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岳麓版

合集下载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 土地改
地制度严重阻碍生 革
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实行农民土地 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业 发展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
农业合
进一步解放了农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变为公有制,要
集体经营
推翻了封建帝
辛亥革
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
制,建立了中华
命以后
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
民国

第三次
中华人 由于政府的强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
民共和 制行动,一些社 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
国成立 会丑恶现象被 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以后 取缔
党和国家工作
重心的转移,实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
一开始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轻 工业是辅助,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生产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 1.1953-1957 年 (1)工作重心: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 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所有制结构: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单一公有制经济,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
(3)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经济建设:农业生产上实现合作化,走上集体经济道路;工 业建设上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建设,初步建立独立 的工业体系。
2.1957-1976 年 (1)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2)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3)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经济建设:工业建设集中在重工业上,后发动了“大跃进” 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农业生产上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 高公有化程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学案岳麓版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学案岳麓版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知识点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背景(1)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接受凯恩斯主义,大力干预经济。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表现(1)国家干预经济①措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调整等。

②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企业经营变化①出现“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

②产生“经营者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福利国家的出现①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

②特点:由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种类多;覆盖面广。

③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④评价: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3.影响: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为第一位。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

知识点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原有体制的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农业问题尤为突出赫鲁晓夫改革失败造成混乱局面经济衰退,社会经济陷入危机边缘措施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后经济改革陷入困境,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工业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苏联模式,改革失败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2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2

知识(zhī shi)系统
知识(zhī shi)系统
三维线第二索十页(,x共i2à3页n。 suǒ)
命题(mìng tí)解题
实例2:2013年山东卷第29题第(2)问: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 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实例3:2013年山东卷第28题第(1)问:据表Ⅰ,说明这一阶段译 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审题方法指导 (1)“特征”与“特点”只是命题用语的不同,没 有必要去细分字面的意思,审题时可等同对待。(2)归纳(概括)历 史事物的特征,所依据的信息源不出两类:一是试题提供的材 料,二是所学知识,尤其注意二者的结合,“特征”往往在平时 学习教材时得出,要注意知识的迁移。(3)“特征”具有“特有 性”,它与比较思维有关,要注意在比较中总结。(4)“特征”是 答题的实质性用语,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前边的多是提示性、 限制性用语。无论前边的用语如何变化,一定要围绕“特征”去 总结。表述时文字要有概括性、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
答案 B
知识(zhī shi)系统
三维线第索九页(,x共2i3à页。n suǒ)
命题(mìng tí)解题
例 2 斯大林体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极端的年代》一书在介绍大萧条时宣称:“苏联,却仿佛
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最保守的估计,从 1929 年开
始,一直到 1940 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 3 倍。”苏联
取得如此成就的内因在于
()
A.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热情
B.资本主义的危机带来了发展机会
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推动
D.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知识(zhī shi)系统
三维线第索十页(,x共2i3à页。n suǒ)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提升课八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提升课八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单元提升课(八)视角1 主干知识——罗斯福新政【知识点拨】 20世纪30年代,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直接引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通过实施新政,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不仅使美国成功地渡过了经济危机,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在产业结构、经济运作方式、经济增长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考题例证1】(2015·重庆文综,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C.立即对日本宣战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解析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在1933年,故A项错误;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入侵时期总统拥有发动战争的权力,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故B项错误;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表明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提案的顺利通过,故D项正确。

答案 D视角2 历史趋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围绕着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而逐步形成的。

一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模式到“新经济政策”;二是“斯大林模式”确立,逐步建立起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建立强有力的国防为目的,以社会生活政治化、经济生活高度集中化为内容的斯大林模式。

【考题例证2】(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高效整合课件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高效整合课件岳麓版

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 1.变革历程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 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控 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 美发展起来。


网 略

单元高效整合(八)

整 合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识记要点



“两个关键词”:“市
场”和“政府”。从罗 “三个阶段”:以罗斯
资本主义 国家运行 机制的调 整
“一条线索”: 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运行机制的调 整
生产资料所有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中国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成分并 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 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济体制
体制
政治制度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 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 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与发展 ①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后,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 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 案例。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 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运行体制出现了许 多新的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34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34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 岳麓版

考点34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调整措施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原因⎩⎪⎨⎪⎧①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大危机的教训。

②接受凯恩斯主义,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2)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4)影响⎩⎪⎨⎪⎧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 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②含义: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工人 也拥有股票。

③评价: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 社会化的趋向。

企业决定权仍掌 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①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

②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 从事经营。

③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扩大了“新中间阶层”。

3.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社会福利制度(1)前提:战后,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2)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种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4)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5)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6)评价⎩⎪⎨⎪⎧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评价1.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作用⎩⎪⎨⎪⎧1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岳麓版[纵向梳理]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阶段16-18世纪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70年代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影响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1.(2019·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B[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都不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1933年制订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C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于法西斯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

]二、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2

审题方法指导 (1)“特征”与“特点”只是命题用语的不同, 没有必要去细分字面的意思,审题时可等同对待。(2)归纳( 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所依据的信息源不外乎两类:一是 试题提供的材料,二是所学知识,尤其注意二者的结合,“ 特征”往往在平时学习教材时得出,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3)“特征”具有“特有性”,它与比较思维有关,要注意在 比较中总结。(4)“特征”是答题的实质性用语,一般放在句 子的最后,前边的多是提示性、限制性用语。无论前边的用 语如何变化,一定要围绕“特征”去总结。表述时文字要有 概括性、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
实质
的局部调整
途径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 不
目的 治秩序,减轻经济危 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 同
机对美国的破坏 联盟 点
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
方式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发展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
的干预
不 侧重点
工业
农业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苏俄(联)的经济生产恢
作用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公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 私有制
有制 所有制成份并存
工业化 先轻工业 优先发展重 道路 后重工业 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 资本主义大 集体化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
政策 农场 庄、农场 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经济 体制
市场经济 体制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了苏维埃政权
(1)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政治经济出现危机
相同点 (2)国家都对经济进行干预或调节;注重利用不同 经济制度的长处

【教育学习文章】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 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教育学习文章】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 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 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必修2第8单元考点15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课前自主学习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可能性: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近代欧洲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激起了欧洲人对统一的强烈愿望。

必要性: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过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②1957年,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④1992年,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⑤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⑥1999年,单一货币欧元问世。

意义: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疑点1】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有何特点?指点迷津:①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②由单一局部到多种整体的经济一体化。

③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④规模不断扩大。

⑤合作领域由经济延伸到政治、军事领域。

2.北美自由贸易区:背景:欧洲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日本实力的急剧增强,使美国面临挑战。

过程: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正式成立。

目标:①短期:用15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②长期: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意义:①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②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疑点2】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

指点迷津:北美自由贸易区没有形成关税同盟,贸易区成员只是贸易伙伴关系;而欧盟自成立以来,组建了关税同盟,实施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创建了欧洲货币体系,建成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和欧洲同盟,并组建了一套超国家机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两大宏观思维网络宏观知识结构宏观识记方法一二三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的调整“一条线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两个关键词”:“市场”和“政府”。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不仅有市场调节,而且有政府的干预。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差异仅仅是二者在实施程度上的不同“三个阶段”: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三个阶段,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条“主线”: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两个“核心”: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主线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知识主线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公司制、股份制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

关闭
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并非仅仅为保护环境,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农场主退耕还牧,并且由政府发给补贴,
可知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故B项正确;恢复金融信用主要是通过整顿银
行,不是补贴农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以工代赈”,故D项错误。 关闭 B
解析 答案
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苏俄(联) 新经济政策
美国 罗斯福新政
中国 改革开放
国内外敌人的进
背 不景
攻被粉碎,“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已 经过时,一些地方
同 发生叛乱

内 容
以农业为核心,涉 及工业、流通、分 配等领域
美国遭到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的沉重打 击,阶级矛盾尖 锐,经济受损严 重
以工业为核心, 涉及金融、工 业、农业、社会 福利等领域
“文化大革命”刚结 束,国家经济濒临崩 溃,工作重心亟待转 移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 改革
-10-
苏俄(联) 新经济政策
美国 罗斯福新政
特 点 不
利用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扩 大生产

点 改善了工农联
作 盟,生产得到恢
用 复与发展,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
国家干预经济
社会生产力得到 恢复,遏制了法西 斯势力,开创了国 家干预经济的新 模式
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

明“斯大林模式”的失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 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
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
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 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
向政治改革
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整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岳麓版
一、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

2.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斯大林体制
(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

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

(3)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

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存续时间16-18世纪18世纪末-20世纪
20年代
20世纪30-70年代
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
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
政府从信贷、投资、
生产、销售等方面干
预经济
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
拓展海外贸易,积极
抢占殖民地
资本家自由经营,消
除关税壁垒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
理,政府直接投资高
风险工业,不同程度
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
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
始积累的需要,但不
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

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
除了障碍,自由资本
主义盛极一时,但无
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
府状态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
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
展,但无法克服资本
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历史影响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
累,促进了工场手工
业的发展;促使西方
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
争夺
加速了工业资本主义
的发展,促使各大资
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商
品市场、原料和投资
场所的争夺,促使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

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
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背景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
粉碎,“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已经过时,一
些地方发生叛乱
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
击,阶级矛盾尖锐,经
济受损严重
“文化大革命”刚结
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
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
转移
不同点内容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
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
融、工业、农业、社会
福利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

不同点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扩大生产
国家干预经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环节,解放生产
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不同点作用
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
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
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
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
新模式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
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
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