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1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六腑、奇恒之腑 (1)
[真题]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六腑、奇恒之腑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足太阳膀胱经在躯干部的循行部A.下部B.侧面C.上部D.前面E.后背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2题: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的经脉A.手阳明大肠经B.手太阳小肠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少阴心经E.手厥阴心包经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3题:血海是指A.阴维脉B.带脉C.督脉D.任脉E.冲脉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4题:在奇经八脉中,称为"一源三歧"的经脉是A.督、冲、带脉B.冲、任、督C.冲、任、跷脉D.督、任、带脉E.冲、任、带脉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5题:足少阳胆经行于A.下肢内侧后缘B.下肢外侧中线C.下肢内侧前缘D.下肢内侧中线E.下肢外侧前缘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十二正经的分布:(1)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
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下肢内侧经脉分布:内踩八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阳经为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第6题: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A.皮部B.奇经八脉C.经别D.经筋E.别络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7题:足阳明胃经与它经相交是A.在足大趾交于足太阴脾经B.在足大趾交于足厥阴肝经C.在示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D.在足小趾交于足少阴肾经E.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8题: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阴经交接于下列哪一项A.手指端B.腹部C.头面部D.足趾E.胸中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9题: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阴维脉B.带脉C.任脉D.冲脉E.督脉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0题: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手少阳三焦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E.足太阴膀胱经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1题:从头走足的经脉是A.以上均非B.手三阴经C.手三阳经D.足三阳经E.足三阴经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2题:心的经络名称是A.手少阴B.足少阴C.手厥阴D.足太阴E.手太阴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3题:足少阴肾经在肢体上的循行是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内侧中线C.下肢外侧中线D.下肢内侧后缘E.下肢外侧前缘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4题: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下交A.大肠经B.脾经C.肺经D.肾经E.小肠经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5题:既至目外眦。
中医基础理论之经络
十二经脉之别络
十五别络 任、督脉之别络 脾之大络 “浮络”
“孙络”
7
经筋
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 。
生理功能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机能
皮部
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
生理功能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理变化。 8
第四章 经 络
1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概念、 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相互 联系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第一节 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
足三阳经
经别
含义
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
称“十二经别”。
循行分布
“离”、“入”、“出”、 “合” 循行特点
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
奇经八脉
含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 脉、阳维脉的总称。
分布和走向
无络属关系 无表里配合
生理功能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蓄溢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 为密切。 6
络脉
含义
是十二正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属络脉之较大者。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河北省专接本医学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河北省专接本医学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经络的概念较确切的是下列哪一项?( )A.经脉和络脉的总称B.气血运行的通道C.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D.感应传导的线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2.肝的经脉名称是:( )A.足厥阴B.足太阳C.手太阴D.手阳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3.足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A.心包B.胆C.三焦D.胃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4.手太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A.小肠B.膀胱C.肾D.心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5.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哪一项?( )A.手太阴与手太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阴维与阳维D.任脉与督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6.足太阳经属何脏腑?( )A.肾B.胃C.膀胱D.脾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7.上行到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 A.手少阳三焦经B.足少阳胆经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8.绕阴器,抵小腹的经脉是:( ) A.脾经B.肾经C.胃经D.肝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9.阳明经脉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 ) A.头后部B.前额部C.头顶部D.头侧部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10.心经的终点是:( )A.中指端B.无名指端C.小指外侧端D.小指内侧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11.分布于躯干胸腹面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12.在手小指内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是:( ) A.手厥阴心包经B.手太阴肺经C.手少阳三焦经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13.三焦经在肢体的循行部位是t( )A.上肢外侧中线B.上肢内侧中线C.上肢外侧前缘D.上肢内侧前缘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14.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是:( ) A.胃经B.小肠经C.胆经D.膀胱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15.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内侧正中线的是:( ) A.心经B.心包经C.肺经D.三焦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16.手阳明经的起端与何经的终端相接?( )A.手少阴经B.足少阳经C.手太阴经D.手厥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17.手三阳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B.从手走胸C.从手走头D.从头走足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18.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头走足B.从胸走手C.从足走腹D.从腹走胸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19.头痛部位在头侧者与哪条经有关?( )A.厥阴经B.太阳经C.阳明经D.少阳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20.下列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的?( ) A.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B.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阴C.足太阳→手太阳→手少阴→D.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2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肝经之前接:( )A.胆经B.胃经C.膀胱经D.小肠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22.十二经脉中手阴经与足阴经交接之处是:( ) A.手指端B.足趾端C.头面部D.胸腹部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23.不是纵向循行的经脉是:( )A.冲脉B.督脉C.任脉D.带脉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24.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B.督脉带脉C.阴维阳维D.阴跷阳跷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25.称为“十二脉之海”的经脉是:( )A.任脉B.冲脉C.督脉D.带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多项选择题26.循行经过下肢内侧的经脉有:( )A.冲脉B.任脉C.脾经D.肾经E.肝经正确答案:A,C,D,E 涉及知识点:经络27.循行于背部体表的经脉有:( )A.膀胱经B.肾经C.督脉D.冲脉E.肝经正确答案:A,C 涉及知识点:经络28.属于经脉的是:( )A.十二经筋B.十二经脉C.十二经别D.奇经八脉E.浮络正确答案:B,C,D 涉及知识点:经络29.十二经脉中,连目系的经脉有:( ) A.脾经B.心经C.肾经D.肝经E.肺经正确答案:B,D 涉及知识点:经络30.从腋下走出的经脉的有:( )A.肺经B.心经C.心包经D.脾经E.肝经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经络31.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有:( ) A.阴器B.小腹、C.胁肋D.下肢内踝后缘E.巅顶正确答案:A,B,C,E 涉及知识点:经络32.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调节气机升降B.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C.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D.调畅情志E.感应传导调节各部分机能活动正确答案:B,C,E 涉及知识点: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并纵贯上下、内外。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
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
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
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
其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明小肠经----足太明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明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肺中----手太阴肺经[附]十二经循行歌: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中医学基础经络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规律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头(面)
手三阳经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阳经
交足三阴经;
腹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足
2、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端(商阳)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
主要内容:
一 、经络学说概述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 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支:从胃别出,上 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 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
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 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 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 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 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 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 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 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 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 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H9),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 封穴Liv4: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 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 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 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 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 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 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 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 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 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 于头顶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ppt课件
道。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具有流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功能, 增强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
运行气血,燮理阴阳;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 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 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血有形,气无形 脉有形,经无形 有形之脉行有形之血;无形之经行无形之
肺
大肠
↓
脾
胃
心
↓
中
心
小肠 ↓
肾
膀胱
胸
↓
中
心包
三焦
↓
肺
肝
胆
中
“ 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肠 , 膀 肾 包 焦 胆 肝 续 ”。
规 律 :“ 表 里 经 —同 名 经 —表 里 经 ”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手三阴经从胸到手, 手三阳经从手到头, 足三阳经从头到足, 足三阴经从足到腹。
头
手 胸 手 手三阴
手三阴
腹
足
足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
双
臂
头
上
举
胸
阴
腹
升
阳
足
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脏(阴经)里
腑(阳经)表
表里 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
第三节 经络及重点穴位功效
任脉—掌管生殖的妊养大脉-与阴经相连,掌管经血、津液! 督脉—监督健康的升阳大脉-总管一身的阳气 手太阴肺经---调治呼吸的通天大脉(列缺-戒烟穴;太渊-心脏平安穴;鱼际-消除 疲劳穴;少商-秋季止咳穴) 手阳明大肠经--保护胳膊的排泄大脉(二、三间、合谷-消除身体痛;曲池-降血压; 迎香-鼻炎) 足阳明胃经—生成气血的康体大脉(地仓-健脾;梁门—胃溃疡;滑肉门-瘦身穴) 足太阴脾经---运化食物的养血大脉(公孙—低血压;三阴交-高龄产妇护子穴;阴 陵泉—腿部消肿;大横—内脏不老穴) 手少阴心经---调理神智的养心大脉(神门—心情愉快;通里—开心窍;少海-网球 肘) 手太阳小肠经—顺通经气的护肩大脉(少泽—通乳穴;秉风—肩背穴;天容—护 嗓穴) 足太阳膀胱经---护佑全身的通调大脉(晴明—护眼穴;攒竹-止嗝穴;风门—防哮 喘;申脉-催眠穴) 足少阴肾经—滋养脏腑的补水大脉(涌泉—滋润脏腑;照海-补肾穴) 手厥阴心包经—保护心主的安心大脉(内关-晕车穴;劳宫—紧张穴) 手少阳三焦经—环绕耳周的视听大脉(丝竹空—去鱼尾纹;角孙—偏头疼;中渚耳鸣) 足少阳胆经—输送气血的固体大脉(上关-消除三叉神经痛;带脉-瘦腰) 足厥阴肝经—调养情志的修身大脉(大敦-不抱怨不气;太冲-好脾气;章门-退黄 穴;期门-胸胁胀痛顺气穴)
肩髃 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当肩
.
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主治] 肩痛受风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迎香 在鼻翼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 鼻塞,鼻炎,口歪,面痒。 [附注] 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不宜灸。
. .
曲池 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手 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
(A)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一)
(A)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一)A1型题1. 《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于A.四肢B.全身C.躯干D.分肉之间E.头面答案:D2. 下列经脉的名称错误的是A.手少阴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厥阴三焦经D.足太阴脾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C3.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答案:A4.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E.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答案:A5. 手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足走头C.从头走手D.从手走头E.从胸走手答案:D6. 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足走头C.从头走手D.从手走头E.从胸走手答案:A7. 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足走头D.从手走头E.从胸走手答案:E8.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足走腹C.从头走手D.从手走头E.从胸走手答案:B9. 手足三阳经交于A.足B.头C.手D.胸E.腹答案:B10. 手足三阴经交于A.足B.头C.手D.胸E.腹11. 循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A.手太阳小肠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A12. 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A.手太阳小肠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B13. 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A.手太阳小肠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C14. 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手厥阴心包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D15. 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手厥阴心包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A16. 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手厥阴心包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E17. 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A.足太阳膀胱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阴肾经E.足太阴脾经答案:A18. 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太阳膀胱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阴肾经E.足太阴脾经答案:B19. 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足太阳膀胱经B.足少阳胆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E.足太阴脾经答案:D20. 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太阳膀胱经B.足少阳胆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E.足太阴脾经答案:E21. 足阳明胃经分布在B.下肢外侧中线C.下肢外侧后缘D.下肢内侧前缘E.下肢内侧后缘答案:A22. 足厥阴肝经循行于内踝尖八寸以上的A.下肢外侧前缘B.下肢外侧中线C.下肢内侧中线D.下肢内侧前缘E.下肢内侧后缘答案:C23. 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A.胆经,肝经,肺经B.肾经,心包经,三焦经C.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脾经,大肠经,胃经E.三焦经,胆经,肝经答案:D24.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的是A.小肠大肠心包经B.胆胃三焦经C.小肠大肠三焦经D.心胆小肠经答案:C25.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头面走向足趾的是A.胃肝肾经B.肝胆胃经C.肾膀胱胆经D.膀胱胃肾经E.膀胱胃胆经答案:E26. 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A.冲脉与任脉B.手阳明与手少阴C.阴维脉与阳维脉D.阴跷脉与阳跷脉E.足太阳与足少阴答案:E27. 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手少阳经终端相接的是A.手太阴肺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阳明大肠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答案:DA.手太阳小肠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太阴脾经D.足厥阴肝经E.手少阴心经答案:B29. 下列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中正确的是A.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B.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C.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D.手少阴→足厥阴→手太阴→E.手太阴→手太阳→足太阳→答案:B30. 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A.厥阴经B.阳明经C.太阳经D.少阳经E.少阴经答案:B31. 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A.少阳经B.厥阴经C.阳明经E.少阴经答案:AB1型题A.头面B.手足C.胸腹D.上肢E.下肢1. 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答案:B2. 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答案:AA.从胸走手B.从头走足C.从足走腹D.从手走腹E.从手走头3. 足太阴经、足少阴经的走向是答案:C4. 足阳明经、足太阳经的走向是A.上肢外侧前缘B.上肢外侧中线C.上肢外侧后缘D.上肢内侧前缘E.上肢内侧后缘5. 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在答案:C6.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在答案:AA.下肢外侧前缘B.下肢外侧中线C.下肢外侧后缘D.下肢内侧前缘E.下肢内侧后缘7.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答案:C8. 足少阳胆经分布在答案:BA.足厥阴肝经B.手厥阴心包经C.足太阴脾经D.手太阴肺经E.足少阴肾经9. 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答案:B10. 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答案:AA.孙络B.浮络C.别络D.正经E.奇经11. 行于浅表而常浮现的是答案:B12. 在人体上肢无分布的是答案:E。
经络--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九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九单元讲义
经络
一、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见下表:
经络系统组成简表
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
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一般来说,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第九单元经络一、A11、内踝上8寸以上,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2、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B、手少阴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3、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面D、腹E、胸4、手厥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内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5、足阳明胃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6、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阴肺经7、分布在头侧的经脉是A、太阳经B、阳明经C、少阳经D、厥阴经E、太阴经8、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A、胸部B、腹部C、背部D、肩胛部E、体侧9、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10、手阳明经络于A、肝B、心C、脾D、肺E、肾11、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足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12、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总督一身之阴经B、总督一身之阳经C、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D、约束诸经E、调节十二经气血13、主胞胎的经脉是A、冲脉B、带脉C、督脉D、阴维脉E、任脉14、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阴阳跷脉15、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经脉是A、带脉B、任脉C、冲脉D、督脉E、维脉16、人体最小的络脉是A、别络B、孙络C、浮络D、经别E、经筋17、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A、经筋B、经别C、别络D、皮部E、奇经18、经筋的生理功能是A、主蓄积渗灌气血B、主联络机体内外C、主运行气血津液D、主束骨而利机关E、主经气的感应传导二、B1、A.全头痛B.巅顶痛C.面额痛D.头项痛E.偏头痛<1> 、太阳经病可见A B C D E<2> 、厥阴经病可见A B C D E2、A.手指端B.足趾端C.头面部D.胸部E.腹部<1> 、手三阴经与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是A B C D E<2>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是A B C D E3、A.手少阴心经B.手太阴肺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厥阴肝经E.足少阴肾经<1> 、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 B C D E<2> 、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 B C D E4、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1>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在A B C D E<2> 、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A B C D E5、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1> 、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A B C D E<2> 、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A B C D E6、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1> 、足太阴脾经分布在A B C D E<2> 、足少阴肾经分布在A B C D E7、A.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B.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D.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E.交通一身阴阳之气<1> 、冲脉的功能是A B C D E<2> 、跷脉的功能是A B C D E8、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阳维脉<1>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功能的是A B C D E<2> 、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 B C D E9、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阳维脉<1> 、“阳脉之海”指的是A B C D E<2> 、“阴脉之海”指的是A B C D E10、A.约束纵行诸经B.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表的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D.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E.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1> 、经别的生理功能为A B C D E<2> 、别络的生理功能为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中医基础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冲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 2、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
带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环腰如带。 2、功能 约束纵行的诸脉。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阴阳 3、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经、带、胎、产)
手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部位
第一侧线
经脉分布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部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距胸正中线二寸) (距胸正中线四寸) (距胸正中线六寸)
前
足太阴脾经
面 腹部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距腹正中线四寸)
(距腹正中线半寸) (距腹正中线二寸)
足厥阴肝经
(从少腹斜向上至胁)
背、腰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督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 2、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任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 2、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道。
十二正经
经络系统
经脉 络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连属 十二经筋 部分 十二皮部
二、经络的基本功能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手三里,臂濡常用治疗肩臂痛,合谷,迎香治疗鼻病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 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 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 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 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 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 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 ,左右各21穴
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左右各14穴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 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本经腧穴主治:大敦主治妇科,前阴病,行间,太冲主治头面五官 病,中封、蠡沟主治前阴病,膝关主治下肢萎痹症,曲泉、 阴包、 足五里、阴廉、急脉主治妇科,前阴病,章门,期门主治肝胆,脾 胃及肋胁病
任、督、带三脉在奇经八脉中最为主要,三脉如通,其它五大奇脉也将
随之而通,经络畅通,气血充盈,真气运转生生不息,内劲浑厚,绵绵不绝。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 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 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调节 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 胞胎”之说。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沟通联系作用:机体各脏腑组织、五脏六腑、五官一窍、皮肉筋骨相互之间,无论是在组织结构上,还是在生理功能上都密切相关、紧密配合,共同构成生命整体,形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机体的这种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来实现的,使肌体上下、内外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运输濡养作用: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营养和温煦,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对体内外的各种信息的感受、接应,并把这种信息沿经络的循行路线传导到其他部位。
如针灸时所产生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即是经络感应传导的具体表现。
4、调节平衡作用:经络对于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以维护其正常的生理平衡。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的总称。
奇:即奇异、奇特的意思。
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同脏腑、阴阳、表里没有直拉的配偶关系。
“别
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有八条,故又称为“奇经八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十二经脉流注时间
中医以经络为基础的治疗方法
针灸
针法:
细长针 三棱针:点刺放血 梅花针:渗血、排毒
拔罐: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Nhomakorabea
灸法:
艾叶(条、柱)温热、熏蒸
刮痧:活血化瘀、驱邪排毒 推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提高免疫力
怎样才能正确找到穴位?
经络养生,找准穴位才能起到作用!
合谷穴:是人身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强壮穴位,揉它最主要 的作用是治痛,最有效的就是止面部的痛,面部疼痛有三 叉神经痛、面部拘挛这些问题。但是最有效的是治牙痛, 掐一分钟,马上止痛。右侧牙痛就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牙 痛要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 功能:治牙痛
曲池穴:这个穴比较深,不太容易找到,把肘一曲这一条 肘横纹,在肘横纹的端点处就是曲池穴。 功能:降血压,清热泻火。 此穴容易造成流产,孕妇禁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经脉与络脉 经络系统
内外连属
第二节
一、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它是治疗鼻 炎的一个要穴,一揉鼻子就会通畅。 功能: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此穴可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及鼻塞。
足阳明胃经
1、足阳明胃经出现问题,会出现哪些症状?
发高烧、出汗、头痛、脖子肿、咽喉肿痛、牙齿
功能: 一、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泻心火。 二、增强胃动力。 三、可防治老年痴呆。 四、治疗晕车。 五、增强通便能力
★少冲穴
位置:心经的最后一个穴,在小指内侧指甲旁。
功能: 防治急症、发烧、癫狂症、昏厥症。 ★少府穴 位置: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 小指尖处。 功能:
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
三阴交: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 侧面後缘。 功能:肠鸣腹胀,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 闭、不孕,滞产、难产、遗精,阳痿、小便不利、 遗尿等 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 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三阴交能防治高血压、 性功能减退和急、慢性肠炎 月经不调、遗尿、 失眠等疾病。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三、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无名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大趾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小趾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胃痛; 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 、胆结石、肾结石绞痛;糖尿病;高血压等。
小结 足阳明胃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 胀 头面疾患: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 其他: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小结 足太阴脾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手少阴心经
1、与心经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
心、小肠、肺、食道、咽、目、上肢内侧后缘。
2、心经异常时,人体出现哪些疾病和症状?
心经异常,人之身体会出现,心胸烦闷,咽干
,口渴,眼睛发涩,胁痛,手臂阴面靠小指侧那条
线疼痛或麻木,手心热。
★极泉穴——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名穴。
位置:极泉穴在腋窝顶点,当上臂外展时,腋 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此穴。
功能:调节心律
治疗两肋疼
探知心血管
方面的问题
预防心血管 早期的疾病。
★ 神门穴——治心慌,失眠的名穴
位置: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 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与络脉 经脉
含义 循行部位 循行路径 路径 经络系统的主干 人体深部 固定,多为纵行
络脉
网络 经脉的细小分支 人体浅表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隐白穴:(足大趾趾甲盖旁,距趾甲角0.1寸。)隐白穴通 常用艾灸的方法,可以用香烟来代替。 功能:腹胀,暴泄,善呕,烦心善悲,梦魇,胸痛,心痛 ,胸满,咳吐,喘息,慢惊风,昏厥,月经过时不止,崩 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癫狂,多梦。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 际处。 功能:通气、活血、解瘀。 公孙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出现吐酸水的情况,赶紧揉一 下公孙穴,很快就会好转。公孙穴还可以增加小肠蠕动, 增强消化能力,如果吃完东西不消化,赶紧揉揉它,食物 很快就会往下运化了。
十二经脉
阴经(脏)
手
阳经(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 阴经行内,阳经行外
足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上肢
下肢
前缘 中线 后缘 前缘 中线
后缘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头(面)
胸 (手三阴经) 腹
手
( 足 三 阳 经 )
足
手太阴肺经
肺经走向图
症状 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 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 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 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 数而欠。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 廉痛厥,掌中热。
痛、或口角歪斜、流浊鼻涕或流鼻血;
精神方面容易受惊、狂躁;
吃得多而容易饿,胃胀、腹胀;
膝盖肿痛、胸乳部、腹部和大腿部、下肢外侧、
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趾活动受限。
★ 四白穴---养颜美容穴!
位置:眼眶下面的凹陷处。 功效: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四
白穴,不仅能很好地预防治疗
眼病,比如眼花、眼睛发酸发 胀、青光眼、近视等,还可以 祛除眼部的皱纹,治疗眼袋、 黑眼圈,还可以起到美白的效 果。
少商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能:治疗咽喉痛的要穴。这个穴指掐的效果也有用但不 是最佳,最佳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点血来,这样嗓子 马上轻松了。
手阳明大肠经
养阳、生津、通腑
大肠经走向图
商阳穴: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推二、三间至商阳穴的部分,有助排便顺畅。 功能:现代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 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等。配少商、中冲等主治中风、 中暑;配合谷、少商主治咽喉肿痛。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功效: 刺激足三里,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 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足三里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能够治疗腹痛、
腹胀、食欲不振、痛经、痹症、耳鸣等多种疾病。现代医
学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而且还具有双向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对循环、消化、呼 吸、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找反应。
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包括:
压痛:用手一压,就会有痛涨; 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
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就会刺痒;
色素沉淀:出现黑痣、斑; 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 在找穴位时,要先压压、捏捏、看看!
2、记分寸
同身寸;
大拇指的指尖关节的宽度是“一寸”。
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柏子养心丸 、天王补心丹、牛黄清心丸和人参生脉 饮。 心慌气短食不下,可服柏子养心丸。 口燥盗汗大便干,快用天王补心丹。 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 常服人参生脉饮,气阴同补功效全。
小结 手少阴心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快 神经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其他: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梁丘----急性胃痛求梁丘
位置:在膝盖上两寸的 位置,最敏感的点。 梁丘是胃经的“郄(xi) 穴”,“ 郄”是孔隙
的意思。梁丘在治疗急
性胃痛胃痉挛方面效果 非常好,更是治疗一般 胃肠病的常用穴位!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 横指。是一个非常好 的强壮穴,也是一个长寿穴, 功能:理脾胃、调气血,具有补虚、健脾的特殊功能。 足三里可以治疗或缓解肚腹上的一切病痛。 一、揉肠胃先揉左腿, 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点。 二、肝胆经从右边开始揉。
足太阳膀胱经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鼻翼旁(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睛明)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瞳子髎)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心中 胸中 肺中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
四、表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