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对企业RD投入的异质性影响

合集下载

政府干预对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

政府干预对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

政府干预对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摘要:作为对外部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理论的有益补充,战略的制度基础观成为研究新兴经济体中企业战略行为的关键理论基础。

从战略制度观的视角,以政府干预为切入点,以文献述评的方式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政府干预对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首先梳理了政府干预相关理论,包括政府干预的内涵、政府干预的类型、政府干预的度量、政府干预与企业性质的关系、政府干预的动因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因素;其次,总结了政府干预对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政府干预对企业技术创新方式、R&D 行为、投资行为、多元化经营及并购行为的影响;最后,回顾了政府干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

以期对解决战略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解释制度与企业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制度对企业战略和行为的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制度基础观;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战略制度观。

一、引言。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的原有制度已经被打破,新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在这种制度条件的影响下,不同的企业会选取不同的企业成长战略[1]。

政府的同一政策会给不同行业的企业甚至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的差别为企业建立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2]。

因此企业需要从战略上重视政府行为所带来的间接的、无意识的影响的。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企业虽然从经济层面上获得的自由度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对资本、土地等重要资源还拥有着相当程度的控制权,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实施仍然会受到地方政府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管理者面临来自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压力[3]。

在现实环境中,影响企业选择和有效实施战略的因素有很多,内部因素主要涉及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而关于外因层面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市场层面的分析,如市场结构、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却往往回避了制度背景的影响。

然而,仅以企业的并购决策为例,为了降低社会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干预下的“拉郎配”式的并购并不少见。

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异质性观念在经济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

异质性指的是个体或组织在同一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差异化特征,这些差异可能源于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多方面原因。

而这种差异化特征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异质性对经济结构的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个充满异质性的经济体,能够容纳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或组织。

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及风险分散。

例如,在创新型产业发展中,异质性往往激发着更多的创新活力。

由于个体的差异化特征,不同的人才和思维碰撞出火花,促进了创新的产生和应用。

因此,异质性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创新驱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异质性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产生着显著影响。

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经济个体和组织拥有不同的能力、资源和竞争力。

这种差异化能够推动经济的良性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异质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的过度集中和垄断,降低整体经济风险。

此外,异质性还能够提高经济的适应性和韧性,使得经济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能够迅速调整和恢复。

因此,异质性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异质性还对社会的平等与包容产生着影响。

不同个体和组织的异质性特征往往导致财富、资源和机会的不均衡分配。

这种不平等现象可能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和不稳定。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包容,减少异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通过教育改革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等。

此外,异质性还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异质性差异越来越显著。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一方面,异质性促进了国际分工和经济凝聚力的提高,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异质性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和经济冲突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分析报告解读央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及投资建议

金融市场分析报告解读央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及投资建议

金融市场分析报告解读央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及投资建议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我们需要理解央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投资建议。

本文将解读金融市场分析报告,探讨央行政策如何影响市场,并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

1. 央行政策对市场的宏观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市场的资金供给与流动性,决定了市场的整体走势。

例如,当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降低利率时,市场的资金供给增加,借贷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相应下降。

这将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并有可能提升股市和债市的表现。

相反,当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加大流动性压力,提高利率时,市场资金供给减少,借贷成本上升,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增加。

这将抑制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和市场走势产生负面影响。

2. 央行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及投资建议央行政策对股市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表现为流动性的变化和市场信心的提升或下降。

间接影响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预期改变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

根据金融市场分析报告,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央行政策对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作出相应的投资建议。

2.1 流动性的变化央行政策对流动性的变化对股市有着直接影响。

当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时,市场资金供给增多,资金进入股市,推动股市上涨。

相反,当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市场资金供给减少,资金流出股市,股市走势下跌。

投资者可以通过关注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把握市场的流动性趋势,调整股票投资策略。

2.2 市场信心变化央行政策的变动也会对市场信心产生影响。

当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表明央行对经济增长的预期较为乐观,市场信心提升,推动股市上涨。

相反,当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时,表明央行对经济增长的预期较为保守,市场信心下降,股市走势下跌。

因此,投资者需要关注央行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并借此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

2.3 经济增长预期改变央行政策的变动往往与经济增长预期密切相关。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旨在稳定经济增长,并对市场实际情况做出反应。

金融行业pest分析

金融行业pest分析

金融行业pest分析金融行业PES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宏观环境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

下面是对金融行业PEST分析的700字的描述:金融行业PEST分析是对金融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以便了解这些因素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在进行金融行业PEST分析时,需要找出这些因素中可能对行业发展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的要素,并通过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为金融机构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决策提供指导。

1.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的政策、法律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具有直接的影响。

政府的政策是否稳定,法律是否健全,监管机构是否有效,都会对金融机构的运营和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决定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等都会对金融行业产生影响。

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低的利率水平将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而经济衰退和高利率则对金融机构带来挑战。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态度会对金融行业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金融机构需要针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和创新。

4.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影响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的应用将改变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

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和投资于技术,以适应科技发展对金融行业带来的变革。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金融行业PEST分析的结果将对金融机构制定策略和决策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金融机构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市场变化。

其次,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金融行业PEST分析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政府的政策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运营和发展,而经济因素则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异质性影响和作用机理

我国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异质性影响和作用机理

2021年第3期第61卷(总291期)No.32021Vol.61General No.291我国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异质性影响和作用机理*才国伟,吴裕晴摘要:本文利用1998—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房地产部门的扩张对工业企业信贷的异质性影响,并且从抵押贷款、政府干预和金融市场扭曲等方面揭示房地产部门对工业部门信贷挤出的作用机理。

结果发现,房地产部门的快速扩张挤出了工业企业的银行信贷,而且这种挤出效应在与房地产部门关联程度较低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较强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表现更为强烈。

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是抵押贷款机制所致,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和金融市场的扭曲。

本文的经验发现为调控房地产、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房地产;挤出效应;产业关联;政府干预;金融扭曲DOI :10.13471/ki.jsysusse.2021.03.016一、引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住房市场化改革,我国房地产经济从无到有,从高速扩张到适度调控,在经济运行浪潮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1998年房改至今,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年均18.7%的增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攀升,而实体经济产出占比逐年下降(如图1)①。

伴随中国经济驶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已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客观评价房地产部门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房地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扩展,研究结论也在不断丰富。

一方面,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拉动力,房地产投资对GDP 存在着长期正向影响(梁云芳等,2006;黄忠华等,2008;唐志军等,2010)。

另一方面,房地产的过度繁荣还会挤出实体部门投资,延长中国经济转轨期,减少社会福利(Chen &Wen ,2017)。

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

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

03
研究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政策制 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理论依 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与方法
目的
探讨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
方法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相关理论 和已有研究成果;
研究内容与框架
01
第三章
理论分析,探讨全要素生产率的 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研究结果 ,提出政策建议;
03
02
第四章
实证分析,构建计量模型,运用 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第六章
研究展望,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 未来研究方向。
04
CHAPTER 02
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的比较分析
重工业制造业
重工业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较高,因为这些企业通常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支持。
轻工业制造业
轻工业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较低,因为这些企业通常需 要较少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支持。
高新技术制造业
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较高,因为这些企业通常 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且注重创新和研发。
CHAPTER 04
实证分析
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01
总量生产率
制造业企业的总产出和总投入的 比值,反映企业的总体效率水平 。
02
03
均值生产率
跨期生产率
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出和平均投 入的比值,反映企业的平均效率 水平。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 分析,可以发现制造业企业的生 产率变化趋势。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与风险研究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与风险研究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与风险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中国广阔的地域面积和区域的差异性,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本文将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以及相关的风险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区域异质性的表现中国的区域异质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其次,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

再者,人力资源的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具有更为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最后,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强。

这些区域异质性的表现使得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存在着不均衡现象,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区域异质性的原因分析区域异质性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其中地理条件、政策导向和历史沿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临海沿岸,交通便利,有利于外贸和外资的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交通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外部资源和市场的接触。

其次,政策导向也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进入东部地区,推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央政府也出台了扶持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效果相对较弱。

最后,历史沿革也是引起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存在着东部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现象。

这种历史遗留下的差距,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所弱化,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区域异质性带来的风险区域异质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风险。

首先,经济差距的扩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凸显。

金融市场异质性分析

金融市场异质性分析

金融市场异质性分析金融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包含了大量参与者,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变量与风险。

不同参与者的投资策略、偏好以及市场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导致了市场中的异质性现象的存在。

因此,对金融市场中的异质性现象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异质性在金融市场上具有十分显著的表现,同时也为金融市场研究与投资者决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市场参与者所具有的知识、风险偏好和投资经验等方面。

首先,市场参与者的知识背景可以极大影响异质性现象的表现。

在金融市场中参与者涉及的领域众多,涵盖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法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

而不同参与者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与认知程度、技术分析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他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市场整体表现。

例如,某些投资者可能倾向于根据基本面研究做出决策,而其他则可能更注重技术面分析。

另外,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到市场的异质性。

不同的投资者面对风险的承受水平差别很大,一些投资者喜欢承担高风险带来的高回报,而另一些投资者则更喜欢稳健的投资策略。

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这些参与者可以在市场中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比如一些投资者倾向于投资于高信用级别的债券,而其他则更注重股票市场。

同时,在投资决策中,某些投资者可能更关注长期投资,而另一些可能更侧重于短线交易。

投资经验的多少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市场表现。

具有更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可能更加了解市场行情,对投资标的的选择也会更加准确,所以他们的投资决策表现可能比新手投资者要更为准确,而在市场中呈现出不同的异质性特征。

总之,金融市场中的异质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对市场中异质性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市场风险和机会,帮助投资者更为理性和有效地做出投资决策。

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行业的不断改革,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政府颁布的各种金融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产业政策,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分析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等多个维度进行论述。

一、宏观经济影响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的首要影响来自于宏观经济层面。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对经济总体的调控和指导,它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当政府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例如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可以刺激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融资环境,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

而相反,当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压力,可能导致股市下跌、信贷紧缩等现象。

同时,财政政策在金融市场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方向,进而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从而促进股市的上涨。

而如果政府收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资金紧缺,进而对金融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产业政策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资源的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对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当政府推动某个产业的发展时,例如新能源、科技创新等,会吸引大量的投资和资金流入该产业,进而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而当政府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例如环保产业或不可持续产业,可能导致相关企业的股价下跌,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资本市场影响政策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较为直接和敏感。

资本市场是各种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

政府的政策变化对这些市场产生的直接影响可以引发市场的震荡和波动。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政府的政策变化对市场情绪和投资者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政府提出扩大内需、深化改革、支持创新等政策时,会激励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看好,进而推动股市的上涨。

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趋向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异质性。

异质性的存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异质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都是不同的,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不同的才能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例,不同的研究领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才,而这些异质性的人才共同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另外,异质性也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多样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异质性可以形成产业链,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这种多样性能够减少经济的风险,避免全面的经济崩溃。

同时,由于不同行业的异质性,经济增长也具有了更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挑战。

然而,异质性也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异质性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不同人的才能和机会是不均等的,这意味着一些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潜力,而其他人则可能因为资源的不足而无法发展。

这种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进而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发展。

其次,异质性可能会引起经济的不平衡增长。

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异质性可能导致一些行业和部门更具竞争力,而其他行业和部门则相对较弱。

如果这种不平衡增长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经济的结构失衡,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政府和其他相关方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引导,以实现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异质性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利益冲突。

由于每个人的异质性特点不同,他们对经济发展的期望和利益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不稳定,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因此,需要政府和其他相关方采取措施,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异质性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科技金融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果及异质性分析基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科技金融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果及异质性分析基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科技金融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果及异质性分析基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一、概述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科技金融政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旨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本文基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对科技金融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果及异质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科技金融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本文首先梳理了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实施现状,阐述了政策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和潜在效应。

本文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试点地区的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科技金融政策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方面的实际效果。

本文还关注了科技金融政策效果的异质性,从地理区位、城市等级、产业类型等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了政策效应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和成因。

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科技金融政策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加精准、有针对性的政策优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科技金融政策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实际效果和潜在问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 背景介绍:科技金融政策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和经济模式不断创新的今天,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大国博弈加剧,全球治理面临挑战,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这使得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压力愈发显著。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传统产业遭受重创,但也催生了新型产业和业态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科技金融政策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宏观经济调控下金融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调控下金融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调控下金融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许云飞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金融政策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整体走势,还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和经营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政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本文从金融政策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入手,介绍了金融政策的相关概念,阐述了金融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方式和具体影响,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充分利用金融政策,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

一、金融政策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现阶段,金融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货币利率和信贷条件,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环境和经营决策。

企业投资活动的各环节(包括从项目选择到资金筹集,再到进一步实施),都会受到金融政策的影响。

金融政策的宽松与紧缩直接决定了市场资金的流动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投资收益。

例如,在宽松的金融政策下,低利率的信贷环境可以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在紧缩的金融政策下,企业可能会陷入资金困境,需要慎重考虑投资计划。

此外,金融政策还可以通过影响市场预期和风险偏好来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

金融政策的调整往往会导致市场重新评估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从而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企业决策。

如果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创新或支持其特定产业发展,企业将会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资力度,从而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二)研究意义1.研究金融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有助于揭示金融政策与市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政策传导机制的逻辑。

2.研究金融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能够为金融政策制定者提供精准依据,有助于其科学评估政策效果,预测市场反应,并制定符合经济规律且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3.研究金融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能够为企业明确战略目标提供重要参考,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把握金融政策动向和市场趋势,制订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资战略。

金融市场的政策调整与影响

金融市场的政策调整与影响

金融市场的政策调整与影响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复杂和敏感的系统,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尤为显著。

政府和监管机构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金融政策,以调整和引导金融市场的运行,目的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的政策调整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一、宏观调控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总体调控措施。

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成本,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

当政府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减少,投资者的资金需求减少,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投资活动可能会减少。

相反,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借贷成本降低,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增加,投资者的资金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投资活动可能会增加。

二、金融监管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监管政策是指政府和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运行的规则和要求。

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例如,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的加强,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增加风险资本的投入,限制其获得流动性等,这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增加,信贷规模减少,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

此外,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变化,从而对金融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

例如,监管机构对某些金融产品的限制可能导致投资者将资金转向其他产品,从而影响市场的资金配置。

三、金融市场政策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政策调整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金融资本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市场政策调整可能通过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利率水平和风险偏好等方面,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例如,当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紧缩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减少,借贷成本增加,可能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制约实体经济的投资和发展。

环境规制政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

环境规制政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

环境规制政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作者:卢维学吴和成王励文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03期摘要:環境资源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必然矛盾,而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应纳入政府规制范畴。

该研究以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变异系数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模型变量进行筛选,利用对异常值不敏感的惩罚面板分位数回归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规制政策协同异质性效应。

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政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异质性。

具体而言:①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地区(0.1分位点)政策2与政策3的组合协同效果最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地区3种政策组合的协同效果最优。

②政策协同整体上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U”形影响,即随着政策协同度的不断增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先降后升”趋势。

③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政策协同的产出弹性值未越过“拐点”,一定程度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结论支持“遵循成本说”;然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产出弹性值均越过“拐点”,随着政策协同度的增大,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结论支持“创新补偿说”。

因此,为降低地区间的差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不断促进政策间的协同效应,提高政策组合效率,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还能提高要素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地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环境规制;政策协同;环境治理;异质性;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222;C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22)03-0062-10DOI:10.12062/cpre.2021110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年3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1]。

数字金融发展抑制企业“僵尸化”的实证研究

数字金融发展抑制企业“僵尸化”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僵尸企业依赖政府补助或银行续贷维持生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僵尸企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加剧产能过剩(何帆和朱鹤,2016)、导致资源错配(Kwon et al.,2015)、易诱发金融风险(申广军,2016)等。

为治理僵尸企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201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调僵尸企业破产退出或改良升级。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大力度妥善处理僵尸企业”。

近年来,数字金融作为新兴金融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现产业发展需求与资本供给的精准匹配,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程宇,2022)。

数字金融能否有效抑制企业僵尸化?其内在影响机制又是如何?是否存在其影响的边界条件?现有关于金融发展与企业僵尸化的研究较多,主要从政府干预(张栋,2016)、城商行的设立(王海等,2021)及其规模的扩张(蔡宏波等,2020)、银行竞争(王俊毅等,2022)、外资银行开放(李旭超等,2021)、地方财政存款(刘冲等,2020)、融资可得性低(吕靖烨,2022)等方面探索了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

现有研究鲜有从数字金融发展的视角探讨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故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此,本文使用logit模型,选取2011—2019年全国新三板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企业僵尸化产生抑制作用。

研究结论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的僵尸化,并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融资可得性两个渠道来实现。

通过异质性分析可以得到结论:数字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企业僵尸化的抑制效应最强;相对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对东部地区企业的抑制效应更强;相对非高科技企业,数字金融的发展对高科技企业僵尸化抑制作用较强。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不同于从传统金融发展的角度研究企业僵尸化成因的既有文献,本文在数字金融新模式下,探究并证明了发展数字金融能够对企业僵尸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丰富了数字金融发展的微观效应与企业僵尸化成因的相关理论。

金融市场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金融市场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金融市场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表现出的异质性效应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异质性效应指的是不同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信息的处理方式和行为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导致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和不稳定性。

本文将就金融市场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关注金融市场中的异质性效应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投资者之间的心理差异和决策模式差异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市场的反应。

在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有些投资者会过度反应,采取盲从或情绪驱动的行为策略,而有些投资者则会保持理性,采用基本面分析等方法进行决策。

这种异质性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得以存在,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性。

其次,金融市场中的异质性效应还对资本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各类投资者由于信息获取能力和投资经验不同,对不同的资产和行业有着不同的偏好和评估。

因此,当市场出现信息不对称或外部冲击时,不同投资者的资金流动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举例来说,研发型企业可能会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而存在规模优势的企业更容易吸引传统金融机构的投资。

这种资金配置上的异质性会导致金融市场中不同部门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此外,金融市场异质性效应还在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其偏好和需求设计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例如,股票型投资者对于股票型基金更感兴趣,而保守型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债券型基金。

通过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拓宽资金来源,提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

然而,尽管金融市场异质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首先,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可能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一些投资者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获取超额收益。

这种情况下,市场公平性和效率可能受到损害。

其次,投资者之间的行为差异可能产生市场波动和风险传染现象,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摩擦、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信贷资源的产业间错配

金融摩擦、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信贷资源的产业间错配

金融摩擦、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信贷资源的产业间错配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的运作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特别是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信贷渠道的作用不可忽视。

金融摩擦的存在使得信贷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并非总是有效,往往会出现信贷资源的产业间错配现象。

这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还可能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了金融摩擦、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信贷资源的产业间错配之间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金融摩擦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导致信贷资源的产业间错配。

接着,我们利用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对这种关系进行了验证,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分析金融摩擦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机理,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导致信贷资源的产业间错配二是利用差异中的差异交叉项模型对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银行信贷渠道的强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构性错配效应以及紧缩性货币政策对这种效应的影响三是考虑企业国有属性的条件下,分析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信贷资源错配效应的影响四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金融摩擦、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信贷资源的产业间错配之间的关系,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金融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等,从而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金融摩擦的定义与重要性金融摩擦是指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不完全的情况。

这些摩擦不仅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也直接关系到资产价格的形成,从而对整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摩擦的存在使得市场参与者在交易金融资产时面临额外的成本,这些成本可能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例如,投资者可能无法完全了解其所投资资产的真实价值或潜在风险。

市场不完全也可能导致交易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对手方,或者交易条件并不总是理想。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引言: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波动的领域,各种突发事件时常冲击着市场的稳定。

这些突发事件通常具有异质性,即每次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第一部分:异质性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异质性突发事件指的是那些突然发生且具有不同特征和影响力的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社会政治事件(如恐怖袭击、政治危机)和经济事件(如金融危机、贸易战)。

这些事件都是在市场预期之外发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冲击。

第二部分: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机制1. 市场情绪影响:异质性突发事件容易引发市场恐慌情绪,投资者会出现抛售行为,导致资产价格下跌。

2. 供需失衡:某些事件可能导致供需失衡的局面,如自然灾害会破坏生产设施,导致商品供应减少,从而推高价格。

3. 资金转移效应:某些事件可能导致资金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例如金融危机会引发资金大规模流出,导致市场流动性紧缺。

4. 政策干预:政府和央行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降低利率、投放流动性。

这些政策干预也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第三部分:历史上的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动荡,导致许多金融机构破产,股票市场下跌,房地产市场崩盘,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股市暴跌,也对全球股市产生了冲击,尤其是与日本有较密切联系的公司和行业。

3.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公投结果出乎市场预期,英镑暴跌,英国和欧洲股市遭受重创,世界各地的货币和股市也受到了波及。

第四部分:应对异质性突发事件的措施1. 加强监管和风控:金融市场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管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散和信息披露。

2. 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加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减少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以便投资者更好地评估风险和做出决策。

政府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报告

政府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报告

政府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报告概述:政府政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对各行各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探讨政府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利弊以及应对策略。

1. 政府政策的定义和作用政府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性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以解决公共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工具,政府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政府政策对行业的正面影响2.1. 促进行业创新:政府政策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研发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行业的发展。

2.2. 促进行业竞争:政府制定公平竞争的法规和政策,防止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2.3. 促进行业协调发展:政府政策可以引导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3. 政府政策对行业的负面影响3.1. 扭曲市场经济:政府政策过度干预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扭曲竞争机制,阻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制约行业的发展。

3.2. 繁琐的监管程序: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下,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阻碍了行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3.3. 政策的不稳定性:政府政策的调整频繁、不稳定,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可能使其难以做出合理的战略规划和投资决策。

4. 应对政府政策的策略4.1. 积极参与政策制定过程: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通过与政府合作、提供建议和反馈意见,争取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护行业的利益。

4.2. 加强技术研发能力:行业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以适应政府政策对行业的变化与要求。

4.3. 寻求多元化发展机会:行业企业不仅要依赖单一市场和政策,还要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发展机会,降低对政策的依赖性,减少风险。

结论:政府政策对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既可以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 理 工 程 学 报V ol.33,No.2 Jon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9年 第2期收稿日期:2016-03-16 修回日期:2016-11-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6YJC790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473025);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L15CJY015);大连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基金项目(DUT15RC(3)124)作者简介:王昱(1984—),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

— 10 —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对企业R&D 投入的异质性影响王 昱,安 贝(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辽宁 盘锦 124221)摘要:基于企业微观生产率视角,将异质性贸易理论融入企业R&D 投入分析框架,运用工业企业数据探究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对R&D 投入的异质性影响机理。

首先,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发现,异质企业存在创新自选择行为,金融发展、政府干预程度降低时,企业生产率水平越高,R&D 投入增加越多。

其次,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金融发展降低了企业创新—现金流敏感度,政府干预降低减轻了金融发展的创新资金错配程度,更多促进高生产率企业的R&D 投入;金融发展、政府干预降低对生产率较高私营企业R&D 投入缓解效果更明显,对国企和外企效果相对较弱;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对生产率较高企业影响作用更大,政府干预降低同样对发达地区高生产率企业R&D 投入影响更大;金融发展对中小高生产率企业R&D 投入影响不显著,政府干预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缓解和创新自选择行为变得不显著;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减轻同样对生产率较高的持续创新企业R&D 投入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异质性;企业R&D 投入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62(2019)02-0010-008 DOI :10.13587/ki.jieem.2019.02.0020 引言研究外部因素(金融发展、制度条件、政府干预和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文献相对丰富,但这些因素极少与企业异质性的核心标志——生产率水平相联系。

这样,上述因素在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敏感程度、传导过程和影响机理上完全相同,不存在质的差异。

始于熊彼特强调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多关注创新行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没有注意到企业生产率通常也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或制度环境等非生产性因素的贡献,不同的生产率水平通常意味着企业的技术水平或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会有所不同[1],对外部因素反应敏感度也不相同。

企业异质性的核心标志——生产率水平的差异不仅决定了企业创新的自我选择模式,而且还决定了外部因素作用于内部条件的程度和方式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

本文关注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对企业R&D 投入异质影响的原因:第一,融资约束仍然是制约中国企业创新行为的根本因素,它内生于中国金融发展水平。

第二,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对资本、土地等重要资源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控制, 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占绝对优势的金融体系也是中国结构型信贷配给并导致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进而R&D 投入不足的原因。

金融发展对企业R&D 投入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发展缓解企业内部融资约束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

在存在融资约束的条件下,企业创新通常对其内部现金流的依赖性和敏感性较高,或通过建立内部现金支出平滑机制来稳定企业创新行为,以缓冲流动性冲击对R&D 投入的影响。

Brown 指出,美国年轻企业在1998-2002年期间使用现金储备来平稳R&D 支出过程,合理解释了相对于资金来源的巨大波动,R&D 支出具有更平稳的性质[2]。

鞠晓生发现,高调整成本和不稳定的融资来源制约着企业R&D 投入活动,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越严重,内部资金积累和营运资本管理对创新的平滑作用越突出[3]。

Subash 使用动态研发模型实证发现,企业的R&D 支出与内部现金流显著正相关,小企业和年轻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更高[4]。

随着股权市场的发展,权益融资成为了R&D 支出的重要融资途径。

Brown 通过欧洲大量企业层面数据实证发现,当控制住企业的投资平滑行为后,股权市场的发展和自由化通过促进企业层面的创新活动而提高经济长期增长[5]。

高研发投资企业会将自身暴露于高风险之中,而权益融资通过降低财务负担和清算可能进而缓解了创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6]。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国外权益资本的流入也成为了企业创新融资的可行选择。

Maskus 从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视角研究了金融因素对产业R&D 投入的影响, FDI 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代表因素对研发投入产生显著影响[7]。

对于转轨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企业,有必要加入中国特殊制度背景的影响,这种制度背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府干预,相关研究大多在探求政府干预对企业绩效、融资途径或资源配置等的影响进而对创新投入产生的影响,并认为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降低有利于企业创新行为的选择。

张军指出,政府为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通常干预资本流动的方向和投资领域,导致长期性的创新投入滞后于生产性投入,创新投入并非得到合理的资源配置[8]。

余明桂指出,政府干预程度越大,金融发展使得资金更多流向非创新性领域和投机性投资项目上,金融资源存在扭曲配置情况,这也对金融发V ol.33,No.2 管 理 工 程 学 报 2019年 第2期 — 11 —展向企业创新的传导过程和企业自身的创新选择产生重要影响[9]。

张璟指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政治晋升等原因,必然出现直接或间接干预金融发展的资金配置,扭曲了金融发展的资源配置从而影响技术创新和TFP 的提高[10]。

苏坤指出,地方政府越有动机干预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帮助所控制公司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借款水平就越高[11]。

刘文革指出,政府干预影响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直接导致部分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资本品的投机行为,进一步推高经济资本化的速度,而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却没有得到显著地提升,对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12]。

陈雨露指出,如果金融创新变成了投机者竞相追逐高额回报的工具,同时政府又无力对这些创新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管,则金融创新就达到最后边界[13]。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无论金融发展还是政府干预对企业R&D 投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金融发展/政府干预→缓解融资约束程度/影响企业绩效、融资或资源配置→微观企业R&D 投资行为,表现出一种由外部因素向实体企业创新传导的过程。

但就不同企业而言,外部因素传导是否会对不同企业的R&D 投资行为产生同样效果呢?有必要将企业异质性特征纳入到这类分析的框架中[14]。

异质性是近年研究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视角,且微观企业生产率是衡量其异质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目前研究通常关注创新行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反向影响其创新行为却鲜有关注。

企业生产率与创新行为特征的联系最初间接体现在创新对企业生产率—出口关系的框架中。

Melitz 假定R&D 投入使企业形成一个外生随机生产率,进而表明当生产率超过临界值时企业便会进入出口市场[15]。

Baldwin 表明出口企业更具创新动力,更倾向于运用先进技术和员工技能培训来促进生产率水平[16]。

Yang 运用三阶段OLS 方法将企业创新、生产率和出口纳入整体分析框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连带关系以及演变路径[17],表明由创新提升企业生产率出现出口自选择行为后会进一步引起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变化和选择。

徐圆以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指出,并非所有企业都因为金融发展而受益,高生产率及高利润率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是中国金融发展最大的获利群体[18]。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层面将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全要素生产率纳入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影响企业R&D 投入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外部因素对企业R&D 投入的差异化影响及企业R&D 投入自选择行为;第二,在研究外部因素对异质企业R&D 投入影响过程中,区分地区金融发展和企业自身性质(所有制、规模或经营状态),对比分析了企业异质性对R&D 投入传导产生的不同影响。

1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本文的理论框架融合Helpman [19]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及Aghion [20]金融因素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模型,试图将生产率异质性特征纳入企业创新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对异质性企业R&D 投入的影响。

对于企业R&D 支出而言,虽然企业偏好内部权益资金作为创新来源,但会受到内部收益波动及红利分发政策等因素影响,限制了其内部创新融资能力,融资者需要在内外部融资之间进行权衡。

因此企业的R&D 投资不仅需要内部现金流的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金融发展水平。

假定典型企业的创新融资主要包含两种途径,一种为内部资金来源,依赖于企业累积的经营收益;另一种为外部融资,依赖于地区金融发展程度。

如果一个企业选择在市场生产,可能面临一个外界冲击,假定发生的可能性为δ,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条件下,可认为企业累积收益为负时退出市场,而累积收益为正时会选择生产,直至负向冲击使其累积收益为负时,令其退出市场。

于是可以得到企业的累积收益函数:}1,0max{})1(,0max{0πδπδφ=-=∑∞=t t (1)其中φ为企业累积收益,π为企业当期利润。

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根据Aghion (2010)的假定依赖于当前企业持有的资产总量,包括流动资产φ和固定资产K 。

因此可以得出,企业的R&D 投入水平:)(&K D R ++=φθμφ (2) 其中R&D 表示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μ代表企业研发投入中内部资金所占比重,其值越大表示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依赖程度越大或者说研发--现金流敏感程度越大。

资产总量可以衡量企业融资抵押能力。

θ表示表示金融发展程度。

另外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导向,政府对信贷资本流动的干预和争夺同样会影响融资约束水平θ,因此,政府干预程度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大,θ越小。

另外,假定μ>θ,表明企业内部资金与R&D 投入的转换率高于外部融资的转换率。

另外企业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干预的影响,除利润最大化目标外,企业还需兼顾一定的政府政策目标,如产出目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