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表现:李小可的水墨艺术
中国水墨画英语作文六年级 中英文
中国水墨画英语作文六年级中英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Chinese Ink Painting - A Beautiful Art (中国水墨画英语作文)Hi everyone! My name is Xiaoming and I'm a 6th grade student.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all about Chinese ink painting, which is one of my favorite arts. It's SO cool!Chinese ink painting is a really ancient type of brush painting that originated in China. Can you believe people have been making these amazing paintings for over 1,500 years? Isn't that crazy? The earliest ink paintings we know of date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5th century! That's like, ancient history times.The best part about Chinese ink painting is how simple but beautiful it is. Painters only use black ink made from pine soot and a brush to create their works. No fancy colors or tools needed! With just those basic materials, they can capture the spirit and essence of landscapes, flowers, animals, and more in stunning black and white. Pretty incredible, right?Making an ink painting takes a ton of skill though. The brushstrokes have to be made just right to get the shapes and shading perfect. Painters use different brush techniques like "horse-riding stroke" to paint certain subjects. They also have to master leaving empty spaces, since the blank areas are just as important as the inked parts! It's all about finding a harmony between the inked shapes and empty space. Not easy at all!My favorite subjects in ink paintings are landscapes with mountains, rivers, and trees. These scenes just look so serene and make me feel peaceful inside. The mountain ridges are painted with confident brushstrokes, while the trees have delicate, spindly branches. Misty clouds swirl around the peaks too. So beautiful!Som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landscape painters from long ago were guys with cool names like Ni Zan, Wang Wei, and Mi Fu. Their masterpieces can be seen in museums today and people are still studying their styles after all these centuries. That's how incredible their talents were!Animals are another fun subject matter in Chinese ink painting. Have you seen the cute pandas, playful monkeys, and striking dragons some artists paint? Their brushstrokes bring these creatures to life in amazing ways. One of my preferredanimal painters is Xu Beihong who lived in the 1900s. He could depict the essence and spirit of animals so vividly.While landscapes and animals are popular, painters also do still life scenes of flowers, plants, birds and more. No subject is off limits for their brushes! They even illustrate calligraphic poems and text with inky flourishes. Isn't that neat?As you can probably tell, I'm really into Chinese ink painting! The bold simplicity and timeless beauty of this art form speaks to me. I've tried my hand at painting with ink and brush too and let me tell you, it's not easy at all. But that's what makes the true master painters so impressive to me. With almost no materials, they create such breathtaking scenes full of life and meaning.我真希望有机会去看一些原作的中国水墨画展。
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国家博物馆观后感国家博物馆观后感(一)“一个博物馆的资产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资产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戏迷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联结的精神。
”——大花猪中国国家博物馆翻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
今年春节后终于开馆,又适逢德国的启蒙画展艺术展也在那儿开幕,于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进去之后感觉这博物馆被整得很巨大很现代,但半天看下来,瑞士人的启蒙德国人艺术展非常好,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很令人失望。
启蒙艺术展分为9个部分:启蒙帝国时代的宫廷生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生、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重要领域、艺术的革命。
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许多名家名作,是迄今为止国外博物馆国内外在中国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
我个人感受是:与其说这是一次让人则陶醉的艺术展览,不如说是一次给人以说到底启迪的历史重现。
这个展览从以上9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人的初期价值、人的基本权利的发现和回归,对理性的追求,对科技的热衷,对世界探索的狂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宇宙观的改变等等。
内容丰富而不凌乱,条理清晰而极具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期间我偷拍了几张pp与大家共享,因为没用闪光灯,又是偷拍,难免有点虚,将就着看吧。
这是柏林街景的画,明快的色彩,休闲的行人,让人深切地体会到18世纪那种光明、自信社会心态,也反映出当时各阶层相处融洽、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
这幅画既表现素描出和谐生活的场景,又表达了当时非洲人对大洋远处未知世界的憧憬,对世界探索的激情。
这幅画描绘的是英国人第一次热气球试验成功时情景,观众们欢呼雀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整个生态学欧洲社会对科学、对航天、对创新的探索的无比高涨的和勇气。
启蒙运动让社会恢复了对人的关怀,这幅画中少女的少女神情刻画得非常通俗易懂,画工细腻,竟然可与照片媲美。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_李可染艺术馆建筑创作点...
WORKS OF DESIGN我心感逐渐现实化的过程,如同解析大师哲理般的画意一样富有挑战性。
2 探索可染先生一生都在探寻着中国画的出路问题。
“我对传统的态度是尊重、学习而不是迷信。
传统蕴藏丰富,成就很高,但又远远不能完全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必须发展,发展的途径,一方面是到客观世界中考验传统的优劣取舍,一方面在生活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同时要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来丰富自己。
使传统得到发展,成为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民族艺术。
”[1]67当代中国建筑寻找出路面临的课题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社会里面临的挑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可染先生的探索中,不拘泥传统的束缚,追求画意内蕴的突破,以至于达到使画作具有灵魂的境界,是一种摆脱形式束缚,追求深层次内涵的开放态度。
有了这样的态度,创作的空间海阔天空。
李可染艺术馆建筑设计面临这样的课题:一方面紧邻产生这个场所意义的具有典型传统建筑形式的旧居;另一方面,建设环境又淹没在被割断传统建筑文脉的现代引子“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胆者敢于突破传统中陈腐无用的条条框框,魂者创造赋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五四年吾出外写生时携此印语以自勉。
”1)这是1988年,就是李可染先生去世前一年,在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中写下的一段话,可以说是可染先生毕生艺术追求的一个缩影。
1 经纬2005年4月的一天,正在徐州出差的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李可染旧居想建设新艺术馆,邀请几家设计单位做方案,希望我参与,请我去看现场。
因为其他设计项目,我出差到徐州已经很多次了,早就很向往这个诞生艺术伟人的地方,只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没能找到机会。
绕过密集的住宅楼群,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巷侧面,找到了一处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典型的传统苏北民居矗立在杂乱的居民区和喧闹的工地边上,显得有些突兀。
踏进旧居的院门,迎面是灰砖白墙的影壁,联系着两侧的院落,青砖青石粉墙黛瓦,铺垫出朴素淡雅的黑白基调。
由两个侧院组成的院落空间紧凑素整,密中有疏,跨院玄关月亮门上镶嵌着可染先生酱当体书法题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艺术馆建筑创作点滴祁斌书的“澄怀观道”、“淡泊宁静”两幅牌匾,古风文韵扑面而来,场景已似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关于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6篇)
关于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6篇)关于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今天,风和日丽。
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乘坐公交车去参观永安博物馆,一路上我欣喜不已,不一会儿就到了博物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大红色的门,门上有很多的铆钉,在往上有一个牌匾上面写着“文庙”二字。
左边贴着历届高考金榜题名名单,光荣榜单上的名字分别来自永安市前十名文科理科的考生学子,看着光荣榜单上的名字,我的内心无比的激动。
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我必须时刻记住自己的学习任务,努力刻苦学习,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一名有志的少先队员。
紧接着,跨入门内,一眼望去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特别有古代韵味。
一座小石桥,桥下有一片小池塘,小鱼儿在池塘里愉快的游着。
我想他们和我一样,为在能够在这充满着文化气息的地方而喜悦。
放眼望去,便看到走廊展厅和大成殿。
展列着永安历史文物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
透过玻璃制的展台上,我们看到了放着抗战时期的武器、钱币、生活用品、瓷器书籍等等。
在殿中,还放着一台水轮发电机和手摇踏板印刷机,虽然这些物品有了一定了年代了,没有了昔日模样,但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价值。
但最令我觉得最有魅力的是那些战争时期留下来的武器,看着那些武器,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抗战英雄们拿着这些武器保家卫国,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得以解放,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人民才有了现在的辛福生活,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可以在学校里安心地学着知识。
谢谢抗战的英雄们,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今日的永安博物馆之旅,我们带着永安的历史,满载而归。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
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
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
李小山:我对“实验水墨”的看法
李小山:我对“实验水墨”的看法熟悉我观点的人,大约知道我对水墨画不抱有信心,曾经还有过“穷途末日”之论,——当然,那是指当时的中国画现状而言的。
现在大家似乎约定不再用“中国画”这个概念,而用“水墨”这种材料来定名,我想其中的奥妙不外乎三点:1,试图与传统中国画隔开距离;2,与国际接轨;3,突出自身的当下特征。
从85新潮开始,特别是90年代以后,“实验水墨”在一批艺术家的努力下,已经成了气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议论。
据我看,“实验水墨”的特征大概也有这三点:1,理性化设计;2,单色;3,抽象。
在一些场合,我与从事“实验水墨”的艺术家谈到过这些问题,他们比我乐观,对前途充满美好的憧憬,我不想老是充当泼冷水的或者挑刺的角色,然而,关系到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我应该保留自己的观点。
当然,任何武断的先入为主的观念都无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格局里,“实验水墨”有其自身的存在前提和角色感,以下我分若干方面对其进行论说。
一,它从传统里吸收什么?从“中国画”变为“水墨”,表面看不过是概念的转换,而实质却是从“文化”逃避到了“材料”,大大缩小了它的内涵。
所谓“中国画”,虽然至今仍没有比较完整的解说,但它基本上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系统被人接受。
我在1985年写的《作为传统保留画种的中国画》那篇文章中这样说道:中国画的特殊性既不能以材料的构成来规定,又不能以创作方法来规定,更不能以它表现的内容来规定。
它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特殊的创作审美系统。
……形式上,既然中国画主要是靠线条来造型(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绘画在某个阶段也用线条造型,但没有像中国画用线的历史那样长远和稳定,而且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就规定了中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失去了严格意义上的“写实”。
不管运用何种线条(装饰的、工整的、写意的)都体现了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规范化的审美理想。
其次,中国画创作在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出了某种普遍性:不管是为统治者涂脂抹粉、歌舞升平的作品,还是逃避现实、消极反抗的作品,或是单纯表现生活情趣的作品,都明显地流露着画家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情感的寄托。
薛晓雁:寻找远去的记忆
薛晓雁:寻找远去的记忆作者:暂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4年第6期薛晓雁2014年10月,中华艺术官举行了“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
由“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黄山”、“师法自然”组成四个系列,200余幅创作写生作品及版画作品,展现了三十余年来,大自然赋予小可先生的感动与传统程式化表现、个性化审美选择连接起来的历程。
这里有藏地的雄浑、山川的秀美,也有徽居的细腻、沙漠湿地的神奇……不仅展现了一个画家水墨语言的准确与精彩,更凝聚着一个孜孜以求的艺术家三十余年来对客观世界的深度体验与感动后,对自然、传统的再认识与再发现。
在展览现场,李小可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艺术是从感动开始的“艺术是从感动开始的……”当记者和小可先生在巨幅《水墨家园》谈起他的笔墨技法时,小可先生把感动归结为“根本性的感动”与“文化的感动”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是对自然的感动,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感动;而后者则包括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的表现方式与审美经验。
当然,作为当代的艺术家,除了对传统文化经验的继承以外,还必须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
展览的第一个系列被命名为“水墨家园”,一是缘于李可染先生的影响,使得小可先生对水墨的热爱与生俱来;二是因为水墨是小可先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水墨家园即文化家园——它和画家对人生经历、对文化的感动一致的。
李小可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中央美院进修,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后,逐渐确立了他,也是符合他父亲李可染的艺术表现思想:民族文化的精神之魂。
当然,如何表现艺术家个人的感动,如何把传统文化的表现和生活连接起来,如何形成自己特殊性的水墨表现语言,还需要艺术家根据个人经历和体验不断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我也有一个观点,作为传统文化,除了本体文化,还带有宿命性,这个是属于你自己的文化特点,得把它强化起来,而在强化起来的同时,也不排除吸收和吸纳视觉文化的当代化和新的可能性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探索性。
”近代山水画有着一套完整的程式化语言,和小可先生想要表现的特殊性的意境之间,有联系,但更有区别。
浅析写生之于山水画创作
浅析写生之于山水画创作作者:周人奇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6期摘要:写生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画家之所以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与重视写生是密切相关的。
写生在现当代山水画学习中是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写生山水画创作当代山水画家李小可先生对于写生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我总是企图走得更近些。
”这是他几十年来坚持在外写生的动力,也许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始终洋溢着磅礴生命力的直接源泉。
这里所提及的“走近”,可以理解为企图走近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以谦卑之心走近中国山水画千百年来的传统精神,走近艺术前辈的艺术追求和在艺术上的境界,走近自己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写生之于山水画的发展(一)中西方写生之差异西方风景画的画法和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是不同的,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总结,还注重自身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情感,强调以大观小,并不是单纯地用自己的感官具体地去看,而是绘画者将个人的主观感情转移到客观的自然山水之中,又使自然山水衬托出主观情绪,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
山水画写生更多的是强调借景抒情,而不注重对景物的表现。
(二)写生对于山水画的价值20世纪以来,西方绘画传入中国,西方绘画的很多元素都影响着中国的山水画,它使得近现代山水画家重新认识山水画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重要性。
20世纪的山水画与古代的山水画有所差异,虽然提出的口号不同,但是内容都是相同的,基本都是主张“面向现实,面向生活”,在山水绘画中提倡画家应该走出画室,感受生活中真实的山水风景,去接受自然的熏陶,画出生活中所经历的山水,其间反对写生的人也是不计其数,但是总体支持写生的人更多。
通过写生可使得画家的绘画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并丰富绘画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要求山水画画家表现社会新气象和新风貌,使得新时期山水画画家开始探寻新的艺术特质,产生新的形式。
许多艺术家都开始走进生活,走上了写生的道路。
例如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等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用写生的方式表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笔墨语言上得到提升,又有新的发展。
关于生活、精神与形式的三位一体——李小可的“水墨家园”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关于生活、精神与形式的三位一体 —李小可的“水墨家园”文/范迪安李小可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对中国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做 出了卓越贡献,产生深远影响小可先生自幼受父亲李可染艺术思想的熏染,坚守 文化使命,深研传统画学,坚持深入生活,致力艺术创新,为山水画表现形式和 水墨语言的现代创变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他勤于耕耘,奋力探索,身体力行到全世界各地采风写生,尤其对西藏和黄 山两处格外钟爱,分別踏访三十余次之多,创作出以西藏为主题的"雪域藏迹”、 以黄山为主题的“山水黄山•’和以北京为主题的“水墨家园”等系列作品,为我们 留下了大批宝贵的艺术财富李小可先生盛年逝世,是美术界的巨大损失他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对水墨 精神的探研,对绘画艺术的赤忱,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李小可先生的艺术精 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21年4月21曰李小可的人生际遇可以说亦艰亦幸很难的是他于I 960年中叶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就W 中_社会的政治动荡而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木能得到连续的科班教f f 幸运的是他牛于艺术名门.有大师李可染作为最直接的良师,在“师牛堂”接续中国W 艺术的正传薪火,得到別人所不能企及的条件在他的艺术处于发展的时候,李可染先生过早地离开了世界,他因此要付出许多努力.和母亲邹佩珠老师一起操持李可染艺术的研究和传播r .作.但是他许不放弃自己的艺业,而是更为坚定地执守父辈的艺术f f l 想与文化桁神,在传承中创造.在探索中突破,形成了既有“李 家山水”精神品格、乂有自己鲜明语言风 格的丰厚成果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小可总结 出了“生活”、“精神”、“形式”三个重要 元素.这三个元素既是他理解传统特别 是理解李可染艺术的心得体会,也是他 艺术创造的三个特质从20世纪70年 代末开始随李可染先生前往黄山写生开 始,李小可就走上了深人生活的道路面 向然.师从造化.这本是中国|Bj 传统的 i B •:途,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该法则一 度被中M 阃界所遗弃,直到李可染先生 将其S 现实主义的创作现念联系起来,才冇了新的意涵爹小可敁然意识到写 生对于新时期中国I B i 创作的重要性,W 此他继承了父亲的创作理念.坚持写生. 在生活中练笔.练眼,练力,从生中提 炼创作的主题,在创作中保持写生的即 兴感觉与鲜活意态造化的魅力是他创 作的灵感之源,对识写生亦成为他创作 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仔细品读他的大a 作 品便可发现个中A :谛,也能让人真切地 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憧憬与感怀,领略到 他内心的情怀与p 然造化产生的共鸣 在“生活”这条道路丨:,李小可深知 要以自己浊特的寻找和发现去十:富与充 实“生活”的内涵.这就冇r 他走向生活36 Uiincso iiaiimial I :\|>〇Walk into the famous 走进大家李小可一北京系列《夏》l"8年78x151cm的独辟蹊径。
李小可水墨家园别样风度
可老先生,依然带着“小字辈儿”的轻松与活力。
李可染曾说,一个艺术家的个人风格、面貌的建立,要靠条件。
这个条件不是一个,可能是几十个,甚至是上百个以他也跟李苦禅一样不停练习写字,他就
深知当年“苦老”的这种练习并不重复,
而是在研究中国笔墨关系、表现结构及
其内在联系的可能性。
在李小可的作品
《水墨家园》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笔墨
月或者一周来算。
但是人们总企图在他
来去匆匆的有限生命里能够留下一些痕
迹和难忘的记忆。
对于我的人生来讲,
我想是能做到这两点,一个是足不踏空,
一个是只争朝夕,你放过自己,你说我明
李小可《西藏写生—扎什伦布寺》2016年 61x138.5cm
李小可 《宫墙》 2004年 94.5×95.5cm
个人在戏剧、电影、音乐等方面的文化积累有关。
”
“能否举例谈谈?”
“我父亲对戏剧的热爱对我影响非常大。
戏剧是中国艺术韵味的最精粹概括,带有程式感,它的一些概念和中国绘画的概念是一致的。
比如它没有布景,表现‘门’是靠手的动作,表现‘骑马’也靠手的程式化抽象动作,表现‘打仗的战场’没有布景,只是靠‘转’的形式来处理。
我父亲画牛,他画了三个枝的柳条,画了一个小孩儿下雨穿蓑衣骑在牛背上,半个身子露在外头,而没有画水,水和天空都是空白,这实际上与中国京戏的简洁是有关系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极简。
”。
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精选15篇)
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精选15篇)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篇1徐州博物馆创建于1960年,坐落在徐州市南风景秀丽的云龙山北麓,是一座现代化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进入大门,沿着一条长桥往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陈列楼了。
进入一楼,便来到了“徐淮初曦”展区。
“徐淮初曦”,意思是“徐州地区的人类文明的曙光”,这里陈列着徐淮大地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朝三千年间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铜器。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两把战国时期的青铜剑了。
虽然已经过了几千年,但是这两把剑仍然保存完好,丝毫没有锈蚀的痕迹。
听导游说,这两把剑里含有合金的成分,这种制作工艺在当时是极为精湛的。
我不由地佩服起当时的劳动人民,真不知道他们是用了怎样的智慧才设计制作出如此精巧的东西。
此外,这里展出的秦朝的“空心砖”也很有特色。
人们常用“秦砖汉瓦”来泛指古代的文物,秦人烧砖也确实别有奇功。
这块秦朝的空心砖,作为建筑材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顺着楼梯走上二楼北厅,便来到了“天工汉玉”展厅。
这里展出了徐州出土的玉器珍品130余件,代表我国已出土汉玉的最高水平。
进入展厅后,我们便被静静地躺在橱窗里的“金缕玉衣”所吸引。
这件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衣长约175厘米,用金线串缀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玉片组成。
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细的玉衣。
虽已历经三千年风霜,这件玉衣仍然光鲜亮丽,丝毫看不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玉衣上每一片玉片的制作工艺都非常精细,而且保存完整。
玉片表面光洁度很高,打孔非常规范、整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镇馆之宝。
博物馆的三楼是“俑偶华采”展区。
这里陈列着徐州出土的陶俑精品210余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汉俑朴拙凝重,北朝俑清秀端庄,隋唐俑丰满雍容,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尚。
在众多的俑偶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西汉时期的陶舞俑。
他们的身体随着舞步呈现出s形,听说这种舞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翘袖折腰舞”呢!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被吸引了呢?“百闻不如一见”,那就请你亲自来看一下。
送别“艺术行者”李小可先生
李小可(1944年-2021年4月20曰),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开始随 父亲李可染系统研习山水画、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_f官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 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北京画院 艺委会顿问,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 藏文化保护与犮展协会理事,中国画 学会理事,西藏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理 事长..Walk into the famous ◄走进大家送别“艺术行者”李小可先生李小可走了,世间再也看不到那个永远满面笑容的“艺术行片”李小可了。
202丨年4月20日丨丨时,著名艺术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國院艺委会顾问、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李小可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沉痛发布讣告:兹定于202丨年4月26日8时50分至丨丨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李小可先生告別式,疫情防控期间不设灵堂。
作为一代艺术大师李可染之子,也许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与教化的缘故,李小可在艺术修养与创造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成就了李小n『的绘W生涯对于李小可来讲,父亲是他艺术生 命里的领路者与启蒙者,同时他也在一直 打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李小可早年随父亲李可染学山水,I960年考人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毕 业后恰逢十年浩劫.直到1973年才重 新拿起_笔跟随父亲李可染学习中国IHI. 1979年进人北京画院之后一直从事中国 _创作。
李小可也被称为是“艺术行者”,李小可在西藏通过不断的写生实践(二十余次深人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等地>,来丰富自己绘_的表现能力,以鲜明的绘|Bj语言,E心独运.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从早期的“北京系列”,延续至“藏迹系列”、"山水黄山”等,李小可毕生探索属于自己的“水墨家园”,留下了大量艺术佳作藏地,李小可精神家园在李小可的眼中,“藏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这里的阳光、驾山、云影,还有叩拜的神山、磕长头的朝拜者、斑谰的玛尼堆和在风中抖动的经幡,都有生命在张扬,让你坦然相对,i l:你牵Chinese national Expo 27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年轻的李小可与父亲李可染-动神经。
2024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5篇_1
2024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5篇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约837字)姥姥家附近有一座宏伟的博物馆,虽然路过无数次,但还没进去参观过,所以,一直很好奇,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宝贝呢?今年春节,爸爸妈妈都放假,于是,我们一家人终于有机会去博物馆看一看了。
进入博物馆的大门,我一下子就被大厅里巨大的动物雕塑震撼到了,最大的有2层楼那么高,外观很像大象,却又披着大象所没有的长长的、厚厚的毛,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它来自哪里?现在又哪里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走进了一楼展厅,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原来,我们生活的这篇广袤的松辽平原,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片海洋,经过一次次的地壳运动,又演变为古大湖,今天的东北,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这几个城市,在几百万年前都还是大湖的一部分,这个曾经的古大湖比现在的青海湖还要大十倍。
经过一次次的地理变迁,古大湖面积逐渐缩小,湖水逐渐干涸,渐渐才露出陆地,形成东北的平原、湿地和湖泊。
后来,人类的出现、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
但是,大厅里的动物到底是什么呢?到了三楼展厅,答案终于揭晓,通过展厅里巨大的动物化石和考古学家复原的动物模型,我了解到,这种像恐龙一样巨大的生物原来叫猛犸象,成熟的猛犸象体长有6-7米,体高4-5米,体重7-8吨!它们在几百万年前就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篇富饶的土地上,它们来自美洲大陆,经过很多年、一代代的迁徙才逐渐来到中国东北,但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的时候,这个物种却从地球上消失了!虽然有人类猎杀、火山爆发、气候变暖等假说,但关于猛犸象的灭绝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不过,我相信,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包括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猛犸象的灭绝一定会找到答案!通过参观博物馆,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动物,防止气候变暖,才能使得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不断的生存、繁衍下去!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2(约1668字)5月26日,我们集体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青马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活动,充分感受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浙江之于“李家山水”是个重要地儿
浙江之于“李家山水”是个重要地儿作者:沈爱群刘晨茵来源:《文化交流》2020年第07期杭州三年,是著名畫家李可染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李小可虽从小在北京长大,但受父母熏陶,内心始终对浙江、对杭州充满感情。
今年春天,对于大家来说是特殊的。
今年春天,对于山水画家李小可来说,是另一种特殊:很安静,可以不受干扰地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
“时间相对集中,连续几个月,这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那个下午,他这样告诉我们。
在今年的春日里,他画自然黄山,也画雪域西藏,也有时间慢慢整理以往来不及好好整理的那些写生笔记,更多的则是静静地思考——思索画面的整体造型结构,思索笔墨和自然形态的关系……早起习字是他的必修课小可老师有早起习字的习惯。
他认为写字的过程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积累,在写字的过程中体会和把握书法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并将这样的“艺术语言”运用到绘画中,能有效地增强绘画结构的完整性。
这段时间,他依然早起,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临帖习字两小时左右。
他说,自己曾在中央美院附中接受过基础的美术教育,但书法从来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所以习字临帖,一是弥补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二是在补短板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自己在艺术上的不足。
”他给我们看最近写的书法。
一幅是“回到一”,另一幅是“读经问道”,以此提醒自己虽然有了一定成就,但在视觉艺术表现上还有不足,不能骄傲,还要心平气和地继续“往里走”,包括个人的修养和对笔墨语言的再掌握。
最近,他还临了一幅赵孟頫行书《秋兴赋并序》,长9米,仅花了2天时间就完成了。
虽是临帖,但整幅作品明显带有小可老师的用笔特点:瘦削、宁静、绵长,一如他的绘画语言。
“中国审美文化讲究书画同源,画是写出来的,字中有画意。
我习字,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解决对笔墨的控制力,体验以线性为主的表现中的内在审美,感悟对毛笔线条造型的认识,并将之运用到绘画中,以线条的独特味道,勾勒山石的肌理、岩石的坡度等。
”就这样,边写边悟,每天习字临帖,每天琢磨线性结构与笔墨的关系、琢磨意境与结构的关系、琢磨画面处理与结构的关系……“琢磨着琢磨着,也是一种研究和探索。
家园情系墨彩间——李小可水墨画《雪》赏析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前线
页码: 63-6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雪》 水墨画 赏析 家园 山水画家 北京城 人力车 鼓楼
摘要:纷纷扬扬的大雪停歇了,北京城一派寂静。
雪后初晴的鼓楼前,参天大树尽情地展示着身披雪衣的丰姿灼灼,好像阳光欢舞一般。
雪树掩映中,鼓楼这座立于闹市中的雄伟建筑更平添了一抹生机……这便是著名山水画家李小可先生画作《雪》流露出北京城的气息与情致。
细细品味画家描绘的空间,我们似由画面嗅到雪后的清润。
特别是那在白雪覆盖的马路上停泊的人力车,更书写出一番市井风情。
这种写实与写意完美的融合,展现出的是画家发自心底的恬淡与宁静,也让我们心生温暖,及至灵魂。
怀念李小可的水墨家园
怀念李小可的水墨家园12月20日,是李小可先生的生辰,谨以此文纪念缅怀小可先生,重温他的水墨家园。
小可的水墨家园文|田黎明在北京画院举办的“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展览中,一幅幅鲜活的作品映入眼帘,印入心底,境由心生,真切自然。
在小可一系列作品中,胡同,宫墙,雪山,黄山等作品映现出从生活的语言走向诗境,从生活情感走向审美情感,化生命体验为心灵境遇。
在作品语言探索中,从审美心源让笔墨意味与人生情感相遇,在崇高美感体验里给予笔墨体验呈现形式特征,给予心性向远方追寻感知,呈现了传承与创造,呈现了笔墨情感和笔墨符号的承载,呈现了对水墨语言探索的往复历程,我们感受到小可的画从平实朴素的语境走向磅礴恢弘的画风,创造出富有情感的个性语言,这里每一幅画饱含着小可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体悟,对人生境遇的坚守,对艺术的真诚,对生命的真知。
2012年,李小可在创作观小可的北京系列,宫墙至水墨家园,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觉油然而生,朴素画面内涵着深厚的归园情境。
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小可有如耕牛一般热爱这片土地,在其中尽情地呼吸,劳作,小憩,似有陶公诗意的守拙归田园之感。
作品笔墨语言与情感相依相生,画中,胡同美更深处来自血脉传承,来自童年的成长。
李小可天坛设色纸本90×96cm2005年小可在《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一书中撰文写到:“大雅宝胡同甲二号是我人生的起点,给予的养分让我在人生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行。
那里住的是一群有血有肉,坚守良知,胸怀光明的人,在我心里,这个院子是文化’寺院’,是文化’家园’,是文化’大宅门’……”大雅宝胡同是小可童年最珍贵的经历和记忆,老一辈先生温柔敦厚的心语和求索艺术的精神,与他们温厚的身影,深深影响着大院里小可这一代人的童年。
正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影响着小可在艺术上独立探索的勇气和突破,他把自己感受与自己生长时空镶嵌到心底那一刻,也即是一种永恒最美的时空。
李小可雪设色纸本68×68cm2010年小可画北京有两个特点,一是京城的雪,再是鼓楼,塔寺等京地滋味儿的明清建筑。
浓郁的抒情 舒展的智慧
浓郁的抒情舒展的智慧——谈李小可的作品朱丽康2012-12-30 10:58:53 来源:美术报从水墨家园到华夏墨韵,看到的不仅仅是李小可先生绘画作品中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艺术世界中的人文情怀。
从其绘画主题的西藏系列到黄山组画,无不是画家本人以笔墨耕耘心迹、丈量心路的写证。
其黄山系列作品用山水笔墨语言符号来表现自然山水的粗犷雄奇,厚重沧桑;西藏主题则表达当代山水的精神家园和人文情怀。
在当今急剧发展变化的生存状态中,李小可先生的山水创作用现代的时空观去俯瞰自然,用当代的人文精神去俯瞰社会人生,用浓情笔墨汇聚山川河域和人文景观,流露出那浓郁的抒情和舒展的智慧,是现代人们需要珍惜的瑰宝。
西藏,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一个都市人向往的香格里拉。
从1988年探寻黄河源头、1990到长江源头写生始,李小可就和这片净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他每年都要去藏区、甘南转上一圈,雪山、冰川、牦牛、圣湖、糌粑、寺庙、圣徒……这些藏族风情装满了他的相机也装满了他的思绪,回来后就成为他笔下创作的汩汩源泉。
他说:“藏地大自然的纯净博大、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淳朴,给我以震撼……那是一个能使人魂断的神秘境地。
”在他的西藏系列作品中,《正月的雪》尤其能够表达那份纯净博大和苍茫。
它描绘的是雪后的甘南喇嘛寺的寺院,雪后的转经、朝圣给人纯净的感觉。
白雪白塔、经幡烈烈、画中人静静前行。
透过宁静的画面,能感受到画中人宁静的心,画画人宁静的心,然后看画的人,不由也静下心来。
画中远景呈曲线形的山峦,中景左侧用虚写手法描绘的寺院与树木形成新的一道风景线,左下侧实写的树丛,以及右下侧的藏民人物,线与形的虚虚实实,墨与彩的相互辉映,赋予画面以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同时,在表达方式上也寻找到一种具有绘画趣味性、笔墨性的语言。
可见画家既非浮躁地涂抹心中块垒,也非优雅地抒唱闲情,更不是远离生活胡编乱造的哗众取宠,他的艺术作品是对心灵和自然的美学记录,是剔除了晦涩和混沌的生命放歌。
一幅画确实是一首乐曲
一幅画确实是一首乐曲2021-12-07 来源:“我此刻天天临王羲之的《兰亭序》,他的书法既丰硕又抽象,也包括着中国绘画的写意性,仿佛音乐的旋律一样,有结构的穿插,行笔的丰硕性,就像小提琴,初学时很难听,但大师拉起来就带有神韵,能包括轻巧、苍凉或是悲伤。
”十月,北京雾霾严峻的一个下午,驱车数十千米去李小可位于顺义崔各庄的家。
空气的浑浊与公路旁的苍茫景色,让路程显得遥远而荒凉。
车行至别墅区,寻到楼房门牌,按门铃,四条狗从后院冲到门前来狂吠,唯唯一只上了年纪的藏獒趴在院内的石榴树下假设无其事。
李小可说,他养了26 条狗,大部份都养在狗场,只能连番接回家。
进客厅,玄关处一幅色彩鲜艳的唐卡,和中式立柜上李小可夫人精心制作的一盆蝴蝶兰插花,将人的视觉从灰暗引至明媚。
更明显的转变是嗅觉。
摆放在客厅各个角落的蝴蝶兰插花、吊兰、绿萝和文竹,和庞大落地窗外打理得规整的花园,都让人感觉挪移到一个气味芳香的清新世界。
后来才意识到,别墅的三个楼层都有全天启动的数台空气净化器,确保室内的空气干净。
李小可家里丝毫没有老年人居处常有的不修边幅和懈怠。
这幢住了十连年的大屋子,仍然维持着最初设计时的整洁和清雅,每一件艺术品的摆放、每一幅书画悬挂的位置都有着沉思熟虑的痕迹。
客厅左侧的区域是视听空间,已故闽南画派画家杨善深先生题赠给李小可的一幅字“藏雪斋”,乃是李小可的堂号,寓意他绘画中最重要的西藏主题。
下方的橱柜内,塞满了李小可连年来收藏的上万张黑胶唱片。
客厅右边是餐厅,最夺目的是李小可早年所绘的一幅水墨画,以线条勾画的北京胡同,有着不同于现实的质朴宁静。
他童年时期所住的东城区大雅宝胡同甲 2 号,现在已是使馆林立的区域,北京胡同的经历,仅留存于他的画作中。
李小可的父亲李可染曾书“澄怀观道”,这四个字犹如父亲的教诲,“艺术创作的好坏,需要很纯净的心态。
只有内心宁静的时候,才能对周围的事物看得很清楚。
”70 岁的李小可仍然在用一种看似修行的方式来践行这四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与表现:李小可的水墨艺术作者:邵大箴
来源:《中国艺魂》2016年第01期
画家的第一品格是真诚:真诚的对待艺术,真诚的对待自然。
对待艺术之所以要真诚,是因为艺术这种劳动既是体力的、手艺的,又是思想的、精神的,这两者都要虔诚的投入,不许敷衍和懈怠。
对待自然之所以要真诚。
因为艺术创造的源泉来自于自然,艺术家只有毕恭毕敬地向大自然学习,才能从中获得充足的养料。
艺术家从真诚中所获得的回报最终一定是与其投入的程度相对应的。
上面所说的这段话,是我看了李小可的画作之后最先产生的直觉印象。
他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画作,说明他对艺术、对自然真诚的态度。
他的真诚投入也确实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出生于艺术世家的小可,从小耳濡目染,十分热爱绘画。
1960年考人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毕业后恰逢“文革”灾难,直到1973年才重新拿起画笔,跟随父亲李可染学习中国画。
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之后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
为了弥补“文革”给学业上带来的损失,小可用大量的时问“补课”。
1985-1987年。
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受卢沉、周思聪两位先生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和创新意识,并曾参加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主持的艺术研修班。
他自己总结这段学习历程时说:“两年进修,促使我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以及当代西方多种艺术观念进行了比较和思考,这种思考又推动了自己对绘画创造的探讨,特别有助于为达到
大目标而进行的阶段性选择。
”他这里所谓“阶段性选择”,我理解是一方面到生活中吸取养料,获得充足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在钻研传统、提高笔墨技巧的同时,注意开阔视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探寻适合自己的表现语言。
80年代,他曾先后10次到西藏、青海、黄河源头去体验生活,跋山涉水去实地写生,在实践中“跌打滚爬“,技艺与修养不断得到提高。
在此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个性风格的画风。
小可重视在“体验”基础上大“表现”。
我认为这是他画风的特点。
也是他艺术创造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
艺术史上素有体验派与表现派之分,前者重视生活体验、强调忠实于现实,后者视主观感受为艺术创造的第一要素,立“表现”为首要追求。
其实,纵观美术史各家各派之杰出成果,“体验”与“表现”两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为体验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而表现离不开体验为基础。
没有表现目的的体验往往是盲目的,而缺乏体验的表现则失与空泛和概念。
优秀的“体验派”艺术家一般是不会忽视艺术语言的表现性的;反之,“表现派”中真正有作为的人也不会漠视体验的作用。
两派的差异仅仅是艺术追求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小可根据自己学习中外绘画的体会。
也根据自己对中国画发展趋势的认识,把“重表现”立为自己创作的目标。
他深信“表现”不是表面形式语言的玩弄,而是立足于生活体验的“有感而发”。
他既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如实描绘,也不赞同那些脱离现实、一味追求形式美的做法。
他非常重视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不断揣摩如何抓住生活中有特征的事物与景象,结合自己的新鲜感受,用独特的、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来传达一种精神。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表现的过程中需要抓住三个要素,即‘生活’、‘精神’和‘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与探索’,也就是创作中解决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的问题。
”在绘画语言方面,他紧紧抓住两个要素:绘画元素、视觉符号和结构方式。
他努力把西画常用的夸张、变形、抽象、构成的方法和传统国画的写意手法有机的加以结合,把点、线、面的造型和笔墨融为一体,构造有强烈视觉效果、有相当精神内涵的画向。
小可的步伐是踏实的,他一步一步的探索着前进的道路。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李可染先生风格的痕迹,实在、繁密的对景写生如《鸡公山农舍》(1978)等,说明他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这为他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80年代中期之后,他的画风逐渐在变,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在摆脱李可染先生的影响,实际上是在继承他父亲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力图寻找适合时代要求的个性化语言。
他坚持忠实于自然,坚持写生,坚持走中西融合的路,坚持父亲的创新精神;但他懂得,不能重复父辈的创造,而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做出自己的奉献。
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成为他80年代中期之后的强烈愿望。
从《归帆》(1986)等作品开始到他最后的画作《梨花》(2001)、《宫墙》、《京巷》(2002)等反映了他走过的这段艺术道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画界一些中青年艺术家出现了“构成热”,试图用西画的构成方法未补充和丰富传统的笔墨。
这种尝试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成功者寥寥。
原因是中国传统水墨语言结构中含有丰富的构成因素,这种笔墨中的构成来源于对客观物象的提炼,极其生动、自然。
西画中构成含有更多的理性成分,将其挪用到中国写意水墨之中,必须与写意笔墨有机
结合,两者的交融难度很大。
小可的许多这类作品,也反映出他曲折的探索历程。
我觉得,在他的作品中凡是成功的,都更多的得益于他对自然景象丰富的切身感受和把构成因素纳入笔墨结构之中,从而在保持了水墨写意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例如他的一组描绘古都北京林荫街道的作品如《秋》(1996)、《夏》(1997)、《晴雪》(1999)、《古都老屋》(2000)等。
小可在谈《夏》的创作体会时说:“感受于北京东郊民巷浓郁的街道那舞动的树干与浓郁透光的树荫,繁茂、深邃的印象使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而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体现自然界中生物旺盛繁茂的生命力,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有关的思考,同时也是自己对光明、单纯、宁静的心理追求的一种表达。
为达到这种目的,在创作中我运用泼彩、积墨、光感来表现浓郁的氛围,用具象、抽象交错运动的粗线来表现繁茂、莲发的树干。
骑三轮的人物则体现宁静的环境与心境。
”从《古都老屋》起,小可似乎更醉心于在传统笔墨的单纯与丰富中探寻构成的美感,用未表现北京古建筑结构与自然景色共同形成的迷人节奏与韵律。
这种意向与趋势在他的近作中表现的很明显。
这些作品既有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的品格,又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意味,有强烈的形式美感。
虽然它们的内容反映的是对传统生存环境的依恋,含有怀古的情愫,但在精神内涵和语言表达上,则和我们这个充满了变革旋律的时代是息息相通的。
我还想指出,小可是个杰出的摄影家,他于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李小可西部之行》摄影展受到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赞扬。
他在绘画上的造诣有助于他在摄影事业上的成功;反之,他的摄影艺术也丰富了他的绘画表现手段。
小可绘画作品中许多奇特结构无疑借用了摄影手法。
小可似乎正在经历着从自觉追求包括构成因素在内的形式语言创新到逐渐摆脱刻意追求、走向自由表现的过程,从有意吸收西画构成法到运用笔墨自由地体现构成意识的过程。
他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已经得到画界和社会的关注,并给予了应有的评价。
当然,他的探索过程还在继续,不用说这是一个艰苦的、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过程。
这既标志着小可艺术创作正在走向成熟,也表明小可向自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他艺术人生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一搏。
相信小可会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自己对艺术、对自然的真诚,在这至关重要的一搏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