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一、(2017·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道在瓦甓①朱以撒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历千年审美迭变而不被磨洗,着实很让人敬畏。
如果不是倚仗书法资料的越发丰富,往往会觉得史上大书法家都是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
事实上,书风再新颖奇谲也都吸收了前人的书法精华,并以此作为根柢。
正是这些根柢使一个学习者有了基础,最后总而成之,使之更为典型。
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于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
直到后来,这些民间之作才忽地涌到眼前,令人应接不暇。
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以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
尤其是到了北齐、北周,许多书法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如用笔、间架、章法等。
只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
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了,譬如颜真卿,就是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
他不断地创作,有所递进,使模式更为牢固、强大。
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以为书法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
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
再有天赋、才情的书法家,也不能向壁虚造。
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
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说书写。
民间有民间的法,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
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序,形成不了一个人完整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以为后世效仿。
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和他们极其相似的用笔和结体。
譬如《元景略妻兰将墓志》就颇似褚遂良的书迹,《高归彦造像记》又似虞世南的笔调,欧阳询、薛稷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是能轻易地在北朝书法中察觉。
可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都没有提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于取法王羲之,如宋《宣和书谱》称:“询喜字,学王羲之书,后险劲瘦硬,自成一家。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本练案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用时36分钟一、升级训练(18分)(一)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分。
(9分每小题3分)“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与秦汉时期偏于事功的文化迥然不同,在以道为本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的存在,是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作为一个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当时著名的审美文化活动—-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
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
“清”作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从趣味上讲即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这一趣味成为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在不同语境中,“清”往往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如“清远”“清峻”“清雅”“清真”“清婉”“清劭”“清峙”“清通”“清和”“清绮”等等,但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含答案)(全国)(2)
2018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为三个单项选择题,且考查点相对稳定。
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
考生若能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及设置陷阱时所用的命题手段,在阅读选项时就会有意识地揣摩选项容易设置错误之处,就能找出选项的设误规律,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
下面就从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及设置选项错误类型的角度作重点分析,寻求答题对策,以期让考生明确题目怎么命,洞悉高考怎么考,提前预知命题点。
(一)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6大手段”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6种手段,这样才能在解题时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者的设错规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错误,从而排除错项。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8个角度设置陷阱:二、高考怎么考——2大题型研透考题的前世今生(一)区间单一性题目选项来源:这类题目的选项来自一句或相邻的几句,选项的信息蕴含于信息句之间,选项是对原句中相关信息的直接转换和整合转换。
主要考查词语的比对和句间关系的理解等。
答题时,只要把握住相关信息句之间的关键点,即可对该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1题A项:信息都相符,所以该项正确。
(二)信息跨度大的题目选项来源:这类题目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选项信息距离远(语句较长,有时含有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信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点多面广,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乱花迷人眼”;二是由已知信息推理隐含信息(如“文本观点迁移类”题目)。
前者主要考查通观全段或全篇,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综合判断的能力;后者主要考查由相关信息推理隐含信息,或是理解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如2016年全国乙卷第3题B项:信息都相符,所以该项正确。
又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3题B项:要意义。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论述类文章阅读提升1养成4种读文习惯——读得准、读得快一、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考查点决定了读文的关注点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1 000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很耽误时间。
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而应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这就是逆向阅读的好处。
所以考生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特殊情况,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
因此,下面我们的设题都是按照先选项后文本的方式进行的。
二、勾画筛选——勾画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具有“勾画筛选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边阅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进而筛选文本信息。
1.关键词(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指代词等。
2.关键句(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2018仿真模拟卷.语文(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作为藏文化中特有的绘画形式,传统唐卡大多作为一种用彩缎装裱的宗教卷轴画,供奉于寺庙和民居中,营造出宏大高深的佛教思想镜像,直抵信奉者的心灵;营造出一个充满神性力量的佛国世界,建立起现实世界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
唐卡的宗教性体现在其题材、内容上,也体现在绘制流程中。
对于画师而言,创作唐卡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纯洁且虔诚的信仰自始至终贯穿于作者的襟怀与笔端。
画师会在数月或数年的精耕细作中,追求极致的唐卡艺术之美;而高原特有的矿物和植物染料,更是赋予唐卡艺术历久弥新的效果,如佛教精神永绽光芒。
进入现代社会,社会环境的开放、文化交流的激荡、市场的兴起等,使唐卡艺术的流通和传承发生了变化----由寺庙供奉走向广阔的天地。
如今,在传统的寺院传承、流派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基础上,拓展出唐卡作坊、唐卡学校等多元化的流布方式,更广层面、更大力度促进了唐卡艺术的繁荣发展。
面对新的文化需求,唐卡艺术走出了两条方向不同的道路:一种继承传统,依旧以传统神本范畴的题材、内容、审美理念为主,技法愈加工细,色彩愈加艳丽,材质也更加新奇。
这类唐卡依然是寺庙和民居供奉的对象。
另一种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唐卡”。
它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体现着“从神本走向人本”的时代命题。
另外“新唐卡”还从古老绘画仪轨中挣脱出来,从而获得更为自由的表现空间,题材内容更接地气,审美也更加趋向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为唐卡艺术掀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唐卡艺术走出雪域高原被更多的人所认知,一些濒临失传的技艺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但这并不意味着唐卡艺术发展可以高枕无忧。
最新-2018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精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
B级,分析综合,C级。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纵观2018年高考试卷,考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卷有江苏卷、安徽卷、天津卷、上海卷湖南卷等十多套,从上述试卷中发现,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从考查内容上看,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为今后备考提供了借鉴。
一、(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题。
①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
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
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
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
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1_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二)_附解析
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一)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建议用时:40分钟,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26612080】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佳桐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
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
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
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
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
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
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我们还应敬畏生命。
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
敬畏生命,就是把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
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
我们同样需敬畏法律、敬畏规则。
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
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而是靠发自内心的尊重。
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
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
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 一论述类文本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集训提升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7·潮阳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华夏,流行于民间”。
(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进行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晚练2新人教版
晚练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
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
B.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C.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有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D.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E.职业精神使得一名球员令人尊重,球场上的兢兢业业....,球场外的刻苦训练,这些都是人们回忆姚明时鲜活的记忆,并为之感动。
【解析】选AC。
A.“苟且偷安”指贪图安宁,不求上进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应为“苟且偷生”,跟“死”对照。
B.“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
做定语,运用正确。
C.应为“应有尽有”,“应有尽有”有概括的作用,运用时可以跟总括性的词语搭配,也可以先在前边列举一些事物,而后用“应有尽有”来总括。
用“包罗万象”虽也可在前边先列举一些事物,但一般都不在前边列出具体事物。
D.“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运用正确。
E.“兢兢业业”形容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运用正确。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清照是__①__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__②__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__③__,她__④__被当成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__⑤__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__⑥__就只有她一人。
①②③④⑤⑥A 因为简直于是便才也B 由于也许同时就于是便也就于是/ 就简直C/D 由于/ 因此便/ 也【解析】选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白皮书说,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并最早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人教版高三)
专题二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9分的保分题,一分都不能少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变化较大:一是3套全国卷在命题思路上均非常有层次性,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面的把握,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二是题目难度加大,特别是第2、3题。
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变化了的新形势,备考时不能沿袭“旧法”,而应及时调整思路,对每个新题型分别进行深度剖析,以明其考查实质,通其解题技法,力争9分题目不丢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
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
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②《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
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
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
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
《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
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③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
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
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
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
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
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2017·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道在瓦甓①朱以撒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历千年审美迭变而不被磨洗,着实很让人敬畏。
如果不是倚仗书法资料的越发丰富,往往会觉得史上大书法家都是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
事实上,书风再新颖奇谲也都吸收了前人的书法精华,并以此作为根柢。
正是这些根柢使一个学习者有了基础,最后总而成之,使之更为典型。
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于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
直到后来,这些民间之作才忽地涌到眼前,令人应接不暇。
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以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
尤其是到了北齐、北周,许多书法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如用笔、间架、章法等。
只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
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了,譬如颜真卿,就是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
他不断地创作,有所递进,使模式更为牢固、强大。
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以为书法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
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
再有天赋、才情的书法家,也不能向壁虚造。
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
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说书写。
民间有民间的法,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
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序,形成不了一个人完整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以为后世效仿。
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和他们极其相似的用笔和结体。
譬如《元景略妻兰将墓志》就颇似褚遂良的书迹,《高归彦造像记》又似虞世南的笔调,欧阳询、薛稷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是能轻易地在北朝书法中察觉。
可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都没有提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于取法王羲之,如宋《宣和书谱》称:“询喜字,学王羲之书,后险劲瘦硬,自成一家。
”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什么都挂在王氏身上,这样也就简单化了。
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
”这首诗的含意很清楚,光学李杜诗篇还是不够,如果能寻清李杜之源所在,就能得风雅无穷意。
因为溯其源,会走得更深入、更广大。
民间书法是一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书法创作的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书家,所谓“道在瓦甓”就是如此,使人不可轻视,不可绕过。
相对南朝,北朝书法为后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多样、气息真淳。
名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言必钟王。
但是,痕迹是不可逃眼的,不可逃心的,总是有烙印留了下来。
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以作为范本,并不因其地位低下而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
”因为民间之作自有民间之优点,其审美趣向亦非公卿们所具有,也因地位、身份难以有,故可以为范式。
粤人宋湘说得好:“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就像学欧、虞、褚、薛、颜、柳,如果只是盯于这些书家身上,念兹在兹,而不追求北齐、北周,岂能穷其尽变尔。
(有改动) 【注】①道在瓦甓:出自《庄子》。
甓,砖。
瓦甓,喻指平凡、低下的事物。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都是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着实很让人敬畏。
B.唐人楷书有彪炳千秋的成就,但完全可以从北朝,特别是北齐、北周找到其根源。
C.古代民间书法没有被彰显,主要是由于它们缺少创作链,没有传播的机遇。
D.古代一些书法名家未提及自己对民间书法的效仿,后人也常将其效仿对象认定为王羲之。
【解析】选A。
这是误读。
“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理解反了,那只是在缺乏历史资料时的一个错觉。
其余各项均可从文中找到出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与“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这两句引诗,表明的是同一观点。
B.本文的主旨是:任何显赫于世的大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都必有其源头,而这源头往往就在民间。
C.本文在论述方法上,除了坚持说理外,还充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据扎实、充分,对论点支撑有力。
D.本文对书法艺术探源溯流,说明大量优秀的民间书法作品,既先于名家之作亦优于名家之作,可作范本。
【解析】选D。
文中未说“优于名家之作”,故D错。
A项对,两诗都是批评只知当下不知源头的片面眼光。
B项概括主旨正确。
C项“说理”“举例”“引用”符合本文实际。
3.下列从文中摘出的句子,对本文主题没有直接论证的一项是( )A.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于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
B.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
再有天赋、才情的书法家,也不能向壁虚造。
C.民间书法是一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书法创作的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书家,所谓“道在瓦甓”就是如此。
D.譬如《元景略妻兰将墓志》就颇似褚遂良的书迹,《高归彦造像记》又似虞世南的笔调。
【解析】选A。
A项说的是一个文化现象,在缺乏资料考证时,不知道北朝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说肯定存在影响,故不能直接论证主题。
B项讲“根”和“源”,又都是就书法而言的,论证了论点。
C项讲智慧在民间,点明标题,直接揭示了主题。
D项举两例,说名家褚遂良、虞世南书法都能找到源头,举例论证主旨。
二、(2017·银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每小题3分,共9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
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而传统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长补短”(潘天寿《谈“骨法用笔”》,载《潘天寿谈艺术》)。
因此,传统中国画创作也重形似,但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主“写形”说。
写,书写也,在平面中用与书法有关的线“写”出“形”来。
所以,王国维说的“造”与“写”另有特定的含义。
他说的“造境”,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创作,不是或很少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相反,所谓“写境”,则是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虽然少不了应有的艺术加工。
很明显,王国维把“造境”视作艺术理想派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而把“写境”看作艺术写实派的明显标志。
不过,王国维的思想方法很辩证,不绝对化。
他认为,“造境”与“写境”,“理想”与“现实”,“二者颇难分别”。
对这个问题,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故其与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虚构,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一直有类似“造境”与“写境”的两种艺术倾向贯穿其中。
但这两种倾向又彼此难解难分,且常互相交融。
例如,传统山水画自唐宋以来,流派纷呈,虽然理论上都用笔墨写丘壑来表现意境,但对“丘壑”一词的解释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丘壑一词,原本是客观自然,但在画论中,又有“丘壑内融”或“丘壑内营”的说法,则是指画家经过外师造化、法取古人,融化在心胸中的自然。
各派山水大家同样强调丘壑、笔墨、意境的重要,但各人在追求的侧重点上,却有微妙的差异。
20世纪我国山水画的两大高峰黄宾虹和李可染,在美学理想上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具体在绘画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追求。
前者在淋漓尽致地发挥笔墨浑厚华滋的美感中,表现超然的山水境界;而李可染,则更多地在客观现实中提炼美。
两者在艺术价值上难说孰高孰低,用“异曲同工,各具风采”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摘编自邰大箴《论书画的造境与写境》,有改动)4.下列各项中,对王国维美学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与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术语“塑造”没有关联,而“写”则因书画相通而与中国书法中的“书写”有关。
B.“造境”因艺术家创作之时表现自己的理想而形成,而“写境”则因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而产生。
C.“造境”是指艺术家不去或很少去根据生活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写境”则需要艺术家尽量避免不应有的艺术加工。
D.“造境”与“写境”,可以分别作为艺术理想派和艺术写实派这两种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标志。
【解析】选A。
选项是作者为方便读者理解王国维美学观点而附加的补充性说明,并不属于王国维美学观点的本身范畴。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文艺作品中的“造境”要符合自然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写境”也难以回避创作者主观存在的理想色彩,所以二者之间非常难以分辨清楚。
B.本文作者认为,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概念阐述与辩证分析,可以启发人们全面认识绘画创作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
C.在王国维看来,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即使是虚构之境也有写实成分;艺术又需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与限制,所以即使是写实之境也有理想。
D.在本文作者看来,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其理论主张写形,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在平面中与书法有关的“线”来写“形”。
【解析】选D。
D项曲解文意。
文中没有说“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原文第二段是说传统中国画“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种类似“造境”与“写境”的艺术倾向,这说明王国维“造境”与“写境”的理论一直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B.唐宋以来的传统山水画理论上都强调用笔墨描画丘壑来表现意境,但是每个人对丘壑、笔墨、意境等追求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有着微妙的区别。
C.要臻于传统画论所说的“丘壑内融”“丘壑内营”的艺术境界,艺术家必须经由外师造化、法取古人的过程,将客观自然能融化为艺术家的主观自然。
D.黄宾虹画法表现出超然的山水境界,李可染画法则更多地在客观中提炼美,前者近于“造境”,后者近于“写境”,却又异曲同工,各具其美。