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

合集下载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

立功,他平定广西,福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

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我工作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要明白心学的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

以我自身为例来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心学的著作《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良知而已。

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

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

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

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读《致良知》有感篇1以前总听说知行合一,读了《答友人问书》,才知道原来出自此处。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所谓知和行,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

学问思辨也是行,笃行也是知,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体两面。

就像一个硬币有两面,能说哪面是硬币吗?“真知”就会真行,“真知道了”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行动中表现出来,没表现出来是因为还没有“真知”。

在平常的生活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真正的付诸于实践的时候总有很多因素让我们没有做到“真行”,所以还要在不断的修炼“真知”。

就像我平时见到小区里的人,总是难以开口跟人家打招呼,我对象总会责怪我,可是我天生愁着说话,就是开不了口,其实也知道自己应该改正,也知道应该学会亲近别人,对人友善,不过是真心做不到呀,这就是知行不能统一的例子。

想要真知必须行之明觉精察,知到了真切笃实处便为行,阅读此文的最大收获便是这句话了,用到实践中才更会受益匪浅。

读《致良知》有感篇2近期,读致良知,从初步了解到认知,感触颇多,对自我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致良知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就一份事业,想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有树立志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向决定了前进道路的方向,“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古之凡有大成就者,无不有惊人之志,过人的刚毅坚韧之精神。

在如今的浮躁社会,很多人总是高喊着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却忘却了做好一件事情的初心,好高骛远非立志。

立志于我们而言是就是对工作岗位负责,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的循序渐进的立定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我们实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价值而做的。

其次,就是要勤奋好学。

若不勤学,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即便有宏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个“画饼”。

世间不乏聪慧之人,然而成才者却寥寥无几,何也?皆因怠惰所致。

2020《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文档

2020《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文档

2020《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文档2020 "to conscience" University experience document编订:JinTai College2020《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文档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通过学习致良知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改变没有如何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改变,建设自己是人生的重大学问。

以下是小泰整理了关于20xx《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百日心得体会5篇,希望你喜欢。

20xx《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1这篇文章是王阳明先生写给他长子正宪的。

阳明先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我执太深,就会拒人千里之外。

如果做子女的傲慢,一定会不孝顺;做臣子的傲慢,一定会不忠诚;做朋友的傲慢,则一定会不诚信。

圣人舜的弟弟象和尧的儿子丹朱,他们就是因为太傲慢,而成为碌碌无为甚至极恶大罪的人。

应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我们办企业也必须去除傲气。

企业做大了,往往会患上大企业病,从领导到员工都焕发出一种傲气,这是很危险的现象!人一旦傲起来,就会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浮躁骄横;企业一旦傲起来,就会不思进取,先被超越,终被淘汰!毛主席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我们必须谦虚至诚,恭敬谦让,以温和之色、恭逊之容来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客户,这样企业和个人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20xx《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2这篇文章写于1520xx年,阳明先生在1520xx年从贵州龙场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他以心学教化加善政辅佐,在短短几年就使刁民众多的庐陵县的民风焕然一新。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一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

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

表现呢?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

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

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

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

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

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推荐文章《致良知》优秀读后感五篇热度:《小王子》读后感(通用13篇)热度: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热度:名著《傅雷家书》读后感笔记10篇热度:艾青诗选读后感8篇热度: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致良知》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致良知》读后感心得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第一篇: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良知》心得体会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致良知》心得体会2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2020《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2020《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2020《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2020《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2020《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良知》心得体会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阳明文化学习心得完整版

阳明文化学习心得完整版

阳明文化学习心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扎佐中学王雪寒假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全校教师共同学习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通过学习我的体会是;阳明文化博大精深,致良知更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阳明先生曾贬谪到我们修文龙场,在万山丛棘、穷乡僻壤的龙场之地,他潜心思考,最终参透出人生的真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阳明先生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知善知恶的基础上,为善去恶实现知与行的一致,实现致良知。

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

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

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

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

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平等”的形式,出现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

具体说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力由教师方向学生方的转变,实现由“他教”向“自教”转变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通过学习致良知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改变没有如何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改变,建设自己是人生的重大学问。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读《致良知》有感这篇文章写于1520xx年,阳明先生在1520xx年从贵州龙场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他以心学教化加善政辅佐,在短短几年就使刁民众多的庐陵县的民风焕然一新。

1520xx年,他被提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

这里盛产土匪,山民经常暴乱,占山为王,攻城掠地,危及政权,成为一方大患。

1520xx年,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是土匪的安乐窝,官兵来时,土匪轻易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而且民匪一家,上山做土匪的在山下都有亲人,山下亲人经常给土匪通风报信,所以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都收效甚微。

王阳明推出的十家牌法,就是要求每家要把所有家人的个人信息(性别、籍贯、职业等)都写到一块木牌上,挂在家门口。

十家为一牌,由指定的人当牌长,牌长手上有一份关于这十家的详细资料,这份资料甚至填写了是否有残疾人,怎么残疾等资料。

牌长每天在固定时间挨家挨户巡查,先用手上的册子对照各家门口的牌子,然后对住户人口进行比对。

并不时搜查,一旦发现有没有的牌子上记录过的黑户,就立即报官。

倘若这个黑户来历不明,或者就是土匪,那这家和与他编在一起的其他九家都要受处罚。

十家牌法的做法,非常有效,南赣地区的土匪再也不能隐藏在百姓那里,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只能龟缩在山林中了,对遏制土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循此而润色修举之,则一邑之治真可以不劳而致。

从十家牌法制定上就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这也和他的心学理论息息相关。

他认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藏匿一个亲人土匪而连累了其他九家几十号人,心里的良知就会非常愧疚,所以久不会收留土匪,甚至还会把土匪送到政府手中。

致良知读书心得参考5篇

致良知读书心得参考5篇

致良知读书心得参考5篇当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致良知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致良知读书心得1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尤其适宜领导者修身养性,以感染团队,凝心聚力。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

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侮辱他。

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

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

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尊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意。

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创造应有的价值。

致良知阅读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致良知阅读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致良知阅读心得体会(精选15篇)致良知阅读篇1通过对“致良知”的学习,感悟很多,首先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我们在公司任职,为公司为自己为了客户着想,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事必须认真负责,毕竟是汽修行业,汽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是客户养家糊口的工具,所做的任何事要精益求精,不让客户抱怨,努力解决客户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在汽车维修方面,不断摸索,努力学习,刻苦专研提高维修技能。

在近几年的汽车维修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解放车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维修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发现自己有了一定进步,但是在汽车维修方面还是不够细心,不够耐心。

有的时候把问题复杂化了,明明是一个保险丝的问题,却会想到发动机电脑板,有的时候知道是那个地方出的错,却偏偏查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所以有时应该,先易后难,有条不紊,学序渐进,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多走几种路子想想,说不定问题就能找出来。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摸索,努力提高维修技能。

从自身找原因。

作为本人来讲,一名机电维修工,他的是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对客户车辆进行快速准确的维修,并进行总的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汇报。

虽然很短两句话,但是真正做好做到位的没有几个,在正常的工作中,有没有按照操作规范去做,有没有及时准确的维修,有没有总的检查。

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靠自己的素质,靠自己的修养,真正的做到,服务在心中,质量在手中。

努力学习更先进的汽车维修知识,强大自身,使自己每时每刻都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致良知阅读心得体会篇2中国在史以来对圣人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其中最受人们认同的说法是要符合三不朽,既立德、立功、立言,据说能做到的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孔老夫子自不必说,立儒家道德规范,创儒家学派,立万世之论,集三者于一身。

另一个能被视为三不朽的就是明朝王阳明,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对王阳明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一点肤浅的体会,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效用,价值是客体满足人的属性,即个体对教育满足其需要的属性的评价。

王阳明认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旧人和创造新人。

据说王阳明曾用“脱衣”方式,感化了一个强盗头目,王阳明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

王阳明没有直接审案,而是说“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当即便脱了外套,然后,王阳明又要他把内衣也脱了,最后,要求把内裤也脱了,强盗头目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此时,阳明先生因势利导,教导强盗头目,其内心羞耻感证明还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强盗头目,乖乖地认罪伏法。

为此,教育正是将人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摆渡到“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致良知上。

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

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

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

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

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平等”的形式,出现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致良知》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致良知》读后感心得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2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立志心得体会5篇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立志心得体会5篇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立志心得体会5篇学习致良知建设心灵品质,就像人生必修课一样,学习并做到知行合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立志心得体会5篇,希望你喜欢。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1傲,说白了就是目中无人,只看到自己的厉害,看不到别人的厉害,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

这样的人,即使有不世的才能,也往往会落得众叛亲离,下场十分可悲。

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一个傲气十足的人,他不仅英勇善战,更有优秀的人才辅佐,手下城池、兵士也不在少数,跟曹操起兵时的势力比起来不知强了多少倍,想必可成一番大事业。

但是吕布就是因为不听谋士良策,又不信任麾下大将,致使在各大战役中屡吃败仗,势力逐渐衰颓,最后被曹操所灭。

这就是典型的因傲至败的体现。

谦,就是谦虚,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

这样的人,往往能跟周围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们更愿意帮助这样的人。

清代的张英,位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老家的官邸旁有条巷子,因邻居要建新房,想要霸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一气之下写加急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六尺巷由此得名,也因此流传千古。

傲与谦,人的两种品性,傲字致人败,谦字又可戒人傲。

为人处事,要把谦字放心中,切不可傲。

人越优秀,越会觉得傲字不可取,不是能力变差了,而是心态和境界变高了。

2019《致良知》初学心得体会2这篇文章是王阳明先生写给他长子正宪的。

阳明先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我执太深,就会拒人千里之外。

如果做子女的傲慢,一定会不孝顺;做臣子的傲慢,一定会不忠诚;做朋友的傲慢,则一定会不诚信。

圣人舜的弟弟象和尧的儿子丹朱,他们就是因为太傲慢,而成为碌碌无为甚至极恶大罪的人。

应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致良知》学习范文篇1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

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

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

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

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2何为“仁爱之心”?阳明心学说让我们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爱。

白老师在回答中说:“要拥有这份仁爱,要有这么一份担当,和报效祖国的能量。

”我的理解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担当、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

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语录已经广为流传:“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

”因为担当,因为崇高的使命感,华为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回归初心,回归仁爱之心,才能洞察发声者的诉求。

何为“无声的呼唤”?因为无声,所以这种呼唤是细妙的、微妙的,很难被觉察到,尽管很难被察觉,但是它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

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以一颗仁爱之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才能洞察什么是“无声的呼唤”,才能实现与“无声的呼唤”进行无缝链接。

今天的品牌该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样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倾听消费者的“无声的呼唤”。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3规矩和场景非常重要:我已经有很久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收摄自己。

观自己,观其心,正其身,让自己坐得笔挺。

时刻保持警醒,一个多小时坐下来,感觉很好。

读《致良知》有感

读《致良知》有感

读?致良知?有感致良知读后感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

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那么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

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

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那么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

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

王阳明心学那么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那么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

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

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

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那么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

读《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有感

读《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有感

读《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有感这个假期认真拜读了由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编注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一书。

刚拿到此书时看见是原文版的,就不难想到读书时老师叫我们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

当我认真读了此书后,被书中的力量驱使,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今天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用心读读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

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头头是道,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

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 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所以有的人说致良知是给别人看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在《教条示龙场诸生》(1508)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我们每个人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志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掌握为实现所立志的个人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一点肤浅的体会,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效用,价值是客体满足人的属性,即个体对教育满足其需要的属性的评价。

王阳明认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旧人和创造新人。

据说王阳明曾用“脱衣”方式,感化了一个强盗头目,王阳明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

王阳明没有直接审案,而是说“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当即便脱了外套,然后,王阳明又要他把内衣也脱了,最后,要求把内裤也脱了,强盗头目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此时,阳明先生因势利导,教导强盗头目,其内心羞耻感证明还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强盗头目,乖乖地认罪伏法。

为此,教育正是将人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摆渡到“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致良知上。

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

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

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

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
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

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平等”的形式,出现
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

具体说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力由教师方向学生方的转变,实现由“他教”向“自教”转变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学生“分数”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转变,真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育结果上,要由“升学率决定绩效工资”向“毕业生、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综合评价”转变。

因此,阳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致良知”思想对教育价值的探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将阳明思想同我们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为我们的工作提供
指导,是阳明思想时代价值的体现,将阳明先生的思想精华发扬光大。

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