01
象征
STEP 02
对比
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场景来 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 富有深意。
诗歌的语言节奏感强烈,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 乐美感。
Part
03
《诗经蒹葭》的意境和意象
意境的创造和表达
情景交融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 心境,将情感与景象融为 一体,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
虚实相生
运用想象和暗示,将现实 与虚拟交织,使意境更加 深远。
音乐之美
借助韵律和节奏,使诗歌 的意境更具艺术感染力。
蒹葭在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上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 学创作在修辞手法上有着深远的 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爱情观的启示
蒹葭所表现的执着追求和寻觅,对现 代人爱情观有启示作用,鼓励人们勇 敢追求真爱,不畏艰难险阻。
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使现代人 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从中获得感悟和力 量,寻找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总结词
《诗经蒹葭》是一首爱情诗歌,主题为追求“在水一方”的心上人。诗歌通过描写深秋蒹葭茂盛、白露为霜的景 象,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追求爱情的执着。
详细描述
《诗经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主题集中在对“在水一方”的心上人的追求上。诗歌中通过展现深秋时节 蒹葭茂盛、白露为霜的美景,以及主人公在江边徘徊、思念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追求。整 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到的一种植物。
它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往往被描绘成一种寄托情感的象征,成为人们传诵的经典之一。
在文学创作中,蒹葭一词常常出现,并且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蒹葭的知识点考点,并提供一些背诵记忆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讨论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经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乡之情。
它的生长环境相对特殊,它生长在泥泞的水沟旁,但却能够挺立不倒。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常常使人想起离别时的别离之情。
因此,蒹葭常常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离别琴剑之地的象征。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蒹葭在考试中的常见考点。
根据我们的调查,蒹葭在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在古诗词鉴赏、古文阅读等题目中。
很多考题要求学生理解蒹葭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对诗词或者文章的解读中。
例如,有一道考题是要求学生解释一首古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义,并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描写蒹葭的诗句。
针对这些考点,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背诵记忆的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关于蒹葭的描写,逐渐了解它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同时,背记一些与蒹葭相关的诗句和句子,以加深记忆。
例如,可以背诵一些古诗中与蒹葭相关的诗句,如杨万里的《临江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作诗词卡片或者参加相关的诗词比赛来加深对蒹葭知识点的记忆。
最后,我们强调在备考过程中要有系统性地学习蒹葭的知识点。
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习题,通过刷题来巩固对蒹葭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还可以参加各类模拟考试和竞赛,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技巧。
记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重复、背诵,才能真正将蒹葭知识点融入自己的大脑中。
综上所述,蒹葭是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到的一种植物,它象征着离别和思乡之情。
对蒹葭的了解是古代文学考试中的一个常见考点,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蒹葭的象征意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对诗词或者文章的解读中。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全干。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迂回。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洲。
注释①“萋萋”“采采”苍苍: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② 白露:清晨的露水。
③伊人:所爱的女子。
④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溯游:顺流而下。
⑤溯洄从之,从:追寻,找。
不是跟从!⑥晞(xī):干。
湄:岸边。
⑦跻(jī):道路高而陡。
涘:水边。
沚:水中陆地。
⑧右:向右迂曲。
易错知识点1.《蒹葭》中,“萋萋”“采采”“苍苍”:茂盛的样子。
不是衰落的景象!“白露为霜”中白露,是写清晨白露,是清晨,不是黄昏!“所谓伊人”,伊人指女子,不是男人!溯洄:逆流而上,不是顺流而下。
溯游:顺流而下,不是逆流而上。
溯洄从之,从:追寻,找。
不是跟从!2.《蒹葭》选自《诗经》中的【风】。
或“国风”“秦风”3.全诗的主旨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空灵的意境,不是真实的)4. 《蒹葭》主要的写作(表现)手法是:起兴,不是比喻!《蒹葭》典型的艺术特色是:重章叠唱5.《蒹葭》所表达的主题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思想感情:对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热烈地追求,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但并没有绝望的情绪!感情是凄美惆怅,不是热烈奔放的情感!是求之不得,不是追求到!6.《蒹葭》:时间:一个晚秋的早晨。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蒹葭》知识点解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被广泛传诵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赏析、主题意义等方面对《蒹葭》进行知识点解析。
诗歌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被编入《诗经》中。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305篇古代诗歌。
其中,《蒹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儿女情长的描写而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蒹葭》的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佚名。
佚名是指作者的身份无从考证,因此被称为佚名。
然而,《蒹葭》一诗却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真挚的情感,让人们对作者抱有深深的敬仰之情。
诗歌赏析《蒹葭》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共有四句,每句各七个字,共计二十八字。
诗歌以描述蒹葭这种植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首句:“风吹蒹葭几度凋,雪欲穷时犹有苗。
”这句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风吹蒹葭凋谓蒹葭在风中凋谢的次数无法计数,而雪欲穷时犹有苗则表达了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仍有蒹葭的新苗在寒冷中顽强生长。
这些景物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不断迁移和特点。
第二句:“古屋无柱知其春,三衙共宿水悠悠。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古屋中度过寒冬的情景。
古屋无柱表明房屋已经破败不堪,然而仍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种对生命的顽强和对未来的期盼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衙共宿水悠悠则表明人们一起寻求庇护所,面对未知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第三句:“行尽山封人独归,见花应识春归否。
”这句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展示了人们对归家的渴望。
山封人独归表明诗人经历了艰难的旅程,最终只有他一人能够返回家园。
见花应识春归否则表达了对回到春天的期盼,诗人希望家人和朋友能够在他回归时触发花开春来的变化。
第四句:“折苇折芦归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
”这句诗以折苇折芦归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达诗人对归家的疑问和思索。
诗人对自己归宿的目的地产生了疑问,同时也对白云的离去感到忧伤。
蒹葭 课件
VS
研究趋势
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蒹 葭》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未来研 究将更加注重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作品进 行解读和分析,同时结合新的研究方法和 手段,推动《蒹葭》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蒹葭》的未来研究方向与意义
研究方向
未来对《蒹葭》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 涵和思想精髓;二是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 文学价值;三是研究《蒹葭》在现代社会的 传播和应用价值。
《蒹葭》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总结词
《蒹葭》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同时,《蒹葭》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婚 姻和人生观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追求。
详细描述
在古代文学史上,《蒹葭》被视为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同时,《蒹 葭》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婚姻和人生观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追求 。
与《关雎》的主题思想相似, 都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与《关雎》相比,更加含蓄, 意境更加优美
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成为了文学创作的经 典主题之一
04
《蒹葭》的艺术表现手 法
《蒹葭》的篇章结构与叙事技巧
篇章结构
诗歌采用三章连环、重章叠句的结构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八句,共二十 四句。这种结构形式使得诗歌具有回 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效果。
联系其他艺术形式
《蒹葭》作为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对其他艺术形式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蒹葭》被改编为歌曲、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5
《蒹葭》的现代解读与 文化反思
《蒹葭》的现代解读与启示
第12课《蒹葭》知识点归纳
蒹葭知识点归纳※一.文常《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理解大意;译文:(1)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凝结成霜。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遥远。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3)芦苇长得茂盛鲜明,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全诗三章(1)、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蒹葭之美: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二次幻觉虚实相生“所谓”“宛”•景秋晨雾霭烟水迷离凄清哀婉苍凉幽缈•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3.含蓄美(人物形象)(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蒹葭意象手法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蒹葭意象手法
【—之蒹葭意象手法】,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事实上,诗中描绘的场景并不是眼中的真人,而是一种心理意象。
这种心理意象不是对真实经历的记忆,而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状态,由许多相似的事件和感受合成、浓缩和虚拟化。
这种心理状态的最大特点是它不粘不粘、不空洞。
《在水面上》是这种空灵心理状态的艺术表现。
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
晨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
一个害羞的女孩走得很慢。
诗中的水意象只代表女性,反映了女性的美,而薄雾就像一个女孩覆盖的纱线。
她出现在水边和水岛上。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结语:《简家》的成功在于诗人准确地把握了人们的心理意象,创造了一种似花而非花的心理状态,使诗歌的意境成为完整的象征。
《诗经》蒹葭解析教学内容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 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 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 绘了出来,
“长”、“跻”、“右”和“央”、“坻”、“沚” 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 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 情急切的情景。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 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换了词语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诗经》蒹葭解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 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
全文的结构
《蒹葭》结构内容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
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 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 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 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归纳主题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4、理想说。
由于“伊人”形象和诗中客体形象的不确定性 ,根据对“伊人”的执着追求,以及追求道路 的艰难曲折,演绎出了“理想说” 。
5、惜时说。
“白露”“流水”意象——转瞬即逝 “伊人”——飘忽不定
6、距离说。
诗歌阐释了汉民族幼年时期的美学思想──距 离产生美。
听范读,正字音,通文意.(6分钟)
而对 不意这 可中首 即人诗 的的描 惆急写 怅切了 失追一 望求个 之和热 情可恋 。望者
说说主要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师上课课文讲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在正式印象里,春秋战国,诸国之中,秦国偏处西方,远离中原文明,区域剽悍勇猛,为关东六国所鄙视,然而尚武的秦人也有柔肠百转的情感,这种情感在《蒹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秦地的一首抒情民歌,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却传达了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美好感情。
全诗共分为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前两句写景,三四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爱的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洄:逆流,溯洄:逆流而上从,跟随,追寻之代词,代指伊人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蒹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儿,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第2章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凄凄: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和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
坻:水中的沙滩。
如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他在哪儿,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他,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他,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第3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他在哪儿,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这三章重叠反复,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只更换个别的字,同时这三章又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难的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关雎》《蒹葭》课件讲解学习共48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关雎》《蒹葭》课件讲解学习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诗经·蒹葭》注释、分析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国风·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除《蒹葭》外,还有《车邻》《驷驖》《小戎》《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为秦地民歌。
秦本为周的附庸。
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大。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从③之,道阻且长。
溯游④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⑤,白露未晞⑥。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⑩,白露未已⑪。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⑫。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⑬。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⑭。
【作品注释】①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洄:逆流而上。
洄:弯曲的水道。
从: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萋萋:茂盛的样子。
⑥唏:干。
⑦湄:岸边。
⑧跻:高,升高。
⑨坻:水中的小沙洲。
⑩采采:茂盛的样子。
⑪已:止,干。
⑫涘:(si)水边。
⑬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⑭沚:同“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分析】《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一首抒情诗。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
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蒹葭)详解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蒹葭)详解【注释】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情歌。
写追求所爱的人,但可望而不可及。
[蒹葭(jiān jiā)]没长穂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可爱的人。
[一方]一边,彼岸。
[溯(sù)]逆着水流方向走。
[洄(huí)]水流迂回曲折。
[从]跟随。
[阻]险阻。
[游]通“流”。
[宛]仿佛,好似。
[凄凄]草茂盛的样子。
[晞(xī)]干。
[湄(méi)]河岸,水滨。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
[未已]还没有完。
[涘(sì)]水边。
[右]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导读】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对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
中间阻隔千重,诗人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心情无限惆怅。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全诗共三章。
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
景物描写形象逼真,情深意切;叙事条理清晰,抒情感人肺腑。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反复咏叹而尽其意。
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反映出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是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徘徊瞻望。
章法的重叠正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反映了诗人思恋的艰难和惆怅的心绪。
此诗长于利用景物创造一种气氛,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景象,衬托出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难得一见的空虚和惆怅。
【今译】河边芦苇莽苍苍,晶莹露珠凝成霜。
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再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又青,晶莹露珠在闪光。
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求,道路艰险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求,仿佛就在沙洲上。
河边芦苇郁葱葱,晶莹露珠亮晶晶。
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旁。
中考语文必背篇目蒹葭注释及其译文
中考语文必背篇目蒹葭注释及其译文中考语文必背篇目蒹葭注释及其译文《蒹葭》选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优秀课件
《蒹葭》优秀课件【导言】《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该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荷塘中的蒹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蒹葭》的诗意深沉,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真实情感。
下面,我们将通过简要介绍、注释、解析和学习案例等方面,带领您深入理解这首诗歌。
【简要介绍】《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是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屈原。
全篇共计五句,其中第四句为独体句。
在该诗中,屈原以荷塘中的蒹葭为背景,抒发了对离家的亲人思念之情。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诗经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镜子,以纪录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记录人类精神世界的旅程。
【注释】1、蒹葭: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形似草。
2、荷:池塘中的水生植物,象征美好。
3、淤:塞住,形容这片荷塘上覆盖着很多蒹葭,看起来像是被压在草下面。
4、人:指家人。
【诗意解析】1、情感疏离:诗歌一开始就表达了一种失落的情感,荷塘中长满的蒹葭,让人联想起了乡村的景象,而家乡却离自己太远。
这种疏离感在诗歌的背景之中,越发显得强烈。
2、虚无感受:第三句“荷叶何田田,竟自荷也”。
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虚无感受,诗人对自然的表达感到奇怪,这种感觉又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迷茫。
3、深切思念:第四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这是诗歌的高潮部分,也是表达情感最为深切的部分,诗人回忆起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点滴,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这幅亲人长相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家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4、人生感慨:诗歌最后一句“黄雀百舌俱来,问君何所之”。
这是诗歌的结尾,也是诗人的人生感慨。
这一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之后的生活的不确定,也是对社会变化的不确定和对未来的思考。
【学习案例】可利用一下思路进行学习案例制定:一、了解屈原及其时代背景(可通过PPT、视频等形式进行学习,进行问答游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远古历史的认知)。
二、通过播放荷塘、蒹葭的图片或实地带领学生参观荷塘,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描绘的景象。
同时,可通过回答问题对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刺激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蒹葭拼音版诗文赏析及释义 蒹葭拼音版及原文翻译
蒹葭拼音版诗文赏析及释义蒹葭拼音版及原文翻译在水一方我们对《诗经》中的《蒹葭》这首诗的认识,应该是邓丽君演唱的那首《在水一方》吧。
其实,这首歌的原唱是台湾歌手江蕾。
但是经过邓丽君的翻唱,一时间,红透大江南北。
这首歌是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改编的同名电影的主题歌。
一首《在水一方》,曲调婉转悠扬,加上邓丽君的歌声更是柔情似水,再加上一直因为写爱“死去活来”小说的琼瑶,在我们的印象里,这首《诗经》里的《蒹葭》一定是首爱情诗。
诗·蒹葭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wéi shuā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iě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ě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iě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意象的符号学分析[摘要]《诗经·蒹葭》在三百篇中独具一格,其艺术魅力借助符号形成清丽速朦的意境和内在文化编码来表现诗人的真切的情感、不懈的追求。
我们今天用符号学来解读《蒹葭》,更是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先人们对人生、对感情的执着和努力。
关键词:《蒹葭》意象符号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自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挨。
溯洄从,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止。
一首《蒹葭》曾激起人们多少美丽而丰富的瑕想,穿过那苍苍芦苇,茫茫白露,浩浩江水,漫漫长路,仿佛身到迷宫一样的梦中,凄美而高远的意境曾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
这里我们用符号学来解读《蒹葭》这首诗,则可以清晰地发现作者在选择自然意象构筑心中的苦闷情感和对伊人的执着追求以及这首诗高度完美的艺术性。
系统、完整的符号学确立于2O世纪,当代西方符号学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源头,虽然同被称之为符号学,但其实它们的英文名字并不相同,一是恩格斯·卡西尔以及他的得意门生苏珊·朗格的从文化人类学出发的符号学,英文叫做symbol,一是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推衍而来的符号学semiotics,前者可称为象征符号学,又称之为“卡西尔一朗格符号学”,后者从美学、文艺学的角度看,可称为结构主义符号学这里要讲的符号学,主要是指以罗兰·巴尔特等为首的结构主义符号学。
符号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关系问题,根据符号学理论所说,横组合方面和纵聚合方面(关联方面)是被一种密切的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对于它们的关系,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索绪尔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每一种语言的组织单位都象是某个古代建筑中的一根圆柱,这根圆柱处在与建筑的其他部分相连接的一种现实关系(横组合关系)中,但是,假如这个圆柱是多利亚式的,它就引起我们把它同其他的建筑学(如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上的规则相比较,这是一种潜在的替换关系(纵聚合关系),这两个方面是在这样一种方法中被联合的:除非通过依次地研究从关联方面所获得的、新的组织单位,不然,单位语符列就不能“进行”[1]。
按照索绪尔的观点,横组合即是一个系统的各因素在“水平方面”的展开,纵聚合(联想)关系是横组合段上的每一个成份后面所隐藏的、未得到显露的、可以在这个位置上替代它的一切成份,它们是“垂直展开”的。
拿诗歌来说,诗行按照特殊要求形成横组合,选字“炼字”就是纵聚合上的运作。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抽象,其实不然,例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对“绿”字的选择,都是对横组合上某个成分进行纵聚合的选择。
《蒹葭》之所以有如此迷人的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迷朦的意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朦胧清美的画卷,清晰的反映出作者执着的追求以及苦闷的心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开篇四句,便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清静冷落的秋景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属于起兴,但同时又与整首诗所描绘的对象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蒹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芦苇,这一意象在古曲诗词中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如“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许辉《威阳城东楼》)“杉上秋雨声,悲且蒹葭夕。
”(王昌龄《岳阳别李十七越宾》)“天寒蒹葭渚,日露云梦林。
”(王维《送从北蕃游淮南》)“晨登蒹葭岸,霜景雯纷浊。
”(柳宗元《白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可以看出,“蒹葭”意象似乎往往和悲凉、凄清的氛围相联系,并且带有一丝伤感的色彩。
《蒹葭》这首也同样因此而染上了感伤的色调。
“苍苍”意为“茂盛的样子”,又很容易使人产生“苍老”“苍白”的感觉。
的,深秋的芦苇,是无法像春夏那样生机勃勃的,却也给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那种苍凉、孤的意境。
这时我们跟前已经出现一大片苍茫辽阔的芦苇,但却似乎在秋天这样的季节里又过于萧瑟了,而接来的“白露为霜”便给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丝生力,“露”常常给人以晶亮、清明的感觉,古人常用“露”来比喻生,如曹操的“譬如朝露,去Et 苦多”,苏轼的“人生如朝,日夜火消膏”。
和人生一样,露虽然是短暂的,却又如美丽晶莹,因此“为霜”的“白露”在寒冷而略带伤感的围之外,却又增加了一点生机与活力。
从构图上看来。
苍茫茫的蒹葭和晶莹剔透的白露,这种水草连天的景从心理空间上经营了一片辽阔无边的背景,露重霜浓的深秋清晨也给人一种透骨的寒意,却并没有给我们以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那种破败、萧颓。
对于这两句诗,“毛传”认为是兴,而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赋,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深秋、河畔,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既触动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又通过这样一幅秋意浓浓的图景,来渲染出抒情主人公伤感凄凉的心境。
如此情景交融,其画面的美与人物的愁思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真如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说:“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在如此背景之下,抒情主人公苦苦追寻的女主角隐隐而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对于这位“伊人”,作者只是淡淡的一笔,并不像许多诗篇如《登徒子好色赋》、《洛神赋》那样对其容貌服饰作精雕细刻的描述。
然而正是这种近似白描的手法,却又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迷朦而缥缈的意境,也更加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问。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在“水”一方,而不用具体的江、河、湖、泊来形容,“水”是温柔的,也总是伴随着淡淡的愁思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美丽的诗词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抽象的水意象不由使人联想到无数优美而伤感的诗句,这样一句“在水一方”更是使全篇充满了柔情与诗意。
这里的“伊人”同样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接下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便开始了他漫漫的追寻之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寻,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游寻觅,仿佛在水的中央,却怎么也寻不着,大有夸父追目的虔诚与坚定,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可是这上下求索的伊人却只是“宛在水中央”。
一个“宛(好像)”字,带有强烈的不确定的意味却也突出了抒情主人热切的渴望,也许这水中央的伊人不过是主人公心中的一个幻象而已,也许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比起来,至少还有一个身影,不会让人如此绝望,但无论怎样努力寻找,找到的却仅仅只是一个朦胧的影子,然而不管多少次失败,却都无法让追寻的脚步停止。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蒹葭》就是抒发了这种寻求美好的真挚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它的真而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蒹葭》共三章,采用复沓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方玉润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但《蒹葭》并不是机械的重复,二三章的回环往复层层推进更显出了抒情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执着勇敢,从蒹葭之“苍苍”到“萋萋(枝叶茂盛)”、到“采采(泛着白光)”,从白露的“为霜”到“未唏(开始融化)”、“未已(未完全蒸发)”,露珠结成了霜,霜又化成水,水在慢慢消融,直至完全蒸发,这种时间上的延伸,同时暗示出追寻过程的漫长与辛苦。
伊人也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水草交接处)”、再到“在水之{矣(岸边)”,道路的“阻且长”到“阻且跻(上升爬高)”、“阻且右(迂回曲折)”,伊人的幻象从“在水中央”到“在水中坻(水中的小块陆地)”、“在水中}止(水中的沙滩)”,这种空问上的转移,更显示出道路的曲折与漫长、追寻过程的艰难与执着。
让人不由联想到大诗人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可是诗人不管怎样努力追寻,伊人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似乎近在咫尺,又似乎远在天涯。
这种“可见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得”的失望惆伥与《诗经》中的另一首同样以水写美人难求的诗歌《周南·汉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意境上却更加凄清、迷茫。
索绪尔认为,任何符号都包含两个缺一不可的层面: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符号中可以为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物质载体,所指是该物质载体指代的对象或意义。
根据索绪尔的理论,诗歌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同样也包括这两个层面:能指和所指。
在诗歌中,语音字形构成了诗歌的能指,语音字形唤起的形象构成了诗歌的形象所指,而语音字形层面所指代的或形象所包含、隐喻、象征着的以情感为中心的意义蕴涵就构成了诗歌的意义所指。
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有时是有根据的,有时则是相反,例如:男女卫生间分别用在门上画的裙子或穿裤子的人形作为能指,但是,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这套符号的规约关系,你就可能会在厕所门口徘徊不定。
也就是说,大多数有根据的符号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无根据性,而文学作品却经常用破坏传统程式来违反规约性,从而造成意义模糊的效果。
《蒹葭》作为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蒹葭》的主旨历来有着多种解释,她能打动热恋中情人的心,封建卫道士对这也有着很高的评价,因为能指所能的不确定,使这首诗具有了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以及永恒的艺术魅力。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之妙,正在其无所实指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证实,自鸣无籁,一片好问,尤是低回无限。
若实而据之,兴会索然矣。
”《蒹葭》就是这样,对于诗中的“伊人”和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词序》中说:“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郑笺》的解释是;“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周襄公不用周礼而沿用西戎风俗;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则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也就是贤人;朱熹在《诗集传》中则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他就诗论诗,不作猜测,解释得虽然圆通,却也使这首诗变得更加朦胧难测。
今人是多认为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也就是恋人了。
其实这位伊人到底是谁,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他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反而“正在其无所实指而愈佳”,但不管怎样,在萧瑟深秋的清晨,一个身影孤独地立于水边,无论怎样追寻,寻到的却总是一个迷朦的影子。
这写的是一种真情实景也好是一种心灵状态也好,是对爱情的追求也好,是对贤者的访寻也好,主人公最终寻得到也好,寻不着也罢,一切都不重要了。
正是这种地点的不确定,对象的不确定,追求结果的不确定,却更加突现出抒情主人公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